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知识梳理第一单元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知识纲要
展开【新教材】第一单元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第一单元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单元概述:人类产生之初,以采集和渔猎为生,在此过程中逐渐学会选择、驯化野生动物。大约一万年前,农业产生,人类从食物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生产者。相对稳定的食物供应促进了人口的增长,也使人类有条件从事各种文化创造活动,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产品有了剩余,出现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人类进入了文明社会。亚洲、非洲、欧洲和美洲的农业各具特色,孕育出各自不同的古代文明。新航路开辟后,不同地区的食物物种交流,促进了人口的增长,丰富了食物的种类,也改变了生态环境。近代以来,科学技术革命促进了食物生产、储备技术的进步,为消除饥饿,保障人类的粮食安全创造了条件,同时也带来了各种食品安全问题。单元课标要求: 了解人类由食物采集者向食物生产者演进的过程及意义; 知道古代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特点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了解新航路开辟后食物物种交流及其历史影响; 了解现代农业、渔业发展过程中,人类在食物生产、储备等方面的进步,认识消除饥饿和食品安全在人类历史上的重大意义。第一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课标要求:了解人类由食物采集者向食物生产者演进的过程及意义;知道古代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特点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本课重点:世界各地区的食物生产与自然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本课难点:进入农业社会后世界人口大幅度增长的原因; 知识概要一 人类早期的生产与生活1. 远古时期,人们从事采集和渔猎,在一定的地域内过着迁徙的生活。2. 约1万年前,原始的农耕和畜牧出现,成为人类获取食物的主要手段。3. 从世界范围看,农业主要起源于东亚、西亚和中美洲。4. 畜牧业是在狩猎的基础上,随着农业和定居而产生的。表格如下:地域 农业 畜牧业东亚中国种植水稻和粟,栽培白菜和芥菜等河姆渡居民饲养猪和狗西亚种植大麦、小麦饲养山羊和绵羊美洲种植玉米、甘薯和马铃薯印第安人驯化了骆马、羊驼和火鸡5. 农业出现的意义: (1)是人类经济和社会生活上的第一次革命。人类开始从食物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生产者。(2)促进了生活和生产方式的变化。人类从迁徒过渡到定居,从临时窝棚到长期住所,并逐渐形成聚落。开始出现手工业劳动,文化艺术获得发展。(3)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天文历法、数学和其他学科逐渐发展。二 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1. 西亚两河流域,古巴比伦王国王室、神庙和贵族占有大量土地,或出租给佃户,或合伙经营。 2. 尼罗河流域,古埃及土地主要由王室和神庙占有,尼罗河为发展农业提供了条件。崇拜尼罗河和太阳神。 3. 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古代中国 分为北方粟麦农业区和南方稻作农业区。由集体耕作到以家庭为基本单位的个体经营。 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长期推行重农抑商政策,重视修建水利工程,形成精耕细作的农业技术体系。4. 爱琴海,古希腊主要种植大麦和小麦。实行谷物与蔬菜轮作,建立果园,从事农产品加工。城邦公民占有土地,农业中普遍使用奴隶劳动。5. 美洲,阿兹特克文明阿兹特克人的土地有贵族私有,还有村社公有。发明了“浮动园地”。三 生产关系的变化1. 男女地位的变化农业和畜牧业产生以后,男子开始在生产中占据主导地位。妇女以家务劳动和家庭副业为主,女子在农业生产中逐渐退居从属地位。2. 国家的产生生产力发展——剩余产品出现——私有制产生——贫富分化加剧——阶级产生——国家形成第二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课标要求:了解新航路开辟后食物物种交流及其历史影响;本课重点:物种交流的主要表现;本课难点:农作物交流对人类命运的影响;知识概要一 美洲物种的外传1. 