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11光现象、透镜及其应用-【新题速递】冲刺2023年中考物理复习模拟新题选编(2023年5月)(原卷版)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6/14328264/1/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专题11光现象、透镜及其应用-【新题速递】冲刺2023年中考物理复习模拟新题选编(2023年5月)(原卷版)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6/14328264/1/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专题11光现象、透镜及其应用-【新题速递】冲刺2023年中考物理复习模拟新题选编(2023年5月)(原卷版)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6/14328264/1/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专题11光现象、透镜及其应用-【新题速递】冲刺2023年中考物理复习模拟新题选编(2023年5月)(解析版)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6/14328264/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专题11光现象、透镜及其应用-【新题速递】冲刺2023年中考物理复习模拟新题选编(2023年5月)(解析版)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6/14328264/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专题11光现象、透镜及其应用-【新题速递】冲刺2023年中考物理复习模拟新题选编(2023年5月)(解析版)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6/14328264/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所属成套资源:【新题速递】冲刺2023年中考物理复习模拟新题选编(2023年5月)
专题11光现象、透镜及其应用-【新题速递】冲刺2023年中考物理复习模拟新题选编(2023年5月)
展开
这是一份专题11光现象、透镜及其应用-【新题速递】冲刺2023年中考物理复习模拟新题选编(2023年5月),文件包含专题11光现象透镜及其应用-新题速递冲刺2023年中考物理复习模拟新题选编2023年5月解析版doc、专题11光现象透镜及其应用-新题速递冲刺2023年中考物理复习模拟新题选编2023年5月原卷版doc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44页, 欢迎下载使用。
专题11 光现象、透镜及其应用-【新题速递】冲刺2023年中考物理复习模拟新题选编(2023年5月)(解析版)
目录
一、单选题 1
二、填空题 6
三、作图题 7
四、实验题 9
一、单选题
1.(2023·重庆大足·统考模拟预测)如图所示,与孟浩然的《宿建德江》中“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蕴含的光学知识相同的是( )
A.手影 B.丛林中的光束
C.国家大剧院及它的倒影 D.放入水中的笔
【答案】C。
【解析】“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这是平面镜成像,江水中的明月是光的反射形成的虚像。
A.手影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故A不符合题意;
B.丛林中的光束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故B不符合题意;
C.国家大剧院在水中的倒影属于平面镜成像,是光的反射形成的,故C符合题意;
D.放入水中的笔变弯曲是光的折射形成的,故D不符合题意。
2.(2023·福建·校联考模拟预测)当水星运行到太阳和地球之间时,会看到太阳圆面上有一个小黑点穿过,形成“水星凌日”的天文奇观,如图所示,其原理和日食类似。下列选项中的光现象与此原理相同的是( )
A.海市蜃楼
B.水中倒影
C.墙上手影
D.雨后彩虹
【答案】C。
【解析】“水星凌日”是水星运行到了太阳和地球之间,挡住了向地球传播的太阳光,所以在地球上看到一个小黑点,原理是光的直线传播。
A.海市蜃楼是由光的折射形成的,故A不符合题意;
B.水中倒影,属于平面镜成像,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故B不符合题意;
C.墙上手影,是由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故C符合题意;
