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2023年高中历史第六单元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质量检测部编版选择性必修1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8/14319698/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新教材2023年高中历史第六单元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质量检测部编版选择性必修102](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8/14319698/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新教材2023年高中历史第六单元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质量检测部编版选择性必修103](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8/14319698/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 新教材2023年高中历史第5单元货币与赋税制度第15课货币的使用与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梯度作业部编版选择性必修1 试卷 0 次下载
- 新教材2023年高中历史第5单元货币与赋税制度第16课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梯度作业部编版选择性必修1 试卷 0 次下载
- 新教材2023年高中历史第五单元货币与赋税制度质量检测部编版选择性必修1 试卷 0 次下载
- 新教材2023年高中历史第6单元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第17课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梯度作业部编版选择性必修1 试卷 0 次下载
- 新教材2023年高中历史第6单元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第18课世界主要国家的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梯度作业部编版选择性必修1 试卷 0 次下载
新教材2023年高中历史第六单元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质量检测部编版选择性必修1
展开第六单元质量检测
满分:100分 考试时间:90分钟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2023·黑龙江鸡西四中)秦朝时,在地方设置的乡、里、亭的官吏不由皇帝或官府任命,但却规定,要由地方推择当地富庶人家的适龄人员充当。从这一规定可以看出,秦朝( A )
A.地主绅士是其基层治理的基础
B.各级官吏均出自富有之家
C.轻视地方的行政管理
D.沿袭先秦的行政管理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乡、里、亭是秦朝最基层管理机构,地方推择当地的富庶人家的适龄人员担任乡、里、亭的官吏,有利于让皇帝或政府的命令直达百姓,故地主绅士是其基层治理的基础,A项正确;材料反映乡、里、亭的官吏由地方富庶人家的适龄人员充当,不能体现其它官员也是这种情况,排除B项;材料反映秦朝通过设置乡、里、亭官吏,加强对最基层的管理,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制度沿袭的信息,而是强调秦朝地主绅士是其基层治理的基础,排除D项。故选A项。
2.(2023·河南洛阳)根据汉朝户籍制度的要求,每年八月都要举行户口调查,各地须“案户比民”,百姓无论老幼都得到县城集合,接受官吏的查验,以“阅其貌以验老小之实”。这一举措( C )
A.旨在增强社会阶层的流动性
B.利于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
C.是政府掌握民力的重要途径
D.配合了郡国并行制的实施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汉代在每年八月举行户口调查,“阅其貌以验老小之实”,这有利于增强政府对辖区民众的了解,从而使政府更精准地掌握民力,C项正确;这一举措的主要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秩序,排除A项;材料只涉及户口调查以“阅其貌以验老小之实”,没有涉及赋税制度,无法说明这一举措有利于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排除B项;郡国并行制与材料中的举措没有必然联系,排除D项。故选C项。
