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03【押题演练】备战2023年高考生物全真模拟押题卷(全国甲卷)(解析版)
展开【押题演练】备战2023年高考全真模拟押题卷(全国甲卷)
高三生物
(考试时间:45分钟 试卷满分:9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6小题,每小题6分,共3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某些物质之间的结合在细胞生命活动中具有重要作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细胞膜上的蛋白质与糖类结合后具有保护和润滑作用
B. Pi与ADP结合后形成的物质能为细胞生命活动直接供能
C. 酶与相应的反应底物结合后能够为化学反应提供活化能
D. 信息分子与膜上受体结合后能改变细胞原有的生理活动
【答案】C
【解析】
【分析】1、细胞膜的主要成分为磷脂和蛋白质,其中含有少量的糖类。
2、细胞膜的功能: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开;控制物质进出细胞;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详解】A、细胞膜的外表,有一层由细胞膜上的蛋白质与多糖结合形成的糖蛋白,或与脂质结合形成糖脂,叫做糖被,具有保护和润滑作用, A正确;
B、Pi与ADP结合后形成的ATP可以作为生物体细胞生命活动的直接供能物质,B正确;
C、酶的作用机理为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而不能为化学反应提供活化能,C错误;
D、激素通过与靶细胞的受体结合,使靶细胞原有的生理活动发生改变,神经递质通过影响突触后膜离子通道的开闭来改变突触后膜所在神经元的生理状态,细胞因子能使B淋巴细胞原有生理状态发生改变,D正确。
故选C。
2、ATP水解释放的磷酸基团使蛋白质分子磷酸化,蛋白质空间结构和活性发生变化,进而参加相应的化学反应。对图示过程的分析,正确的是( )
A. ATP为蛋白质磷酸化提供能量和磷酸基团
B. 蛋白质的磷酸化和去磷酸化过程是可逆反应
C. 好氧型细菌蛋白质磷酸化所需ATP主要来自线粒体
D. 磷酸化时蛋白质的空间结构和活性发生改变称变性
【答案】A
【解析】
【分析】磷酸化是指蛋白质在蛋白激酶的作用下,其氨基酸的羟基被磷酸基团取代,变成有活性有功能的蛋白质,去磷酸化是指磷酸化的蛋白质在蛋白磷酸酶的作用下去掉磷酸基团,复原成羟基,失去活性的过程。
【详解】A、蛋白质磷酸化过程伴随ATP的水解,ATP水解产生ADP和Pi,并释放能量,生成的Pi转移到了蛋白质分子上,因此ATP为蛋白质磷酸化提供能量和磷酸基团,A正确;
B、由图可知,蛋白质的磷酸化过程要用蛋白激酶而去磷酸化过程要用蛋白磷酸酶,所以蛋白质的磷酸化和去磷酸化属于不可逆反应,B错误;
C、好氧型细菌属于原核生物,没有线粒体,C错误;
D、蛋白质变性是指蛋白质在物理或者化学因素的影响下,内部特有的结构发生改变,使蛋白质的生物活性丧失,某些理化性质发生改变。磷酸化时蛋白质的空间结构和活性发生改变。但活性没有丧失,因此不属于变性,D错误。
故选A。
3、拟南芥细胞膜上的PIN蛋白是生长素(IAA)极性运输的载体蛋白(如图甲),PIN蛋白与NPA(调控植物生长有关的化学物质)结合后,就不能再运输IAA(如图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IAA通过PIN蛋白进出细胞通常是被动运输 B. 重力作用会改变PIN蛋白运输生长素的方向
C. IAA和NPA调节拟南芥生长的机理是相同的 D. 适宜浓度的NPA溶液可以作为除草剂来使用
【答案】D
【解析】
【分析】一、对植物向光性的解释:单侧光照射影响了生长素的分布,使背光一侧的生长素多于向光一侧,从而使背光一侧的细胞伸长快于向光一侧,结果表现为茎弯向光源生长。
二、生长素的产生和运输
1、生长素的合成部位: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
2、生长素的运输方向横向运输:向光侧→背光侧。极性运输:形态学上端→形态学下端(运输方式为主动运输)。
