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八年级下册马说随堂练习题
展开
八下语文
《马说》精选题含答案
一、阅读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14分)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 (2)策之不以其道( )
(3)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 ) (4)执策而临之 ( )
2.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划线句子的意思。(4分)
(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借“千里马”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如果你是一匹“千里马”,而尚未被“伯乐”发现,你该怎么做?(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14分)
1.(4分)(1)通“饲”,喂养(喂)(2)鞭打(驾驭)(3)通晓(知道、明白、懂得) (4)面对
2.(4分)
(1) 想要与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2) 果真没有千里马吗?大概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
3.(3分)寄托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或“对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强烈不满。”)
4.(3分)示例一:我要毛遂自荐,主动展示自己的才能。示例二:我要努力完美自己,做得更好。示例三:要做到心态平和,相信是金子总会发光。
二、阅读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15分)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鸣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4分)
(1)骈死于槽枥之间( ) (2)才美不外见( )
(3)安求其能千里也( ) (4)执策而临之( )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一食或尽粟一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作者看来,“伯乐”与“千里马”哪个更重要?为什么?(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借有关伯乐和千里马的传说来阐述自己的观点,请指出文中“伯乐”“千里马”和“食马者”各比喻现实生活中什么样的人,并指出作者集中抨击了一种怎样的社会现象。(4分)
①伯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千里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食马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抨击的社会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15分)
1.(4分)(1)一同死(2)同“现”,表现(3)怎么(4)面对
2.(4分)
(1)吃一顿有时吃完一担粮食。
(2)它鸣叫,(食马者)不能明白它的意思。
3.(3分)伯乐更重要。因为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或者:因为没有伯乐,千里马也就被埋没了。
4.(4分)①能识别人才的封建统治者 ②人才 ③愚妄浅薄的封建统治者 ④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摧残埋没人才。
三、阅读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16分)
马说
韩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栎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 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4分)
(1) 骈死于槽枥之间 骈:___________ (2)虽有千里之能 虽:_________
(2)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食:__________ (4)策之不以其道 策:________
2. 翻译下列句子。(4分)
(1)食之不能尽其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从文中看,造成千里马被埋没和被摧残的根本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直接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文中原句回答)(4分)
4. 文中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如果韩愈生活在当今社会,你有什么建议想对他说说?(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16分)
1.(4分) (1)两马并驾 (2)虽(3)通“饲”,喂 (4)用鞭子打
2.(4分)
(1)喂养它又不足以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
(2)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
3.(4分)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4.(4分)作者在文中表达了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心情和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控诉。(2分)我想对韩愈说:千里马固然是由伯乐来发现的,但是在伯乐出现之前也应该学会毛遂自荐,为自己争取机会,而不是被动的等待。且当今社会条条大道通罗马,无人赏识不妨自我创业。(言之有理即可)(2分)
四、阅读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15分)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选自韩愈《马说》)
[乙]人有卖骏马者,比①三旦立于市,人莫知之。往见伯乐曰:“臣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旦立于市,人莫与言,愿子还②而视之,去而顾之,臣请献一朝③之贾。”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④而马价十倍。
(选自《战国策》)
【注释】①比:副词,接连地。 ②还:通“环”,环绕。 ③朝:早晨。 ④一旦:一天。
1.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4分)
(1)才美不外见 见:____________ (2)执策而临之 临:____________
(3)愿子还而视之 子:____________ (4)去而顾之 顾:_____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4分)
(1)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比三旦立于市,人莫知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甲]文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当今社会,商家请名人作广告已成时尚。请结合甲、乙二文相关内容,简要谈谈“名人效应”的利与弊。(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15分)
1.(4分)(1)通“现”,表现 (2)面对 (3)你 (4)回头看
2.(4分)
(1)不能用正确的方法使用它,不能按千里马的标准喂养它。
(2)连续三天在集市上卖马,没有一个识马的。
3.(3分)寄托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之情,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能充分发挥才能。
4.(4分)利:如同千里马有了伯乐才能被人们所重视一样,好的产品通过名人的宣传,才能广而告之。
弊:名人宣传的不一定是真正的“千里马”,容易误导消费者。
【参考译文】有卖骏马的人,连续三个早晨站在集市上卖马,人们不知道他卖的是千里马。这个人就去拜见伯乐,说:“我有千里马想要卖,连续三个早晨站在集市上,没有人和我交谈,希望您环绕着马看它,离开的时候再回头看它,我会付你一个早晨的费用。”
伯乐就环绕着马看它,离开的时候回头看它。一天马价涨了十倍。
五、阅读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16分)
【甲】马 说(韩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乙】千里之马
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①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②而捐③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④,千里之马至者三。
注释:①涓人:宫中主管洒扫清洁的人。 ②安事:犹言“何用”。 ③捐:白白费掉。④期(jī)年:即一整年,这里指满一年。
1. 下列对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
B. 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
C. 臣闻古之君人 /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
D. 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
2. 下列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3分)
A. 君大怒曰 怒而飞,其翼若…… B.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请求之
C. 买其首五百金 其真无马邪 D.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死马且买之五百金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甲文借千里马,寄寓了作者对人才遭屈辱、被埋没、受摧残的悲愤之情。
B. 甲文说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在于千里马有食量大的特性。
C. 甲文中的“食马者”与乙文中的“君”都是封建统治者代表。
D. 两文都以千里马为题材,但甲文是篇说理性文章,而乙文是篇记叙性文章。
4. 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马说》与《千里之马》两文中“千里马”的命运截然不同,请简答它们的不同之处。(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16分)
1.(3分)C
2.(3分)D
3.(3分)B
4.(4分)
(1)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大概是(他们)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
(2)死马况且用五百金买,何况活马呢?
