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2023高考最新模考作文题练习(共8篇,附写作指导和参考范文)
展开
高考语文最新模考作文题练习
班级 考号 姓名 总分
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人喜欢怀念过去,有人喜欢把握当下,有人喜欢憧憬未来,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人生态度。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对人生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高考语文最新模考作文题练习
班级 考号 姓名 总分
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
老师拿着一杯水,说:“这杯水只有二百克,你们能将它端在手中多久?”很多同学都笑了,二百克而已,拿久了又会怎样!老师没有笑,他接着说:“拿一分钟,各位一定觉得没问题。拿一个小时,可能觉得手酸。拿一天呢?一个星期呢?这杯水的重量很轻,但是你拿得越久,就觉得越沉重。我们必须做的是放下这杯水,休息一下后再拿起,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拿得更久。”大家又笑了,不过这回是赞同的笑。
材料二: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说:“如果你老是把弦绷得紧紧的,弓会很容易折断;但如果你把它放松了,要使用时就能项用。”西班牙哲学家格拉西安说:“承受压力的重荷,喷水池才喷射出银花朵朵。”
读了上面两则材料,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对“负重和减重”或“增压和减压”进行辨析,结合材料含意和现实生活,写一篇在高三主题班会上的发言稿,和同学交流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自拟标题:诗歌除外,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不得出现真实校名、人名;卷面工整、字迹清晰。
高考语文最新模考作文题练习
班级 考号 姓名 总分
3.根据要求写作。
日常生活中,我们总倾向于做出“最优”的选择;但很多情况下,我们未必做了“最优”的选择。你对此有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高考语文最新模考作文题练习
班级 考号 姓名 总分
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郭熙《林泉高致》中说:“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高远之色清明,深远之色重晦;平远之色,有明有晦。高远之势突兀,深远之意重叠,平远之意冲融而缥缥缈缈。”
一山一世界,三远三视角。以上材料中,郭熙提醒山水画的创作者要从高远、深远、平远等不同视角去观察山的形色意态,结合仰视、俯视、平视等不同视角来描绘自然景物。
“高远、深远、平远”这个现象也能在更广泛的领域给人以启示,引发深入思考。请你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经验,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三远”的认识。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高考语文最新模考作文题练习
班级 考号 姓名 总分
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胸襟”“境界”“格局”是三个不同的词语。胸襟是指抱负、气量,也指心胸、心怀;境界是指事物所能达到的程度或表现的情况;格局是指对事物的认知范围。现实生活中,人们常常将这三个词语联系在一起,用来谈论关于待人处事的态度和方式。
请将上述三个词语结合起来,联系社会现实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高考语文最新模考作文题练习
班级 考号 姓名 总分
6.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
吴梅《题天香石砚室棋谱》诗云:“敛边丰腹审四隅,布局落子无其偶。”布局,指下棋时开局阶段棋子分布的态势,用以引导棋局的走向。对于一盘棋,棋手往往会根据实际情况规划未来,在布局中取得优势。其实,我们要想走好人生每一步,提前“布局”也非常重要。有人说,人生如棋,布局者生。
材料二:
犹太人的智慧书《塔木德》始终提倡要有“破局”思维。有人说,人生如棋,破局者存。
上述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要求:结合材料内容,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高考语文最新模考作文题练习
班级 考号 姓名 总分
7.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英雄”的释义是:①才能勇武过人的人;②不怕困难,不顾自己,为人民利益而英勇斗争,令人钦敬的人。可见,英雄具备杰出才能和崇高品质,为普通人所不及。但歌中又如是唱:“谁说站在光里的才算英雄?”平凡普通的人身上也有闪光点,也有精彩的令人感动的故事,他们虽不在聚光灯下,却也算“英雄”。
你如何看待这种分歧?请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思考和感悟。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高考语文最新模考作文题练习
班级 考号 姓名 总分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孟子》中说:“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意思是一个人只有对某些事舍弃不干,然后才可以有所作为。《种树郭橐驼传》中郭橐驼的种树之道,既需有为之举,又含无为之妙。
作为担当复兴大任的新时代的青年,以上材料引发你怎样的感悟与思考?请结合材料,联系实际,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附:参考范文和写作指导
1.
