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江苏省盐城市亭湖区中考一模化学试卷(含答案)
展开2020年江苏省盐城市亭湖区中考化学一模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小题2分,共30分)
1.(2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下列做法不符合这一理念的是( )
A.植树造林,改造环境
B.垃圾就地焚烧,减少运输成本
C.工厂废水处理达标后再排放
D.推广使用新能源汽车,实现经济和环境双赢
2.(2分)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烧碱变质 B.冰雪融化 C.玻璃破碎 D.海水晒盐
3.(2分)分类是化学学习过程中常用的方法,下列分类中不正确的是( )
A.单质:空气、硫粉、金刚石
B.纯净物:酒精、干冰、纯碱
C.混合物:河水、黄铜、不锈钢
D.合成材料:塑料、纤维、橡胶
4.(2分)下列图示的实验操作不正确的是( )
A.给液体加热 B.测溶液的pH
C.稀释浓硫酸 D.蒸发食盐水
5.(2分)从分子或原子的角度分析并解释下列现象,其中正确的是( )
A.氧气液化﹣﹣分子体积变小
B.温度计中的水银热胀冷缩﹣﹣原子体积改变
C.铜在空气中加热变黑﹣﹣原子种类发生改变
D.搜救犬通过闻气味找到搜寻的目标﹣﹣分子在不断运动
6.(2分)有一种铪(Hf)原子核内有72个质子、113个中子,则该铪原子的核外电子数是( )
A.72 B.113 C.185 D.70
7.(2分)地震过后,防疫部门常用到一种高效安全灭菌消毒剂,该消毒剂可表示为RO2,主要用于饮用水消毒。实验测得该氧化物中R与O的质量比为71:64,则RO2的化学式为( )
A.CO2 B.NO2 C.SO2 D.ClO2
8.(2分)下列实验现象中,描述正确的是( )
A.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红色物质
B.红磷在氧气中剧烈燃烧,放出热量,产生大量白烟
C.镁条在氧气中剧烈燃烧,产生大量白雾,放出大量热量
D.木炭在氧气中剧烈燃烧,放出无色且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9.(2分)下列家庭小实验可行的是( )
A.用水擦拭衣服上的油渍
B.用白酒除去热水瓶中的水垢
C.用纱布过滤将硬水转化成软水
D.用灼烧的方法区别羊毛线和棉线
10.(2分)“蜂窝煤”比煤球更有利于煤的完全燃烧、提高燃烧效率,这主要是因为( )
A.降低了煤的着火点
B.升高了煤的着火点
C.提高了氧气的浓度
D.增大了煤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11.(2分)物质的用途与性质密切相关。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浓硫酸作干燥剂,是因为浓硫酸具有吸水性
B.氮气作保护气,是因为氮气化学性质不活泼
C.洗洁精能洗去油污,是因为洗洁精能溶解油污
D.往锈蚀的锁芯内灌少量铅笔芯粉末易开锁,是因为石墨有润滑作用
12.(2分)如图是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t1℃时,甲的溶解度小于乙的溶解度
B.若从甲的饱和溶液中得到甲晶体,宜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
C.将t3℃的甲乙两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2℃时都会析出晶体
D.t2℃时,等质量的甲和乙的溶液中含有溶质的质量一定相等
13.(2分)下列能大量共存且形成无色溶液的一组离子是( )
A.Cu2+、SO42﹣、Cl﹣ B.OH﹣、CO32﹣、Ca2+
C.Na+、NO3﹣、K+ D.Fe3+、K+、OH﹣
14.(2分)某固体粉末可能由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碳酸钠和碳酸钙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进行如下实验:
①取少量固体加入足量的水,搅拌,有不溶物;
②过滤,向滤液中加入盐酸,有气泡产生。
下列对固体粉末成分的判断中,不正确的是( )
A.一定有碳酸钠 B.可能有氢氧化钠
C.一定有碳酸钙 D.可能有氢氧化钙
15.(2分)24g镁、锌、铁的混合物与足量的稀硫酸反应得到的混合溶液,蒸发后得到72g固体(已经换算成为硫酸盐),则反应生成氢气的质量( )
A.0.5g B.1g C.1.5g D.2g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共40分)
16.(4分)用化学用语表示:
①两个甲烷分子 ;
②氯化钠中的阴离子 ;
③常用于改良酸性土壤的碱 ;
④人体中含量最多的物质 。
17.(4分)请从下列物质中选择适当的物质填空(填字母编号):
A.聚乙烯 B.维生素 C.氢氧化铝 D.酒精
①用于食品包装的是 ;
②用作治疗胃酸过多的是 ;
③蔬菜、水果中富含的是 ;
④既可作燃料又可用于消毒的是 。
18.(11分)实验室制取气体常常用到下列装置,根据给出的装置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标号仪器的名称:① ;② 。
(2)若选择装置A来制备氧气,请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3)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气体,A~E中可选用的装置组合是 (填字母),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检验该气体是否收集满的方法 。
(4)若选择F装置来收集二氧化碳气体,气体应从导管 进入(选填“a”或“b”),若想收集一瓶纯净又干燥的二氧化碳,可使产生的气体连续两次通过装满液体的F装置,其中所盛的药品依次是饱和的碳酸氢钠溶液、 (填序号)。