背景:新航路的开辟,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世界各地区之间经济文化交流的加强2. 表现:玉米、马铃薯、甘薯;番茄、辣椒、南瓜等传到欧洲,后又传播到亚洲、非洲等地。3. 玉米的传播(1)16世纪中叶起,在南欧广泛种植。到17世纪,成为仅次于小麦的粮食作物,传遍欧洲各国。(2)明朝时期,由多种途径传入中国。鸦片战争前,种植已经遍布全国。4. 马铃薯和甘薯 16世纪末,马铃薯开始在欧洲推广。 马铃薯和甘薯也是在明朝时传入中国的。5. 番茄的传播(1)由西班牙人带回欧洲,18世纪中叶开始作食用栽培。(2)明朝万历年间,由欧洲传教士引入中国。清朝光绪年间,开始作为蔬菜在农场种植。6. 辣椒的传播(1)15世纪末传入西班牙。16世纪,传到英国和中欧各国。(2)16世纪后期传入中国,被称为“番椒”。中国的西南和中南地区流行。二 其他地区物种在美洲的推广1. 传入美洲的欧亚作物有:小麦,大麦,水稻;苹果,葡萄,甜橙,柠檬;黄瓜,甜瓜,豌豆;甘蔗等。其中小麦和水稻对美洲的影响最大。记忆口诀:小麦大麦和水稻,苹果生气打葡萄,甜橙柠檬来劝架,黄瓜甜瓜哭号号,豌豆甘蔗来讲理。2. 小麦,由欧洲移民带到美洲,后来成为美洲的主要粮食作物。3. 水稻,由西班牙人带到美洲。18世纪中期,成为北美第二大农作物,产量仅次于小麦。4. 传入欧洲的欧亚畜禽:牛、驴、骡、马、猪、羊和鸡。记忆口诀:牛驴骡马猪羊鸡,结伴旅游美洲去。历史影响:改变了美洲的动物群落,推动了畜牧业、农业的发展。三 食物物种交流带来的影响1. 提高了全球粮食产量,使世界人口激增。 对非洲,对中国,对欧洲。1800年前后,世界人口已经突破9亿。2. 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对欧洲,对北美,对畜牧业。3. 推进了当地经济和贸易的发展。比如水稻在北美的推广,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发展。4. 对当地环境产生了一定影响。美洲的地表植被遭到破坏;中国过度的垦荒造田,导致了水土流失。第三课 现代食物的生产、储备与食品安全课标要求:了解现代农业、渔业发展过程中,人类在食物生产、储备等方面的进步,认识消除饥饿和食品安全在人类历史上的重大意义;本课重点:食物生产的现代化;本课难点:粮食安全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应对策略;知识概要一 食物生产的现代化1. 背景: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的大机器生产推动着农业的转变。2. 实现:20世纪中叶,欧美各国完成了农业机械化,建立起规模庞大、集约化的现代农业。3. 表现:优良品种育成推广,高效化肥广泛使用;农业设施取得突破性进展,生产量大幅度增长;大型农场、养殖场成为主要生产经营方式。4. 农业的机械化(1)前提:两种拖拉机相继实现批量生产,为农机的广泛使用创造了条件。(2)主要机械:铧式犁、播种机、联合收获机等。(3)各国的特征:美国以大型为主,法国以中型为主,日本以小型为主。中国个体农户主要使用小型机械,大型农场普遍采用大型机械。(4)历史意义:推动着农作物的播种、收割与加工等从人工化向自动化转变。5. 杂交育种技术 古代已有温室种植技术(1)1930年,美国培育出杂交玉米新品种。(2)1941年,墨西哥培育出小麦新品种。(3)1960年,菲律宾国际水稻研究所成立。(4)1973年,袁隆平培育出杂交水稻新品种——南优二号。(5)2013年,“中国超级杂交水稻”创世界纪录。历史意义:提高了粮食作物的单位面积产量,为人类消除饥饿作出了突出贡献。6. 养殖场和牧场的各个环节,都实现了机械化和自动控制。二 食物储备技术的进步1. 在古代,人们利用地窖和淘器来存储余粮。后来修建粮仓。如隋炀帝时期修建的含嘉仓,被誉为“天下第一粮仓”。2. 20世纪,粮食储备技术取得进步,表现在:(1)20世纪50年代,美国已经使用机械通风储粮技术。(2)1958年,德国成功开发了谷物冷却机。(3)到1990年,全世界已有50多个国家和地区采用了机械低温制冷储粮技术。3. 20世纪20年代起,冷冻技术不断进步,家用冰箱和冰柜普及,冷冻食品工业有了巨大发展。三 消除饥饿与食品安全1. 起因:人口激增;工业化与城市化加速,耕地面积的不断减少。2. 解决:各国政府的重视,作为首要任务;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的协调。3. 中国的举措:(1)1996年,提出立足国内资源、实现粮食基本自给的方针。(2)用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取得巨大成就,这是对世界粮食安全的最大贡献。4. 食品安全(1)表现:化肥、农药的过度使用,抗生素的过度使用,食品添加剂的过度使用等。(2)解决:高度重视,制定标准,加强监管,加强惩罚,加强问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