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咬文嚼字》说课稿
展开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文章是《咬文嚼字》。下面我将从教材、目标、方法、手段、教学过程等方面来说一下对整篇课文教学的设计。说教材1、说地位:《咬文嚼字》是高中语文必修5第三单元——文艺评论及随笔的一篇讲读课文,作者是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朱光潜先生。本单元的重点是让学生感悟汉语的独特神韵和深厚意蕴。选择这篇文章目的在于使学生能够体会斟酌文字与精微准确地传情达意之间的重要关系,从而自觉养成“一字不肯放松”的正确严谨的语文学习惯。2、说联系:通过前两个单元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对文章的分析、鉴赏、感悟等能力,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逐步使学生学会对自己熟悉的作品做分析和论说,这对学生以后学习,乃至高考备考将大有益处。3、说课标:在课文的学习中,提高学生品味语言,感受文章的思想、艺术魅力,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审美力。养成对语言、文学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发展思维品质,增强思维的深刻性和批判性;乐于进行交流和思想碰撞,在互相切磋中,加深领悟,共同提高。4、说内容:《咬文嚼字》是一篇思路清晰、结构严谨、富有理趣的文化随笔。“咬文嚼字”,现在一般解释为“过分地斟酌字词即死抠字眼,不领会精神实质”。而作者在文中赋予这个成语一种新的意义,就是在文字运用上“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本文的线索是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的关系。作者提倡“咬文嚼字”,认为语言文字与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文字的优劣要从它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表现的意境上去辨别;文字的运用,要从思想感情的透彻、凝练、创新入手。5、说教材处理:本文设计为两课时,第一课时的主要任务是了解“咬文嚼字”的含义,找出文章的主要观点;在对实例进行分析研究的基础上,体悟“炼字”的必要性。第二课时的主要任务是将本文与《不求甚解》进行比较阅读,一方面引导学生将两种读书方式的优劣进行对比,寻找出最恰当的读书方式,另一方面学习两篇文章的写作思路。而我今天重点说的是第一课时。接下来我将根据单元教学要求和学生的具体情况确定教学目标。本单元的教学要求是:1、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和风格。2、品味妙语佳句。3、提炼主要观点。4、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学生情况:高二学生对文章已经有了一定的筛选整合能力,因此,对于文章的重要观点及整体思路,教师只需稍加引导,便可得出。本文虽是一篇文艺随笔,但朱光潜先生运用了许多贴切生动的实例以论证自己的观点,学生可以根据对实例的研究讲述自己的看法,教师只要引导得当,总结出作者观点应该不是难事。但是,对文化内蕴很深厚的随笔的解读,还是有一定的难度,不过,他们对学习有较浓厚的兴趣,也愿意发表个人见解,这就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因此,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设计为:1、理清全文的脉络结构,把握文章主要内容。2、品味妙语佳句,体会作者关于“咬文嚼字”实例所反映出的道理。理解文字和思想感情的密切关系。(重点)3、学会在阅读和写作中“咬文嚼字”。(难点)4、培养学生阅读、写作的谨严精神,养成严谨学习的人生态度。并在阅读中养成自觉品评和挖掘文章内蕴的良好习惯。从以上四个目标来看,其中目标2应定为教学的重点,目标3应是教学的难点。这个教学目标的设置由易到难,由浅入深,是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的。三、明确了教学目标,重点、难点之后,就说说教法和学法了。先说教法。教师的教是为了引起学生的注意,引导他们积极思维,热情参与,独立自主地解决问题。为了达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将在教学的过程中对学生作适当点拨。点拨法是教学最常用的方法。所谓点拨法,就是在关键处,进行恰到好处的启发引导,教师的点拨,可以让学生展开联想,拓展思路,把问题引向深入,从而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 再说学法。教会学生学习,已经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在教学中我比较重视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强调一些学习习惯的养成,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能动性,这当然离不开学生之间的合作探究,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就教材的重点和疑难问题进行集体讨论以求明确重点,解决疑难。这种学习方法的最大特点是,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从而完成学习任务。教学手段(媒体设计)多媒体设计应为学生学习文章营造最佳的氛围,是一个非常有效的辅助教学手段,多媒体设计是备课环节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本节课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1、比如在课堂导入环节进行兴趣调控,既可以激发兴趣,又可是课堂妙趣横生;2、本篇文章篇幅较长,内容较为分散,将文章中所举用的咬文嚼字的事例,利用幻灯片,集中在一起,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文章,解读文本。