A.氢氧化钠固体 B.浓硫酸 C.氢氧化钠溶液
(5)小王同学用浓盐酸与大理石反应,向收集到的二氧化碳集气瓶中滴入紫色石蕊试液,观察到石蕊试液变红,对这一现象的解释不合理是 (填序号)。
a.产生的二氧化碳直接使石蕊变红
b.产生的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使石蕊试液变红
c.挥发出的氯化氢溶于水,使石蕊试液变红
19.(11分)金属材料在生活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请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铜常用于制作导线,因为其具有良好的 。
(2)将纯铝和铝合金相互刻画,纯铝上有痕迹而铝合金上没有,说明纯铝的硬度 (填“大于”或“小于”)铝合金。
(3)钢铁等物件容易生锈,铁生锈的实质是铁与空气中的 、 等发生化学反应。
(4)实验验证锌、铜、银三种金属活动性强弱的方案有多种,例如:将两种金属分别投入到 (填化学式)溶液中即可验证。
(5)如图,向一定量硝酸银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铜、锌的混合物粉末,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溶液甲和固体乙。
①若溶液甲为蓝色,则固体乙中一定含有的物质是 (填化学式)。
②若固体乙中含有锌、铜、银三种,则溶液甲中所含的金属离子符号为 ,此时向固体乙中加入稀硫酸,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6)普通黄铜是由铜和锌组成的合金。称取20.0g普通黄铜的粉末样品,加入足量的稀硫酸充分反应后,过滤出剩余的固体,并进行洗涤、干燥、称量,质量为13.5g,通过计算得出:该合金中锌的质量分数是 ,消耗的硫酸质量为 g。
20.(10分)下面是兴趣小组同学对暴露在空气的氢氧化钠固体的探究。请回答下列问题:
[提出问题]该氢氧化钠固体有没有变质?
[进行实验]甲同学取少量固体于试管中用足量的水溶解,后加入少量的氯化钙溶液,观察到 ,证明氢氧化钠固体已经含有碳酸钠。
[提出问题]如何除去氢氧化钠固体中的杂质,得到纯净的氢氧化钠呢?
[进行实验]乙同学对该氢氧化钠固体进行提纯,按如下操作流程进行实验:
[实验分析]
(1)步骤②的主要操作名称是 ,步骤②中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2)步骤②中加入稍过量的氢氧化钙目的是 。
(3)为获得纯净的氢氧化钠,步骤③所包含的具体操作是蒸发浓缩、 (选填“蒸发结晶”或“降温结晶”)、过滤。
(4)丙同学认为乙同学流程中的氢氧化钙微溶于水,需要使用较大量的水,提高蒸发难度,可以用 试剂代替。
[实验拓展]如何测定久置的烧碱样品中氢氧化钠的质量分数?
从一瓶久置的烧碱中称取20g,干燥后剩余固体质量为19g,完全溶于水中配成100g样品溶液,现取一定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氯化钡溶液与样品溶液混合,充分反应后得到如表所示的数据。
项目和次数 | 第1次 | 第2次 | 第3次 | 第4次 |
样品溶液质量(g) | 10 | 20 | 30 | 40 |
氯化钡溶液质量(g) | 10 | 15 | 15 | 30 |
产生沉淀的质量(g) | 1.97 | 3.94 | 3.94 | X |
表中第 次反应恰好完全进行。
(5)请计算样品中氢氧化钠的质量分数?(请写具体解题过程)
2020年江苏省盐城市亭湖区中考化学一模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小题2分,共30分)
1.(2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下列做法不符合这一理念的是( )
A.植树造林,改造环境
B.垃圾就地焚烧,减少运输成本
C.工厂废水处理达标后再排放
D.推广使用新能源汽车,实现经济和环境双赢
【分析】根据已有的保护环境的措施进行分析解答即可。
【解答】解:A、植树造林,改造环境能保护环境,符合理念,不符合题意;
B、垃圾就地焚烧,减少运输成本会污染环境,不符合理念,符合题意;
C、工厂废水处理达标后再排放能保护环境,符合理念,不符合题意;
D、推广使用新能源汽车,实现经济和环境双赢能保护环境,符合理念,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化学与环境保护的知识,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进行。
2.(2分)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烧碱变质 B.冰雪融化 C.玻璃破碎 D.海水晒盐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确定。判断一个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要依据在变化过程中有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生成其他物质的是化学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是物理变化
【解答】解:A、烧碱变质生成了碳酸钠,是化学变化,故A正确;
B、冰雪融化只是状态改变了,没有生成其他物质,是物理变化,故B错;
C、玻璃破碎只是形状发生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是物理变化,故C错;
D、海水晒盐是水分蒸发过程,没有生成其他物质,是物理变化,故D错。
故选:A。
【点评】搞清楚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解答本类习题的关键。判断的标准是看在变化中有没有生成其他物质。一般地,物理变化有物质的固、液、气三态变化和物质形状的变化。
