2022-2023学年福建省三明市永安九中高一下学期返校考生物试题(解析版)
展开2022—2023学年下学期返校考试卷
高一生物
一、选择题
1. 细胞学说由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最早提出,后经德国科学家魏尔肖补充完善。它赋予生物学不同于其他自然科学的独特韵味,被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三大发现之一。下列关于细胞学说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稳定的单位,能单独完成各项生命活动
B. 使人们对生命的认识由细胞水平进入分子水平
C. 细胞包括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都有细胞膜、细胞质等结构
D. 没有主张一切生物都由细胞发育而来
【答案】D
【解析】
【分析】细胞学说指出,细胞是动植物结构和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是1838~1839年间由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 和动物学家施旺 最早提出,直到1858年,德国科学家魏尔肖提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的观点,才较完善。
【详解】A、细胞学说认为细胞是生物的结构和功能单位,但没有涉及到细胞能单独完成各项生命活动 ,A错误;
B、细胞学说使人们对生命的认识进入到细胞水平,B错误;
C、细胞学说并没有提到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也没有提到都有细胞膜、细胞质等结构,C错误;
D、细胞学说认为一切动植物都是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所构成,D正确。
故选D。
2. 疟原虫是一类单细胞的真核生物,可寄生在人体肝细胞中,会导致人体患疟疾,严重时致人死亡。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构成疟原虫和人体肝细胞的核心元素都是C
B. 疟原虫和人体肝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都含有C、H、O三种元素
C. 疟原虫和人体肝细胞中都含有核糖体、中心体和内质网等细胞器
D. 疟原虫和人体都属于生命系统结构层次中的个体层次
【答案】B
【解析】
【分析】科学家根据有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将细胞分为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疟原虫是一类单细胞的真核生物,生活方式为寄生。
【详解】A、疟原虫和人体肝细胞内的生物大分子均以碳链为基本骨架,碳是生命的核心元素,A正确;
B、疟原虫和人体肝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为水,水的元素组成为H、O,不含有C,B错误;
C、疟原虫和人体肝细胞均属于真核细胞,含有核糖体、线粒体和内质网等细胞器,C正确;
D、疟原虫为单细胞生物,一个细胞即为一个个体,人体属于个体,故疟原虫和人体都属于生命系统结构层次中的个体层次,D正确。
故选B。
3. 生物界中不同生物的形态结构不同,据此可分为病毒。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几大类群,对下列生物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酵母菌 ②乳酸菌 ③硝化细菌 ④衣藻 ⑤金鱼藻 ⑥烟草花叶病毒
A. ③④⑤都具有细胞结构,且都有细胞壁
B. ①②③都不含叶绿素,且都是异养生物
C. ①③都是异养生物,且都能进行有氧呼吸
D. ①②⑥都是原核生物,且都含有核糖体
【答案】A
【解析】
【分析】
常考的真核生物:绿藻、衣藻、真菌(如酵母菌、霉菌、蘑菇)、原生动物(如草履虫、变形虫)及动、植物。常考的原核生物:蓝藻(如颤藻、发菜、念珠藻、蓝球藻)、细菌(如乳酸菌、硝化细菌、大肠杆菌等)、支原体、放线菌。此外,病毒既不是真核也不是原核生物。
【详解】A、③④⑤都具有细胞结构,且都有细胞壁,③硝化细菌的细胞壁是肽聚糖,④衣藻和⑤金鱼藻的细胞壁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和果胶,A正确;
B、①酵母菌、②乳酸菌 、③硝化细菌都不含叶绿素,但③硝化细菌是自养生物,B错误;
C、①酵母菌是异养生物,③硝化细菌是自养生物,①③都能进行有氧呼吸,C错误;
D、①酵母菌是真核生物,②乳酸菌是原核生物,①②都含有核糖体,⑥是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不含有核糖体,D错误。
故选A。
【点睛】
4. 下列哪项不是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 )
A. B.
C. D.
【答案】B
【解析】
【分析】氨基酸是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其结构通式为,可见其结构特点是:每种氨基酸都至少含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并且他们都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
【详解】由选项可知,ACD三种氨基酸都至少含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且他们都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5. 玉米、艾滋病病毒(HIV)的核酸中各具有碱基和核苷酸的种类依次分别是( )
A. 玉米:4、8;HIV:4、8 B. 玉米:5、4;HIV:5、4
C. 玉米:5、8;HIV:4、4 D. 玉米:8、4;HIV:5、4
【答案】C
【解析】
【分析】1、核酸的单体是:核苷酸,共八种。即是四种脱氧核苷酸,腺嘌呤脱氧核苷酸、鸟嘌呤脱氧核苷酸、胞嘧啶脱氧核苷酸、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四种核糖核苷酸:腺嘌呤核糖核苷酸、鸟嘌呤核糖核苷酸、胞嘧啶核糖核苷酸、尿嘧啶核糖核苷酸。