【详解】A、拟南芥细胞膜上的PIN蛋白是生长素(IAA)极性运输的载体蛋白,IAA的极性运输是主动运输,A错误;
B、PIN蛋白运输生长素为极性运输,而重力作用导致生长素的运输不是极性运输,与PIN蛋白无关,B错误;
C、IAA的极性运输需要PIN 蛋白参与,而PIN蛋白与 NPA结合后,就不能再运输IAA,所以IAA和NPA调节拟南莽生长的机理是不同的,C错误;
D、适宜浓度的NPA溶液可以抑制生长素的极性运输,进而抑制植物的生长,故适宜浓度的NPA溶液可以作为除草剂来使用,D正确。
故选D。
4、科学家激活小鼠皮肤细胞中三种在神经前体细胞内大量表达的转录因子(调控基因转录的蛋白质),将小鼠皮肤细胞直接转化为能发育成大脑神经细胞的前体细胞,且该细胞能在实验室大量培养,该方法为受损神经细胞的再生提供了一条崭新途径。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由皮肤细胞转化为神经前体细胞是遗传物质发生改变结果
B. 皮肤细胞与神经细胞形态不同是由于组成细胞的蛋白质完全不同
C. 正常状态下的小鼠皮肤细胞内一般不会大量表达这三种转录因子
D. 神经前体细胞是一种不再具有分裂、分化能力的高分化细胞
【答案】C
【解析】
【分析】细胞分化是指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细胞分化的结果:使细胞的种类增多,功能趋于专门化。
【详解】A、由皮肤细胞转化为神经前体细胞是发生细胞分化的结果,该过程中并未发生遗传物质的改变,A错误;
B、皮肤细胞与神经细胞的蛋白质组成不完全相同,有的蛋白质相同,如ATP合成酶和呼吸酶等,B错误;
C、一般而言,正常的皮肤细胞属于高度分化的细胞,不再大量表达这三种在神经前体细胞大量表达的转录因子,C正确;
D、结合题意“大脑神经细胞的前体细胞能在实验室大量培养,该方法为受损神经细胞的再生提供了一条崭新途径”可知,神经前体细胞能够分裂,故能大量培养,能弥补受损细胞,说明其可以分化,D错误。
故选C。
5、为了观察一个基因型为AAa的果蝇细胞的分裂过程,研究人员用红色荧光物质标记精巢所有细胞中的A基因,用黄色荧光物质标记精巢所有细胞中的a基因。若细胞分裂过程中不发生基因突变和染色体结构变异,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有丝分裂中期的精原细胞中只含有3个荧光点
B. 有丝分裂后期细胞两极荧光点的颜色和数目不同
C. 一个次级精母细胞中可能只含有2个黄色荧光点
D. 一个精原细胞产生的4个精子所含荧光点均不相同
【答案】C
【解析】
【分析】减数分裂过程:
(1)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染色体的复制;
(2)减数第一次分裂:①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②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④末期:细胞质分裂。
(3)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①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②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③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④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详解】A、基因型为AAa的果蝇细胞的分裂过程,若细胞分裂过程中不发生基因突变和染色体结构变异,由于间期完成了DNA复制,则有丝分裂中期的精原细胞中含有6个荧光点,A错误;
B、有丝分裂后期姐妹染色单体分离,由于姐妹染色单体的基因相同,所以细胞两极荧光点的颜色和数目相同,B错误;
C,a基因复制后,分布在同一条染色体上的两条姐妹染色单体上,a基因用黄色荧光点标记,次级精母细胞可能含有2个或者0个黄色荧光点,C正确;
D、一个精原细胞产生的4个精子所含荧光点并非均不相同,由同一个次级精母细胞产生的两个精子所含荧光点相同,D错误。
故选C。
6、下列有关生态系统方面叙述正确的是( )
