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2023年高中历史单元质量检测5第5单元交通与社会变迁部编版选择性必修2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8/14318945/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新教材2023年高中历史单元质量检测5第5单元交通与社会变迁部编版选择性必修202](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8/14318945/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新教材2023年高中历史单元质量检测5第5单元交通与社会变迁部编版选择性必修203](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8/14318945/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新教材2023年高中历史单元质量检测5第5单元交通与社会变迁部编版选择性必修2
展开第五单元质量检测
满分:100分 考试时间:90分钟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下面为隋朝大运河和元朝大运河比较表,由下表可知,运河的开凿与整修( C )
| 开凿时间 | 河道走向 | 起止点 |
隋朝运河 | 隋炀帝时 | 以洛阳为中心点,呈纵横形状 | 涿郡—余杭 |
元朝运河 | 元世祖时 | 呈南北垂直形状 | 大都—杭州 |
A.巩固南方经济重心地位 B.缓解北方水资源不足问题
C.反映古代政治中心的变化 D.体现农耕文明的外向特征
解析:南方成为经济重心是在宋代,与隋朝运河开凿时间不符,A项错误;B项不是隋朝和元朝运河开凿的原因,排除;从隋朝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到元朝弃洛阳,直取大都连至杭州,体现出两朝都城的变化,故C项正确;运河开凿促进南北经济交流,而不是农耕文明的对外发展,D项错误。
2.下面是一幅T—O形世界地图。该图显示:欧洲、非洲被地中海隔开,欧洲、亚洲被黑海隔开,非洲、亚洲几乎被红海隔开。陆地(人居)世界的周围是海洋,海洋沟通地中海、红海和黑海。由此可知,该地图( B )
A.绘制于“地理大发现”之后 B.有助于寻找通往东方的新航路
C.是地圆学说盛行的体现 D.比较全面地描述了世界的面貌
解析:由地图中信息可知,欧洲可以通过地中海、黑海等途径到达亚洲,地中海是欧亚传统商路,故该地图有助于寻找通往东方的新航路,B项正确;地图中没有美洲大陆,说明该地图应绘制于“地理大发现”之前,排除A项;据材料不能得出地圆学说盛行,排除C项;地图中没有美洲、大洋洲等,D项错误。
3.1761年,英国布里奇沃特公爵在曼彻斯特和沃斯利煤矿之间开凿了一条长7英里的运河,曼彻斯特的煤价下降了一半……惊人的成果引起运河开凿热,使英国到1830年时拥有2500英里的运河。“运河开凿热”实质上反映了( C )
A.运河交通的优势 B.煤炭市场需求增大
C.工业革命的发展 D.自由主义成为主流
解析:依据材料“1761年,英国布里奇沃特公爵在曼彻斯特和沃斯利煤矿之间开凿了一条长7英里的运河,曼彻斯特的煤价下降了一半”可知,此时处于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运河的开凿正是第一次工业革命发展的表现,故C项正确。A项只是表面现象,排除。B项不是题干主旨,排除。D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应排除。
4.19世纪最后二十五年,铁路在全球的扩张达到顶峰,其后公路交通开始发展,投向铁路的资金开始往柏油马路转移。这种现象从根本上是由于( C )
A.人类开始逐步进入蒸汽时代 B.人类隔绝的状态开始打破
C.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 D.公路交通比铁路交通投资少
解析:据材料“19世纪最后二十五年,铁路在全球的扩张达到顶峰。其后公路交通开始发展”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处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汽车发明推广,公路交通开始发展,汽车属于近代交通工具,故C项正确。人类开始逐步进入蒸汽时代,与公路无关,故A项排除。人类隔绝的状态开始打破,属于新航路开辟的意义,故B项排除。D项材料中没有体现。
5.轮船招商局,总局设在上海,自1872年创立,到1949年终结,77年间轮船招商局在国内各大港口,日本的长崎、横滨、神户和新加坡等处设立分局,从事客运和漕运等运输业务,为中国第一家近代轮船航运公司。轮船招商局的创立标志着中国( A )
A.航运业进入新阶段 B.近代海军初具规模