2、核酸包括DNA和RNA,DNA基本组成单位是脱氧核苷酸,脱氧核苷酸由一分子磷酸、一分子脱氧核糖,一分子含氮碱基组成,四种碱基分别是A、T、C、G。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中。RNA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核糖核苷酸,核糖核苷酸由一分子磷酸、一分子核糖,一分子含氮碱基组成,四种碱基分别是A、U、C、G。RNA主要分布在细胞质中。
【详解】ABCD、玉米细胞中含有DNA和RNA两种核酸,所以碱基是5种,即A、T、U、C、G,核苷酸是8种(四种脱氧核苷酸和四种核糖核苷酸);HIV病毒中只有一种核酸是RNA,所以碱基组成是A、U、C、G4种,核苷酸的种类为4种核糖核苷酸,ABD错误,C正确。
故选C。
6. 嫩肉粉的主要作用是利用其中的酶对肌肉组织中的有机物进行分解,使肉类制品口感鲜嫩。根据酶的作用特点,下列使用方法最佳的是( )
A. 炒肉的过程中加入
B. 肉炒熟后起锅前加入
C. 用沸水溶解后与肉片混匀,炒熟
D. 室温下与肉片混匀,放置一段时间后炒熟
【答案】D
【解析】
【分析】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其中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酶的催化作用具有高效性、专一性、作用条件较温和的特点。过酸、过碱或温度过高,会使酶的空间结构遭到破坏,使酶永久失活,不能发挥正常的催化作用。一般来说,动物体内的酶最适温度在35~40℃之间,植物体内的酶最适温度在40~50℃之间。
【详解】无论是炒肉的过程中加入、肉炒熟后起锅前加入,还是用沸水溶解后与肉片混匀、炒熟,由于温度过高,嫩肉粉中的酶会因高温变性失活,来不及对肌肉组织中的有机物进行分解,达不到使肉类口感鲜嫩的效果;而室温下与肉片混匀,放置一段时间后炒熟,能使酶与肌肉组织中的有机物在适宜条件下充分反应,利于有机物的分解。因此D正确,ABC错误。
故选D。
7. 科学家在大西洋沉积物中发现了可吞食DNA的细菌。DNA进入细菌后在相关酶(化学本质为蛋白质)的作用下被分解。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A. 该细菌通过胞吞作用摄取DNA
B. 该细菌以RNA作为遗传物质
C. 与该细菌分解DNA有关的酶在核糖体上合成
D. 该细菌不能通过有丝分裂的方式增殖
【答案】B
【解析】
【分析】原核细胞:没有被核膜包被的成形的细胞核,没有核膜、核仁和染色质;没有复杂的细胞器(只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只能进行二分裂生殖,属于无性生殖,不遵循孟德尔的遗传定律;含有细胞膜、细胞质,遗传物质是DNA。
真核生物:有被核膜包被的成形的细胞核,有核膜、核仁和染色质;有复杂的细胞器(包括线粒体、叶绿体、内质网、高尔基体、核糖体等);能进行有丝分裂、无丝分裂和减数分裂;含有细胞膜、细胞质,遗传物质是DNA。
【详解】A、DNA属于大分子,细菌通过胞吞作用摄取DNA,A正确;
B、细菌的遗传物质是DNA,B错误;
C、该细菌分解DNA有关的酶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在细菌的核糖体上合成,C正确;
D、细菌增殖的方式是二分裂,不能通过有丝分裂的方式增殖,D正确。
故选B。
8. 依据“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观念,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叶绿体具有双层膜和类囊体,不利于叶肉细胞捕获光能
B. 肾小管上皮细胞中有很多线粒体,有利于为重吸收水供能
C. 细胞分裂间期,染色质缩短变粗,成为染色体,有利于DNA复制
D. 蛋白质合成旺盛的细胞中核糖体数量明显增加,有利于生命活动的高效进行
【答案】D
【解析】
【分析】叶绿体是具有双膜结构的细胞器,内含少量DNA和RNA,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叶绿体能将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
核糖体是“生产蛋白质的机器”。
【详解】A、叶绿体类囊体薄膜上有光合色素,有利于叶片捕获光能,A错误;
B、肾小管上皮细胞重吸收水的方式为被动运输,不需要消耗能量,所以不需要线粒体,B错误;
C、染色质缩短变粗成为染色体发生在前期且不利于DNA复制,C错误;
D、蛋白质合成旺盛的细胞中核糖体数量增加,能体现结构和功能的适应性,D正确。
故选D。
9. 人体骨髓中存在少量属于多能干细胞的间充质干细胞(MSC),下图为MSC分裂、分化成多种组织细胞的示意图,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MSC的分化程度低于成纤维细胞
B. MSC分化形成脂肪细胞时遗传物质发生改变
C. 分化形成的多种组织细胞形态、结构与功能有差异
D. MSC分裂、分化可以补充衰老死亡的细胞
【答案】B
【解析】
【分析】1、多能干细胞的间充质干细胞(MSC)能分裂、分化成多种组织细胞。
2、细胞分化是指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细胞分化的实质: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详解】A、成纤维细胞由MSC分裂分化而来,故MSC的分化程度低于成纤维细胞,A正确;
B、细胞分化,遗传物质不改变,B错误;
C、细胞分化的结果是形成的多种组织细胞形态、结构与功能有差异,C正确;
D、MSC分裂、分化可以补充衰老死亡的细胞,D正确。
故选B。
10. 下列有关农谚的解释,错误的是( )
选项 | 农谚 | 解释 |
A | 甘蔗秆秆长,适当放宽行 | 合理密植,通风透气 |
B | 霜打后的青菜格外甜 | “霜打”后的有菜细胞中的多糖水解,自由水减少,这也是植物对低温的一种适应 |
C |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 影响夏长的主要因素是温度 |
D | 锅底无柴难烧饭、田里无粪难增产 | 施用有机肥可为农作物提供CO2和无机盐,增加产量 |
A. A B. B C. C D. D
【答案】C
【解析】
【分析】提高农作物的光能的利用率的方法有:延长光合作用时间、增加光合作用的面积(合理密植)、光照强弱的控制、必须矿质元素的供应、二氧化碳的供应。
【详解】A、甘蔗秆秆长,适当放宽行,即合理密植,通风透气,为植物提供更多的二氧化碳,并且减少甘蔗之间对阳光的竞争,从而更好的进行光合作用,A正确;
