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第14课 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课后作业题
展开第14课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同步练习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1871一1873年,日本派出使节团出访欧美,随行人员记录了多国图书馆的情况。德国的“文库社”虽然归民众所有,“但是主要由政厅制定文库社的规则、选择图书和提供运转所需的经费。由于民众或者居住于州内的宗教派别的不同,各社多少存在一些差异。”材料可用于研究( )
①明治维新的特点②德意志宗教改革的推进
③人文主义的兴起④近代公共图书馆的运营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2.1903年德意志博物馆建立,在馆内观众看不到一块“请勿触碰展品”的告示牌,相反,它提出了“通过实践去理解”的口号,欢迎观众参与各项科学实验。这一做法( )
A.有助于科学知识的传播 B.基于民众丰富的实验经验
C.改变了展品展览的目的 D.说明科学实验的成果显著
3.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内从事制浆造纸专业高等教育的机构有26家,其中本科大学20所、大专4所、研究院2所。我国制浆造纸工程领域已形成专科—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流动站的完整人才培养体系。由此可见( )
A.高等教育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B.制浆造纸专业成为热门专业
C.教育服务于国家建设的需要 D.中国建立了完整的教育体系
4.1450—1500年间,欧洲图书量猛增至900万册,铁链加锁的图书逐渐消失。图书馆原有的管理图书与生产图书两大职能逐渐分离,形成图书馆和图书出版两个行业。欧洲图书业的发展变化得益于( )
A.行业生产技术改进 B.传教士推动中西交流
C.市民渴求获得新知 D.联通东西新航线开辟
5.中古时期西欧的教会学校教授神学、数学、天文、音乐、文学等,培养学生具有服从、贞洁、安贫等品质。这表明教会学校( )
A.重视宗教伦理教化 B.大力弘扬古典文化
C.提倡积极入世态度 D.促进理性思维形成
6.亚历山大的远征,开启了大约300年的“希腊化时代”。在这一时期,出现了多个新的希腊文化中心,其中某一中心有专门收藏文化珍品的缪斯宫——一般认为这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博物馆。该中心位于下图中的( )
A.① B.② C.③ D.④
7.1450年左右,德国人谷登堡发明了工种会在低温下熔化,却可以在被挤压时保持足够硬度的特殊金属合金,并用翻砂铸模法制作字母活字字模,且每一个单字都可以压缩。他做成的木质印刷机可用远远超过任何雕版印刷机的速度来印刷书籍,且最终成品的品质斐然。他的发明带来的直接影响是( )
A.催生了被视作“新一代的书籍”的印刷书 B.开始使用活字印刷术印刷书籍
C.奠定了分科教育的基础 D.促进了图书馆的诞生
8.下图所示为故宫借助互联网平台推出的一系列文化创意产品。这些文创产品( )
A.促进了传统文化元素的传播 B.植根于故宫文物的教育功能
C.承载着传承精妙工艺的使命 D.是对博物馆公益属性的破坏
9.明代是白鹿洞书院发展的兴盛时期,书院的建设工作由官方主导,书院洞主多由政府官员兼任,该书院还仿照府、州、县学设立生员名额。明代书院这一特点反映出( )
A.书院属性的弱化 B.官府大力支持民间教育
C.集权政治的发展 D.科举考试方式的革新
10.商代许多文告、策命、法典铸刻在青铜器上,被称为金文档案;西周时期重要档案都“藏于宗庙,放之天府”,以备查阅和求得祖先、神灵的保佑。据此可知商周时期( )
A.重视文化传承和历史传统 B.国家治理呈现理性化特征
C.档案得到了有效保存利用 D.王权与神权得到有效结合
11.“至一千四百四十年,有人制造火药,枪炮由兴,对垒交锋,胜于刀剑。有革滩布革约翰者,创造印书妙法……先用木板,次用铅板。按以前之书籍,全是抄本,是以价值昂贵,富家方可购买,寒士即不能读书识字矣。嗣后印书法出,各处皆有书籍,而工省价廉,人人可获,文字学业,由此蔚然兴起也。”据此可知( )
A.“手抄本”消失 B.文化传承与传播的极大推进
C.阶级对立缓和 D.人类文化典籍自此得到有效保护
12.宋代的私学教育得到朝廷的赞助或默许。宋朝政府不仅允许民间独立自主地授徒讲学,还 尽可能地给予鼓励和帮助,并注意吸收和推广私学教育的经验,将之运用于官学教育之中, 此外,还常常聘请私学教育中有成就的学者到各级官学任教。这主要是因为( )
A.私学与官学的教学方法并无差别 B.北宋政府凭借私学维系地方秩序
C.私学与官学具有类似的教化功能 D.私学是培养士大夫阶层的主阵地