3.(2023·安徽黄山)隋代推行“大索貌阅”的户籍管理制度,清查核实户口,按户籍上登记的年龄与本人的体貌进行核对,以严防隐匿户口、谎报年龄现象发生。在不到30年的时间里,政府编户增长一倍有余。隋朝这一举措( D )
A.加重了农民的赋役负担
B.激化了人地资源矛盾
C.杜绝了人口隐匿的现象
D.打击了豪强世族势力
解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自南北朝以来,户口隐匿现象日趋严重,国家所能直接掌握的劳动力减少,而地方豪强地主占有的人口增多,严重削弱了中央政府的力量,因此,隋代推行“大索貌阅”的户籍管理制度,有利于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和力役征发,加强中央政府的力量,打击豪强世族势力,D项正确;“大索貌阅”的户籍管理制度,从豪强手里将原来依附的人口解放出来,也有利于增加国家的劳动力,调动他们的生产积极性,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的赋役负担,排除A项;“激化了人地资源矛盾”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以严防隐匿户口、谎报年龄现象发生。”,“杜绝了人口隐匿的现象”说法太绝对化,排除C项。故选D项。
4.(2023·浙江温州)唐武德九年,给事中魏征在上疏中称:“今之共治,所寄惟在县令刺史,年常貌阅,并悉委之。”“貌阅”反映刺史的职责是( D )
A.清丈土地 B.评定资品
C.整顿吏治 D.核定户籍
解析: 依据材料“今之共治,所寄惟在县令刺史,年常貌阅,并悉委之。”可以看出,魏征认为国家的繁荣稳定离不开县令刺史对地方户籍的核定,D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核定户籍,未涉及清丈土地、评定资品以及整顿吏治,排除A、B、C三项。故选D项。
5.(2023·山东临沂)宋代户籍根据居民是否有不动产分为“主户”和“客户”,乡村客户“佃人之田,居人之地”。客户在某地定居满一年,即可编入当地户籍之中,甚至可以“置田以为主户”。由此可知宋代( B )
A.户籍管理制度懈怠
B.允许产权自由流动
C.社会成员身份固定
D.客户对主户有依附性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在宋朝时期,客户在某地定居满一年,即可编入当地户籍之中,甚至可以“置田以为主户”,说明“客户”可以通过购买土地而成为“主户”,土地的产权并不固定,可以自由流动,B项正确;材料说明政府对户籍的管理还是比较严格的,而不是“懈怠”,排除A项;“客户”可以通过“置田”而成为“主户”,说明社会成员身份是流动的,排除C项;既然“客户”可以通过“置田”而成为“主户”,说明客户对主户的依附性并不强,排除D项。故选B项。
6.(2023·重庆铁路中学)明代在地方普遍设立申明亭,书写境内百姓过失以示惩戒;设置族善亭,书写善人善事以示表彰。各地推选一位年高有德之人负责书写,称为老人。毁坏亭舍、涂抹榜文者,予以严惩。这反映出明代基层治理( A )
A.注重乡土教化
B.形成自治机制
C.体现宽严相济
D.依靠地方士绅
解析: 依据材料“明代在地方普遍设立申明亭,书写境内百姓过失以示惩戒;设置族善亭,书写善人善事以示表彰”可以看出,明代的基层治理中注重乡土教化,A项正确;“自治”表述错误,排除B项;材料突出的是教化,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依靠的力量,排除D项。故选A项。
7.(2023·江苏南通)洪武年间,朱元璋颁行《教民榜文》,宣讲“圣谕六条”,强调以里甲为基础,在基层推广教化;永乐年间,明成祖将《蓝田吕氏乡约》颁降天下,令人诵行;正德以后,一些硕儒乡绅倡行乡约,视乡约为维持地方秩序之妙方。这反映明代( A )
A.社会主流价值观念强化
B.乡约制度主导社会舆论
C.基层治理出现根本变革
D.乡民道德水准稳步提升
解析: 根据材料“强调以里甲为基础,在基层推广教化”到“明成祖将《蓝田吕氏乡约》颁降天下,令人诵行;正德以后,一些硕儒乡绅倡行乡约,视乡约为维持地方秩序之妙方。”可得出,明代通过乡约加强对社会基层的管理,而乡约倡导以儒学为主的伦理秩序,因此反映出社会主流价值观念强化,A项正确;乡约制度不能主导社会舆论,排除B项;C项说法太绝对化,排除;材料与“乡民的道德水准”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8.(2023·湖南模拟)明代为征派赋役编造了“黄册”。黄册的编造遵循“以户为主”的原则,如某户有田百亩,卖去二十亩,则造册曰:“(该户)旧管(田地)百亩,今卖,当开除户下田二十亩,彼买者新收二十亩;而此户实在则止八十亩。”这反映了明代( B )
A.土地兼并现象严重