B、霜打后的青菜格外甜,指霜打后的青菜中多糖水解为可溶性的有甜味的糖,且自由水减少,使糖浓度升高,同时也减少了青菜被冻伤的可能,是植物对低温的一种适应,B正确;
C、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影响夏季生长的主要因素是光照,夏天光照强度高,光照时间长,植物光合作用强度大,生长快;冬藏是因为冬季气温低,酶的活性低,呼吸强度低,对有机物的消耗减少,有利于储藏,C错误;
D、锅底无柴难烧饭、田里无粪难增产,施用农家肥时,微生物可将农家肥中的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各种无机物,从而为农作物提供二氧化碳和无机物,使农作物增产,D正确。
故选C。
11. 下列关于实验图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图①的四条色素带中溶解度最大的是Ⅳ-黄绿色的叶绿素b
B 经图②所示操作后,显微镜下可见紫色洋葱内表皮细胞液泡体积变小紫色变深
C. 要将图③中根尖分生区细胞移至视野中央,应将装片向右移动
D. 图④中将物镜由甲转换成乙后视野中观察到的细胞数目增多
【答案】B
【解析】
【分析】1、分析图①:滤纸条从上到下依次是:胡萝卜素(橙黄色)、叶黄素(黄色)、叶绿素a(蓝绿色)、叶绿素b(黄绿色)。
2、分析图②:在盖玻片的一侧滴蔗糖溶液,一侧用吸水纸吸引,重复多次,观察质壁分离。
3、分析图③:根尖分生区细胞呈正方形,排列紧密,分生区细胞位于视野左侧。
4、分析图④:两个镜头都有螺旋,属于物镜,物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大,故乙放大倍数更大。
【详解】A、溶解度越大,在滤纸上扩散速度越快,Ⅳ-黄绿色的叶绿素b溶液度最小,A错误;
B、植物细胞在03.g/ml的蔗糖溶液中发生质壁分离,显微镜下可见液泡体积逐渐变小,紫色逐渐加深,B正确;
C、显微镜下看到是倒立放大的虚像,所以要将图③中呈正方形的根尖分生区细胞移至视野中央,应将装片向左移动,C错误;
D、物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大,图④中将物镜由甲转换成乙后,倍数增大,所以视野中观察到的细胞数目减少,视野变暗,D错误。
故选B。
12. 有研究表明,低卡路里饮食会缓解灵长类动物和小鼠衰老的进程,因为低卡路里饮食能使得小鼠衰老的干细胞恢复到和年轻干细胞功能相似的状态,从而延缓衰老。下列关于人体中细胞衰老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衰老细胞的细胞核体积减小,核膜内折,染色质收缩、染色加深
B. 衰老个体内的干细胞分裂的速率可能会变缓
C. 细胞的衰老和个体衰老不同步,但衰老个体中的细胞普遍衰老
D. 衰老细胞的细胞膜通透性改变,使物质运输功能降低
【答案】A
【解析】
【分析】1、衰老细胞特征:(1)细胞内水分减少,细胞萎缩,体积变小,但细胞核体积增大,染色质固缩,染色加深;(2)细胞膜通透性功能改变,物质运输功能降低;(3)细胞色素随着细胞衰老逐渐累积;(4)有些酶的活性降低;(5)呼吸速度减慢,新陈代谢减慢。
2、对于单细胞生物而言,细胞衰老就是个体衰老;对于多细胞生物而言,细胞衰老和个体衰老不是一回事,个体衰老是细胞普遍衰老的结果。
【详解】A、衰老细胞的细胞核体积增大,染色质固缩,染色加深,A错误;
B、衰老个体内的干细胞呼吸速度减慢,新陈代谢减慢,其分裂的速度可能会变缓,B正确;
C、对于多细胞生物而言,细胞的衰老和个体衰老不同步,但衰老个体中的细胞普遍衰老,C正确;
D、细胞衰老后,细胞膜的通透性改变,使物质运输功能降低,D正确。
故选A。
13. RuBP羧化(Rubisco)是光合作用过程中的关键酶,可催化RuBP固定CO2,其活性受到多重调控。未活化的Rubisco与底物RuBP连接在一起,需先在Rubisco活化酶的作用下释放出RuBP,然后再连接一个CO2分子而被激活,过程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植物细胞的Rubisco位于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上
B. CO2既能激活Rubisco又是Rubisco的催化底物
C. Rubisco与RuBP结合后即可催化RuBP发生反应
D. Rubisco激活前后的空间结构没有发生改变
【答案】B
【解析】
【分析】光合作用包括光反应和暗反应两个阶段。光反应发生场所在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上,色素吸收光照,吸收光能、传递光能,并将一部分光能用于水的光解生成NADPH和氧气,另一部分光能用于合成ATP;暗反应发生场所是叶绿体基质中,首先发生二氧化碳的固定,即二氧化碳和五碳化合物结合形成两分子的三碳化合物,三碳化合物利用光反应产生的NADPH和ATP被还原。
【详解】A、植物细胞的Rubisco参与暗反应,故植物细胞的Rubisco位于叶绿体基质,A错误;
B、通过图示可知,CO2既能激活Rubisco又是Rubisco的催化底物,B正确;
C、Rubisco与RuBP结合需先在Rubisco活化酶的作用下释放出RuBP,释放出RuBP连接二氧化碳而被激活,发生反应,C错误;
D、通过图示可知,Rubisco激活前后的空间结构发生改变,D错误。
故选B。
14. 细胞呼吸的呼吸熵为细胞呼吸产生的CO2量与细胞呼吸消耗的O2量的比值。现有一瓶酵母菌和葡萄糖的混合液,培养条件适宜。据此做出的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A. 若测得酵母菌呼吸熵为1,则混合液中的酵母菌只进行有氧呼吸
B. 若测得酵母菌呼吸熵大于1,则混合液中的酵母菌同时进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
C. 根据放出的气体是否能使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由蓝变绿再变黄,无法确定酵母菌的呼吸方式
D. 若测得CO2产生量为15mol,酒精的产生量为6mol,可推测有2/3的葡萄糖用于有氧呼吸
【答案】D
【解析】
【分析】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
(1)酵母菌是兼性厌氧型生物;
(2)酵母菌呼吸产生的CO2可用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或澄清石灰水鉴定,因为CO2可使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由蓝变绿再变黄,或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3)酵母菌无氧呼吸产生的酒精可用重铬酸钾鉴定,由橙色变成灰绿色。