A. 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B. 在遭到严重破坏后,相对于池塘生态系统而言,海洋生态系统恢复更快
C. 任何生态系统都需要不断得到来自系统外的能量补充,以便维持生态系统的正常功能
D. 生态系统中的组成成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越强
【答案】C
【解析】
【分析】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其中组成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营养结构包括食物链和食物网。生态系统的功能包括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
【详解】A、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A错误;
B、海洋生态系统较池塘生态系统更复杂,在遭到严重破坏后,相对于池塘生态系统而言,海洋生态系统恢复更慢,B错误;
C、能量在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任何生态系统都需要不断得到来自系统外的能量补充,以便维持生态系统的正常功能,C正确;
D、生态系统中的组成成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越强,D错误。
故选C。
二、非选择题:共54分,第29~32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37~38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一)必考题:共39分。
29、莱茵衣藻是一种光合自养的单细胞真核生物。在低浓度的CO2环境中,莱茵衣藻会启动CO2浓缩机制(图1),以提高细胞内的CO2浓度而促进光合速率。请回答问题:
(1)在CO2充足的情况下,将莱茵衣藻转移到暗室后暗反应会很快停止。其原因是__________。
(2)在莱茵衣藻内CO2与HCO3-可相互转化,当环境CO2浓度较低时,莱茵衣藻的CO2浓缩机制选择以HCO3-形式却不以CO2形式在细胞内富集无机碳,其原因是____________
(3)为研究莱茵衣藻的CO2浓缩机制的作用机理,科学家采用基因工程对野生型(WT)的衣藻进行处理获得了A、B两个能进行CO2浓缩的突变株系。在不同浓度的NaHCO3溶液中检测了氧气生成的相对速率,结果见图2。
①采用基因工程将野生型衣藻改造成能CO2浓缩的株系,需要用到__________酶。
②据图可知:NaHCO3溶液超过1.7mmol,突变株系与野生型WT相比,氧气生成的相对速率___________(填“更高”、“更低”或“相差不大”),说明莱茵衣藻CO2浓缩机制可能只在___________条件下发挥作用。
【答案】(1)缺少光反应提供的[H]和ATP
(2)CO2分子易以自由扩散方式逃逸,HCO3-不能以自由扩散穿过膜,易于富集
(3) ①. 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和DNA连接 ②. 相差不大 ③. 低CO2浓度
【解析】
【分析】1、根据图1可知,在低浓度的CO2环境中,莱茵衣藻会将CO2转化HCO3-,然后通过细胞膜主动运输进入细胞质,再经过叶绿体的膜主动运输进入叶绿体基质,再经过类囊体薄膜主动运输进入类囊体内部空间,将HCO3-转化CO2,通过自由扩散出类囊体薄膜,在叶绿体基质参与暗反应,合成有机物。
2、根据图2可知,横坐标是NaHCO3溶液浓度,纵坐标是氧气生成的相对速率;随着NaHCO3溶液的浓度增大,野生型(WT)、基因工程改造的A和B突变株系的衣藻氧气生成的相对速率都先增大,达到同一最大值(NaHCO3溶液为1.7mmol)后都趋于相对稳定,且相差不大。说明低浓度NaHCO3时,突变株光合速率占优势,而高浓度(超过1.7mmol)NaHCO3时,野生型和突变型光合速率无差别。
【小问1详解】
由光合作用的过程可知,光反应需要光照条件,且为暗反应产生[H]和ATP,将莱茵衣藻转移到暗室后,没有了光照,光反应停止,造成暗反应缺少光反应提供的[H]和ATP,所以暗反应会很快停止。
小问2详解】