【参考范文】
把握“现在” 继往开来
时间是一条永无止境的河流,从过去流到现在,又由现在淌向未来。有人说,过去犹如一杯烈酒,历久弥香,回味永恒;有人说,现在是一曲正进行的交响乐,慷慨激昂,动人心弦;有人说,未来犹如一盏灯塔,永远指引着我们前进的方向,给我们力量与信念。文学家史铁生说:“过去和未来在今天随意交叉,因而过去和未来都刮着现在的风。”让我们把握“现在”,既往开来。
以史为诫,我们更清楚“现在”来自何方,“未来”该去往何处。
当西方列强的船舰利炮打破封锁的国门,当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肆意地践踏在祖国的土地上,当贫穷落后、民不聊生困扰着广大人民,“五四”青年走上街头振臂高呼,为国家为人民奔走;为民众鞠躬尽瘁的焦裕禄,奔波在兰考每一寸土地上,只为兰考人民能解决温饱问题;没有专业的钱长伟,以国家的需要为专业,用60多年的报国之情诠释了自己一直坚持的专业——爱国。回首历史的长河,那些矢志不渝的奋斗,无一不在提醒着我们,从何而来,该去向何处。传承前人的荣光,续写未来的光辉,他们是岁月长河,我们是他们之所来,必将活成他们之愿,完成他们未完成之诗篇。
奋斗现在,用铁肩担起道义,用奋斗铸就华章。
加缪曾言:“对未来的真正慷慨,是把一切都献给现在。”历史的接力棒已交到我们的手中。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社会风起云涌,我辈青年必当责任与使命同在,初心与坚守常存,做不负时代的逐梦人。致力于石墨烯研究的天才少年曹原,不留恋异乡的繁花似锦,拒绝美国邀请,毅然选择回到祖国效力;从无声里突围,打破自身的缺陷,江梦南把握当下,珍惜每一分每一秒,考入了无数人梦想以求的最高学府——清华大学;放弃大城市的优渥生活,只身投入脱贫攻坚的最前线,用生命谱写新时代的青春之歌。吾辈青年,当追随榜样脚步,把握现在,奋斗当下,为第二个百年添砖加瓦。
展望未来,现在是未来的起点,未来是现在要奔赴的终点。
以未来为动力,不负未来的伟大梦想。展望未来,党和国家现代化进程已彻底完成,第二个百年计划已成胜利果实,社会主义建设大跨步迈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同盛世已构建而成……怎么不让人心潮澎湃、血脉贲张。正是我们向往未来的美好愿景,才有了不断前行的明确目标,才有奋力拼搏的强大动力。这条康庄的未来大道,我们既已得看到终点,何不加快脚步,再快一点驶达?时代青年当怀着对未来的憧憬,让未来得益于现在的耕耘,让未来成为已来。
“一掣现在的铃,无限的过去未来皆遥相呼应。”过去与未来成为光影的交叠,我们铭记着过去的美好,向往着美丽的未知,让现在地努力点亮过去,照亮未来。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
材料中展现了人们选择怀念过去、或把握当下、或憧憬未来的不同的人生态度。其中,关于怀念过去:我们常常去怀念过去,有时候并不是因为它有多美好,只是因为它再也回不来,更多的可能是跟我们目前的生活状态有关,究其原因,可能有:未完成事件,让我们对过去没有满足的需求感到遗憾;心理效应,让我们在见到熟悉的场景或事物时,会激活我们的回忆;我们的记忆对过去进行了美化,让我们沉湎于过往的美好。“掌握了过去的人也掌握了未来。”就个人而言,对往事的看法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我们的感受、幸福乃至人生成就。
而对于把握当下:人生路漫漫,当下是最真实的存在。过去已然成为历史,那些失去的遗憾、曾经的痛苦不该成为前进路上的羁绊。把握好当下,才是正确的人生态度。泰戈尔在《飞鸟集》中写道:“如果你因错过太阳而流泪,那么你也将错过群星了。”东隅已逝,桑榆非晚。把握好当下,才可能拥有美好的明天。托尔斯泰说,“只有一个时间是需要我们把握的,那就是现在。它所以重要,就是因为它是我们有所作为的时间。”人生没有“后悔药”,所以,从现在开始做最好的自己把握当下,不要等待来日方长。当下一刻之所以可贵,是因为生命由无数个一刻组成。我们珍惜一刻,就是珍惜生命;我们把握当下,就是把握命运。
关于憧憬未来:就是对未来的期待与向往。憧憬未来可以作为动力,激发人们努力去实现自己的梦想和目标。不要因为身处哪里而沮丧,而要因为我们正在走向哪里而充满希望。伟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与别人共处逆境时,别人失去了信心,他却下决心实现自己的目标。未来看似很遥远,但他就是明天,或者是后天。我们对未来有着一定的预期,这预期是基于现实、可能性、一种稳定感。梦想,是一个强大的力量。它可以激发我们对未来的憧憬,给我们奋斗的勇气。只有怀着梦想,才能够拥有更美的未来。
写作时,我们可以就前面的三种人生态度之一发表自己的感悟和思考,但在具体行文的过程不能完全抛弃对另外两种人生态度的看法。当然我们也可以选择其中两个或者三个整体思考自己的人生态度。因为时间看似是一条线性的轴线,过去、当下和未来是沿着这条轴线依次排列的。但是它们又不是截然分开的,正如史铁生在《务虚笔记》中所言,“过去并未消失,而未来已经存在。”也就是说,过去不是消失了,而是以某种方式存在于现在和未来之中。同时,未来也不是遥不可及的东西,而是已经存在于现在之中。这就告诉我们一个道理:那就是过去、当下和未来是密不可分的。不论你为了什么目的而活,时间都会给你三个机会去变得快乐。一个积极怀旧的时间观带你去重温一切你所能记得的快乐时光;一个当下享乐主义时间观带你去沉浸在当下的幸福与欢乐之中;最后,一个未来时间观会带你去为将来的幸福做好准备并且享受着期盼带来的欢乐。
立意:
立意:
1.笃行当下,继往开来。
2.铭记过去,珍惜现在,相信未来。
3.做好“现在”,不负过去,赢得未来。
2.