(4)有氧呼吸的反应式:C6H12O+6H2O+6H2O+6C2O+12H2O+能量,无氧呼吸的反应式;C6H12O6C2H5OH+2C2O+少量能量。
【详解】A、若测得酵母菌呼吸熵为1,说明酵母菌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和消耗的氧气体积相等,可说明酵母菌只进行有氧呼吸,不进行无氧呼吸,A正确;
B、若测得酵母菌呼吸熵大于1,说明酵母菌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的量大于消耗的氧气体积,则混合液中的酵母菌同时进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B正确;
C、酵母菌呼吸产生的CO2可使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由蓝变绿再变黄,由于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均产生二氧化碳,所以不能根据放出的气体是否能使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由蓝变绿再变黄确定酵母菌的呼吸方式,C正确;
D、根据有氧呼吸的反应式,C6H12O+6H2O+6H2O+6C2O+12H2O+能量,无氧呼吸的反应式C6H12O6C2H5OH+2C2O+少量能量,当无氧呼吸产生酒精的量是6mol时,无氧呼吸产生二氧化碳的量为6mol,无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的量是3mol,细胞呼吸中CO2总产生量为15mol,说明有氧呼吸产生二氧化碳量为9mol,根据有氧呼吸方程式可知有氧呼吸消耗葡萄糖为1.5mol,可推测有1.5÷(1.5+3)=1/3的葡萄糖用于有氧呼吸,D错误。
故选D。
15. 低密度脂蛋白(LDL)过多是动脉粥样硬化和冠状动脉疾病的一种重要危险因素。LDL是由胆固醇磷脂和蛋白质等结合形成的复合物,如图是其参与细胞代谢的部分过程示意图。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细胞合成胆固醇的场所是高尔基体
B. LDL受体的去路是被溶酶体水解成小分子物质
C. 加入ATP水解酶抑制剂会影响LDL与受体的分离
D. LDL进入靶细胞的方式是主动运输,LDL与受体可特异性结合
【答案】C
【解析】
【分析】结合题意分析图解:细胞外的胆固醇与低密度脂蛋白结合,被细胞膜上的LDL受体识别并结合,形成受体-LDL复合物;通过胞吞作用进入细胞,形成网格蛋白包被的囊泡,并转运至内体;在内体中,LDL与其受体分离,受体随囊泡膜运到质膜,与质膜融合,受体重新分布在质膜上被利用;而分离后的LDL进入溶酶体内被水解酶水解,释放出游离的胆固醇被细胞利用。
【详解】A、胆固醇属于脂质,细胞合成脂质的场所是内质网,A错误;
B、由图可知,在细胞内LDL与其受体分离,分离后的受体随囊泡膜转运到质膜,重新分布在质膜上被利用,B错误;
C、由图可知,LDL与其受体的分离需要消耗能量,因此加入ATP水解酶抑制剂会影响LDL与其受体的分离,C正确;
D、从图中可以看出,LDL与其受体结合成复合物,以胞吞方式进入细胞,D错误。
故选C。
16. 流感病毒结构自外而内可分为包膜、基质蛋白以及核心三部分。其中包膜来源于宿主的细胞膜,成熟的流感病毒从宿主细胞出芽,将宿主的细胞包裹在自己身上之后脱离细胞。血凝素是包膜中一种非常重要的糖蛋白,可以与宿主细胞膜上的受体相结合,协助包膜与宿主细胞膜相融合。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流感病毒包膜的基本骨架是磷脂双分子层
B. 流感病毒血凝素与宿主细胞膜上的受体相结合,实现了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C. 血凝素的合成、加工和运输所需能量主要来自宿主细胞的线粒体
D. 成熟的流感病毒从宿主细胞出芽的过程体现了细胞膜的流动性
【答案】B
【解析】
【分析】生物病毒是一类个体微小,结构简单,只含单一核酸(DNA或RNA),必须在活细胞内寄生并以复制方式增殖的非细胞型微生物。
【详解】A、由题意可知,流感病毒包膜是宿主的细胞膜形成,基本骨架是磷脂双分子层,A正确;
B、流感病毒血凝素与宿主细胞膜上的受体相结合,实现了病毒和宿主细胞间的信息交流,但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不能实现细胞间的信息交流,B错误;
C、血凝素是一种膜蛋白,其合成、加工和运输需要能量,主要来自宿主细胞的线粒体,还可以来自于宿主细胞的细胞质基质,C正确;
D、流感病毒从宿主细胞出芽的过程,其实质是细胞的胞吐,体现了细胞膜的流动性,D正确。
故选B。
17. 将等量生理状态相似、长度相同的鲜萝卜条分别置于甲乙丙三种溶液中,测得萝卜条的长度变化情况如下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处于三种溶液中的萝卜条细胞均已发生质壁分离
B. 处理25min时处于乙溶液中的细胞可能因过度失水已死亡
C. 实验过程中三种溶液的溶质都能被萝卜条细胞吸收
D. 利用不同浓度的同种溶液不能估测出萝卜条细胞液的浓度范围
【答案】B
【解析】
【分析】甲溶液中萝卜条发生质壁分离后自动复原,证明甲溶液的溶质可进入细胞;乙溶液中的萝卜条失水发生了质壁分离,说明乙溶液浓度大于萝卜条细胞液的浓度,且溶质不能进入细胞;丙溶液中的萝卜条吸水,说明丙溶液的浓度低于萝卜条细胞液浓度。
【详解】A、丙溶液中的萝卜条吸水,细胞未发生质壁分离,A错误;
B、当细胞长期处于质壁分离的状态下,时间过长可能因过度失水而死亡,B正确;
C、实验过程中甲溶液中的萝卜条发生了质壁分离及自动复原,说明甲的溶质能被萝卜条吸收,乙溶液中萝卜条没有自动复原,说明乙的溶质不能被细胞吸收,C错误;
D、利用不同浓度的同种溶液可估测出萝卜条细胞液的浓度范围,细胞液浓度介于细胞刚刚发生质壁分离和未发生质壁分离的溶液浓度之间,D错误。
故选B。
18. 叶肉细胞中不能合成ATP的部位是
A. 线粒体内膜 B. 叶绿体的类囊体膜
C. 叶绿体基质 D. 细胞质基质
【答案】C
【解析】