13.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颁布了《故宫博物院组织法》及《故宫博物院理事会条例》,规定“故宫博物院隶属于国民政府,掌理故宫及所属各处之建筑、古物、图书、档案之保管、开放及传布之事宜”。院下设秘书处、总务处、古物馆、图书馆、文献馆,至此故宫博物院大局初定。这从一个侧面说明当时( )
A.政府注重对古籍和文化遗产的保护 B.中国开始出现近代意义上的博物馆
C.故宫博物院已成为国立中央博物院 D.通过征集等方式极大丰富文物藏品
14.明清时期,一些谪戍东北的流人著书立说,教书授徒。如胡世宁谪戍辽东沈阳卫,“尝侨寓广宁,训诲生徒,学者宗焉”;陈梦雷曾指导修订地方志,“诸公卿子弟执经问字者踵接”。这反映出流人( )
A.推动了东北民族融合 B.促进了东北文化发展
C.带动了东北人口迁徙 D.稳定了东北社会秩序
15.阿什莫林博物馆是英国最古老的公共博物馆。其中东方收藏品有陶瓷、纺织品、雕塑、金属制品、油画、版画和其他的装饰艺术品,主要来自亚洲和中东地区,集合了五千年的文化和艺术。这说明,阿什莫林博物馆( )
A.见证了人类文明的发展 B.参与了英国的对外殖民扩张
C.保存了英国的古典文化 D.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渠道
二、材料分析题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683年,牛津大学建立的向公众和学者开放的阿什莫林博物馆,被视作第一个具有近代特征的博物馆。到18世纪,博物馆建设迈出重要的一步,大英博物馆、法国的卢浮宫等重要的博物馆,都建立于这.一时期。1946年,国际博物馆协会在法国巴黎成立。1974年,该协会将博物馆定义为“一个不追求营利,为社会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公开的永久性机构,为研究、教育和欣赏的目的,对人类和人类环境见证物进行搜集,保存、研究、传播和展览”。公益性成为博物馆的首要职责。近代以来建立的博物馆,是征集、收藏、展示、研究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场所。
——摘编自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等
材料二 博物馆是进行国民教育的重要场所,全方位向公众提供关于自然、文化各领域的知识,以一种特有的方式担负着文化传承和传播的使命。1977年,国际博物馆协会把每年的5月18日定为“国际博物馆日”,并且每年确定主题。1960年8月,北京历史博物馆更名为“中国历史博物馆”,中央革命博物馆更名为“中国革命博物馆”。2003年2月,在两馆基础上中国国家博物馆正式组建。该馆现有140万余件藏品;建筑面积近20万平方米,是世界上单体建筑面积最大的博物馆。中国各地都建有综合性博物馆,以及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专业博物馆。
——摘编自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现代博物馆建立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现代中国博物馆的主要特点,并谈谈你对近现代博物馆的认识。
17.书院与大学
材料一 经过唐末五代战乱的破坏,教育面临严重危机。北宋初期,书院应运而兴。 宋代书院数量众多,对学生入学没有严格的身份限制。书院有丰富的藏书,又受佛教禅林 讲学制度的影响,“往往依山林,即闲旷以讲授”,集教学、藏书及学术研究于一体。
南宋四大书院
白鹿洞书院 | 朱熹在此讲学,朝廷又赐国子监经书 |
岳麓书院 | 理学家张栻曾在此讲学,并和朱熹进行学术探讨和论辩;2005 年正式恢复湖南大学岳麓书院 |
丽泽书院 | 理学家吕祖谦所建,倡导“讲实理、育实才而求实用”的学风 |
象山书院 | 在陆九渊主持下,求学者多达数千人;得诏赐“象山书院”匾额,盛况空前 |
材料二 西欧中世纪大学前期以教会办学为主,后期以城市世俗办学为主。11、12 世纪,学者模仿行会的建制成立了“教师与学生的共同体”,由教师或学生组成的自治团体来管理大学。中世纪大学既培养毕业生适应社会的要求,同时它也是理论多于实践、抽象多于具体的。
欧洲大学的兴起
(1)依据材料,比较中国宋代书院与西欧中世纪大学的不同之处。
(2)结合时代背景,阐释中国宋代书院(或西欧中世纪大学)是如何适应和推动社会 发展的。
1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空前繁荣,戏曲和小说等通俗文学进入兴盛时期,成为市民文化消费的潮流,如《牡丹亭》《明珠记》《金瓶梅》《西游记》《隋唐志传》等,许多文人如汤显祖、叶宪祖、冯梦龙都参与了创作编选,很多戏曲和通俗小说的原型人物在民间受到社会各界追捧,成书之后备受欢迎,这是明代刻书业兴盛的重要原因。刻印戏曲小说的书商和坊肆相继出现,有的甚至自编、自选、自刻、自销,如湖州臧懋循等,一时间各地书坊林立,私家刻书之风盛行,所刻书籍的数量和出书速度都超越了前代。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等