B.户籍管理比较严谨
C.租佃关系较为普遍
D.农民负担相对较轻
解析: 根据材料“明代为征派赋役编造了‘黄册’”可知,明代“黄册”详细地以户为单位记载了土地的流转情况,可见当时的户籍管理较为严谨,B项正确;从材料中的例子看,一户人家只有少数土地可进行流转,并不能说明土地兼并严重,排除A项;材料信息未体现租佃关系,排除C项;户籍准确登记土地占
有情况,可以为政府征税提供精准的依据,但并不能减轻农民负担,排除D项。故选B项。
9.(2023·四川雅安)清朝实行严格的户口登记制度和户口按期编审制度,规定户给印牌一张,备书姓名丁数,出则注明所往,入则稽其所来。来路不明者,就要捉去治罪。1772年朝廷废除了户口按期编审制度。这一做法( D )
A.表明国家控制力的弱化
B.减轻了农民的税收负担
C.使隐瞒人口的现象减少
D.利于新生产方式的发展
解析: 根据材料“清朝实行严格的户口登记制度和户口按期编审制度……1772年朝廷废除了户口按期编审制度”可知,清朝时期实行严格的户口登记制度和户口按期编审制度,而到了1772年朝廷废除了户口按期编审的制度,这一变化,使人口的流动性加强,减轻了国家对百姓的人身束缚,有利于新的生产方式的发展,D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国家控制力的弱化,排除A项;“减轻了农民的税收负担”,在材料中没有赋税的信息,排除B项;“使隐瞒人口的现象减少”,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项。故选D项。
10.(2023·山东滨州期末)明清时期,族规需要宗族向地方政府申请批准,逐步普及了朱熹《家礼》对冠婚丧祭四礼的礼节,族长需要政府委任。据此可知( A )
A.社会治理能力增强
B.宗法社会逐步消解
C.儒家伦理得到重塑
D.礼法合流趋势加强
解析: 根据材料“族规需要宗族向地方政府申请批准,逐步普及了朱熹《家礼》对冠婚丧祭四礼的礼节,族长需要政府委任”可知,政府对家族管理存在较大影响和控制力,反映了政府的社会治理能力增强,A项正确;材料体现了政府的社会治理能力增强,未体现“宗法社会逐步消解”“儒家伦理得到重塑”,排除B、C两项;材料未涉及礼法合流,排除D项。故选A项。
11.(2023·湖北鄂州)阅读下图“19世纪末英国地方机构表”。据此可知,当时英国( A )
A.地方自治体系化和多样化
B.建立起自上而下的三级政府体制
C.中央对地方实施了垂直管理
D.地方承担了所有的公共服务功能
解析: 根据材料“19世纪末英国地方机构表”中的内容可知,当时英国的自治机构有多种,也有不同的层次,体现了英国地方自治体系化和多样化,A项正确;材料是地方机构表,有的自治机构只有一级或者二级,未体现三级政府体制,排除B项;从材料中看不出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方式,排除C项;从材料中无法看出公共服务的功能,排除D项。故选A项。
12.(2023·重庆市育才中学)近代美国的社区治理,政府基本不直接干预社会公共事务,而是依赖社区公民、公共服务企业以及公共服务组织的自由和平等的参与。社区居民可以通过社区选举或政党选举来影响公共事务。这一现象体现美国社区治理( D )
A.是三权分立模式在基层的体现
B.是代议制民主在基层的缩影
C.社区权力单一化和治理组织化
D.社区的治理以市场化为目标
解析: 据材料可知,美国的政府不干预基层的社区治理,而是由社区公民进行自我管理,通过市场竞争机制,实现社会的有效分工,所以体现了市场化的特征,D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三权分立模式的影响,也不能说是代议制民主的缩影,排除A、B两项;材料体现的并不是社区权力的特征,排除C项。故选D项。
13.(2023·辽宁丹东模拟)17世纪初,西方老人面临“岁月使我们体弱多病,孤独无助。虽有儿女,却视我们为累赘”的困境,但从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在主要的英语语种国家中,子女在多数情况下承认对老人提供帮助和护理的责任。推动这种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C )
A.原有家庭观念的瓦解
B.伦理教化的作用凸显
C.国家政策调节的影响
D.经济“滞胀”带来的威胁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到20世纪70年代初,在西方,赡养老人得到子女的承认,这是因为工业革命促进西方国家经济快速发展,社会民生引起国家重视,各国为缓和社会矛盾出台社会保障制度,二战后,政府加大社会保障的投资,但20世纪70年代初,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调整了福利国家制度,减少国家福利政策的开支,这样子女就不得不承认更多的赡养老人的责任和义务,故选C项。子女承认了对老人的帮助和护理的责任,意味着原有家庭观念并未瓦解,排除A项;子女承认对老人提供帮助和护理的责任是赡养义务而非伦理教化使然,排除B项;经济“滞胀”是间接原因而非主要原因,排除D项。