【分析】ATP又叫三磷酸腺苷,简称为ATP,其结构式是:A-P~P~P.A-表示腺苷、T-表示三个、P-表示磷酸基团,“~”表示特殊的化学键,ATP是一种含有特殊的化学键的有机化合物,它的大量化学能就储存在特殊的化学键中,ATP水解释放能量断裂的是末端的那个特殊的化学键,ATP是生命活动能量的直接来源,但本身在体内含量并不高,ATP来源于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
【详解】A、有氧呼吸的三个阶段均能产生ATP,线粒体的内膜是进行有氧呼吸的场所之一,A错误;
B、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产生ATP,场所是叶绿体的类囊体膜,B错误;
C、叶绿体基质可进行光合作用的暗反应,消耗ATP,C正确;
D、细胞质基质可发生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第一阶段,能合成ATP,D错误。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ATP合成场所的相关知识,识记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过程和场所。
19. 下列关于细胞周期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抑制DNA的合成,细胞将停留在分裂期
B. 细胞周期分为前期、中期、后期、末期
C. 细胞分裂间期细胞分裂期提供物质基础
D. 从细胞分裂开始到分裂结束即为一个细胞周期
【答案】C
【解析】
【分析】细胞周期是指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个细胞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时为止,包括分裂间期、前期、中期、后期和末期;分裂间期主要进行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为分裂期提供物质准备。
【详解】A、细胞分裂间期主要进行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因此抑制DNA的合成,细胞将停留在分裂间期,A错误;
B、细胞周期分为间期、前期、中期、后期和末期,B错误;
C、细胞分裂间期主要进行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为细胞分裂期提供物质基础,C正确;
D、只有连续分裂的细胞才有细胞周期,细胞周期是指从一次细胞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时为止,D错误。
故选C。
20. 下图所示为菠菜叶肉细胞内的部分能量转换过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过程①表示光反应阶段 B. 过程②发生在叶绿体基质
C. 过程③释放的能量全部储存在ATP中 D. 过程④ATP的水解需要有酶的催化
【答案】C
【解析】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①光反应中光能转化为ATP的过程,发生在类囊体薄膜上;②是ATP为三碳化合物的还原过程供能合成有机物的过程,发生在叶绿体的基质中;③是有机物氧化分解释放能量的过程,发生在细胞中;④ATP水解释放能量的过程,发生在细胞中。
【详解】A、①光反应中光能转化为ATP的过程,发生在类囊体薄膜上,表示光反应阶段,A正确;
B、②是ATP为三碳化合物的还原过程供能合成有机物的过程,发生在叶绿体的基质中,B正确;
C、③是有机物氧化分解释放能量的过程,过程③释放的能量大部分以热能形式散失,少部分储存于ATP中,C错误;
D、过程④ATP的水解需要有水解酶的催化,D正确。
故选C。
21. 某种酶的催化反应速率随温度和时间变化的趋势如图所示。据图分析,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相同温度下,增加底物浓度可提高酶活性
B. 在t1时,该酶催化反应速率随图中温度升高而增大
C. 40℃时该酶能达到的最大催化反应速率可能大于50℃能达到的最大反应速率
D. 该酶可耐受一定的高温
【答案】A
【解析】
【分析】题图分析,在图示温度实验范围内,50℃酶的活性最高,其次是60℃时,在40℃时酶促反应速率随时间延长而增大。
【详解】A、相同温度下,增加底物浓度可提高酶促反应速率,但不是通过提高酶活性实现对酶促反应的促进作用的,而是增加底物与酶的碰撞率提高反应速率的,A错误;
B、据图可知,在t1时,酶促反应速率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即反应速率与温度的关系为40℃<50℃<60℃<70℃,B正确;
C、根据图中的曲线走向可知,40℃时该酶能达到的最大催化反应速率可能大于50℃能达到的最大反应速率,C正确;
D、据图可知,该酶在70℃条件下仍具有一定的活性,故该酶可以耐受一定的高温,D正确。
故选A。
22. 下列关于生物科学史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科学家应用不同的放射性荧光同位素示踪证明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B. 恩格尔曼利用水绵和需氧细菌为材料证明了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
C. 辛格和尼科尔森通过电镜观察到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D. 施莱登和施旺在建立细胞学说的过程中,运用了科学观察和完全归纳的方法
【答案】B
【解析】
【分析】1970年,科学家用荧光标记的小鼠细胞和人细胞融合的实验,以及相关的其他实验证据表明细胞膜具有流动性;1972年,桑格和尼克森提出的为流动镶嵌模型大多数人所接受。
在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中,卡尔文等科学家用同位素标记法标记CO2供小球藻进行光合作用,最终探明了CO2中的碳最终转化为有机物糖类中的碳;恩格尔曼用水绵和好氧细菌为材料用实验证明了叶绿体是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氧气是叶绿体释放出来的。
【详解】A、科学家应用荧光蛋白标记法证明细胞膜具有流动性,A错误;
B、恩格尔曼用水绵和需氧细菌为材料用证明了叶绿体是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氧气是叶绿体释放出来的,B正确;
