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全套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习题+测评含答案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第三单元测评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第三单元测评含答案,共12页。
第三单元测评(时间:75分钟 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2021·河北保定二模)下表信息可以集中用来佐证西汉前期( ) 《史记·货殖列传》载,西汉初齐人“逐渔盐商贾之利”“起富数千万”西汉霍贺墓出土一件漆奁,器内底部有墨线绘印章,刻有篆书“桥氏”汉兴,海内为一。开关梁,弛山泽之禁,是以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据湖北江陵凤凰山10号汉墓简牍:文景之时,已出现所谓“中舨共侍约”,即合伙做商贩所共同订立的契约 A.统治者奉行轻徭薄赋的政策 B.政府无意推行盐铁官营政策C.个体工商业注意创新营销方式 D.个体工商业发展环境相对宽松2.(2021·山东德州期末)唐朝确立食盐专卖制,实行民制、官收、官运、官销的经营模式;安史之乱后,转而实行民制、官收、商运、商销的经营模式。这一变化( )A.减少了政府财政收入 B.强化了藩镇割据势力C.有利于促进商业发展 D.消解了重农抑商政策3.(2021·湖北武昌质量检测)明代,富商大贾经常通过牙行在松江府等地收购棉布,“贸易花布。京洛标客,往来不绝”。这些商人往往成为产、销中介。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因素是( )A.民营手工业居主导地位 B.南方自然经济逐渐解体C.小农经济的分散和脆弱 D.地区性的商业资本活跃4.(2021·江苏适应性考试)南宋商人若得到当地富户担保,可拿到市舶司发放的“公凭”赴海外经商。南宋时还制定回舶之限:自拿到“公凭”之日起,如果能在五个月内回港,即可享受税收减免;超过一年才回港者,就会被市舶司“根究”。据此推断,南宋政府此举的主要目的是( )A.增加财政收入 B.打击商人富户C.限制外贸规模 D.保护海商利益5.隋唐时期,一些久未使用的名词再次出现,如“质剂”(西周时期的买卖契约)、“质要”(古代买卖货物的券契)、“傅别”(西周时期的借贷契约)。这从一个侧面能够反映出当时( )A.商品经济活跃 B.社会关系复杂C.信用制度缺失 D.私订契约普遍6.罗马法规定,必须宣明奴隶、动物或不动产的缺陷,否则受损的购买者可以取消买卖。这反映了罗马社会 ( )A.尊重社会契约 B.保护居民财产C.强调商业道德 D.遵循市场机制7.(2021·云南昆明模拟)新航路开辟后,欧洲殖民者在非洲大肆侵占土地,开办种植园和大农场,主要经营蔗糖、咖啡、棉花和畜牧业。工业革命时期,则以自由贸易为口号,与殖民地相互免除或降低关税。欧洲殖民者推行这些措施,意在( )A.扩展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B.满足资本主义原始积累需要C.推行自由主义经济政策 D.建立殖民地依附型经济形态8.(2021·河南郑州三模)1573年,挂着西班牙国旗的大帆船从马尼拉港驶往墨西哥海岸的阿卡普尔科,船上载着绸缎712匹、棉布11 300匹和瓷器22 300件,总值30万比索,折合白银7.5吨,贸易利润高达600%。当时,从智利到巴拿马随处可见质优价廉的中国丝绸。据此可知,明朝( )A.白银开始成为流通的货币 B.与世界贸易联系加强C.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达 D.地域性商人群体兴起9.(2021·福建漳州一模)1602年,荷兰为减少国内海外探险者之间的恶性竞争,建立高度授权和资本化运作的东印度公司。依靠国家信誉以近代股份筹资的方法吸收和募集社会资金。由此可知,当时的荷兰 ( )A.推动近代商业模式的创新 B.成为国家资本主义的源头C.走上“海上马车夫”强国之路 D.着力解决工业化资金问题10.对右图所示数据解读最准确的是( )1860年各国占全球国际贸易的比例A.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完全形成B.西方国家工业革命的完成C.英国取得“世界工厂”的地位D.工业革命推动了国际贸易发展11.(2021·云南师大附中月考)18世纪下半叶,钟表、眼镜、鼻烟壶、玻璃窗和西洋缎子在中国城市普遍可见。在广州可以买到很多西式物品,扬州格外追捧来自俄国和北美洲的毛皮制品。这种现象表明当时中国( )A.受形成中的世界市场影响B.朝贡贸易重新焕发生机C.政府不限制民间外贸往来D.手工业水平被西方超越12.(2021·安徽淮北二模)1888年,开平矿务局第一次准备分发股息时在天津发布了一条新闻,报纸对此作了报道,之后每当有类似的举动都大肆宣扬。这一做法( )A.表明民用企业开始盈利 B.说明洋务运动主要依靠传媒推动C.意在引导民间投资方向 D.掀起了晚清“实业救国”的浪潮13.(2021·安徽摸底考试)十月革命胜利后,苏俄只建立起很少的国营农场,广大农村散布着近二千五百万户个体农户,列宁称之为“汪洋大海”。到1927年底,参加农业公社、农业劳动组合、共耕社等各种集体经济形式的农户,总共才二十万户,占全国总农户数的0.8%。这说明( )A.十月革命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B.余粮收集制适应苏俄的国情C.新经济政策巩固了小农经济 D.苏联的现代化建设任重道远14.(2021·河南高三联考)工业革命以来,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频繁发生。