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22 《礼记》二则大道之行也复习练习题
展开
《大道之行也》精选题含答案
一、阅读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16分)
[甲]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礼记·大道之行也》)
[乙]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1、解释下列文言句中加点的字词。(4分)
(1)仿佛若有光 仿佛:___________
(2)货恶其弃于地也 恶:___________
(3)故外户而不闭 户:___________
(4)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属:___________
2、《桃花源记》《大道之行也》两文反映了古人对人类__________的追求,不同的是,前文对理想社会进行了__________,后文则是__________。(3分)
3、乙文中“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句与甲文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表达的内涵是相同的。(3分)
4、[甲]文中阐述的“大同社会”与[乙]文中描绘的“世外桃源”有什么相似的地方?(5分)
1、(4分)(1)好像(2)憎恶(3)门(4)类
2、(3分)理想社会 具体的想象 理论纲领
3、(3的)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4、(5分)两文都表现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追求。“世外桃源”的境界是根据“大同”社会的体制构想出来的,艺术地再现“大同”社会的生活风貌。如:“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可以看出“桃源”中的老人和孩子因受到社会的关爱,生活极其幸福,这就是“大同”中的“老有所终,幼有所长”了。
二、阅读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16分)
[甲]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礼记·大道之行也》)
[乙]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敞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中,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论语·公冶长》)
[注]侍:服侍,站在旁边陪着尊贵者叫侍。 盍:何不。 伐善:伐,夸耀。善:长处。 施劳:施,表白。劳,功劳。 怀:关怀,照顾。
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4分)
(1)男有分 分:________(2)货恶其弃于地也 恶:________
(3)盗窃乱贼而不作 作:________(4)敝之而无憾 敝:________
2、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甲]文描述了儒家______的社会理想;[乙]文孔子说出了他__________的崇高理想。(2分)
4、儒家经典在表述思想时是讲究修辞的。[甲][乙]两文主要采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指出并各举一例。(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分)(1)职分,职守(2)憎恶(3)兴起(4)破旧
2、(6分)
(1)选拔推举品德高尚、有才干的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2)我愿意使老年人安度晚年,朋友之间相互信任,年少的人得到关怀。
3、(2分)大同 仁爱无私
4、(4分)①对举(对偶也可)。如: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②排比。如: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乙]文参考译文:颜渊和子路陪伴着孔子。孔子说:“你们为什么不谈谈自己的志向呢?”子路说:“我愿意拿出自己的车马、衣服、皮袍,同我的朋友共同使用,用坏了也不抱怨。”颜渊说:“我不夸耀自己的长处,不表白自己的功劳。”子路说:“希望听听老师的志向。”孔子说:“使老者安详晚年,使朋友信任自己,让年轻的子弟们怀念我。”
三、阅读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16分)
[甲]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礼记·大道之行也》)
[乙]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一、阅读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16分)
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4分)
(1)不独子其子 子:____________(2)男有分 分:____________
(3)屋舍俨然 俨然:____________(4)鸡犬相闻 闻:____________
2、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甲]文段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与[乙]文段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都表现了老人和孩子因受到全社会的关爱,生活极其幸福。(3分)
4、 [甲]文段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的?(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分)(1)以……为子(2)职分,职守(3)整齐的样子(4)听到
2、(6分)
(1)选拔推举品德高尚、有才干的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2)(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和桑树竹子之类。
3、(3分)老有所终 幼有所长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4、(3分)①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②人人都能安居乐业;③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四、阅读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16分)
[甲]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选自《大道之行也》)
[乙]礼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以起也。
(节选自《荀子·礼论》)
[注释]穷:困境。 分:区分,辨别。 屈:竭尽。