3.(2分)分类是化学学习过程中常用的方法,下列分类中不正确的是( )
A.单质:空气、硫粉、金刚石
B.纯净物:酒精、干冰、纯碱
C.混合物:河水、黄铜、不锈钢
D.合成材料:塑料、纤维、橡胶
【分析】A.单质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B.由一种物质组成的属于纯净物;
C.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组成的属于混合物;
D.根据合成材料的分类来分析。
【解答】解:A.空气中含有氮气、氧气、稀有气体等多种物质,属于混合物,分类错误,符合题意;
B.酒精、干冰、纯碱都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属于纯净物,分类正确,不符合题意;
C.河水、黄铜、不锈钢都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属于混合物,分类正确,不符合题意;
D.合成材料包括塑料、合成纤维和合成橡胶,分类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了物质的分类,掌握混合物与纯净物的区别、单质与化合物的区别、合成材料的分类是解题的关键。
4.(2分)下列图示的实验操作不正确的是( )
A.给液体加热 B.测溶液的pH
C.稀释浓硫酸 D.蒸发食盐水
【分析】A、根据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用pH试纸测定未知溶液的pH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浓硫酸的稀释方法(酸入水,沿器壁,慢慢倒,不断搅)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蒸发操作的注意事项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时,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试管里的液体,且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B、用pH试纸测定未知溶液的pH时,正确的操作方法为用玻璃棒蘸取少量待测液滴在干燥的pH试纸上,与标准比色卡对比来确定pH.不能将pH试纸伸入待测液中,以免污染待测液,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C、稀释浓硫酸时,要把浓硫酸缓缓地沿器壁注入水中,同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以使热量及时地扩散;一定不能把水注入浓硫酸中;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D、蒸发时,应用玻璃棒不断搅拌,以防液体受热不均匀,造成液体飞溅,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熟悉各种仪器的用途及使用注意事项、常见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注意事项是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
5.(2分)从分子或原子的角度分析并解释下列现象,其中正确的是( )
A.氧气液化﹣﹣分子体积变小
B.温度计中的水银热胀冷缩﹣﹣原子体积改变
C.铜在空气中加热变黑﹣﹣原子种类发生改变
D.搜救犬通过闻气味找到搜寻的目标﹣﹣分子在不断运动
【分析】根据分子的基本特征: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同种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的分子性质不同,可以简记为:“两小运间,同同不不”,结合事实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解:A、氧气液化,是因为分子间隔变小,故选项说法错误。
B、水银是金属汞的俗称,水银温度计测试体温,是因为汞原子间的间隔随温度的变化而改变,故选项解释错误。
C、铜在空气中加热变黑,是因为铜原子、氧原子重新组合形成氧化铜分子,而不是原子种类发生改变,故选项说法错误。
D、搜救犬通过闻气味找到搜寻的目标,是因为毒品中含有的分子是在不断的运动的,向四周扩散,使搜救犬闻到气味,故选项解释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分子的基本性质(可以简记为:“两小运间,同同不不”)及利用分子的基本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是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6.(2分)有一种铪(Hf)原子核内有72个质子、113个中子,则该铪原子的核外电子数是( )
A.72 B.113 C.185 D.70
【分析】根据原子中,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结合题意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解:因为原子中,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由题意铪(Hf)原子核内有72个质子,故该铪原子的核外电子数是72。
故选:A。
【点评】本题难度不是很大,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并灵活运用原子中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7.(2分)地震过后,防疫部门常用到一种高效安全灭菌消毒剂,该消毒剂可表示为RO2,主要用于饮用水消毒。实验测得该氧化物中R与O的质量比为71:64,则RO2的化学式为( )
