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高中语文必修上 第13课 读书:目的和前提+上图书馆(教师版) 教案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3452961/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人教高中语文必修上 第13课 读书:目的和前提+上图书馆(教师版) 教案02](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3452961/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人教高中语文必修上 第13课 读书:目的和前提+上图书馆(教师版) 教案03](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3452961/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人教高中语文必修上 第13课 读书:目的和前提+上图书馆(教师版) 教案
展开第13课 读书:目的和前提 上图书馆
学习目标 | 重点难点 |
1.语言建构与运用:积累并掌握文中重要词语,理解文中关键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2.思维发展与提升:归纳文章内容要点,品味课文语言,研习学习之道,了解并获取教养的途径,了解阅读对人成长的重要作用。 3.审美鉴赏与创造:鉴赏文章的论证结构,体悟随笔的写法。 4.文化传承与理解:建构阅读经典对一个人获得教养至关重要的认识关;品味真正的图书馆之乐,思考自己的读书生活。阅读经典著作,感受经典的力量,培养爱读书的好习惯。 | 1.理解文中关键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2.理解文章思路,掌握论证特色。 |
1.作家作品。
(1)赫尔曼▪黑塞, 德国 作家、诗人。1919年迁居瑞士,1923年46岁入瑞士籍。黑塞一生曾获多种文学荣誉,比较重要的有:冯泰纳奖、诺贝尔奖、歌德奖。1946年获 诺贝尔文学奖 。作品多以小市民生活为题材,表现对过去时代的留恋,也反映了同时期人们的一些绝望心情。主要作品有《彼得·卡门青》《荒原狼》《东方之旅》《玻璃球游戏》等。
(2)王佐良,浙江上虞人。诗人、 翻译家 、英国文学研究专家,1939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外语系(原清华大学外语系),留校任教,1947年赴英国牛津大学攻读英国文学研究生。1949年回国后,历任北京外国语学院教授、英语系主任、副院长。
2.文学常识。
(1)《鲁宾逊漂流记》是英国作家丹尼尔·笛福的一部长篇小说。
(2)《一千零一夜》又名《天方夜谭》,是古代阿拉伯民间故事集,内容包罗万象,极富阿拉伯民间色彩。其中“阿拉丁和神灯”“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盗”“渔夫、魔鬼和四色鱼”等脍炙人口。
(3)《宝岛》是英国作家斯蒂文生(斯蒂文森)的小说,又译作《金银岛》。
3.生字注音。
卷帙(zhì) 已臻佳境(zhēn) 豁然开朗(huò)
苍穹(qiónɡ) 点缀(zhuì)
4.解释词语。
(1)豁然开朗:豁然开朗:从黑暗狭窄变得宽敞明亮。比喻突然领悟了一个道理。豁然:形容开阔;开朗:开阔明亮。
(2)牵强附会:牵强附会:把本来没有某种意义的事物硬说成有某种意义。也指把不相关联的事物牵拉在一起,混为一谈。
5.易混辨析。
做客:当客人。时间较短,因为接受别人的邀请或主动探访别人,目的是沟通感悟,交流思想等。
作客:当客人。时间偏长,通常是因为求学、谋生、创业等原因而寄居在他乡,现实功利性较强。
偶然:表示不经常。着重于意外,从一般事理或一般规律看,事情的发生是意外的,跟“必然”相对。
偶尔:表示不经常。着重于数量,次数少,跟“经常”相对。