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4分)
(1)讲信修睦 修:__________ (2)不独子其子 子:__________
(3)先王恶其乱也 恶:__________ (4)两者相持而长 持:__________
2、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使欲必不穷于物,物必不屈于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甲]文段先对大同社会的纲领进行说明,接着具体阐述大同社会的___________,最后指出大同社会的美好;而[乙]文段主要阐述了礼制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4、根据[乙]文段,说说荀子是从哪几个角度对“礼”的起源进行阐释的。(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分)(1)培养(2)以……为子(3)厌恶(4)制约
2、(6分)
(1)要使老年人有终老的保障,中年人能够发挥自己的才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顺利利地成长。
(2)使人们的欲望不会由于物资的原因而得不到满足,物资决不会因为人们的
欲望而枯竭。
3、基本特征 产生的主要原因
4、①避免天下混乱;②确定人们的名分;③平衡人的欲望;④使物质和欲望相互制约。
[乙文参考译文]
礼是什么情况下产生的呢??回答说:人生来就有欲望,如果想要什么而不
能得到,就不能没有追求;如果一味追求 而没有一个标准限度,就不能不发生
争夺;一发生争夺就会有祸乱,有祸乱就会陷人困境。古代的君主厌恶那祸乱,所以制定了礼义来确定人们的名分,以此来调养人们的欲望,满足人们的需求,使人们的欲望决不会由于物资的原因而得不到满足,物资决不会因为人们的欲望而枯竭,使物资和欲望两者在互相制约中增长,这就是礼兴起的原因。
五、阅读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16分)
[甲]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大道之行也》)
[乙]唐玄宗以韩休为门下侍郎中,同平章事。休为人峭直,不干荣利。及为相,甚允时望。上或宫中宴乐,及后苑游猎,小有过差,辄谓左右曰:“韩休知否?”言终,谏疏已至。上常临镜,默默不乐。左右日:“韩休为相,陛下殊瘦,何不退之?”上叹曰:“吾貌虽瘦,天下必肥。吾用韩休,为社稷耳,非为身也。”
(选自《涉史随笔》)
[注释]门下待部:官职名,为皇帝近侍 同平章事: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与中书门下协商处理政务之章。 允:符合。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5分)
(1)盗窃乱贼而不作 作:_________
(2)大道之行也 大道:_________
(3)讲信修睦 修:_________
(4)货恶其弃于地也 恶:_________
(5)上常临镜 临: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吾用韩休,为社稷耳,非为身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甲][乙]两文的内容,概括“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实现大同社会是每个人的愿望。请你结合[甲][乙]两文的内容,谈谈如何才能实现大同社会。(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分)(1)兴起(2)指儒家推崇的上古时代的政治制度(3)培养(4)厌恶(5)面对。
2、(4分)
(1))因此人们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子女。
(2)我重用韩休是为了国家,不是为了我自己。
3、(3分)①人人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②人人都能安居乐业;③物尽其用,人尽其力。
4、(4分)示例:要实现大同社会,需要选拔德才兼备、一心为公的人处理国家事务,全社会行动起来,做到人人诚信,和睦相处,相互宽容。(围绕“善于纳谏”“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天下为公”中的任意一点来谈即可)
六、阅读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16分)
[甲]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礼记·大道之行也》)
[乙]贞观二年,关中旱,大饥。太宗谓侍臣曰:“水旱不调,皆为人君失德。朕德之不修,天当责朕,百姓何罪,而多遭困穷!闻有鬻男女者,朕甚愍焉。”乃遣御史大夫杜淹巡检,出御府金宝赎之,还其父母。
贞观七年,襄州都督张公谨卒。太宗闻而嗟悼,出次发哀,有司奏言:“准阴阳书云:‘日在辰,不可哭泣。’此亦流俗所忌。”太宗曰:“君臣之义,同于父子,情发于中,安避辰日?”遂哭之。
(节选自《贞观政要·仁恻》)
[注释]鬻:卖。 愍:怜悯,悲伤。 嗟:叹息,慨叹。 出次发哀:到郊外致以哀悼。
1、请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
(1)选贤与能 贤:________ (2)女有归 归:________
(3)闻有鬻男女者 闻:________ (4)安避辰日 安:________
2、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联德之不修,天当责朕,百姓何罪,而多遭困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甲]][乙]两文中都使用了一些修辞手法,请举一例分析。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乙]文中唐太宗的哪些做法与[甲]文中大同社会相符合?(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分)(1)指品德高尚(2)女子出嫁(3)听说(4)怎么
2、(4分)
(1)因此图谋之心闭塞而不会兴起,盗窃、作乱害人的事情也不会兴起,所以门从外面带上,而不从里面闩上。
(2)我没有修养品德,老天应该惩罚我,老百姓有什么罪过呢,却遭受这么多困境!
3、(4分)示例一:[甲]文“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使用了对偶、排比的修辞手法。更加有力地说明了大同社会的美好。
示例二:[乙]文“君臣之义,同于父子,情发于中,安避辰日?”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突出了唐太宗对臣子的情义和悲伤。
4、(4分)①唐太宗让政府出资,替卖身者赎身,并将他们送还父母家,这做法符合“不独子其子”“幼有所长”的大同社会人人都能得到关爱的思想。
②唐太宗不避流俗,在辰日那天哭祭吊唁张公谨,体现了唐太宗“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的思想。
[乙文参考译文]贞观二年,关中大早,老百姓遭遇了饥荒。唐太宗对侍臣说:“水旱不调,都是因为君王治国无道。我没有修养品德,老天应该惩罚我,可是老百姓有什么罪过呢,却遭受这么多困境!听说现在百姓中有卖儿女的,我对他们非常怜悯啊。”于是派御史大夫杜淹出京巡视,用御府的财物替卖身者赎了身,并将他们送还父母家。