C、辛格和尼科尔森在新的观察和实验证据的基础上提出了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而不是直接观察到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C错误;
D、施莱登和施旺在建立细胞学说的过程中,运用了科学观察和不完全归纳的方法,D错误。
故选B。
23. 每年3月22日是世界水日。目前,水污染、水资源短缺等问题日趋严重。研究表明,全世界80%的疾病是由水污染引起的。下列有关人体内水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生物体内自由水与结合水的比值越大,代谢越旺盛
B. 自由水是细胞内良好的溶剂,是各种代谢活动的介质
C. 相同质量的葡萄糖与脂肪相比,葡萄糖彻底氧化分解时能产生更多的水
D. 心肌坚韧,血液呈液态,但两者含水量相差无几,原因是心肌内结合水含量相对较高
【答案】C
【解析】
【分析】1、自由水是指在生物体内或细胞内可以自由流动的水,是良好的溶剂和运输工具。它的数量制约着细胞的代谢强度。如呼吸速度、光合速度、生长速度等。自由水占总含水量百分比越大则代谢越旺盛。
2、结合水是指在细胞内与其它物质结合在一起的水。结合水不参与代谢作用,然而植物中结合水的含量与植物抗性大小有密切关系。自由水和结合水的区分不是绝对的,两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详解】A、自由水与结合水的比值越大,自由水含量越多,代谢越旺盛,A正确;
B、自由水是良好的溶剂和运输工具,是各种代谢活动的介质,B正确;
C、与糖类相比,相同质量的脂肪含有较多的H,因此氧化分解时消耗的氧气多,产生更多的水,C错误;
D、心肌坚韧、血液呈液态,心肌与血液含水量相差无几,但是二者形态差异较大,这是因为心肌细胞结合水含量高,血液中自由水含量高,D正确。
故选C。
【点睛】
24. 下列关于细胞代谢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探索淀粉酶对淀粉和蔗糖的专一性作用时,可用碘液替代斐林试剂进行鉴定
B. 无氧条件下,光合作用是叶肉细胞产生ATP的唯一来源
C 吸能反应一般与ATP合成反应相联系,放能反应一般与ATP水解反应相联系
D. 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无细胞核,也无核糖体,更无线粒体,只能进行无氧呼吸
【答案】D
【解析】
【分析】用淀粉、蔗糖、淀粉酶来验证酶的专一性时应该选用斐林试剂鉴定实验结果,不能选用碘液。叶肉细胞中合成ATP的途径包括细胞呼吸和光合作用。
【详解】A、蔗糖及其蔗糖的水解产物均不能与碘液反应,故不能用碘液检测蔗糖是否被分解,A错误;
B、无氧条件下,叶肉细胞可通过无氧呼吸产生ATP,B错误;
C、吸能反应一般与ATP水解反应相联系,放能反应一般与ATP合成反应相联系,C错误;
D、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无细胞核,也无核糖体,更无线粒体,只能进行无氧呼吸,D正确。
故选D。
25. 下面是几个同位素示踪实验,对其结果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利用 3H 标记某氨基酸,粗面内质网上的核糖体和游离核糖体均可出现放射性
B. 给水稻提供 14CO2,则 14C 的转移途径大致是:14CO2→14C3→(14CH2O)
C. 小白鼠吸入 18O2,则在其尿液中可以检测到 H218O,呼出的二氧化碳也可含有 18O
D. 给水稻提供 C18O2,则产生的 18O 首先出现在光合作用时放出的氧气中
【答案】D
【解析】
【分析】同位素示踪法是利用放射性核素作为示踪剂对研究对象进行标记的微量分析方法,即把放射性同位素的原子添加到其他物质中去,让它们一起运动、迁移,再用放射性探测仪器进行追踪,就可知道放射性原子通过什么路径,运动到哪里了,是怎样分布的。
【详解】A、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是氨基酸,提供 3H标记氨基酸并提供给细胞,分泌蛋白由粗面内质网上的核糖体上合成,细胞内的蛋白质由游离核糖体合成,所以粗面内质网上的核糖体和游离核糖体均将出现放射性,A正确;
B、给水稻提供14CO2,14C的转移途径大致是:14CO2经CO2的固定产生14C3,进而被NADPH还原成(14CH2O),B正确;
C、小白鼠吸入18O2,经过有氧呼吸,可以形成放射性的水,经过体液循环则在其尿液中可以检测到H218O,H218O经过有氧呼吸第二阶段又可以形成放射性的二氧化碳,故呼出的二氧化碳也可能含有18O,C正确;
D、给水稻提供C18O2,则二氧化碳参与到光合作用的暗反应过程中,则产生的18O首先出现在光合作用产生的有机物和水中,而放出的氧气则来自水的光解,D错误。
故选D。
二、非选择题
26. 如图分别表示生物体内某些物质的结构模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中的三种物质都是由许多单糖连接而成的,其中属于动物细胞中的物质是_____,其基本单位是_____。这三种物质中,纤维素是_____的主要组成成分
(2)若图乙所示化合物为RNA,其基本组成单位是_____,可用图中字母_____表示,各基本单位之间是通过_____(填“①”、“②”或“③”)连接起来的。
(3)图丙所示化合物的名称是_____,是由_____种氨基酸经_____过程形成的,该化合物中有_____个羧基。图中含有肽键的是_____(填序号)。
【答案】(1) ①. 糖原 ②. 葡萄糖 ③. 植物细胞壁
(2) ①. 核糖核苷酸 ②. b ③. ②
(3) ①. 四肽##多肽 ②. 3##三 ③. 脱水缩合 ④. 2 ⑤. ③⑤⑦
【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甲图中的淀粉、糖原、纤维素都是多糖,均由单体葡萄糖聚合形成的多聚体。乙图是核酸的部分结构,核酸是由核苷酸通过磷酸二酯键连接形成的多聚体。丙图是4个氨基酸脱去3分子水形成的4肽化合物。
【小问1详解】
由题图知,淀粉、纤维素、糖原都是由单体葡萄糖聚合形成的多聚体,其中属于动物细胞中的储能物质是糖原,糖原的基本单位是葡萄糖;纤维素是植物细胞壁的组成成分。
【小问2详解】
若乙图所示化合物是RNA,其基本组成单位是核糖核苷酸,包括磷酸、脱氧核糖和含氮碱基,可用图中的b表示;核苷酸之间通过磷酸二酯键连接,即图中的②。
【小问3详解】
由于该化合物中含有4个R基(②④⑥⑧),因此该化合物是4个氨基酸脱去3分子水形成的四肽化合物;4个R基(②④⑥⑧)有3种类型,因此氨基酸是3种;氨基酸经脱水缩合形成图是化合物;由于R基中含有1个羧基,肽链右端有一个羧基,因此该化合物中含有2个游离的羧基;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的化学键是肽键,对应图中的③⑤⑦。