有利于学生完成教学重点的顺利完成。还有在拓展延伸环节中,利用幻灯片更能够丰富学生的见闻,使课堂容量增大,有利于培养学生在阅读和写作中的咬文嚼字的精神,从而完成教学难点。接下来我将重点说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我打算用四个步骤来完成:激趣导入——解读文本——拓展延伸——课堂总结1、激趣导入:(5分钟左右)播放《咬文嚼字》杂志公布的2012年国人十大语文差错。(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诱导其进入学习状态,初步触及文章内容) 2、激趣导入之后,我将用四个环节解读文本:一是作者介绍,二是学生自主学习,三是学生合作探究,四是分析归纳。(30分钟左右)(1)第一环,教师介绍作者,是为了知人论世,让学生更好地走进文本。(2分钟左右)(2)第二环,学生自主学习,要求学生通读文本,在教师的帮助下,解决生字词的音、形、义的问题,并在阅读文本时,划出表达作者观点的语句,为合作探究作铺垫。(8分钟左右)(3)第三环,合作探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所以在这一环节中,我要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研读文本。体会作者列举出的“咬文嚼字”实例,所体现出的道理。问题设计如下:(15分钟左右)①材料一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咬文嚼字:比较这组句子中的上下两句,说说在用字上有什么变化?在表达效果上有什么区别?②材料二 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因更复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以为虎而射之,没镞,既知其为石,因更复射,终不能入。尝见草中有虎,射之,没镞。视之,石也。咬文嚼字:这三则材料都是李广射虎的故事。第一则里有多个“石”字,另外两则里只有一个“石”字,朱先生认为那句写得好,为什么?③材料三贾岛诗句: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 韩愈诗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咬文嚼字:韩愈修改了哪个字,朱先生认为谁的好?④材料四A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B独携小龙团,来试惠山泉。C惠山泉水泡小龙团茶。咬文嚼字:这三句都是说苏轼在无锡惠山品茶一事,比较这三句,那句更富有文学色彩?试说明理由。然后让学生分组分段研读文本,学生在讨论探究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应作适当的点拨。例如:学生在讨论材料一中的问题时,教师可作如下点拨:一是找出课文中作者分析这两种句式表达效果不同的语句,二是让学生读,可两人一组,分别扮演宋玉和婵娟,然后让婵娟“骂”宋玉,在学生演练的过程中,教师应给予适当的背景介绍(在屈原屡遭朝廷贬斥,权贵排挤,小人污陷时,他最喜欢的学生宋玉背叛了他,为了自己的功名利禄,投靠了南后和张仪,当宋玉和子兰来劝屈原的婢女婵娟和他们一起走时,作为一生追随先生的婵娟气愤之极,所以骂宋玉:“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然后教师也可作个示范,学生再读,再体味,在反复的朗读中体味这两种句式所表达出来的不同情感。学生在讨论探究材料四中的问题时,教师可作如下提示:诗人所处的环境怎样?诗中的人物有什么活动?在此情此景下,可想像出人物有着怎样的情趣?设计的所有问题,都是让学生品味妙语佳句,都是围绕“文字与思想感情密切相关,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情感”这一主要观点而展开的,从而突出重点。(4)第四环,分析归纳,在前面所有问题都迎刃而解后,就水到渠成的提炼出作者的主要观点,明白了本文中“咬文嚼字”的真正含义了。3、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给方法比教给知识更重要。”完成文本解读之后,就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拓展延伸,看学生能不能运用所学的知识鉴赏古代或现代经典句子。为此,我设计了以下题目检测学生:(10分钟左右)品评:①忍(眼)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边)觅小诗——区别“忍”字与“眼”字的不同,区别“丛”字与“边”字的不同。②(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删去“借问”与“牧童”两词句子更简洁,是否更好?③前村深雪里,昨夜(?)枝开——括号内可以填什么字?④比较这两句话:“敢于这样做的人,肯定是个英雄。”“敢于这样做的人,难道不是一个英雄吗?可以肯定说是一个英雄,一个大大的英雄。”体会其思想感情的不同。⑤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可否为句子增删文字或调整语序?这几个题目的设置,是为了检测学生在阅读时能否从炼字,繁简、意境、句式、想像和联想等角度来学会“咬文嚼字”,如果学生能够比较顺利地完成练习,那么本课的难点就突破了。教学总结当代杰出的新闻工作者、历史学家马南先生却在《不求甚解》一文中,提出与作者不同的主张,说读书“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不求甚解”,这是不是两相矛盾的见解呢?同学们怎么看待呢?这就是我们下一堂语文课要解决的问题。这样设下一个悬念,为第二课时的比较阅读作了铺垫。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感谢评委老师的指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