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少版生物八年级下册单元检测卷 第七单元第一章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测基础)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11/14165970/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冀少版生物八年级下册单元检测卷 第七单元第一章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测基础)02](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11/14165970/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冀少版生物八年级下册单元检测卷 第七单元第一章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测基础)03](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11/14165970/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冀少版生物八年级下册单元检测卷 第七单元第一章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测基础)
展开第七单元第一章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测基础)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题序 | 一 | 二 | 总分 | 结分人 | 核分人 |
得分 |
|
|
|
|
|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20小题,每题2分,共40分,每题只有1个选项符合题意)
1.叶圣陶先生曾这样描述爬山虎“那些叶子铺在墙上是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空隙”,从生物学角度分析,这种现象体现了哪种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
A.阳光 B.土壤 C.空气 D.温度
2.下列主要反映非生物因素对生物影响的是( )
A.田鼠大量繁殖使农作物减产 B.大量捕捉青蛙使农作物减产
C.杂草丛生使农作物减产 D.洪涝灾害使农作物大量减产
3.蒙自石榴是云南的特产水果,把果树移栽到北方就不易成活。这主要受什么影响( )
A.土壤 B.水分 C.空气 D.温度
4.观察生活在北极的极地狐和非洲沙漠的大耳狐,它们耳朵的大小不同,如图所示.这与它们所生活地区的哪种非生物因素有关?( )
A.水 B.气候 C.空气 D.温度
5.如果要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那么在设计对照实验时,在保证其他条件都相同且适宜的前提下,应选择下列哪种实验装置( )
A.A B.B C.C D.D
6.在探究“光对鼠妇分布影响”实验中,每组装置至少要用10只鼠妇的原因是( )
A.鼠妇喜欢群体生活 B.减少实验的偶然因素
C.材料充足方便计数 D.方便对鼠妇进行处理
7.下列各项中,属于影响小麦生活的生物因素的一组是( )
A.光、温度、土壤 B.田鼠、杂草、蝗虫
C.水、温度、蝗虫 D.光、水、杂草
8.在一块农田里,直接影响玉米生长的生物因素是( )
A.水、空气、阳光
B.蚜虫、杂草、鼠、蝗虫、兔子
C.鸟、鼠、蛇、杂草
D.兔子、羊、蚯蚓、阳光、空气、水
9.下列叙述中,属于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的是( )
A.“朵朵葵花向太阳” B.“草尽狐兔愁”
C.“春风又绿江南岸” D.“雨露滋润禾苗壮”
10.下列关于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
A.大豆与菟丝子——竞争关系 B.寄居蟹与海葵——互助关系
C.水稻与稗草——寄生关系 D.蚂蚁与蚜虫——捕食关系
11.把大小两种的草履虫分开培养,它们都能正常地生长,可是把两者放在一起培养的时候,经过16天,其中的一种全部死亡,而另一种却仍然生长正常,这种现象属于( )
A.斗争 B.捕食 C.竞争 D.寄生
12.下表中的自然现象所对应的生物学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选项 | 自然现象 | 生物学解释 |
A | 北雁南飞 | 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
B | 南橘北枳 | 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
C | 大树底下好乘凉 | 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
D | 万物生长靠太阳 | 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
A.A B.B C.C D.D