材料二 商务印书馆于1897年设立于上海。商务印书馆自创办之初,张元济认为“吾辈当以扶助教育为己任”,“为国难而牺牲,为文化而奋斗”、以“创务育人”达到“昌明教育,开启民智”的目的,怀揣文化理想,承担起了近代印书馆的文化使命。它所确定的方针即是“一方发扬固有文化,一方介绍西洋文化,谋沟通中西以促进整个中国文化之光大”。商务印书馆还非常重视教科书的出版。虽然当时还是清朝,但在这些教学作品中无一“忠”或“君”字,而是体现出民主、自由、平等等思想。这无疑促进了观念的极大传播,也在很大程度上“助产”和保卫了辛亥革命。
——摘编自吴平《近代商务印书馆发展中的“道”与“器”研究》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朝中后期印刷业兴盛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商务印书馆的特点,指出其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古代儒家教育倡导学生游学,“以广其闻见”。至清末,很多新式学堂注重以日本为师”,同时糅合德、法、英、美的教育理念,在学生心智、体育教育方而进行制度化设计,其中“远足会”是比较通行的活动。
1907年9月,湖州的各个中小学堂组织了一次“远足会”,各数员分队督率自己学校的学生,“且步且歌,声容步伐,颜见整齐”。同年,山阴县学堂举行“远足会”,“与地理、历史、物理上有关系者,无不留心考察”。学生们在“远足会”之后,还要写“远足记”。有学生写道:“经过烽火墩,登其,觉空气清新,百倍于寻常”;还有学生在远足上海法租界后写道:“上海乃吾国之土地……租界之权,皆为外人所管辖,反客为主。名为租界,实与割地无异”。
——摘编自李成晴:《远足:清末新式学堂的师生“从游”》
(1)根据材料,概括清末“远足会”兴起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末“远足会”的作用。
参考答案:
1.C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记录1871一1873年即明治维新时期,日本使节团出访欧美,德国“文库社”归民众所有,由政厅制定规则、选择图书和提供经费等现象的史料,可用于研究明治维新的特点和近代西方公共图书馆的运营,说法①④符合题意,C项正确;德意志宗教改革发生在16世纪,人文主义兴起于14至17世纪的文艺复兴运动中,说法②③不符合题意,排除与之组合的ABD三项。故选C项。
2.A
【详解】德意志博物馆与其它场馆不同,不张贴“请勿触碰展品”的告示牌,反而欢迎民众在参观时亲身参与科学实验,其帮助观众理解科学知识的做法,有利于科学知识的传播,A项正确;博物馆鼓励民众参与科学实验的做法,体现的是博物馆的办馆理念,与民众实验经验的丰富与否无关,排除B项;德意志博物馆的做法强化而非改变了展品展览的目的,排除C项;仅“欢迎观众参与各项科学实验”不能说明科学实验的成果显著,排除D项。故选A项。
3.C
【详解】材料“我国制浆造纸工程领域已形成专科—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流动站的完整人才培养体系”体现的是我国教育发展为制浆造纸培养了完整的人才体系,服务于国家建设的需要,C项正确;材料与高等教育的多元化无关,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高等教育为国家建设服务,非制浆造纸专业成为热门,排除B项;中国建立完整的教育体系是在20世纪60年代,排除D项。故选C项。
4.A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15世纪中期到16世纪,欧洲图书量剧增,图书馆的行业逐渐演变成图书馆和图书出版两个行业,结合所学可知,行业发展的原动力来源于技术的改进发展,A项正确;中西文化交流与题干主旨没有直接联系,排除B项;15世纪中期到16世纪,欧洲市民在国家中的占比相对较少,对图书行业发展影响较小,排除C项;新航线开辟使得世界逐渐联成一个整体,对欧洲图书行业的影响,没有直接联系,排除D项。故选A项。
5.A
【详解】根据“培养学生具有服从、贞洁、安贫等品质”可知,教会学校重视宗教伦理教化,A项正确;根据“培养学生具有服从、贞洁、安贫等品质”可知,教会学校的目的是伦理教化,并非弘扬古典文化,排除B项;“服从、贞洁、安贫”是一种消极入世态度,排除C项;教会学校教授神学,培养学生具有服从、贞洁、安贫等品质,不属于理性思维,排除D项。故选A项。
6.D
【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公元前290年前后,托勒密·索托在埃及亚历山大城创建的亚历山大博学园,有专门收藏文化珍品的缪斯宫,④处于埃及亚历山大城,D项正确;ABC项不符合材料,排除ABC项。故选D项。
7.A
【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1450年左右,德国人谷登堡发明了金属活字印刷,直接催生了被视作“新一代的书籍”的印刷书,A项正确;开始使用金属活字印刷书籍,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教育,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图书馆,排除D项。故选A项。
