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专题复习05 光合作用、呼吸作用-【提分必备】2023年中考生物复习必练真题+模拟题(全国通用)

    资料中包含下列文件,点击文件名可预览资料内容
    • 原卷
      专题复习05 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原卷版).docx
    • 解析
      专题复习05 光合作用、呼吸作用(解析版).docx
    专题复习05  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原卷版)第1页
    专题复习05  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原卷版)第2页
    专题复习05  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原卷版)第3页
    专题复习05  光合作用、呼吸作用(解析版)第1页
    专题复习05  光合作用、呼吸作用(解析版)第2页
    专题复习05  光合作用、呼吸作用(解析版)第3页
    还剩23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专题复习05 光合作用、呼吸作用-【提分必备】2023年中考生物复习必练真题+模拟题(全国通用)

    展开

    这是一份专题复习05 光合作用、呼吸作用-【提分必备】2023年中考生物复习必练真题+模拟题(全国通用),文件包含专题复习05光合作用呼吸作用解析版docx、专题复习05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79页, 欢迎下载使用。
    第一部分 必练真题
    专题05光合作用、呼吸作用

    一、单选题
    1.(2022·山东淄博·统考中考真题)图是一株绿色开花植物的部分生理过程示意图,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完成①过程的结构主要是根尖的成熟区
    B.水分由导管向上运输的动力来自③过程
    C.图示生理过程中,不能在白天进行的是④
    D.叶片气孔的开闭情况,会影响②过程的强度
    【答案】C
    【分析】图中①过程为根吸水的过程,②为光合作用过程,③为蒸腾作用,④为呼吸作用。
    【详解】A.根尖的成熟区具有根毛,根吸水的主要部位是成熟区,A正确。
    B.植物的蒸腾作用在把体内的水以水蒸气的形式蒸发到大气当中去的时候,是一种“泵”的原理,它为根吸水提供了向上的拉力,水主要由导管由下向上运输,B正确。
    C.④为呼吸作用,在白天也在进行,C错误。
    D.气孔是气体进出叶片的门户,光合作用的原料二氧化碳可以从气孔进入叶片,因此叶片气孔的开闭情况,会影响②光合作用过程的强度,D正确。
    故选C。
    2.(2022·陕西·统考中考真题)探究“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中,将天竺葵暗处理后,用黑纸片遮盖叶片上、下两面,放置在阳光下(如下图)。此实验设置的变量是(    )

    A.叶绿体 B.二氧化碳 C.光照 D.水
    【答案】C
    【分析】《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步骤:暗处理→部分遮光→光照→取叶→酒精脱色→漂洗加碘→观察颜色。实验要点:光合作用需要光、光合作用制造淀粉、碘遇到淀粉变蓝色,酒精溶解叶片中的叶绿素。关键是确定并控制实验变量、设置对照实验。
    【详解】A.叶片的叶绿体主要分布于叶肉细胞中。天竺葵的叶片全部含有叶绿体,并不因用黑纸片遮盖而变化,A不符合题意。
    B.叶片的遮盖部分,二氧化碳仍可以通过气孔进入叶片内部,参与光合作用,B不符合题意。
    C.叶片使用黑纸片遮盖,遮盖部分不透光,未遮盖部分有光照,会使遮盖部分叶片无光照,不能进行光合作用,无淀粉合成,C符合题意。
    D.植物体内的水分是由导管运输的,整个植物体内导管是处处相通的,所以,遮盖部分和未遮盖部分的叶片均会有水,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3.(2022·辽宁鞍山·统考中考真题)在“绿叶在光下产生淀粉”的实验中,把叶片放入酒精中的目的是(  )
    A.溶解叶片中的淀粉 B.为叶片消毒 C.溶解叶绿素 D.使得叶片中的物质挥发
    【答案】C
    【分析】《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步骤:暗处理→部分遮光→光照→摘下叶片→酒精脱色→漂洗加碘→观察颜色。实验要点:光合作用需要光、光合作用制造淀粉、淀粉遇到碘液变蓝色,酒精溶解叶片中的叶绿素。关键是确定控制实验变量、设置对照实验。
    【详解】酒精能溶解叶绿素,而且酒精是易燃、易挥发的物质,直接加热容易引起燃烧发生危险。使用水对酒精进行加热,起到控温作用,以免酒精燃烧发生危险。因此在“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中,把叶片放入酒精中的目的是溶解叶绿素。
    故选C。
    4.(2022·湖北宜昌·统考中考真题)某同学设计并完成了如图所示的四个实验。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实验前暗处理的目的是将叶片内的淀粉运走耗尽
    B.乙实验收集的气体是二氧化碳
    C.丙实验的现象是澄清的石灰水不变浑浊
    D.丁实验说明萌发种子的呼吸作用产生氧气
    【答案】A
    【分析】(1)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步骤:暗处理→选叶遮光→光照→摘下叶片→酒精脱色→漂洗加碘→观察颜色。实验要点:光合作用需要光、光合作用制造淀粉、淀粉遇到碘液变蓝色,酒精溶解叶片中的叶绿素。
    (2)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叫做光合作用。
    (3)细胞利用氧,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给生命活动的需要的过程叫做呼吸作用。
    【详解】A.选作实验的植物实验前已经进行了光合作用,里面储存了丰富的有机物(淀粉)。如不除去会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所以,”实验前,甲装置都要放在黑暗处一昼夜,目的是阻止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同时利用呼吸作用将叶片内原有的淀粉运走耗尽,A正确。
    B.取一些金鱼藻,放在盛有清水的大烧杯中。在金鱼藻上面倒罩一短颈玻璃漏斗,漏斗颈上套上灌满清水的玻璃管。将上述装置移至阳光下照射,并观察现象。待气体充满试管的1/2时,取出玻璃管,迅速将快要熄灭的细木条插进管内,观察现象。管内的气体能使快要熄灭的细木条猛烈的燃烧起来。原因是氧气能助燃,能使快要熄灭的细木条重新燃烧,表明产生的气体是氧气,B错误。
    C.萌发的种子呼吸作用十分旺盛,通过呼吸作用产生大量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所以丙装置观察到的现象是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C错误。
    D.萌发的种子进行呼吸作用,消耗瓶中的氧气,所以燃烧的蜡烛熄灭,D正确。
    故选A。
    5.(2022·江苏苏州·统考中考真题)密闭的保温装置中装有正在萌发的种子,每隔一段时间测定其内的温度和氧气含量,并将结果绘制成坐标图。下列坐标图中与上述实验结果一致的是(  )
    A. B. C. D.
    【答案】A
    【分析】细胞利用氧,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给生命活动需要,这个过程叫做呼吸作用。
    【详解】根据分析可知:呼吸作用在生物体的线粒体中进行,由于萌发的种子进行呼吸作用释放出大量的热量,所以瓶内温度升高,种子萌发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氧气,所以瓶内的氧气的含量逐级减少。选项A的坐标图中温度升高,选项B的坐标图中温度降低,选项C的坐标图中氧气含量保持不变,选项D的坐标图中氧气含量升高,故选项A符合题意。
    故选A。
    6.(2022·山东德州·统考中考真题)德州禹城推行玉米与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如图)。采用该技术后,玉米基本不减产,每亩地还能增产200多斤大豆。下列有关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作物种植密度越大,产量就会越高
    B.玉米和大豆间作能更充分地利用光照
    C.两种植株高矮差距较大,可确保良好的通风
    D.大豆根内部根瘤菌的固氮作用可以提高土壤肥效
    【答案】A
    【分析】合理密植,有利于农作物充分利用光能,提高光合作用效率。种植过密,植物叶片相互遮盖,只有上部叶片进行光合作用,种植过稀,部分光能得不到利用,光能利用率低。只有合理密植才是最经济的做法。
    【详解】A.为了提高产量,既要充分考虑植物之间的间隔,又要保证所有植物都能在光下进行照射,充分进行光合作用,所以要合理密植,A错误。
    B.间作种植可增加单位土地的有效光合面积,提高光能利用率,B正确。
    C.间作的植物的地上部分的分布有利于通风透光以提高光能利用率;地下部分的分布,利于充分利用不同地层中的水分和矿质元素,C正确。
    D.大豆根瘤菌能在土壤里固定空气中的氮气并将其转化为植物能吸收的含氮物质以提高土壤肥效,D正确。
    故选A。
    7.(2022·四川绵阳·统考中考真题)黑暗条件下,将金鱼藻放在4支盛有水的试管中,再分组放置在离白炽灯不同距离处。打开白炽灯,一段时间后统计到的气泡数目如右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试管与灯的距离代表光照的强度 B.每组实验需重复多次,求平均值
    C.产生的气泡数与距离大小呈正比 D.若关闭灯源,所得数据将有变化
    【答案】C
    【分析】将金鱼藻放入盛水的试管中,阳光下照射一段时间,玻璃管中不断有气泡产生。植物的叶片中的叶肉细胞利用叶绿体在光下可进行光合作用,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释放氧气。
    【详解】A.试管与灯的距离代表光照的强度,试管与白炽灯的距离越近光照强度越强,A正确。
    B.每组实验需重复多次,求平均值,减少误差,B正确。
    C.在一定范围内,试管与白炽灯的距离越近光照强度越强,光合作用越强,释放的氧气越多,每分钟产生的气泡数越多,产生的气泡数与距离大小呈反比,C错误。
    D.黑暗条件下,若关闭灯源,则植物进行呼吸作用,所得数据将有变化,D正确。
    故选C。
    8.(2022·山东青岛·统考中考真题)小王同学依据所学知识,绘制了生态系统各成分关系示意图。下列对图示的分析符合生物学事实的是(    )

