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部编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单元测试卷(三)附答案
展开这是一份部编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单元测试卷(三)附答案,共6页。
第二单元测试
一、按要求完成字词练习。
1.读拼音,写词语。
dù jì wěi tuō léi gŭ shén jī miào suàn
( ) ( ) ( ) ( )
nà hăn chĭ xiào xiōng tang bàn yè sān gēng
( ) ( ) ( ) ( )
2.用“然”字组成恰当的词语填空。(不得重复)
(1)诸葛亮说:“既然就要交战,十天造好, 误了大事。”
(2)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 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
(3)鲁肃答应了诸葛亮为他保密,回来报告周瑜, 不提借船的事。
(4)曹操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 来攻,必有埋伏,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
二、选择。
1.下面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幔子(màn) 丞相(chén) B.倚靠(yĭ) 踉跄(qiàng)
C.迸裂(bìng) 涧水(jiàn) D.垫子(diàn) 忌讳(huĭ)
2.猜测下面画横线词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拨水军弓弩手朝他们射箭便是。(使用弓或弩的士兵)
B.就血泊里双手来提时,那里提得动?(一摊血)
C.一个个序齿排班,朝上礼拜,都称“千岁大王”。(排好顺序)
D.宝钗等立在院门前,命丫头们在院外敞地下放去。(有敞篷的地方)
3.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卢沟桥的狮子真多,一眼望去,预计有好几百个。
B.任何胆敢触犯法律的人,都会受到严厉的惩罚。
C.战术,指的是在战场中如何调度兵马以赢得胜利的技巧。
D.他跑完马拉松,双腿已经酥软无力了。
4.下面句子中,描写方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
A.武松再寻思道:“我就地拖得这死大虫下冈子去。”
B.武松再来青石坐了半歇,寻思道:“天色看看黑了,倘或又跳出一只大虫来时,我却怎地斗得他过?且挣扎下冈子去,明早却来理会。”
C.武松寻思道:“我回去时,须吃他耻笑,不是好汉,难以转去。”
D.武松自言自说道:“那得甚么大虫!人自怕了,不敢上山。”
5.下面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草船借箭》中诸葛亮借箭成功的原因之一是他识天气,知道第三天有大雾。
B.《景阳冈》里的武松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他想炫耀自己的勇武。
C.《猴王出世》里石猴敢于第一个跳进水帘洞,被群猴拜为猴王。
D.《红楼春趣》讲述的是宝玉、黛玉等人在大观园里放风筝的事。
三、句子加工厂。
两弯似整非蹙胃烟眉,一双 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 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 微微。 |
1.读句子,猜猜它描写的人物是谁。
身长九尺,髯长二尺, 面若重枣,唇若涂脂:丹凤 眼,卧蚕眉:相貌堂堂,威 风凛凛。 |
人物: 人物:
2.那猴在山中,却会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发挥想象,仿写句子)
那只小松鼠在林中,
四、课文精彩内容回放。
1.根据故事情节,用恰当的词语概括下面人物的特点。
课题 | 人物 | 情节 | 人物特点 |
《草船借箭》 | 诸葛亮 | 向鲁肃借船 |
|
《景阳冈》 | 武松 | 怕大虫不死又打几棒 |
|
《猴王出世》 | 石猴 | 率先跳人瀑布中 |
|
《红楼春趣》 | 贾宝玉 | 见众人笑,将风筝摔在地下 |
|
2.补齐诗句:
人闲桂花落, 。 ,时鸣春涧中。
五、课内阅读
景阳冈(节选)
