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西师大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 分数分数的意义教学设计
展开单元目标:
二单元教学目标
1. 理解分数的意义。知道什么是单位“1”,理解单位“1”在分数中的重要作用;认识分数单位,知道一个分数里有多少个这样的分数单位;认识真分数和假分数。
2. 理解并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会用分数的基本性质进行约分和通分。
3. 会进行小数、分数的转化(不包括将循环小数化为分数)。
4. 会比较分数的大小。
5. 感受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体验分数的应用价值。
6. 让学生经历认识分数的过程,在认识分数和用分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成功体验,坚定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第二单元 分数
1.分数的意义
第1课时 分数的意义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认识分数,发展数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通过观察、操作、概括、交流等数学活动,建立单位“1”的概念,理解分数的意义,知道分数单位的含义。
3.在探索分数的意义过程中培养抽象概括的能力,体会抽象的数学思想,积累学习经验。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建立单位“1”的概念。
教学难点:理解分数的意义。
教学准备:老师准备:课件。
学生准备:数学书,答题纸,10根小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课件出示教科书第18页主题图,让学生说出从图中获取的数学信息。这些分数与我们以前学习的分数哪些地方不同?
学生讨论后汇报,初步感知:以前学习的分数是把一个物体平均分,而这里是把多个物体平均分。
分析得不错,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分数。
板书课题:分数的意义
二、师生合作,探究新知
1.理解单位“1”
(1)回忆一个物体的四分之一
中秋节快到了,我国的传统习俗是吃月饼。(课件出示:1个月饼)把一个月饼平均分给4个同学,请问每人分得这个月饼的多少?怎样才能得到这个月饼的四分之一呢?
引导学生回答:把这个月饼平均分成4份,取其中的1份,就是这个月饼的四分之一。
(2)探究一个整体的四分之一
①自主探究,初步感知
老师出示课件:1盒月饼,不知道个数)把一盒月饼平均分给4个同学,请问每人分得的月饼是多少?为什么你们说每人分得这盒月饼的四分之一。
而不说分得多少个呢?
学生:因为我们不知道盒子里有多少个月饼。
老师演示课件:盒子打开,出现4个月饼。这盒月饼有4个,你还能找出它的四分之一吗?为什么1个月饼能说是这些月饼的四分之一呢?
学生自由发言,老师归纳:把这4个月饼看成一个整体,把它平均分成4份,每份的1个月饼就是这个整体的四分之一。再让学生用一个整体来说一说。
老师边说,边课件演示:把4个月饼圈起来表示一个整体,用虚线平均分成4份,每份的1个月饼就是这个整体的四分之一。
②动手操作,加深体验
刚才我们找到了4个月饼的四分之一,你能找到8个月饼、12个月饼的四分之一吗?
学生独立完成答题纸,分别找出这两幅图的四分之一,老师巡视指导。
汇报时展示学生作品,并让学生说出是怎样得到的。
③大胆猜测,拓展认知
刚才我们找到了8个月饼的四分之一,12个月饼的四分之一,大胆猜测一下,你还能找到几个月饼的四分之一呢?孩子们猜测的数量越来越多了,我们要怎样做才能找到它们的呢?
引导学生回答:不管多少个月饼,只要把它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4份,每份就是这个整体的四分之一。
(3)分析比较,理解单位“1”
刚才我们找到了1个月饼的四分之一,以及4个、8个、12个月饼的四分之一,今天学习的分数与以前学习的分数什么地方不同?(课件出示)
学生讨论得出:以前我们分的是1个月饼,今天分的是多个月饼。
孩子们,不管以前分的1个物体,还是今天分的4个、8个、12个,以及大家猜测的其他数量,都可以看成一个整体,可以用自然数“1”表示,通常叫做——单位“1”。(板书:单位“1”)这个单位“1”,老师加上了引号,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学生:因为单位“1”很特殊,它不仅可以表示一个物体,也可以表示多个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它和自然数1有所区别,所以要加上引号。
我们再来看这四幅图,你能说说每幅图是把什么看作单位“1”吗?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可以看作单位“1”?我们再来看这四幅图,单位“1”不同,得到的分数都是四分之一,这是为什么?
引导学生得出:虽然单位“1”不同,但是都是将这个整体平均分成的4份,每份都是这个整体的四分之一。
这样看来,能不能用四分之一表示,与单位“1”的数量有没有关系?不管什么物体我们都可以看作单位“1”,只要把单位“1”平均分成4份,这样的1份都可以用表示。这样的2份,用什么分数表示?这样的3份、4份呢?
