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大自然的语言示范课课件ppt
展开
这是一份八年级下册大自然的语言示范课课件ppt,共25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新课导入,背景了解,认识作者,名家点评,你了解物候学吗,物候又分为什么呢,词语解释,划分段落,总结感悟,艺术特色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教学目标:1.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的条理性,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初步概括内容要点。2.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说明的生动性。3.理清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并探究这样安排的好处。
在生活中,我们人类用语言来交流,那么大自然呢?它也有语言吗?原来是指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现象。像这些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的现象,古代的劳动人们称为“物候现象”。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大自然,去聆听她们的语言。
《大自然的语言》是现代科学家、教育家竺可桢创作的科学小品文。此文通俗生动地介绍了物候学及其研究的对象,阐述了物候学现象来临的有关因素以及研究物候学的意义与知识,说明了物候学的特性与本质。全文综合运用了多种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语言浅显确切、简洁生动、层次清楚,条理明晰,因而通俗易懂。
竺可桢(1890年3月7日—1974年2月7日),又名绍荣,字藕舫,汉族,浙江上虞人。中国卓越的科学家和教育家,当代著名的地理学家和气象学家,物候学发展的推动者。1910年赴美国留学,曾在哈佛大学地学系学气象,1918年获博士学位。物候学也是他呕心沥血作出了重要贡献的领域之一。他一生在气象学、气候学、地理学、自然科学史等方面的造诣都很高。是中国近代地理学的奠基人。他先后创建了中国大学中的第一个地学系和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担任13年浙江大学校长,被尊为中国高校四大校长之一。1974年2月7日竺可桢因肺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3岁。
1963年,竺可桢与宛敏渭共同编写的《物候学》一书即将出版,为了迅速普及这门学科知识,作者写了此篇以介绍物候学为主要内容的科学小品文。此文最早以《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为题发表于1963年第1期《科学大众》,当时文后注有:“本刊根据作者尚未出版的《知识丛书》之一《物候学》摘编”的字样。而在原作中,“大自然的语言”是4个小标题中的第一个小标题。此文被选入教材后改题为《大自然的语言》。
当代作家阿来《草木的理想国》:“所谓物候,还是气象学家竺可桢先生的文章《大自然的语言》更有趣味。” 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潘颂德《〈大自然的语言〉浅析》:“说明科学常识的文章,一般容易产生枯燥、单调的毛病,然而本文由于语言浅显确切、简洁生动、层次清楚,条理明晰,因而通俗易懂。” 西南交通大学教授刘占祥《经典阅读的三重境界》:“重读竺可桢学长的《大自然的语言》,我们依然能强烈地感受到先贤文化功底的厚重和语言艺术的高妙。”
物候学,它是对周期性生物现象的科学研究,如与气候状况相关的植物开花、动物迁移。物候是指生物长期适应光照、降水、温度等条件的周期性变化,形成与此相适应的生长发育节律,这种现象称为物候现象,主要指动植物的生长、发育、活动规律与非生物的变化对节候的反应。
物候是自然环境中动植物生命活动的季节性现象和在一年中特定时间出现的某些气象、水文现象的特征。包括三方面:(1)植物物候,又称为作物物候,如各种植物发芽、展叶、开花、叶变色、落叶等现象,农作物生育期中的物候现象。(2)动物物候,如候鸟、昆虫及其他动物的迁徙、初鸣、终鸣、冬眠等现象。(3)各种水文、气象现象,如初霜、终霜、结冰、消融、初雪、终雪等自然现象。
利用物候知识来指导农业生产的研究,在世界各国已经发展成为一门科学,叫物候学。物候学和气候学相似,都是观测一年里各个地方、各个区域的春夏秋冬四季推移,它们都是地方性的科学。所不同的是,气候学是观测记录某地的冷暖晴雨,风云变化,例如某天刮风,某时下雨,早晨多冷,下午多热等等,据以推求其原因和趋向。物候学则是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往来、养育,例如杨柳绿、桃花开、燕子始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气候变化及其对动植物的影响。
你知道物候学有什么作用吗?