D.雨后彩虹,是由光的折射形成的,故D不符合题意。
3.(2023·湖北黄冈·校考三模)2022年8月30日,中国首颗太阳探测科学技术试验卫星“羲和号”成果正式发布,其运行于高度为517公里的太阳同步轨道,“羲和号”上搭载的望远镜可以连续对太阳进行观测。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太阳能属于不可再生能源
B.地球上所有的能量均来自太阳
C.用望远镜观测到的太阳是一个倒立放大的实像
D.太阳光是由各种色光混合而成的
【答案】D。
【解析】A.太阳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是可再生能源,故A错误;
B.地球上的绝大部分能量来自太阳,化石能源是贮存的亿万年前的太阳能,水能、风能也是来源于太阳能,故B错误;
C.望远镜的物镜相当于一个照相机,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目镜相当于一个放大镜,将物镜所成的像进行放大,为了便于观测,将目镜的像倒过来,最后观测到的太阳是一个倒立、放大的虚像,故C错误;
D.太阳光是由各种色光混合而成的,通过三棱镜可以将七种单色光分解出来,故D正确。
4.(2023·陕西渭南·校考一模)灞桥生态湿地公园是西安市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园中荷花池水深1.5m,有一蜻蜓立于荷尖上(如图),关于此情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蜻蜓在水中的像比实际大一些
B.池底看起来比实际的1.5m要浅
C.水中的蜻蜓是光的折射形成的
D.绿色荷叶能吸收绿色的光
【答案】B。
【解析】A.平静的水面相当于平面镜,由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可知,蜻蜓在水中的像与蜻蜓一样大,故A错误;
B.池底反射的光线从水斜射入空气中发生折射,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折射光线远离法线,所以人逆着折射光线看到池底的像比池底的实际位置浅(即比实际的1.5m要浅),故B正确;
C.水中的蜻蜓是蜻蜓在水中的倒影,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虚像,故C错误;
D.荷叶呈现绿色是因为它能反射绿色的光,故D错误。
5.(2023·广东·校联考一模)关于海市蜃楼的形成原因,下列光学现象或应用中与其成因相同的是( )
A.用潜望镜观察
B.湖面倒影
C.手影
D.瞄准鱼的下方才能叉到鱼
【答案】D。
【解析】海市蜃楼是由于光的折射造成的。
A.潜望镜是利用了平面镜成像,是光的反射现象,故A不符合题意;
B.平静的水面相当于一个平面镜,湖面倒影属于平面镜成像,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故B不符合题意;
C.手影是利用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故C不符合题意;
D.瞄准鱼的下方才能叉到鱼是由于光由水中斜射入空气时发生了偏折,是光的折射造成的,故D符合题意。
6.(2023·广东·校联考模拟预测)2023年1月23日,亚太6E卫星与独立推进舱星间分离成功。发射成功10天后,亚太6E这颗国产全电推进同步轨道通信卫星正式开启了电推变轨的旅程,该通信卫星在传递信息时主要依靠( )
A.超声波 B.次声波 C.电磁波 D.红外线
【答案】C。
【解析】太空是真空,真空不能传声,通信卫星是通过电磁波传递信息的。故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
7.(2023·河南·河南省实验中学校考三模)光让我们的世界五彩缤纷。下列有关光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
A.甲图,工人师傅带着面罩进行焊接,是为了防止红外线灼伤眼睛
B.乙图,透过水球看到了王亚平一正一反两个像,是光的折射现象
C.丙图,烛焰经凸透镜在光屏上成一清晰的像,若挡住烛焰的一部分,则屏上的像仍然完整,只是变暗
D.丁图,将近视眼镜放在蜡烛与凸透镜之间,光屏上清晰的像变模糊,将光屏适当靠近凸透镜,屏上可再次看到清晰的像
【答案】B。
【解析】A.电焊弧光中有强烈的紫外线,过强的紫外线能伤害人的眼睛和皮肤,故A错误;
B.水球被气泡变为了两部分,中间是空气,气泡周围是水。这个时候整个水球就变成了两个透镜,外圈成为了一个凸透镜,所以呈现出一个倒立缩小的实像,内圈相当于变成了两个凹透镜的组合,这个时候又出现了一个正立的缩小的虚像。因此可以在水球中同时看到一正一反的两个像;其中“正”像是由于光射入水球共进行两次折射形成的。故B正确;
C.烛焰的每一点发出的无数光线,这些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在光屏上成像,若挡住烛焰的一部分,则被挡的那部分没有光线经过凸透镜折射在光屏上成像,因此屏上的像是不完整的,故C错误;