20世纪30年代的世界经济危机和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是其中蔓延最广、破坏力最大的两次。美国又是危机爆发的策源地和风暴中心,下图揭示出这两次危机爆发的共同原因是( )A.金融市场的泡沫化 B.信息传导的国际化C.社会矛盾的尖锐化 D.收入分配的畸形化15.(2021·天津南开二模)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力推自由主义贸易政策,构建“自我利益的多边主义”的自由贸易体系。然而到了20世纪70年代,美国新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其国际贸易政策在此时期充满摇摆性和矛盾性,即自由主义贸易政策和保护主义贸易政策交替运用。随后,新贸易保护主义不断发展。由此可见,影响美国贸易政策制定的因素是( )A.科学技术的进步 B.经济实力的变化C.经济理论的创新 D.贫富差距的扩大16.(2021·山西吕梁一模)有学者指出,20世纪90年代,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前,中国为了“接轨”,修改和修订了无数国内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和世界接轨。尽管1997—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和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对中国产生了影响,但中国本身不仅没有发生危机,而且成为世界经济的稳定根源。这段文字表明( )A.对外开放促进了中国制度的进步与完善B.中国有能力应对一切全球性经济危机C.世界经济的稳定取决于中国的对外开放D.对外开放使中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二、非选择题(共52分)17.(2021·重庆质量检测)明清时期常被认为是中国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材料一 中国的城市与商业一贯发达,但中国的商业与城市一向都是在体制内发展的,受社会主流体制的节制与约束。商人与社会上其他成员同流,并不具备超主流体制的特殊身份。而且,历朝历代都有非常强大的官办商业,这几乎成为中国社会的一大传统。——摘编自钱乘旦《前资本主义世界发展:东方普遍性与西方特殊性》材料二 明清时,唐宋以来被称做“草市”的新型市镇得到充分发展。据统计,宋代江浙地区在行政中心之外,出现了七十多个市镇,明代达三百多个,清代增至近五百个。市镇之间的直线距离不过数十里。一些市镇的规模与居住人口都超过府县治所,这些市镇充斥着牙行、布庄与手工作坊,收纳周边个体民户产品,进行深加工,吸引外地客商,行销远方市场。——摘编自赵冈《中国城市发展史论集》(1)根据材料一,说明古代中国控制城市商业发展的措施。(6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明清时期新型市镇“新”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时期我国社会经济转型的不利因素。(6分)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材料一 1世纪前后至6世纪,中国主要出口黄金和丝织品。由于航海技术难以胜任大规模海运,中国人很少远航,这一时期中国海上贸易主要由印度洋地区的波斯、阿曼商人操持。6—10世纪,阿拉伯商人成为印度洋贸易的主力,中国的陶瓷外销从有限的奢侈品贸易转变为大量的订制生产和出口,海上贸易扩及日本和朝鲜。10—14世纪许多中国大型船舶停泊于印度西海岸,改变了往日“外商来贩”的局面,中国也成为东海、南海和印度洋贸易的主导者之一。15—18世纪中期,中国的丝、瓷器和茶叶出口贸易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且不再经过无数的中间人和以货易货的方式,而是借欧洲人之手,把中国商品运到欧洲和美洲,换回中国亟需的硬通货白银,中国的海外贸易空间扩展到了全世界。——摘编自李伯重《中国海外贸易的空间与时间——全球经济史视野中的“丝绸之路”研究》材料二 在19世纪后期,出口税高于进口税的协定关税制度,既不能“奖出”,也不能“限入”。在1870—1931年,中国对外贸易总额增长了近20倍。其中出口值增长了近17倍,出口商品由原来以制成品和半制成品为主的格局逐渐向原料品转移;同期进口净值增长了近23倍,在此期间,众多对外贸易港口中,上海无论在中国总出口还是总进口中始终占据第一位。对外贸易的商品在上海集散,带动了上海对内贸易以及市内商业的发展,使其成为全国商业最繁荣的城市。——摘编自刘明强《中国对外贸易结构变动趋势研究(1870—1931)》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8世纪中期以前中国海外贸易发展的特点并简析其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近代以来中国对外贸易的主要变化,并简析其影响。(8分) 19.(2022·浙江杭州期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材料一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在1950—1973年间比以往任何时候增长都要快。这是一个无与伦比的黄金时代……这个黄金时代反常的有利的经济表现是有原因的。首先,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创造了一种新型的自由国际秩序……其次,这种经济力量也得益于发达国家自觉地推动高水平的需求和就业的国内政策。