5.(3分)甲文中的千里马因为不能得到统治者赏识、任用而被埋没,“不以千里称也”;(1分)乙文中的千里马受到君人重视(以千金求之),且采纳别人正确建议,得以脱颖而出。(2分)
六、阅读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15分)
【甲】马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乙】敬之①识才
敬之尝为《华山赋》示韩愈,愈称之,士林②一时传布。敬之爱士类,得其文章,孜孜玩讽,人以为癖。雅爱项斯③为诗,所至称之,繇④是擢上第⑤。斯字子迁江东人。敬之祖客灞上,见闵人濮阳愿⑥,阅其文,大推挹⑦,遍语公卿间。会⑧愿死,敬之为敛葬。
【注释】①敬之:杨敬之,文学家。 ②士林:士大夫。③项斯:晚唐著名诗人,台州历史上第一位进士。④繇(yóu):古同“由”。⑤擢(zhuó):提拔。上第:前几名。 ⑥濮阳愿:人名。 ⑦挹(yì):提携。⑧会:正赶上,恰逢。
1. 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 才美不外见/敬之识才 B. 不以千里称也/愈称之
C. 马之千里者/所至称之 D. 食之不能尽其材/得其文章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2分)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用“/”给【乙】文中画线语句断句。(限断两处)(2分)
斯 字 子 迁 江 东 人。
4. 【甲】文中“伯乐”“千里马”和“食马者”分别比喻哪三种人?(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乙】文中杨敬之“爱士类”(喜欢文人士大夫中有才华的人),表现在哪几件事上?(用自己的话概括,写出两件即可)(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甲】文通篇运用了什么写法?作者以千里马不遇伯乐,写贤才难遇明主,表达了他怎样的思想情感?(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15分)
1.(3分)D
2.(2分)难道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的不认识(或不了解)千里马吧!
3.(2分)斯/字子迁/江东人。
4.(3分)“千里马”指人才;“伯乐”指善于识别人才的统治者;“食马者”愚妄无知,平庸浅薄的封建统治者。
5.(2分)(1)把玩欣赏他们的文章;(2)大力举荐项斯;(3)欣赏濮阳愿的文章,向各公卿推荐他,并为他安葬。(两点即可)
6.(3分)托物寓意。(1分)作者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能充分发挥才能。全文寄托作者的愤懑不平和穷困潦倒之感,并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针砭和控诉。(2分)
七、阅读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16分)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韩愈《马说》)
【乙】昔者汤将往见伊尹①,令彭氏之子御②。彭氏之子半道而问曰:“君将何之?”汤曰:“将往见伊尹。”彭氏之子曰:“伊尹,天下之贱人也。若君欲见之,亦令召问焉,彼受赐矣!”汤曰:“非汝所知也。今有药于此,食之,则耳加聪,目加明,则吾必欲说而强食之。今夫伊尹之于我国也,譬之良医善药也,而子不欲我见伊尹,是子不欲吾善也!”因下彭氏之子,不使御。 (节选自《商汤见伊尹》)
注释:①伊尹:商初大臣,曾为奴隶。②御:驾车。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一食或尽粟一石(有时) B.策之不以其道(道路)
C.是子不欲吾善也(好) D.因下彭氏之子(于是)
2.下列各组句子加点词语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譬之良医善药也,而子不欲我见伊尹
B.执策而临之 令彭氏之子御
C.其真无马邪 既出,得其船
D.骈死于槽枥之间 今夫伊尹之于我国也
3.用“/”划分文中划线句子的节奏。(划两处)(2分)
彭 氏 之 子 半 道 而 问 曰
4.翻译下面的文言语句。(4分)
(1)安求其能千里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君将何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甲】文托物寓意,文中的“千里马”喻指___________,“食马者”喻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甲】文中的“食马者” 对待人才的态度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乙】文中的商汤对待人才的态度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七、(16分)
1.(3分)B 【解析】B.道(方法)
2.(3分)A【解析】A.都表转折关系 B.代词,指千里马/结构助词,的 C.表示加强诘问语气/指示代词,他的 D.介词,在/ 介词,对于
3.(2分)彭氏之子/ 半道/而问曰
4.(4分)
(1)怎么要求它能够日行千里呢?