8.A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带有故宫文化元素的实用产品通过互联网等媒体进行售卖,这有利于传统文化元素的传播,A项正确;这些文创产品主要基于文物的审美功能,而非教育功能,排除B项;制作文创产品的工艺与还原与修复文物的工艺存在巨大区别,排除C项;售卖文创产品的收入,可以为博物馆的文物保护、文化研究提供资金上的支持和补充,并不会消解博物馆的公益属性,排除D项。故选A项。
9.C
【详解】材料“书院的建设工作由官方主导,书院洞主多由政府官员兼任,该书院还仿照府、州、县学设立生员名额”反映了明代白鹿洞书院的官学化,加强对教育的控制,这是集权政治发展的表现,C项正确;书院的教育属性未变,排除A项;根据材料“书院的建设工作由官方主导”,不是支持民间教育,排除B项;材料是关于书院官方化,不是科举考试,排除D项。故选C项。
10.A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中华民族数千年历史绵亘不断,与档案工作的建立和发展密切关联。中国古代王朝非常重视档案的收集和管理,商代许多文告、策命、法典铸刻在青铜器上,被称为金文档案;西周时期重要档案都“藏于宗庙,放之天府”,以备查阅和求得祖先、神灵的保佑。据此可知商周时期重视文化传承和历史传统,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文化传承,无法体现国家治理呈现理性化特征,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商周时期重要档案的保存利用,并非所有的档案都得到了有效保存利用,排除C项;“王权与神权得到有效结合”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11.B
【详解】根据材料“一千四百四十年”“有革滩布革约翰者,创造印书妙法……先用木板,次用铅板……文字学业,由此蔚然兴起也”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所述为15世纪中叶德国人谷登堡发明的金属活字印刷术,极大的推进了文化传承与传播,B项正确;“消失”说法过于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材料信息与阶级对立无关,排除C项;“有效”说法过于绝对,且金属活字印刷术与人类文化典籍的保护没有必然关系,排除D项。故选B项。
12.C
【详解】依据材料“宋朝政府不仅允许民间独立自主地授徒讲学,还尽可能地给予鼓励和帮助……还常常聘请私学教育中有成就的学者到各级官学任教。”,可以看出宋代政府对私学鼓励和默许,并吸收私学教育的经验,将之应用到官学教育中,使得官学和私学教育的作用得到了发挥,更好地发挥学校教化的作用,C项正确;材料不能看出私学与官学的教学方法差异,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通过私学对地方秩序的作用,排除B项;材料涉及的是政府对私学的默许,不能得出是培养士大夫阶层的主阵地,排除D项。故选C项。
13.A
【详解】根据材料“南京国民政府颁布了《故宫博物院组织法》及《故宫博物院理事会条例》……至此故宫博物院大局初定”可知,南京国民政府颁布了相关法律和条例对故宫博物院的隶属关系、机构设置等进行了规定,这从侧面说明当时政府注重对古籍和文化遗产的保护,A项正确;19世纪六七十年代,法国人韩伯禄在上海建立的自然历史博物院,是中国最早出现的近代意义上的博物馆,排除B项;1933年,蔡元培等倡议在南京建立国立中央博物院,排除C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故宫博物院通过征集等方式极大丰富文物藏品,排除D项。故选A项。
14.B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在东北的流人通过著书立说,教书授徒,指导当地修订地方志等活动,促进了东北教育进步和文化发展,B项正确;仅“著书立说、教书授徒”不足以推动民族融合,排除A项;材料并未体现流人对人口迁徙的影响,排除C项;稳定了东北社会秩序与“诸公卿子弟执经问字者踵接”等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15.A
【详解】根据材料“主要来自亚洲和中东地区,集合了五千年的文化和艺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家博物馆保存了很多古代艺术品,见证了人类文明的发展,传承和保护了文化,A项正确;材料信息无法证明这些艺术品来自殖民扩张,排除B项;材料中的艺术品来自亚洲,不是英国本土的,不属于英国的古典文化,排除C项;材料说明阿什莫林博物馆见证了人类文明的发展,未体现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渠道,排除D项。故选A项。