    A.乙通过①过程将二氧化碳合成有机物 B.通过捕食,乙的能量全部进入丙体内
    C.图中生物之间可以构成2条食物链 D.丁体内的能量最终来源于乙
    【答案】A
    【分析】(1)生态系统中生物之间的最重要联系是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联成一个整体,所以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主渠道。
    (2)能量流经生态系统各个营养级时是逐级递减,而且流动是单向的、不是循环的,最终在环境中消失。
    (3)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有阳光、空气、水、温度、土壤(泥沙)等;生物部分包括乙生产者(绿色植物)、丙、丁消费者(动物)、甲分解者(细菌和真菌)。
    【详解】A.图中乙生产者通过①过程,吸收二氧化碳,合成有机物,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固定在有机物中,A符合题意。
    B.此生态系统中,乙是生产者,丙通过捕食乙来获得能量,但能量在食物链中是逐级递减、单向的,故乙的能量不能全部进入丙体内,B不符合题意。
    C.按照图中箭头所示,甲、乙、丙、丁这四种生物分别是分解者、生产者、消费者、消费者,食物链包括生产者和消费者,其构成的一条食物链是乙→丙→丁,C不符合题意。
    D.物质和能量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乙通过光合作用将光能转变为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且图中能量流动的方向是乙→丙→丁,故丁体内的能量最终来源于太阳能,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9.(2022·山东青岛·统考中考真题)在充足的光照条件下,同学们利用一株牵牛花探究了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氢氧化钠溶液具有吸收二氧化碳的作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实验前要将整株牵牛花放在黑暗处一昼夜
    B.叶片a可用来探究水对光合作用的影响
    C.装置甲和丙可用来探究光照对光合作用的影响
    D.装置乙和丙可用来探究二氧化碳对光合作用的影响
    【答案】C
    【分析】(1)绿叶片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的方法步骤:暗处理→部分遮光、光照→摘下叶片→酒精脱色→漂洗加碘→观察颜色→分析现象,得出结论。解答时结合实验要点:光合作用需要光、光合作用制造淀粉。关键是确定控制实验变量、设置对照实验等。
    (2)分析该生物兴趣小组的实验装置可知,该小组设置了3组对照实验:a是以水分为变量的一组对照实验;甲与乙是以光为变量形成一组对照实验;乙和丙是以二氧化碳为变量形成了一组对照实验,解答即可。
    【详解】A.实验中将整株牵牛花暗处理一昼夜的目的是利用植物的呼吸作用,将叶片中的淀粉运走耗尽,这样实验中用碘液检验的淀粉只可能是叶片在实验过程中制造的,而不能是叶片在实验前贮存,A正确。
    B.a叶片割断主叶脉,叶片的末端因为没有水分,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可以形成有无水分的探究实验,用来探究水对光合作用的影响,B正确。
    C.装置甲和丙有两个变量,一个是有光和无光,一个是有无二氧化碳,故不能用来探究光照对光合作用的影响,C错误。
    D.氢氧化钠溶液具有吸收二氧化碳的作用,丙装置中没有二氧化碳,和乙装置形成了有无二氧化碳的对照实验,可用来探究二氧化碳对光合作用的影响,D正确。
    故选C。
    10.(2022·四川资阳·统考中考真题)下图的模型可用于描述生物体内的物质变化,a、b表示物质,M表示相应的结构。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若M是肾小球,则a为动脉血,b为静脉血
    B.若M是肺,则a为动脉血,b为静脉血
    C.若M是小肠,餐后b内所含的葡萄糖含量降低
    D.若M是叶绿体,则a为二氧化碳和水,b为有机物和氧气
    【答案】D
    【分析】1.肾小球的结构特点:肾小球是由毛细血管缠绕而成的血管球,它的两端都是动脉,一端为入球小动脉,另一端为出球小动脉。入球小动脉和出球小动脉内流的都是动脉血。出球小动脉两端都是毛细血管,一端为肾小球毛细血管,另一端为包绕在肾小管外的毛细血管。
    2.并不是所有的动脉内都流动脉血,如肺动脉内流的是静脉血;不是所有的静脉内都流静脉血,如肺静脉内流的是动脉血。
    3.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如淀粉),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叫做光合作用。可见光合作用的原料是二氧化碳和水;场所是叶绿体;条件是光;产物是:有机物和氧。
    【详解】A.若M表示肾小球,则a表示入球小动脉,b表示出球小动脉,在肾小球只对血液起到了过滤作用,而没有进行气体和营养物质交换,故血液的性质并没有发生变化,三处流的都是动脉血,A错误。
    B.若M是肺,则流入的血管为肺动脉,里面流静脉血,流出的血管为肺静脉里面流的是动脉血,故B错误。
    C.若M是小肠,小肠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餐后b内所含的葡萄糖含量升高,故C错误。
    D.若M是叶绿体,则表示光合作用,光合作用的原料是二氧化碳和水;场所是叶绿体;条件是光;产物是有机物和氧,故D正确。
    故选D。
    11.(2022·江苏徐州·统考中考真题)图1是蚕豆叶横切面示意图,图2是该植株在不同光照强度下吸收与释放二氧化碳的变化曲线图(不考虑温度因素)。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①②③的细胞中都有叶绿体
    B.④是二氧化碳进出叶片的通道
    C.bc段表示该植株只进行光合作用
    D.ac段表示该植株随光照强度递增,光合作用不断增强
    【答案】D
    【分析】(1)图中:①是上表皮,②是叶肉,③下表皮,④是叶脉,⑤是气孔。
    (2)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利用光能,在叶绿体内,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贮存能量的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的过程。
    (3)呼吸作用是细胞内的有机物在氧的参与下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
    【详解】A.①上表皮、③下表皮细胞中没有叶绿体,而②叶肉细胞中具有叶绿体,A错误。
    B.⑤气孔是二氧化碳进出叶片的通道,④是叶脉,B错误。
    C.bc段表示该植株能进行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且光合作用强度大于呼吸作用强度,C错误。
    D.光合作用能够吸收二氧化碳,可见,ac段曲线上升,表示该植株随光照强度递增,光合作用不断增强,D正确。
    故选D。
    12.(2022·四川资阳·统考中考真题)在探究“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时,某同学对实验过程和结果的分析错误的是(  )

    A.甲是为了消耗掉叶片中原有的淀粉 B.丁中叶片滴加碘液后c遮光部分变蓝
    C.丙中b烧杯中的酒精可溶解叶绿素 D.实验结论是绿叶在光下能制造淀粉
    【答案】B
    【分析】(1)《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步骤:暗处理→部分遮光→光照→摘下叶片→酒精脱色→漂洗加碘→观察颜色。实验要点:光合作用需要光、光合作用制造淀粉、碘遇到淀粉变蓝色,酒精溶解叶片中的叶绿素。关键是确定控制实验变量、设置对照实验。
    (2)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是的就是对照组。
    【详解】A、甲所示的为暗处理:实验前应将天竺葵放在暗处一昼夜,目的是将叶片内原有的淀粉运走耗尽,这样才能说明检验的淀粉是在实验过程中产生的而不是原先储存的,A正确;
    B、丁中叶片被黑纸片遮盖的部分没有变蓝色,见光部分变成蓝色,B错误;
    C、丙中b烧杯中的酒精可溶解叶绿素,叶绿素能够溶解在酒精中,C正确;
    D、淀粉遇碘变蓝,加入碘液后叶片变蓝,可以证明光合作用产生了淀粉,D正确。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学生对“检验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掌握情况,对实验每一步的操作的理解。
    13.(2022·山东菏泽·统考中考真题)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下列有关实验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图一a、d滴加的液体分别是0.9%的生理盐水和碘液
    B.图二的实验结论题:淀粉是光合作用的产物,光是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
    C.图三的实验现象可证明呼吸作用产生了二氧化碳
    D.图四中1是小动脉,2是毛细血管,3是小静脉
    【答案】C
    【分析】只有活的细胞才能进行呼吸作用,煮熟的种子没有生命了不能进行呼吸作用。甲瓶中萌发的种子呼吸作用旺盛,能够吸收氧气产生二氧化碳,加盖并在温暖的地方放置一夜后,里面的氧气被萌发的种子吸收消耗了,因此甲瓶中的蜡烛立即熄灭。乙瓶中煮熟的种子不能呼吸,里面的氧气较多,因此蜡烛会继续燃烧。通过这个实验验证了:萌发的种子进行呼吸时消耗氧气。
    【详解】A.图一步骤a中,动物细胞没有细胞壁,口腔上皮细胞如果放在清水中会吸水涨破,因此为了维持口腔上皮细胞的正常形态,需在载玻片中央滴一滴生理盐水。图一步骤d中,为了便于观察细胞结构,要对细胞进行染色。在盖玻片一侧加碘液,另一侧用吸水纸吸引,重复2~3次,使染液浸润到口腔上皮细胞标本的全部,A正确。
    B.图二中,叶片的遮光部分和见光部分以光为变量形成了一组对照实验,滴加碘液后,停留片刻,用清水冲洗掉碘液,观察到的现象是:叶片的遮光部分没有变蓝色,说明这部分叶片没有进行光合作用;叶片的见光部分变蓝色,这说明:叶片见光部分产生了淀粉,进而说明淀粉是光合作用的产物。比较叶片的遮光部分和见光部分的实验现象,可以得出结论:光合作用的条件是光,B正确。
    C.结合分析可知,图三的实验现象可证明呼吸作用消耗了氧气,C错误。
    D.用显微镜观察小鱼尾鳍时,判断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依据是:从较粗的主干流向较细的分支的血管是动脉,由较细的分支汇集而成的较粗的血管是静脉,红细胞单行通过的是毛细血管。据此可知,图四中,1是小动脉,2是毛细血管,3是小静脉,D正确。
    故选C。
    14.(2022·山东滨州·统考中考真题)下图是某同学用银边天竺葵做探究实验的部分步骤,有关实验的分析不切合实际的是(  )

    A.甲是让叶片内原有的淀粉运走耗尽 B.乙中叶片的银边和绿色部分形成对照实验
    C.丙中①、②内分别盛有酒精和清水 D.此实验说明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
    【答案】C
    【分析】(1)《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步骤:暗处理→部分遮光→光照→摘下叶片→酒精脱色→漂洗加碘→观察颜色。实验要点:光合作用需要光、光合作用制造淀粉、淀粉遇到碘变蓝色,酒精溶解叶片中的叶绿素。
    (2)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是的就是对照组。
    【详解】A.选作实验的植物实验前已经进行了光合作用,叶片里面储存了丰富的有机物(如淀粉),若不除去会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所以,图甲中,将实验装置放入黑暗处一昼夜的目的是把叶片内原有的淀粉运走消耗,以排除原来贮存的淀粉对实验的干扰,A正确。
    B.乙中叶片边缘银白色不含叶绿体,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不能制造淀粉等有机物;叶片绿色部分含有叶绿体,能够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淀粉等有机物。所以,银边和绿色部分可构成一组对照实验,变量是叶绿体,B正确。
    C.把叶片放入盛有酒精的②小烧杯中,隔水(清水在①大烧杯里)加热,使叶片含有的叶绿素溶解到酒精中至叶片变成黄白色,便于观察到淀粉遇碘变蓝的颜色反应,C错误。
    D.经暗处理、光照、脱色,滴上碘液处理后,含叶绿体的部分会变蓝,不含叶绿体的部分(银边部分)不会变蓝。从而证明了: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或植物的光合作用必须在叶绿体内进行),D正确。
    故选C。
    15.(2022·四川凉山·统考中考真题)为探究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种子的呼吸作用,某兴趣小组的同学设计并实施了以下实验。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甲装置实验前暗处理的目的是将叶片内原有的淀粉运走耗尽
    B.乙装置试管收集的气体可以使带火星的细木条复燃
    C.丙装置观察到的现象是排出的气体能让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D.燃烧的蜡烛放入丁装置里,火焰立刻熄灭,说明萌发的种子放出了二氧化碳
    【答案】D
    【分析】植物 光合作用的产物有淀粉和氧气,为了检测植物的光合作用是否产生了淀粉,实验前要对植物进行暗处理,目的是将植物体内原有的有机物耗尽或运走。种子的呼吸作用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
    【详解】AB.甲、乙两个装置都是植物光合作用的实验,实验前进行暗处理的目的是将叶片内原有的淀粉运走耗尽,植物光合作用的产物有淀粉和氧气,氧气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AB都正确。
    CD.丙、丁两个装置中放的都是能萌发的种子,种子萌发时需要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混浊,燃烧的蜡烛放入丁装置里,火焰立刻熄灭,说明萌发的种子消耗了氧气,C正确,D错误。
    故选D。
    16.(2022·山东日照·中考真题)某兴趣小组用甘薯(茎细长,分枝少,叶多)为实验材料,对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相关实验进行了探究。如图为实验过程中使用的装置(该装置已经过黑暗处理)。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用黑纸片遮光是为了抑制叶绿素形成
    B.图中甲、乙两部分形成对照,变量是光照
    C.本装置可用来探究光合作用能够制造氧气
    D.本装置可用来探究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
    【答案】D
    【分析】(1)光合作用实质上是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如淀粉),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
    (2)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是的就是对照组。
    【详解】A.在实验装置中,其它条件相同,只有用黑纸片遮光的绿叶,与其他未遮光的绿叶,这构成一组对照实验,变量是光,目的是探究光合作用的条件是光。有光的条件下,未遮光的绿叶能进行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用黑纸片遮光的绿叶不能合成有机物。因此,用黑纸片遮光不是为了抑制叶绿素形成,而是抑制有机物形成,A不符合题意。
    B.实验装置中,绿色和非绿色部分是由是否含有叶绿体造成的,绿色部分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非绿色部分不能制造有机物,所以可用来探究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因此,图中甲、乙两部分形成对照,变量是叶绿体,不是光照,B不符合题意。
    C.实验装置中,两个装置各盛有氢氧化钠溶液和清水,氢氧化钠能吸收二氧化碳,使两个装置形成以二氧化碳为变量的对照实验,本装置可用来探究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本装置无法用来探究光合作用能够制造氧气,C不符合题意。
    D.实验的一个装置中内放的是氢氧化钠溶液,氢氧化钠溶液能够吸收二氧化碳,与另一个装置中等量的清水形成对照,可用来探究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必需的原料,D符合题意。
    故选D。