引导学生回答:这样的2份用分数四分之二表示,3份用分数四分之三表示,4份用分数四分之四表示。
2.深入探索,概括分数的意义
(1)分小棒,写分数
请孩子们拿出10根小棒,这些小棒你准备怎么平均分?分好后,你想到了哪些分数?想一想,这些分数表示什么意思?
学生分小棒,完成答题纸。完成后先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
平均分的份数 | 想到的分数 |
|
|
学生反馈时,老师相机板书,并选择几个分数追问学生意思。
(2)反思感悟
孩子们真聪明,写出了这么多的分数!我们来看,这些分数都是把什么看作单位“1”。单位“1”相同,写出的分数却不一样,说明分数与单位“1”有没有关系?那与什么有关?
引导学生说出:与平均分的份数和取的份数有关。平均分的份数决定分母,表示的份数决定分子。
接下来,孩子们想一想,刚才这些分数是怎么得来的?
学生先独立思考,再与同桌交流。
(3)引导归纳
老师重点从“分什么”“怎么分”“分几份”“表示这样的几份”这几个问题引导学生,归纳得出: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1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
老师板书:分数的意义,学生齐读。
(4)回顾学习历程
孩子们,回顾一下,刚才我们是怎样概括出分数的意义的?
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比较,反思,概括得出的。
通过实践我们才会有所感悟,刚才我们通过分小棒得出了这么多分数,然后抽取出这些分数的共同特点,最后概括出分数的意义。这种方法在数学学习中经常用到,在今后的学习中,孩子们要善于总结,学会概括。
3.课堂活动
(1)完成课堂活动第1题:说一说生活中的分数
学生先与在小组里说,再全班交流。
(2)完成课堂活动第2题:涂色表示下面的分数
学生独立完成,反馈时展示学生作品,并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
4.认识分数单位
(1)介绍分数单位
分数和整数、小数一样,也有计数单位。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1份数,我们把它叫做分数单位。比如说:、、等(老师手指板书,并用彩色粉笔圈起来)。
(二)说一说
(3)对口令
老师说分数,学生抢说分数单位。最后一个分数,老师故意说慢一点。我还没有把分数说完,你怎么知道分数单位是呢?
学生:知道分母,就可以知道它的分数单位。分母是5,分数单位就是,分母是10,分数单位就是。
(4)反思小结
你知道分数单位有什么共同特点吗?
引导学生小结得出:一个分数的分母是几,它的分数单位就是几分之一。
三、巩固应用,深化理解
1.说一说
(课件再次出示主题图)针对主题图的情景,让学生说一说其中各个分数的实际意义以及分数单位。
2.涂色三角形占总数的几分之几?
(件出示第一组)
老师追问:为什么分子不变,分母变了?
(课件出示第二组)
追问:为什么分母不变,分子变了?
(课件出示第三个)
追问:为什么分子和分母都变了?看来一个分数,我们不仅要关注平均分的份数,还要关注取的份数,这是分数的本质所在。
四、全课总结,梳理认知
这节课,我们一起再次认识了分数,你收获了哪些新知识和方法?
五、布置作业
教科书第21~22页练习六第1~6题。
第2课时 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会用分数表示除法的商。
2.培养比较能力、分析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
3.理解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获得价值体验,从中激发学习兴趣,主动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来。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归纳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教学难点:用除法的意义理解分数的意义。
教学准备:老师准备:课件。学生准备:数学书,练习本,答题纸。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引入新课
1. 课件出示第1题
涂色部分占整个图形的几分之几?涂色部分可以用哪个分数表示?表示什么意思?它的分数单位是什么?有几个这样的分数单位?
引导学生回忆: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数表示。表示其中1份的数,叫做分数单位。
2.列式计算
(课件出示第2题(1)(2)小题)
(1)把6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同学,每人分几个?
(2)把9元钱,平均分给2个同学,每人分几元?
学生读题,口述算式(6÷2=3(个);9÷2=4.5(元)),引导学生总结: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数是多少,可以用除法计算。
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数表示;我们还知道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数是多少,可以用除法计算。那么除法和分数有没有联系?有什么联系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板书课题: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学生齐读课题)
二、师生合作,探究新知
1.创设情境,沟通联系
(1)获取数学信息
课件出示例2,让学生说说从中获取的数学信息。
(2)分析信息,探讨解决方案
这是一道关于“平均分”的问题,我们可以采用哪些方法解决?
引导学生说出:可以写算式计算,也可以用分数表示。
(3)学生独立解决
学生选择其中一种方案解决,老师巡视,了解并采集相关信息。
学生完成后,与小组同学交流。
(4)反馈交流
①用除法计算
用算式怎么计算每份的长度?