16.(1)建立背景:近代科学技术的进步;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等思想解放运动的促进;近代大学的建立等。
(2)主要特点:突出中国历史和中国革命;从中央到地方都建有综合性博物馆;专业博物馆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等。
认识:近现代博物馆是文化传承和传播的重要途径;近现代博物馆有利于提高民众科学和人文素养等。
【详解】(1)建立背景:“近代以来建立的博物馆,是征集、收藏、展示、研究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场所”可知近代科学技术的进步推动了人们对自然的研究;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博物馆的创办提供了经济基础;据材料“,全方位向公众提供关于自然、文化各领域的知识”及所学知识可知,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等思想解放运动的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推动了人们对自然和文化的兴趣;据材料“牛津大学建立的向公众和学者开放的阿什莫林博物馆”可知近代大学的建立。
(2)主要特点:根据“中央革命博物馆更名为‘中国革命博物馆’”可知突出中国历史和中国革命;根据“中国各地都建有综合性博物馆,以及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专业博物馆”可知从中央到地方都建有综合性博物馆,专业博物馆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等。
认识:根据“全方位向公众提供关于自然、文化各领域的知识”及所学知识可知近现代博物馆是文化传承和传播的重要途径;根据“全方位向公众提供关于自然、文化各领域的知识,以一种特有的方式担负着文化传承和传播的使命”可知近现代博物馆有利于提高民众科学和人文素养等。
17.(1)不同:宋代书院在山林,中世纪大学在城市:宋代书院由学者、思想家修建,政府支持,中世纪大学是城市创建,国王、教会支持;宋代书院传授儒家思想,重视教学、藏书及学术研究:中世纪大学传授神学、自然科学、法学等,重视大学的独立性。
(2)示例;中国宋代书院:唐末五代战乱中,官学衰败:宋朝建立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宋朝重视科举取士,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印刷术发展,使书籍更加普及:佛教广泛传播,对中国文化产生影响。宋代书院推动了文化教育的发展:有利于儒家思想的传播和理学形成:有利于社会阶层流动:对后世也产生了一定影响。
西欧中世纪大学:随着封建社会走向稳定,工商业逐渐复兴和繁荣:10—11世纪城市兴起,享有不同程度的自治:手工业者和商人组织的行会和商会发展:古希腊罗马文化提供了知识基础。中世纪大学推动了学术研究和教育的世俗化:培养了一批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为此后文艺复兴和自然科学的发展提供了条件:为近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参考。
【详解】不同:根据材料一中“(书院)往往依山林”,对比材料二中欧洲大学的分布可知,宋代书院在山林,中世纪大学在城市;根据材料一中“朱熹在此讲学,朝廷又赐国子监经书”等信息,对比材料二中“西欧中世纪大学前期以教会办学为主,后期以城市世俗办学为主”“得到了国王的支持”可知,宋代书院由学者、思想家修建,政府支持,中世纪大学是城市创建,国王、教会支持;根据材料一中“理学家张栻曾在此讲学,并和朱熹进行学术探讨和论辩”“集教学、藏书及学术研究于一体”,对比材料二中“(牛津大学)在数学和自然科学方面走在欧洲前列”“(巴黎大学)以神学著称于世”“由教师或学生组成的自治团体来管理大学”等信息可知,宋代书院传授儒家思想,重视教学、藏书及学术研究,中世纪大学传授神学、自然科学、法学等,重视大学的独立性。
阐释:首先,选择一个要阐释的问题,并明确出来,如中国宋代书院适应并推动了社会的发展;确定问题后,综合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结合时代背景,运用唯物史观,从政治、经济、思想和文化教育等方面分析,如指出唐末五代战乱导致官学衰败,宋朝建立后,社会秩序相对安定、经济发展,政府重视科举取士,读书风气浓厚,印刷术发展使书籍更加普及以及佛教广泛传播等因素,促进了宋代书院的发展,并因此推动了文化教育和儒家思想发展,促进了社会阶层流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后世发展;解题过程中注意全面分析,史实准确,逻辑清楚。