A.CO2 B.NO2 C.SO2 D.ClO2
【分析】根据题意,实验测得该氧化物中R与O的质量比为71:64,则由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质量比=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之比,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解:由题意,某氧化物的化学式为RO2,实验测得该氧化物中R与O的质量比为71:64,设R的相对原子质量为x,则x:(16×2)=71:64,x=35.5;氯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35.5,故RO2的化学式为ClO2。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同学们结合新信息、灵活运用化学式的有关计算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8.(2分)下列实验现象中,描述正确的是( )
A.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红色物质
B.红磷在氧气中剧烈燃烧,放出热量,产生大量白烟
C.镁条在氧气中剧烈燃烧,产生大量白雾,放出大量热量
D.木炭在氧气中剧烈燃烧,放出无色且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分析】A、根据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红磷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镁条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物质,选项错误;
B、红磷在氧气中剧烈燃烧,放出热量,产生大量白烟,选项正确;
C、镁条在氧气中剧烈燃烧,产生大量白烟,放出大量热量,选项错误;
D、木炭在氧气中剧烈燃烧,放出无色无味的气体,选项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常见物质燃烧的现象即可正确解答,在描述物质燃烧的现象时,需要注意光和火焰、烟和雾的区别。
9.(2分)下列家庭小实验可行的是( )
A.用水擦拭衣服上的油渍
B.用白酒除去热水瓶中的水垢
C.用纱布过滤将硬水转化成软水
D.用灼烧的方法区别羊毛线和棉线
【分析】A、根据油渍难溶于水,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水垢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过滤是把不溶于液体的固体与液体分离的一种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羊毛线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油渍难溶于水,用水擦拭衣服上的油渍,不能除去油渍,故选项说法错误。
B、水垢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不能与白酒反应,用白酒不能除去热水瓶中的水垢,故选项说法错误。
C、过滤是把不溶于液体的固体与液体分离的一种方法,用纱布过滤不能除去水中的可溶性钙镁化合物,不能将硬水转化成软水,故选项说法错误。
D、可用灼烧的方法区别羊毛线和棉线,产生烧焦羽毛气味的是羊毛线,产生烧纸气味的是棉线,可以鉴别,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不是很大,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是考查学生能力的主要类型,同时也是实验教与学难点,在具体解题时要对其原理透彻理解,可根据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结合实验目的进行分析判断。
10.(2分)“蜂窝煤”比煤球更有利于煤的完全燃烧、提高燃烧效率,这主要是因为( )
A.降低了煤的着火点
B.升高了煤的着火点
C.提高了氧气的浓度
D.增大了煤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分析】A、B两个选项都是着火点的相关知识,着火点是物质本身的一种固有属性;
C、都是存在于空气中,氧气的浓度不会改变;
D、蜂窝煤有很多孔,使煤与空气的接触面积变大了。
【解答】解:A、B两个选项都是着火点的相关知识,着火点是物质本身的一种固有属性,一般不会改变,故A、B选项不正确;
C、空气中的氧气含量不会因煤的形状改变而改变,故此选项不正确;
D、制成蜂窝煤变得多孔疏松,与空气的接触面积变大了。
故选:D。
【点评】此题是对“蜂窝煤”比煤更易燃烧、提高燃烧效率的优点进行探讨,是生活常识与化学知识的有机结合。
11.(2分)物质的用途与性质密切相关。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浓硫酸作干燥剂,是因为浓硫酸具有吸水性
B.氮气作保护气,是因为氮气化学性质不活泼
C.洗洁精能洗去油污,是因为洗洁精能溶解油污
D.往锈蚀的锁芯内灌少量铅笔芯粉末易开锁,是因为石墨有润滑作用
【分析】A、根据浓硫酸吸水性考虑;
B、根据氮气的性质考虑;
C、根据洗洁精洗油污的原理考虑;
D、根据石墨的作用考虑。
【解答】解:A、浓硫酸具有吸水性,常用浓硫酸作干燥剂,故A说法正确;
B、氮气化学性质不活泼,常用来作保护气,故B说法正确;
C、洗洁精能洗去油污,是因为洗洁精具有乳化作用,并不能溶解油污,故C说法错误;
D、往锈蚀的锁芯内灌少量铅笔芯粉末易开锁,是因为石墨有润滑作用,故D说法正确。
故选:C。
【点评】解答本题关键是熟悉浓硫酸、氮气、石墨的性质和用途,知道洗洁精的乳化作用。
12.(2分)如图是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t1℃时,甲的溶解度小于乙的溶解度