14.(2023·广东珠海期末)1948年,英国颁布的《国民救济法》规定,没有收入或收入较低而无力缴纳国民保险金者,可申领的救济金额要少于参与保险的国民;此后,又颁布了《国民医疗保险法》《国民保险法》等。这表明英国( B )
A.政府对经济干预的减少
B.防范社会风险意识的增强
C.民主化程度的日益提高
D.重视国家救济体系的建构
解析: 材料体现的是二战后英国先后颁布《国民救济法》《国民医疗保险法》《国民保险法》等法律,说明的是当时英国防范社会风险意识的增强,B项正确;二战后西方国家纷纷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排除A项;材料与民主化程度提高的说法无关,排除C项;材料与重视国家救济体系的建构说法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15.(2022·广东茂名期末)法国1952年为农民建立了社会养老保险制度,1960年将医疗保险覆盖到农业从业人员。德国于1957年颁布《农民老年救济法》,开始建立农民养老保险制度,1972年建立农民医疗保险体系。由此可知( C )
A.德法两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全面完善
B.德国和法国已经成为完善的福利国家
C.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D.西方资本主义制度发生根本性的改变
解析: 材料反映了20世纪50-70年代,法德两国经过长时间的努力,逐渐建立和完善了农村养老与医疗保险制度,这说明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是一个渐进的过程,C项正确;材料只涉及养老与医疗,“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全面完善”“已经成为完善的福利国家”过于夸大,排除A、B两项;当前法国、德国依旧实行资本主义制度,并没有因为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而发生根本性改变,排除D项。故选C项。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16题13分,第17题12分,第18题18分,第19题12分,共55分)
16.(2023·广东佛山)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某学习小组研究“明清时期国家权力与社会基层治理”时提出的论证思路。
对此论证思路提出你自己的见解(赞成、补充、质疑和修改皆可),并说明理由。(13分)(要求,见解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答案:示例一:
见解:赞成材料宗族自治的观点。
理由:中国古代地方宗族势力强大,皇权与族权相结合。中国社会是一个以血缘关系为基础发展而来的社会,因此乡村治理表现出皇权与族权相结合的特点;宗族内互助性非常强,一个家族要发挥作用就必须有一些共同的财产,利用这些财产,可以资助年轻人的教育,以便使他们有机会进入官僚队伍,保护他们亲属的利益;这些财产还有周济族内穷苦者和赈灾之用。由于宗族的稳定与社会秩序的安定相一致,因此,宗族势力往往得到皇权的认可,乡官里吏在催征钱粮时往往需要族长的配合,有时则表现为宗族家长直接担任乡官里吏,使行政组织与宗族组织合而为一。
示例二:
见解:不赞成材料宗族皆自治的观点。
见解:理由:中国古代的乡绅有限自治。政府在乡村选择的管理者,主要是有德行的长者、有名望的乡绅、有财产的地主等等,这些人往往都读过书,在知识、智力和财富上占有优势;能够解释乡规民约,用道德感召力维持乡村的秩序;乡绅的身份是双重的:作为国家的代理人,他们要帮助国家做事,而作为乡村的代表,他们又需要维护村民的共同利益。
解析:本题是评论性的开放题,解答的关键是读懂材料中的观点。考生可选择同意或者不同意材料观点,如果选择同意,结合所学可知,宗族是由父系血缘关系而结成的组织,乡里是基于地缘关系而形成的组织,乡绅是指有官职或功名的地方士绅,可以从宗族、乡里、乡绅三个角度入手进行分析,进而提取“中国古代地方宗族势力强大且与皇权相结合”“中国古代的乡绅有限自治”等论点;在此基础上,结合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的相关史实进行论述。最后进行归纳总结。若其它角度言之成理也可。
17.(2022·江苏淮安期末)积谷备仓是古代社会救济的重要手段。下表为从隋朝到清朝粮仓经历的主要变化表。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从隋朝到清朝粮仓经历的主要变化
朝代 | 粮仓设置 时间 | 名称 | 所在地 | 存粮来源 | 管理和 监督 |
隋朝 | 585年 | 义仓 | 社 | 捐献 | 社长 |
