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各地市2023届高考语文二模试题分类汇编-04古代诗歌阅读
展开山东省各地市2023届高考语文二模试题分类汇编-04古代诗歌阅读
一、古代诗歌阅读
(2023届山东省滨州市高三二模语文试题)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小题。
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
李白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塞上听吹笛
高适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注,风吹一夜满关山。
注:梅花落,乐府曲名,是古代笛子曲的代表作品。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诗第一句中“迁客”指被贬之人,李白借用贾谊被贬长沙的典故,流露出满腔的迁谪之感。
B.高诗第一句用“雪”“牧马”等典型意象营造出一种边塞诗特有的肃杀、凄凉的氛围。
C.李诗第三句中的“黄鹤楼”“玉笛”,高诗第二句中的“羌笛”“戍楼”都呼应了诗歌标题。
D.同是写听“吹笛”,李诗以叙述开篇,而高诗则以写景开篇,两诗表达的感情也不尽相同。
2.这两首诗的三、四句描写的情景和所用手法都高度相近,请简要分析。
(2023届山东省青岛市高三二模语文试题)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书河上亭壁
寇准
其二
蝉鸣日正树阴浓,避暑行吟独杖筛。
却爱野云无定处,水边容易耸奇峰。
其四
暮天寥落冻云垂,一望危亭欲下迟。
临水数村谁画得,浅山寒雪未销时。
【注】《书河上亭壁》为四首诗构成的组诗。作者于宋真宗咸平元年谪镇河阳时所作。
3.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蝉鸣日正树阴浓”写烈日当空,蝉声急促,鸣叫不断,用盛夏时节的标志性景物,烘托作者焦躁烦乱的情绪。
B.“避暑行吟独杖筛”,写作者手执竹杖,行吟避暑,与《定风波》中苏轼“竹杖芒鞋”“吟啸徐行”的形象有相似之处。
C.其四最后两句,作者写景视野开阔,河岸上有几处村庄,依山傍水,远山清浅,寒雪未消,仿佛一幅美妙的山水画。
D.这两首诗分别描写了夏、冬之景,以简笔勾勒画面,意象简淡;语言洗练,不事雕琢;营造的意境高远不俗。
4.两首诗都写到了“云”,但对表达情感的作用不同,请简要分析。
(2023届山东省泰安市高三二模语文试题)阅读下面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南柯子
王炎
山冥云阴重,天寒雨意浓。数枝幽艳湿啼红。莫为惜花惆怅,对东风。
蓑笠朝朝出,沟塍处处通。人间辛苦是三农。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
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将花朵上晶莹的水珠,比作少女眼睛里含着泪珠,形象表达了对花的爱怜之情。
B.作者以议论入词,奉劝词客骚人,勿以惜花为念,莫作怅惘愁思,笔锋灵活心思脱俗。
C.用“朝朝出”与“处处通”对举,言简意赅地勾勒出农民不避风雨、终岁劳作的辛酸之苦。
D.整首词,语言通俗,上下片前后呼应,表现了词人与劳动人民息息相通的思想感情。
6.词人是从哪些方面描述农村生活的?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2023届山东省济宁市高三二模语文试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登凌云高处
刘过①
摄衣更上一层楼,才到层霄最上头。
方识乾坤真转毂,好知身世付虚舟。
九秋草木岚烟湿,万里山川海气浮。
更欲杖藜穷望眼,眼中何处认神州②。
【注】①刘过(1154—1206),南宋文学家。②神州:这里指中原地区。
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诗人摄衣登楼,既是对诗歌题目的照应,又是下文所见所感的缘起。
B.颔联以“转毂”喻天地运转,以“虚舟”喻身世沉浮,贴切形象,内涵丰厚。