1.黑塞在《读书:目的和前提》中阐述了教养的内涵以及获得教养的途径和意义,给我们深刻启示:阅读经典,追求教养。请找出关键语句,并作阐释。
(1)教养的内涵:教养即精神和心灵的完善。教养“不追求任何具体的目的”,即“这种或那种能力和本领”,这些只是生存的手段,教养是“为了自我完善”“找到生活的意义”,不带有功利色彩。
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过:“教养是有教养的人的第二个太阳。”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没有任何东西能比人类的爱更富有智慧、更复杂。它是花丛中最娇嫩的,更是最质朴的、最美丽的和最平凡的花朵,这个花丛的名字叫教养。”
(2)获得真正的教养“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就是研读世界文学,就是逐渐熟悉地掌握各国作家和思想家的作品,尤其是他们在作品中留给我们的思想、经验和理想的巨大财富。”
黑塞的这段话告诉我们:经典既是民族与人类文化的结晶,也是语言艺术的典范,它代表一个时代人文和语言的顶峰。从获得教养的目的出发,必须阅读杰作。一个人在青少年时代所读的书注定要影响他的一生,对他的人文素养构成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甚至能决定他一生的审美追求。所以,人应当在学习的起始阶段就注意打好精神的“底子”, 确立一生阅读的方向。
也启发我们思考:每个时代都有不计其数的文学作品,为什么很多东西被淘汰,无法流传?有些文学作品轰动一时,为什么才过了十来年就没有人再提及?为什么每个民族都会有自己的文学史?为什么每个民族尊奉的作家往往也是世界的?如中国的屈原、司马迁、李白、杜甫、苏轼、曹雪芹和鲁迅,俄罗斯的普希金、托尔斯泰,法国的司汤达、英国的莎士比亚、意大利的但丁、西班牙的塞万提斯等,他们的作品,不但在本国流传,也产生了世界的影响,滋养了无数的人。
(3)黑塞认为:“我们先得向杰作表明自己的价值,才会发现杰作的价值。”
这句话阐述的是阅读的态度。阅读杰作,特别是读那些有久远影响、有世界声誉的杰作,要有崇敬之心,庄重之感,如果没有一种敬重之心,是难以体会到杰作的伟大的。黑塞阐明了一个认识,即问题不仅在于多读,更在于有“爱的阅读”“敬重知识”和 “心的教养”,因为阅读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教养,只有“用心”,阅读效率才能得到提高。在具体的阅读方法上,作者主张“从自己能够理解和喜爱的作品开始阅读”,“需要我们认真对待,需要我们在读的时候花力气、下功夫”。
2.文中写道:“于是我想起了上图书馆之乐。”请具体说说上图书馆有哪些“乐”。
(1)中学时期,上文华图书科学校“公书林”:房子宽敞、舒服,环境优雅,读斯蒂文生的小说《宝岛》感到有趣,读美国杂志“部分地满足了我对外间世界的好奇心”。(2)读清华大学时,上清华图书馆第三阅览室:“教益极多”“进入了一个知识上和情感上的新世界,一片灿烂”。(3)在英国读书时,上牛津大学的包德林图书馆:“纵情自由阅读”“心境也豁然开朗”。上英国博物馆的圆形图书馆:感受到“高贵的理性”“伟大的力量”。
3.《读书:目的和前提》和《上图书馆》都是随笔。两位作者用灵活自由的笔触记述了自己求学读书的生活与感悟,能给人以深刻的启迪。对照两位作者的经历和感悟,思考有什么是共通的,又有什么是具有个人特色的。
黑塞和王佐良阅读时最初的兴趣,似乎都是从猎奇开始的。黑塞“期待的是充满狂热与纠葛的故事,是前往陌生国度的旅行,或者是甜蜜而冒险的艳遇”这样抓眼球的小说,它们能够唤起阅读最天然的乐趣。王佐良在“公书林”中,由于英文程度很有限,看不懂原著,所以仅仅“看看它们的封面、目录和插图之类”,还翻着美国杂志的图画看看,以满足“对外间世界的好奇心”。
在找到乐趣的基础上,两位作者都分别谈到了阅读外国文学作品、打开新世界大门的感受。黑塞说:“我永远不会忘记,我在阅读这本书时如何惊异和心驰神往,书中所说的一切对我如何既陌生又正确,既符合我的预感和期望又美好无比。”王佐良则说:“进入了一个知识上和情感上的新世界,一片灿烂!”