B.若从甲的饱和溶液中得到甲晶体,宜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
C.将t3℃的甲乙两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2℃时都会析出晶体
D.t2℃时,等质量的甲和乙的溶液中含有溶质的质量一定相等
【分析】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可以查出某物质在一定温度下的溶解度,从而确定溶液中各种成分的质量;可以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下的溶解度大小;可以判断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变化情况,从而判断从溶液中得到晶体的方法。
【解答】解:A、通过分析溶解度曲线可知,t1℃时,甲的溶解度小于乙的溶解度,故A正确;
B、甲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大,所以若从甲的饱和溶液中得到甲晶体,宜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故B正确;
C、将t3℃的甲乙两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2℃时,溶解度都减小,所以都会析出晶体,故C正确;
D、t2℃时,等质量的甲和乙的溶液的状态不能确定,所以溶液中含有溶质的质量不一定相等,故D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不是很大,主要考查了固体的溶解度曲线所表示的意义,及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来解决相关的问题,从而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3.(2分)下列能大量共存且形成无色溶液的一组离子是( )
A.Cu2+、SO42﹣、Cl﹣ B.OH﹣、CO32﹣、Ca2+
C.Na+、NO3﹣、K+ D.Fe3+、K+、OH﹣
【分析】根据复分解反应的条件,离子间若能互相结合成沉淀、气体或水,则离子不能大量共存,据此进行分析判断即可。本题还要注意溶液呈无色,不能含有明显有颜色的铜离子、铁离子和亚铁离子等。
【解答】解:A、三种离子间不能结合成沉淀、气体或水,能大量共存,但Cu2+的水溶液呈蓝色,故选项错误;
B、CO32﹣、Ca2+两种离子能结合成沉淀,不能大量共存,故选项错误;
C、三种离子间不能结合成沉淀、气体或水,能大量共存,且不存在有色离子,故选项正确;
D、Fe3+、OH﹣两种离子能结合成氢氧化铁沉淀,不能大量共存,故选项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离子共存的问题,判断各离子在溶液中能否共存,主要看溶液中的各离子之间能否发生反应生成沉淀、气体、水;还要注意特定离子的颜色。
14.(2分)某固体粉末可能由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碳酸钠和碳酸钙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进行如下实验:
①取少量固体加入足量的水,搅拌,有不溶物;
②过滤,向滤液中加入盐酸,有气泡产生。
下列对固体粉末成分的判断中,不正确的是( )
A.一定有碳酸钠 B.可能有氢氧化钠
C.一定有碳酸钙 D.可能有氢氧化钙
【分析】根据物质的性质和相互反应的现象,依据题干中明显的现象特征为突破口。(1)关键特征“取少量固体加入足量的水,搅拌,有不溶物”。(2)中“过滤,向滤液中加入盐酸,有气泡产生”,抓住这些特征可快速解答。
【解答】解:固体粉末加足量水,有不溶物说明有碳酸钙,滤液中加盐酸有气泡产生,说明滤液中有碳酸钠,故固体粉末中一定有碳酸钠;
碳酸钙可能是固体粉末中就有的成分,也可能是氢氧化钙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的,故固体粉末中可能有氢氧化钠,可能有氢氧化钙,可能有碳酸钙;
故说一定有碳酸钙不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属于文字叙述型推断题,给出物质范围和实验现象,要求考生推出混合物中一定存在、一定不存在和可能存在的是什么物质。解答时以文字信息为序,寻找并抓住“题眼”,逐步分析“筛选”。这就要求考生熟悉这类题目的常见“题眼”,也就是解题的“突破口”。
15.(2分)24g镁、锌、铁的混合物与足量的稀硫酸反应得到的混合溶液,蒸发后得到72g固体(已经换算成为硫酸盐),则反应生成氢气的质量( )
A.0.5g B.1g C.1.5g D.2g
【分析】镁、锌、铁的混合物24g与足量的稀硫酸完全反应后,生成硫酸镁、硫酸锌、硫酸亚铁的混合物72g,根据反应前后元素质量不变,则硫酸镁、硫酸锌、硫酸亚铁三种物质的混合物中含硫酸根的质量为72g﹣24g=48g;根据硫酸中氢元素与硫酸根的质量比,计算出氢元素的质量,即产生氢气的质量。
【解答】解:镁、锌、铁都能够和稀硫酸反应生成氢气,根据题意可以知道:镁、锌、铁的混合物24g与足量的稀硫酸完全反应后,生成硫酸镁、硫酸锌、硫酸亚铁的混合物72g,根据反应前后元素质量不变,则硫酸镁、硫酸锌、硫酸亚铁三种物质的混合物中含硫酸根的质量为72g﹣24g=48g;
硫酸的化学式为H2SO4,其中氢元素与硫酸根的质量比=(1×2):(32+16×4)=1:48,
则硫酸中所含硫酸根的质量为48g时,硫酸中氢元素的质量=1g,即反应中产生的氢气质量为1g。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不是很大,顺利解题技巧在于:由金属元素和硫酸根组成的硫酸盐中,硫酸盐的质量减去金属的质量即为硫酸根的质量。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共40分)
16.(4分)用化学用语表示:
①两个甲烷分子 2CH4 ;
