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中考)中考语文早读36 错字例析+文言虚词+古诗文梳理+话题语段素材
展开81.淹淹(奄奄)一息:形容气息微弱的垂死之状。奄奄,气息微弱。
82.掩(偃)旗息鼓:偃,本义为“人倒地若卧”,引申为“隐匿”。“偃旗息鼓”,指放倒旗帜,停止敲鼓,形容隐蔽行动,也指停止战争或停止行动。
83.摇摇欲堕(坠):形容极不稳固,就要掉下来或垮台。坠,掉下。
84.遗(贻)笑大方:遗、贻二字,都有“留下”的意思,但使用时有所分工:表示“死人留下”用“遗”,表示一般留下用“贻”。“大方”,专家、方家。“贻笑大方”,让行家里手见笑。类似的成语还有:“贻害无穷”、“贻害后学”。
85.以(倚)老卖老:倚,仗恃。“倚老”,倚仗年纪大。
86.饮鸠(鸩)止渴:鸩,传说中的一种鸟,用它的羽毛泡酒,可以致人死命。
87.渊源(源远)流长:源头很远,水流很长,比喻历史悠久。
88.越桌(俎)代庖:厨子没做饭,掌管祭祀的人不能越过自己的职守,放下祭器去代替厨子做饭。比喻超过自己的职务范围,去处理别人所管的事情。俎,古代祭祀时盛牛羊等祭品的器具。
89.悠(优)哉游哉:优,本义为“吃饱了”,引申为“有余、悠闲”。“优哉游哉”,形容悠闲自在。
90.忧(优)柔寡断:优,由“悠闲”引申为“犹豫”。
(十九)虽连词,在文言文中主要有两种用法。
1.表示假设,可译为“即使”。
例:虽千里弗敢易也,岂止五百里哉?(《唐雎不辱使命》)
2.表示转折,可译为“虽然”。
例: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送东阳马生序》)。
(二十)然
1.代词,起指示作用,译为“这样”、“如此”。
例:父利其然也。(《伤仲永》)。
2.连词,表转折关系,译为“然而”、“但是”等。
例:然足下卜之鬼乎?(《陈涉世家》)
3.助词,分两种情况:
①用在形容词之后,作为词尾,可译作“……的样子”、“ ……地”。
例:秦王怫然怒。(《唐雎不辱使命》)
②用于句尾,常与“如”“若”连用,构成“如……然”“若……然”的格式,“……的样子”“像……似的”。
例: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
(二十一)故
1.旧的,原来的。
例:温故而知新(《论语》十则) / 两狼之并驱如故。《狼》)
2.特意。
例: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见蔡桓公》)
3.原因,缘故。
例:公问其故。(《曹刿论战》)
4.所以,因此。
例: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咸阳城东楼
许浑(晚唐诗人)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1.根据内容,概括作者“愁”的原因和作用。
官宦在外,思念家乡;国势动荡,危机四伏;江山依旧,世事沧桑。一个“愁”字奠定全诗的感情基调。以“愁”开篇,其后交待“愁”的缘由(用首句引出下文情感的抒发)。
2.简要赏析颈联的表达效果。
颈联晚眺近景,虚实结合(或从“视听结合”的角度分析也可);强调过去的禁苑深宫,现今只是绿芜遍地,黄叶满林,唯有鸟蝉不识兴亡,依然如故(或:今昔对比)沧桑的世事,把诗人的愁怨从“万里”推向“千古”,吊古之情油然而生。(或“引发诗人的思古幽情”)
3.《诗境浅说》评“山雨欲来风满楼”可谓“绝妙好词”, 试从内容角度赏析。
“山雨欲来风满楼”是全诗的警句。周围的群山雨意越来越浓,大雨即将到来,城楼上已是满楼的狂风。全句只有寥寥七个字,十分形象地写出山城暴雨即将来临的情景,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但是作者并不仅仅只是写自然界的变化,而是包含着另外一层意思。唐皇朝的统治,已经面临着崩溃在即的危机。社会也到了大变动的前夕。这种社会大变动的征兆,已经反映得极为明显。也是出现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局面。所以作者才写出这个概括性极强又十分形象的诗句。由于自然界的变化与社会的大变动具有某些共性特点,所以它的引申意义被后人在许多场合引来说明社会大变动即将到来的某种征兆。