    二、综合题
    17.(2022·湖南张家界·统考中考真题)稻鱼种养结合有着“六月鱼苗放下田,九月再闻稻花香”的景象,该模式被评为首批世界农业文化遗产。稻鱼种养(如图一)不仅提高了空间利用率,而且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缓解土壤和水体的污染,是生态农业的典范。

    (1)该生态系统中,鱼类取食杂草,可以缓解杂草与水稻的___________关系,有利于水稻生长。
    (2)鲤鱼排出的粪便中除了有机物外,还含有丰富的___________,可增加土壤肥力,减少化肥使用量。
    (3)相比于常规水稻种植模式,稻鱼种养结合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生物种类的多样性,使得该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能力增强。
    (4)如图二表示水稻种植密度与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强度的关系,在保证水、肥适宜的条件下,请据图指出最有利于提高产量的种植密度是___________,理由___________。
    【答案】(1)竞争
    (2)无机盐
    (3)自动调节
    (4) m3 种植密度为m3时,光合作用强度和呼吸作用的强度差最大,植物体内积累的有机物最多

    【分析】(1)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组成。
    (2)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消费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
    (3)在生态系统中生产者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而消费者直接或间接的以植物为食,分解者则靠分解动植物的遗体把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被生产者吸收利用;而生物体内的能量最终来源太阳,沿着食物链逐级递减流动的。
    【详解】(1)在该生态系统中,杂草与水稻之间是竞争关系,因为杂草与水稻竞争土壤中水分和养分。
    (2)鲤鱼排出的粪便中除了有机物外,还含有丰富的氮、磷和钾等无机盐,这种种养结合模式有效地增加土壤肥力,促进该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3)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生态系统调节能力的大小取决于它自身结构特点,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大,反之,调节能力就弱。相比于常规水稻种植模式,稻鱼种养结合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物种的多样性,使得该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增强。
    (4)农业生产上种植密度是影响农作物产量的重要因素。结合图二可知,种植密度为m3时最利于提高产量的理由:种植密度为m3时,光合作用强度和呼吸作用的强度差最大,植物体内积累的有机物最多。
    18.(2022·江苏徐州·统考中考真题)种质库是用来保存种质资源(如种子、花药等)的设施,为农业生产培育新品种提供了保障。如图是小麦育种过程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种质库中的每一份资源都有独特的性状,这是由______控制的。
    (2)种质库利用低温环境降低种子的________(填生理作用),实现长期保存。这些种子在适宜的外界条件下均可以萌发,说明种子的______(填序号)始终保持活性。
    (3)科学家用种质库中保存的小麦花药进行组织培养,得到纯种抗倒伏植株B,这种生殖方式于______生殖。
    (4)易患条锈病基因T对抗条锈病基因t为显性。科学家发现B植株易患条锈病(TT),如果用B植株和抗条锈病A植株进行杂交,获得C植株。再用C植株自交(如图),获得的种子中胚的基因组成有_____。
    【答案】(1)基因
    (2) 呼吸作用 ③
    (3)无性
    (4)TT或Tt或tt

    【分析】(1)遗传学中把生物体所表现的形态结构、生理特征和行为方式等统称为性状。生物的性状表现是基因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2)生物的性状是由一对基因控制的,当控制某种性状的一对基因都是显性或一个是显性、一个是隐性时,生物体表现出显性基因控制的性状;当控制某种性状的基因都是隐性时,隐性基因控制的性状才会表现出来。
    【详解】(1)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种质库中的每一份资源都有独特的性状,这是由它体内的基因控制的。
    (2)呼吸作用能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种质库利用低温环境保存种子,是为了减弱呼吸作用的强度,以延长种子的保存时间。这些种子在适宜的外界条件下均可以萌发,说明种子的③胚始终保持活性。
    (3)科学家用种质库中保存的小麦花药进行组织培养,得到纯种抗倒伏植株B,是没有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属于无性生殖。
    (4)易患条锈病基因T对抗条锈病基因t为显性。科学家发现B植株易患条锈病(TT),如果用B植株和抗条锈病A植株进行杂交,获得C植株。遗传图解如下:

    可知,C植株的基因组成为:Tt。
    用C植株自交,遗传图解如下:

    由遗传图解可知,用C植株自交(如图),获得的种子中胚的基因组成有:TT、Tt或tt
    19.(2022·甘肃兰州·统考中考真题)某校生物兴趣小组同学跟随老师来到安宁区,对“白风桃”进行观察学习。

    (1)步入桃园,同学们首先观察到栽植密度科学合理,光照充足,图甲中C所示生理过程旺盛,其进行的主要场所是叶肉细胞中的__________,C过程制造的有机物可通过茎中的__________。(填“导管”或“筛管”)
    (2)观察“白风桃”的果实,其可食用部分是由图乙中的______(填序号)发育而成的。
    (3)品尝后,大家讨论果实为何如此香甜,本地昼夜温差大的也是原因之一,夜间温度低,可以减少植物__________作用,减少了有机物的消耗,利于积累大量的糖分。
    (4)有同学问到该如何推广种植“白风桃”,园区工作人员介绍,为保持“白风桃”优良性状,以山桃为砧木,优质白风桃树上一年生枝为接穗做苗木繁育,进行推广,所采用的处理技术是________(填“嫁接”、“扦插”、“压条”)
    (5)苗木培育成功后,移栽入园地时选择阴天,目的是为了降低图甲中所示的生理过程______(填字母),减少水分的散失,提高移栽成活率。
    【答案】(1) 叶绿体 筛管
    (2)③
    (3)呼吸
    (4)嫁接
    (5)B

    【分析】分析图可知:A是呼吸作用、B是蒸腾作用、C光合作用、①是柱头、②花柱、③子房壁、④胚珠、⑤花药、⑥花丝。据此答题。
    【详解】(1)图甲中C是光合作用,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把光能转化为化学能贮存在有机物中,是绿色植物细胞特有的一种能量转换器。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通过筛管运输,筛管是植物体中由上而下输导有机物的管道。
    (2)一般果实包含了果皮及种子两个部分,果皮又可分为外果皮、中果皮和内果皮三层,由子房壁发育而成;桃的果实肥厚,其可食用部位是中果皮,由③子房壁发育而来。
    (3)温度能影响呼吸作用,主要是影响呼吸酶的活性。一般而言,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呼吸强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强。 根据温度对呼吸强度的影响原理,夜间,桃树不能进行光合作用,还要进行呼吸作用,夜间温度低,可以减少植物的呼吸作用,以减少呼吸作用对有机物的消耗,利于积累大量的糖分。
    (4)嫁接,是植物的人工营养繁殖方法之一,即把一种植物的枝或芽,嫁接到另一种植物的茎或根上,使接在一起的两个部分长成一个完整的植株。为保持“白风桃”优良性状,以山桃为砧木,优质白风桃树上一年生枝为接穗做苗木繁育,这种方法属于嫁接。
    (5)蒸腾作用是指植物体内的水分通过叶片的气孔以水蒸气的形式散发到大气中去的一个过程,可见叶片是蒸腾作用的主要部位。移栽植物时,根系或多或少的会有一定的破坏,吸水的能力会降低,因此在移栽植物时,一般选择在阴天或傍晚时移栽,因为此时光照不强,会降低图甲中B蒸腾作用,减少水的蒸发,利于移栽植物的成活。
    20.(2022·湖南衡阳·统考中考真题)做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实验时,某生物兴趣小组利用天竺葵进行了如下实验
    第一步:将整株天竺葵放置在黑暗环境中一昼夜。
    第二步:如图1所示,用黑卡纸对叶片乙做局部遮光处理;用装有氢氧化钠(可吸收二氧化碳)的透明塑料袋,将叶片丙包裹密封;叶片甲不做处理。
    第三步:将图1植株放置于阳光下3-4小时。再分别摘取叶片甲、乙、丙,按图2的步骤进行检验。

    (1)将天竺葵放置在黑暗环境中一昼夜的目的是通过______(填“光合”或“呼吸”)作用消耗叶片中原有的淀粉。
    (2)图2中步骤a把叶片放入盛有酒精的小烧杯中,水浴加热,目的是使叶片含有的_____溶解到酒精中。
    (3)实验结果:
    叶片



    实验结果
    变蓝色
    见光部分:变蓝色遮光部分:不变蓝色
    不变蓝色
    由叶片甲和叶片丙的对照结果分析得出:______是光合作用的原料。由叶片乙的见光部分与遮光部分的对照结果分析得出:______是光合作用的条件。
    (4)根据实验结果,为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可采取的措施有______(至少答2点。)
    【答案】(1)呼吸
    (2)叶绿素
    (3) 二氧化碳 光
    (4)适当提高二氧化碳浓度、适当增加光照强度

    【分析】(1)《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步骤:暗处理→部分遮光→光照→摘下叶片→酒精脱色→漂洗加碘→观察颜色。实验要点:光合作用需要光、光合作用制造淀粉、淀粉遇到碘变蓝色,酒精溶解叶片中的叶绿素。
    (2)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是的就是对照组。
    (1)
    选作实验的植物实验前已经进行了光合作用,叶片里面储存了丰富的有机物(如淀粉),若不除去会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所以,将实验装置放入黑暗处一昼夜的目的是通过呼吸作用把叶片内原有的淀粉运走消耗,以排除原来贮存的淀粉对实验的干扰。
    (2)
    图2中步骤a的酒精脱色步骤:把叶片放入盛有酒精的小烧杯中,隔水加热,目的是用酒精溶解叶片中的叶绿素,使叶片含有的叶绿素溶解到酒精中至叶片变成黄白色,这样便于观察到淀粉遇碘变蓝的颜色反应。在叶片脱色过程中,酒精要隔水加热,原因是酒精易燃、易挥发,隔水加热能起到控温作用,防止酒精燃烧发生危险。
    (3)
    在装有氢氧化钠的透明塑料袋中,丙叶片由于缺乏二氧化碳而不能正常进行光合作用,不能制造淀粉等有机物,故经过暗处理、隔水加热、酒精脱色等操作后,滴加碘液不能变蓝色。而甲叶片能够进行光合作用制作淀粉等有机物,故经过暗处理、隔水加热、酒精脱色等操作后,滴加碘液能变蓝色。所以,甲丙实验对照后,实验结果证明了:植物的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光合作用只有在光下才能进行制造淀粉,叶片见光部分能进行了光合作用制造了淀粉,因此滴加碘液后变蓝色;遮光部分缺乏光没有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淀粉,因此滴加碘液后不变蓝色。因此乙叶片的这个实验说明,光是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
    (4)
    在一定范围内,光照强度越强,光合作用越强。故适当增加光照强度,能够促进农作物的光合作用,制造更多的有机物,从而提高产量。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适当提高二氧化碳浓度,能够促进植物的光合作用,使植物积累更多的有机物,从而提高农作物的产量。所以,根据实验结果,为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可采取的措施有适当提高二氧化碳浓度、适当增加光照强度。
    21.(2022·江苏泰州·统考中考真题)某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做了如下图所示的种子呼吸作用和植物光合作用的实验,请据图分析回答:

    (1)在温度适宜的条件下,向A瓶中加适量水后种子的呼吸作用旺盛,产生的____________气体增多,使B玻璃罩内幼苗的光合作用____________(填“增强”或“减弱”),说明此气体是光合作用的原料之一
    (2)实验一段时间后,取下B玻璃罩内的一片叶,经C图处理后,观察到叶片呈____________(填“棕色”或“蓝色"),说明光合作用的产物是____________。同时发现玻璃罩内壁出现许多小水珠,小水珠主要来自植物的____________作用,植物体叶片散失水分的“门户”是____________。
    溶液(氢氧化钠溶液能吸收空气中二氧化碳)或清水,玻璃罩与接触面用凡士林密封,丙装置用黑色塑料袋完全罩住。