②氯化钠中的阴离子 Cl﹣ ;
③常用于改良酸性土壤的碱 Ca(OH)2 ;
④人体中含量最多的物质 H2O 。
【分析】本题考查化学用语的意义及书写,解题关键是分清化学用语所表达的对象是分子、原子、离子还是化合价,才能在化学符号前或其它位置加上适当的计量数来完整地表达其意义,并能根据物质化学式的书写规则正确书写物质的化学式,才能熟练准确的解答此类题目。
【解答】解:①分子的表示方法:正确书写物质的化学式,若表示多个该分子,就在其化学式前加上相应的数字,所以两个甲烷分子可表示为2CH4;
②氯化钠中的阴离子是氯离子,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1个电荷时,1要省略。故氯离子可表示为:Cl﹣;
③常用于改良酸性土壤的碱是氢氧化钙,是由显+2价的钙元素和显﹣1价的氢氧根组成,根据化合价原则,其化学式为:Ca(OH)2;
④人体中含量最多的物质是水,其化学式为:H2O;
故答案为:①2CH4;②Cl﹣;③Ca(OH)2;④H2O;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化学用语的书写和理解能力,题目设计既包含对化学符号意义的了解,又考查了学生对化学符号的书写,考查全面,注重基础,题目难度较易。
17.(4分)请从下列物质中选择适当的物质填空(填字母编号):
A.聚乙烯 B.维生素 C.氢氧化铝 D.酒精
①用于食品包装的是 A ;
②用作治疗胃酸过多的是 C ;
③蔬菜、水果中富含的是 B ;
④既可作燃料又可用于消毒的是 D 。
【分析】①根据聚乙烯是塑料的一种,进行分析解答。
②根据中和反应应用,进行分析解答。
③根据蔬菜、水果中富含的营养素,进行分析解答。
④根据酒精具有可燃性,结合其用途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解:①聚乙烯是塑料的一种,可用于食品包装。
②氢氧化铝能与胃酸发生中和反应,可用作治疗胃酸过多。
③蔬菜、水果中富含维生素。
④酒精具有可燃性,可作燃料;酒精可用于消毒。
故答案为:
①A;
②C;
③B;
④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掌握常见化学物质的性质和用途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18.(11分)实验室制取气体常常用到下列装置,根据给出的装置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标号仪器的名称:① 锥形瓶 ;② 集气瓶 。
(2)若选择装置A来制备氧气,请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H2O22H2O+O2↑ 。
(3)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气体,A~E中可选用的装置组合是 AD (填字母),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CaCO3+2HCl=CaCl2+H2O+CO2↑ ,检验该气体是否收集满的方法 将一根燃着的木条平放在集气瓶口,木条熄灭,证明满了 。
(4)若选择F装置来收集二氧化碳气体,气体应从导管 a 进入(选填“a”或“b”),若想收集一瓶纯净又干燥的二氧化碳,可使产生的气体连续两次通过装满液体的F装置,其中所盛的药品依次是饱和的碳酸氢钠溶液、 B (填序号)。
A.氢氧化钠固体 B.浓硫酸 C.氢氧化钠溶液
(5)小王同学用浓盐酸与大理石反应,向收集到的二氧化碳集气瓶中滴入紫色石蕊试液,观察到石蕊试液变红,对这一现象的解释不合理是 a (填序号)。
a.产生的二氧化碳直接使石蕊变红
b.产生的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使石蕊试液变红
c.挥发出的氯化氢溶于水,使石蕊试液变红
【分析】(1)仪器的名称与用途;
(2)发生装置包括加热和不需加热两种,如果用双氧水和二氧化锰制氧气就不需要加热,如果用高锰酸钾或氯酸钾制氧气就需要加热。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不易溶于水,因此能用向上排空气法和排水法收集。
(3)实验室制取CO2,是在常温下,用大理石或石灰石和稀盐酸制取的,碳酸钙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水和二氧化碳,因此不需要加热。二氧化碳能溶于水,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因此只能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二氧化碳的验满方法是将一根燃着的木条平放在集气瓶口,木条熄灭,证明满了。
(4)若选择F装置来收集二氧化碳气体,气体应从导管长管进入,因为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气体的除杂和干燥;
(5)对实验现象的解释。
【解答】解:(1)锥形瓶是常用的反应容器,集气瓶是收集气体的仪器,故答案为:锥形瓶;集气瓶;
(2)如果用双氧水和二氧化锰制氧气就不需要加热,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做催化剂的条件下生成水和氧气,要注意配平;故答案为:2H2O22H2O+O2↑;
(3)实验室制取CO2,是在常温下,用大理石或石灰石和稀盐酸制取的,碳酸钙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水和二氧化碳,因此不需要加热。二氧化碳能溶于水,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因此只能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二氧化碳的验满方法是:将一根燃着的木条平放在集气瓶口,木条熄灭,证明满了;故答案为:AD;CaCO3+2HCl=CaCl2+H2O+CO2↑;将一根燃着的木条平放在集气瓶口,木条熄灭,证明满了;