C.颈联描绘了草木湿润、山川辽阔的深秋景象,透露出诗人清醒达观的心态。
D.全诗将叙事、写景、抒情等手法有机地融为一体,层次分明,意境高远。
8.尾联两句“更欲杖藜穷望眼,眼中何处认神州”意蕴丰富,请简要分析。
(2023届山东省潍坊市高三二模语文试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答晁以道①
陈师道
转走东南复帝城,故人相见眼偏明。
十年作吏仍糊口,两地为邻阙寄声②。
冷眼尚堪看细字,白头宁复要时名。
孰知范叔③寒如此,未觉严公④有故情。
[注]①作者被罢职回京后创作此诗。②寄声:托人传话。③范叔:范雎,曾相秦,家贫无以自资,后谢病归相印。④严公:东汉著名隐士严光,品性高洁。
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转走”二字形象地描绘出诗人仕途不顺、到处奔波的历程。
B.第二句描绘了诗人重回帝都后与故人相见时苦不堪言的伤感场景。
C.尾联用典,既慨叹自己不公的遭遇,又对友人关心自己感到欣慰。
D.全诗以写“故人”相见入手,以述“故情”所感作结,构思谨严。
10.本诗中间两联体现出诗人哪些精神品格?请简要分析。
(2023届山东省菏泽市高三二模语文试题)阅读下面两首宋词,完成小题。
定风波·次高左藏使君韵①
黄庭坚
万里黔中一漏天,屋居终日似乘船。及至重阳天也霁,催醉,鬼门关②外蜀江前。
莫笑老翁犹气岸,君看,几人黄菊上华颠③?戏马台④南追两谢,驰射,风流犹拍古人肩。
南乡子⑤
黄庭坚
重阳日,宜州城楼宴集,即席作
诸将说封侯,短笛长歌独倚楼。万事尽随风雨去,休休,戏马台南金络头。
催酒莫迟留,酒味今秋似去秋。花向老人头上笑,羞羞,白发簪花不解愁。
【注】①此词作于1095年,黄庭坚贬谪黔州期间。②鬼门关:即石门关,两山相夹如蜀门户。③华颠:白头。④戏马台:一名掠马台,项羽所筑。晋安帝时,刘裕北征,九月九日与僚属欢宴于此,谢瞻和谢灵运各赋诗一首为乐。⑤此词作于1104年,是词人的绝笔之作。
11.下列对两首宋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定风波》上片首两句用“一漏天”“似乘船”的比喻,生动地表明秋雨不止叫人不堪其苦的状况。
B.“及至”“也”呼应,由抑转扬,久雨得晴,又适逢佳节,不期然而然、喜出望外之意跃然纸上。
C.《南乡子》开篇写诸将谈论立功封侯,意气风发;而词人却悄然独立,突出了其孤独无依的形象。
D.环境险峻,词人“催醉”;万事皆休,词人“催酒”。二词于细致入微的描绘中蕴含着复杂的情感。
12.文人墨客常借古事古迹抒发情怀,这两首词的创作时间相隔九年,作者均写到了“戏马台”,其中蕴含的情感却不同,请结合诗词分析。
(2023届山东省聊城市高三二模语文试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踏莎行·候馆梅残
欧阳修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13.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细柳、薰草点缀着春光丽景,侯馆、征辔透视了行人漂泊,以春景写羁旅,以乐景衬离愁,起到离愁倍增的效果。
B.本词以“春水”喻离愁,与李煜的“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异曲同工,均妙在即景设喻,触物生情,眼中所见与心中所感悠然神会。
C.本词善用叠词,“柔肠”而说“寸寸”,“粉泪”而说“盈盈”,不仅显示出女子思绪的缠绵深切,而且与“迢迢春水”一脉相承。
D.末两句写出了楼头思妇凝目远望、神驰天外,与李白送别杜少陵时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情景相似。
14.清人金圣叹曾评点此词“构思极妙”,对此请作简要分析。
(2023届山东省枣庄市高三二模语文试题)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登岳
傅若金
万壑千峰次第开,祝融最上气崔嵬。
九江水尽荆扬去,百粤山连翼轸来。
入树恐侵玄帝宅,牵萝思上赤灵台。
明年更拟寻春兴,应及潇湘雁北回。