黑塞的诺贝尔颁奖辞
他那些灵思盎然的作品,它们一方面具有高度的创意和深刻的洞见,一方面象征古典的人道理想和高尚的品格。
黑塞名言
我们作为人的任务是:在我们自己独一无二的个体生命中,在远离兽性接近人性的路上前进一步。
——黑塞
最危险的时期和对心灵最大的戕害,莫过于一天到晚沉思自己的性格、处境,孤独地承受自己的不满和弱点。
——黑塞
人们越是深入而彻底地去探讨一个命题,结果却越是不可抗拒地陷入于反命题的误区之中。
——黑塞
我还有许多弯路要走,还会失望于许许多多的欲望的满足。这一切都要等日后才能显示它的意义。
——黑塞
一个人若要完全理解另一个人,大概必须有过类似的处境,受过类似的痛苦,或者有过类似的觉醒体验,而这却是非常罕见的。
——黑塞
世界上任何书籍都不能带给你好运,但是它们能让你悄悄成为你自己。
——黑塞
有权力的人毁于权力,有钱人毁于金钱,奴才毁于卑躬屈膝,寻欢作乐的人毁于享乐。
——黑塞
聪明话没有任何价值,只能让人远离自己的内心。而远离自己是一种罪过。人必须像乌龟一样,能完全蜷进自己的内心世界。
——黑塞
幸福是一种方法,不是一样东西。是一种才能,不是一个目标。
——黑塞
有的人认为坚持会让我们变得更强大,但有时候放手也会。
——黑塞
题组A 基础过关练
(2021·五莲县教学研究室)阅读下面的文字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公书林”还帮我养成了一个习惯,即看英文杂志。我就是在它的期刊室里第一次接触到一些美国杂志的,如《星期六晚邮刊》《全国地理》《美丽的屋子》等,当然也主要是翻着图画看看,这样也就部分地满足了我对外间世界的好奇心,也从旁学到了一些英文。
后来我上大学进了清华。( )它比“公书林”更神气:文艺复兴式的红色外表,大理石的门厅,玻璃地板的书库,软木地板的阅览室——当时新建的第三阅览室好像有一个足球场那么长,其中各种精美的书刊闪着光,宽长的书桌上两端各立一个钢制的高台灯,它们在一个十九岁青年的心上投下了温情和宁静的光,是后来任何日光灯白炽灯所不能比的。就是在这个“指定参考书阅览室”里,我和我的同学好友们读了柏拉图《对话》的英译本、西洋哲学史、古罗马史、希腊悲剧、英国十六七世纪诗剧等等,进入了一个知识上和情感上的新世界,一片灿烂!
真实的世界却在暗淡下来。七七事变一起,清华图书馆的灯全灭了。
——摘编自王佐良《上图书馆》
1.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文中破折号作用相同的项是( )
A.“好香的菜——你们听到风声了吗?”赵七爷说道。
B.我们在天安门前深情地呼唤:“周——总——理——”。
C.24小时时间变得没有意义——一天中太阳会升起15次。
D.你不能如此对待一个人——一个有活力、有思想的人。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文中的破折号的作用是“补充说明”。
A.破折号的作用是“语意的转折”;
B.破折号的作用是“声音的延长”;
C.破折号的作用是“解释原因”;
D.破折号的作用是“补充说明”。
故选D。
2.下列在文中括号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清华给我的教益极多,它的图书馆又是我的一大恩师。
B.给我教益极多的清华,这当中它的图书馆又是我的一大恩师。
C.清华给我的教益极多,这当中它的图书馆又是我的一大恩师。
D.清华给了我极多的教益,这当中我的一大恩师是它的图书馆。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之语句复位的能力。
前文的表述对象是“清华”,根据话题一致性的原则,下文应延续上文的话题“清华”,据此排除B;根据语境可知,“清华给我的教益极多”,而图书馆给我的教益是其中的一个,“这当中我的一大恩师是它的图书馆”不符合表述习惯。
故选C。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进入了一个知识上和情感上一片灿烂的新世界。”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答案】从句式上看,原文运用短句,句式更加灵活。从语意的表达上看,原文强调强调阅览室给自己知识上和情感上带来的影响,与下文形成对比。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
从句式上看,原文“进入了一个知识上和情感上的新世界,一片灿烂!”运用短句,句式更加灵活。
从语意的表达上看,原文强调的意味更浓,原文把“一片灿烂!”单列后置,强调阅览室给自己知识上和情感上带来的影响,与下文“真实的世界却在暗淡下来”形成对比。
4.(2020·大安市第六中学校高一月考)批注是一种很实用的读书方法。批注可以写心得、评价;也可以联想、概括。请参考示例,选择一个合适的角度,对所给内容进行批注。
示例:
读书批注卡 | ||
作者:苏轼 内容: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 思子自知。 |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只有仔细研读,深入思考,才 能品出其意蕴。 | |
读书批注卡 | ||
作者:张潮 内容:藏书不难,能看为难;看书不难,能读为难;读书不难,能用为难…… |
| |
【答案】(示例1)读书既要常看,也要讲究阅读方法,更要学以致用。
(示例2)这段话,将读书之道阐述得深刻而透彻,可谓精辟!