13.北极熊有着厚厚的脂肪和白色的皮毛,这说明生物( )
A.都能生长和发育 B.对环境有适应性
C.具有遗传和变异现象 D.能对各种刺激作出反应
14.“雨后春笋”指的是春天下雨后竹笋长得又多又快,比喻新生事物大量涌现和蓬勃发展。从生物学角度分析,它体现的是( )
A.生物影响环境 B.环境影响生物
C.生物适应环境 D.生物影响生物
15.生活在岩石上的地衣可以从岩石中得到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地衣又能够分泌地衣酸,对岩石有腐蚀风化的作用。这一事实说明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是( )
A.生物既要依赖环境又能适应环境
B.生物能对所生活的环境产生影响
C.生物既能适应环境,也能影响环境
D.生物能影响环境,环境也能影响生物
16.科学家发现,深海鱼的细胞膜上有更多的不饱和脂肪酸,这使得它们的细胞膜能在高压环境下保持较高水平的流动性,提高物质运输的效率。这属于( )
A.环境适应生物 B.生物适应环境 C.生物影响环境 D.环境制约生物
17.下列哪一实例能体现生物适应环境( )
A.鱼儿离不开水 B.骆驼刺的根系非常发达
C.过度放牧导致草场退化 D.城市绿化改善了空气质量
18.下列生物现象,不属于拟态的( )
A. 高冠角蝉像一截枯树枝 B. 青蛙浮在浮萍中很难被发现
C. 某些蝇类模仿黄蜂形态 D. 木叶虫混在树叶中骗过鸟类
19.许多鸟类都具有保护色,但也难免被嗅觉发达的动物所捕食,对此,最好的解释是( )
A.适应是普遍的 B.被捕食的鸟警惕性不高
C.适应具有一定的限度和相对性 D.适应是绝对的
20.北极狐会因为季节与所处环境的不同变换毛色。冬季全身体毛为白色,仅鼻尖为黑色;夏季体毛为灰黑色,腹面颜色较浅。这种现象在生物学上称为( )
A.应激性 B.生存斗争 C.保护色 D.适应性
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6大题,共60分)
21.(8分)下面是与小麦生活有关的环境因素图,请据图分析回答:
(1)图中影响小麦生活的非生物因素有________。
(2)图中影响小麦生活的生物因素有________。
(3)小麦和杂草之间的关系是________。如果在田地里有一群蚂蚁,蚂蚁之间的关系是________。
22.(14分)回顾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活动过程,回答下列问题。
(1)你作出的假设是:______。
(2)题图实验中的单一变量是______,A装置与B装置就组成了______实验。
(3)待装置中的鼠妇平静后,每隔1分钟对A和B中的鼠妇进行计数。经10分钟的计数后,计算出A和B中鼠妇数量的______为实验结果。
(4)如果要探究“土壤湿度是否影响鼠妇的生活”,则应给鼠妇提供______两种不同的环境条件。
(5)实验中,鼠妇的数量不宜过少,这样做是为了______。
(6)做完实验后要怎样处理鼠妇?______。
23.(10分)实验探究:下表是某生物兴趣小组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的实验设想,假设你是该小组中的一员,请根据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位置 | 鼠妇数量 | 光照条件 | 土壤潮湿度 |
纸盒左半部 | 10只 | 明亮 | 湿润 |
纸盒右半部 | 10只 | ? | ? |
(1)你们探究的是“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那么,纸盒右半部应设置的光照条件是______(填“明亮”或“黑暗”),纸盒右半部应设置的土壤潮湿度是______(填“湿润”或“干燥”)。
(2)你们这个实验所探究的变量是______。
(3)处理数据时,需要计算出全班各组数据的______值,目的是______。
(4)通过实验可以知道,______会影响鼠妇的分布,且鼠妇适于生活在______的环境中。
(5)实验中,你们小组在纸盒左右两侧各放了10只鼠妇做实验,如果实验中只用1只鼠妇,你认为可行吗?______,原因是______。
24.(13分)生物的生存离不开环境,同时也能影响环境,生物在长期的生存过程中与环境达成了良好的默契。
(1)环境影响生物。到了寒冷的冬天,北方阔叶树纷纷落叶,这____________主要是受________的影响;某森林中植物的分布为顶层是高大的乔木,中间是灌木,下层是草本植物,决定森林中这种分布的因素是_________;在夏日,大雨过后,蚯蚓会爬出洞口,使其产生这种行为的环境因素是________。上述三种因素统称为________________。
(2)生物适应环境。荒漠中的仙人掌与沙漠环境生活相适应的结构特点是____________;海豹与寒冷海域生活相适应的结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地衣被称为动植物陆地生活的“开路先锋”,原因是它能生长在岩石上,同时产生的物质能腐蚀岩石,使之形成土壤,这说明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
25.(6分)请利用如下材料,设计一个探究生物与环境关系的模拟实验,并进行分析。
实验材料:4m2的红、绿、白3种颜色的纸板各一块,数量相等、活力相近的绿蝗虫3组(每组50只),家鸡3组(每组3只)。
提出问题:什么环境中的蝗虫不易被鸡发现?