注:这首诗是元代傅若金出京佐使安南(今广西东南一带),途经湘中登览衡山时所作。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暗扣登岳行程,诸多山峰好像依次为诗人打开一般,场面壮观,令人震撼。
B.颔联叙写诗人登高之所见,九条江水奔涌汇入长江,百粤众山与五岭连成一片。
C.颈联镜头由远及近,局部特写表现山中树木枝繁叶茂,岭间山路崎岖险僻之状。
D.“玄帝宅”“赤灵台”奇丽深邃,为衡山增添了特有的神秘魅力与浓重的宗教色彩。
16.胡应麟特别推崇本诗尾联,认为其“首尾匀和”。请结合诗意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B 2.①情景:李诗三、四两句写黄鹤楼中传来阵阵笛声,仿佛五月江城落满梅花;高诗三、四两句询问梅花究竟在何处落下,在春风的吹拂下,一夜之间便布满了关山。两首诗都用梅花飘落飞扬的情景来写听吹笛的感受。②手法:这两首诗的三、四两句都用了想象(虚写)的手法,赋音乐以形象,以视觉写听觉,听到笛声,想到梅花,想到梅花之落,以生动的画面表现声音,传递情感。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
B.“肃杀、凄凉”错。高诗的一句描绘了一幅胡天北地,冰雪消融,傍晚战士们牧马归来的画面,表明气候回暖,画面透着生机和希望。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比较阅读之赏析诗歌情感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黄鹤楼上传来了一声声《梅花落》的笛声,在这五月的江城好似见到纷落的梅花。诗句采用通感手法,把听觉的《梅花落》笛声转化为视觉的“梅花”之景来描述,假借笛曲名《梅花落》中的梅花,想象梅花纷纷飘落的凄清景象,表达去国怀乡的悲愁情绪。这也是一种想象,实写笛声而虚写梅花,虚实结合,手法巧妙,以生动的画面表现声音,传递情感。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在如此苍茫而又清澄的夜境里,不知哪座戍楼吹起了羌笛,那是熟悉的《梅花落》曲调啊。“梅花落”本为羌笛声,但仿佛风吹的不是笛声,而是落梅的花瓣,它四处飘散,一夜之中洒满关山。将“梅花落”拆用,又构成梅花开满关山的虚景,呼应雪净月明的实景,委婉含蓄地表达了内心思念家乡的强烈感情。这固然是写声成象,但它是由曲名拆用形成的假象,以设问出之,虚之又虚。而这虚景又恰与雪净月明的实景配搭和谐,虚实交错,构成美妙阔远的意境,这境界是任何高明的画手也难以画出的。以生动的画面表现声音,传递情感。
3.A 4.①其二中的“野云”居无定所、来去自由,是作者自况,既表现作者宦海沉浮、漂泊不定的情感,又表现其旷达自由、独立不羁的精神;
②其四中的“冻云”难以移动,顾虑重重,是诗人被贬处境的真实写照,以此反衬作者高远不俗的情怀。
【解析】3.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A.“烘托作者焦躁烦乱的情绪”错误。作者独自拄着竹杖在河上的亭子上边避暑边吟诗,写出了作者的悠闲自在。
故选A。
4.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意象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
其二中写到“却爱野云无定处”,这些“野云”居无定处,飘来飘去,不受约束,自由自在,从而表现出作者对“野云”自由、独立的喜爱之情。同时这一组诗写于作者被贬之时,所以“野云”的居无定所象征着作者的宦海沉浮、漂泊不定。所以其二中的“野云”是作者自况,既表现作者宦海沉浮、漂泊不定的情感,又表现其旷达自由、独立不羁的精神。
其四中写到的云是“冻云”,“暮天寥落冻云垂”写到傍晚的天空一片寥廓,只有云彩一动不动,用一“冻”字来形容,体现出云难以移动的特点,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这组诗写于作者被贬之时,所以“冻云”也是作者当时境遇的写照,表明自己像这“冻云”一样难以移动、顾虑重重,而后文写景的诗句却视野开阔,仿佛描绘了一幅美妙的山水画,所以作者以“冻云”反衬作者高远不俗的情怀。
5.C 6.①描绘出一幅田园风景图来展现农村秀丽的风光;②描绘农民长年累月在田间生产劳动的情景;③直接陈述农民对雨水和丰年的期盼。
