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8.3* 琵琶行并序教案设计
展开《琵琶行》教学设计
素养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通过赏析“瑟瑟”“茫茫”“嘈嘈”“切切”“唧唧”“凄凄”等叠词,感受词中的悲凉意味。
【思维发展与提升】抓住中心句“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比较词人与琵琶女的身世以及两人萍水相逢ˎ一见如故ˎ同声相应的情感共鸣。
【审美鉴赏与创造】赏析“大珠小珠落玉盘……唯见江心秋月白”部分的音乐描写手法,感受音乐之美与语言之美。
【文化传承与理解】通过对词人与琵琶女坎坷遭遇的分析,了解当时社会“重色轻艺”的不良倾向和世人“怀才不遇”的可悲现实,激发学生对当时社会的愤慨之情。
教学方法:赏读法ˎ评点法。
教学流程:
一 导入
他曾经意气风发:29岁进士及第,34岁成为翰林学士,35岁担任左拾遗,38岁升为户曹参军;他曾经以诗为枪,抨击时政,揭露丑恶;如今,他潦倒失意,被贬浔阳,在秋天夜晚,送客湓浦口,于是就有了传诵千古的《琵琶行》。
二 读懂小序
学生借助注释,两两合作,翻译诗前小序,并说出小序的内容和作用。
三 初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课前需有预习)
四 跳读,找出中心句。
五 精读,根据“同是天涯沦落人”,完成下列表格。
| 白居易 | 琵琶女 |
都来自京都 |
| 本是京城女 |
皆有出色才华 | 才华横溢的诗人 |
|
如今落魄失意 | 因直言进谏而遭贬谪 |
|
从作者和琵琶女的遭遇可以看出,当时的社会
六 精读,根据“相逢何必曾相识”,完成以下填空。
1 诗歌中写琵琶女弹琵琶一共有三次,第一次, 作者和客人被琵琶声吸引;第二次,作者浓墨重彩,形象生动地描摹了琵琶女的精彩弹奏;第三次, ,琵琶女的琵琶声“凄凄”闻者“皆掩泣”,作者甚至“青衫湿”,说明
。
七 品读。学生合作学习,赏析以下语句。
1 枫叶荻花秋瑟瑟
2 别时茫茫江浸月
3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4 又闻此语重唧唧
5 凄凄不似向前声
6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7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剂突出刀枪鸣。
8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八 课堂小结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自从白居易吟出这千古名句,不知引起了多少天涯失意之人的共鸣。“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仕途失意的诗人,年长色衰的琵琶女,共同的身世之悲,演绎出这流芳百世的《琵琶行》。让我们再次诵读诗歌,感同身受。
九 布置作业
1 背诵诗歌。
2 请你对诗人或者琵琶女说一句肺腑之言。
板书设计
琵琶行
中心句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诗人与琵琶女的天涯沦落之悲
诗人与琵琶女的知音之感
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第三单元8(梦游天姥吟留别 登高 *琵琶行并序)8.3* 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及反思: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a href="/yw/tb_c4001751_t8/?tag_id=27" target="_blank">第三单元8(梦游天姥吟留别 登高 *琵琶行并序)8.3* 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及反思</a>,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素养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课时,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8.3* 琵琶行并序教案: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a href="/yw/tb_c4001751_t8/?tag_id=27" target="_blank">8.3* 琵琶行并序教案</a>,共13页。
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8.3* 琵琶行并序教案及反思: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8.3* 琵琶行并序教案及反思,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设计意图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