D.将近视眼镜放在蜡烛与凸透镜之间,由于近视眼镜是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使得光通过凸透镜后延后会聚,因此可将光屏适当远离凸透镜,屏上可再次看到清晰的像,故D 错误。
8.(2023·辽宁沈阳·沈阳市第七中学校考模拟预测)2023年3月13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北京顺利闭幕。如图所示是小明同学正在家中通过卫星电视收看两会新闻,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电视机的彩色屏幕是由红、黄、蓝三种色光组成的
B.调节电视机的音量旋钮是为了改变声音的音调
C.卫星电视主要是利用卫星来发射和接收电磁波信号的
D.两会提到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能看到祖国的秀美河山主要是依靠光的折射现象
【答案】C。
【解析】A.电视机彩色屏幕的颜色是由红、绿、蓝三种色光合成的,故A错误;
B.调节音量旋钮是为了改变声音的响度,故B错误;
C.移动电话、无线电广播电视、卫星通信、光纤通信都是利用电磁波传递信息的,故C正确;
D.我们能看到祖国的秀美河山主要是依靠光的反射现象,故D错误。
9.(2023·辽宁沈阳·沈阳市第七中学校考模拟预测)2022年11月8日晚上,部分地区出现了罕见“红色月全食”,它的形成与如图中原理相似的是( )
A.如甲图,海市蜃楼
B.如乙图,皮影戏中的皮影
C.如丙图,小桥在水里的倒影
D.如丁图,凸面镜扩大视野
【答案】B。
【解析】“红色月全食”形成的原理是光的直线传播;
A.海市蜃楼,是由光的折射形成的,故A不符合题意;
B.皮影戏中的皮影,是由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故B符合题意;
C.小桥在水里的倒影,属于平面镜成像,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故C不符合题意;
D.凸面镜扩大视野,属于凸面镜成像,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故D不符合题意。
二、填空题
10.(2023·广西贵港·校考一模)北京时间2022年1月9日零点前后,红外线观测用詹姆斯•韦伯太空望远镜(如图所示)的主镜在太空完全展开。地面人员是通过_________波遥控望远镜进行展开的;人体_________(选填“能”或“不能”)发出红外线。
【答案】 电磁 能
【解析】[1]电磁波能在真空中传播,地面人员是通过电磁波遥控望远镜进行展开的。
[2]一切温度高于绝对零度的物体都能向外发出红外线,所以人体能发出红外线。
11.(2023·广东·校联考模拟预测)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23年春节联欢晚会》的戏曲节目《华彩梨园》广邀戏曲名家、“80后”“90后”的青年一代戏曲演员和少儿戏曲爱好者同台献技。通过声音的________(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不同可以辨别出节目中有哪些乐器发出声音,演员的声音高是指声音的________(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现场观众从任意方向都可以看到台上的演员,是因为发生了________(选填“漫”或“镜面”)反射。
【答案】 音色 音调 漫
【解析】[1]不同乐器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可以通过音色不同辨别出节目中有哪些乐器发出声音。
[2]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演员的声音高是指声音的音调高。
[3]不同位置的观众均能看到台上的演员,是由于光被反射向四面八方,故发生了漫反射。
12.(2023·广东东莞·统考一模)现如今的大街小巷,不论哪里,都能看到这样的人:他们齐刷刷低头盯着屏幕,手里拿着手机:玩游戏、看视频、发微信……这就是“手机依赖症”的表现,他们被称为“低头族”。
(1)如图甲所示,用相机拍照时,在芯片上所成的像是__________(选填“倒立”或“正立”)的、缩小的实像。该镜头可以用来矫正_________(选填“近视眼”或“远视眼”),拍毕业照时,还有学生未入镜,此时摄影师应该_________(选填“靠近”或“远离”)学生;
(2)如图丙是人脸识别测温系统终端。当人站在某范围内时,光源自动打开照亮_________(选填“人脸”或“显示屏”),人通过摄像头成一个倒立、__________的实像;
(3)手机扫码支付极大方便了人们的生活。如图丁所示,手机扫描二维码,相当于给二维码拍了一张照片,二维码_________(选填“是”或“不是”)光源,摄像头到二维码的距离应位于_________处。
【答案】 倒立 远视眼 远离 人脸 缩小 不是 2倍焦距以外
【解析】(1)[1]由于照相机拍照时,能在芯片上成像,即为实像,可知所成的像是倒立。