【解析】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综合鉴赏的能力。
C.“辛酸之苦”错,“蓑笠朝朝出,沟塍处处通”一句描绘了春耕季节农民们正冒雨耕作的情景,抒发了词人对农民辛劳生活的同情、怜悯,隐含诗人对农民勤劳的赞美之情。
故选C。
6.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内容及表达技巧的能力。
“山冥云阴重,天寒雨意浓。数枝幽艳湿啼红”意思是说彤云密布,山色阴暗,天下着濛濛的细雨。花朵上,水气聚成了晶莹的水珠,像是少女眼睛里含着泪珠,夺眶欲出,令人十分爱怜。作者摄取了这样一个特写镜头,十分形象地描绘出一幅田园风景图。
“蓑笠朝朝出,沟塍处处通”一句描绘了春耕季节农民们正冒雨耕作的情景,而且这不是个别农民的行为,从“朝朝”“处处”可看出劳作的范围之广,描绘农民长年累月在田间生产劳动的情景;
“人间辛苦是三农。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意为春耕、春种、秋收,是农民们一年中最辛苦的三个季节,农民们终年辛劳,犁透了田,灌足了水,盼望有一个丰收的年成。诗句直接陈述农民对雨水和丰年的期盼。
7.C 8.①尾联两句写诗人年迈登高,希望能驰目千里、穷尽望眼,可惜已无法看到中原故土。
②表达了诗人重整河山、收复中原的强烈愿望,也流露出壮志难酬的无奈、辛酸与痛苦。
【解析】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C .“透露出诗人清醒达观的心态”错误。“岚烟湿”“海气浮”描绘了一副烟波缥缈虚无的景象,透露出诗人对命运前途无法把握的沉浮之感。
故选C。
8.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句的能力。
由尾联“杖藜”可知诗人此时已经年迈,“穷望眼”刻画了一个登高、远望,希望自己能驰目千里、穷尽望眼的老者形象。“何处认神州”用问句的形式表达了虽然极目远眺,但可惜已无法看到中原故土。
依据“真转毂”“付虚舟”“岚烟湿”“海气浮”“何处认神州”等内容可知,表达了诗人对自己壮志难酬,岁月空流走的无奈、辛酸与痛苦。更是对收复中原腹地强烈愿望失落的无限感慨,传达出了诗人曾理想重整河山、收复中原的伟大爱国抱负。
9.B 10.①为官清廉。诗人从政十年也仅仅能糊口度日。②刻苦求知。诗人虽然屡遭挫折,但仍安贫乐道,用心读书。③积极上进。诗人虽然仕途坎坷,身体衰颓,但仍追求名望,积极进取。
【解析】9.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
B.“苦不堪言的伤感场景”错。诗句意思是看到故人眼睛一亮,表达故人相见的惊喜之情境。
故选B。
10.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人形象的能力。
“十年作吏仍糊口”,诗人从政十年,生活上也仅仅能糊口度日。可知诗人为官清廉。
“冷眼尚堪看细字”,诗人视力衰退、生活艰难,屡遭挫折,但仍安贫乐道,用心读书。可知诗人刻苦求知。
“白头宁复要时名”,诗人已经年老体衰,还是像以前一样追求名望,积极进取。可知诗人积极上进。
11.C 12.①《定风波》借戏马台之典,写重阳节词人不但照例饮酒簪菊,还要骑马射箭,吟诗填词,其气概直追古时的风流人物,将豪迈气概表现到极致。
②《南乡子》中词人用“戏马台”之典正切重阳宴集之题,说明即使像刘裕欢宴重阳的盛会都成为历史遗迹,是非得失、升沉荣辱,都淹没于时光流逝的波涛中,流露出词人淡淡的愁绪。
【解析】1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C.“突出了其孤独无依的形象”错。《南乡子》开篇运用了对比手法,诗人将众将热议功名与自己悄然独立,和着笛声倚楼长歌作了鲜明对比,突出了词人耿介孤高的形象,表达了词人对功名利禄的鄙弃。
故选C。
1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定风波》中词人运用典故,引用“戏马台”和“两谢”的典故,表现词人意气风发的昂扬精神风貌;“风流犹拍古人肩”意为:骑马射箭,纵横驰骋,英雄直追古时风流人物。“犹拍古人肩”一句写出词人与古人相比肩的乐观豪迈襟怀。
《南乡子》中“万事尽随风雨去,休休,戏马台南金络头”借用“刘裕大宴戏马台”典故,一切的是非得失、升沉荣辱,都淹没时光流逝的波涛中。即使是象宋武帝刘裕彭城戏马台欢宴重阳的盛会,也成为历史的陈迹而一去不复返了,表达了对人事(盛衰)无常的感慨,流露出词人淡淡的愁绪。