【参考范文】
张弛有度,加减有方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今天我发言的题目是“张弛有度,加减有方”。
人生需要负重前行,也需要减压有方,做好人生的加减法,才能让生命更精彩。
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西班牙哲学家格拉西安说:“承受压力的重荷,喷水池才喷射出银花朵朵。”由此看来,负重意味着承担使命和责任,负重前行意味着奋斗和奉献。时代青年,应牢记新时代的使命和担当,将小我融入大我,将个人理想融入时代洪流,与时俱进,助力于民族的复兴的伟业。
青年一代,在行动上要以责任担当为指引,承压而行,不懈奋斗,展现豪迈的青春风采。
自古以来,人类就崇敬负重前行的英雄。中国神话中,英雄后羿带着为民请命、造福苍生的梦想,爬过高山,趟过大河,穿越峡谷,不停息执着的脚步,冒着酷暑负重前行,最终射掉九日,使百姓脱离了苦海。新时代的一线航天团队,平均年龄三十五岁,他们日夜奋战,逐梦苍穹,成为托举“嫦娥”的青春力量。青春,从来都是担负责任,承托梦想,才会绽放璀璨的生命之花。
时代青年,在思想上要学会减压,减轻心理压力,用韧性承受艰难困苦,坦然接受命运的馈赠。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说:“如果你老是把弦绷得紧紧的,弓很容易就会折断;但如果你把它放松了,要使用时就能顶用。”因此,我们要摈弃不合时宜的无效的压力,不迷茫,不犹豫,不忘初心,以饱满的精神坚定地踏上征程,无惧风雨,不畏艰难。就像大文豪苏轼一样,把人生的六次起落都看作浮光掠影,在豁达的心境中为自己减压,“一蓑烟雨任平生”,在挫折中顿悟,在坎坷中超脱,在人生的磨砺中吟啸徐行。
同时,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短暂的歇息是为了更好地前行,不能因“削减大木头”而坍塌了梦想的桥梁。减压,但不减志,不弃志,永远不放弃梦想,用最轻松的心态,最淡泊的心境完成历史赋予的重任。
征途漫漫,唯有负重奋斗才能致远。在时代的跑道上,我们每前进一步,注定不会如履平地,一帆风顺。因此,我们青年要立足于当下的目标,平衡负重与减重,增压有度,减压有方,给自己一份坚韧,也给自己一份豁达,做好人生的加减法,用坚持不懈地奋斗去实现青春的梦想,展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我的发言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本题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材料类型是叙事性和名言引语式材料组成的复合材料。
材料具有隐喻性和哲理性,要求我们能够由表及里,透过现象看到本质,由此及彼,联系现实悟道理。装二百克水的杯子喻指看似并不重的压力,长时间拿杯子指的是长时间承受这种压力,结果是承受不了。我们得到的启示是,我们应该在适当的时候放下承担的压力,调整好状态,才能拿得更久,走得更远。联系现实,可发现当前“双减政策”“内卷”“鸡娃”等一系列新政策和新名词,都是社会对压力的思考与调整,面对这种种压力,应懂得适当放下,否则会让人身心俱疲。材料二是名言警句材料,柏拉图用比喻的手法,形象说明“减压”方能游刃有余。格拉西安强调了“负重”的重要性,他认为负重方能成就美好。老师、柏拉图和格拉西安的观点看似不同,实际上,是在不同情境下面对人生压力的态度,两种观点并不矛盾,人生应承受压力,这是不容否认的,但应适当减压才能更好的承受压力。考生要注意“辩证思考”。
对此,试题要求以“负重和减重”或“增压和减压”为中心展开辩证讨论。立意时,考生可以侧重减重或减压,也可以侧重负重或增压,也可以两者均谈,不能只谈一个方面,二者是既“分离”又“统一”的辩证关系,应运用辩证思维,理性表达,进行写作。
行文时可从材料入手提出自己的观点,然后进行论证,论证过程中注意结合古今的典型事例及思想理论。可以分析为何需要负重或增压前行,减轻重量会有什么后果,如何更好地克服前行中的困难,担起该担的责任。可以联系现实批评那些“躺平”者,“摆烂”者,从而号召广大青年践行曾子的格言,为托举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当然,对于“减重”或“减压”,也可以不一味地否认,而是指出人生如同行船,遭遇风浪在所难免,所以我们需要负荷;可相反如果负荷过重,又不利于航速的加快;人总有压力,但要适度,要学会变负为正,变压力为动力,才是真正地善于运用“减重减压”。
立意:
1.负重致远,减重致久。
2.负重奋斗使生命更精彩。
3.轻装简行,行而不远;负重前驱,终致胜地。
3.
【参考范文】
择最优之选,行人生之路
在人生的旅途上,我们随时随地都会面临各种不同的选择。但不论选择如何丰富,总会有一条,会被认为是“最优选”。比如,苍鹰的最优选必然是在高空翱翔,而非徘徊于天际;鲨鱼的最优选也往往是遨游深海,而非搁浅于沙滩。而我们,也往往会主动或被动地做出自己的最优选,并为之而追逐向前。
诚然,做出“最优”选择,有利于促进我们为目标不断向前奋进。
就比如科研中,正是出于获取最佳科研结果的最优选,平均年龄24岁的华中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吕志鹏教授团队才会选择不畏困难,试错上百次,勇争第一。在结果的最优选面前,一切困难都不是阻碍。正是出于航天梦圆的最优选,中国航天史上,一批批年轻的中国航空航天团队选择不断攻坚克难。而为了国歌在奥运会上响起的最优选,一个个参赛运动员勇敢克服伤病困扰,不断突破勇争先。正是预见到“最优选”可能带来的美好前途,人们才会有奋勇前行的动力,而不是消极躺平,不思进取。从这一角度来说,虽然我们可能暂时无法做出“最优选”,却也应当有向着“最优选”不断前进的勇气。
但是,对于“最优选”,我们还需要考虑如下几个问题:
此时此刻我们追求的“最优选”,就会是永远的“最优选”吗?