(2)您这是要去哪里?
5.(4分)人才 不识人才的封建统治者 不识人才,埋没人才 重视人才,尊重人才
八、阅读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15分)
【甲】马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乙】冯异定关中:冯异①定关中,自以久在外,不自安。有人上章言:“异权威至重,百姓归心,号为‘咸阳王’,陛下应防其反之。”光武帝以此章示异。异上书谢②。诏曰:“将军之于国家,恩犹父子,何嫌何疑,而有惧意?”及异大破敌军,诸将欲分其功。玺书③诮④大司马以下,称异功若丘山。今人咸知异为名将,然非君之明,必困谗口矣。
【注释】①冯异:人名,汉代名将。②谢:谢罪。③玺书:古代封口处盖有印信的文书。秦以后,专指皇帝的诏书。④诮:qiào,责备。
1.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分)
(1)一食或尽粟一石 ( ) (2)策之不以其道( ) (3)今人咸知异为名将( ) (4)及异大破敌军( )
2. 选出下列各项中加点词含义相同的一项( )(3分)
A.安求其能千里也 自以久在外,不自安
B.不以千里称也 称异功若丘山
C.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诸将欲分其功
D.然后有千里马 然非君之明
3. 翻译下列句子。(4分)
(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甲】【乙】两段选文写出了统治者对待人才的不同态度,请分别概括出来。(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15分)
1.(4分)(1)有时 (2)马鞭,这里指用马鞭驱赶 (3)都 (4)等到,到了
2.(3分)C C都是“打算、想要”的意思 A.怎么/内心平静 B.著称/称赞 D.连词“然后”/然而,表转折
3.(4分)
(1)也只能辱没在奴仆的手中,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不以千里马著称。(2分)
(2)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大概是(他们)真的不能识别千里马吧! (2分)
4.(4分)【甲】文:埋没、摧残人才(2分);【乙】文:信任、保护人才(2分)。
【参考译文】冯异平定了关中,自己认为长时间呆在京城之外,心中不能自安。有人上奏章说冯异威势权利很大,百姓归心,称他为“咸阳王”,光武帝把奏章给冯异看。冯异上书辞职,光武帝下诏说:“将军对于国家,恩情好像子对父,有什么嫌隙和疑虑,使你产生害怕之意?”等到冯异大破敌军,诸位将军想瓜分他的功劳,皇帝下诏书责备大司马以下的官员,说冯异的功劳像山一样。现在的人都知道冯异是个名将,如果不是皇帝的英明,必定遭到谗言的陷害。
九、阅读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16分)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栎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韩愈《马说》)
【乙】秦穆公谓伯乐曰:“子之年长矣,子姓①有可使求马者乎?”伯乐对曰:“臣之子皆下才也可告以良马不可告以天下之马也。臣有所与共担缠薪菜②者,有九方皋,此其于马,非臣之下也。请见之。”穆公见之,使行求马。三月而反,报曰:“已得之矣,在沙丘。”穆公曰:“何马也?”对曰:“牝③而黄。”使人往取之,牡而骊④。报穆公,穆公不说,召伯乐而谓之曰:“败矣!子所使求马者,色物牝牡尚弗能知,又何马之能知也?”伯乐喟然太息曰:“一至于此乎!是乃其所以千万臣而无数者也。若皋之所观,天机也。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见其所见,不见其所不见;视其所视,而遗其所不视。若皋之相马,乃有贵乎马者也!”马至,果天下之马也。 (选自《九方皋相马》,有删改)
【注释】①姓:指代家族,此处指子孙。②担缠薪菜:即担柴挑菜,指干粗活。③牝:雌性鸟兽。下文的“牡”是指雄性鸟兽。④骊:纯黑色的马。
1. 请用“/”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断两处)(2分)
臣 之 子 皆 下 才 也 可 告 以 良 马 不 可 告 以 天 下 之 马 也
2.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4分)
(1)一食或尽粟一石( ) (2)才美不外见 ( )
(3)穆公不说 ( ) (4)色物牝牡尚弗能知( )
3.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4分)
(1)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甲】【乙】两文都写到伯乐,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他是一个怎样的人?(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甲】【乙】两段文字各包含了怎样的寓意?(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九、(16分)
1.(2分) 臣 之 子 皆 下 才 也 /可 告 以 良 马 /不 可 告 以 天 下 之 马 也
