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能及其转化》说课稿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
展开《机械能及其转化》说课稿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的《机械能及其转化》。它是上一节《动能和势能》知识的延伸,又为九年级《能量的转化和守恒》的学习奠定了基础。通过近一年的物理学习,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一定的实验、观察、分析概括能力。基于此,本节课我利用图片、视频等,为学生创设情景、增强直观性,运用分组实验、讨论的合作探究方式,让学生来获取知识。本节课由“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水能和风能的利用”两部分组成,教学重点是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 难点是对机械能守恒的理解。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达到以下教学目标:知道什么是机械能;认识到动能和势能可以相互转化;并且能解释有关现象,会解决实际问题。下面我来具体谈谈本节课的教学流程:本节课我一共设置了六个教学环节。在引入新课过程中,我曾尝试过多种方案,例如:利用摆锁实验设计小游戏,播放过山车视频等等,但都不够新颖,不能激发起学生的兴趣。最后我确定了先展示过山车图片,提出问题,再由学生演示实验模拟过山车的方案。过山车轨道利用的是电线槽盒盖,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材料,却能完成如此好玩、有趣的实验,有效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顺理成章的引出了下面的教学内容。 机械能定义的教学,我采用的是“温故知新”的方法,通过复习上一节《动能和势能》的知识,引出机械能的定义。 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是本节课的重点,这部分的教学我分为三部分来进行:探究动能和重力势能的相互转化。以学生分组实验的形式来展开。探究滚摆时,为了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我在课前指导学生利用空铁皮罐、萝卜等自制滚摆。实验过程中,滚摆的高度变化容易观察,而速度变化难以比较。为此我引导学生在滚摆的侧面涂上颜色红白相间的图案,当滚摆滚动快时,从侧面看是一个快速转动的红盘,滚动慢时,视觉能区分红白的颜色。学生观察出滚摆速度、高度的变化,就可以判断动能、重力势能的变化。但仅由滚摆这个实验就得出结论,结论不具有普遍性。因此,接下来让学生探究单摆运动过程中的能量转化情况,为了使学生容易观察摆球运动高度的变化,我为学生准备了量角器、带方格的纸板,让学生对实验器材进行改进。分析单摆的运动得到同样的结论:动能和重力势能可以相互转化。由第一个部分得出的结论,向学生提问:动能和弹性势能可以相互转化吗?这部分以学生分组讨论的形式来进行。为了使学生能够保持对知识探索的兴趣,我组装了橡皮筋回力小车,让学生观察它的运动,小组交流讨论运动过程中的能量转化情况。为了强化认识,然后出示图片,让学生继续分析能量转化情况。得出结论:动能和弹性势能可以相互转化。得出以上两个实验结论后,我又引导学生思考:有没有一个实验能将动能、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之间的转化都包含在内呢?我向学生展示课本74页第4题中的“奇妙的罐子”,并演示实验。这个实验虽然器材简单,但现象明显。之前所学过的“探究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和“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两个实验中,也用到了物体从斜面上由静止滚下,但实验现象是:运动到水平面上后,物体速度减小,最后静止。与这个实验的现象形成鲜明的对比,学生对实验现象感到惊讶,学习的积极性也会被极大地调动起来。我先按照课本上的图,利用八宝粥罐子,制作了第一个版本的罐子,实验现象明显,但橡皮筋的形变无法观察,怎样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呢?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利用一个透明瓶子制作了第二个版本的罐子,然后以四个问题为线索,层层深入,引导学生分析,得出罐子返回斜面的原因。这样,通过循序渐进的三个环节,突破本节的重点,使学生对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达到一定的理性认识。 机械能守恒是本节的难点,现实生活中,由于摩擦阻力,机械能会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机械能总量会减小。因此,我采用逆向思维的方法,将课本72页“想想做做”的摆锁实验加以改进,用2.5kg的铅球在操场上进行实验,利用多媒体慢放镜头,让学生观察铅球每次所上升到的最高点,高度的变化。认识到机械能总量在减小。紧接着向学生提问:如果没有空气阻力和摩擦力的话,小球上升的高度会变化吗?从而得出机械能守恒的条件。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体验实验过程,见证实验结果,突破了本节课的难点。 自然界的流水和风都是具有大量机械能的天然资源。实际生活中,对风能和水能的利用,主要体现在风力和水力发电上。我用一个自制的小小发电机,用风吹动叶片,产生电能使二极管发光,让学生亲眼目睹风能发电,继而引出我国内蒙古的风力发电厂,同时向学生介绍水力发电,适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同时,渗透“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课程理念。 然后由学生自己按问题总结一节课的收获,在课堂习题的设置方面,考察了机械能的定义,动能与重力势能的转化,以及“科学世界”中关于人造地球卫星的知识。对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加以练习。最后是布置作业和我的板书设计。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因此本节课我让学生从已有的知识、体验出发,亲历规律的探究过程,使物理知识和实验技能内化为学生自身的素质。谢谢大家的聆听,敬请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