未必。世界是不断变化的,此时此刻你踏入这条河流是最优选,彼时彼刻却是未必。因此,有时候,我们在当下取景框架下所做出的“最优”选,只是一种暂时的表象,很快就会变成并不最优的选择。从这一角度来说,我们想要做出“最优选”,就必须要用变化的、运动的视角去做出“最优选”。
同时,我们基于自身做出的“最优选”,对他人、对大众而言也会是最优选吗?
也未必。当我们站在自我内部的取景框出发,做出最有利于自身的最优选时,往往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摒弃掉他人的利益。因此,过度追求“最优选”,也可能会让我们陷入自私单一的处境,总是以利己视角作为衡量结果的唯一变量,做出非理性选择。就比如过去,我们只关注某个人、某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却忽视了对人类整体环境的破坏。不断地透支,最终对全人类的利益产生了贬损,也为人类的长远发展埋下了隐患。
因此,从这一角度而言,当我们想要做出“最优选”时,就必须跳脱出个人的狭隘视角,从社会宏观的幸福总和角度去长远考量。比如,揆诸过往,廖俊波做出“赚钱的事让群众干,不赚钱的事让党委政府干”的“最优选”,周恩来做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最优选”,马克思选择了最能为人类而工作的职业。当他们做出选择时,面临的大多是他人的不理解;但时至今日,我们才知道,他们做出的,是对群众、全中国甚至是全人类的“最优选”。视诸当下,把造福一方百姓作为“最优选”,黄文秀放弃了高薪工作,把青年的风采写在为强国扶贫的路上;疫情爆发,诸多逆行者们勇往直前,放弃了个人的“最优选”,为的却是保护人民群众安全的最优选。
如今,我们在做出人生之选时,不能仅仅限于眼前,限于自身,而当“风物长宜放眼量”。唯有如此,“最优选”才真正恰如其分。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思辨性材料作文题。
日常生活中需要人具备做出最优选择的意识和能力。即基于诸多可能性选择的前提,实现选择之后,有效落地并达成最终目的。俯瞰日常生活,我们寻求攻略、资料整理、数据分析、专业点评……体现着做出最优选择的倾向。乐于做出最优选择,为之付出大量精力,为的是避免未经理性雕琢的天然判断,经过利弊权衡、得失考量。如此举动不可不说是一种认真对待生活、认真经营人生的态度。
但是,未必做出最优选择的事实,则提醒人在不同纬度上知与行的偏狭。意愿上的倾向性,无法根除意识中的怠惰和局限,最优选择需要与时俱进的常识、认知以及创造力。倾向于做出最优选择,离不开匹配的学习能力以及近似博弈论时时刻刻进行计算取舍的个人算力。正因如此,最优选择应是进取的动因和演化路径,而不是盲目探求以及依赖捷径。但是,当最优选择不再是只有少数人知晓的信息优势,开源之后,人人都倾向于已知的最优选择,无疑是使所有参与生活博弈、社会竞争的人无可奈何地陷入最优选择的囚徒困境。即人人都选择最优,最优选择名存实亡,甚至变作诸多可选择项中的最坏选择。当下青年的就业困境,不正是诸多最优项被公众接纳后形成了内卷态势下的局面?试问名校、互联网大厂、宇宙尽头的考公路和直播赛道,青年人还有哪些不为人知的可选项?
所以,写作时,对于最优选择,可以先承认其准确性与高效率性。但在此基础上,还应展开思辨性讨论,说明最优选择在众星捧月中收获了“唯一正确”的期待,其余选择悉数沉入万马齐喑的可哀态势,而真正的损失是最优选择消除本应存在的更好选择,最优选堂而皇之的成为了终极解决方案。也就是说,很多时候,人们倾向于的“最优”,从本质上来说,仅仅只是表面增长,而这样一种表面增长,从本质上来说,不会给我们带来必然的客观增益。因为这个世界是变化的,我们当下取景框架下所作出的“最优”评价,并没有绝对意义上的客观印证。所以,对此则可对材料后一种观点展开论证:人生的最优选,从来不是唯一选,要走出社会达尔文主义的恐慌。打开后的格局只迷恋最高处,会被冗杂信息和不确定概率的浮云遮望眼,洞见精微,窥探无穷,正确的答案不止有有一个。当社会共识只接纳单一的“最优选择”时,无论出于自我实现的需求,还是以个体之力践行社会责任,个人都应当找到同质化竞争之外的更好选择,找到自己的生态位,在小而美的细分领域中,成为社会多样性演化图景中的一抹亮色。
立意:
1.破除最优迷雾,追求实质进步。
2.最优选永远是自己最舒心的选择。
3.盲目追求最优选只会带来内卷。
4.