18.(1)原因:经济发展(商品经济)推动印刷业发展;市民阶层壮大与市民文化(戏曲小说)的发展需求;文人士大夫积极参与世俗文化创作;印刷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2)特点:体现强烈的爱国救亡色彩;注重国民教育、开启民智;融汇中西文化。作用:引进西学,启迪民智;促进民主思想传播,推动社会政治变革。
【详解】(1)原因:根据材料一“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空前繁荣”可得出,经济发展(商品经济)推动印刷业发展;根据材料一“戏曲和小说等通俗文学进入兴盛时期,成为市民文化消费的潮流”可得出,市民阶层壮大与市民文化(戏曲小说)的发展需求;根据材料一“许多文人如汤显祖、叶宪祖、冯梦龙都参与了创作编选”可得出,文人士大夫积极参与世俗文化创作;根据材料一“刻印戏曲小说的书商和坊肆相继出现”并结合所学可得出,印刷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2)特点:根据材料二“吾辈当以扶助教育为己任”,“为国难而牺牲,为文化而奋斗”可得出,体现强烈的爱国救亡色彩;根据材料二“达到‘昌明教育,开启民智’的目的”可得出,注重国民教育、开启民智;根据材料二“谋沟通中西以促进整个中国文化之光大”可得出,融汇中西文化。作用:根据材料二“一方介绍西洋文化”“昌明教育,开启民智”可得出,引进西学,启迪民智;根据材料二“而是体现出民主、自由、平等等思想。这无疑促进了观念的极大传播,也在很大程度上‘助产’和保卫了辛亥革命。”可得出,促进民主思想传播,推动社会政治变革。
19.(1)背景:20世纪初,清政府推行“新政”;新式学堂和近代教育有所发展;西学进一步传播;民族危机加深;民族资本主义有所发展。
(2)作用:弘扬传统文化,增长学生见闻;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传播近代教育理念;有助于增强学生组织性、纪律性和对自然与科学的探索能力;督促和培养学生思考、表达能力;有益于开拓学生视野、增强学生家国情怀,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详解】(1)背景:根据材料中“1907年9月”“很多新式学堂注重以日本为师”可知,20世纪初,清政府推行“新政”,新式学堂和近代教育的发展;根据“德、法、英、美的教育理念”可知,西学进一步传播;综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民族危机加深,民族资本主义有所发展。
(2)作用:根据材料中“中国古代儒家教育倡导学生游学,‘以广其闻见’”可知,弘扬传统文化,增长学生见闻;根据“在学生心智、体育教育方而进行制度化设计,其中‘远足会’是比较通行的活动”可知,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根据“(学生)且步且歌,声容步伐,颜见整齐”“与地理、历史、物理上有关系者,无不留心考察”可知,有助于增强学生组织性、纪律性和对自然与科学的探索能力;根据“学生们在‘远足会’之后,还要写‘远足记’”可知,有益于督促和培养学生思考、表达能力;根据“经过烽火墩,登其,觉空气清新,百倍于寻常”“有学生在远足上海法租界后写道:‘上海乃吾国之土地……租界之权,皆为外人所管辖,反客为主。名为租界,实与割地无异’”可知,有益于开拓学生视野、增强学生家国情怀,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第六单元 文化的传承与保护第14课 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优秀测试题: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第六单元 文化的传承与保护第14课 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优秀测试题,共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第14课 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精品练习: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第14课 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精品练习,共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第六单元 文化的传承与保护第14课 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精品随堂练习题: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第六单元 文化的传承与保护第14课 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精品随堂练习题,共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