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第三单元7(短歌行 *归园田居(其一))7.2* 归园田居(其一)课后练习题
展开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第三单元7(短歌行 *归园田居(其一))7.2* 归园田居(其一)课后练习题,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古代诗歌阅读,情景默写,选择题,小阅读-课内,微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7.2《归园田居(其一)》检测练习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的隐士文化由来已久,隐士可以分为政治性隐士、宗教性隐士和生活性隐士。西方也有隐居这种生活方式,虽然隐居者不能算是典型的隐士。自然文学的作者们是隐士或当过隐士,比如梭罗、惠特曼、巴勒斯、缪尔等。
东西方隐士们并不是目不识丁或能力欠缺的凡人,他们大多受过良好的教育,具有超常的文化修养和人生智慧。他们并不是不能做官发财,而是不愿过那样追求名利的人生。出世与入世只在自己的内心选择,且有选择的权利和余地。他们都对繁华尘世感到深深厌倦,不喜欢过社交过于频繁、被俗事缠身的生活,想要寻找世外桃源避世隐居,同时在精神上步入从容闲适、与世无争的隐逸净土。他们都热爱山水、热爱自然,以自然为生活与修身之道,这个自然不仅是作为对象的大自然,也是“自己本来这样”的自然,自然运行之道。所以这些隐士们安静恬淡,舍弃了对物质享受的追逐。
西方的隐士们重视生命对于个人的价值,具有很强的个体本位意识,无法完全摆脱现实的牵绊。所以他们不拒绝名声,往往有很高的社会声誉,并利用这些声誉去做影响社会的事业,比如爱默生、巴勒斯、利奥波德等。这些隐士们会把自己的隐居生活写成书籍,这就是“自然文学”。在美国,“自然文学”是最悠久的文化传统,完全可以与中国传统的山水文学相媲美。美国人踏上北美大陆时就开始了创作。与之相比,中国的隐士们主张“天人合一”,在“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的自然率真环境中解读人生的“真意”。但“欲辩已忘言”“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所以写作较少,主要修身养性,力求自身精神的解脱和内心的平静喜悦。而且中国的隐士们虽然也享有极大的声望,但他们与现实世界脱节,认为为人所识并不值得称道,宁愿做一枝无人知晓的空谷幽兰。东西方在哲学思想和生活方式上大相径庭,东方隐士多是纯粹为了远离喧嚣而出世,属于个人主义;西方隐士多是为了入世而出世,属于功利主义。
两者在不同的地域和文明中的“不约而同”,则反映出人类向往自由和亲近自然的本性,而这恰是后工业时代人们弥足珍贵、求之不得的,也正是现代隐士文化重新兴起的主要原因。
(摘编自张薇《中外隐士文化对比》,有删改)
材料二:
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大约可分两类:一类是做官的,一类是不做官的。而在不做官的当中,又有做不了官和不想做官的。后者少之又少,史书上将其归为“隐逸”“逸士”。在“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大一统专制统治下。假如您不把所学知识“货与帝王家”,简直没有出路。而归隐便是这其中一条若隐若现、充满荆棘的羊肠小道。表面看,隐居是一种主动的行为,其实不然。隐士们之所以这样做,全是不得已而为之。或为了保全身家性命,或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或对现实政治不满,以此作为一种不得已的抗议。要知道,“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而读书就是为了做官。假如读书而不做官,那也就自动甘居下流了。范蠡辅佐勾践灭了吴国后,看穿了越王的为人,弃官不做,泛一叶扁舟于江河湖海之上,后来还成了富可敌国的大商人,这是非常稀少的例子,而且当时商人的社会地位也不高。有些知识分子不能医国,就去医人,但看看华佗,你就知道得罪政治权威是个什么下场了。无奈之下,只好隐居,绝不与现实政治发生任何联系,哪怕生活清贫一些也没有关系。