【参考范文】
以“三远”之境成不凡人生
“高远,深远,平远”,绘画的这三个境界由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提出,又被王希孟完美地融合于他的名作《千里江山图》之中,其实这“三远”岂止是绘画的三境界,更是人生求索的三境界。
高远,自山下仰山巅,立攀登之志。因为站位和角度的不同,站在山下却想领略山顶的风光,显然是徒劳的。山顶之所以“风景独好”,在于提供了绝佳的观望视野,登顶之人可以“一览众山小”,四方风云可以尽揽于眼底,八方山色能够总纳于怀抱。其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岂是“井底之蛙”可以比拟!人仰望山巅,是对目标和理想的向往,是对壮丽人生的追慕。《荀子·劝学》篇有言:“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颜渊以孔子为山巅,仰慕之,效法之,终成一代“复圣”,为一代代的后人所仰望,成为他们心目中的“山巅”。少年周恩来“面壁十年图破壁”,只为“中华之崛起”。故而,惟有志存高远,方有成功的可能。
深远,自山前窥山后,悟成功之道。“嫦娥”“天问”“神舟”“北斗”,中国航天科技领域取得一个又一个举世瞩目的成就,这是一座座巍巍高山,我们既要看见山前的辉煌,又要窥视到山后的艰辛。没有那些中国航天人苦练本领,开拓创新,又怎会将我国的航天科技水平推向一个又一个更新的高度。我们是新时代的学子,我们在惊艳别人所取得的辉煌成就的同时,更应学习那种为理想而拼搏奋斗的精神。成功不是偶然,成功的人生都有其“深远”的一面。
平远,自近山望远山,观宇宙之大。由高远到深远,再到平远,此时的我们已站在高山之巅,登临绝顶,收获成功的喜悦,可谓意气昂扬,壮哉!但多少人就此止步,在“鲜花掌声”中志得意满,既忘了来时路,也不知未来走向何方。于是,盛极而衰,成功宛若昙花一现。时代青年当何为?世界很大,天地辽阔,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我们有攀高凌险的“志”与“力”,也有“不随以怠”的坚韧与顽强,但更需要具备一种清醒的意识,尤其是在登顶之后,要“一山望另一山高”,重树目标,再燃斗志,以奋进之心、勇毅之力创造人生的一个又一个奇迹,从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向往高远的人生常有,达到深远之境的人生亦不鲜见,可具有“平远”的胸襟和意识的人生则堪称稀有。老子云:“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在不断的追求中不断地超越自我,心之所向,便是梦想花开时。
我们拓展生命的宽度,延伸生命的长度,挖掘生命的深度,于高远、深远和平远的生命之境中,去证明生命的伟大与人生的意义。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题。
背景材料是宋代郭熙在其著作《林泉高致》中提出的绘画三境界。而材料中的关键词也就是这三境界“高远、深远、平远”。“高远”,“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也有一种说法叫作“虫视”,倒有些故意把自己放在低处的意思,看什么都是高大雄伟、气势磅礴。“深远”,则是“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由前面往里画出深奥之感觉叫深远。意思就是借给观众一双千里眼,看得到万水千山,丘丘壑壑都浓缩在画面的尺寸之间。“平远”,就是自近山而望远山,反映的是一种俯视的境界,塑造的是“山随平视远”的那种艺术效果。
绘画中的这三种技法对于人生有隐喻作用。“高远”是让自己处于较低的位置,仰视其他人或物,告诉我们要懂得谦卑和敬畏。“深远”强调“深”,启发我们能够从事物的表面看到更深层次的东西,客观冷静深邃,这是一种睿智。“平远”是俯视视角,站在己方向远处看,是启发我们人应当有自己的视角、自己的主见,或者说要有高屋建瓴的人生高度。
写作时可以选择其中一种境界来写,写出对这个观点的深刻感悟;也可以综合立意。如什么时候该用“高远”视角,什么时候该“深远”,什么时候该“平远”。比如偶像、法律、尊严等需要“高远”视角;而面对网络信息的芜杂,则应用“深远”视角看出本质;或者对社会热点事件有自己的主见,是为“平远”。
立意:
1.人生三境界,高远、深远、平远。
2.青年多高远,人生有敬畏。
3.锤炼“深远”之慧眼,走好人生之路途。
5.