[2]由于该镜头是凸透镜,有会聚光的作用,故可以用来矫正远视眼。
[3]拍毕业照时,还有学生未入镜,则应该减小像的大小,此时应增加物距,故此时摄影师应该远离学生。
(2)[4][5]人站在某范围内时,由于人本身不能发光,故光源会自动打开照亮人脸,由于摄像头成像的大小小于人本身的大小,故人通过摄像头成一个倒立、缩小的实像。
(3)[6][7]由于二维码本身不能发光,故二维码不是光源,因摄像头所成的像是缩小的像,故摄像头到二维码的距离应位于2倍焦距以外(或大于两倍焦距或u>2f)。
三、作图题
13.(2023·河南郑州·二模)小明家有一个长方体玻璃鱼缸,鱼缸中有一条小鱼S,如图所示。请在图中画出小明从鱼缸右侧看到小鱼S的光路图。(不考虑玻璃鱼缸的厚度)
【答案】
【解析】小鱼反射的光线从水中经玻璃缸侧面进入空气时发生折射,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光线偏离法线斜向上进入眼睛,使人看到小鱼的像,光路图如图
14.(2023·四川成都·校考模拟预测)如图所示,小明同学站在水池旁,通过水面恰好看见空中小鸟和水中鱼重合。A代表小明的眼睛、B代表看到的小鸟和鱼。请你画出小鸟(用点C表示)和鱼(用点D表示)原来位置的大致光路图。
【答案】
【解析】小明看到点有条鱼,所以这个看到的鱼是折射后的虚像,连接眼睛和虚像,与水面交于一点,即为入射点,连接入射点和人的眼睛,可得折射光线;根据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可知鱼的实际位置应该在虚像的下方点,连接可得入射光线;根据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体关于镜面对称的特点作出点的像,即为小鸟原来的位置,然后连接即为入射光线,即为反射光线,如图所示:
15.(2023·湖北省直辖县级单位·统考一模)如图所示,甲图为一只在空中飞翔的水鸟及其在水中的倒影,岸边的人看到水中有一条鱼与水鸟倒影的喙尖重合,即乙图中的A点。在乙图中用小圆点标出水鸟喙尖的位置B、水中鱼的大致位置C,画出人眼看到水鸟倒影的喙尖的成像光路图。请保留作图痕迹。
【答案】
【解析】由题可知,A的位置是喙尖通过水面所成的像,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体关于镜面对称,据此作A的对称点即喙尖的位置B;连接人的眼睛和A,则连线与水面的交点O为反射点,据此作出反射光线、入射光线;人看到的鱼在水中,光是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进入了人的眼睛,当光从水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岸边的人感觉光是沿直线传播的,逆着光看去,好像是从光的反向延长线的交点处来的,比实际位置偏高,所以像在实际鱼的上方,故鱼在像A点的下方点C处,连接CO即为入射光线,如图所示:
四、实验题
16.(2023·陕西渭南·校考一模)完成下面的探究性实验。
(1)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玲玲同学进行该实验时,选择两根完全相同的蜡烛、一块较厚的玻璃板M(P、Q两个面都可以作为平面镜用)。
实验序号
1
2
3
物距u/cm
4.2
5.0
6.8
像距v/cm
3.7
4.5
6.3
【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她在桌面上铺一张大纸,竖立一块玻璃板;将蜡烛A放置在玻璃板的前面,点燃蜡烛A,然后将蜡烛B放置在玻璃板后面找到像的位置,如图1甲所示,进行实验。
玲玲按照图1乙中的测量方法,多次改变蜡烛A的位置,认真测量并记录了对应数据(如表所示)。
【分析与论证】根据上述实验数据分析得出:像距小于物距。
【交流与评估】这个结论与平面镜成像特点不相符,主要是因为蜡烛A所成的像A′到反射面的距离________(选填“正确”或“不正确”);根据上面数据可推算玻璃板的厚度为________cm;
(2)玲玲在复习“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时,进行了如下操作:
A.测凸透镜的焦距:如图2甲所示,玲玲用教室里正在发光的日光灯作为光源,将米尺竖直放置,零刻度线紧贴桌面,然后沿着米尺上下移动凸透镜,直至桌面上出现清晰的日光灯的像为止,此时凸透镜对准刻度线的放大图如图2乙所示,则该透镜的焦距约为________cm,这种方法测焦距的依据是:若物体离透镜的距离足够远(大于10倍焦距)时,所成像与透镜的距离近似等于__________;
B.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①图2丙是某次烛焰成清晰像的情景,此时所成的是倒立_______(选填“放大”或“缩小”)的实像;
②随着实验的进行,蜡烛不断变短,玲玲忽略了调整三心的高度,但在光屏上依然可以成完整清晰的像,你认为此时焰心,透镜中心,像的中心_____(选填“在”或“不在”)同一直线上。