(4)若选择F装置来收集二氧化碳气体,气体应从导管长管进入,因为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若想收集一瓶纯净又干燥的二氧化碳,浓硫酸有较强的吸水性,可以干燥二氧化碳,因此可使产生的气体连续两次通过装满液体的F装置,其中所盛的药品依次是饱和的碳酸氢钠溶液、浓硫酸;故答案为:a;B;
(5)小王同学用浓盐酸与大理石反应,向收集到的二氧化碳集气瓶中滴入紫色石蕊试液,观察到石蕊试液变红,二氧化碳气体本身没有酸性,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的碳酸有酸性,能使石蕊试液变红对这一现象的解释不合理是:a.产生的二氧化碳直接使石蕊变红;故答案为:a;
【点评】本考点主要考查了仪器的名称、气体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的选择,同时也考查了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气体的干燥和除杂等,综合性比较强。气体的发生装置的选择与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的条件有关;气体的收集装置的选择与气体的密度和溶解性有关。本考点是中考的重要考点之一,主要出现在实验题中。
19.(11分)金属材料在生活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请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铜常用于制作导线,因为其具有良好的 导电性 。
(2)将纯铝和铝合金相互刻画,纯铝上有痕迹而铝合金上没有,说明纯铝的硬度 小于 (填“大于”或“小于”)铝合金。
(3)钢铁等物件容易生锈,铁生锈的实质是铁与空气中的 水蒸气 、 氧气 等发生化学反应。
(4)实验验证锌、铜、银三种金属活动性强弱的方案有多种,例如:将两种金属分别投入到 CuSO4 (填化学式)溶液中即可验证。
(5)如图,向一定量硝酸银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铜、锌的混合物粉末,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溶液甲和固体乙。
①若溶液甲为蓝色,则固体乙中一定含有的物质是 Ag (填化学式)。
②若固体乙中含有锌、铜、银三种,则溶液甲中所含的金属离子符号为 Zn2+ ,此时向固体乙中加入稀硫酸,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Zn+H2SO4═ZnSO4+H2↑ 。
(6)普通黄铜是由铜和锌组成的合金。称取20.0g普通黄铜的粉末样品,加入足量的稀硫酸充分反应后,过滤出剩余的固体,并进行洗涤、干燥、称量,质量为13.5g,通过计算得出:该合金中锌的质量分数是 32.5% ,消耗的硫酸质量为 9.8 g。
【分析】(1)根据金属的性质分析;
(2)合金与组成它的纯金属相比,具有硬度大等的优点;
(3)根据防止铁生锈的原理分析回答;
(4)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排在前面的金属可以把位于它后面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可简记为“前置后,盐可溶”;
(5)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排在前面的金属可以把位于它后面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可简记为“前置后,盐可溶”;
(6)Cu﹣Zn合金中锌的活动性比氢强,能与稀硫酸反应,铜不能;据此由锌和稀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解:(1)铜用作导线是利用铜的导电性;
(2)将纯铝和铝合金相互刻画,纯铝上留下明显划痕,说明铝合金的硬度比纯铝的大;
(3)铁生锈的实质是铁与空气中的氧气、水蒸气等发生化学反应。
(4)在金属活动顺序表中,金属的活动性顺序是锌>铜>银。设计实验验证锌、铜、银三种金属活动性强弱的方案有多种,其中可选用试剂锌片、银片和
铜的盐溶液如硫酸铜、氯化铜、硝酸铜等;
(5)在金属活动顺序表中,金属的活动性顺序是锌>铜>银。向一定量AgNO3溶液中加入铜和锌的混合粉末时,锌先与硝酸银反应,当锌反应完后,铜再与硝酸银反应。
①若溶液甲显蓝色,说明了锌已经完全反应,铜与硝酸银反应生成了硝酸铜,化学反应方程式为:Cu+2AgNO3═2Ag+Cu(NO3)2,此时固体乙中一定含有的物质是银,可能含有的物质是铜。
②若乙中含有锌、铜、银三种固体,说明了锌过量完全置换了银,溶液中只有硝酸锌,没有硝酸银、硝酸铜,则溶液甲中所含的金属离子符号为:Zn2+,此时向固体乙中加入稀硫酸,锌能与稀硫酸发生反应,化学方程式为:Zn+H2SO4═ZnSO4+H2↑;
(6)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该样品中锌的质量为20.0g﹣13.5g=6.5g;该合金中锌的质量分数是:=32.5%。
设消耗硫酸的质量为x,
Zn+H2SO4=ZnSO4+H2↑
65 98
6.5g x
x=9.8g
答:消耗硫酸的质量为9.8g。
答案:
(1)导电性;
(2)小于;
(3)水蒸气(或水);氧气;
(4)CuSO4{或CuCl2或Cu(NO3)2};
(5)①Ag;②Zn2+;Zn+H2SO4═ZnSO4+H2↑;
(6)32.5%;9.8g。
【点评】本题考查了金属的性质和用途以及金属动性顺序的应用,难度不大,完成此题,可以依据金属活动性顺序的知识分析回答。
20.(10分)下面是兴趣小组同学对暴露在空气的氢氧化钠固体的探究。请回答下列问题:
[提出问题]该氢氧化钠固体有没有变质?
[进行实验]甲同学取少量固体于试管中用足量的水溶解,后加入少量的氯化钙溶液,观察到 白色沉淀 ,证明氢氧化钠固体已经含有碳酸钠。
[提出问题]如何除去氢氧化钠固体中的杂质,得到纯净的氢氧化钠呢?