【参考范文】
格局之大,担当之重
曾国藩曾说:“谋大事者,首重格局。”在庭户之中只能见斗室,而于天地间自然眼界宽广,这是胸襟;当某些人蝇营狗苟于私利时,张桂梅、袁隆平等却忘记小我、无私付出,这是境界;当无数商人想着如何来钱快,纷纷投资房地产时,任正非不为眼前的利益所诱惑,专注做自己想做的通信行业,这是格局。胸襟越开阔,境界越高,最终,这两者汇成了格局之大。格局决定了一个人眼界的宽窄,更决定了一个人的担当。
格局大小,影响眼界之宽窄;不同的眼界,担负不同的责任。鲁迅说:“无尽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这是何等境界!格局就是无尽的远方,穿过重重阻碍,身负家国天下。担当是为了无数的人们的福祉不断求索,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格局有大有小,根植于一个人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格局大者,为国为民为天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做一个大我;格局小者,为已为私为小我,也许无可指摘,但不可沾沾自喜。自古士人秉持“为天地立心,为往圣继绝学,为生民立命,为万世开太平”的立身哲学,中华民族的“脊梁”何等气魄!他们有为民请命肝脑涂地者,有驰骋沙场马革裹尸还,有身处异域不改气节者,有面对利诱势逼不改初衷者,有为官一方与民同乐者,有著书立说延续中华文脉者,有壮烈激烈慷慨赴死者……他们的名字、事迹如昆仑伟岸,如大海浩浩。屈原“路曼曼其修远,吾将上下而求索”,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岳飞“八千里路云和月”,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青照汗青”……这些格言诠释什么是格局,什么是大我。
格局是在其位谋其政,尽心竭力的责任担当。鲁迅面对万马齐喑、风声鹤唳的局面,团结文化战线上志同道合人士,用笔作武器,敢于揭弊;也勇于解剖自己,对国民劣根性而痛,揭开伤疤以引起疗救的注意。这就是格局。有人批判现如今中国大学培养出来的是一些“精致利己主义者”。精致利己主义,缺乏必要的责任担当,沾染了太多的功利主义、实用主义。钱理群教授指出真正的精英要有自我的承担,要有对自己职业的承担,要有对国家、民族、社会、人类的承担。我们不会忘记“耶鲁哥”秦玥飞不计个人得失扎根农村,做一个村官;不会忘记远赴非洲抗击埃博拉病毒的医务工作者,尽国际人道主义救援;不会忘记中国维和人员奔赴战乱国家的战场一线,用行动争取和平;不会忘记屠呦呦研制出青蒿素,几十年内无偿提供给贫困国家而不计个人报酬……
如今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时代青年要学习前辈的胸襟、境界与格局,心中有责,心中有民,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
材料所给出的三个核心词,“胸襟”主要指人心的广度,其中既包括容人的广度,也可以指个人理想等胆识抱负的广度。“境界”则指人心的高度,一个人的眼界越高,其境界往往也越高。“格局”,则可以认为是包含前二者的范围更大的词。比如,可以指一个人的眼界、胸襟、胆识等心理要素的内在布局。总的来说,一个人胸襟越广,境界越高,格局越开阔,人生成功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对此,写作时可以先适当阐述三者关系,比如,可以说大胸怀、大境界,必然升华为大格局。格局是胸襟、境界的反映,也是格调、情操的折射。对此,还可从现实角度来论述个人与国家关系中拥有大胸怀、大境界、大格局的人是怎么样的。比如,可以说,如果一个人心里装的是国家、民族和人民这样的大格局,人生的舞台就会宽广无限,生命也就能绽放出绚丽的光彩。最后,则可从自身出发,说明我们应该拥有怎样的胸怀、境界、格局。
立意:
1.博大的胸襟、开阔的眼界是大格局的标配。
2.成大事,实力重要但胸襟、眼界、格局更重要。
3.眼界决定境界,格局决定结局。
6.
【参考范文】
人生路上要有“破局”思维
鸡蛋,从外打破是食物,从内打破是生命。人生亦是,从外打破是压力,从内打破是成长,因此,人生要有主动的破局思维。
南环瑾大师对后人的教导,人要学会“向死而生”,在大师的书中不断提到,人生来就要面对苦难的磨练。没有谁一生能一帆风顺的,只有具备“破局”思维,才可以改变自己的人生方向,改变生命的轨迹。
想要取得成功,必须迎难而上,愈挫愈勇,敢于“破局”,永不言弃。屈服于任何艰难险阻,你只有打破了困局,才能看到充满希望的世界。“不破不立,大破大立,小破小立”。一个人能忍受多少次的破碎, 就能成就多大的未来。每一位新时代的奋斗者都应心中谨记,只有迎难而上,打破困局,为家国,为天下创造性解决难题,勇创新局,才能矢志报国。
回溯过往,中国大地上奏响了一曲曲踔厉奋发、勇于前行的时代交响曲。民族企业华为突破研发困局,投入连年增加,不断创新,成为华为抗住美国制裁的关键因素。困境下的绝地反击,才能涅槃重生;随着教培行业的轰然坍塌,新东方体面退场后,为打破困局,俞敏洪宣布进军直播带货,推出“东方甄选”,为新东方找到了谋求发展的新道路,让人们看到新东方重生的希望。
《三体》中说到:“我消灭你,与你无关。”在这样一个跨界竞争,瞬息万变的时代,你我随时可能淹没其中,这并不是时代有多残酷,而是你我要在这样的时代面前,把自己变得足够强大,以开阔视野,有“破局”思维迎接这百年未有之变局,勇立潮头,奋楫扬帆。
当代青年,作为新时代的奋斗者,需要洞察时代发展变化,有所洞见,有所觉明,要勇于迎接变局,打破僵局,开创新局,踮起脚尖瞭向更远方。人云亦云,亦步亦趋,“法古”也必将被时代淘汰,拘守现状也不该是青年应有之模样。
做一个具有“破局”思维的新时代奋斗者吧!永远精进自己,永远不满足于此,永远葆有一颗好奇之心,求索之心,敢于破局,敢于创新,在奋斗的征程上才能行稳致远。融入时代洪流,做新时代的弄潮儿,以“功成必定有我”的心态,无惧艰险,勇于突破,奋斗不息!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一的关键词是“布局”,材料二的关键词是“破局”。我们稍加思索就会发现,两个关键词中的“局”含义并不相同。“布局”中的“局”是指局面、形势。“破局”中的“局”是指阻隔、壁垒。由此可知,两则材料中的两个概念,即“布局”与“破局”,不存在对立关系。
材料一用吴梅《题天香石砚室棋谱》引进棋局中对“布局”的解说。虽说形势不同,布局不同,但所有的布局都是要站在现在考虑未来,对未来做出全面规划和安排。“其实”二字,把材料由下棋引到对人生的思考,柳青在《创业史》中说:“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我们要想走好人生每一步,提前“布局”必不可少。材料二从犹太人的智慧书《塔木德》“破局”思维入手,谈到人生要有破局意识。“破局”,简而言之就是打破局面、解决困局。不破则不立,人应该有破局的勇气,能拿出自信与勇敢,审视现状,认清存在的问题,打破困住自己的牢笼,不自我设限,不束手就缚。两则材料的表述启发我们倡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我们可以从中任选一种来立意。也可以二者兼顾立意。
行文思路上,如以“规划未来善布局,面对困境敢破局”为中心,然后从“布局”与“破局”两方面进行论证,一方面,要善于“布局”,布局是人生的规划,是对人生的某一个阶段性要实现的目标计划。是人生发展的战略上的战术部署,是人生的重要决策。生活中的胜利者,永远都属于那些进行顶层设计和布局的人。另一方面要适时“破局”,人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困局,人的成长过程就像升级打怪,只有打破了现有的困局,才能进入下一关,然后再打破,再升级,如此反复,直至实现目标。提升认知,勇于尝试。当陷入人生困局时,困住我们的往往是思维上的“红灯”,所以要跨越藩篱,突破困局。
立意:
1.学会人生布局,成为真正赢家。
2.规划未来善布局,面对困境敢破局。
3.善布局者成大事。
4.人生如棋,需要自己破局。
7.