贞观七年,襄州都督张公谨去世。唐太宗听说后叹息、悼念他,要前去致以哀悼。有关部门上书说:“阴阳书上说:‘辰日这一天,不可以哭泣’,在民间这也是要避讳的。”唐太宗说:“君臣之间的情义,像父子一样,悲伤之情发自内心,怎么能够避讳辰日呢?”于是痛哭不已。
七、阅读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16分)
【甲】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大道之行也》)
【乙】古之善将者,必以其身先之。暑不张盖①,寒不被衾。军井未达,将不言渴;军幕未办②,将不言倦。当其合战,必立矢石③之间,所以齐劳逸,共安危也。夫④人之所乐者,生也;所恶者,死也。然而矢石若雨,白刃交挥,而士卒争先者,非轻死而乐伤也。夫将视兵若子,则兵事⑤将若父;将视兵如弟,则兵事将如兄。故语曰:父子兄弟之军不可与斗。由其一心而相亲也。是以古之将者贵得众心,以情亲之,则木石知感。 (节选自《臣轨》)
【注释】①盖:伞盖。②办:置备。③矢石:箭头和飞石。④夫:发语词。⑤事:侍奉。
1、解释下面两句话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1)天下为公 公:___________ (2)盗窃乱贼而不作 作:___________
2、选出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 )(3分)
A.故人不独亲其亲 以情亲之,则木石知感
B.选贤与能 父子兄弟之军不可与斗
C.必以其身先之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
D.然而矢石若雨 其翼若垂天之云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两句话。(4分)
(1)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是以古之将者贵得众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大道之行也》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的?(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甲】文和【乙】文的思想观点有什么共同之处?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来。(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分)(1)公共的(2)兴起
2、(3分)D
3、(4分)
(1)财货,厌恶把它扔在地上,不是一定要据为己有。
(2)因此古代的将领最为可贵的是能得到士兵的心。
4、(3分)①人人受到关爱;②人人安居乐业;③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5、(3分)都强调得民心的重要性。
【乙参考译文】古时善于带兵的将领,必定身先士卒。天热不张开伞盖遮阳,天冷不盖厚被御寒。军队没到有井的地方,将领不先说自己口渴。军队没布置好幕帐,将领不先说自己疲倦欲睡。当与麾下士兵一起奋战时,必定站在飞箭与乱石之间,这么做的目的是与士兵同甘共苦。人都是趋利避害的。乱石飞箭像雨一样密集,闪亮的刀剑交相挥舞,在这样的情境下,士兵争先恐后与敌人厮杀,并不是将死亡看成一件随便的事、将受伤看成一件值得庆幸的事。将领把士兵看成自己的孩子,士兵就像侍奉父亲一样侍奉将领。将领把士兵看成自己的弟弟,士兵就像侍奉兄长一样侍奉将领。所以说,不要与父子兄弟之军战斗。因为他们相亲相爱、上下一条心。因此古代的将领最为可贵的是能得到士兵的心,用真感情来亲近士兵,这样的话,就是树木石头也会被感动的。
八、阅读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16分)
【甲】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节选自《礼记·礼运》)
【乙】令既具,未布①,恐民之不信,乃立三丈之木於②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③下令。
於时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太子,君嗣④也,不可施刑,刑⑤其傅⑥公子虔,黥⑦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
(节选自《〈史记〉卷六十八·商君列传第八》)
【注释】①布:颁布,公布。②於:同“于”。③卒:终于。④嗣:继承。⑤刑:处罚。⑥傅:老师。⑦黥:即墨刑。用刀在面额上刺字,再涂以墨。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4分)
(1)男有分 分:_________ (2)盗窃乱贼而不作 作:_________
(3)秦民大说 说:_________ (4)有一人徙之 徙:_________
2、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恐民之不信 有一人徙之
B.货恶其弃于地也 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C.不必为己 不足为外人道也
D.刑其傅公子虔 而竖其左膝
3、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B.故/外户/而不闭
C.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 D.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乙文卫鞅(商鞅)在实施新法令之前,作了“立木南门,徙者奖励”这件事。他这样做的目的是____________,甲文中的“_______”二字也能体现这一点。(2分)
1、(4分)(1)职分,职守 (2)兴起 (3)同“悦”,愉快 (4)搬走
2、(3分)D
3、(3分)A
4、(4分)
(1)选拔推举品德高尚、有才干的人(出来给大家办事),(人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2)招募百姓中能把木头搬到北门的人赏给十金。
5、(2分)取信于民(表明不欺骗百姓) 讲信
【乙参考译文】新法准备就绪后,还没公布,他担心百姓不相信,就在国都后边市场的南门竖起一根三丈长的木头,招募百姓中能把木头搬到北门的人赏给十金。百姓觉得这件事很奇怪,没人敢动。又宣布“能把木头搬到北门的人赏五十金”。有一个人把它搬走了,当下就给了他五十金,借此表明令出必行,绝不欺骗。事后就颁布了新法。正当这时,太子触犯了新法。卫鞅说:“新法不能顺利推行,是因为上层人触犯它。”将依新法处罚太子。太子,是国君的继承人,又不能施以刑罚,于是就处罚了监督他行为的老师公子虔,以墨刑处罚了给他传授知识的老师公孙贾。第二天,秦国人就都遵照新法执行了。新法推行了十年,秦国百姓都非常高兴,路上没有人拾别人丢的东西为己有,山林里也没了盗贼,家家富裕充足。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马说练习题: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马说练习题,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北冥有鱼同步测试题: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北冥有鱼同步测试题,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八年级下册核舟记复习练习题: 这是一份语文八年级下册核舟记复习练习题,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