(1)作出假设:_________。
(2)设计实验方案:
①将3组家鸡和3组绿蝗虫分别放到红、绿、白3种颜色的纸板上。
②每隔2分钟统计蝗虫剩余的_________,共统计10分钟,并设计表格,将统计结果填到设计好的表格中。
预期实验结果:
(3)结果分析:蝗虫的身体呈绿色,这是一种保护色。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_________。结论:生物能够适应环境。
26.(9分)某昆虫学家做了下列一组实验:
第一组:捉取30只灰褐色山地蝗,放到灰褐色的山地背景中,然后放入6只鸡,1分钟后,山地蝗被吃掉4只。
第二组:捉取30只灰褐色的山地蝗,放到绿色草丛的背景中,然后放入了同样数目的鸡,1分钟后,山地蝗被全部吃掉。根据以上实验,完成下列表格并回答问题:
组别 | 放入蝗虫 | 蝗虫的颜色 | 背景颜色 | 放入鸡的数目 | 时间 | 剩余的蝗虫 |
第一组 | 30只 | 灰褐色 | _______ | 6只 | 1分钟 | _______ |
第二组 | 30只 | _______ | 绿色草丛 | 6只 | 1分钟 | _______ |
(1)该探究实验的变量是_______。
(2)鸡与蝗虫的关系是________。
(3)通过本实验,说明体色与环境相适应的生物更容易___________。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A
解析:阳光、温度、空气和水分等都是影响生物生活的非生物因素。生物因素主要是指生物与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包括同种生物之间和不同种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那些叶子铺在墙上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目的是充分接受阳光,进行光合作用,体现了阳光对生物的影响。
2.答案:D
解析: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选项中田鼠、青蛙杂草属于影响农作物的生物因素;选项D反映了非生物因素水分对农作物的影响。
3.答案:D
解析: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称为环境因素,可以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生物因素包括: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种内关系又分为种内互助和种内竞争;种间关系又有①共生②寄生③捕食④种间竞争几种方式。南方的水果移栽到北方由于温度的变化使得农作物不易成活。
4.答案:D
解析:北极狐耳朵要小,可以减少热量的散失,保持体温,适应寒冷的北极环境而非洲沙漠的狐,耳朵较大可以增加热量的散失,降低体温。适应高温的环境。因此北极的极地狐和非洲沙漠的大耳狐,耳朵大小的不同主要非生物因素温度有关。
故选:D。
5.答案:B
解析:在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实验中,自变量是有无光照,在设计对照实验时,要给鼠妇提供明亮和黑暗两种环境,设置以光照为唯一变量的对照实验。
6.答案:B
解析:在做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的实验时,所用鼠妇的数量要多,因为这样可以减少其他因素的影响而导致的误差。如果采集的鼠妇生病、或受其它非生物因素的影响、处于特殊生长时期等都会导致实验结论出错,因此在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活动中,所用鼠妇的数量要多,但是数量过多会增加操作的难度。所以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的实验中,至少应在每个实验装置中放10只鼠妇,目的是为了设置重复,减少实验的偶然因素。
故选:B。
7.答案:B
解析:A、光、温度、土壤都属于非生物因素,A错误; B、田鼠、杂草、蝗虫都属于生物因素,B正确; C、水、温度都属于是\非生物因素,蝗虫属于生物因素,C错误; D、光、水都属于非生物因素,杂草属于生物因素,D错误故选:B。
8.答案:B
解析:生物因素是指环境中影响某种生物个体生活的其他所有生物,包括同种和不同种的生物个体。直接影响玉米生长的主要因素是直接吃玉米的动物和与玉米生活在一起有竞争关系的植物,因此直接影响玉米生长的生物因素有蚜虫、杂草、鼠、蝗虫、兔子等。
故选B。
9.答案:B
解析:A.朵朵葵花向太阳,体现了非生物因素光对生物的影响,A错误。B.狐捕食兔,兔捕食草,所以“草尽狐兔愁”,体现了“草”对“狐和兔”的影响,属于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B正确。C.“春风又绿江南岸”是非生物因素温度对生物的影响,C错误。D.“雨露滋润禾苗壮”,体现了非生物因素水对生物的影响,D错误。故选B。