C.近代造船工业出现 D.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解析:根据所学,轮船招商局的创立是中国近代航运业开始的标志,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西方的经济侵略,标志着中国航运业进入新阶段,A项正确;轮船招商局是民用工业,与军事无关,排除B项;“出现”的说法错误,排除C项;轮船招商局是洋务企业,排除D项。
6.在未有铁路之前,京绥铁路沿线生产的农产品基本上是供本地食用,很少外运。铁路通车以后,沿线所产谷物有4/5由京绥铁路转运京汉、津浦、京奉等铁路沿线销售。这反映出当时铁路的修建( C )
A.加速了农业生产区域化 B.提高了农产品竞争力
C.有利于经济结构的变动 D.便利了列强掠夺原料
解析:根据“铁路通车以后,沿线所产谷物有4/5由京绥铁路转运京汉、津浦、京奉等铁路沿线销售”可知,铁路的修建促进了铁路沿线农产品的对外销售,有利于推动铁路沿线的农产品的商品化,推动经济结构的变动,故C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农业生产区域化,排除A项;材料说明铁路的修建促进了铁路沿线农产品的对外销售,无法体现提高了农产品竞争力,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铁路的修建促进了铁路沿线农产品的对外销售,没有涉及列强掠夺原料,排除D项。
7.《秦邮律》内容广及文书、驿制、邮驿等法令,明确规定文书传递时限、登记手续、入驿条件、生活待遇、邮驿机构的管理和奖惩办法等。该法令的制定主要是为了( D )
A.完善秦朝法律制度的需要 B.促进社会公用事业的发展
C.建立完备的邮政通信网络 D.保证国家政令的顺畅通达
解析:根据题干“《秦邮律》内容”和所学知识可知,秦代“以法制邮”,把邮驿置于法律的监控之下,从而保证国家政令的顺畅通达,D项正确。《秦邮律》是秦朝法律的一部分,无法推断《秦邮律》的制定是为了完善秦朝法律制度,排除A项。《秦邮律》涉及的内容是社会公共事业一部分,且《秦邮律》制定的目的是为政治统治服务,排除B项。C项是题干的体现,与设问“该法令的制定主要是为了”不符,排除。
8.19世纪70年代前后,苏伊士运河开通,欧洲与香港、上海的海底电缆连接,横贯美国的太平洋铁路完工,俄国黑海海滨港口与东亚开始通航。这些事件对中国的影响是( C )
A.引发了南方的农民起义 B.导致列强掀起瓜分狂潮
C.加速了自然经济的解体 D.完全沦为了“洋人的朝廷”
解析:材料反映了19世纪70年代国际交通和通讯的发展,促进了世界各地联系的加强,推动世界市场的形成,这些事件加速了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故C项正确;材料中所提及的内容并未直接引发南方农民起义,故A项错误;列强瓜分中国狂潮是十九世纪末,伴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结束而掀起的,故B项错误;完全沦为了“洋人的朝廷”是在《辛丑条约》签订后,故D项错误。
9.“20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的汽车工业是以载货车为主,对轿车缺乏应有的重视,这使得我国的轿车工业技术水平长期处于极为幼稚的状态。”但有人认为其实当时的汽车工业结构是与当时我国的国情基本适应的。与之适应的国情主要是( C )
A.我国汽车工业技术落后 B.我国采取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
C.人民生活水平普遍较低 D.我国基本是一个农业国家
解析:轿车生产滞后主要是基于我国人民生活水平较低的国情,也就是需求不足,故C项正确;A、B、D三项不是主要原因,故排除。
10.修筑京九铁路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世纪梦”。20世纪90年代,这个“梦”,仅用了3年时间就变成现实。其主要原因是( B )
A.国家财政已能提供充裕的资金
B.改革开放后综合国力的迅速提高
C.国家已具备自主设计施工的能力
D.国家加快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
解析:大规模工程的修建是以国家财力为后盾的,而20世纪90年代中国国力的增强有赖于改革开放,故B项正确。A、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11.2021年12月,日兰高铁曲阜至菏泽至庄寨段正式开通运营,菏泽首次接入全国高铁网。菏泽至北京、济南最快分别2小时59分钟、1小时23分钟可到达,这一铁路线完善了区域路网结构,增强了鲁南和中原地区交通互联互通性,将有效带动沿线城市经济发展。这表明( D )
A.新型交通工具加快城市化进程
B.经济版图彻底突破了地域界限
C.人们的竞争意识正在逐步形成
D.区域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高铁开通后,把众多的城市连接在一起,形成了交通圈,使得区域间的经济联系更加密切,D项正确;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指农业人口加快转变为非农业人口,与材料强调高铁使得区域间经济联系日益密切不符,排除A项;材料表明高铁使得区域间经济联系日益密切,经济版图突破地域界限,但没有彻底突破,排除B项;C项与史实和题干主旨均不符,排除。