[进行实验]乙同学对该氢氧化钠固体进行提纯,按如下操作流程进行实验:
[实验分析]
(1)步骤②的主要操作名称是 过滤 ,步骤②中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Ca(OH)2+Na2CO3=CaCO3↓+2NaOH 。
(2)步骤②中加入稍过量的氢氧化钙目的是 确保碳酸钠被全部去除 。
(3)为获得纯净的氢氧化钠,步骤③所包含的具体操作是蒸发浓缩、 降温结晶 (选填“蒸发结晶”或“降温结晶”)、过滤。
(4)丙同学认为乙同学流程中的氢氧化钙微溶于水,需要使用较大量的水,提高蒸发难度,可以用 氢氧化钡 试剂代替。
[实验拓展]如何测定久置的烧碱样品中氢氧化钠的质量分数?
从一瓶久置的烧碱中称取20g,干燥后剩余固体质量为19g,完全溶于水中配成100g样品溶液,现取一定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氯化钡溶液与样品溶液混合,充分反应后得到如表所示的数据。
项目和次数 | 第1次 | 第2次 | 第3次 | 第4次 |
样品溶液质量(g) | 10 | 20 | 30 | 40 |
氯化钡溶液质量(g) | 10 | 15 | 15 | 30 |
产生沉淀的质量(g) | 1.97 | 3.94 | 3.94 | X |
表中第 2 次反应恰好完全进行。
(5)请计算样品中氢氧化钠的质量分数?(请写具体解题过程)
【分析】[进行实验]根据碳酸根与钙离子生成碳酸钙沉淀分析回答此题;
[实验分析](1)考查固液分离的常用方法;氢氧化钙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据此书写化学方程式;
(2)根据实验目的回答此题;
(3)根据氢氧化钠与氢氧化钙的溶解度回答此题;
(4)考虑生成物为氢氧化钠,氢氧化钡易溶于水,氢氧化钡溶解度大于氢氧化钙以及钡离子与碳酸根离子生成沉淀的性质,选择试剂;
[实验拓展]根据实验数据判断反应发生的情况;
(5)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此题。
【解答】解:[进行实验]氢氧化钠变质生成碳酸钠,碳酸钠与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氯化钠,碳酸钙为白色沉淀,因此可以看到白色沉淀;
故答案为:白色沉淀。
[实验分析](1)通过操作②实现了固液分离,常用方法为过滤;氢氧化钙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书写化学方程式注意配平及沉淀符号;
故答案为:Ca(OH)2+Na2CO3=CaCO3↓+2NaOH。
(2)实验目的是制备纯净氢氧化钠,所以需要去除碳酸钠,因此加入过量的氢氧化钙可以确保碳酸钠全部反应完毕;
故答案为:确保碳酸钠被全部去除。
(3)氢氧化钠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随温度降低而降低,随温度变化较大,因此可以通过降温结晶,析出固体,进行过滤;
故答案为:降温结晶。
(4)氢氧化钡与碳酸钠可以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和氢氧化钠,氢氧化钡溶解度大于氢氧化钙,因此可以替代氢氧化钙使用;
故答案为:氢氧化钡。
[实验拓展]第一次加入10g样品,加入10g氯化钡溶液,产生沉淀1.97g,然后样品质量变为2倍,氯化钡溶液只增加了1.5倍,而生成沉淀质量变为2倍,第三次则样品质量变为原来3倍,氯化钡溶液变为原来1.5倍,沉淀质量还是原来2倍,说明15g氯化钡溶液最多生成生成3.94g沉淀,所以第二次时已完全反应;
故答案为:2。
(5)设碳酸钠质量为m,
Na2CO3+BaCl2=BaCO3↓+2NaCl
106 197
m 3.94g
m=2.12g 此时碳酸钠质量分数=,剩余氢氧化钠质量分数=100
%﹣10.6%=89.4%。
故答案为:89.4%。
【点评】根据已有知识,在情景相似的情况下,进行知识的大胆迁移,是解决新问题的一种重要方法。
江苏盐城市盐都亭湖区2023届九年级中考二模化学试卷: 这是一份江苏盐城市盐都亭湖区2023届九年级中考二模化学试卷,共4页。
2021年5月江苏省盐城市亭湖区景山中学中考一模化学试题及答案: 这是一份2021年5月江苏省盐城市亭湖区景山中学中考一模化学试题及答案,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精品解析:2020年江苏省盐城市亭湖区盐城市初级中学中考一模化学试题(解析版+原卷版): 这是一份精品解析:2020年江苏省盐城市亭湖区盐城市初级中学中考一模化学试题(解析版+原卷版),文件包含精品解析2020年江苏省盐城市亭湖区盐城市初级中学中考一模化学试题解析版doc、精品解析2020年江苏省盐城市亭湖区盐城市初级中学中考一模化学试题原卷版doc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2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