③延伸拓展:为探究焦距不同的凸透镜成实像时,像的大小与焦距之间的关系,用三个焦距不同的凸透镜和一个光源进行实验,实验记录如下表:老师指出,根据实验记录无法得出结论,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
凸透镜焦距/cm
物距a/cm
像距a′/cm
像的大小
5.0
15.0
7.5
较小
10.0
25.0
16.7
较大
15.0
35.0
26.3
最大
【答案】 不正确 0.5 5.20 透镜的焦距 缩小 在 没有控制物距、像距相同
【解析】(1)[1]由题意可知,这块玻璃板是比较厚的,玻璃板P、Q两个面都可以作为平面镜用,像距小于物距这个结论与平面镜成像特点不相符,主要是因为蜡烛A所成的像A′到反射面的距离不正确,所计算的物距为蜡烛A到P面的距离,而像距为所成的像A′到Q面的距离,实际上是在P面所成的像A′,应该计算的是像A′到P面的距离,这才为像距。
[2]由[1]解析可知,像A′到P面的距离为像距,而平面镜成像特点是像距大小等于物距大小,由表格中的数据可知,第一次实验物距为4.2cm,则像距为4.2cm,而表格中第一次实验时记录的像距数据为3.7cm,这实际上为所成的像A′到Q面的距离,像A′到P面的距离为4.2cm,则玻璃板的厚度PQ为
同理,第二、第三次实验都可计算得到玻璃板的厚度为0.5cm。
(2)[3][4]由题意可知,正在发光的日光灯,它作为光源,它发出的光线到达凸透镜时,近似为平行光线,平行于凸透镜主光轴的光线,经过凸透镜时,会聚于凸透镜焦点,由于沿着米尺上下移动凸透镜,直至桌面上出现清晰的日光灯的像为止,这时,像到凸透镜的距离为焦距大小,从图2中的乙图可知,凸透镜到桌面的距离为5.20cm,该凸透镜的焦距为5.20cm;这种方法测焦距的依据是:若物体离透镜的距离足够远(大于10倍焦距)时,物体发出的光线,可看作为平行光,所成像与透镜的距离近似等于透镜的焦距。
[5]图2丙是某次烛焰成清晰像的情景,可看到,物距大于像距,根据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可知,此时所成的是倒立、缩小的实像。
[6]随着实验的进行,蜡烛不断变短,而光线经过凸透镜光心时,其传播方向不会改变,蜡烛的烛心往下移,则像会往上移,玲玲忽略了调整三心的高度,三心不在同一高度,但是还是在同一直线上。
[7]观察表格中的数据可知,三组数据中,凸透镜的焦距、物距、像距、像的大小都不同,而实验要探究像的大小与焦距之间的关系,必须控制物距、像距是相同的,所以该实验不能得出结论。
17.(2023·安徽淮北·统考一模)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实验中:
(1)小聪在玻璃板前放一支点燃的蜡烛A,然后在玻璃板后面放一支未点燃的蜡烛B,移动蜡烛B的位置,直到看起来蜡烛B好像也被点燃了为止,此时蜡烛B的位置就是蜡烛A在玻璃板中所成像的位置。通过多次操作,小明画出如图乙所示的记录点,通过测量和处理,小明可以得到的结论是:____________;
(2)调皮的小聪用物理书挡在玻璃板和B之间,则蜡烛A________(选填“能”或“不能”)通过玻璃板成像。
【答案】 像与物体到平面镜的离相等(或像与物体的连线与平面镜垂直,或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 能
【解析】(1)[1]根据乙图中像和物体的位置关系可知,像到镜面的距离和物体到镜面的距离是相等的,像与物体的连线与镜面是垂直的,即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
(2)[2]平面镜成像原理是光的反射,若用物理书挡在玻璃板和B之间,不影响光的反射,即不影响平面镜成像,所以仍然能看到蜡烛A的像。
18.(2023·重庆·重庆一中校考一模)(1)为了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小攀和同学们准备了带底座的玻璃板、白纸、笔、火柴、光屏、刻度尺、两支外形相同的蜡烛A和B等实验器材,如图所示。
①此实验应在较暗的环境进行,为了提高实验的精度和效果,应该选用______(选填字母序号);
A.10mm厚的玻璃板
B.1mm厚的玻璃板
C.10mm厚的平面镜
D.1mm厚的平面镜
②实验中用两支外形相同的蜡烛A、B,目的是为了探究像与物的______关系;
③如果只将玻璃板竖直向上提升5cm,那么蜡烛在玻璃板中的像______(选填字母序号);
A.向下移动5cm
B.位置不变
C.向上移动5cm
D.向前移动5cm
(2)图甲是小攀同学用海波和石蜡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的实验装置;
①实验中采用水浴法加热,这是为了使海波和石蜡______,并使其缓慢升温;
②开始实验后,某一时刻温度计的示数如图甲所示,温度为______℃;
③图乙是两物质的温度-时间图象,则海波在第7min时处于______态。
【答案】 B 大小 B 受热均匀 38 固液共存
【解析】(1)[1]为了便于观察像与物的关系,应当选用玻璃板,且物体会在玻璃板的前后两个面分别成像,为了减小对实验观察的影响,应尽可能选用薄的玻璃板。
故选B。
[2]用两支外形相同的蜡烛A、B,目的是为了探究平面镜成的像与物的大小是否相同。