12.对比分析下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 )
A.航运成为我国第二大运输方式 B.我国内河航运发展停滞
C.铁路营业里程稳步增长 D.中国船业技术有待提高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数据可以看出,我国铁路营业里程稳步增长,C项正确;从表格信息不能得出“航运成为我国第二大运输方式”“中国船业技术有待提高”的结论,排除A、D两项;B项“发展停滞”表述错误,排除B项。
13.(2022·吕梁)刘大鹏《退想斋日记》中载:1923年“火车于本月十四日又行开运,晋粮出境往直隶、往石家庄,每日行十数火车,每车运载新谷可三百石……粮因出境,价又增加”;1932年“近来粮价减缩……一则外省之粟由铁路来晋者不少,此吾晋之粮价逐渐减少也。”据此可知( B )
A.军阀混战导致粮价骤变 B.交通改善影响区域粮价
C.经济危机冲击本土经济 D.恶性通胀破坏社会生产
解析:根据材料“1923年‘粮因出境,价又增加’与‘外省之粟由铁路来晋者不少,粮价逐渐减少也’”可以看出近代交通整合了区域粮价,B项正确;材料与军阀割据混战及经济大危机冲击的说法无关,排除A、C两项;恶性通货膨胀是在解放战争时期出现的,排除D项。
14.1949年1月,中共中央明确指出,“1949年及1950年,我们应当争取组成一支能够使用的空军”;1951年8月,重工业部提出了“3—5年由修理走向制造”的航空工业发展方案。提出该发展方案的主要原因是( B )
A.我国航空工业是零基础 B.我国面临着严峻的国内外形势
C.培养航空人才需要时间 D.新中国初期工业农业基础薄弱
解析:解题关键是根据材料中时间信息联系当时国情。长期战争严重破坏了社会经济,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经济的恢复需要一段时间;1951年,我国在进行抗美援朝战争。这些决定了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提出“由修理走向制造”的航空工业发展方案,B项正确;A项说法过于绝对,错误;C项并非主要原因;D项不够全面,排除。
15.1922年,上海公共汽车公司广告宣称:“要求事业速成,必须交通便利;要求事业速成,必须时间经济。请看欧美列强由人力车而马车,由马车而脚踏车而汽车、电车,愈来愈省时间,有利于农工商学各界。”这则广告认为新式交通有利于( C )
A.变革制度 B.抵制西方
C.提高效率 D.继承传统
解析:公共汽车公司的广告认为交通的进步发展,可以“愈来愈省时间,有利于农工商学各界”,即有助于提高效率,C项正确;变革制度、抵制西方以及继承传统和广告内容不符,排除A、B、D三项。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16题15分,第17题14分,第18题15分,第19题11分,共55分)
16.(1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隋朝实现全国统一后,为了巩固政权,急需一条联结中原京都并伸向南北两端的运输通道。608年建成了北起涿郡途经汴梁南达杭州长达2500多公里的大运河。据专家考证,隋炀帝在开挖通济渠和永济渠时征召的劳力达200—300万人,占这一地区总人口的1/4—1/3。京杭运河从诞生之日起,就一直处于中央政权的直接控制之下。不但管理运河的官员是由中央直接任命,日常的维护和管理是由官兵负责,连运输船舶也是准军事编制。隋炀帝下江南,不仅反映了隋炀帝的腐化享乐,更重要的是在南部疆域充分显示了中央政权的力量。我国的政治重心长期位于中原地带,这一地区由于连年战乱,无法就近满足朝廷和京都的需求。“百司庶府之繁,卫士编民之众,无不仰给江南”,形成国家政治中心和经济中心相脱离的局面。“军国大事,漕运唯先”,运河成为朝廷的生命线和政权巩固的基石。
——摘编自何为刚《略论京杭大运河的过去和未来》
材料二 美国建国初期,开辟一条联结东西两地的交通干线成为时人的共识。纽约州于1792年成立西部内陆航运开发公司。1807年,纽约州面粉商人杰西·霍利最早撰文提出开凿一条联结哈德逊河与伊利湖的人工水道。在热心人士的推动下,经州议会批准,运河委员会成立。由于得不到联邦政府的资助,纽约州政府决定独自开凿运河。1817年,纽约州议会正式立法批准伊利运河工程动工。1825年,伊利运河正式通航。这条584千米的运河,使美国国内形成了沟通东部、南部和西部的“三角贸易”体系。由此导致国产货物的区际贸易量在1839年超过了对外出口量,国内市场出现根本性变化。
——摘编自吕畅《美国伊利运河的开凿及其影响研究》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隋朝大运河与美国伊利运河开凿的不同特点。(7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造成隋朝大运河与美国伊利运河不同特点的社会背景及两者的共同历史价值。(8分)