13.B 14.①本词上片写远行之人在旅途中的所见所感。融怡明媚的仲春风光,既令征人欣赏流连,却又很容易触动离愁。
②下片由陌上行人转笔写楼头思妇,想像闺中少妇登楼远望,泪水涟涟。
③此词由陌上游子而及楼头思妇,由实景而及想象,运用对写,两处着笔,层层递进,将离愁别恨表达得荡气回肠、意味深长。
【解析】13.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
B.“均妙在即景设喻,触物生情,眼中所见与心中所感悠然神会”错误,李煜的“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由愁情而想到春水,是因情设景,景是虚写,并非即景设喻。
故选B。
14.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构思艺术的能力。
词上片先写景,梅残、柳细、草薰、风暖,暗示时令正当仲春,这正是最易使人动情的季节,而明媚的春光,既让人流连欣赏,却又容易触动离愁,这三句以实景暗示、烘托离别。后两句“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由丽景转入离情,融怡明媚的仲春风光,既令征人欣赏流连,却又很容易触动离愁。
下片由陌上行人转笔写楼头思妇,想像闺中少妇登楼远望,泪水涟涟。结尾两句写少妇的凝望和想象,是游子想象闺中人凭高望远而不见所思之人的情景:展现楼前的,是一片杂草繁茂的原野,原野的尽头是隐隐春山,所思念的行人,更远春山之外,渺不可寻。这两句不但写出了楼头思妇凝目远望、神驰天外的情景,而且透出了她的一往情深,正越过春山的阻隔,一直伴随着渐行渐远的征人飞向天涯。
此词上阕写陌上游子,下阕写楼头思妇,由实景而及想象。整首词既写游子自己所见所感,又写游子不仅想象到居者登高怀远,而且深入到对方的心灵对自己的追踪。如此写来,情意深长而又哀婉欲绝。这是运用对写,两处着笔,层层递进,将离愁别恨表达得荡气回肠、意味深长。
15.B 16.(1)来年阳春时节,群雁结伴北返。不知到时能不能赶上大雁脚步,一起回到北方。(2)“明年更拟寻春兴”用明年春天再次相约对前文“登岳”兴致进行总结。(3)结尾含蓄蕴藉,融情于景,用大雁北归表现了对自身前途的担忧和思乡之情。
【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B.“叙写诗人登高之所见……”错误,并非实写,而是虚写想象。
故选B。
16.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结构的能力。
“明年更拟寻春兴,应及潇湘雁北回。”衡山有回雁峰,相传北雁至此不再向南;明年阳春,群雁又结伴飞回。然而作者却将继续南行,次年春天,能不能回到此处赶上回雁的脚步呢?从这一疑问可以断定,他的设想是落了空的。
本诗的尾联,前句以明春的再约总结了“登岳”的情兴,后句却以“雁北回”的一笔隐点出前途的疑虑和深藏的乡思,融情入景。
辽宁省各地区2023届高考语文二模试题分类汇编-03古代诗歌阅读: 这是一份辽宁省各地区2023届高考语文二模试题分类汇编-03古代诗歌阅读,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古代诗歌阅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天津市各地区2023届高考语文一模试题分类汇编-05古代诗歌阅读: 这是一份天津市各地区2023届高考语文一模试题分类汇编-05古代诗歌阅读,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古代诗歌阅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山东省各地市2023届高考语文一模试题分类汇编-04古代诗歌阅读: 这是一份山东省各地市2023届高考语文一模试题分类汇编-04古代诗歌阅读,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古代诗歌阅读,五两句中以“怖”“不敢”写海神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