    (1)甲装置与乙装置组成对照实验,其变量是______。
    (2)乙装置与丙装置组成对照实验,其变量是______。
    (3)把甲、乙、丙三套装置放到室外,接受光照5小时后,分别从3根枝条上各取一片叶,酒精脱色后,滴加碘液,呈现蓝色是______装置的叶片。
    (4)把乙装置放在室外能接受光照的地方,不同日期(一天中从0时到24时记录)测,量装置内二氧化碳的含量,分别用X和Y标记,结果如图二。分析X和Y,两者有差异的原因是两天的______(答对一点即可得分)不同。
    (5)分析图二中X和Y,6:00-12:00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都持续降低是因为______。
    【答案】(1)二氧化碳
    (2)光照
    (3)乙
    (4)光照、温度(气候、天气等)(答对一点即可得分)
    (5)光合作用持续大于呼吸作用(表述合理即可得分)

    【分析】1.对照实验是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这个不同的条件,就是唯一变量。一般的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对照组。
    2.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如淀粉),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叫做光合作用。
    3.细胞利用氧,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给生命活动的需要,这个过程叫做呼吸作用。
    【详解】(1)氢氧化钠溶液能吸收空气中二氧化碳,造成该装置的植物缺少二氧化碳。所以,甲装置(氢氧化钠)组与乙装置(水)组成对照实验,其变量是二氧化碳。
    (2)乙装置(透光的玻璃罩)与丙装置(不透光的黑色塑料袋),能够组成对照实验,其变量是光照。
    (3)光合作用的原料是二氧化碳,条件是光。甲装置里的植物无二氧化碳,丙装置的植物无光,都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不能制造淀粉等有机物。乙装置里的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能制造淀粉等有机物。所以,把甲、乙、丙三套装置放到室外,接受光照5小时后,分别从3根枝条上各取一片叶,酒精脱色后,滴加碘液,呈现蓝色是乙装置的叶片,不能呈现蓝色是甲和丙装置的叶片。
    (4)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有温度、光照强度、二氧化碳浓度、水、矿质元素等。所以,图二中,X和Y两者有差异的原因是两天的光照、温度(气候、天气等)不同。
    (5)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所以,分析图二中X和Y,6:00~12:00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都持续降低是因为光合作用持续大于呼吸作用(表述合理即可得分)。
    23.(2022·辽宁阜新·中考真题)回答下列与实验有关的问题。

    (1)图一、图二是显微镜下观察到的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和人的口腔上皮细胞结构图,图中控制着生物发育和遗传的结构是______(填序号)。若想将图三视野中的物像移至视野中央,需将临时装片向______方向移动。
    (2)图四、图五分别是显微镜下观察到的叶片和根尖的结构图,其中______(填序号)是植物蒸腾作用的“门户”,也是气体交换的“窗口”。______(填序号)是根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主要部位。
    (3)在探究“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中,将绿色植物进行暗处理一昼夜后,按图六所示,用锡箔纸把叶片的一部分从上下两面遮盖起来,然后移到阳光下照射,几小时后经过脱色、漂洗并用碘液处理,最后发现无锡箔纸遮盖的部分变成蓝色,遮盖部分没有变蓝。实验中叶片遮盖锡箔纸的目的是______,这个实验说明了______是光合作用的产物。
    (4)在观察酵母菌和青霉的实验中,用显微镜观察酵母菌时,发现有的细胞上长出大小不一的突起,这是酵母菌在进行______。用放大镜观察青霉时,发现菌丝的顶端长有成串的青绿色的______。
    (5)在膝跳反射实验中,用手掌内侧的边缘快速叩击膝盖下的韧带,小腿会突然抬起。膝跳反射的神经中枢位于______中(填“脊髓”或“大脑皮层”),该反射属于______反射(填“简单”或“复杂”)。
    【答案】(1) ② 右下
    (2) ③ ④
    (3) 形成以光照为变量的对照实验 淀粉
    (4) 出芽生殖 孢子
    (5) 脊髓 简单

    【分析】(1)图一和图二中的①为细胞质,②为细胞核;图四和图五中的①为叶肉,②为叶脉,③为气孔,④为成熟区,⑤为伸长区,⑥为分生区,⑦为根冠。用显微镜进行观察时,物像移动的方向与玻片移到的方向相反。
    (2)“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步骤为:暗处理→部分遮光→光照→摘下叶片→酒精脱色→漂洗加碘→观察颜色。其中对选中的叶片进行部分遮光的目的是为了形成以光照为变量的对照实验。
    (3)反射分为简单(非条件)反射和复杂(条件)反射两种类型。简单(非条件)反射的神经中枢在大脑皮层以下,如脊髓、小脑或脑干中;复杂(条件)反射的神经中枢在大脑皮层。
    (1)
    细胞核含有遗传物质,控制着生物发育和遗传;用显微镜进行观察时,物像移动的方向与玻片移到的方向相反。所以图一、图二中控制着生物发育和遗传的结构是②细胞核。若想将图三视野中的物像移至视野中央,需将临时装片向右下方向移动。
    (2)
    气孔是植物蒸腾作用的“门户”,也是气体交换的“窗口”;成熟区是根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主要部位。所以图四、图五分别是显微镜下观察到的叶片和根尖的结构图,其中③气孔是植物蒸腾作用的“门户”,也是气体交换的“窗口”。④成熟区生有大量的根毛,增加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面积,成熟区是根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主要部位。
    (3)
    “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步骤为:暗处理→部分遮光→光照→摘下叶片→酒精脱色→漂洗加碘→观察颜色。其中对选中的叶片进行部分遮光的目的是为了形成以光照为变量的对照实验。实验利用淀粉遇碘变蓝的特性,最后发现无锡箔纸遮盖的部分变成蓝色,说明了淀粉是光合作用的产物。
    (4)
    酵母菌不但能够进行孢子生殖和分裂生殖,有时还能进行出芽生殖。用显微镜观察酵母菌时,发现有的细胞上长出大小不一的突起,这就是酵母菌在进行出芽生殖。青霉菌的孢子呈青绿色。
    (5)
    反射分为简单(非条件)反射和复杂(条件)反射两种类型。简单(非条件)反射的神经中枢在大脑皮层以下,如脊髓、小脑或脑干中;复杂(条件)反射的神经中枢在大脑皮层。所以,在膝跳反射实验中,膝跳反射的神经中枢位于脊髓中,该反射属于简单反射。
    24.(2022·山东德州·统考中考真题)居家学习期间,小明同学在妈妈的指导下,在阳台上种植了小油菜、生菜、油麦菜,西红柿、大蒜、马铃薯等蔬菜。在阳台种菜不仅丰富了餐桌,巩固了学习到的生物如识,还能体会到劳动的辛苦和收获的快乐。请回答下列问题:

    (1)小明同学选择了有机物丰富的土壤种菜,这样的土壤不仅硫松透气,而且有机物被分解后,能产生植物生长所需要的___________,提高了土壤肥力。
    (2)小明发现幼苗都向着窗外方向生长(如图),此现象属于___________,是生命的基本特征。
    (3)西红柿植株生长到一定高度时,为了促进侧芽尽快发育成侧枝,小明同学掐掉了植株的顶芽,这是依据了___________的原理。
    (4)西红柿开花期间,小明同学用毛笔去刷每朵花的花蕊,他是在帮助西红柿___________,以提高坐果率。
    (5)蔬菜生长期间,小明提醒妈妈白天和夜间都需要开窗通风,夜间通风的主要原因是植物体进行___________与人竞争___________。
    (6)请从居处环境角度,说出阳台适量种菜的好处:___________(答出一条即可)。
    【答案】(1)无机盐
    (2)生物对外界刺激产生反应
    (3)顶端优势
    (4)传粉
    (5) 呼吸作用 氧气
    (6)美化环境、改善空气质量等

    【分析】(1)植物的生活需要无机盐,分解者是指细菌和真菌等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它们能将环境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归还无机环境,促进了物质的循环。
    (2)生物的共同特征有:①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②生物能进行呼吸;③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④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⑤生物能生长和繁殖;⑥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⑦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3)呼吸作用是细胞内的有机物在氧的参与下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
    (1)
    土壤中丰富的有机物被分解者分解后,产生的各种无机盐提高了土壤肥力,无机盐被植物的根吸收,提高了蔬菜的产量。
    (2)
    幼苗都向着窗外方向生长,此现象属于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是生命的基本特征。
    (3)
    顶端生长占优势的现象叫顶端优势。顶端优势是指一个枝条上,顶芽优先生长而侧芽受抑制的现象;产生的原理是:由顶芽形成的生长素向下运输,使侧芽附近生长素浓度加大,由于侧芽对生长素敏感而被抑制;同时,生长素含量较低的顶端,夺取侧芽的营养,造成侧芽营养不足。在生产实践中经常根据顶端优势的原理,西红柿植株生长到一定高度时,为了促进侧芽尽快发育成侧枝,小明同学掐掉了植株的顶芽(打顶),使侧芽的生长素量减少,以促进侧芽发育成枝条生,以增加分枝,提高产量。
    (4)
    当一朵花开发之后必须完成传粉与受精,才能结出果实和种子,传粉是指雄蕊的花粉落到雌蕊的柱头上的过程。受精是指精子和卵细胞结合成受精卵的过程。西红柿开花期间,小明同学用毛笔去刷每朵花的花蕊,他是在帮助西红柿传粉。
    (5)
    呼吸作用是细胞内的有机物在氧的参与下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蔬菜生长期间,夜间通风的主要原因是植物体进行呼吸作用与人竞争氧气。 
    (6)
    从居处环境角度看,阳台适量种菜的好处有:美化环境、改善空气质量等。
    第二部分 必练模拟题