可以这么说,但凡隐居者,都是些拥有独立人格的高尚之士,他们或博览群书,或德性高尚,或多才多艺,为乡里所称。他们隐居以后,虽说也留下了大量的诗歌、书画与专著,比如陶渊明、陆羽等,但对于大多数隐士来说,所学非所用,随着他们的辞世,其一肚子学问也就随之带进了坟墓,这对于当时的社会来说,不能不说是一种极大的浪费。在西方,教会是与政治权威相抗衡的另一种权威,知识分子不满意现实政治,可寄身教会,衣食无忧地研究科学、哲学、自然科学等,自得其乐的同时,也促进了人类文明的进步。而中国的知识分子则没有这么幸运,一旦选择了隐居,则衣食住行皆成了问题,要亲自“种豆南山下”了。并且,除了琴棋书画及儒道学问外,更无自然科学的内容可供他们研究(中国无此传统,即使研究了也没有出路),其内心的苦闷,可想而知。
好在中国自古就有这个传统,帝王允许这些采取不合作态度的知识分子逍遥于世俗生活之外,如尧时的许由,周时的伯夷、叔齐等,算是给了这些人一条出路。
隐士中也有具清醒政治头脑者,如东汉恒帝延熹时的汉阴老父,汉桓帝“幸竟陵,过云梦,临沔水,百姓莫不观者”,只有他“独耕不辍”;更有南郡襄阳人庞公,面对荆州刺史刘表的责问“夫保全一身,孰若保全天下”,他这样回答道:“鸿鹄巢于高林之上,暮而得所栖;鼋鼍穴于深渊之下,夕而得所宿。夫趣舍行止,亦人之巢穴也。且各得其栖宿而已,天下非所保也。”这是隐逸者何等理直气壮的宣言!
只可惜这些知识分子,因种种原因,既不能从政,又不能进行专门知识的研究,而默默终其一生,这不能不说是我们这个民族的巨大损失。
(选自郁土《谈隐逸》,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在美国,隐士们的“自然文学”是最悠久的文化传统,与中国传统山水文学几乎一样久远。
B.哲学思想和生活方式上的大相径庭,造成了东西方隐士在个人价值的认知方面的巨大差异。
C.举范蠡和华佗的例子意在证明,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归隐常常是摆脱政治瓜葛的无奈之举。
D.南郡襄阳人庞公认为,从政为官不应是人生的唯一理想和必然归宿,而作者对此并未肯定。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两则材料中,东西方隐士的出世与入世都取决于个体选择,他们也都有选择的权利和余地。
B.东西方隐士大多具有超常的文化修养和人生智慧,他们并不拒绝名声,但拒绝唯名利是图。
C.隐居的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无论生活质量还是个体价值的实现程度都无法和西方隐士相比。
D.在古代中国大一统专制统治下,除了做官,当权者不会给不合作的知识分子留下任何出路。
3.下列对两则材料论证方面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鲜明的对比:充分的例证,增强了两则材料的说服力;精当的比喻又为两则材料的论证增添了生动性。
B.杜甫诗“不愿论簪笏,悠悠沧海情”,洋溢着隐逸之趣,可以用来证明材料一中东西方隐士的隐逸情怀。
C.“有关‘现代隐士’的新闻时见报端,隐士中甚至不乏商界名流、文化精英。”可以作为材料一的例证。
D.“唐朝的终南山,成了真假隐士争相结庐之地乃至谋取功名的‘终南捷径’。”不可作为材料二的例证。
4.两则材料都对东西方隐士做了比较,请指出其比较的侧重点有何不同,并简要分析。
5.根据两则材料,结合你所熟悉的陶渊明的诗句,综合分析陶渊明归隐的原因。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小题。
归园田居(其一)
陶渊明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6.对“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两句的修辞手法及含义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运用对偶、夸张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渴求摆脱束缚、向往回归农村的急切心情。
B.运用对偶、比喻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思念故国的思想感情。
C.运用对偶、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要求摆脱束缚、向往回归农村的急切心情。
D.运用对偶、夸张的修辞格,表达了作者思念故乡的急切心情。