根据图1分析可知,CO2以自由扩散方式进行跨膜运输,其扩散速率主要取决于CO2浓度差,而HCO3-以主动运输方式进行逆浓度的跨膜运输。由于CO2分子易以自由扩散方式逃逸,HCO3-不能以自由扩散穿过膜,易于富集,所以莱茵衣藻的CO2浓缩机制选择以HCO3-形式却不以CO2形式在细胞内富集无机碳。
【小问3详解】
①由于基因工程的基本工具为限制性核酸内切酶(限制酶)、DNA连接酶和运载体。所以采用基因工程将野生型衣藻改造成能CO2浓缩的株系,需要用到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和DNA连接酶。
②根据图2分析可知,低浓度NaHCO3时,突变株光合速率占优势;高浓度NaHCO3时,野生型和突变型光合速率无差别,所以NaHCO3溶液超过1.7mmol,突变株系与野生型WT相比,氧气生成的相对速率相差不大。说明A和B在浓度低CO2溶液的条件下发挥CO2浓缩机制。
【点睛】本题以“莱茵衣藻CO2浓缩机制”的研究为情景,考查光合作用的相关知识。考生要分析题图获取有效信息,利用分析与综合的科学思维,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
30、某生物兴趣小组用蛙的“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进行无金属接触收缩实验,实验的具体过程是用锌铜弓(用锌片和铜片制成,同时接触神经可产生电位差)刺激图中所示的刺激点,观察腓肠肌收缩情况,其中甲组实验两标本中腓肠肌均能收缩。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过程中需不断滴加任氏液使蛙的组织保持活性,任氏液中主要含有的无机盐离子有____________。
(2)用锌铜弓刺激蛙的神经,肌肉会收缩,说明神经经刺激后会产生____________电位,产生该电位的机理是_____________。
(3)乙实验将1号标本的坐骨神经切断,用断面接触2号标本坐骨神经表面,并用锌铜弓刺激1号标本坐骨神经,兴奋以_______的形式从刺激点传至神经断面。乙实验中腓肠肌能收缩的标本是____。
【答案】(1)钠离子、钾离子、钙离子、镁离子、氯离子及乳酸根离子
(2) ①. 动作 ②. 钠离子内流
(3) ①. 电信号(局部电流) ②. 1号标本
【解析】
【分析】在生理盐水中加入氯化钾及氯化钙,则为林格氏液,即任氏液。因为它是由英国生理学家“林格”所发明,所以称林格氏液,实际上就是通称的复方氯化钠注射液。林格氏液也称复方氯化钠注射液,是因为林格液除了含有氯化钠成分,含钠离子、钾离子、钙离子、镁离子、氯离子及乳酸根离子。
【小问1详解】
任氏液是蛙的生理盐水,主要成分是氯化钠,含有的无机盐离子有含钠离子、钾离子、钙离子、镁离子、氯离子及乳酸根离子。
【小问2详解】
用锌铜弓刺激蛙的神经,肌肉会收缩,说明神经经刺激后会产生兴奋,即产生了动作电位,动作电位的形成是钠离子内流。
【小问3详解】
兴奋产生后形成动作电位,兴奋以电信号(局部电流)的形式从刺激点传至神经断面;乙实验中刺激的1号标本,其效应器能收缩,而产生的兴奋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到断面无法将兴奋传到2号标本的效应器,所以2号标本不收缩。
31、城市湖泊作为重要的城市水体形态和财富资源,其功能主要体现在旅游﹑娱乐、调节气候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等方面。请回答问题:
(1)城市湖泊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_________。
(2)城市排放的生活污水会给湖泊造成一定的污染,一段时间后,水质又会恢复正常,这说明城市湖泊生态系统具有_________能力;湖泊既可供人们旅游﹑娱乐,又可调节气候、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_________价值。
(3)某城市湖泊中生活有鲤鱼,草鱼,鲢鱼,鳙鱼和青鱼等,这些鱼类生活的水层存在一定差异,体现了群落的_________结构,这种分层分布的意义是_________。青鱼食性比较单纯,以软体动物螺等为主要食物,螺同化的能量除了能流向青鱼等天敌外,还有哪些流向_________?