【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主要考查批注,题干提示“批注可以写心得、评价;也可以联想、概括”,结合所给语句内容分析。“藏书不难,能看为难;看书不难,能读为难;读书不难,能用为难……”,将读书之道阐述得深刻而透彻。想要很多书,很容易,关键是会不会看,看书比藏书难;看书也不是很难,但用心读书却难;读书其实也不难,但读了之后要用上就难了。学以致用最重要。
5.在《读书:目的和前提》一文中,作者黑塞从切身体会出发,思考读书的意义。关于读书,想必你也深有感触吧。请大家各抒己见,仿照画线句在横线上写两句话,表达你对读书作用的认识。
读一本好书,犹如同一位高尚的人对话。读书,让我们体验生活的乐趣;_________。
【答案】读书,让我们感悟人生的真谛;读书,让我们懂得做人的道理。
【详解】
本题考查仿用句式能力。仿写要求句式相同或相似,能做到语意连贯;内容设计合情合理,表述正确即可。力求做到形神兼备,语意流畅。本题要求仿照画线句在横线上写两句话,表达你对读书作用的认识。仿句是“读书,让我们体验生活的乐趣”,是从读书的乐趣的角度说的,格式是“读书,让我们……”。仿写抓住“读书的作用”理解,读书不仅仅是有趣,更主要的是它能让我们“明理”,因此仿写可从读书让我们“感悟人生的真谛”“懂得做人的道理”等角度去写。
题组B 能力提升练
阅读《读书:目的和前提》(节选),完成6~8题。
真正的修养不追求任何具体目的,一如所有为了自我完善而作的努力,本身便有意义。对于“教养”也即精神和心灵完善的追求,并非是朝向某些狭隘目标的艰难跋涉,而是我们自我意识的增强和扩展,从而使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享受更多更大的幸福。因此,真正的修养一如真正的体育,既是完成又是激励,随处都可到达终点却又从不停歇,永远都在半道上,与宇宙共振,于永恒中生存。它的目的不在于提高这种或那种能力和本领,而在于帮助我们找到生活的意义,正确认识过去,以大无畏的精神迎接未来。
为获得真正的教养可以走不同的道路。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就是研读世界文学,就是逐渐地熟悉掌握各国作家和思想家的作品,尤其是他们在作品中留给我们的思想、经验和理想的巨大财富。这条路永无止境,任何人也不可能在什么时候走到尽头;任何人也不可能在什么时候将哪怕仅仅只是一个文化发达民族的全部文学通通读完并有所了解,更别提整个人类的文学了。然而,对每一部思想家或作家的杰作的深入理解,却都会使你感到满足和幸福——不是因为获得了僵死的知识,而是有了鲜活的意识和理解。对于我们来说,问题不在于尽可能地多读、多知道,而在于自由地选择我们个人闲暇时能完全沉浸其中的杰作,领略人类所思、所求的广阔和丰盈,从而在自己与整个人类之间,建立起息息相通的生动联系,使自己的心脏随着人类心脏的跳动而跳动。这,归根到底是一切生活的意义,如果活着不仅仅是为着满足那些赤裸裸的需要的话。读书绝不是要使我们“散心消遣”,而是要使我们集中心智;不是要用虚假的慰藉来麻痹我们,使我们对无意义的人生视而不见,而是正好相反,要帮助我们将自己的人生变得越来越充实、高尚,越来越有意义。
世界文学的辉煌殿堂对每一位有志者都敞开着,谁也不必对它收藏之丰富望洋兴叹,因为问题不在于数量。有的人一生中只读过十来本书,却仍然不失为真正的读书人。还有人见书便生吞下去,对什么都能说上几句,然而一切努力全都白费。因为教养得有一个可教养的客体作前提,那就是个性或人格。没有这个前提,教养在一定意义上便落了空,纵然能积累某些知识,却不会产生爱和生命。没有爱的阅读,没有敬重的知识,没有心的教养,是戕害性灵的最严重的罪过之一。
当今之世,为数甚多的年轻人,似乎觉得舍弃愉快的生活而埋头读书,是既可笑又不值得的;他们认为人生太短促、太宝贵,却又挤得出时间一星期去泡六次咖啡馆,在舞池中消磨许多时光。是啊,“现实世界”的大学、工场、交易所和游乐场地不管多么生气蓬勃,可整天呆在这些地方,难道就比我们一天留一两个小时去读古代哲人和诗人的作品,更能接近真正的生活么?不错,读得太多可能有害,书籍可能成为生活的竞争对手。但尽管如此,我仍然不反对任何人倾心于书。让我们每个人都从自己能够理解和喜爱的作品开始阅读吧!