    一、单选题
    1.(2023·全国·九年级专题练习)下列表示“验证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部分实验步骤。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该实验的先后顺序是dabec
    B.图a中同一片叶的遮光部分和未遮光部分可形成对照
    C.叶片的遮光部分变蓝,未遮光部分不变蓝
    D.此实验能够验证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
    【答案】C
    【分析】《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步骤:暗处理→部分遮光→光照→摘下叶片→酒精脱色→漂洗加碘→观察颜色。实验要点:光合作用需要光、光合作用制造淀粉、淀粉遇到碘变蓝色,酒精溶解叶片中的叶绿素。关键是确定控制实验变量、设置对照实验。
    【详解】A.“验证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步骤是:暗处理→部分遮光→光照→摘下叶片→酒精脱色→漂洗加碘→观察颜色。因此图中的顺序是d暗处理、a遮光对照、b脱色、e染色、c观察,正确。
    BD.图a中同一叶片的遮光部分和未遮光部分可形成以光照为变量形成对照实验,证明光是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光合作用的产物是淀粉,正确。
    C.滴加碘酒后,叶片的遮光部分不变蓝,未遮光的部分变蓝色,原因是叶片未遮光的部分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淀粉,淀粉遇碘变蓝色,遮光部分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淀粉,因此不变蓝色,错误。
    故选C。
    2.(2023·全国·九年级专题练习)某兴趣小组用甘薯(茎细长,分枝少,叶多)为实验材料,对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相关实验进行了探究。如图为实验过程中使用的装置(该装置已经过黑暗处理)。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用黑纸片遮光是为了抑制叶绿素形成
    B.图中甲、乙两部分形成对照,变量是光照
    C.本装置可用来探究光合作用能够制造氧气
    D.本装置可用来探究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
    【答案】D
    【分析】(1)光合作用实质上是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如淀粉),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
    (2)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是的就是对照组。
    【详解】A.在实验装置中,其它条件相同,只有用黑纸片遮光的绿叶,与其他未遮光的绿叶,这构成一组对照实验,变量是光,目的是探究光合作用的条件是光。有光的条件下,未遮光的绿叶能进行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用黑纸片遮光的绿叶不能合成有机物。因此,用黑纸片遮光不是为了抑制叶绿素形成,而是抑制有机物形成,A不符合题意。
    B.实验装置中,绿色和非绿色部分是由是否含有叶绿体造成的,绿色部分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非绿色部分不能制造有机物,所以可用来探究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因此,图中甲、乙两部分形成对照,变量是叶绿体,不是光照,B不符合题意。
    C.实验装置中,两个装置各盛有氢氧化钠溶液和清水,氢氧化钠能吸收二氧化碳,使两个装置形成以二氧化碳为变量的对照实验,本装置可用来探究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本装置无法用来探究光合作用能够制造氧气,C不符合题意。
    D.实验的一个装置中内放的是氢氧化钠溶液,氢氧化钠溶液能够吸收二氧化碳,与另一个装置中等量的清水形成对照,可用来探究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必需的原料,D符合题意。
    故选D。
    3.(2023秋·全国·七年级专题练习)在“绿叶在光下产生淀粉”的实验中,把叶片放入酒精中的目的是(  )
    A.溶解叶片中的淀粉 B.为叶片消毒 C.溶解叶绿素 D.使得叶片中的物质挥发
    【答案】C
    【分析】《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步骤:暗处理→部分遮光→光照→摘下叶片→酒精脱色→漂洗加碘→观察颜色。实验要点:光合作用需要光、光合作用制造淀粉、淀粉遇到碘液变蓝色,酒精溶解叶片中的叶绿素。关键是确定控制实验变量、设置对照实验。
    【详解】酒精能溶解叶绿素,而且酒精是易燃、易挥发的物质,直接加热容易引起燃烧发生危险。使用水对酒精进行加热,起到控温作用,以免酒精燃烧发生危险。因此在“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中,把叶片放入酒精中的目的是溶解叶绿素。
    故选C。
    4.(2023·全国·九年级专题练习)某同学选取生长旺盛的盆栽斑叶植物进行探究。先将植株放在黑暗处一昼夜,然后选取一片较大的带白斑的叶片(B区是白斑区,其余部分是绿色的),进行如下处理,将E区用铝箔上下盖起来,D处主叶脉用小刀切断,再将它移至阳光下照射数小时。假设A、B、C、E各区域形状大小一致,下列有关该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将该叶片取下脱色处理后,滴加碘液,不变蓝的区域有A区、B区和E区
    B.探究光合作用是否需要水,应选取A区和E区形成对照
    C.若设置B区和C区进行对照,目的是探究植物的光合作用是否需要叶绿体
    D.若要探究光是否是光合作用不可缺少的条件,可选取C区和E区进行对照
    【答案】B
    【分析】(1)《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步骤:暗处理→部分遮光→光照→摘下叶片→酒精脱色→漂洗加碘→观察颜色。实验要点:光合作用需要光、碘遇到淀粉变蓝色,酒精溶解叶片中的叶绿素等。关键是确定控制实验变量、设置对照实验。
    (2)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的就是对照组。
    【详解】A.A区没有水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淀粉,因此滴加碘液不变蓝。B区白斑部分没有叶绿体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淀粉,因此滴加碘液不变蓝;CD区具备了光合作用的条件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淀粉,因此滴加碘液变蓝;E区没有光照,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淀粉,因此滴加碘液不变蓝;“将该叶片取下,进行脱色处理后,滴加碘液”,不变蓝的区域是A、B、E,A正确。
    B.水由导管运输,主叶脉的D点处用小刀切断,A区没有水,E区有水,同时E区用铝箔上下盖起来,这样A区和E区有水和光照两个变量,变量不唯一,因此A区和E区不能形成对照实验,B错误。
    C.B区白斑部分没有叶绿体,C区有叶绿体,若设置B区和C区进行对照,目的是探究植物的光合作用是否需要叶绿体,C正确。
    D.C区和E区进行对照,变量是光,因此若要探究光是否是光合作用不可缺少的条件,可选取C区和E区进行对照,D正确。
    故选B。
    5.(2023秋·福建泉州·七年级统考期末)如图为生物兴趣小组设计的实验装置,其中不科学的是(  )
    A.验证光合作用需要光 B.验证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
    C.验证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 D.验证蒸腾作用产生水
    【答案】D
    【分析】本题考查与植物光合作用、呼吸作用、蒸腾作用有关实验的探究方法。一个探究实验中只能有一个实验变量,其他因素均处于相同理想状态,这样便于排除因其他因素的存在而影响、干扰实验结果的可能。
    【详解】A.该实验中用不透光的锡箔片把一片叶的部分区域从上、下两面遮盖,部分叶片遮光,还有部分叶片没有遮光,这样处理可以形成见光和不见光的对照实验,此实验的变量是光。该实验现象能说明光合作用需要光,故A正确。
    B.该实验装置内的氢氧化钠溶液能够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从而验证光合作用的原料是二氧化碳,故B正确。
    C.种子萌发时,有机物彻底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将萌发的种子瓶内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二氧化碳具有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特性),该装置是验证种子萌发时释放二氧化碳的实验,故C正确。
    D.植物进行蒸腾作用的主要器官是叶,图中用塑料袋将植物连同盆土一同罩住,这样塑料袋内壁的水珠不能确定是来自叶片的蒸腾作用还是来自土壤中的水分,故D错误。
    故选D。
    6.(2023秋·广东肇庆·七年级统考期末)下图表示“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过程。下列有关该实验的分析中,不正确的是(    )

    A.暗处理的目的是为了转运和消耗掉叶片中原有的淀粉
    B.叶片部分遮光处理是为了设置对照实验
    C.水浴加热过程中,小烧杯内酒精的作用是溶解叶绿素
    D.滴加碘液染色后,叶片的遮光部分变成蓝色
    【答案】D
    【分析】(1)《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步骤:暗处理→选叶遮光→光照→摘下叶片→酒精脱色→漂洗加碘→观察颜色,实验要点:光合作用需要光、光合作用制造淀粉、淀粉遇到碘液变蓝色,酒精溶解叶片中的叶绿素。
    (2)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
    【详解】A.把植物放在黑暗处一昼夜的目的是将叶片中原有的淀粉运走耗尽,以免影响实验结果,正确。
    B.将叶的一部分进行遮光处理,是为了设置对照实验,为了探究光合作用需要光,正确。
    C.把叶片放入盛有酒精的小烧杯中,隔水加热,使叶片中的叶绿素溶解到酒精中,正确。
    D.滴加碘液染色后,叶片的不遮光部分变成蓝色,因为进行光合作用产生了淀粉,错误。
    故选D。
    【点睛】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以及对照实验的特点。
    7.(2023·江西·模拟预测)下图示“探究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实验的四个步骤,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步骤④叶片遮光部分呈现蓝色 B.步骤②的处理是设置对照实验
    C.步骤③是防止温度过高破坏叶绿素 D.步骤①是为了降低叶片的蒸腾作用
    【答案】B
    【分析】《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步骤:暗处理→选叶遮光→光照→摘下叶片→酒精脱色→漂洗加碘→观察颜色。实验要点:光合作用需要光、光合作用制造淀粉、淀粉遇到碘液变蓝色,酒精溶解叶片中的叶绿素。
    【详解】A.淀粉遇碘变蓝,见光部分叶片进行光合作用产生淀粉,才能呈蓝色,叶片遮光部分没有进行光合作用,没有产生淀粉,不呈现蓝色,错误。
    B.把同一叶片遮一半露出一半,控制唯一变量为光照,做对照试验,正确。
    C. 酒精能溶解叶绿素,而且酒精是易燃、易挥发的物质,直接加热容易引起燃烧发生危险。使用水对酒精进行加热,起到控温作用,以免酒精燃烧发生危险。因此对叶片进行酒精脱色时应该隔水加热,所以酒精隔水加热的目的是去掉叶片的绿色,不是防止温度过高破坏叶绿素,错误。
    D.在黑暗环境中,植物不能进行光合作用释放氧气,但会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氧气;暗处理一夜使叶片内储存的淀粉消耗完;与蒸腾作用无关,错误。
    故选B。
    【点睛】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以及对照实验的特点。
    8.(2023春·吉林四平·八年级统考期中)“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淀粉)”的实验中,将叶片放入盛有酒精的小烧杯,水浴加热的作用是(    )
    A.运走耗尽叶片原有的淀粉
    B.使叶绿素溶解到酒精中
    C.检测是否产生淀粉
    D.检测是否合成叶绿素
    【答案】B
    【分析】实验步骤:暗处理→部分光照→光照→摘下叶片→酒精脱色→漂洗加碘→观察颜色→分析现象,得出结论。把叶片放入盛有酒精的小烧杯中,隔水加热.目的是用酒精溶解叶片中的叶绿素,使叶片变成黄白色.便于观察到淀粉遇碘变蓝的颜色反应。装有酒精和叶片的小烧杯,一定要隔水加热,这是因为酒精的沸点比水低,如果直接放在火上加热,不仅酒精蒸发太快,造成浪费,而且溶解叶绿素的效果也不够好,尤其容易引燃酒精发生危险。使用水对酒精进行加热,起到控温作用,以免酒精燃烧发生危险。
    【详解】由分析可得,把叶片放入盛有酒精的小烧杯中,隔水加热.目的是用酒精溶解叶片中的叶绿素,使叶片变成黄白色.便于观察到淀粉遇碘变蓝的颜色反应,B正确;A、暗处理的目的是运走或耗尽叶片内原有的淀粉,A错误;C、检测是否产生淀粉,需要用到稀碘液,C错误;D、叶绿素可以使叶片呈绿色,可以直接观察到,不需要用酒精溶解后进行观察,故说法错误。
    【点睛】熟悉掌握实验操作步骤以及注意事项,是进行生物探究实验的基本要求。
    9.(2023秋·全国·七年级专题练习)十世纪,科学家希尔曾做过下图这个实验,有关实验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装置b中气泡内的气体是氧气 B.装置c中无气泡产生是因为缺乏二氧化碳
    C.实验表明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 D.实验表明光照是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
    【答案】B
    【分析】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叫做光合作用;
    【详解】A、装置b中气泡内的气体是叶绿体进行光合作用产生的,光合作用释放的气体是氧气,故A不符合题意;
    B、装置c中无气泡产生是因为缺少光合作用的条件--光,而不是缺乏二氧化碳,故B符合题意;
    C、只有叶绿体滤液,仍然能够进行光合作用并产生氧气,说明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故C不符合题意;
    D、遮光后c装置中不再有气泡产生,说明光是光合作用的条件,故D不符合题意。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探究光合作用的条件、原料和产物。理解掌握光合作用的概念和意义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10.(2023秋·河北邯郸·七年级统考期末)将一株植物在黑暗环境中放置48小时,然后将一片叶子的叶脉切断,如下图,在阳光下照射4小时,再将叶片脱色处理后用碘液处理,发现a部(上部)叶呈棕色,b部(下部)叶呈蓝色,这个实验说明(  )

    A.光合作用需要光
    B.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
    C.光合作用需要水
    D.叶绿体是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答案】C
    【分析】《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步骤:暗处理→部分遮光→光照→摘下叶片→酒精脱色→漂洗加碘→观察颜色。实验要点:光合作用需要光、光合作用的原料是二氧化碳和水、光合作用制造淀粉、碘遇到淀粉变蓝色,酒精溶解叶片中的叶绿素。
    【详解】将叶脉切断,a部(上部)叶和b部(下部)叶,唯一不同的变量是水,a部缺乏水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淀粉,滴加碘液不变蓝;b部有水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淀粉,滴加碘液变蓝。所以发现a部(上部)叶呈棕色,b部(下部)叶呈蓝色,这个实验说明光合作用需要水,C正确。
    【点睛】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以及对照实验的特点。
    11.(2023春·七年级单元测试)下列对生物不同生理活动曲线图的分析,正确的是(  )