【答案】(1)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
(2) ①. 一定的自我调节 ②. 直接和间接
(3) ①. 垂直 ②. 显著提高了群落利用环境资源的能力 ③. 呼吸消耗、流向分解者
【解析】
【分析】1、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组成成分又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营养结构就是指食物链和食物网。
2、生物多样性的价值:(1)直接价值: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使用意义,以及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2)间接价值:对生态系统起重要调节作用的价值(生态功能)。(3)潜在价值:目前人类不清楚的价值。
【小问1详解】
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组成成分又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营养结构就是指食物链和食物网。
【小问2详解】
水质被污染,一段时间后,水质自动恢复正常,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湖泊既可供人们旅游、娱乐,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湖泊可调节气候、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生态功能)。
【小问3详解】
群落的垂直结构是指群落在空间中的垂直分层现象,某城市湖泊中生活有鲤鱼、草鱼、鲢鱼、鳙鱼和青鱼等,这些鱼类生活的水层存在一定差异,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分层分布能显著提高了群落利用环境资源的能力。一个营养级所同化的能量=呼吸消耗的能量+被下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分解者利用的能量+未被利用的能量,螺同化的能量的去向有:自身呼吸消耗、流向下一营养级﹑流向分解者。
32、某雌雄异株的二倍体植物中,雄株叶片有羽状深裂和羽状浅裂两种类型,雌株叶片都表现为羽状浅裂,已知该叶形由一对等位基因(Y、y)控制,用该种植物进行杂交实验,如图所示。请回答问题:
(1)该植物的叶形性状中,属于显性性状的是_________。该植株的群体中,雌株的基因型共有_________种。
(2)实验一的F1雌株中基因型与实验二的F1雌株的基因型相同的植株的比例是_________。
(3)请以实验一中F1植株为材料,来检测某羽状浅裂(♀)的基因型,写出实验思路和预期结果_________。
【答案】(1) ①. 羽状深裂 ②. 3
(2)1/2 (3)实验思路:选择F1中的羽状浅裂(♂)与待测个体杂交,观察子代的表现型。
预期结果:①若子代羽状浅裂(♀):羽状深裂(♂)=1:1,则待测个体的基因型为YY;②若子代羽状浅裂(♀)﹔羽状浅裂(♂)﹔羽状深裂(♂)=2:1:1,则待测个体的基因型为Yy;③若子代羽状浅裂(♀):羽状浅裂(♂)=1:1,则待测个体的基因型为yy。预期结果也可只统计子代雄性个体的性状情况。①若子代雄性个体全为羽状深裂,则待测个体的基因型为YY;②若子代雄性个体中羽状浅裂:羽状深裂=1:1,则待测个体基因型为Yy;③若子代雄性个体全为羽状浅裂,则待测个体基因型为yy。
【解析】
【分析】由于雌性叶片均为羽状浅裂,根据实验一的子代雄性中羽状浅裂:羽状深裂=1:3,可判断羽状浅裂雄株的基因型为yy,羽状深裂雄株的基因型为YY、Yy,即实验一的亲本基因型均为Yy;实验二的子代中雄性均为深裂(Y-),亲本雄性均为浅裂(yy),所以亲本雌性基因型为YY。
【小问1详解】
实验一的F1中,由于雌性叶片均为羽状浅裂,根据实验一的子代雄性中羽状浅裂:羽状深裂=1:3,可判断羽状浅裂雄株的基因型为yy,羽状深裂雄株的基因型为YY、Yy,即实验一的亲本基因型均为Yy,子一代雌雄个体比例为1∶1,无致死现象,所以F1中羽状浅裂雌株有1YY、2Yy、1yy共3种基因型。
【小问2详解】
