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知识梳理第二单元 生产工具和劳作方式-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知识纲要
展开第二单元 生产工具和劳作方式单元概述:在世界古代历史上,农业生产工具和手工业生产工具经历了漫长的演变。人们发明了多种多样的农业生产工具,不少生产工具在一定历史时期内较为稳定。农业家庭式劳作、农业庄园式劳作、手工业家庭式劳作与作坊式劳作是古代典型的劳作方式。近代以来大机器生产、工厂制度、智能技术的出现,加快了社会前进的速度,使得生产方式的变革此起彼伏,不仅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大飞跃,也给人们的劳作方式与生活方式带来深刻的影响,生产方式的变革对人类社会发展具有革命性的意义。单元课标要求:了解人类劳动工具和主要劳作方式的变化;认识大机器生产、工厂制度与人工智能技术对人类劳作方式及生活方式的影响;理解生产方式的变革对人类社会发展所具有的革命性意义。 第四课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课标要求:了解人类劳动工具和主要劳作方式的变化;本课难点:手工业工具的进步;本课难点:铁在生产工具中的运用情况;知识概要一 农业工具的变化1. 人类的耕作工具,材质大体经历了从石、木、蚌到铁的变化。2. 早期石器是打制石器,如石斧、石刀;后期出现磨制石器,如石铲、石犁等,还有钻孔技术。3. 约距今五千年(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已出现小件青铜器,不过青铜农具数量较少。4. 小亚细亚的赫梯人率先掌握了冶铁技术,后来这一技术逐渐传入两河流域、中亚、北非和欧洲。5. 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在中国广泛使用。南北朝时期,使用灌钢法制作农具。6. 古代畜牧业的工具设施有:圈厩、弓箭、渔网、马槽等。7. 灌溉工具的发明(1)古埃及和中国等地,人们已懂得利用杠杆原理进行灌溉。(2)我国在东汉末年已出现翻车,三国时期马钧进行了改进。唐朝出现了筒车。二 手工业工具的进步1. 纺织业 (1)约三万年前,山顶洞人已经使用骨针缝制兽皮。(2)新石器时代后期,中国古人已经使用陶纺轮。(3)汉代普遍使用纺车,并开始使用提花机。(4)元代以后,织布机成为农耕家庭必备的生产工具。2. 陶瓷业 (1)人们最初用泥条盘筑的方式来制造陶器。(2)新时期时代晚期,开始采用坯车来制坯。(3)南朝时,把坯件放在匣钵中。(4)唐宋时,在器物底部放置支钉。3. 治炼业(1)古人用煅打金属原料的方式制作小型器具,工具包括土炉、锤、锉等。(2)后来还采取铸造的方式制作大型金属器具,工具包括坩锅、范等。(2)中国商代和西周时期的遗址中,发现了青铜器作坊中大量的范。战国以后出现了大量铁农具的范。部门主要工具基本情况纺织业骨针,陶纺轮,纺车,提花机,织布机 陶瓷业坯车,匣坯 ,支钉 治炼业土炉,锤,锉;坩锅,范等 三 劳作方式的发展1. 农业家庭式劳作 工业时代前,各国普遍采用。战国时期,中国逐渐确立的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的经营方式。2. 农业庄园式劳作 罗马共和国晚期,出现了大型奴隶制庄园。中世纪欧洲长期存在。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坞堡。3. 手工业有家庭式劳作,作坊式劳作等形式。手工业者职业世代相袭,政府登记造册进行管理。第五课 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课标要求:认识大机器生产、工厂制度对人类劳作方式及生活方式的影响;本课重点:大机器生产与工厂制度;本课难点:全面认识工业革命后生活方式的变化;知识概要一 大机器生产与工厂制度1. 背景:(1)工业革命前,英国的手工工场由分散向集中发展,逐步实现了生产过程专业化。(2)18世纪60年代,英国工业革命开始后,大批产业工人在专门化的厂房中劳作。2. 形成:工业革命期间,出现新的生产组织形式——工厂。工厂制度随即形成。3. 内容(特点):(1)厂房要有一定规模,工人实行倒班制。(2)制定规章制度,强化纪律意识,对工人进行管理。(3)生产流水线广泛应用,各部门协同劳作,进行标准化生产。(4)原料由工厂统一分发,合理调配。(5)制定市场方案,开拓产品销售渠道。4. 历史作用:(1)带来生产组织和管理形式的巨变,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从而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2)使工业革命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创造的全部生产力的总和还要多。