学生:4÷7,可是我们除不尽,不知道答案是多少。
老师:为什么用除法计算?
学生:因为这里是把4米长的花边,平均分成7份,求其中一份的长度,所以可以用除法计算。
②用分数表示
用分数怎么表示每份的长度?为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把每1米平均分成7份,每份是米;把4米平均分,就有4个米,也就是米。
(课件展示分的过程,让学生直观感受米的来历)
③沟通联系
把4米平均分成7份,每份的长度用算式表示是4÷7,用分数表示是米,从中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发现:除法与分数是有联系的,4÷7的结果就是。
2.议一议,进一步发现规律
(1)填表,小组交流发现
是不是所有的除法与分数都有联系呢?它们有怎样的联系?孩子们做一做下面的题目就更清楚了。
学生完成第20页例2下面的“议一议”,要求学生先填表,再同桌交流自己的发现。
(2)全班反馈,发现规律
把3个饼干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多少,怎样用除法和分数表示?从中你知道了什么?引导学生说出:1÷3=;3÷4=。
比较这几个式子,它们的算式和商有联系吗?从中你又发现了什么?
学生讨论后得出:我发现被除数相当于分数的分子,除数相当于分数的分母。
(3)练习:完成教科书第20页试一试
你能利用除法与分数的联系,完成试一试吗?
学生独立完成,反馈时展示学生作业,并让学生说说为什么这样填。
(4)用字母表示的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课件出示:a÷7= a÷b= 让学生口头回答。为什么a÷b=?说说你的理解。
学生:因为a表示被除数,相当于分数的分子;b表示除数,相当于分数的分母。所以a÷b=。
孩子们请翻开书第20页,书上专门指出“b≠0”,你知道为什么要作这样的规定吗?引导学生说出:因为除数、分数的分母都不能为0,所以在这个等式中也要强调除数、分数的分母不能为0。
三、巩固应用,深化理解
1.完成教科书第22页课堂活动
2.对口令:除法与分数的转换
(1)师生对口令
接下来,我们来轻松轻松,玩一玩对口令的游戏。我说,你们说1÷3;我说3÷4,你们说,看谁抢答又对又快!
(2)同桌对口令
3.完成第22页练习六第7题
学生独立完成,反馈时展示学生作业,逐一订正,注意了解孩子出错的原因。
4.在下面的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
7÷15==( )÷16 ( )÷29=
学生独立填空。小组交流:你是怎样想的?引导学生说出:被除数相当于分数的分子,除数相当于分数的分母。
5.列出算式并用分数表示结果
(课件出示题目)
(1)把5千克糖平均分成7份,每份是多少千克?
(2)把2米长的钢管平均分成3份,每份长多少米?
(3)一个4平方米的圆形花坛分成大小相同的5块,每块是多少平方米?
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反馈时展示学生作业,并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四、全课总结,梳理认知
这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你收获了哪些新知识和方法?
第3课时 分数与除法关系的应用
教学目标:
1.能够运用分数和除法的关系解答“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简单实际问题,进一步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2.学会用比较的方法寻找知识之间的联系。
3.通过学习体验,体会事物之间的规律。
教学难重点:
能够运用分数和除法的关系解答“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应用题,特别要注意被除数和除数。
教学准备:老师准备:课件。学生准备:数学书,练习本,圆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引入新课
1.填空
(课件出示第1题)
(1)七分之四表示把单位“1”平均分成()份,取其中的()份。
(2)“氧气约占空气的一百分之二十一”,这里把( )看作单位“1”,平均分成( )份,氧气占了其中的( )份。
(3)8÷13==( )÷( ) m÷15=
7÷4= ( )÷( )=a÷b= (b≠0)
结合最后一小题,引导学生说说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并说说为什么“b≠0”。
2.引入课题
除法与分数有着密切的联系,我们可以用分数表示除法算式的商,这节课我们就应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解决一些生活中的问题。
板书课题:分数与除法关系的应用,齐读课题。
二、师生合作,探究新知
1.创设情境,获取信息
接下来,我们先来研究小华家养的鸡、鸭、兔的问题。(课件出示例3情境图)
这幅图给我们提供了哪些数学信息?引导学生说出图中有2只兔、3只鸭和4只鸡。
2.根据信息,提出问题
学生提问,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展示。学生可能会提出以下问题:
(1)求和:鸡和鸭一共养了多少只?
(2)求差:鸡比鸭多多少只?
(3)求倍数:养鸡的只数是兔的几倍?