10.答案:B
解析:A.菟丝子生长于大豆、柑橘等植物体上,遮挡光线,影响了大豆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菟丝子主要靠吸收大豆体内的水分和营养物质来生存,对大豆造成伤害,因此,菟丝子与大豆的关系是寄生关系,A错误。
B.海葵附着在寄居蟹的螺壳上,借助寄居蟹的运动而移动,海葵的触手能够射出刺丝射杀敌害,既保护了自己又保护了寄居蟹,由此可知,寄居蟹与海葵之间是互助关系,B正确。
C.水稻与稗草,相互争夺阳光、水分、无机盐和生存的空间,属于竞争关系,C错误。
D.蚂蚁与蚜虫是互利共生关系,蚜虫为蚂蚁提供食物,蚂蚁保护蚜虫,给蚜虫创造良好的取食环境,D错误。
故选B。
11.答案:C
解析:由题干可知,把大小两个品种的草履虫分开培养,它们都能正常生长,可是把两者放在一起培养的时候,经过16天,其中的一种正常生长,另一种却全部死亡,说明大小两个品种的草履虫之间存在竞争关系。
12.答案:C
解析:北雁南飞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A错误;
南橘北枳意思是南北方温度不同,柑橘是热带水果,在温度高的南方生长良好,在温度较低的北方生长不好,温度低影响了柑橘的品质,因此南橘北枳是环境中的非生物因素温度对生物的影响,B错误;
蒸腾作用是水分从活的植物体表面(主要是叶片)以水蒸气状态通过气孔散失到大气中的过程,蒸腾作用为大气提供大量的水蒸气,提高大气湿度,使降雨量增加,蒸腾作用散失水分,吸收热量,使气温降低,夏天大树还能遮挡阳光,降低温度,进行光合作用,释放氧气,使空气清新宜人,因此树荫下,空气湿润、凉爽、清新宜人,C正确;
万物生长靠太阳是环境因素光对生物的影响,说明生物生存离不开环境,D错误。
13.答案:B
解析:北极熊有着厚厚的脂肪和白色的皮毛是适应严寒的结果,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14.答案:B
解析:“雨后春笋”指的是春天下雨后竹笋长得又多又快,说明环境能影响生物,此处影响生物的环境因素是水。
故选:B。
15.答案:C
解析:地衣是真菌和某些单细胞藻类形成的相互依存的共生体,真菌从环境中吸收水分和无机盐供给藻类,藻类进行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供给真菌。适者生存,地衣可以从岩石中得到所需要的营养物质而表现出生长现象,表明地衣适应岩石的生活环境;地衣分泌有机酸腐蚀了坚硬的岩石表面,再加上自然风化作用,坚硬的岩石表面出现了许多小颗粒,最终形成了土壤,表明地衣生物能影响环境。
故选C。
16.答案:B
解析:身处海洋深处的深海鱼要承受海底巨大的水压,在其细胞膜上有更多的不饱和脂肪酸,这使得它们的细胞膜能在高压环境下保持较高水平的流动性,提高物质运输的效率,这体现了生物适应环境,因此ACD错误,B正确。
故选B。
17.答案:B
解析:A.鱼儿离不开水是生物依赖环境,A错误。
B.骆驼刺的根系非常发达是生物适应环境的表现,B正确。
C.过度放牧导致草场退化是生物影响环境,C错误。
D.城市绿化改善了空气质量是生物影响环境,D错误。
故选B。
18.答案:B
解析:ACD、高冠角蝉像一截枯树枝,某些蝇类模仿黄蜂形态,木叶虫混在树叶中骗过鸟类,均属于拟态;B、青蛙浮在浮萍中很难被发现,是动物的体色与周围环境的色彩非常相似,属于保护色,不属于拟态。
故选:B。
19.答案:C
解析:适者生存,现在生存的每一种生物,都有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如,鸟有翼适应空中飞行生活,蝗虫有外骨骼适应干旱的陆生环境。所以生物适应环境具有普遍性。生物只能适应一定的环境,当环境发生巨变时有些生物因不适应环境而死亡,如鱼有鳃适应水中生活,但是当水葫芦疯长时一些鱼就会死亡是因为不在适应这里的环境了。具有保护色的百灵鸟,可以避免肉食类鸟类的捕食,但容易被嗅觉灵敏的狐捕食,这说明了生物适应环境具有一定限度和相对性的。
20.答案:D
解析:北极狐会因为季节与所处环境的不同变换毛色。冬季全身体毛为白色,仅鼻尖为黑色。夏季体毛为灰黑色,腹面颜色较浅。使体色与环境一致,不容易被敌害发现,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表明北极狐随环境的适应是相对的,只能适应一定的环境。故选D。
21.答案:(1)光照、土壤、水分、空气等
(2)蚜虫、人、杂草等
(3)竞争;既有种内互助,又有种内斗争
解析:影响小麦生活的环境因素有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由题图可知,非生物因素有光照、土壤、水分、空气等;生物因素有蚜虫、人、杂草等。小麦和杂草争夺水分、养料、生存空间等,两者之间是一种竞争关系;田地里的一群蚂蚁之间既有种内互助,又有种内斗争。