    A.图1表示正常人进餐前后血糖含量变化,CD段下降的原因是胰岛素分泌增加
    B.图2表示将狗和响尾蛇从5℃移至25℃的环境中耗氧量的变化,F代表响尾蛇
    C.图3表示绿豆种子萌发成幼苗过程中的质量变化曲线,甲是有机物质量的变化
    D.图4表示存放水果时氧气浓度与释放二氧化碳量的关系,G点时保存效果最佳
    【答案】A
    【分析】1.胰岛素可以调节糖的代谢,促进血糖合成糖原,加速血糖的分解。
    2.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着能量的有机物,并释放氧气的过程。光合作用主要在叶绿体中进行,主要器官是叶。其实质是有机物合成,储存能量。
    3.呼吸作用是细胞利用氧,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给生命活动的需要的过程。呼吸作用主要是在线粒体内进行的,其实质就是有机物分解,释放能量。
    【详解】A.据图1可知,人在饭后,刚获得了糖类等营养物质,因此血糖含量升高(B~C),这时人体内的胰岛素分泌增加,来调节糖的代谢,促进血糖合成糖原,加速血糖的分解,从而降低血糖的浓度(C~D),使血糖维持在正常水平,A正确。
    B.体温不会随着环境温度的变化而改变,这类动物称为恒温动物,如狗等;体温随环境温度的变化而改变,这类动物称为变温动物,如响尾蛇等。冬眠,是某些动物抵御寒冷、维持生命的特有本领。如响尾蛇通过在冬季时将生命活动处于极度降低的状态,是来适应外界不良环境条件(如食物缺少、寒冷),此时它的耗氧量很低,随着环境温度的升高,其生命活动也逐渐增强,耗氧量也逐渐增强。可见,图2中,E曲线符合变化,B错误。
    C.种子萌发过程通过呼吸作用消耗有机物,待幼苗长出绿叶,可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所以开始时有机物含量减少,随后有机物含量增加,图3中,乙曲线符合此过程,C错误。
    D.水果在呼吸作用过程中要释放二氧化碳,从图4可以看出,当氧气浓度在H点时,水果释放的二氧化碳最少,即此时呼吸作用最弱,消耗的有机物最少。因此,在H点时,水果保存效果最佳,D错误。
    故选A。
    12.(2023秋·全国·七年级专题练习)光合作用的实质是(    )
    A.制造有机物,储存能量 B.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
    C.制造有机物,释放能量 D.分解有机物,储存能量
    【答案】A
    【分析】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如淀粉),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叫做光合作用。
    【详解】光合作用的表达式是:,可见光合作用的原料是二氧化碳和水,场所是叶绿体,条件是光,产物是有机物和氧气,所以光合作用的实质是:合成有机物,储存能量。
    故选A。
    13.(2023·云南·模拟预测)光合作用的实质是(    )
    A.制造有机物,释放氧气,把有机物里的能量释放出来
    B.制造有机物,释放氧气,把光能转变成有机物里的能量
    C.分解有机物,释放氧气,把光能转变成有机物里的能量
    D.分解有机物,释放二氧化碳,把有机物里的能量释放出来
    【答案】B
    【分析】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利用光提供的能量,在叶绿体中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了淀粉等有机物,并且把光能转化成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过程。
    【详解】结合分析可知,光合作用的原料是二氧化碳和水,场所是叶绿体,条件是光,产物是有机物和氧。光合作用的实质是:把无机物合成有机物,放出氧气,同时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合成的有机物中。
    故选B。
    14.(2023秋·河南三门峡·七年级统考期末)在“互联网+新农业应用”中,农民通过监控系统对蔬菜大棚内的二氧化碳等实时监控,为农作物提供最佳生长环境。如图表示大棚内某蔬菜二氧化碳吸收量与光照强度变化的关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AB段表示蔬菜只进行呼吸作用
    B.C点之后表示蔬菜光合作用停止
    C.B点表示蔬菜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强度相等
    D.BC段表示蔬菜呼吸作用强度大于光合作用
    【答案】C
    【分析】由图可以知道:横轴代表光照强度,纵轴代表二氧化碳吸收量,其中A点吸收二氧化碳的量是负值表示植物不能吸收二氧化碳但能释放出二氧化碳,说明A点植物只进行呼吸作用而不进行光合作用,B点为零界点,从A到B光越来越强,到B点光合作用吸收的二氧化碳与呼吸作用放出的正好相等,也就是呼吸作用分解的物质与光合作用合成的物质相等。
    【详解】A.AB段植物吸收的二氧化碳低于零,表示植物进行呼吸作用强度大于光合作用强度,植物光合作用吸收的二氧化碳小于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而不是没有进行光合作用,A错误。
    B.C点之后表示蔬菜光合作用不再随光照强度增强而增强,B错误。
    C.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B点吸收的二氧化碳为零,表示光合作用吸收的二氧化碳量等于呼吸作用释放的二氧化碳量,C正确。
    D.曲线BC段绿色植物既能进行光合作用,也能进行呼吸作用,BC段二氧化碳吸收量增加,说明光合作用强度大于呼吸作用,D错误。
    故选C。
    15.(2023春·内蒙古乌海·七年级校考开学考试)一粒大豆种子在有光环境中,从萌发到长成8厘米左右的有叶植株。下图中最能反映该过程中其体内有机物含量变化趋势的是(    )
    A. B. C. D.
    【答案】C
    【分析】(1)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利用光能,在叶绿体内,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贮存能量的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的过程。
    (2)呼吸作用是细胞内的有机物在氧的参与下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
    【详解】大豆种子萌发时,吸收水分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供胚生长发育,所以有机物的含量不断减少;幼苗出土后,植株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所以有机物就不断增多。因此,从种子萌发到长成植物体这一过程中,有机物先减少后增多。
    故选C。
    16.(2023春·安徽宿州·八年级校联考期中)端午赛龙舟是南方地区普遍存在的节日民俗活动之一。下列有关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骨骼肌受到神经传来的刺激收缩,牵动骨绕关节活动,完成划桨动作
    B.队员在屈肘划桨时,上肢的肱二头肌舒张,肱三头肌收缩
    C.队员通过反复训练不断提高划船技能,是一种学习行为
    D.划船运动所需能量来源于细胞呼吸作用
    【答案】B
    【分析】(1)运动系统都是由骨、骨连结、骨骼肌三部分组成。骨连结分为不活动的连结、半活动的连结、活动的连结,其中活动的骨连结又叫关节。(2)活细胞利用氧,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给生命活动的需要,这个过程叫做呼吸作用。
    【详解】A.各种动作都由骨骼肌受到神经传来的刺激而收缩,牵动所附着的骨,绕关节而活动产生的,A正确。
    B.骨骼肌只能收缩牵拉骨而不能推开骨,因此与骨相连的肌肉总是由两组肌肉相互配合活动的,屈肘时,肱二头肌收缩,肱三头肌舒张,B错误。
    C.划船技能不是人人生来就有的,是队员通过反复训练形成的,属于学习行为,C正确。
    D.通过细胞内的呼吸作用,有机物被氧化分解,并释放出能量,一部分转化成动能,用来维持各项生命活动。因此,划船运动所需能量来源于细胞呼吸作用,D正确。
    故选B。
    17.(2023·福建福州·统考模拟预测)截至2020年底,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已保存野生植物种子10601种。要长期保存种子,种质资源库应保持(  )
    A.温暖潮湿 B.低温潮湿 C.高温干燥 D.低温干燥
    【答案】D
    【分析】种子有一定的寿命,小麦和水稻种子一般能活两三年,白菜和蚕豆的种子一般能活五六年。在低温和干燥条件下,种子的寿命可以延长,在高温和潮湿条件下,种子的寿命会缩短。所以,可以利用低温、干燥的贮存条件抑制呼吸作用,延长种子寿命。
    【详解】活种子能进行呼吸作用,呼吸作用受温度、湿度和氧含量的影响。在干燥、低温和缺氧的条件下,种子的呼吸作用最微弱,因呼吸作用消耗的有机物最少,有利于种子度过最长时间的休眠期,种子的贮藏期时间也会延长。但在湿度大、温度高、氧气充足的条件下,种子的呼吸作用强度大,种子内贮存的有机养料将会通过种子的呼吸作用而大量消耗,种子的贮藏期限因此会缩短。所以,要长期保存种子,种质资源库应保持低温干燥。由此可见,ABC错误,D正确。
    故选D。
    18.(2023春·江苏徐州·八年级统考期中)某兴趣小组同学为探究植物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和蒸腾作用,设计了如下装置,两侧夹子可根据实验需求开闭,以下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该装置放在光照下,①内收集的气体可以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B.透明塑料袋内壁出现水珠,说明植物进行了蒸腾作用
    C.该装置放在黑暗处一昼夜,挤压透明袋,②中澄清石灰水会变浑浊
    D.将透明袋换成黑色不透光的塑料袋,植物就只进行呼吸作用
    【答案】D
    【分析】(1)绿色植物利用光,在叶绿体中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并且把光能转化成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这个过程叫作光合作用。(2)活细胞利用氧,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给生命活动的需要,这个过程叫作呼吸作用。(3)蒸腾作用是水分从活的植物体内以水蒸气的状态散失到大气中的过程。
    【详解】A.绿色植物在光下进行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①试管通过排水法收集到的气体是氧气,可以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A正确。
    B.塑料袋绑在植物茎的基部,通过夹子防止两端的水分蒸发进入塑料袋。因此,透明塑料袋内壁出现水珠,是因为水分以气体状态从植物体内散失出来形成的,可以说明植物进行了蒸腾作用,B正确。
    C.该装置放在黑暗处一昼夜,在无光处不进行光合作用,挤压塑料袋,呼吸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进入②,使澄清石灰水会变浑浊,C正确。
    D.将透明袋换成黑色不透光的塑料袋,植物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但是,能进行呼吸作用和蒸腾作用,D错误。
    故选D。
    19.(2023·全国·九年级专题练习)“植物的叶片能进行呼吸作用吗?”某生物小组利用如图装置进行探究,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实验前,须将瓶内抽成真空
    B.要将装置放置在光下进行实验
    C.若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证明绿叶产生了二氧化碳
    D.如果将绿叶换成干枯的树叶,效果相同
    【答案】C
    【分析】细胞利用氧,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给生命活动的需要,这个过程叫做呼吸作用。呼吸作用的主要部位是所有活的细胞,场所是细胞中的线粒体。呼吸作用的反应式是:有机物+氧气→二氧化碳+水+能量。呼吸作用的实质是:分机有机物,释放能量,为生物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详解】A.植物进行呼吸作用需要消耗氧气,A错误。
    B.植物的叶片在光下会进行光合作用,影响对呼吸作用的观察,B错误。
    C.二氧化碳会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所以若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则可证明绿叶产生了二氧化碳 ,C正确。
    D.干枯的树叶已死,不会进行呼吸作用,D错误。
    故选C。
    20.(2023春·山东德州·八年级校考阶段练习)如图是植物叶片生理活动示意图,说法错误的是

    A.若该图表示光合作用,则①是二氧化碳,②是氧气
    B.③是水,④是无机物
    C.若该图表示呼吸作用,则①是氧气,②是二氧化碳
    D.通常白天植物的光合作用强度大于呼吸作用强度
    【答案】B
    【分析】(1)绿色植物利用光提供的能量,在叶绿体中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了淀粉等有机物,并且把光能转化成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这个过程就叫光合作用。
    (2)活细胞利用氧,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给生命活动的需要,这个过程叫作呼吸作用。
    【详解】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叫做光合作用,若此图是表示光合作用①是二氧化碳,②是氧气,A正确;光合作用吸收水分,产生的有机物由导管运输到其它部位,因此③是水,④是有机物,B错误;呼吸作用吸收氧气,释放二氧化碳,因此,若表示呼吸作用①是氧气,②二氧化碳,C正确;呼吸作用时时刻刻进行的,通常白天植物的光合作用强度大于呼吸作用强度,植物的有机物才得以积累,D正确。
    【点睛】真正理解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概念,理解它们相互依存的关系,是解题的关键。

    二、综合题
    21.(2023·全国·九年级专题练习)某生物兴趣小组利用天竺葵进行绿叶制造淀粉需要光的实验,实验过程如下:
    (1)实验前,将天竺葵放在黑暗处一昼夜。
    (2)将天竺葵的几片叶进行如下处理:A部分上下两面遮光,B部分不遮光(如下图所示),然后将植物放在阳光下照射。