7.下面对《归园田居》一诗的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用“羁鸟”和“池鱼”作比,说明自己跟“羁鸟”和“池鱼”一样早有摆脱官场束缚、返回田园隐居的强烈愿望。同时也体现出诗人对“羁鸟”“池鱼”的热爱。
B.“守拙”的“拙”,即朴拙,含有原始本真的意思,与世俗的虚伪机巧相对,表明了陶潮明对官场虚伪机巧的极其厌恶。
C.运用了“土地、草房,榆柳、桃李,村庄、饮烟,狗吠、鸡鸣……这些平平常常的景物,描绘出一幅十分恬静幽美、清新喜人的图画。
D.最后两句“樊笼、自然”不仅流露出诗人对田园风光的由衷喜爱,而且这纯朴、幽静的田园景色与虚伪欺诈、互相倾轧的上层社会形成鲜明的对比。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归园田居(其一)
陶渊明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攀笼里,复得返自然。
归田四时乐春夏二首(其一)①
欧阳修
春风二月三月时,农夫在田居者稀。新阳晴暖动膏脉,野水泛滟生光辉。
鸣鸠聒聒屋上啄,布谷翩翩桑下飞。碧山远映丹杏发,青草暖眠黄犊肥。
田家此乐知者谁,吾独知之胡不归。吾已买田清颍②上,更欲临流作钓矶。
[注]①此诗作于诗入回京,任翰林院修撰期间。②颍:指颍州。作者于皇祐元年由扬州移知颍州,第二年七改知应天府。
8.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陶诗开头两句的“俗”指世俗(官场)生活,“丘山”代表远离官场仕途的田园生活,“本”强调本性与世俗间的矛盾与冲突。
B.陶诗“户庭”两句的“尘杂”是指灰尘和杂物,“虚室”是指静室。结句照应诗题,直接抒发了诗人回归田园的欣喜之情。
C.欧诗开篇交代春天农夫们忙碌的生活情状。“新阳”二句,选取新阳、野水作为典型意象,突出春天的季节特点和勃勃生机。
D.欧诗“田家”两句自问自答,点出了归田之乐。结尾遥想自己远离官场种田垂钓的悠闲自得,照应了读中的“归田”一字。
9.有评论认为欧诗“鸣鸠”四句写景精妙,与陶诗“暧暧”四句的技法暗合而各得其妙。请简析两诗上述的四句诗在技法与意境上的不同之处。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
归园田居(其一)
陶渊明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和陶归园田居(其一)①
苏轼
环州多白水,际海皆苍山。
以彼无尽景,寓我有限年。
东家著孔丘,西家著颜渊。
市为不二价,农为不争田。
周公与管蔡②,恨不茅三间。
我饱一饭足,薇蕨补食前。
门生馈薪米,救我厨无烟。
斗酒与只鸡,酣歌饯华颠③。
禽鱼岂知道,我适物自闲。
悠悠未必尔,聊乐我所然。
【注释】①这首诗是苏轼晚年被贬惠州所写。②周公与管蔡:西周初,管叔、蔡叔叛乱,周公率兵东征,平定叛乱。③华颠:白头,指年老。
10.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和苏轼的《和陶归园田居(其一)》,抒写了同样的心情:___________________。
11.张孝先说,“(陶渊明)其诗天然不可及。余读东坡所和诗,仍是东坡本色。盖各有其佳处耳”。请结合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或苏轼的《和陶归园田居(其一)》,对陶诗或苏诗的特色加以赏析。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诸人共游周家墓柏下
陶渊明
今日天气佳,清吹与鸣弹。
感彼柏下人,安得不为欢。
清歌散新声,绿酒开芳颜。
未知明日事,余襟良以殚。
12.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清吹”“鸣弹”与“天气佳”相呼应,表现了诗人面对时事而强作欢笑的心境。
B.“柏下”表明所游地点在墓地的柏树下,生与死的对照引人深思。
C.“清歌”“绿酒”写集会时朋友之间或唱歌奏乐或饮酒作乐的场景。
D.“余襟良以殚”以自述口吻交代了诗人为欢作乐时完全放松的状态。
13.有人评价此诗“平中见奇”,你对此是如何理解的?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归园田居五首(其一)
陶潜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14.请默写诗中所缺的句子。
15.诗人极力描写田园生活的美好,这样写有何目的?