22.答案:(1)鼠妇喜欢阴暗的环境(或光会影响鼠妇的生活)
(2)光(或光照);对照
(3)平均值
(4)干燥和潮湿(或干土和湿土)
(5)避免偶然性
(6)放归大自然
解析:(1)此实验是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的实验,作出的假设是:光照对鼠妇的生活有影响。
(2)由于该实验探究的是光对鼠妇的影响,所以实验的变量应该是光。实验装置:由于纸盒的一半盖的透明的玻璃板,一半盖的是不透光的纸板,这样纸盒就形成了阴暗与明亮两种环境,其他条件应该完全相同且适宜,A装置与B装置就组成了对照实验。
(3)在实验中为了提高实验的准确性,常常采用增加实验对象的数量和多次实验取平均值的方法,因此在这次实验中计算出A和B中鼠妇数量的平均值为实验结果,使实验结论更准确。
(4)“设计实验装置”:对照实验所要探究的条件就是实验的唯一变量。由于探究“土壤的潮湿度会影响鼠妇的生活”,所以,该实验的唯一变量是潮湿度,因此应给鼠妇提供干燥和潮湿两种不同的环境。
(5)实验中,鼠妇的数量不宜过少,所用鼠妇的数量要多,因为这样可以减少其他偶然因素的影响而导致实验出现误差,如果采集的鼠妇生病、或受其它非生物因素的影响、处于特殊生长时期等都会导致实验结论出错,所以为了避免出现偶然性,实验中应尽可能多选几只鼠妇,尽可能排除其他因素的干扰。
(6)要养成爱护动物的好习惯,保护动物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这样对于保护我们生存的环境非常有利,所以要把鼠妇放回到适宜它生长的自然环境中。
23.答案:(1)黑暗;湿润
(2)光照
(3)平均;减少实验误差
(4)光照;阴暗潮湿
(5)不可行;用1只鼠妇做实验,实验结果偶然性大,实验不具有准确性和科学性
解析:(1)设置对照实验时,要根据所要探究的条件,要设置以探究的条件为唯一变量的对照组。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的实验,变量是光,因此在此题设计对照组时必须遵照光是唯一的变量这一原则来进行设计。所以纸盒右半部应设置的光照条件是黑暗,纸盒右半部应设置的土壤潮湿度是湿润。
(2)对照实验是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这个不同的条件,就是唯一变量。因此,这个实验所探究的因素是光,因此,光是这个实验的变量。
(3)统计一次容易产生误差,有可能其他因素导致产生偶然现象不一定能反映真实情况。多实验几次,然后取平均值,可以减少误差。为了排除由偶然性引起的误差,在实验过程中,处理数据时,需要计算出全班各组数据的平均值。因此,处理数据时,需要计算出全班各组数据的平均值,目的是减少实验误差。
(4)通过实验数据可以知道,黑暗处的鼠妇多,因此得出的结论是光对鼠妇的生活有影响,鼠妇喜欢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生活。
(5)用多只鼠妇做实验,可以避免偶然性,减小实验误差,因此要用多只鼠妇做实验才有可信度。只用一只鼠妇不行,因为用一只鼠妇有很大的偶然性,容易产生误差。
24.答案:(1)温度;光照;空气;非生物因素
(2)叶变成刺状;胸部有厚厚的皮下脂肪可以起到保温作用
(3)生物既适应环境也能影响环境
解析:(1)冬天,北方阔叶树纷纷落叶,这是受温度的影响;森林中的各种植物高矮纵横交错,这主要是受光照的影响;雨后蚯蚓爬出洞口,这主要受空气的影响;不论是温度,还是光照,空气对生物来说都是非生物因素。
(2)仙人掌适于沙漠生活的结构特点是宽大的叶片变成刺状;海豹适于寒冷海域生活的特点是有厚厚的脂肪。
(3)地衣能生长在岩石上,说明生物适应环境,地衣产生的物质能腐蚀岩石,说明生物可以影响环境。
25.答案:(1)绿色纸板上的蝗虫不易被鸡发现
(2)数量
(3)适应
解析:(1)本题提出的问题是:什么环境中的蝗虫不易被鸡发现?根据我们的生活经验,蝗虫是绿色的,与绿纸板颜色相似,不易被鸡发现;所以做出的假设应该是:绿色纸板上的蝗虫不易被鸡发现。
(2)实验结果是通过剩余蝗虫的数量进行体现,为了使实验结果准确、可信,因此我们要每隔一段时间统计一次蝗虫数量,得出数据,便于分析。
(3)结果分析:蝗虫的绿色体色是一种保护色.达尔文把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叫做自然选择,保护色是蝗虫对生活环境的适应,蝗虫的草绿色的形成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26.答案:灰褐色的山地;26只;灰褐色;0只
(1)背景颜色
(2)捕食
(3)更容易生存下去
解析:(1)根据实验完成表格。昆虫学家以背景颜色为变量设计了一组对照实验来验证生物的体色对生物生存的作用。
(2)鸡吃蝗虫,因此鸡与蝗虫是捕食关系。
(3)通过实验可知,体色与环境相适应的生物更容易生存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