    (3)几小时后摘下叶片,酒精脱色,再漂洗。
    (4)滴上碘液,观察叶片颜色的变化。
    请回答如下问题:
    ①天竺葵放在黑暗处一昼夜的目的是_____。
    ②A、B两部分中起对照作用的是_______部分。
    ③A、B两部分中加碘变蓝的是______部分,说明绿叶能在光下产生淀粉。
    ④请补充完成光合作用的反应式
    二氧化碳+水有机物(储存着能量)+( )
    ⑤晚上不宜将盆栽植物放在卧室内,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使叶片中的淀粉运走、耗尽 B B 氧气 晚上没有光照,植物只进行呼吸作用,消耗室内氧气,产生二氧化碳,不利于人的健康。
    【分析】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的就是对照组。探究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过程一般为:暗处理;设置对照;酒精脱色;染色和显色。实验结论为:叶片见光部分遇到碘液变成蓝色,说明叶片的见光部分产生了淀粉,淀粉是光合作用的产物;而被黑纸遮盖的部分没有产生淀粉,说明光是绿色植物制造淀粉不可缺少的条件。
    【详解】①:植物暗处理,目的是将叶片中淀粉运走、耗尽,避免叶片中还有淀粉影响实验的探究。因为在黑暗中植物没有光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但能进行正常的呼吸作用,分解淀粉为二氧化碳和水,释放出能量,为生命活动提供动力。
    ②:本实验的变量是光照,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的就是对照组。因此,A部分上下两面遮光,是实验组;B部分不遮光,是对照组。这样形成一组对照实验。
    ③:A、B两部分中加碘变蓝的是不遮光的B部分,A部分上下两面遮光的叶片不变蓝,说明绿叶能在光下产生淀粉。
    ④: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以二氧化碳和水为原料,利用光能制造有机物和释放氧气的过程,场所为叶绿体。因此,光合作用的反应式为:
    二氧化碳+水有机物(储存着能量)+氧气
    ⑤:植物的呼吸作用是吸收氧气,分解有机物为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出能量,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如果在晚上卧室放植物,晚上没有光照,植物只进行呼吸作用,消耗室内氧气,这样与人类同争氧气,还释放二氧化碳,影响人体健康。
    【点睛】本题考查探究绿叶在光下合成淀粉的实验,理解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概念,难度中等,属于掌握层次要求。
    22.(2023春·山东济南·八年级统考期中)如图一表示验证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过程,图二表示光合作用过程示意图,图三表示夏季一天24小时内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强度的变化曲线。请据图分析回答问题:

    (1)请你结合图一实验的操作过程,将操作步骤正确排序__________(填数字)。
    (2)步骤②放置在黑暗处一昼夜,目的是___________,该过程利用了植物的某项生理活动,请写出该生理活动的表达式____________。
    (3)图二中表示光合作用原料的是[  ]____、[  ]_______。
    (4)图二中的能量转换器是指_______,构成气孔的保卫细胞______(选填“有”或“无”)该能量转换器。
    (5)图三中白天和夜晚都能进行的生理活动是_____(填“甲”或“乙”)。在中午12点左右,曲线甲出现回落,原因是中午光照强度太强,_____________。
    【答案】(1)②⑦③⑥⑤④⑤①
    (2) 将叶片内原有的淀粉运走耗尽 有机物(贮存能量)+氧气→二氧化碳+水+能量
    (3) ③水 ④二氧化碳
    (4) 叶绿体 有
    (5) 乙 部分气孔关闭,光合作用的原料二氧化碳减少

    【分析】(1)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利用光能,在叶绿体内,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贮存能量的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的过程。
    (2)呼吸作用是细胞内的有机物在氧的参与下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
    (3)水分以气体状态通过叶片表皮上的气孔从植物体内散失到植物体外的过程叫做蒸腾作用。
    (4)图二中:①有机物,②氧气,③水,④二氧化碳。图三中,曲线甲只有在白天进行,表示光合作用;曲线乙24小时都能进行,表示呼吸作用。
    【详解】(1)《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步骤是:暗处理→部分遮光→光照→摘下叶片→酒精脱色→清水漂洗→加碘液→清水漂洗→观察颜色。所以,结合图一实验的操作过程,正确步骤的排序是:②暗处理、⑦遮光和光照、③摘下叶片、⑥酒精脱色、⑤清水漂洗、④加碘液、⑤清水漂洗、①观察颜色变化。
    (2)选作实验的植物实验前已经进行了光合作用,叶片里面储存了丰富的有机物(如淀粉),若不除去会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所以,将实验装置放入黑暗处一昼夜的目的是把叶片内原有的淀粉运走消耗,以排除原来贮存的淀粉对实验的干扰。植物进行呼吸作用的实质是:分机有机物,释放能量,为生物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因此,耗尽淀粉靠叶片细胞的呼吸作用。呼吸作用的表达式是:有机物(贮存能量)+氧气→二氧化碳+水+能量。
    (3)绿色植物通过叶绿素捕获太阳光,利用光提供的能量,在叶绿体中合成淀粉等有机物,并且把光能转化为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这个过程叫作光合作用。结合题图二可知,表示光合作用原料的是:由导管运输来的③水和由空气中吸收的④二氧化碳。
    (4)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把光能转化为化学能贮存在有机物中,是绿色植物细胞特有的一种能量转换器。叶片的表皮是由表皮细胞和保卫细胞组成,表皮细胞无色透明,形状不规则,相互嵌合。保卫细胞呈半月形,能控制气孔的开闭,具有叶绿体,能够进行光合作用。所以,图二中的能量转换器是指叶绿体,构成气孔的保卫细胞有叶绿体。
    (5)图二中,光合作用必须在光下才能进行,而曲线甲只有在白天进行,因此曲线甲表示光合作用;曲线乙在24小时都能进行,因此该曲线表示呼吸作用。光合作用的原料是二氧化碳和水,而二氧化碳是通过叶片的气孔进入的,水是由植物的根从土壤中吸收的。夏日中午光照最强,而阳光过强,使气孔关闭,就会影响二氧化碳的进入,从而抑制光合作用的进行,造成光合作用的速率下降。所以,图三中,在中午12点左右,曲线甲出现回落,原因是中午光照强度太强,部分气孔关闭,光合作用的原料二氧化碳减少。
    23.(2023·山东济宁·统考一模)菠菜素有“营养模范”之称,春天吃菠菜,养肝明目,补钙护心。下图所示为菠菜植株个体发育不同时期的结构层次和探究实验(其中1、2表示细胞结构,①、②、③代表细胞的生理过程a、b、c、d表示四种结构,A、B、C、D、E、F代表叶片不同的结构或部分),请据图分析回答:

    (1)菠菜的体细胞中有6对染色体,则在细胞结构[1]中,染色体的数量是___________条。
    (2)图甲所示的四种结构主要是细胞的生理过程[]___________的结果。
    (3)丙图所示结构[B]代表___________,主要由图甲中的[]___________组成。
    (4)在探究Ⅱ中,对菠菜植株进行暗处理的主要目的是___________,设置好对照实验,经光照一段时间后,摘取该叶片进行脱色、漂洗并滴加碘液,观察到的现象是叶片中的___________(选填“E”或“F”)部分变成蓝色。
    (5)为延长菠菜晚上的保鲜时间,超市现在常用保鲜膜包裹后放置于货架上,一夜后发现,在保鲜膜内壁上有大量水珠附着,这些水珠主要来自于菠菜的___________作用。
    (6)下图为温室栽培菠菜时测得的光合速率、呼吸速率随温度变化的曲线图,聪明的你一定可以推知,为获得最大经济效益,应控制的最佳温度约为___________℃。

    【答案】(1)12
    (2)[③]细胞分化
    (3) 叶脉 [c]输导组织
    (4) 将叶片中原有的淀粉运走耗尽 F
    (5)蒸腾

    (6)20

    【分析】(1)图中的①表示细胞的分裂,②表示细胞的生长,③表示细胞分化,形成了不同的组织,图中甲表示组织。乙是叶,属于器官。
    (2)图甲中a是分生组织、b是保护组织、c是输导组织,d是营养组织。图丙中A是上表皮、B是叶脉、C是下表皮,d是气孔。
    (3)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实验的方法步骤:暗处理→部分遮光后光照→摘下叶片去掉黑纸片→酒精脱色→漂洗后滴加碘液检验→冲掉碘液观察叶色。
    【详解】(1)细胞分裂时,染色体先复制加倍,然后再减半,所以菠菜的体细胞中有6对染色体,则在细胞结构[1]细胞核中,染色体的数量是12条。
    (2)菠菜植株由小长大是由于细胞数目不断增多和细胞体积不断增大的缘故。菠菜植株细胞数目不断增多依靠图中的过程①细胞分裂,菠菜植株细胞体积的增大则依靠②细胞的生长过程。③过程叫做细胞分化,分化的结果形成不同的组织,甲图所示的四种结构在植物体的结构层次上属于组织。
    (3)图丙中3是叶脉,其中有导管和筛管,主要由c输导组织构成。
    (4)植物在黑暗处植物无法进行光合作用,可以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植物的淀粉,所以实验前将植株放到黑暗环境中的目的是:让叶片中原有的淀粉运走或消耗尽,排除干扰,防止影响实验;滴加碘液后,E遮光的部分没有产生淀粉未变蓝,F见光的部分产生淀粉变蓝。
    (5)植物的蒸腾作用是水分从活的植物体表面(主要是叶子)内以水蒸汽状态散(发)失到(体外)大气中的过程。为延长菠菜的保鲜时间,超市常用保鲜膜包裹后放置于货架上,一夜后发现,在保鲜膜内壁上有大量水珠附着,这些水珠主要来自于菠菜的蒸腾作用。
    (6)图中分析,AB段随温度升高,净光合作用升高,该阶段限制光合作用的因素是温度,在20℃植物净光合作用最强,此时细胞呼吸作用较弱,是获得最大经济效益的最适宜温度。因此,在20℃时,有机物的含量积累的最多。
    24.(2023春·山东德州·八年级校考阶段练习)岁月如歌,万物齐吟;南风暖窗,樱树花开,时下绿色植物使山川大地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景象,没有绿色植物就没有丰富多彩的生物世界。请据图分析回答:

    (1)图1中实验步骤的正确顺序是_____________,滴加碘液后观察,叶片见光部分的现象是 _________。
    (2)图1过程B可以选用如下图哪一幅图示内容表示______(请选填数字代号)。

    (3)该实验证明了 (请选填字母代号)。
    A.光合作用需要光才能进行,并释放出了二氧化碳
    B.光合作用在有光的条件下才能进行,产物有淀粉
    C.光合作用的产物是淀粉和二氧化碳
    D.叶片遮光部分不变蓝,表明这部分不含叶绿体
    (4)图2中的3和4分别代表的物质是 ____,产生该产物的生理过程发生在植物细胞的_____中。
    (5)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请你为庆云的绿水青山建设献计献策,写出一条切实可行的措施和大家分享:_____________。
    【答案】(1) DABEC 变蓝色
    (2)③
    (3)B
    (4) 有机物、氧气 叶绿体
    (5)积极植树造林;加强环境保护,防治污染等

    【分析】图1中A遮光光照,B酒精脱色,C显色观察,D暗处理,E滴加碘液;图2中的A表示叶绿体,B表示线粒体,1表示水,2表示二氧化碳,3表示有机物,4表示氧气,5表示水。
    【详解】(1)《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步骤:暗处理→部分遮光→光照→摘下叶片→酒精脱色→漂洗加碘→观察颜色。因此图1中实验步骤的正确顺序是:D暗处理、A遮光并光照、B酒精脱色、E滴加碘液、C显影观察。叶片见光部分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淀粉,因此滴加碘液后叶片后变蓝色。
    (2)酒精能溶解叶绿素.将植物放在阳光下照射几小时后,摘下该叶片放在酒精中隔水加热,使叶片含有的叶绿素溶解于酒精中,直到叶片变成黄白色。酒精是易燃、易挥发的物质,直接加热容易引起燃烧发生危险。因此,过程D酒精脱色,可以选用如图2中③图示内容表示。
    故选③。
    (3)叶片遮光部分缺乏光没有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淀粉,滴加碘液后不变蓝色还是黄白色;叶片不遮光部分有光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了淀粉。探究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证明了光合作用在有光的条件下才能进行,产物有淀粉。
    故选B。
    (4)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着能量的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叫光合作用。所以图中的3是有机物,4是氧气,是光合作用的产物;光合作用发生在植物细胞的叶绿体中。
    (5)习近平总书记曾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为庆云的绿水青山建设献计献策,写出一条切实可行的措施和大家分享:积极植树造林、加强环境保护防止环境污染。
    25.(2023春·湖南长沙·七年级校联考期中)如图为植物体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图解,请写出序号所代表的内容:

    ①______;②______;③______;④______;⑤______。
    【答案】 叶绿体 条件 碳—氧 氧气 能量
    【分析】由我们所学的知识可以知道: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着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的过程。而呼吸作用是细胞利用氧把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把储存的有机物里面的能量释放出来,据此可以解答本题。
    【详解】绿色植物利用光提供的能量,在叶绿体中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了淀粉等有机物,并且把光能转化成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这个过程就叫光合作用。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消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释放氧气,维持生物圈中的二氧化碳和氧气的相对平衡。因此①为叶绿体,②为光合作用的条件,③为碳-氧,④为光合作用的另一种产物氧气。活细胞利用氧,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给生命活动的需要,这个过程叫作呼吸作用。因此⑤为能量。
    26.(2023·内蒙古包头·模拟预测)建造塑料大棚生产反季节有机农产品,可以有效促进农民增收。黄瓜为常见的大棚种植蔬菜有清热、解渴、利水、消肿等功效,深受人们的喜爱。图一为黄瓜叶肉细胞内的某些生理活动;图二为黄瓜幼苗放在密闭装置中,连接氧气检测仪,室外培养24小时,测得装置内一昼夜氧气浓度的变化曲线,请据图回答:

    (1)图一中②处进行的生理活动是___________。
    (2)图二中B点和E点时,能不能进行光合作用?________。此时B点和E 点氧气浓度既不增加也不减少,原因是_______________。
    (3)图二中CD段氧气浓度增加缓慢,原因是部分气孔关闭,影响了__________________的吸收。黄瓜一天中积累有机物最多的是____________点(填时间)。
    (4)为继续探究黄瓜的某种生理活动,设计了如图三所示的实验。按图三所示方式处理,光照6小时后,发现其重量明显减轻,其主要原因是该黄瓜枝条进行了_________作用。
    (5)分析图二,24小时后,黄瓜是否积累了有机物?______。请解释原因_______。
    【答案】(1)呼吸作用
    (2) 能 光合作用强度等于呼吸作用强度
    (3) 二氧化碳/CO2 18
    (4)蒸腾
    (5) 是 24小时后,装置内氧气浓度增加,说明24小时黄瓜植株释放氧气的量高于吸收氧气的量,总光合作用强度高于总呼吸作用强度,产生有机物总量高于消耗有机物总量,有机物得到积累

    【分析】(1)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利用光能,在叶绿体内,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贮存能量的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的过程。
    (2)呼吸作用是细胞内的有机物在氧的参与下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
    (3)水分以气体状态通过叶片表皮上的气孔从植物体内散失到植物体外的过程叫做蒸腾作用。
    (4)图一中:①叶绿体,②线粒体,③二氧化碳。
    【小题1】细胞中的能量转换器有叶绿体和线粒体。叶绿体进行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线粒体进行呼吸作用,吸收氧气、释放二氧化碳。结合题图可知,图一中②处(线粒体)能够吸收氧气,故进行的生理活动是呼吸作用。
    【小题2】光合作用需要光,呼吸作用有光无光都可进行;光合作用释放氧气,呼吸作用吸收氧气;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结合图二可知,B点和E点是曲线最低点和最高点,植物在这两个点上,能进行光合作用,而且此时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强度等于呼吸作用的强度,所以B点和E点氧气浓度既不增加也不减少。
    【小题3】光合作用的原料是二氧化碳和水,而二氧化碳是通过叶片的气孔进入的,水是由植物的根从土壤中吸收的。夏日中午光照最强,而阳光过强,使气孔关闭,就会影响二氧化碳的进入,从而抑制光合作用的进行,造成光合作用的速率下降。所以,图二中CD段氧气浓度增加缓慢,原因是部分气孔关闭,影响了二氧化碳的吸收。图二中,B点以后,光合作用强度大于呼吸作用强度,植物体内有机物开始逐渐积累。当超过E点时由于光照减弱,光合作用强度下降到低于呼吸作用强度,植物体内的有机物开始出现消耗。因此,E点对应的时刻(18时),黄瓜积累在一天中有机物积累的最多。
    【小题4】蒸腾作用是水分从活的植物体内以水蒸气的状态散失到大气中的过程。植物体通过根从土壤中吸收的水分,只有约1%被植物体利用,99%以上的水都通过蒸腾作用以水蒸气的形式从叶片的气孔散发到大气中去了。所以,按图三所示方式处理,光照6小时后,发现其重量明显减轻,其主要原因是该黄瓜枝条进行了蒸腾作用。
    【小题5】析图二,24小时后,装置内氧气浓度增加,说明24小时黄瓜植株释放氧气的量高于吸收氧气的量,总光合作用强度高于总呼吸作用强度,产生有机物总量高于消耗有机物总量,有机物得到积累。
    27.(2023·陕西咸阳·校考二模)为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我国政府宣布力争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彰显了大国担当。“碳中和”是指在一定区域范围内或生态系统中,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与吸收量相当。如图是学习小组绘制的某生态系统碳循环示意图,虚线圈内为部分食物网示意图,请据图回答问题:

    (1)绿色植物通过图中的生理过程___________(填序号)不断地消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同时释放大量的氧气,有效地维持着生物圈中的___________平衡。
    (2)如图食物网中,鹰与蛇之间的生物关系有___________。图中鹰所处的最长的一条食物链是:___________。
    (3)该生态系统中,当鼠和兔的数量增多时,植被会遭到破坏,而食肉动物数量的增加又使鼠和兔的数量减少,植被得以恢复,由此可以看出生态系统具有一定___________的能力。
    (4)请结合本题的碳循环示意图,为我国实现“碳中和”目标提出一条可行性的建议或做法:___________。
    【答案】(1) ② 碳—氧
    (2) 捕食和竞争 草→鼠→蛇→鹰
    (3)自动调节/自我调节
    (4)植树造林(或减少煤和石油等燃料的燃烧;开发、推广和使用清洁能源;低碳出行等)。

    【分析】(1)食物链的起始点一定是生产者(绿色植物)。食物链通常写成“甲→乙→丙→…”的形式,由被吃的生物指向吃它的生物,线段不能代替箭头。
    (2)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这个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制的,超过了这个限制,生态平衡就会遭到破坏。
    (3)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利用光能,在叶绿体里,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释放氧气,并把光能转化成化学能储存在制造的有机物中的过程。
    (4)图中①③表示呼吸作用、②表示光合作用。
    【详解】(1)碳--氧平衡概念图为:

    因此,绿色植物通过题干图中的生理过程②光合作用不断地消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同时释放大量的氧气(超过了自身对氧的需要),有效地维持着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2)在食物网中,鹰以蛇为食,两者具有捕食关系;同时鹰与蛇均以鼠为食,两者具有竞争关系。所以,鹰与蛇之间的生物关系有捕食和竞争。图中的食物链有:草→兔→鹰,草→鼠→鹰,草→鼠→蛇→鹰,草→鼠→狐,其中,鹰所处的最长的一条食物链是:草(树)→鼠→蛇→鹰。
    (3)生态平衡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内,一个自然生态系统内的生物种类和数量一般是相对稳定的,它们之间及其与环境间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也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生态平衡是一种动态的平衡,它依赖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越多,食物链和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就越强。因此,该生态系统中,当鼠和兔的数量增多时,植被会遭到破坏,而食肉动物数量的增加又使鼠和兔的数量减少,植被得以恢复,由此可以看出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或“自我调节”)能力。
    (4)关于实现“碳中和”目标可行性的建议或做法:植树造林;减少煤和石油等燃料的燃烧;开发、推广和使用清洁能源;低碳出行等。
    28.(2023春·山东枣庄·八年级校考阶段练习)精准扶贫是当前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建造塑料大棚生产有机农产品,可以有效促进农民增收。金乡白梨瓜因无公害、肉质甜脆、口感清爽深受消费者青睐,如图依次为大棚、梨瓜、叶片进行的三项生理过程,晴朗的夏季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强度以及大棚内二氧化碳含量的变化曲线。请你联系教材内容学以致用:

    (1)王大爷将取暖用的蜂窝煤炉搬进大棚,升温的同时还可以提高______的浓度,进而增强梨瓜的______作用。
    (2)图三中,梨瓜白天进行的生理活动有______(填字母)。其中对维持大气中碳-氧平衡起重要作用的是______(填字母)。
    (3)图四中,能表示图三C过程的曲线为______(填标号)。
    (4)图五中6~18点曲线变化的原因是图三所示的[ ______ ]______ 的强度大于[ ______ ]______ 的强度。梨瓜有机物积累最多的点是______(填字母)。
    【答案】(1) 二氧化碳/CO2 光合
    (2) ABC/BCA/CAB C
    (3)I
    (4) C 光合作用 A 呼吸作用 d

    【分析】(1)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着能量的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叫光合作用。
    (2)活细胞利用氧,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给生命活动的需要,这个过程叫作呼吸作用。
    (3)植物的蒸腾作用是指植物体内的水通过气孔以水蒸气的形式散发到大气中去的过程。
    (4)图三中A呼吸作用;B蒸腾作用;C光合作用。图四中:I代表光合作用曲线;II代表呼吸作用曲线。

    【详解】(1)光合作用能制造有机物,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王大爷将取暖用的蜂窝煤炉搬进大棚,升温的同时还可以提高二氧化碳的浓度,进而增强梨瓜的光合作用,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2)光合作用进行的条件是光照,呼吸作用在有光和无光的条件下均在进行,只要是活细胞都在进行。蒸腾作用白天和晚上都在进行,但受光照,温度等因素的影响,一定范围内光照强度,温度高蒸腾作用强,反之较弱。图三中,C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表示光合作用;B释放水蒸气,表示蒸腾作用;A吸收氧气产生二氧化碳,表示呼吸作用。植物的光合作用受光照的影响,植物在白天进行C光合作用、A呼吸作用和B蒸腾作用。其中C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维持碳—氧平衡。
    (3)光合作用进行的条件是光照,呼吸作用在有光和无光的条件下均在进行,只要是活细胞都在进行。因此,图四中Ⅰ在白天6点~18点进行,是光合作用,Ⅱ时刻进行,是呼吸作用。可见能表示图三C光合作用的是曲线Ⅰ。
    (4)据图五可见:b、d点二氧化碳既不增多也不减少,说明光合作用强度和呼吸作用相等。6~18点,C光合作用的强度大于A呼吸作用的强度,植物积累有机物,过了18点,植物的呼吸作用的强度大于光合作用的强度,因此,d点积累有机物最多。



    相关试卷

    专题复习13 生命与健康-【提分必备】2023年中考生物复习必练真题+模拟题(全国通用):

    这是一份专题复习13 生命与健康-【提分必备】2023年中考生物复习必练真题+模拟题(全国通用),文件包含专题复习13生命与健康解析版docx、专题复习13生命与健康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47页, 欢迎下载使用。

    专题复习12 生物的遗传与变异-【提分必备】2023年中考生物复习必练真题+模拟题(全国通用):

    这是一份专题复习12 生物的遗传与变异-【提分必备】2023年中考生物复习必练真题+模拟题(全国通用),文件包含专题复习12生物的遗传与变异解析版docx、专题复习12生物的遗传与变异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55页, 欢迎下载使用。

    专题复习07 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提分必备】2023年中考生物复习必练真题+模拟题(全国通用):

    这是一份专题复习07 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提分必备】2023年中考生物复习必练真题+模拟题(全国通用),文件包含专题复习07呼吸系统循环系统解析版docx、专题复习07呼吸系统循环系统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60页, 欢迎下载使用。

    英语朗读宝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