答案:(1)特点:隋朝大运河:贯通南北,南粮北调;中央政府主持开凿,调集大量人力物力;政府维护和管理。
伊利运河:连接东西,开发西部;地方政府开凿,运河委员会具体管理;企业成为开发主体,立法保障。
(2)背景:隋朝统一全国,中央集权加强;经济重心逐步南移,政治中心和经济中心相脱离。美国独立,确立联邦制;工业革命的开展。
历史价值:加强了各地联系,促进了经济文化交流与发展;有利于国家统一;泽被后世。
解析:(1)特点:隋朝大运河:根据“北起涿郡途经汴梁南达杭州长达2500多公里的大运河”可得出贯通南北,南粮北调;根据“京杭运河从诞生之日起,就一直处于中央政权的直接控制之下”得出中央政府主持开凿,调集大量人力物力;根据“不但管理运河的官员是由中央直接任命,日常的维护和管理是由官兵负责,连运输船舶也是准军事编制”得出政府维护和管理。
伊利运河:根据“开辟一条联结东西两地的交通干线成为时人的共识”得出连接东西,开发西部;根据“经州议会批准,运河委员会成立。由于得不到联邦政府的资助,纽约州政府决定独自开凿运河”得出地方政府开凿,运河委员会具体管理;根据“1792年成立西部内陆航运开发公司”“纽约州议会正式立法批准伊利运河工程动工”得出企业成为开发主体,立法保障。
(2)背景:根据所学,从隋朝时期政治上的统一、经济重心的南移以及社会状况等角度概括。根据所学,从美国独立、确立联邦制、工业革命的开展等方面概括。
历史价值: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从加强各地联系、经济文化交流与发展、国家统一、影响后世等角度概括。
17.(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道光(1821—1850)年间,英国人开始在香港设立邮局。其后,与中国通商各国,亦各在中国设有邮局,以为外侨传递消息之用。1876年,总税务司英人赫德始建议创办邮政。1878年,始于北京、天津等地先后设送信官局,以赫德主其事。1890年,各通商口岸陆续将邮局推广,其办法是以每一海关区域作一邮务区域,各海关税务司兼充邮务司。其后关于邮政之管理,专派一邮务长充任,而仍驻于总税务司公署,归总税务司节制。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交通史》
材料二 改革开放后,中国邮政面临着新形势下社会大众迸发出的巨大用邮需求。邮电部认识到,中国邮政唯一的出路就是改革。1979年6月,国务院对邮电管理体制进行新的调整——实行邮电部和省(市、区)政府双重领导、以邮电部为主的体制。1981年,邮电部作出“关于加强干线邮政运输工作的决定”,组建了16个跨省干线车队,新辟邮路37条,月增运力13万袋……此外,诸多邮政新业务也应运而生。1980和1984年,分别开办了国际和国内特快专递业务,1986年,北京、天津等12个城市试办邮储业务。
——摘编自朱晓东《中国邮政跨越时空六十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时期中国邮政事业发展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改革开放后中国邮政改革的主要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作用。(8分)
答案:(1)特点:在列强侵华背景下产生;受西方邮政制度影响;受制于总税务司;具有渐进性。
(2)内容:调整管理体制;加强干线邮政运输工作;拓展邮政业务。
作用:促进了邮政事业的发展;推动了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
解析:(1)特点:根据材料“道光(1821—1850)年间,英国人开始在香港设立邮局”“其后,与中国通商各国,亦各在中国设有邮局,以为外侨传递消息之用”可知,在列强侵华背景下产生,而且受西方邮政制度影响;根据材料“各海关税务司兼充邮务司。其后关于邮政之管理,专派一邮务长充任,而仍驻于总税务司公署,归总税务司节制”可知,受制于总税务司;从晚清邮政事业的发展过程看,具有渐进性。
(2)内容:根据材料“1979年6月,国务院对邮电管理体制进行新的调整——实行邮电部和省(市、区)政府双重领导、以邮电部为主的体制”可知,调整管理体制;根据材料“1981年,邮电部作出‘关于加强干线邮政运输工作的决定’”可知,加强干线邮政运输工作;根据材料“此外,诸多邮政新业务也应运而生”可知,拓展邮政业务。作用: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邮政改革的实施,促进了邮政事业的发展;根据邮政改革的时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邮政改革推动了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