27. 下图为小肠上皮细胞转运葡萄糖的过程示意图。请据图回答问题。
(1)小肠是人体消化和吸收营养的主要器官,食物中的淀粉、蛋白质等经过消化后产生的葡萄糖、__________等小分子物质主要通过小肠上皮细胞吸收。
(2)据图分析,葡萄糖从肠腔进入小肠上皮细胞时,不直接消耗ATP,而是借助相同载体蛋白上Na+顺浓度梯度运输时释放的能量,分析此种转运葡萄糖的方式为__________。朝向肠腔侧的膜面积增大,增加了载体蛋白的__________,使葡萄糖的吸收效率提高。据图分析,葡萄糖从小肠上皮细胞进入组织液的转运方式为协助扩散,依据是__________。
(3)某种治疗腹泻脱水的补液盐成分为氯化钠3.5克、碳酸氢钠2.5克和葡萄糖20克,用1000毫升温开水溶解后饮用。据图可知,其作用机制是促进Na+和葡萄糖的吸收,增加小肠上皮细胞内溶液浓度,从而增加其对___________的吸收。
(4)小肠是食物消化吸收的主要场所,但酒精除在小肠中被吸收外,还能在胃中被吸收,这是因为酒精或其他脂溶性物质能够以__________的方式进入细胞,所以空腹饮酒,酒精吸收快、易醉。
【答案】(1)氨基酸 (2) ①. 主动运输 ②. 数量 ③. 顺浓度梯度、需要转运蛋白协助、不消耗能量
(3)葡萄糖 (4)自由扩散
【解析】
【分析】题图分析,图示为小肠上皮细胞转运葡萄糖的过程示意图。葡萄糖从肠腔进小肠上皮细胞是由低浓度到高浓度,是主动运输,但该过程中消耗的是钠离子的梯度势能;葡萄糖出小肠上皮细胞顺浓度梯度进行的,即由高浓度到低浓度,是协助扩散。Na+进小肠上皮细胞是高浓度到低浓度,是协助扩散;出小肠上皮细胞是低浓度到高浓度,是主动运输。
【小问1详解】
小肠是人体消化和吸收营养的主要器官,食物中的淀粉、蛋白质等经过消化后变成小分子物质,即分别变成它们的单体,即葡萄糖、氨基酸等小分子物质,而后才能通过小肠上皮细胞吸收。
【小问2详解】
据图可知,葡萄糖从肠腔进入小肠上皮细胞是逆浓度梯度进行,消耗的是钠离子的梯度势能,运输方式为主动运输。朝向肠腔侧的膜面积增大,增加了载体蛋白的数量,使葡萄糖的吸收效率提高。结合图示可以看出,葡萄糖从小肠上皮细胞出来是顺浓度梯度进行的,且需要转运蛋白协助、不消耗能量,属于协助扩散。
【小问3详解】
某种治疗腹泻脱水的补液盐成分为氯化钠3.5克、碳酸氢钠2.5克和葡萄糖20克,用1000毫升温开水溶解后饮用。进而增加了肠道内钠离子的浓度,因而能促进Na+的顺浓度转运,同时驱动了肠道细胞对葡萄糖的吸收。
【小问4详解】
小肠是食物消化吸收的主要场所,但酒精除在小肠中被吸收外,还能在胃中被吸收,由于细胞膜的基本支架是磷脂双分子层,因而,酒精或其他脂溶性物质能够以自由扩散的转运方式进入细胞,因而空腹饮酒,酒精吸收更快、易醉。
28. 细胞自噬是指通过溶酶体途径对细胞内的异常蛋白质或衰老损伤的细胞器等进行降解并回收利用的过程。下图1为某细胞亚显微结构模式图,图2为真核生物细胞内衰老线粒体的自噬过程。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中,结构②、④的名称分别是_______、________。
(2)与高等植物细胞相比,图1细胞中特有的结构是________(填数字序号)。若图1细胞表示人体心肌细胞,则数量显著增多的细胞器是______(填数字序号)。
(3)若图1细胞表示唾液腺细胞,则参与该细胞生物膜系统组成的结构有______(填数字序号)。参与合成和运输唾液淀粉酶的细胞器有________(填数字序号)。
(4)当细胞养分不足时,细胞的自噬作用可能_______(填“增强”“减弱”或“不变”)。神经退行性疾病是一类由于突变蛋白质在神经细胞中堆积而引起的神经系统失调症,提高细胞的自噬能力能治疗该类疾病,这是因为细胞自噬能________。
(5)图2中,线粒体受损时,来自内质网的膜包裹损伤的线粒体形成自噬体,此时细胞中LC3-I蛋白被修饰形成LC3-Ⅱ蛋白,LC3-Ⅱ蛋白促使自噬体与溶酶体融合,完成损伤线粒体的降解。研究人员选取周龄一致的大鼠随机分成对照组、中等强度运动组和大强度运动组。训练一段时间后,测量大鼠腓肠肌细胞LC3-I蛋白和LC3-II蛋白的相对含量,结果如图。由图可知,运动可以_______(“促进”或“抑制”)大鼠细胞中受损线粒体的自噬,其意义在于______。
【答案】(1) ①. 高尔基体 ②. 染色质
(2) ①. ③ ②. ①
(3) ①. ①②⑤ ②. ①②⑤⑥
(4) ①. 增强 ②. 清除细胞内突变的蛋白质
(5) ①. 促进 ②. 及时清除受损线粒体,维持肌肉细胞正常的生理功能
【解析】
【分析】据图分析:图1,①是线粒体、②是高尔基体、③是中心体、④是染色质、⑤是内质网、⑥是核糖体。
图2,衰老的线粒体与自噬前体结合,在溶酶体的作用下形成残质体,分解的产物一部分被细胞重新利用,一部分排出细胞。
【小问1详解】
图1中,②是高尔基体、④是染色质。
【小问2详解】
高等植物细胞没有中心体,与高等植物细胞相比,图1细胞中特有的结构是③是中心体。若图1细胞表示人体心肌细胞,心肌跳动需要大量能量,线粒体是“动力车间”,图1细胞数量显著增多的细胞器是①是线粒体。
【小问3详解】
生物膜系统包括细胞膜、细胞器膜、细胞核膜,若图1细胞表示唾液腺细胞,则参与该细胞生物膜系统组成的结构有①线粒体、②高尔基体、⑤内质网。唾液淀粉酶属于分泌蛋白,参与合成和运输唾液淀粉酶的细胞器有①线粒体、②高尔基体、⑤内质网、⑥核糖体。
【小问4详解】
当细胞养分不足时,细胞可以通过自噬作用将物质再利用,细胞的自噬作用可能增强。神经退行性疾病是一类由于突变蛋白质在神经细胞中堆积而引起的神经系统失调症,提高细胞的自噬能力能治疗该类疾病,这是因为细胞自噬能清除细胞内突变的蛋白质。
【小问5详解】
据图分析,随着运动强度的增加,LC3-II蛋白含量增加,LC3-Ⅱ蛋白促使自噬体与溶酶体融合,完成损伤线粒体的降解,所以运动可以促进大鼠细胞中受损线粒体的自噬,其意义在于及时清除受损线粒体,维持肌肉细胞正常的生理功能。
29. 细胞自噬是指细胞通过降解自身结构或物质使细胞存活的自我保护机制。细胞面临代谢压力时,可降解自身大分子或细胞器为生存提供能量。下图为细胞自噬的信号调控过程,AKT和mTor是抑制细胞凋亡和自噬的两种关键蛋白激酶。请据图回答:
(1)据图1所示,营养物质充足时,胰岛素与受体结合,激活__________来抑制凋亡,激活的该酶一方面可促进葡萄糖进入细胞,另一方面可以促进葡萄糖分解为__________进入线粒体产生大量ATP。在ATP充足时激活的mTor抑制自噬的发生。
(2)据图2所示,当环境中营养物质或胰岛素缺乏时,mTor失活,酵母细胞通过启动__________过程为细胞提供ATP;如果上述过程无法满足代谢需要,酵母细胞则启动____________________。