4.许浑的咸阳城东楼。请从情景交融的角度简要赏析本诗。
本诗开篇愁字笼盖全篇,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与下文构成因果关系。开头讲愁,下面则交代因何而愁,用云日风雨层层推进,又以绿芜黄叶来渲染勾勒出一个萧条凄凉的意境,抒发了对家国衰败的无限感慨.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
无题
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注释:
东风:春风。
无力:没有力量。
残:凋谢。
丝:双关,既指“丝”,又隐指相思之“思”。
蜡炬:蜡烛。蜡烛燃烧时淌下的蜡油称烛泪。
但:只。
改:指容颜变得憔悴。
蓬山:即蓬莱山,传说中的海上仙山。这里指对方住处。
青鸟:神话中的鸟,像乌鸦,是女神西王母的信使。这里指传递信息的人。
为:替。
探看:探探看,打听一下。
1.李商隐的《无题》寄托了仕途苦闷的心情,以极其沉痛的心情写伤别的诗句是: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2.诗中通过神话传说找到慰藉自己的途径,表达了自己情感的诗句是: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3.如果把此诗当爱情诗来读,那么,“蓬山”在诗中喻指什么?
答:“蓬山”,本来是指传说中的海上仙山蓬莱,这里用来借指恋人住处。
4.有人认为“春蚕”两句是写诗人自己,“晓镜”两句是诗人设想的女方,你同意这个观点吗?
答:同意。颔联巧妙的运用比喻和双关,明写春蚕实写人,写出主人公对恋人思之切、爱之深、情之坚定;颈联则由己及恋人,拟想两人别后幽思孤寂的情状,设想对方的种种情状,以示相爱之深。
5.为什么说“相见时难别亦难”,两个“难”连用有何深刻含义?
答:乐聚恨别,人之常情。一对忠贞不二的情侣,久久分隔天涯,一朝得以相见,这是多么动人的场面啊!真可谓:“相见时难”。然而好景不长,马上又要天各一方。这分别之际不是比相见更令人愁肠寸断吗?所以说“别亦难”。两个“难”字表面似同,义实有别,而其艺术效果却着重加强了“别难”的沉重力量。
6.对“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可有多种理解。你还可以用来形容什么人?说说你的理由。
答:“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寓含着一种超越诗歌本身内容而更具普遍意义的哲理:对工作或事业的忠诚执著,无私奉献。
7.试简析本诗的抒情特点。
答:本诗运用借景抒情的手法,用春蚕和蜡炬一对最具表现力的比喻来抒写强烈的相思和至死不渝的爱情。
“守住寂寞与不甘寂寞”的话题
42.当万籁俱寂,星光点点,那黑黝黝的山是寂寞的;当层巅叠嶂,云遮雾罩,那高耸的奇峰是寂寞的;当一墙之外,一窗之下,那小巷深处的那幢小楼中,一灯之下躬伏着的身影就是寂寞。
何为寂寞?寂寂秋夜,幢幢烛影,独步月下,品着晚风的低吟,就是吧?
何为寂寞?梅知春归竞先发,萁萁芳草漫铺时,踽踽独行翘首企盼那姹紫嫣红开遍“未有期”的等待就是吧?
其实,真正的寂寞是勾勒最壮丽的人生的底色。
43.其实,寂寞就是马克思四十年的苦拼,就是鲁迅先生在“寂寞新文苑,平安旧战场”上的“荷戟独彷徨”苦战,就是袁隆平三十年如一日守在田间地头,心中只有一念“让世界上每一个角落都不再有饥饿”的苦研,就是守在六米小屋中的那六麻袋演草纸上陈景润的苦斗!
44.一部《春秋》,字字珠玑,微言大义,警示后人,但你可知道,他的诞生与问世,恰恰是在孔子“厄于蔡”,人生最难耐的叫喊于生人之中却掀不起半点漪沦的寂寞之中。
45.古今成大事者无一不是在与寂寞开战,守住了寂寞,而完成了天降之大任的。
46.寂寞是常客,躲也躲不过。守住寂寞者,方有大收获。(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