[3]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像与物之间的连线与镜面垂直,因此只要物体位置不变,无论怎样移动平面镜,像的位置都不会变。
故选B。
(2)[4]水浴法加热的好处就是可以使物体受热均匀。
[5]由图可知,温度计的量程为1℃,因此温度计的读书为38℃。
[6]由图像可知,海波从第4min开始熔化,第10min熔化结束,因此海波在第7min时处于固液共存态。
19.(2023·江西吉安·校考一模)科学探究是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探究的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
(一)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小亮利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
(1)实验时应选_________(选填“较厚”或“较薄”)的玻璃板.某次实验中,小亮同学在水平桌面上无论怎样移动蜡烛,都无法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其原因可能是_________;
(2)实验中,为验证通过玻璃板所成的像是否为虚像,小亮移去蜡烛B,并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一个光屏,在蜡烛A的这一侧透过玻璃板观察,此时在光屏上_________(选填“能”或“不能”)看到蜡烛A的像,小亮的做法是_________(选填“正确”或“错误”)的。
(二)观察水的沸腾。
如图乙所示是小明同学做“观察水的沸腾”实验的装置。
(1)安装实验器材时,应按照_________(选填“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的顺序进行;
(2)实验过程中主要观察__________和气泡的变化;
(3)为了适当缩短实验时间,可以采取的措施有__________。(写出一种即可)
【答案】 较薄 玻璃板没有垂直桌面 能 错误 自下而上 温度计的示数变化 减少水的质量
【解析】(一)(1)[1]玻璃板越薄,两个反射面所在的像距离越近,这样可以使确定的像的位置更加准确,厚玻璃板会形成两个像,会影响对实验结果的判断,【答案】较薄玻璃板。
[2]若玻璃板没有竖直放置,A蜡烛所成的像可能偏高或偏低,这样B蜡烛与A蜡烛的像就无法重合了。
(2)[3][4]平面镜成像的原理是光的反射,成的是虚像,在玻璃板前面能看到蜡烛和蜡烛在平面镜中的像,在玻璃板后面不能看到蜡烛在平面镜中像,所以应在玻璃板后面观察光屏上是否有像;小亮在蜡烛A的这一侧透过玻璃板观察,此时在光屏上能看到蜡烛A的像,故小亮的做法是错误的。
(二)(1)[5]安装实验装置时,需要用酒精灯外焰加热烧杯,所以需要按照“自下而上”的顺序进行安装。
(2)[6]实验过程中需要观察水沸腾时的现象,主要是观察温度计的示数变化和气泡的变化。
(3)[7]为了适当缩短实验时间,可以采取的措施有可以减少水的质量、给烧杯盖上盖子,提高水的初始温度等都可以加快水的沸腾时间,从而达到节约能源的目的。
20.(2023·福建·校联考模拟预测)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小刚同学用两个大小相同的“F”字样物体a和b、白纸、刻度尺、薄玻璃板(带支架)进行如下探究:
(1)将白纸对折后展开铺于水平桌面上,沿折痕画一条直线MN,再将玻璃板________纸面放置,且底边与MN重合。物体a置于玻璃板前方,如图甲所示。
(2)在探究物像大小关系时,应在玻璃板________(选填“前”或“后”)观察a的像,将物体b按图乙中________(选填“①”或“②”)置于玻璃板后,不断移动b的位置,直至与a的像重合。由此得出初步结论:平面镜成像,像与物体的大小________。
(3)在探究物像位置关系时,将物体a旋转一个角度放置,再次调整物体b使其与a的像重合,记录下此时两物体的位置。在a的位置上标出三点,再在b的位置上标出对应点,如图丙所示。测量并比较三点以及对应点到MN的距离,发现相等。通过这次实验小刚得出结论:平面镜成像,像和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你认为这一过程所得的结论是否可信?(选填“可信”或“不可信”)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
【答案】 垂直 前 ① 相等 可信 A、B、C三点到玻璃板的距离不同,可视为多次改变物体到镜面的距离进行实验
【解析】(1)[1] 实验时,玻璃板要与纸面垂直放置;如果玻璃板与纸面不垂直,根据平面镜所成的像和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可知,蜡烛的像与蜡烛不在同一水平面上,所以有可能找不到像。
(2)[2]平面镜成像的原理是光的反射,观察像时,本质上是看到了玻璃板反射的光线,a放在玻璃板前方,所以应该在玻璃板前观察a的像。