实验一F1羽状浅裂(♀)的基因型及比例为YY:Yy:yy=1:2:1,实验二的子代中雄性均为深裂(Y-),而亲本雄性均为浅裂,故基因型为yy,亲本雌性基因型为YY。F1羽状浅裂(♀)的基因型为Yy,因此实验一的F1雌株中基因型与实验二的F1雌株的基因型相同的植株的比例是1/2。
【小问3详解】
某羽状浅裂(♀)的基因型可能是YY、Yy,yy,可选择F1中的羽状浅裂(♂)与待测个体杂交,若子代羽状浅裂(♀):羽状深裂(♂)=1:1,则待测个体的基因型为YY;若子代羽状浅裂(♀):羽状浅裂(♂):羽状深裂(♂)=2:1:1,则待测个体的基因型为Yy;若子代羽状浅裂(♀):羽状浅裂(♂)=1:1,则待测个体的基因型为yy。
(二)选考题:共15分。
37.[生物——选修1:生物技术实践](15分)
《本草纲目》记载,“蝉花可治疗惊痫,夜啼心悸,功同蝉蜕”。蝉花是蝉拟青霉寄生于蝉若虫后形成的虫菌复合体,内含虫草多糖、甘露醇和必需氨基酸等活性成分。研究人员从天然蝉花中分离纯化蝉拟青霉菌株进行人工培养。
(1)制备培养基:
①该实验选择马铃薯葡萄糖琼脂(PDA)培养基,配方如下:马铃薯200g,葡萄糖20g,KH2PO42g,MgSO40.5g,琼脂20g,用蒸馏水定容至1000mL,自然pH,培养基中的马铃薯可为蝉拟青霉生长提供_____等营养成分(至少写出2种),该培养基的自然pH为______性范围。
②为了便于筛选蝉拟青霉菌株,培养基中还应加入氯霉素等抗生素以抑制_____生长。该培养基从功能上分类属于______培养基。
③配制的培养基必须进行灭菌处理,目的是_______。检测固体培养基灭菌效果的常用方法是_____。
(2)蝉拟青霉的分离纯化:取新鲜蝉花,挑取虫体胸腔中的少量菌丝采用_______法接种至PDA培养基上进行培养。
(3)发酵生产:发酵生产中常用液体培养基扩大培养。下表为发酵菌丝体和天然蝉花的主要成分及含量的测定结果,据表判断_______(填“能”或“不能”)用发酵菌丝体替代天然蝉花,判断的理由是_______。
粗蛋白(%)
粗纤维(%)
灰份(%)
水分(%)
虫草多糖(mg/g)
甘露醇(mg/g)
发酵菌丝体
25.38
8.32
7.87
8.92
33.2
78.9
天然蝉花
19.65
3.12
7.84
9.81
28.5
53.6
【答案】(1) ①. 碳源、氮源、无机盐 ②. 酸 ③. 细菌 ④. 选择 ⑤. 杀灭培养基中的微生物 ⑥. 将灭菌的固体培养基放置在适宜的温度下培养一段时间,观察是否长出菌落
(2)平板划线(稀释涂布平板)
(3) ①. 能 ②. 发酵菌丝体活性成分的含量明显高于天然蝉花
【解析】
【分析】为了杀灭培养基中的微生物,实验所配制的培养基必须进行灭菌处理;可将灭菌后的固体培养基放置在适宜的温度下培养一段时间,以检测培养基的灭菌效果,若培养基中无菌落长出,说明培养基的灭菌是合格的;在固体培养基上接种微生物的方法有平板划线法或稀释涂布平板法。
【小问1详解】
①马铃薯中含有淀粉、蛋白质和无机盐等物质,故培养基中的马铃薯可为蝉拟青霉生长提供碳源、氮源、无机盐等营养成分;
培养霉菌时需将培养基的pH调至酸性,培养细菌时需将pH调至中性或微碱性,即培养蝉拟青霉的培养基的自然pH为酸性范围。
②氯霉素等抗生素可以通过抑制肽聚糖(细菌细胞壁的主要成分)的合成来抑制细菌的生长,而对真菌的生长无影响。为了便于筛选蝉拟青霉(真菌)菌株,培养基中还应加入氯霉素等抗生素以抑制细菌的生长,该培养基从功能上分类属于选择培养基。
③为了杀灭培养基中的微生物,配制的培养基必须进行灭菌处理;将灭菌后的固体培养基放置在适宜的温度下培养一段时间,若培养基中无菌落长出,说明固体培养基的灭菌是合格的。
【小问2详解】
蝉拟青霉的分离纯化:由(1)的题干信息可知,PDA为固体培养基,在固体培养基上接种微生物的方法有平板划线法或稀释涂布平板法。
【小问3详解】
根据题意“蝉花是蝉拟青霉寄生于蝉若虫后形成虫菌复合体,内含虫草多糖、甘露醇和必需氨基酸等活性成分”,并结合表格信息可知,发酵菌丝体中各种活性成分的含量明显高于天然蝉花,故能用发酵菌丝体来替代天然蝉花。
38.[生物——选修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15分)
紫花苜蓿是全世界栽培历史最悠久﹑面积最大、利用最广泛的一种豆科牧草,也是研究最多的牧草之一。百脉根由于富含缩合单宁,单独饲喂其鲜草或直接放牧不会引起臌胀病发生。目前,利用体细胞杂交技术将百脉根细胞中控制单宁合成的基因转入紫花苜蓿成为改良苜蓿品质、创造新品种的重要方法和途径。为了便于杂种细胞的筛选和鉴定,研究人员利用红色荧光和绿色荧光颜料分别标记苜蓿和里奥百脉根的原生质体膜上的蛋白质,再生植株培育过程如图所示,图中①、②、③、④表示相关操作过程。回答下列问题:(注:IOA可抑制植物细胞呼吸第一阶段,R-6G可阻止线粒体的呼吸作用)