16.诗人在描绘田园风光时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请至少写出四种。
17.揣摩全诗的内容和意境,将“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扩写成60字左右的一段文字,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
18.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归园田居(其一)
陶渊明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尘网”“樊笼”比喻什么?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归园田居·其一
陶渊明〔魏晋〕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19.下面对词语的解释不准确的一项是( )
A.少无适俗韵,韵:气质、情致。
B.榆柳荫后檐,荫:树荫。
C.依依墟里烟,墟里:村落。
D.复得返自然返,自然:指归耕园田。
20.下面对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方宅”句,意思是说围绕住宅的土地有十来亩。方,围绕的意思。
B.“榆柳”两句,描写了榆柳、桃李遍布房前屋后的情景。
C.“暧暧”两句,远村、墟烟构成一幅远景。“暧暧”与“依依”在诗中是近义词,因此可以互换。
D.“狗吠”两句,描绘了一幅鸡鸣狗叫的农村生活图景,一切那么自然,那么纯朴。
21.对本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中描绘的都是极为普通的田园生活情景,却真实地反映了诗人回归之后的愉快心情。
B.诗中用白描手法,简练地勾画景物,却富有画意,生机盎然。
C.诗中描绘的画面质朴、幽静,表现出一种平和、淡远的意境。
D.“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一句的意境,与汉乐府《鸡鸣》中“鸡鸣高树颠,狗吠深宫中”有相似之处。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
归园田居(其--)
陶渊明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22.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的九至十六句描绘了一幅安宁静谧,远近错落、动静相宜、有声有色的田园风光图。
B.“暧暧”两句,远村、墟烟构成一幅远景。“暧暧”与“依依”在诗中是近义词,因此可以互换。
C.诗人以常见普通农村生活入诗,和他内心的闲适、自在、喜悦交融,构成一个完美诗境,使普通景物具有美感。
D.诗中用白描的手法,简练的勾画事物,从而使诗人感情得到充分抒发,使诗富有画意,生机盎然。
23.“尘网、樊笼”和“羁鸟、池鱼”这两组词语各比喻什么?作者运用这些比喻,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情景默写
2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经过半个学期的学习,你对于诗歌艺术有了更深的理解,能够向朋友这样讲:
(1)《归园田居》“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___________,依依墟里烟”是典型的白描手法。
(2)李白写到“____________,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转为五言句式,节奏明快,到了“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又颇有《楚辞》的抒情色彩。
(3)辛弃疾善于借典抒情,用“元嘉草草,封狼居胥,______________”,反对草率北伐,使词意深化了一层。
(4)《琵琶行》描写音乐,不仅有拟声、比喻等精彩的正面刻画,如“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还用“____________,唯见江心秋月白”这样的写景诗句来侧面烘托。
此外,你也能够引经据典,表达对学习及从师重要性的认识。如:
(5)《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劣马的执着为喻,强调为学必须持之以恒。
(6)《荀子•劝学》中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与韩愈《师说》中所表达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是相同的。
(7)中国是一个有着尊师传统的国家,韩愈在《师说》中指出教师的作用是:“师者,_____________。”
2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曹操《短歌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借用《管子·形解》中的典故,用比喻手法说明自己渴望多纳贤才。
(2)曹操在《短歌行》中化用《诗经·郑风·子衿》中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诗人对贤才的渴望之情。
(3)《归园田居(其一)》用鸟和鱼来表达自己对田园和自由的向往,这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归园田居(其一)》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露了作者清高孤傲、与世不合的性格,为全诗定下一个基调。
四、选择题
26.下列对各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感叹时光飞逝,人生苦短,应饮酒作歌及时行乐。
B.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表现了诗人对天下贤士的仰慕之情。