【参考范文】
苔花如米小,也耀英雄光
郁达夫说:“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敬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泱泱华夏,伟人辈出,或救民族于危亡,或默默奉献于平凡,他们固然是民族的英雄。但是,风雨沧桑,强者云集,或傲立雨雪,或笑迎风霜,他们也是自己的英雄,正所谓:苔花如米小,也耀英雄之光。
何为英雄?真正的英雄,不见得是打遍天下无敌手的江湖豪杰,也不一定是功盖千秋、流芳千古的伟人,甚至不一定是一个胜利者,但他们一定是历经生活磨砺而永不放弃,以顽强意志战胜困难的强者;是历经艰辛、饱经忧患而能牢牢把握自己的命运、笑对生活的智者。真英雄,即便渺小如苔花,也能闪耀英雄之光,值得我们致以崇高的敬意。
真英雄,逆境咬牙敢争锋。
身患“渐冻症”十几年,王甲用钢铁般的意志和永不放弃的精神,每天在生命的边缘与死神坚强搏斗。在《挑战不可能》的舞台上,他的挑战是一位“渐冻人”不甘心“渐冻”的抗争,是被疾病侵扰的强者所发出的生命宣言。他以情感着色,用心血朗诵,与疾病争锋。他也会软弱、痛苦、绝望,但最终却选择坚持、乐观、满怀希望。他相信即使在黑夜中,也能见到光亮;即便是在雨雪交加的日子里,生命也不会冻结成冰,照样可以绽放出英雄的光芒。这样的人难道不值得我们肃然起敬吗?
真英雄,风雨人生自掌控。
罗曼·罗兰说:“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余秀华大概就是这样英雄吧。脑瘫诗人余秀华在“摇摇晃晃的人间”走过,但脑瘫的躯体困不住自由的灵魂,失败的婚姻困不住她对爱情的渴望,困难阻挡不了她前行的道路。她“以疼痛取悦人世”,在孤独中创造奇迹,用最摇晃的步伐写出最坚定的诗句。即便遭遇生活种种,但她依然相信“我会遇见最好的山水,最好的人”。她以那些触动灵魂的文字告诉我们,即便残缺如她,也可以闪耀出不屈服于生活的英雄光芒。
真的英雄,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千疮百孔的生活。每个人的生命都像是一场炼狱,唯有以英雄的姿态,直面生活,热爱生活,才有可期的未来。
尼采说:“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苔花即便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让生命绽放、起舞。平凡如我们,也要学习英雄,让生命起舞,闪耀英雄之光。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则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
材料由四句话构成。第一句话对英雄进行了解释;第二句话在前一句解释的基础上总结了英雄的内涵;第三句话与前两句构成转折,引用一句歌词引出对英雄的不同思考;最后一句话指出,平凡普通的人也有闪光点和令人感动的故事,虽然不为人所知,但也算英雄。
可见,材料对英雄的理解有不同看法:前者认为英雄是普通人所不及的,是勇武过人、具备杰出才能和崇高品质、能为人民利益而英勇斗争的人;后者认为,平凡普通的人,身上有闪光点,有精彩的令人感动的故事,虽然不为人所知、不为人所瞩目,也是无名英雄。两种看法都有道理,考查的是学生辩证思维的能力。英雄的内涵,从来都不狭隘。战争年代“血染沙场气化虹”“一身报国有万死”是英雄,和平时期,见义勇为、坚守正义、爱岗敬业、无私奉献也是英雄。那些为人民造福、干出经天纬地大事业的是英雄,那些默默无闻、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业绩的也是英雄。境遇有不同,能力有大小,但爱国无贵贱,奉献无高低。只要不断超越自我,坚持做对国家、对民族、对人民有益的事,每个人都能成为群众心目中的“英雄”。
从“思考和感悟”可知,文体是议论文。考生可以就其中一种对英雄的理解,运用层进式结构,谈英雄的内涵是什么,英雄的价值何在,我们应该如何看待或者努力做一个这样的英雄。也可以辩证看待材料中对英雄的分歧,运用并列式结构,谈给人民造福、干出惊天纬地大事业的英雄值得我们敬仰,而默默无闻、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奉献自己的英雄同样值得我们仰视。
立意:
1.平凡的英雄,不凡的人生。
2.肩扛道义、勇挑重担的英雄是民族最闪亮的坐标。
3.只惜苍生, 无问名气,是谓英雄。
8.
