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说课稿
展开第二节 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各位专家、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 《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所选用的教材为湘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根据新课程理念,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分析,教学方法分析,教学过程分析四个方面加以说明。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是湘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二节的内容。在本章第一节,已经学习了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教材的第二节和第三节是在第一节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四大地区的区域特征。因南、北方地区平时大家了解较多,所以将南北方地区放在西北和青藏地区之前学习,这有利于在掌握本课基础知识的同时,学习认识地理区域的方法。《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知识与我们日常生活、生产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学习这部分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2、学情分析更初中阶段的学生逻辑思维从经验型逐步向理论型发展,观察能力,记忆能力和想象能力也随着迅速发展。因为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地理基础和探索地理知识的愿望,因此我上课时尽可能的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多说多做,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而使学生感受到地理知识的丰富多彩和重要价值。3、重难点分析基于新课程理念和初中学生认知发展的特点我确定了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主要的自然特征和人文特征。教学难点: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人文差异性与自然因素的关系。二、教学目标分析基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地理概况。(2)通过南北方地区的比较,明确各区域主要的自然特征和人文特征。(3)通过对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自然和人文特征的比较,在明确南北方地区自然地理差异基础上,理解其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过程与方法:(1)通过读《北方地区地形图》和《南方地区地形图》,培养学生阅读和使用地图的能力和记忆能力。(2)初步学会用比较法和归纳法学习区域地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习地理的兴趣。(2)通过对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学习,进一步了解祖国的大好河山,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三、教学方法分析 本节课对学生有着强烈的吸引力,而且学生也有着相对零散的知识储备和较强的探究欲望,引此本节课我主要采用愉快教学法结合启发式、讨论式的方法,以问题的提出、问题的探索发现为主线,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思考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去联想、探索,从真正意义上完成对知识的自我建构。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我还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以直观呈现教学素材,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大教学容量,提高教学效率。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教学用多媒体课件。 布置学生收集北方、南方地区的相关资料(地形、气候、植被类型)四、教学过程分析本节教学设计,包括: ㈠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㈡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㈢ 课堂总结,完善新知;㈣ 随堂练习,巩固提升。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方案:设问;知道《晏子使楚》是个什么样的故事?请一位学生讲故事。进而设问,我国南、北方的自然环境有什么差别?为什么会影响水果的生长?除了影响到水果的生长,对于生活在当地的人们又有什么影响呢? 引入新课。设计意图: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利用生动的画面,引入主题,让学生耳目一新,达到愉快教学的初步要求,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方案:探究1:北方地区概况展示《北方地区区域图》,读图、阅读课本资料,以小组为单位思考讨论回答下列问题:(1)北方地区地区的主要地形区、河流和湖泊?(2)北方地区人口和民族状况如何?(3)北方有哪些旅游资源?(4)黄土地和黑土地的农业及主要农产品?(5)找出东北大庆油田、胜利油田、辽河油田、华北油田、中原油田的位置?了解我国北方地区的能源地位?教师在引导学生合作学习对北方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进行归纳、概括,并带领学生提炼学习一个区域知识的方法。探究2:南方地区概况展示《南方地区区域图》,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读图探究、思考回答下列问题:(1)南方地区的位置、范围、主要地形区、主要河流和湖泊。。(2)南方地区的人口和民族状况如何。(3)南方地区属什么气候?有什么特点?(4)南方地区的主要农作物是什么?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5)南方地区的耕作制度有什么特点?其原因是什么?(6)南方地区为什么有“鱼米之乡”的美称?探究3: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自然地理差异展示《中国地形图》、中国1平均温度、7平均气温分布图和年降水量分布图,指导学生读图完成南北方自然特征对比表。 北方地区南方地区分界线 1月平均气温 年降水量(多 ,少) 主要地形 典型植被 河流流量多少 气候类型 资源 主要农产品 让学生讨论后回答,老师进行引导和归纳总结。探究4:南北方地区的人文地理差异在人文地理差异这部分,通过展示图片、视频、文字资料等信息,使学生了解南北方地区在农耕制度、传统民居、饮食、传统交通方式等方面的差异,引导学生从地形、温度、降水、河流等方面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发展认识人地关系的思维能力。并完成下表: 南北方的差异主要形成原因北方地区南方地区 农耕制度土地利用类型旱地为主水田为主气候(降水)主要农作物小麦,花生水稻,油菜气候作物熟制一年一熟或两年三熟一年二至三熟气候(气温)传统运输方式陆路运输为主,多用汽车,马车水运气候(降水)传统民居屋顶坡度较小,墙体较厚屋顶坡度大,墙体高气候(降水)其他不同生活习惯,文化传统等等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教学资源积极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善于动脑思考,主动学习的习惯,通过讨论也培养了学生合作交流能力。课堂总结,完善新知方案:以活动“问问我自己”的方式进行。让学生同位之间相互问答以下三个问题①本节课的课题是什么?②从知识上我记住了哪些?③我学会了什么技能?随堂练习,巩固提升随堂练习 我充分的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利用生活经验来解决有关地理问题。课程设计体现了地理课程标准中“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基本理念,在课堂教学中突出了“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我的说课到此结束。各位专家、老师辛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