那一阵风过处,只听得乱树背后扑地一声的,跳出一只吊晴白额大虫来,武松见了,叫声“呵呀!”从青石上翻将下来,便拿那条梢棒在手里,闪在青石边。那个大女又饥又渴,把两只爪在地下略按一按,和身往上一扑,从半空中撺将下来,武松被那一惊,酒都做冷汗出了。说时迟,那时快。武松见大虫扑来,只一闪,闪在大虫背后.那大虫背后看人最难,便把前爪搭在地下,把腰胯一掀,掀将起来。武松只一躲,躲在一边。大虫见掀他不着,吼一声,却似半天里起个霹雳,振得那山冈也动。把这铁棒也似虎尾倒竖起来,只一剪。武松却又闪在一边。
1.联系上下文,猜一猜词语的意思:“吊睛白额大虫”指的是 ;“梢棒”指的
2.“大虫见掀他不着,吼一声,却似半天里起个霹雳,振得那山冈也动”一句中,画横线和波浪线语句分别采用了 和 的修辞手法,描写大虫吼声 ,为表现武松勇敢无畏的形象起到了 的作用。
3.武松对付大虫只是“三闪”,你认为武松算不算英雄好汉?请简述理由。
六、课外阅读。
孔明智退司马懿
孔明分拔已定,先引五千兵退去西城县搬运粮草。忽然十余次飞马报到,说:“司马懿引大军十五万,望西城蜂拥而来!”时孔明身边别无大将,只有一班文官,所引五千军,已分一半先运粮草去了,只剩二千五百军在城中。众官听得这个消息,尽皆失色。
孔明登城望之,果然尘土冲天,魏兵分两路望西城县杀来。孔明传令,教“将旌旗尽皆隐匿;诸军各守城铺,如有妄行出入,及高言大语者,斩!大开四门,每一门用二十军士,扮作百姓,洒
扫街道。如魏兵到时,不可擅动,吾自有计。”孔明乃披鹤氅(chăng),戴纶(guān)巾,引二小童携琴一张,于城上敌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
却说司马懿前军哨到城下,见了如此模样,皆不敢进,急报与司马懿。懿笑而不信,遂止住三军,自飞马远远望之。果见孔明坐于城楼之上,①笑容可掬,焚香操琴。左有一童子,手捧宝剑:右有一童子,手执麈(zhŭ)尾。城门内外,有二十余百姓,低头洒扫,旁若无人。
懿看毕大疑,便到中军,教后军作前军,前军作后军,望北山路而退。次子司马昭曰:“莫非诸葛亮无军,故作此态?父亲何故便退兵”懿曰:“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我兵若进,中其计也。汝辈岂知?宜速退。”
于是两路兵尽皆退去。孔明见魏军远去,②抚掌而笑。众官无不骇然,乃问孔明曰:“司马懿乃魏之名将,今统十五万精兵到此,见了丞相,便速退去,何也?”孔明曰:“此人料吾生平谨慎,必不弄险:见如此模样,疑有伏兵,所以要去。吾非行险,盖因不得已而用之。此人必引军投山北小路去也。吾已令兴、苞二人在彼等候。”
众皆惊服曰:“丞相玄机,神鬼莫测。若某等之见,必弃城而走矣。”孔明曰:“吾兵止有二千五百,若弃城而走,必不能远遁。得不为司马懿所擒乎?”言讫,③拍手大笑,曰:“吾若为司马懿,必不便退也。”
1.根据故事的开端、发展、结局,将下面情节补充完整。
开端:司马懿率大军兵临西城☐
发展:
结局:
2.孔明为什么不弃城逃走?为什么敢使“空城计”?请摘取原文句子回答。
(1)不弃城逃走的原因:
(2)敢使空城计的原因:
3.文中写了孔明三次笑,他当时是怎样想的?根据下面推测,选择合适的批注。
批注A:大幸啊,吾军化险为夷矣!
批注B:吾得沉着,不可露出破绽矣!
批注C:哈,司马懿果然中吾计矣!
第①处“笑容可掬”批注 ;第②处“抚掌而笑”批注 ;第③处“拍手大笑”批注 。
4,结合选文内容,你认为孔明有怎样的特点?照样子写一写。
例:孔明处变不惊——面对魏军压境,他临危施计,部署对策
(1)孔明足智多谋——
(2)
七、我的习作。
亲爱的同学,相信你一定读过很多文学作品,这些作品里有让你深受感动的故事,有给你深刻启发的道理,有让你印象深刻的人物……请你选择读过的一篇文章或一本书,自拟题目,写一篇读后感。注意:要把重点内容写清楚,真实、具体地写出自己的感想。
参考答案
一、1.妒忌 委托 擂鼓 神机妙算 呐喊 耻笑 胸膛 半夜三更
2.(1)必然(2)仍然(3)果然(4)忽然
二、1.B2.D3.A4.D5.B
三、1.关羽 2.林黛玉
2.示例:却会跳跃玩耍,爬树,摘果,搭窝,觅食。
四、1.示例:心明眼亮 小心谨慎 勇敢无畏 率直纯真
2.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
五、1.老虎 用来防身的棍棒
2.比喻 夸张 大 衬托
3.示例:我认为武松算英雄好汉。因为面对大虫“一扑”“一锨”一剪”,武松没有只凭蛮力抵抗而是靠“闪”,躲过大虫的袭击,表现得很机警。
六、1.诸葛亮危急时刻施妙计,司马懿恐有伏兵中空城计而退兵
诸葛亮解释为何施此计
2.(1)吾兵止有二千五百,若弃城而走,必不能远遁。得不为司马懿所擒乎?
(2)此人料吾生平谨慎,必不弄险;见如此模样,疑有伏兵,所以退去。
3.B C A
4.示例:(1)根据当时处境,大胆使用“空城计”,迷惑对手。
(2)孔明神机妙算——他深知司马懿做事过于谨慎,料定对方疑心有伏兵,不敢贸然出击。
七、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