但单靠报纸和偶然得到的流行文学,是学不会真正意义上的阅读的,而必须读杰作。杰作常常不像时髦读物那么适口,那么富于刺激性。杰作需要我们认真对待,需要我们在读的时候花力气、下功夫。我们先得向杰作表明自己的价值,才会发现杰作的真正价值。
6.下列对“真正的教养”内涵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真正的教养是正视过去,直面未来,追求精神和心灵的完善,找到生活的意义。
B.真正的教养呈现的形式是永远都在半道上,它是一种努力的过程,是动态的,是永恒的。
C.真正的教养“不追求任何具体的目的”,是说追求的不是生存的手段,而是生存的境界。
D.真正的教养就是阅读世界文学,力求做到对每一部思想家或作家的杰作有深入理解。
【答案】D
【解析】D项偷换概念,选项说的是获取真正教养的途径和方法而不是其内涵。
7.下列关于“阅读”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通过阅读获得教养的道路永无止境。既因为人类的文学让人“望洋兴叹”,又因为人的生命是有限的。
B.我们只有尽可能多地阅读人类文学的杰作,才能领略人类思想的广阔和丰盈,建立自己和人类息息相通的联系。
C.阅读杰作的目的在于明白一切生活的意义,帮助我们将自己的人生变得越来越充实、高尚,越来越有意义。
D.读者必须具备人格或个性,否则教养在一定意义上便落了空;没有爱的阅读,没有敬重的知识,没有心的教养,无益而有害。
【答案】B
【解析】B项,“只有尽可能多地阅读人类文学的杰作”与原文表意不符。“问题不在于尽可能地多读和多知道”和“问题不在于数量”。 解答这类题,关键是依靠题干找准答题区间,着重研读某一段落。一定要注意熟悉原文的大致内容,二是在弄清题干要求的基础上,将选项与原文进行比照分析,辨清意思是否有差异。
8.下列不属于作者列举的关于读书的错误认识或做法的一项是( )
A.用“散漫的消遣”的态度对待读书,用虚假的慰藉自我麻醉,对无意义的人生视而不见。
B.认为人生太短促,舍弃泡咖啡馆、跳舞这样的愉快生活而花时间读书是可笑又不值得的。
C.认为生机勃勃的现实世界的大学、工场、交易所和游乐场地比读书更能接近真实的生活。
D.读书生吞活剥,认为读书有害,一生只读十来本书,只读富有刺激性的时髦读物。
【答案】D
【解析】D项,“一生只读十来本书”并不是作者反对的。文中说“有的人一生中只读过十来本书,却仍然不失为真正的读书人”。 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解题时首先要锁定答题范围,将选项对应原文信息,合理筛选,需要准确把握原文信息作答。
题组C 培优拔尖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1题。
阅读经典,成就“今典”
①阅读是永恒的,载体却不断更新。第二十三个“世界阅读日”前夕,一些商家推出新的电子书阅读器,努力提升读者的阅读体验。从中国的简帛、埃及的莎草纸、欧洲的羊皮纸到今天的电子墨水屏,人类的阅读载体不断演进,不变的却是人们对阅读的热爱,对精神世界的守望。
②经典作品的魅力,并没有随着移动互联时代的到来而消散,相反,阅读方式和载体的丰富,让人们可以更轻松地接触经典。近两年,中国互联网界最引人关注的现象之一,就是风起云涌的“知识付费”。通过缴纳一定的费用,用户可以收听收看包括经典作品在内的各种知识讲座,甚至可以让专家为自己答疑解惑。移动互联时代的经典作品,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释放出延绵不绝的魅力。
③移动互联时代的到来,开拓出一个巨大的文化和阅读空间。对中国来说,知识付费的商业模式之所以能够兴起,一个重要的社会基础就在于,经过上世纪90年代末以来的高等教育改革,当代中国社会已经积累了规模庞大的“知识大众”和“文化大众”群体,他们拥有一定的知识水平和文化水平,有着较强的精神诉求。满足他们的阔读需求,为他们提供包括经典作品在内的优质知识资源,已经成为一种文化刚需。