(3)图3为葡萄糖进入细胞后氧化分解为细胞供能的过程图,其中A、B、C、D、E代表物质,①、②、③代表生理过程。
①图3中字母B、D所代表的物质分别是:B.__________,D.__________。
②图3中产生能量最多的生理过程是__________(填编号),该过程在细胞的__________中进行的。若上图过程发生在人体肝脏细胞中,1mol葡萄糖彻底氧化分解约释放出2870kJ的能量,其中约有1161kJ的能量储存在ATP中,其余的能量以热能的形式散失,这个过程中大部分能量作为热能释放,其生物学意义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 ①. AKT ②. 丙酮酸和[H]
(2) ①. 自噬 ②. 凋亡
(3) ①. ATP ②. CO2 ③. ③ ④. 线粒体内膜 ⑤. 维持人体体温的恒定
【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图1显示葡萄糖充足时,胰岛素经过调节,促进葡萄糖进入细胞内被利用,同时抑制细胞自噬和凋亡;图2中显示当环境中营养物质或胰岛素缺乏时,细胞先通过自噬为细胞提供能量,若不能满足细胞所需,则启动凋亡;图3中①、②、③依次表示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 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和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A表示丙酮酸,B表示ATP,C表示[H],D表示二氧化碳,E表示水。
【小问1详解】
据图1所示,营养物质充足时,胰岛素与细胞膜上的相应受体结合,激活AKT来抑制凋亡;由于胰岛素有降血糖的作用,一方面可促进葡萄糖进入细胞,另一方面可以促进葡萄糖在细胞质基质中分解为丙酮酸和[H]进入线粒体参与有氧呼吸第二、第三阶段并产生大量ATP。
【小问2详解】
据图2所示,当环境中营养物质或胰岛素缺乏时,AKT和mTor处于失活状态,酵母细胞通过启动自噬过程,细胞利用自身水解酶可降解自身大分子或细胞器为生存提供能量,如果上述过程无法满足代谢需要,酵母细胞则启动凋亡程序,发生细胞凋亡。
【小问3详解】
图3中B物质为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 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和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均能产生的物质,说明B为ATP,D为线粒体基质进行有氧呼吸第二阶段产生的物质,会排出线粒体,说明D代表二氧化碳。图3中产生能量最多的生理过程是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为图中的③,该过程发生在线粒体内膜上。1mol 的葡萄糖彻底氧化分解共释放能量2870KJ,其中可使1161KJ的能量储存在ATP中,其余的能量以热能的形式散失,大部分能量作为热能释放,为机体所利用,对于维持人体体温的恒定具有重要作用。
30. 下图为某生物一个体细胞分裂模式图,据图回答:
(1)图乙为细胞有丝分裂的________期图像,含染色体____ 个、染色单体____ 个、核DNA____ 个,该时期的主要变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该图代表的是___________(植物/动物)细胞。
(2)图乙对应于图甲中的________段,图丙对应于图甲中的____________段。图甲中代表间期的是___段。
(3)图甲中c的数值是________,图丙中n的数值是________。
【答案】(1) ①. 后 ②. 8 ③. 0 ④. 8 ⑤. 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染色体数目加倍,并在纺锤丝牵引下移向细胞两极 ⑥. 植物
(2) ①. E~F ②. C~D和D~E(或C~E) ③. A-C
(3) ①. 4 ②. 2
【解析】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甲表示细胞分裂过程中核DNA的数量变化,图中看出,该分裂方式为有丝分裂,AC、CD、DE、EF、FH分别表示有丝分裂间期、前期、中期、后期、末期。乙图中,细胞中存在同源染色体,并且细胞的着丝粒分裂,表示有丝分裂后期。丙图中,染色体数:DNA分子数:染色单体数=1:2:2,可以表示有丝分裂的前期和中期。
【小问1详解】
图乙是处于有丝分裂后期的图像,该时期的主要变化是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在纺锤丝牵引下移向细胞的两极,此图中含有8条染色体、0条染色单体、8个核DNA分子,染色体、染色单体、核DNA数量的比为1∶0∶1。该图代表的是植物细胞,因为是细胞两极发出的纺锤丝形成的纺锤体。
【小问2详解】
图乙细胞的着丝粒分裂,是有丝分裂后期图像,对应图甲中的E~F段,图丙每条染色体上有2个染色单体,可以表示有丝分裂的前期和中期,对应于图甲的C~D和D~E(或C~E)。间期包括G1、S和G2,其中S期进行了DNA的复制,所以图甲中代表间期的是A-C。
【小问3详解】
由图乙细胞(有丝分裂后期)中含有8条染色体(染色体数目加倍)和8个DNA分子可推知图甲中c=4,图丙中n=2。
精品解析:福建省三明市四地四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生物试题(解析版): 这是一份精品解析:福建省三明市四地四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生物试题(解析版),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2023学年福建省三明市永安市三中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福建省三明市永安市三中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题含解析,共2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2023学年福建省三明市一中高一3月月考生物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福建省三明市一中高一3月月考生物试题含解析,共2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