求和、求差、求倍数问题,让学生口头列式解答。
引导学生小结得出:两个数进行比较,它们存在着和、差关系,也存在着倍数关系。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用除法计算。
两个数相比,还能提出用除法解决的问题吗?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4)兔的只数是鸭的几分之几?
(5)鸭的只数是兔的几分之几?
3.引导探究,解决问题
(1)兔的只数是鸭的几分之几?
你能结合分数的意义,以及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得出“兔的只数是鸭的几分之几”吗?你是怎么想的?
学生借助圆片操作,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讨论,老师注意巡视获取反馈信息。
全班反馈时,重点让学生说出是怎样想的。学生可能有以下两种方法:
①分数的意义:求“兔的只数是鸭的几分之几”,就是求“2只是3只的几分之几”。把3只看作单位“1”,平均分成3份,每份1只就是这个整体的,2份就是这个整体的。兔有2只,就相当于这个整体的。
老师重点引导:求“兔的只数是鸭的几分之几”,是把谁看作单位“1”。
②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我们知道=2÷3,因此,求“兔的只数是鸭的几分之几”,我们可以列式为2÷3=。
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可以利用分数的意义解决,也可以用除法计算。
(2)鸭的只数是兔的几分之几?
学生独立解决,全班反馈交流。学生可能有以下两种方法:
①分数的意义:求“鸭的只数是兔的几分之几”,就是求“3只是2只的几分之几”。把2只看作单位“1”,平均分成2份,每份1只就是这个整体的,3份就是这个整体的。鸭有3只,就相当于这个整体的。
老师重点引导:求“鸭的只数是兔的几分之几”,又是把谁看作单位“1”。
②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我们知道=3÷2,因此,求“鸭的只数是兔的几分之几”,我们可以列式为3÷2=。
4.比较,深入理解
(老师手指板书)这两个问题都是鸭和兔在进行比较,为什么列出的算式却不一样呢?
预设1:因为鸭和兔这两个量在交换位置。
预设2:它们的单位“1”不同。求“兔的只数是鸭的几分之几”,是把鸭的只数看作单位“1”; 求“鸭的只数是兔的几分之几”,是把兔的只数看作单位“1”。
引导学生总结得出:在解决问题时,要找准单位“1”的量,用它作除数,与它相比较的量作被除数。
两个数相比,有和差关系,也有倍比关系。“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和“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都可以用除法计算。(老师手指板书)我们来看这两个算式:2÷3=、3÷2=,需不需要带单位?为什么?
引导学生明确:这里的和,表示的是两个数的关系,不是具体的数量,因此不用带单位。
5.总结分数与除法的联系和区别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分数与除法有联系,它们有没有区别呢?请小组讨论后填写下表。
| 联系 | 区别 | |||
分数 |
|
|
|
|
|
除法 |
|
|
|
|
|
交流汇报时,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完善表格。
| 联系 | 区别 | |||
分数 | 分子 | 分数线 | 分母(不能为0) | 分数值 | 一种关系 |
除法 | 被除数 | 除号 | 除数(不能为0) | 商 | 一种运算 |
三、巩固应用,深化理解
1.提出问题,并解决
(课件出示例3情境图)
你还能提出哪些用除法解决的问题,并解决。学生提问,并列式解决。学生还可能提出以下用除法解决的问题:
(1)兔的只数是鸡的几分之几?
(2)鸭的只数是鸡的几分之几?
(3)鸡的只数是鸭的几分之几?
(4)兔的只数是总数的几分之几?
……
老师重点让学生说出单位“1”的量。
- 看图填空。
的个数是的,的个数是的。
学生独立完成,展示汇报。老师重点让学生说出单位“1”的量。
- 完成教科书22页第8题
学生独立完成,交流汇报。老师重点让学生说出:什么量与什么量比较?谁的数量作单位“1”?
4.五、一班有女生25人,比男生多3人。
(1)男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几分之几?
(2)女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几分之几?
(3)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几分之几?
学生独立完成,交流汇报。老师重点让学生说出:什么量与什么量比较?谁的数量作单位“1”?
四、全课总结,梳理认知
这节课,我们一起应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解决了一些生活中的问题,你收获了哪些新知识和方法?
小学数学西师大版五年级下册等式教学设计及反思: 这是一份小学数学西师大版五年级下册等式教学设计及反思,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认识天平,认识等式,课堂活动,反思练习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九 整理与复习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苏教版五年级上册九 整理与复习教案设计,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分块整理与复习,课堂小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小学真分数 假分数教案: 这是一份小学真分数 假分数教案,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复习引入,操作感悟,分析归类,课堂活动,分层练习,小结延伸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