[3]物体b放在玻璃板后方和a的像重合,因为玻璃板成的是正立的像,所以b的方向要与a一致,故选①。
[4]因为b与a大小相同,b能与a的像重合,说明a的像与a大小相同。
(3)[5][6]要探究像和物到平面镜的距离是否相等, 就要多次改变物到平面镜的距离,从而寻找到普遍规律,A、B、C三点到玻璃板的距离不同,可视为多次改变物体到镜面的距离进行实验,故结论可信。
21.(2023·上海奉贤·统考二模)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
(1)如图(a)所示,测得的凸透镜的焦距是_________cm;将蜡烛、凸透镜、光屏依次放置在水平桌面上的光具座上,并调整它们的高度,使烛焰的中心与凸透镜中心和光屏中心大致在_________上;
(2)如图(b)所示是人眼球的结构图,眼球好像一架照相机,晶状体和角膜的共同作用相当于一个凸透镜,把来自物体的光会聚在视网膜上,形成物体的像,这个像是_________实像(选填“倒立缩小”或“倒立放大”);正常人眼通过睫状体来改变晶状体的形状:当睫状体放松时,晶状体比较薄,当睫状体收缩时,晶状体变厚,即收缩时晶状体焦距_________放松时晶状体的焦距(选填“大于”或“小于”);而近视眼的晶状体太厚,因此来自远处某点的光会聚在视网膜的_________方(选填“前”或“后”),需要佩戴_________透镜来矫正视力。
【答案】 10.0 同一高度 倒立缩小 小于 前 凹
【解析】(1)[1]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后会聚在主光轴上一点,这点是凸透镜的焦点。焦点到光心的距离是凸透镜的焦距,所以凸透镜的焦距
u=40.0cm-30.0cm=10.0cm
[2]实验前,为使像成在光屏中央,需要他调节烛焰、凸透镜和光屏,使它们的中心在同一高度。
(2)[3]根据题意知道,眼球好像一架照相机,晶状体和角膜的共同作用相当于一个凸透镜,把来自物体的光会聚在视网膜上,此时物距大于2倍焦距,成一个倒立、缩小的实像。
[4]眼睛是一个“变焦距”的凸透镜,它是通过睫状体来改变晶状体的形状的;角膜和晶状体相当于凸透镜成像实验中的凸透镜,当睫状体放松时,晶状体比较薄,对光的偏折能力变小,远处物体射来的光刚好会聚在视网膜上,眼球可以看清远处的物体;当睫状体收缩时,晶状体变厚,对光的偏折能力变大,近处物体射来的光会聚在视网膜上,眼睛就可以看清近处的物体,即收缩时晶状体焦距小于放松时晶状体的焦距。
[5][6]近视眼的晶状体和角膜构成的透镜较厚,会聚能力较强,晶状体无法自动调节,看远处的物体时,将像成在视网膜的前面。为了使像正好呈在视网膜上,应使光线推迟会聚,使所成的像后移至视网膜上,应佩戴发散透镜即凹透镜。
22.(2023·北京石景山·统考一模)小航利用一个焦距10cm的凸透镜、蜡烛、光屏和光具座等器材进行矫正视力的模拟实验。
(1)将凸透镜、蜡烛依次放在光具座上50cm和25cm刻度线处,如图甲,需要将光屏移至______(选填“A”“B”或“C”)区域范围内才能承接到清晰的像,所成像如图乙所示,是一个倒立、______(选填“放大”或“缩小”)的实像;
(2)凸透镜、光屏位置不变,将蜡烛向右移动,光屏上无法呈现清晰的像,此时模拟的是图中的______图(选填“a”或“b”)的成像情景;若想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应在蜡烛和凸透镜之间适当位置放个用______(选填“凸”或“凹”)透镜制作的眼镜。
【答案】 B 缩小 a 凹
【解析】(1)[1][2]将凸透镜、蜡烛依次放在光具座上50cm和25cm刻度线处,则物距为
根据凸透镜成像特点可知,物距大于两倍焦距,像距应位于一倍焦距到两倍焦距之间,在图甲所示的光具座中,假设右端为零刻度线,则B区域范围内才能承接到清晰的像,并且成的是倒立、缩小的实像。
(2)[3]凸透镜、光屏位置不变,将蜡烛向右移动,物距变大,像距变小,像会呈现在光屏的前方;a图晶状体变厚,焦距变小,像呈现在视网膜前方,故此时模拟的是图中的a图。
[4]由于像成在光屏前方,若想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应在蜡烛和凸透镜之间适当位置放个用凹透镜制作的眼镜,因为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可以使得像再次呈现在光屏上。
23.(2023·江苏苏州·统考一模)课堂上,小明对凸透镜成像规律进行了相关实验探究。
(1)通过如图甲所示实验,测出凸透镜焦距为______cm。
(2)在图乙中,光屏上恰好能得到烛焰清晰的______(选填“正立”或“倒立”)实像,______(选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的成像规律与此相同,保持蜡烛和光屏的位置不变,移动凸透镜至______cm刻度处,光屏上将再次得到清晰像。
(3)在图乙中的蜡烛与凸透镜之间放置一近视眼镜,为了使光屏上再次呈现烛焰清晰的像,须将光屏沿着光具座向______(选填“左”或“右”)移动一段距离。
【答案】 10 倒立 照相机 35 右
