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文本解读
展开统编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文本解读
一、聚焦语文要素,确定教学目标
(一)读懂教材编排,关注语文要素
本单元围绕“伙伴”这个主题编排了三篇课文,《小公鸡和小鸭子》《树和喜鹊》《怎么都快乐》,口语交际《请你帮个忙》,《语文园地三》还编排了查字典、日积月累、和大人一起读三个栏目。《小公鸡和小鸭子》《树和喜鹊》是动植物之间的友谊,《怎么都快乐》是孩子之间的友谊,口语交际《请你帮个忙》学习更好地、更有礼貌地与人沟通,寻求同伴的帮助。语文园地的日积月累古诗《赠汪伦》了解诗人与友人的情谊,和大人一起读也将大人作为学习的伙伴。整个单元都从不同角度表达了伙伴之间的情谊和需要伙伴、爱惜伙伴的情感。
除了“伙伴”这一人文主题,统编教材双线并行的编排理念本单元也非常凸显,虽然低段教材没有单元导语页,但我们可以基于课标把握低段学生的基本学习重点。朗读方面,在低年级上册读准字音,读好句子停顿,分角色朗读课文的基础上,本单元又有了进一步的要求,即学习在具体的语境中分角色读出不同人物的语气,读出不用句子的情感色彩,在单元的训练中,每篇课文有不同的侧重点。
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从课文的导学系统中梳理本单元的两个核心语文要素,首先是联系上文了解词语的意思。在本单元第二篇课文《树和喜鹊》中以泡泡的形式提出来,可以将此方法的学习和运用贯穿于整个单元课文的学习中。在前一篇课文的学习中进行体验和铺垫,后一篇课文学习中进行实践和运用。
其次是积累和运用词句,在本单元三篇课文的课后都有关于积累与运用词句的习题设计。
(二)读懂要素序列,掌握学情基础
本单元“联系上文了解词语意思”是统编教材中首次提出,也是孩子第一次学习、运用这种理解词语的方法,因此不做过高要求。首先了解没有理解的程度深,了解只是初步知道,大略懂得。其次了解词语的方法是联系上文,而非上下文,缩短了阅读的宽度,操作起来相对简单,适合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和阅读水平。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联系上文了解词语的意思,并不是为了了解词语的意思,而是为了学习这样一种了解词语的方法。这个语文要素在以后的学习中还会继续学习。
在同一个单元我们也要关注围绕同一个要素前后内容的关联性,把握单元教学的边界,突出教学重点。而本单元中联系上文了解词语这一语文要素的呈现方式,也不一样。《小公鸡和小鸭子》是通过两个句子的对比来加以呈现,通过重点词语的增删、比较了解词语的意思。《树和喜鹊》中以小泡泡的形式出现,直截了当地点明了。而《怎么都快乐》当中需要学以致用,“独自”“静悄悄”等词语的理解可以用上之前所学的方法,单元的编排从学到用,多角度、多层次螺旋上升。
积累和运用词语方面,虽然引导发现构词规律,培养学生初步归类积累的方法,从而增加语言积累的实效。
二、注重思维发展,落实学习目标
(一)创新趣味情景,发展合作能力
《小公鸡和小鸭子》营造情景,让孩子将自己当成故事中的主人公,召唤他们进入文本,在情境中分角色朗读对话,在情境中感受互帮互助,感受树和喜鹊孤单的味道,从而让孩子们明白有伙伴的快乐和幸福。在《怎么都快乐》中,引导孩子调动生活经验,在生活的情境中感受诗歌的韵味和诗中的快乐。
同时教学的形式和教学的内容也要保持高度统一。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本单元的人文要素是“伙伴”,于是我们在教学中,调动小伙伴的力量,在识字读词,课文朗读学习查字典的方面,都要充分开展合作学习,让孩子从学习习惯、形式上感受到伙伴的帮助和力量。
(二)融合学习内容,提高课堂效率
1.生字识写与词语理解相融合
例如《树和喜鹊》课文中的小气泡“孤单”联系上文理解的词语,同时这两个字都是生字,还都含有新偏旁,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将生字识写与理解词语整合起来。
2.生字识写与词语积累相融合
《怎么都快乐》中,各种游戏都是以相同的形式出现,这些都是本课中需要理解和积累的动宾短语,而本课要识写的生字大多都藏在这些词语中,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先让孩子找出其中的活动,发现构词的规律,再进行适度的拓展,调动孩子的生活经验和先备知识,将识字写字相机进行整合。
3.词语理解与练习朗读相结融合
学生能读出词语的意思,读出语言的情感,词语才能落地生根。如《树和喜鹊》第一自然段的对比朗读,孩子们从“只有”这样的词语理解中,感受“孤单”的意思。老师进行引读,让学生来感受树和喜鹊都很孤单。在引导孩子带着感受读好第一、二自然段,读出一个画面,读出树和喜鹊的心情。
4.积累语言和学习阅读相结合
联系上文了解词语的意思,通过积累词语有初步的分类积累的意识,带着体会读好角色对话等,我们将之积累语言、运用语言、发展语言等融合起来,用好阅读策略理解词语、积累词语,发现规律,再进行迁移运用,让孩子学以致用,让言语运用素养落地生根。
(三)聚焦语言表达,促进思维发展
1.感受词语的妙用
《小公鸡和小鸭子》课后习题提示我们通过对比阅读了解“偷偷地”、“飞快地”词语意思,及其在句子中的作用。教学中,我们要带着孩子们细细体会和感受,让孩子通过仔细朗读体会发现,“偷偷地”让我们仿佛看到小公鸡的调皮贪玩、不听劝告;“飞快地”让我们感受到下鸭子搭救伙伴时的心急。两个词不仅是描述动作情状,更能让人感受到人物的性格和心情。学生在通过感悟、体会、交流,促进孩子的思维发展。
2.积累语言样式
语言图示积累的越多语言表达的形式就会越丰富,更有利于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也更有利于促进思维的发展。《怎么都快乐》中,每一段的首句语言结构也是相同的,让学生发现其中的规律,不仅能更好的感受诗歌的特点,读出诗歌的节奏,而且形成语言图示更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
(四)创设情境,凸显目标,口语交际有实效
统编教材的口语交际在编排上每一课的教学目标都有小贴士清晰的呈现,通过本课的小贴士,我们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本课教材中提供了三幅插图,分别是在不同的情景下寻求他人帮助的情景,在设计教学活动中,我们首先要充分利用书中的插图,让学生学一学、演一演,然后再创造真实的情景。有了真实的交际情境,口语交际的教学还需要促进交际,努力扩大交际范围,争取全面参与,才能让孩子更好的学习和练习。
三、精心设计练习,落实提质减负
双减背景下,低年级的孩子不留书面作业,在每节语文课中安排十分钟书写和其他练习,书写进行随堂点评,落实课标要求,夯实语文基础课堂上还设计了一些随堂练习,巩固识写以及所学的语言。课后虽然不留书面作业,但是设计了读、背、听、说、识、查等多元互动课后练习让学在喜闻乐见的形式中进行巩固练习,夯实语文基础,发展语文思维。
以《小公鸡和小鸭子》为例作业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