1.次第:一个挨着一个地。2.翩(piān)然:动作轻快的样子。3.孕(yùn)育:怀孕生胎,用来比喻酝酿着新事物。4.簌(sù)簌:纷纷落下的样子。5.销声匿(nì)迹:原意是不公开讲话,不公开露面。文中指昆虫都无声无息,无影无踪了。6.风雪载途:风雪,形容气候非常恶劣。载途,满路,有遍地的意思。7.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是模仿布谷鸟的叫声,说成催促农民及时耕作的话。禾,这里指稻秧。8.农谚:有关农业生产的谚语,是农民在长期生产实践里总结出来的经验。
9.榆叶梅:落叶灌木或小乔木,花粉红色,核果球形、红色。可供观赏。10.纬度:地理学名词,指某点与地球球心的连线和地球赤道面所成的线面角,其数值在0至90度之间。11.经度:地理学名词,一般指球面坐标系的纵坐标,具体来说就是地球上一个地点离一根被称为本初子午线的南北方向走线以东或以西的度数。12.连翘(qiá):落叶灌木,春季开鲜黄色花,果实可以入药。13.抽青:植物长出芽来。
此文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显得新颖别致,引人入胜。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传递信息的工具,一看到这一题目会有“大自然怎么会有语言”这样的疑惑。但读了文章会恍然大悟,原来大自然的物候现象,如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实际上起着预报农时的作用,从这一点上说,物候现象仿佛就是传递信息的“大自然的语言”。题目标作“大自然的语言”,其实是“物候现象”的形象化的说法。运用了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1.同学们,请阅读课文,并说说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有什么样的好处呢?
第一部分(1-3自然段)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第二部分(4-5自然段)物候观察对农业的意义。第三部分(6-10自然段)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第四部分(11-12自然段)物候观测研究的意义。
3.说明顺序:以上四个部分的说明采用了什么样的顺序? 作者在介绍物候现象时采用了这样一种逻辑顺序:先提出本文说明的对象是什么,接着说明它的重要性,然后说明它取决于什么因素,最后说明研究它的意义。这种说明顺序符合人对事物的认识规律,同时使得文章很有条理性。
4.理清说明顺序,探究说明技巧。通常采用的说明顺序有三种,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逻辑顺序也就是事理顺序,如由一般到特殊,由主要到次要,由现象到本质、由简单到复杂。文章四部分内容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第一部分引出说明对象,第二部分对此作具体阐释,第三部分是第二部分的进一步深入,又是第四部分说明的基础。全文采用逻辑顺序,条理分明,介绍的物候学知识通俗易懂,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作者把一门科学——物候学介绍得浅显易懂,饶有趣味。全文采用逻辑顺序说明,思路清晰明了:描述物候现象——作出科学解释——追究因果关系——阐述研究意义。这种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方法和行文思路值得我们学习。本文语言严谨而生动,兼具说明的科学性和生动性,是一篇极有价值的科普文。文章同时告诉我们:科学就在身边,科学距离我们并不遥远。让我们零距离接触科学,从而热爱科学。
此文最大的特色是以引人入胜的笔法,用生动优美的语言,概述中外物候知识的发展、物候学研究的内容和方法,特别是物候知识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此文一开头就把读者带入诗一般的境界,这里有百花千草的春天,有孕育果实的盛夏,有衰草连天的秋景,还有风雪载途的严冬,四季变换,气象万千,有如在放映一幕幕彩色纪录片,使读者竟忘了是在读一篇科普著作。作者笔下的景物,也正象优美的散文一样,随物赋形,情态逼真,作者从一年四季的自然现象落笔到与农事安排的关系上,继而又从物候现象进而写到由此发展起来的物候学,这种由浅入深,层层深化的剥笋式的开头是别具匠心的。不仅使读者自然、具体地了解此文的题意,毫无苦燥之感,而且从具体到抽象这也是符合从感性知识提高到理性知识这个认识规律的。
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学习不同说明顺序的不同优点。理解并掌握本课生词。熟读课文,弄清物候学的基本含义。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大自然的语言课前预习ppt课件,共2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情境导入,文章分为四个部分,物候学,研究物候学的意义,现象本质,逻辑顺序,山顶和山下的差异,判断说明方法,下定义,分类别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大自然的语言备课课件ppt,共24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纬度对物候的影响,经度对物候的影响,古今差异对物候的影响,影响程度,逻辑顺序,思路清晰层次分明,第七自然段,第十自然段,第九自然段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人教部编版大自然的语言教学演示课件ppt,文件包含2022-2023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课件ppt、大自然的语言mp3等2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30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