唐朝 | 627年 | 义仓 | ? | 附加税 | ? |
北宋 | 963年 | 义仓 | 州县 | 附加税 | 地方官 |
南宋 | 1181年 | 社仓 | 乡村 | 捐献 | 地方管理, 官员监督 |
元朝 | 1269年 | 义仓 | 社 | 附加税 | 地方管理, 官员监督 |
明朝 | 1529年 | 社仓 | 社 | 附加税 | 地方管理, 官员监督 |
清朝 | 1654年 (1679年) | 义仓 社仓 | 城镇 集市 | 捐献 | 地方管理, 官员监督 |
——萧公权《中国乡村:19世纪的帝国控制》
提取表中有关信息,并结合所学予以说明。(12分)(要求:表述成文,史论结合,论述充分,逻辑清晰)
答案:示例:论点:古代中国政府比较重视积谷备仓进行社会救济。
说明:从隋朝到清朝,政府通过建立义仓和社仓等地方粮仓体系来贮存粮食。义仓是公益粮仓或设在乡镇的粮仓,社仓是社区粮仓或乡村粮仓。义仓和社仓贮存的粮食不同于常平仓的粮食由官府提供,而是主要来自乡绅富民的捐献,以及征收的附加税。早期建立的义仓设有社长,由地方官管理和监督,后期逐渐演变为由地方乡人管理,受当地官府监督。如此演变的原因在于,乡人管理可以更好地保证粮食的来源,官员监督可以确保乡村粮仓体系的运作。古代粮仓的建立对政府控制灾荒、救济饥民起到了一定积极的作用。
解析:本题为开放性试题,答案言之成理即可。从材料中隋朝到清朝时期的粮仓设置情况及目的来看,可拟定论点为古代中国政府比较重视积谷备仓进行社会救济。关于说明,可从中国古代社会积谷备仓进行社会救济的性质、资金来源、管理方式、对当时社会产生的影响等角度进行分析即可,最后进行归纳总结。
18.(2022·辽宁朝阳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提出,“从基层上去看,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在乡土社会中,乡村治理主要依靠的是经由教化养成的能使人产生敬畏感的“礼”,而不是政府施行的强制力,因而中国传统的乡村秩序就是一种“礼治秩序”。这种“礼治秩序”的显著特点是,“国权不下县,县下唯宗族,宗族皆自治,自治靠伦理,伦理造乡绅”。由于“皇权不下县”是古代中国乡村社会治理奉行的基本法则,因而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了以乡村基层组织为根基、国家间接控制与乡村社会自治相结合、德治和法治相结合的治理体制。
——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报《中国古代乡村
治理的沿革及其历史镜鉴》
材料二 近代以来,西方各国在继承地方自治传统的基础上,加强了对基层治理的管理。美国建国后,基本保持了地方自治的传统,乡镇是最基本的地方自治单位,承担着除司法之外的所有公共服务功能。法国大革命后,形成了以自治市镇为基层单位的制度,每个市镇的市长和市议会都由普选产生,市长同时对中央政府和本地选民负责。英国在1835年颁布《市政法案》,确立了英国近代自治市制度。法案规定自治市政府和议会都由当地选民选举产生,地方征税所得也由自治市自主开支,但必须接受选民监督。
——摘编自人教版《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乡村治理的主要特点及其历史意义。(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西方基层治理制度发展的原因及其特征。(10分)
答案:(1)特点:主要依靠传统道德礼仪治理;宗法色彩比较浓厚;以乡村基层组织为基础;国家治理与乡村自治相结合;德治与法治相结合。(任答两点即可)历史意义:节省了国家行政开支;加强了中央集权;稳定了基层社会秩序;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乡村经济发展。(言之有理即可)
(2)原因:近代西欧民族国家的产生和发展;各国地方自治传统的影响;资本主义民主政治运动的推动或资产阶级革命的推动;工业革命的开展,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加;民主自由思想的不断传播(制度保障或政策法规的引领等)。(任答三点即可)特征:保持地方自治传统;地方自治权与行政管理权相结合;实行民主选举与监督制度;地方行政对中央负责,为地方服务。(任答两点即可)
解析:(1)特点:根据材料一“在乡土社会中,乡村治理主要依靠的是经由教化养成的能使人产生敬畏感的‘礼’,而不是政府施行的强制力”得出,主要依靠传统道德礼仪治理;根据“逐渐形成了以乡村基层组织为根基、国家间接控制与乡村社会自治相结合、德治和法治相结合的治理体制”得出,宗法色彩比较浓厚;以乡村基层组织为基础;国家治理与乡村自治相结合;德治与法治相结合。历史意义:综合材料一内容和所学可知,主要是节省了国家行政开支;加强了中央集权;稳定了基层社会秩序;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乡村经济发展。