④有了大众的参与,阅读将不仅仅是一项个体的、静穆的思想活动,还将是一项动态的文化生产部作品从诞生到成为经典,就是“经典化”的过程。这个过程因为有了无数读者的参与和拣选,成为一项大众文化事业,体现出专属于自己民族和时代的精神气质,构成了经典的谱系。其实,已经进入经典谱系的作品尤其是文学作品,通常也和大众有着亲密的关系。简•奥斯汀的作品在成为经典之前和之后,都是很多英国家庭晚饭后的谈资;美国西进运动中的拓荒人,结束一天的伐木后也会读上一幕莎士比亚;对于不少有一定年龄的中国人来说,听老人摇着蒲扇讲《三国演义》的情景,又填满了多少个夏日黄昏?正是在大众的口耳相传之中,成就了人类文明史上延绵不绝的经典作品。
⑤因此,我们阅读经典作品,也要以优质的创作、精纯的阅读、大众的文化参与,成就今天的经典。前几天,美国《纽约客》杂志网站刊登了一篇文章,介绍在中国家喻户晓的一位作家:金庸。文章称他在中国的文化价值,大约相当于《哈利•波特》加《星球大战》。这一评价,恐怕也是看中了金庸作品作为大众文化“今典”的价值。当然,“经典化”的过程难免泥沙俱下,大部分风靡一时的流行读物都成了泥沙。这就需要我们的大学、知识群体以及负有文化责任的媒体做出引导,让年轻人在更广阔的世界里,以更高质量的阅读,形成自己的精神视野。
⑥书林新叶催陈叶。移动互联时代,知识正以裂变般的速度更新,人们期待更多经典作品。今天,我们阅读前人经典,更要成就当代“今典”。技术发展赋予我们时代的读与写更大的开放性,需要我们好好把握,善加运用,让久远的经典面目可亲,让优秀的当代作品脱颖而出。
9.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人类阅读载体的不断演进,丰富了阅读方式和阅读载体,让人们更热爱经典,也让人们更轻松地接触经典。
B.移动互联时代,风起云涌的“知识付费”使经典作品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释放出延绵不绝的魅力。
C.一部经典作品,是在无数读者的参与和拣选过程中形成的,它和大众关系密切,正是因为大众的口耳相传,使之成为经典
D.金庸作品的文化价值,与《哈利•波特》和《星球大战》是大致相当的,但其作品能不能成为经典,还有待于历史的检验。
【答案】D
【解析】A项,“更热爱”错,原文是“人类的阅读载体不断演进,不变的却是人们对阅读的热爱,对精神世界的守望。”B项,“知识付费”与经典作品释放魅力没有因果关系。C项,“大众的口耳相传”缩小范围,只是条件之一。
10.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重点阐述了在当今移动互联网时代,我们不仅要阅读经典,更要积极参与,成就当代“今典
B.作品“经典化”与大众的参与有着密切的关系。正是因为广大读者的参与,才成就了今天的经典。
C.作者主要采用了举例的论证方式,如第①段中列举了古今的阅读载体,第④⑤段中列举部分中外作家的作品。
D.文章先阐述当下经典作品魅力永恒,再指出“经典化”离不开大众参与,最后阐述成就“今典”的方法。
【答案】B
【解析】“正是因为广大读者的参与,才成就了今天的经典”说法绝对。
1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移动互联时代,阅读方式和阅读载体多样化使我们能够更轻松地接触经典,使经典作品不断释放魅力。
B.作品“经典化”的过程离不开大众的参与,因此一部作品要成为经典,需要得到广大读者的认可。
C.大众的口耳相传成就了延绵不绝的经典作品。今天,我们要把握好技术的发展,使当代“今典”超越前人的经典。
D.成就今天的经典作品,需要我们优质的创作、精纯的阅读、大众的文化参与,使自己的精神视野更加开阔。
【答案】C
【解析】“超越前人的经典”错,原文是“技术发展赋予我们时代的读与写更大的开放性,需要我们好好把握,善加运用,让久远的经典面目可亲,让优秀的当代作品脱颖而出”。
![语文朗读宝](http://img.51jiaoxi.com/images/5b3db8a16b5d6587ba18abcf3fc66c64.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