C.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从小就没有迎合世俗的本性,天性喜爱山川田园间的生活。
D.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隐约可见远处的村庄,依稀可见村落里的炊烟。
2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准确的一项是( )
A.性本爱丘山 丘山:山峰。
B.误落尘网中 尘网:俗世的种种束缚。
C.鸡鸣桑树颠 颠:颠倒。
D.少无适俗韵 韵:好听的声音。
28.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乌雀 桑树巅 月明星稀 开荒南野际
B.慷慨 反自然 契阔谈宴 池鱼思故渊
C.嘉宾 樊笼里 食野之萍 桃李罗堂前
D.狗吠 适俗韵 譬如朝露 依依墟里烟
五、小阅读-课内
29.下列对《归园田居(其一)》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归园田居(其一)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A.诗歌的前八句写诗人因本性不合于仕途而选择归隐田园。其中“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两句,通过借代手法,用自然意象写出了自己的思归之情。
B.“暧暧远人村……鸡鸣桑树颠”四句,以动写静,视听结合,描绘了一幅淳朴宁静又充满情趣的村居图,寄寓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情景交融。
C.“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自然”既是指自然的环境,又是指顺应本性、无所扭曲的生活。最后两句和开头两句呼应,揭示出诗歌的主旨。
D.本诗语言朴素自然,如“方宅”“草屋”“狗吠”“鸡鸣”等,这些词语入诗,呈现出天然的田园风光;同时本诗层次清晰,次第分明。
30.关于《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一诗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语言质朴又刚健。 B.善用白描的手法。
C.流露出自由的喜悦。 D.表达对官场的厌倦。
31.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哪两句,采用对仗句式,连用两个比喻,表达诗人对官场的厌倦以及对田园的向往( )
A.羁鸟恋旧林 池鱼思故渊 B.误落尘网中 一去三十年
C.狗吠深巷中 鸡鸣桑树颠 D.久在樊笼里 复得返自然
32.《短歌行》和《归园田居》(其一)中出现了“明月”“尘网”“羁鸟”“池鱼”“樊笼”等意象,它们分别比喻什么?蕴含着怎样的思想感情?
33.《短歌行》和《归园田居》(其一)分别塑造了抒情主人公什么样的形象?
34.在《归园田居(其一)》一诗中,诗人采用什么手法来展现田园风光?
3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不相同的一组是( )
A.性本爱丘山 性相近,习相远 B.守拙归园田 归雁洛阳边
C.桃李罗堂前 罗织罪名 D.开荒南野际 横无际涯
六、微写作
36.请以下面的文字为开头写一段小作文,要用到下列词语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两句诗,要求语意完整连贯语言流畅。250字左右。
恬适 理想 绽放 自然
陶渊明,面对黑暗官场,他选择了归园,
参考答案
1.C 2.C 3.B 4.①材料一侧重比较东西方隐士的特征,分别在类型、追求、表现上分析其异同。
②材料二侧重比较东西方知识分子归隐后的出路问题,指出二者的巨大差异,突显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无奈而凄凉的隐士命运。 5.①从材料引述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可以看出,保持独立人格,维护个体尊严,是他归隐的直接原因。②“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陶渊明天性淡泊,他的归隐出自向往自由和亲近大自然的本性。③“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表明陶渊明具有清醒的政治头脑,想彻底摆脱现实政治的束缚。④“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表明陶渊明早已厌倦官场生活,并怀有对田园生活(自然生活)的强烈向往。⑤“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表明想通过隐居求得自身精神的解脱和内心的平静喜悦,安享自然本真的富足。⑥“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从归隐后的解脱感可以看出,脱离俗世尘杂是他夙愿,为此宁愿舍弃名利追求。
6.C 7.A
8.B 9.①写景色彩选择不同。陶诗色淡,如“暧暧”“依依”,迷蒙隐约,如水墨山水画。而欧诗注重色彩渲染,对比鲜明。如“碧”与“丹”、“青”与“黄”色彩鲜艳,对比强烈,视觉冲击力强,写出了春时景物的明艳优美。②写景动静处理不同。陶诗以动写静,以“狗吠”“鸡鸣”衬“远村淡烟”,写山居之淳朴宁静。欧诗则动静相合,借鸠鸟齐鸣、布谷翩飞、丹杏盛开、黄犊暖眠,衬托动态美,凸显田园的勃勃生机。③意境不同。陶诗描绘的是田园一种平和自得、恬静优美的意境,重在静。而欧诗则突出田园生机盎然、兴味悠长的意境,重在活。
10.轻松愉悦(乐我所然、适物自闲) 11.示例一:陶渊明的诗言浅意丰,自然质朴。《归园田居》(其一)用寻常的田园意象、白描的手法描绘恬静美好的田园风光,用“爱”“恋”“思”等词直接抒发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在平实简约的语言中流露出“返自然”的欣喜、激动之情。