4. 扩展:19世纪中后期,中国的洋务企业和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引进了工厂制度,进行机器大生产。张謇、范旭东等人投身实业救国。二 工业革命后生活方式的变化1. 促进了城市化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空间。(1)城市人口猛增,不少小城镇发展为工业城市。曼彻斯特成为英国城市化的典型。(2)鸦片战争后,上海、青岛等地的城市化水平迅速提升。(3)20世纪至今,西方国家逐渐重视城市规划,促使城市布局日益宜居化。2. 交通运输业迅速发展,极大方便了人们的出行。(1)英国兴建大量铁路;修建人工运河,曼彻斯特、伯明翰是著名的水运枢纽。(2)英国港口同陆上交通连接,形成了不列颠的水陆运输网,被称为“运输革命”。3. 城乡差别逐渐缩小。英国等西方国家普遍建立了大农场,农业现代化水平提高。农村和城市连为一片。4. 人们的时间观念空前加强,生活节奏加快。坚持守时,准时准点成了现代生活的准则。许多人戴表,大城市多处设有标准钟。5. 初等教育不断推广,人们的文化素质逐渐提升。(1)英国等西方国家开始由政府发展教育,通过立法、经费支持等措施促进初等教育的发展。(2)20世纪初,中国开始推广义务教育,还出现了工人学校。6. 给民众的生活带来消极影响。如劳动时间过长,工作和生活环境恶劣,传染病和职业病时常发生等。第六课 新科技革命与现代社会发展课标要求:认识智能技术等的出现对改变人们劳作方式及生活方式的影响;理解生产方式的变革对人类社会发展所具有的革命性意义。本课重点:新科技革命的开展及主要表现;本课难点:新科技革命的重大历史意义;知识概要一 新科技革命1. 概况: (1)二战后,在计算机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引领下,航天、海洋、原子能、生物、新材料技术等迅速发展。(2)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尖端科技领域已取得巨大成就。2. 1946年,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埃尼阿克”在美国问世。起因:计算炮弹弹道问题的需要。意义:表明电子计算机时代的到来。3. 网络的产生(1)背景:美苏冷战的需要(美国担心苏联的人造地球卫星破坏他的军事通信系统,加紧了对信息技术的研发)(2)建立:1969年,美国国防部建立了军用网络,但不具备社会推广性。(3)发展:20世纪90年代,实现商业化,成为信息资源最丰富的计算机公共网络,目前已遍布全球。4. 人工智能技术(1)概念:是通过计算机模拟人的意识思维来解决实际问题的技术,是计算机技术的一个分支。(2)内涵:机器人制造,语言及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等。(3)使用:计算机控制的机械手、机器人等自动化装置,在生产中得到大量应用。出现“无人仓库”“无人码头”“无人车间”乃至“无人工厂”。5. 航天技术(1)1957年,苏联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后,航天技术迅猛发展。(2)苏、美、法、中等国先后发射成功几千个航天器,实现了人类登上月球的创举,在太空中建立了地球测控网。6. 海洋技术(1)20世纪60年代,美国深潜器在水下发现了海洋生物群落,并且首次潜入马里亚纳海沟。(2)1997年,中国无缆水下深潜机器人潜入水下六千米处进行科学试验,标志着中国海洋技术已步入正轨。(3)2012年,中国“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在马里亚纳海域进行试潜,突破七千米深度,这是当前世界的最大下潜深度。7. 新材料技术高分子材料、纳米材料、生态环境材料、生物医用材料等被广泛应用到生产生活中。二 新科技革命的革命性意义1. 推动了生产力的跃进,开拓了新的生产领域。20世纪90年代以来,信息技术迅速发展,使电子商务、移动通信、智能制造等得到普及,影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方向。2. 使人们的劳作方式发生了变革,影响了经济增长模式与管理方式。粗放型经济转化为集约型经济,人们逐渐依靠技术进步来实现利润增长。现代企业管理制度逐步建立。3. 使社会阶层结构和产业结构发生巨变。表现在:劳动者的社会地位明显提高,中产阶级日益壮大,第三产业的从业者大量增加。4. 使人类文化生活出现新的模式。了解社会动态,解决生活问题;促进信息交流,丰富娱乐生活;推动文化传播,促进人类思维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