——摘编自[英]麦迪森《世界经济千年史》材料二 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较表 国家类别1970年1992年32个发展中国家108美元279美元21个发达国家3 129美元22 185美元 材料三 从全球治理体系来看,目前在经济发展领域主要由美国、部分西欧国家、日本等发达国家所主导。……筹建亚投行是中国首次以规则制定者的身份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不仅提高了发展中国家在全球经济治理的话语权,也是中国承担更多国际责任的一个体现。(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创造出新型“自由国际秩序”的举措。(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70—1992年世界经济发展特点。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你认为中国应该如何更好地参与国际经济治理?(8分) 20.(2021·广东茂名联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材料 资本主义经济在时间上的非均衡发展主要表现为不同时期的显著波动。这种波动反映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阶段性。为了更简明地描述资本主义经济的波动,有学者把现代资本主义的发展划分为1820—1913、1913—1950、1950—1973、1973—1992这样几个阶段。他列出了某些指标以显示各个阶段的增长状况和经济特征。见下表。资本主义发展不同阶段的周期特征与增长特征(1820—1979年16个国家的算术平均数) 阶段年份GDP人均GDP非住宅固定资本存量出口量第一阶段1820—18702.21.0 4.01870—19132.51.42.93.9第二阶段1913—19501.91.21.71.0第三阶段1950—19734.93.85.58.6第四阶段1973—19792.52.04.44.8 ——摘编自高峰《20世纪世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与演变》根据上表,概括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任意选其中三个阶段),并分析其理由。
第三单元测评1.D 根据材料可知,政府开放“渔盐”“山泽”使富商大贾增多,“刻有篆书‘桥氏’”说明商贩已有商标广告意识,合伙商贩订立契约保护自己,这些都说明私营工商业发展环境相对宽松,故选D项;轻徭薄赋指减轻徭役,降低赋税,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材料信息说明西汉前期商业繁荣,推断不出政府无意推行盐铁官营政策,且汉武帝时实施盐铁官营,排除B项;个体工商业注意创新营销方式与“逐渔盐商贾之利”“弛山泽之禁”无关,排除C项。2.C 唐朝实行食盐专卖,从官运、官销到商运、商销,有利于促进商业发展,故选C项;实行商运、商销,有利于提高商人的积极性,增加商税收入,排除A项;把食盐运送和售卖的权利交给商人经营,这一商业政策的变化,不会强化藩镇割据势力,排除B项;重农抑商政策没有消解,排除D项。3.D 明代富商的经济行为反映了商品经济发展,与地区分工、交通发展和地区性商业资本活跃紧密相关,故选D项;民营手工业居主导地位是在明朝中后期,不是导致棉布贸易兴盛的主要原因,排除A项;自然经济逐渐解体始于鸦片战争后,排除B项;小农经济的分散和脆弱不是导致商业活动活跃的主要因素,排除C项。4.A 南宋市舶司根据商人的贸易周期进行赋税征收,这有利于推动商人缩短对外贸易的周期,增加对外贸易的次数,从而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故A项正确,排除C项;材料政策并不是为了打击商人富户,排除B项;保护海商利益不是政府的主要目的,排除D项。5.A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隋唐时期商业贸易繁荣,这为与契约有关的“质剂”“质要”“傅别”等名词的再次出现和传播提供了基础,故选A项。B、C、D三项材料均未能体现,故排除。6.C 材料说明罗马法反对商业欺诈行为,强调了商业道德,C项正确;商业活动中的社会契约指的是双方的约定,排除A项;材料主旨并非保护居民财产和遵循市场机制,排除B、D两项。7.D 早期的殖民活动为殖民国家提供原材料,工业革命时期将殖民地进一步变为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地,使殖民地经济依附于殖民国家,故选D项;材料中“开办种植园和大农场”没有扩展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排除A项;资本原始积累发生于新航路开辟的阶段而不是工业革命时期,排除B项;工业革命时期推行自由主义经济政策,是为了将殖民地进一步变为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地,排除C项。8.B 由材料可知,明朝对外贸易量巨大,处于绝对出超的地位,体现了新航路开辟后中国与世界的联系加强,故选B项;白银并不是从此时才开始成为流通的货币,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对外贸易,而非国内的区域贸易,排除C项;材料中并未提及地域性的商人群体,排除D项。9.A 根据材料可知,近代股份制出现表明近代商业模式的创新,故选A项;罗斯福新政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开端,排除B项;材料强调近代商业模式的创新,而“海上马车夫”的强国之路强调的是贸易方式,排除C项;荷兰是商业资本发达,排除D项。10.C 图片显示出1860年英国占国际贸易的比例遥遥领先于其他各国,体现了英国的“世界工厂”地位,故选C项。