(1)植物体细胞杂交依据的生物学原理有_________。过程①常用的酶是_________,细胞融合完成的标志是_________。
(2)植物原生质体融合过程常利用化学试剂_________诱导,在鉴定杂种原生质体时可用显微镜观察,根据细胞膜表面荧光颜色不同可观察到_________种不同的原生质体(只考虑细胞两两融合的情况)。
(3)过程③和过程④依次为_________。
(4)若苜蓿细胞内有m条染色体,里奥百脉根细胞内有n条染色体,则“苜蓿—里奥百脉根"细胞在有丝分裂后期含_________条染色体。若杂种细胞培育成的“苜蓿—里奥百脉根”植株为四倍体,则此杂种植株的花粉经离体培育得到的植株属于_________植株。
【答案】(1) ①. 细胞膜的流动性、植物细胞的全能性 ②. 纤维素酶和果胶酶 ③. 形成了新的细胞壁
(2) ①. 聚乙二醇 ( 或 PEG) 和高Ca2+-高pH ②. 3 (3)脱分化、再分化
(4) ①. 2(m+n) ②. 单倍体
【解析】
【分析】据图可知:过程 ① 是去除植物的细胞壁获得原生质体,过程 ③ 表示将杂种细胞培养成愈伤组织,属于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的脱分化;过程 ④ 表示将愈伤组织培养成植物体,该过程属于再分化。
【小问1详解】
植物体细胞杂交就是将不同种植物的体细胞,在一定条件下融合成杂种细胞,再利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把杂种细胞培育成新的植株体的技术。所以植物体细胞杂交依据的生物学原理有细胞膜的流动性和植物细胞的全能性。过程 ① 是去除植物的细胞壁获得原生质体,而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和果胶,所以常用纤维素酶和果胶酶去除细胞壁。细胞融合完成的标志是:杂种细胞再生出新的细胞壁。
【小问2详解】
植物原生质体融合过程,常用的化学法有高Ca2+-高pH融合法和聚乙二醇(PEG)融合法。依题意,科学家利用红色荧光和绿色荧光分别标记苜蓿和里奥百脉根的原生质体膜上的蛋白质,所以融合后根据细胞膜表面的荧光的不同可观察到有 3 种不同类型的原生质体:红色荧光标记的苜蓿原生质体及其融合后的原生质体、绿色荧光标记的里奥百脉根原生质体及其融合后的原生质体、红色荧光和绿色荧光共同存在的苜蓿与里奥百脉根的原生质融合后所形成的原生质体。
【小问3详解】
过程 ③ 表示将杂种细胞培养成愈伤组织,属于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的脱分化;过程 ④ 表示将愈伤组织培养成植物体,该过程属于再分化。
【小问4详解】
杂种细胞的染色体数为融合前两种细胞染色体数之和,即( m+n )。“苜蓿-里奥百脉根”细胞在有丝分裂后期,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使得杂种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加倍为 2 ( m+n )。单倍体是指体细胞含有本物种配子中染色体数目的个体,杂种植株的花粉经离体培养形成的植株属于单倍体。
卷01【押题演练】备战2023年高考生物全真模拟押题卷(全国甲卷)(解析版): 这是一份卷01【押题演练】备战2023年高考生物全真模拟押题卷(全国甲卷)(解析版),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卷05【押题演练】备战2023年高考生物全真模拟押题卷(全国甲卷)(解析版): 这是一份卷05【押题演练】备战2023年高考生物全真模拟押题卷(全国甲卷)(解析版),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卷04【押题演练】备战2023年高考生物全真模拟押题卷(全国甲卷)(原卷版): 这是一份卷04【押题演练】备战2023年高考生物全真模拟押题卷(全国甲卷)(原卷版),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