(2)原因:综合材料二内容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近代西方基层治理制度发展的原因主要得益于近代西欧民族国家的产生和发展;各国地方自治传统的影响;资本主义民主政治运动的推动;工业革命的开展,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加和民主自由思想的不断传播。特征:根据材料二“基本保持了地方自治的传统,乡镇是最基本的地方自治单位,承担着除司法之外的所有公共服务功能”“形成了以自治市镇为基层单位的制度,每个市镇的市长和市议会都由普选产生,市长同时对中央政府和本地选民负责”“英国在1835年颁布《市政法案》,确立了英国近代自治市制度”等信息可知,保持地方自治传统;地方自治权与行政管理权相结合;实行民主选举与监督制度;地方行政对中央负责,为地方服务。
19.(2022·辽宁高二期中)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战争使家庭残缺、社会组织崩溃、经济面临全面重建……在社会主义阵营开始全面实行计划经济和推行全民保障的压力下,西方社会也开始标榜其福利国家对于国民的保护功能,形成了某种程度上的福利竞争。……70年代以来,福利国家的全面社会功能受到了实践的挑战。一方面,社会保障的增长率普遍超过了经济的增长率;另一方面,福利国家的再分配超过了税收,使国家财政出现了赤字。
——摘编自周弘《西方社会保障制度的经验
及其对我们的启示》
材料二 过去对穷人的援助计划已经失败,这些计划使穷人堕落,使纳税人受骗。家庭援助计划代表了近40年里我们在社会福利改革方面所做出的最广泛、最深远的努力。……家庭援助计划是以四个基本原则为基础的:鼓励工作和训练的强烈动机;公平地对有工作的贫困家庭提供援助;尊重个人的选择与家庭的责任;并且提高行政效率以博得纳税人的信任。
——摘编自《尼克松总统关于扩大福利改革
建议的声明》(1970年)
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策略提出至少两条合理化建议,并分别加以说明。(12分)
答案:建议1:社会保障制度发展应从国情出发,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
说明:西方社会保障制度是基于战后社会经济恢复发展需要建立的,但受社会主义阵营计划经济和全民保障的压力,追求福利国家的全面社会功能,导致社会保障的增长率超过经济的增长率,不利于国家长远发展;过度的福利开支,加重了国家财政负担。所以社会保障制度发展应从国情出发,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
建议2:社会保障制度应在提高社会效率与维护社会公平之间寻求平衡。
说明:二战后西方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建立,改善了人们的生活,缓和了社会矛盾,但过度的社会保障降低了人们的劳动积极性,助长了懒惰行为,引起纳税人的不满,不利于社会经济发展。因此,社会保障制度需要在保持经济发展活力与民众需求之间寻求平衡。
解析:本题为开放性试题,没有固定答案,综合材料信息进行作答,结合所学内容展开阐述,言之有理即可。建议1:根据材料一“70年代以来,福利国家的全面社会功能受到了实践的挑战。一方面,社会保障的增长率普遍超过了经济的增长率;另一方面,福利国家的再分配超过了税收,使国家财政出现了赤字”可知,建议1:社会保障制度发展应从国情出发,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说明: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西方社会保障制度是基于战后社会经济恢复发展需要建立的,但受社会主义阵营计划经济和全民保障的压力,追求福利国家的全面社会功能,导致社会保障的增长率超过经济的增长率,不利于国家长远发展;过度的福利开支,加重了国家财政负担。所以社会保障制度发展应从国情出发,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建议2:根据材料二“家庭援助计划是以四个基本原则为基础的:鼓励工作和训练的强烈动机;公平地对有工作的贫困家庭提供援助;尊重个人的选择与家庭的责任;并且提高行政效率以博得纳税人的信任”可知,建议2:社会保障制度应在提高社会效率与维护社会公平之间寻求平衡。说明: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二战后西方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建立,改善了人们的生活,缓和了社会矛盾,但过度的社会保障降低了人们的劳动积极性,助长了懒惰行为,引起纳税人的不满,不利于社会经济发展。因此,社会保障制度需要在保持经济发展活力与民众需求之间寻求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