【参考范文】
“有为”有“不为”,阔步天地行
千年的诸子说不尽“为”与“不为”,荀子主张“为之而后成”,孟子主张“不为而后可以有为”。穿行世间,“为”与“不为”的智慧助力我们前行。生于新时代,长在天地间,我们应适时“有为”,适时“不为”。
求之后得,为之后成。积极“有为”是进步之源。
有为方得硕果累累。种瓜得瓜,不来作为,何来成就。君且看,“当代愚公”毛相林积极作为,带领群众克服大山阻碍,开辟致富大道;君且看,“先飞的鸟”江梦南克服身体障碍,势要为大事,在新时代里开出无声之花;君且看,孙家栋“少年勤学,青年担纲”,身体力行成为国家栋梁。他们用“有为”换来了自身、民族、人类的进步。身为青年,“有为”应成为我们人生的底色,在历史上留下我们的光辉。
善思明辨,弃恶扬善,适时“不为”是正直之基。
有害应“不为”。“不为”有害道德之事,然后才可以有所作为。面对不正的名誉,林语堂将心放在“有不为斋”中,坚决不接受蒋介石所授予的考试院副院长之职;面对腐朽的利益,陶渊明“不为”“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之事,活出黑暗社会里的刚正不阿;面对苟且的活着,陈延年高呼“让我们的子孙后代享受前人披荆斩棘的幸福吧!”历尽酷刑不向敌人泄露重要信息。他们面对恶,采取“不为”,为世间留了一份清白。正确的立场是为的前提,错误的作为会将人拉向深渊,适时“不为”,才能让每一个行动在浊流中也能驶向光明。
心中有光,素厦以往。赓续“有为”应朝向大为。
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我们的为,不仅局限于自身,更要延展至社会乃至人类。你看,叶嘉莹“继静安绝学,贯中西文脉”,终成“风雅的先生”,助力中华文化蓬勃发展;你听,焊声铿锵,李万君用一双妙手作为,为火箭筑心,为民族筑梦;你嗅,稻花飘香,袁隆平先生作为“杂交水稻之父”,让中国端稳了饭碗,并惠及全球百姓。再感,中国共产党百年征程,风华正茂,一路上带领人民群众走向更好的未来。他,她、他们“为”便为天下,"为”便惠苍生。青年人,郑重地描写吧!时间正翻看书页,请你着笔,敢为天下先,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作为!
冰心有言:“有为有不为。” “有为”与“不为”是人生的大课题,让我们适时“有为”,适时“不为”,捕一缕黎明的白,绘一幅未来可期的时代画卷。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则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由三句话构成。第一句引用了《孟子》中的一句话,第二句对这一句话进行了解释,第三句在这一句话的基础上,联系到《种树郭橐驼传》中的种树之道:须有为之举,含无为之妙。
综合把握材料的意旨,需要有“有为”与“不为”的辩证思维。为:做,干。不为:指不做不需要做的事。有为:指做需要做的事。有些事情不做,把它放弃掉,然后才能在另外的事情上有所作为。要获得成功,必须有所舍弃,有所选择。人生苦短,世事茫茫。能成大事者,贵在目标与行为的选择。如果事无巨细,事必躬亲,必然陷入忙忙碌碌之中,成为碌碌无为的人。所以,一定要舍弃一些事不做,然后才能成就大事,有所作为。同时,这两句话可以相互推论。第一,因为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作为。一个人有目标,朝着目标前进,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人的精力有限,学会选择、取舍,才能专心致志地学好自己感兴趣的知识,做好自己擅长的工作,不重要的事情可以交给别人做,重要的事情才能尽力尽心做好,才能有所作为,成就一番事业。第二,看一个人是否会有作为,可以看他是否有所不为。有的人,随波逐流,很难坚持自己的主见,行为处事中,没有自己的原则,可为可不为,完全看别人的眼光行事。这样的人,缺乏魄力,难成大事。有的人,跟人相处,坚持自己的原则,有自己的喜爱,有所为有所不为,这样的人,人格独立,人际交往中往往更吸引人。面对纷繁芜杂的社会现象及事物,一定要甄别、选择,有些事情“无为”方能成就事业、人生等的“有为”,方能体现人的精神品格和价值追求。写作对象是“担当复兴大任的青年”,这要求考生要有大局意识,将“小我”融入到“大我”中去。
从“感悟与思考”可知,文体主要倾向于议论文。考生可以运用层进式结构,谈人生中哪些事可“不为”,积蓄力量之后,如何做才可以“有为”。也可以运用辩证思维,用并列式结构,谈“不为”和“有为”之间的关系(如:二者互为条件,当然,二者的关系见仁见智,言之成理即可)。
立意:
1.有所“不为”勇舍弃,探求力行争“有为”。
2.“有为”非“泛为”,“不为”非不作为。
3.君子“有为”有“不为”,为之有道。
4.“有为”有“不为”,阔步天地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