18.(1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大运河开掘于春秋时期,成于隋朝,繁荣于唐宋,取直于元代,疏通于明清。隋代开凿的大运河,以京都洛阳为中心,东北抵涿郡,东南至余杭,沟通了五大水系。大运河不仅承载着封建王朝的兴衰成败,也浸透着无数黎民百姓的深重苦难。大运河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积淀了底蕴深厚的运河文化,成为华夏民族强盛不衰的灵魂。中国文化中心由北往南迁移,大致上也是沿着运河的西北—东南方向前进的。明清以来,繁忙的大运河更是将富庶的江南与帝国心脏紧密相连,带动了沿河城市的整体兴盛,其历史意义早已超脱桨声灯影的本体。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改道,运河浅梗,河运日益困难。宣统年间,津浦铁路通车后,大运河的运输作用逐渐为铁路所代替。辛亥革命后,漕运寿终正寝。
——摘编自《大运河漕运的兴衰》
材料二 英国运河的兴起时间与工业革命的兴起时间基本重合,其在天时、地利、人和政策的综合因素促进下,在短短数十年间成长为当时最重要的交通运输方式。18世纪中期至19世纪中期是英国运河从繁荣到衰落的主要时期。一项具有良好前景的行业,在不足百年的时间走完了从兴起到衰落的全过程。……与铁路的规格统一相比,标准不一的运河竞争力处于下风。工业革命对英国运河的发展是把双刃剑。
——《18世纪中期至19世纪中期英国运河的兴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大运河挖掘的特点和历史作用。(7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中后期中国大运河和英国运河的共同命运,并分别分析原因。(8分)
答案:(1)特点:运河南北流域跨度广;运河开掘早,历时长。(符合题意即可)
作用:使中国形成了一个南北东西全方位的水上运输网,推动了沿河城市的兴起,促进了南北经济的交流;对维护全国统一和加强中央集权意义重大;有利于南北文化融合,促进了中华文明传承与发展。
(2)共同命运:19世纪中后期,中国大运河和英国运河走向衰落。
原因:近代中国:内忧外患,政府无力维护运河;汽车、铁路等新式交通工具的兴起;海运的发展;黄河泛滥,运河水系被破坏;漕运的废除。
英国:运河的标准不统一,不能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工业革命促进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现和发展,运输行业竞争激烈。
解析:(1)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大运河挖掘的特点主要包括挖掘的时间早、沟通了五大水系即流域跨度广等,历史作用则主要从经济方面(促进南北经济的交流)、政治方面(维护全国统一和加强中央集权)和文化方面进行论述。
(2)19世纪中后期中国大运河和英国运河的共同命运主要强调二者均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落即可,但各自的原因却不一样,要结合二者的国情去分析,具体的原因在材料中也能找到,例如,材料一中的“黄河改道、津浦铁路通车、先进交通工具的出现”均可以作为大运河衰落的原因。
19.(11分)科技创新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各个年代的重大发明
时间 | 重大发明 |
1807年 | 富尔顿发明汽船 |
1814年 | 斯蒂芬森改进蒸汽机车 |
1876年 | 贝尔发明世界上第一部电话 |
1895年 | 马可尼发明无线电报 |
1903年 | 莱特兄弟试飞飞机成功 |
1913年 | 福特汽车公司第一条流水线诞生 |
1969年 | 互联网问世 |
以“交通、通信与人类文明进步”为主题,从上表中选择与美国相关的史实进行论述。(11分)
答案:示例:
主题:新式交通与通信推动了人类文明进步。
史实:1876年贝尔发明了世界上第一部电话,1913年福特汽车公司第一条流水线诞生。
论证:电话和汽车的发明,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缩短了时空和人际的距离;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加强了世界的联系;促进整体世界的进一步发展。
解析: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读懂材料并最大限度地提取有效信息,再运用所学知识加以阐述。首先应从表格中找出与美国相关的史实,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表格中美国的成就有:富尔顿发明汽船、贝尔发明世界上第一部电话、莱特兄弟试飞飞机成功、福特汽车公司第一条流水线诞生、互联网问世。这些成就反映了交通通信工具的变革,其中,第二次工业革命使人类进入“电气时代”,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则以网络的形式将全世界联系在一起。论述时,要做到史论结合、有理有据、语言学科化、言简意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