【解析】(1)[1]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会聚在主光轴上一点,这点是凸透镜的焦点,焦点到光心的距离是凸透镜的焦距,所以凸透镜的焦距是
(2)[2][3]由图乙可知,物距
根据时,在光屏上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照相机就是利用此原理制成的。
[4]若保持蜡烛和光屏位置不变,根据光路的可逆性,将物距和像距互换,可以成一个倒立、放大的实像,即将物距变为15cm,也就是要将凸透镜移到35cm刻度处。
(3)[5]在图乙中的蜡烛与凸透镜之间放置一近视眼镜,近视眼镜是凹透镜,凹透镜对光线具有发散作用,会推迟光线会聚成像,为了使光屏上再次呈现烛焰清晰的像,须将光屏沿着光具座向右移动一段距离。
24.(2023·重庆开州·校联考一模)如图所示,是小明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装置:
①为了便于观察光屏上蜡烛的像,本实验适宜在较__________(选填“亮”或“暗”)的环境下进行;
②在图所示位置,烛焰恰能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生活中的__________就是利用这样的成像原理;
③若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变,当光屏移至刻度线15cm处时,移动蜡烛,光屏上能再次成清晰的像,此时光屏上的像将_____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答案】 暗 投影仪 变大
【解析】①[1]蜡烛光与黑暗环境对比比较强烈,在黑暗环境中,蜡烛成的像比较清晰,因此实验应在黑暗环境中进行。
②[2]由图得,像距大于物距,成的像为倒立、放大的实像,投影仪利用的就是该原理制成的。
③[3]图中像距为30.0cm,物距为15.0cm。当光屏移至刻度线15cm处时,像距变为35.0cm,移动蜡烛后,光屏上再次成清晰的像,此时像距变大,由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近像远像变大可知,光屏上的像将变大。
25.(2023·陕西安康·统考一模)科学家对人眼球进行解剖后,绘出眼球的构造图(图甲),并根据眼球的结构特点,进行了模拟成像实验。如图乙所示,调节并固定蜡烛、光屏、透镜的位置后,此时可在光屏上看见一清晰烛焰像,可以说明:物体在视网膜上成像的性质是____________,实验中所用透镜的焦距为____________(选填“小于15cm”“15~20cm之间”或“大于20cm”)近视眼相当于将图乙中的凸透镜焦距调小,此时像成在光屏____________(选填“前方”“上”或“后方”),可移动光屏或在凸透镜前放一____________(选填“凸透镜”或“凹透镜”),使光屏上重新成清晰的像。
【答案】 倒立、缩小的实像 15~20cm之间 前方 凹透镜
【解析】[1]由图乙可知,此时的物距大于像距,故成的是倒立、缩小的实像。
[2]此时的物距为
u=60.cm-20.0cm=40.0cm>2f
像距
f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专题13物态变化-【新题速递】冲刺2023年中考物理复习模拟新题选编(2023年5月),文件包含专题13物态变化-新题速递冲刺2023年中考物理复习模拟新题选编2023年5月解析版doc、专题13物态变化-新题速递冲刺2023年中考物理复习模拟新题选编2023年5月原卷版doc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6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专题10质量和密度-【新题速递】冲刺2023年中考物理复习模拟新题选编(2023年5月),文件包含专题10质量和密度-新题速递冲刺2023年中考物理复习模拟新题选编2023年5月解析版doc、专题10质量和密度-新题速递冲刺2023年中考物理复习模拟新题选编2023年5月原卷版doc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64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专题07做功与机械能-【新题速递】冲刺2023年中考物理复习模拟新题选编(2023年5月),文件包含专题07做功与机械能-新题速递冲刺2023年中考物理复习模拟新题选编2023年5月解析版doc、专题07做功与机械能-新题速递冲刺2023年中考物理复习模拟新题选编2023年5月原卷版doc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8页, 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http://img.51jiaoxi.com/images/257d7bc79dd514896def3dc0b2e3f59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