示例二:苏轼的诗平淡而富有深味。《和陶归园田居(其一)》勾勒了一幅旷远的自然山水图景,以“孔丘”“颜渊”“周公”“管蔡”等典故表现乡邻品德高尚,用“不二价”“不争田”“馈”“救”等词描述了淳朴的民风;苏轼陶醉于美景、乡情,反映了他超然旷达的心胸、安贫守节的志趣。
12.A 13.①诗歌语言平实,场景普通。诗人用平淡的语言写了在天气晴好的日子里,与友人结伴出游、开颜欢饮的场景。②思想超脱,见识高迈。诗人能看破生死,安然享受当下,有超出常人的不平凡的了悟。
14.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15.表现诗人对官场的厌恶,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归田后的欣喜心情。 16.(1)白描,如“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2)远近,如“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是近景;“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是远景;(3)视觉听觉,如“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是视觉,“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是听觉;(4)对偶,如“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17.夕阳渐渐下落,柔和的霞光透过云间的缝隙洒落下来,轻轻笼罩了像睡熟了的婴儿般宁静的乡村,家家户户的房上都飘起了一缕缕青烟,氤氲了整个村庄。
18.“尘网”“樊笼”比喻庸俗的官场和尘世。
19.B 20.C 21.D
22.B 23.“尘网”“樊笼”,比喻使人受拘束的尘世,比喻统治阶级的上层社会,比喻官场生活。用这种比喻,表示诗人已经看透了官场的污秽黑暗,表达了对官场极大厌弃。“羁鸟”“池鱼”比喻误入官场的人,是陶渊明自比,意在说明误入官场,深受束缚,迫切要求摆脱束缚,回归农村的心志。这里一方面表现了陶渊明对误入官场的痛心,对黑暗官场的嫌弃,一方面表现了他渴望摆脱官场束缚,回归田园,获得自由的迫切心情。
24.暧暧远人村 脚著谢公屐 赢得仓皇北顾 东船西舫悄无言 驽马十驾 功在不舍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师不必贤于弟子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5.山不厌高 海不厌深 青青子衿 悠悠我心 羁鸟恋旧林 池鱼思故渊 少无适俗韵 性本爱丘山
26.A
27.B
28.D
29.A
30.A
31.A
32.《短歌行》中,以“明月”比喻贤才,以“明月不可掇”比喻贤才难得。
《归园田居》中,“尘网”“樊笼”比喻使人拘束的官场,表示诗人已看透官场的污秽黑暗,对官场充满了厌恶。“羁鸟”“池鱼”是诗人自比,意在说明自己误入官场,屈心抑志,深受折磨,迫切想要摆脱束缚回归自然的心志。
33.明确:《短歌行》塑造了一位具有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而又求贤若渴的政治家形象。《归园田居》塑造了一位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向往怡然自得的田园生活的隐士形象。
34.“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是简笔的勾勒。“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有远景,有近景,这两句所描写的景致,给人以平静安详的感觉,好像这世界不受任何力量的干扰。这四句主要写静景。“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主要写动景。动静结合。
诗人采用了白描、动静结合、情景交融等表现手法展现出一派宁静和谐而又充满生机的田园风光。
35.C
36.陶渊明,面对黑暗官场,他选择了归园,选择了自然的那份恬适。他追求的是“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自足,他追求的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他追求的是“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的理想。所以他选择归隐,归隐在榆柳掩映,桃李芬芳的田园;归隐在狗吠深巷、鸡鸣桑颠的田园;归隐在白云出岫、倦鸟知还的田园……带着一阵阵清爽飘逸的菊香,带着与自然相合的阔达心境,他归隐得如此潇洒、如此清明、如此自然!他绽放了压在心底的那份“自然”,他的丰碑永远树立在田园乡野之上,树立在每个追求闲适自然生活的心灵上!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第三单元7(短歌行 *归园田居(其一))7.2* 归园田居(其一)测试题,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基础知识,语言表达,默写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第三单元7(短歌行 *归园田居(其一))7.2* 归园田居(其一)练习,共2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基础知识,六句承上而来,描绘了道路狭窄,诗歌鉴赏,默写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7.2* 归园田居(其一)同步训练题,共3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基础知识,语言表达,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默写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