2.(4分)(1)有时(2)同“现”,显露(3)同“悦”,高兴(4)尚且
3.(4分)
(1)(食马者)用马鞭赶它,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喂它,却不能让它竭尽才能。
(2)深得它的精妙,而忘记了它的粗糙之处;明悉它的内部,而忘记了它的外表。
4. (4分)《马说》伯乐:善于发现人才,赏识人才。《九方皋相马》伯乐:大公无私,唯贤是举。
5.(2分) 甲:寄托作者的愤懑之情,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和控诉。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 乙:看问题不能被表象所迷惑,要善于抓住事物的本质。
【参考译文】秦穆公问伯乐:“您的年岁已高,子孙中有可以派出去寻求天下好马的人吗?”伯乐回答说:“我的子孙都是一般的人才,能够教会他们识别一般的好马,无法教会他们识别天下特出的千里马。我有一个曾在一起扛过东西打过柴草的朋友,叫九方皋。这个人对于马的识别能力不在我之下,请您使他来谒见您吧。”穆公召见了九方皋,派遣他外出去寻求千里马,三个月后返回禀报说:“已经在沙丘寻得千里马。”穆公问:“是什么样的马?”九方皋回答:“是一匹黄色的母马。”穆公派人去沙丘取马,却是一匹黑色的公马。回来报告穆公,他很不高兴,召见伯乐并告诉他:“你所推荐的相马的人真糟糕,连毛色雌雄尚且不能辨别,又如何能够识别千里马呢?”伯乐长长地叹息,道:“竟然到了这种地步了吗?这正是他超过我千万倍还远远不止的地方啊。九方皋所观察到的,是天下的机妙啊。他看到千里马的机妙而忘记其粗略的外表,观察到了千里马的机妙所在而忽略其毛色雌雄,看见了他所应当看见的地方,而没有看见他不必看见的地方。观察他所应当观察到的地方,而遗忘他不必要观察的地方。像九方皋这种善于辨别千里马的人,实在有比千里马更宝贵的地方啊!”马取来后,果然是一匹千里马。
十、阅读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15分)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栎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韩愈《马说》)
【乙】七年,入见,帝①从容问曰:“卿得良马否?”飞曰:“臣有二马,日啖刍豆数斗,饮泉一斛,然非精洁则不受。介②而驰,初不甚疾,比行百里始奋迅。自午至酉,犹可二百里。褫③鞍甲而不息不汗,若无事然。此其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致远之材也。不幸相继以死。今所乘者,日不过数升,而秣④不择粟,饮不择泉,揽辔未安,踊踊疾驱,甫百里,力竭汗喘,殆欲毙然。此其寡取易盈,好逞易穷,驽钝之材也。”帝称善,曰:“卿今议论极进。”
(节选自《宋史·岳飞传》)
注释:①帝:宋高宗赵构,此次谈话后就封岳飞为太尉。②介:备上鞍甲。③褫(chǐ):脱去,卸下。④秣:喂食。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4分)
(1)策之不以其道 ( ) (2)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
(3)比行百里始奋迅( ) (4)褫鞍甲而不息不汗(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各句。(4分)
(1)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然非精洁则不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两文都谈马,韩愈笔下的千里马本应“________________”才能展现“千里之能”;被岳飞称为“致远之材”的良马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用文中的语句填空)(3分)
4.韩愈和岳飞都是借论马来表达对人才的看法,韩愈先从正面提出问题,然后从______展开议论,岳飞则通过_________阐述,他们都希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十、(15分)
1.(4分)(1)鞭打、鞭策(2)通晓、理解(3)等到到(4)流汗(各1分)
2.(4分)(1)拿着鞭子在它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
(2)然而如果不是精致、洁净的就不接受(不吃不喝)
3.(3分)一食或尽粟一石 受大而不苟取 力裕而不求逞
4.(4分)反面(1分)正反对比(1分)优秀人才能够被识别和重用(2分)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马说练习题: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马说练习题,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北冥有鱼同步测试题: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北冥有鱼同步测试题,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八年级下册核舟记复习练习题: 这是一份语文八年级下册核舟记复习练习题,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