11.A 根据材料可知,明清时期的中国受到形成中的世界市场的影响,故选A项;闭关自守政策下,民间贸易被禁止,但是官方贸易并没有禁止,因此,没有重新焕发生机的说法,排除B、C两项;中国可以购买到外国的商品,不代表中国的手工业水平被西方超越,排除D项。12.C 根据材料可知,清政府意在通过报纸宣传刺激人们的投资热情,尝试引导民间的投资方向,故选C项;“开始”一词无法从材料得出,排除A项;洋务运动主要靠清政府支持,并非传媒推动,排除B项;“实业救国”浪潮最早出现于甲午中日战争后,排除D项。13.D 到1927年底,采用集体经济形式的农户数量只占全国总农户的0.8%,说明其个体农户的数量还是非常多,这会阻碍工业化的进程,表明苏联的现代化道路任重而道远,故选D项;材料说明农村中的小农经济占据主导地位,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余粮收集制,排除B项;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是利用商品货币关系来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而不是巩固农村中的小农经济,排除C项。14.D 表格中1928年前后和2007年前后这两个时段是美国贫富差距高峰时期,揭示了这种现象跟经济危机的因果关系,故选D项;材料体现的是贫富差距变大而不是金融市场导致危机发生,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信息传导到国外,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社会矛盾的尖锐,排除C项。15.B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实力最强,于是实行“自我利益的多边主义”,而到了20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出现“滞胀”,实力相对下滑,于是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由此可见,其贸易政策与其经济实力的变化是有联系的,故选B项;材料中并没有提到科技的影响,排除A项;材料与经济理论的创新无关,排除C项;贫富差距拉大会影响国内政策的制定,但与“贸易政策”无关,排除D项。16.A 材料说明对外开放促进了我国制度的进步与完善,故选A项;“应对一切全球性经济危机”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世界经济的稳定是多种国际因素综合的结果,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中国在世界民族国家中的地位,排除D项。17.参考答案 (1)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抑制商人社会地位;实行盐铁官营,抑制私营工商业。(2)表现:以经营工商业为主;规模大;分布密集,形成较完善的城市网络;城乡联系密切。不利因素:自然经济仍然占据着主导地位;严格推行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封建君主专制空前强化;传统观念的阻碍;传统科技的滞后性。18.参考答案 (1)特点:具有阶段性特征;海外贸易空间、范围扩大;出口商品种类增加;贸易规模扩大;转手商人经历了波斯商人、阿拉伯商人到欧洲商人的变化;中国逐渐由海外贸易的参与者变为主导者。原因:中国:商品经济发展;政府政策的鼓励支持;造船和航海技术进步;经济重心南移;手工业技术水平高,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世界:新航路开辟、商业革命、世界经济发展。(2)变化:对外贸易主导权丧失,半殖民地化;对外贸易发展,但失去传统贸易优势,长期贸易逆差;出口商品由制成品或半制成品逐渐向原料转移;对外贸易中心由广州转移到上海。影响:消极: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沦为列强商品倾销市场与原料产地,推动自然经济进一步瓦解;加剧了中国近代半殖民地化程度;不利于中国经济近代化发展。积极:客观推动上海发展。19.参考答案 (1)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成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稳定世界经济秩序(货币体系);达成《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促进自由贸易。(2)特点:世界经济整体发展迅速;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经济贫富差距拉大。中国做法:坚持改革开放;积极参与经济规则制定;承担应有的大国责任;推动互利共赢的多边合作。20.参考答案 第一阶段特征:1870—1913年的经济发展比前50年更快。理由:第二次工业革命发展;世界市场最终形成。第二阶段特征:1913—1950年的经济增长显著放慢。理由:工业革命积累效应的减弱和工业化的基本完成;两次世界大战和资本主义世界金融危机使资本积累受到严重挫折;世界市场的萎缩。第三阶段特征:1950—1973年的经济发展大大加快。理由:现代科技的进步;欧洲和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恢复和振兴;世界市场的空前扩展。第四阶段特征:1973年以后的经济增长则又明显地趋于缓慢。理由: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出现“滞胀”;产业结构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