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精品课件《诗经》第四,“三礼”第五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精品课件《诗经》第四,“三礼”第五第1页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精品课件《诗经》第四,“三礼”第五第2页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精品课件《诗经》第四,“三礼”第五第3页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精品课件《诗经》第四,“三礼”第五第4页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精品课件《诗经》第四,“三礼”第五第5页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精品课件《诗经》第四,“三礼”第五第6页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精品课件《诗经》第四,“三礼”第五第7页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精品课件《诗经》第四,“三礼”第五第8页
    还剩22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精品课件《诗经》第四,“三礼”第五

    展开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本册综合教课内容ppt课件,共3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阅读建议,《诗经》第四,春秋《诗三百》,战国《诗经》,毛氏《诗传》,注解《诗经》,《诗》有《诗序》,诗经六义是什么,诗经六义,“三礼”第五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一次读一篇。2.带着问题、有目的的进行阅读。3.阅读过程中不认识的字可忽略,大多不影响中心思想的抒发。
    阅读原文,完成以下问题:
    1.浏览全文,梳理结构,划分层次,整体感知。2.如何理解《诗经》中的“诗言志”和“断章取义”?3.请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呈现《诗经》的起源发展历程。4.徒歌和乐歌有何区别?5.诗经六义是什么?6.结合所学,如何理解孔子提出的“思无邪”?
    1.浏览全文,梳理结构,划分层次,整体感知。
    第1-2段:第3段:第4-7段:第8段第9-10段:
    诗的源头和歌谣的分类。诗经的来源。诗言志及其发展。对《诗序》的介绍。“大序”和“诗经六义”的介绍。
    2.如何理解《诗经》中的“诗言志”和“断章取义”?
    “志”关联着政治或教化。诗言志即春秋时,表示这国对那国或这人对那人的愿望、感谢、责难等等,都从诗篇里面断章取义。断章取义是不管上下文的意思,只将一章中一两句拉出来,就当初的环境,作政治的暗示。所以,“诗言志”即“断章取义”。
    3.请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呈现《诗经》的起源发展历程。
    春秋时的乐工叫做太师,他们搜集乐歌乐谱,以备宴会和祭祖等。他们保存下的唱本,带着乐谱,唱词共有三百多篇,称作《诗三百》。 后来,战国时,乐谱亡失,唱词还在,便是后来的《诗经》。
    孔子断章取义,用《诗》讨论作学问做人的道理。孔子之后,《诗》三百成儒家“六经”之一。
    郑玄(东汉)《诗笺》。给毛“传”作“笺”。
    毛亨,汉时国人。大毛公。创始《诗经》的注解,传给小毛公。在小毛公手里完成的。
    毛苌,赵国人,小毛公。
    大序:总论,说明是的教化作用;诗经六义。
    小序:大约是毛氏二人所作。以训诂为主。
    郑玄结合资料,编成《诗谱》
    4.徒歌和乐歌有何区别?
    歌谣跟徒歌和乐歌,歌谣节奏只要靠重叠,也叫复沓。徒歌是随口唱,有节奏。乐歌是随着乐器唱,节奏更规律。
    风雅颂赋比兴。“大序”只解释风雅颂。风:风化(感化)、讽刺的意思。地方乐调。雅:正的意思。分大雅小雅。颂:形容盛德。这种歌连歌带舞。此外,其实还有一个“南”,南是南音或者南调。
    赋比兴:含有政治教化意味赋:直铺陈今之政教善恶比兴:主文而谲(jué)谏。不直陈而用譬喻叫“主文”,委婉讽刺叫“谲谏”。比、兴都是政教的喻,但在诗篇发端的叫作兴。兴往往关系全诗,比较更重要些,所以“毛传”便特别标出了。
    人教部编版八下语文第65页对“诗经六义”的解释
    《诗经》中的诗都是当时配乐的歌词,按所配乐曲的性质分风雅颂。风:各地方民歌民谣雅:正统宫廷乐歌,用于宴会的典礼。颂:祭祀乐歌,勇于宫廷宗亲祭祀。主要表现手法是赋比兴。
    《诗经》中的诗都是当时配乐的歌词,按所配乐曲的性质分风雅颂。《诗经》中主要表现手法是赋比兴。赋:直陈其事。比:借物譬(pì)喻。兴:托物起兴。
    6.结合所学,如何理解孔子提出的“思无邪”?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意思是孔夫子说:“《诗经》三百首,可用一句话来概括,即是‘思无邪’。”无邪,直。《诗经》305篇诗歌的作者,无论其为孝子忠臣,怨男愁女,其言皆出于至情流溢,直写衷曲,毫无伪托虚假,孔门论学,主要在人心,归本于人之性情。心口如一,言行一致。是君子的基本前提。此所谓“真性情”。有了心口言行一致这个前提,再用道德来规范学生的言行,借言行来净化内心,从而提升人的自我修养和品格。这不就是教育和学习的目的么?
    拓展: 对于《诗经》的作用,孔子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请试着理解。
    翻译: 孔子说:“诗可以激发心志,可以提高观察力,可以培养群体观念,可以学得讽刺方法。近则可以用其中的道理来侍奉父母;远可以用来侍奉君主,还可以多认识鸟兽草木的名称。”
    诗可以兴。兴,就是通过一种形象的比喻,让人们产生联想,从而理解抽象的事物或道理,这是人们认识事物的一种重要方法。这种方法往往可以使复杂变得简单,使抽象变得具体,更容易理解。诗可以观。观是“观风俗之得失”。学习《诗经》,有助于我们了解前人的时代,以及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掌握全面的社会历史知识,了解各种各样的风俗民情。这些知识的积累有助于我们以古证今,提高现实观察力,提高洞察人情世态、分辨是非的能力。
    诗可以群。群是使人们聚积起来,也就是说《诗经》具有团结民众的作用。《诗经》中有不少篇章,是号召人们团结一致抵御外敌的,即便在今天看来,仍然有一定的号召力。例如,《无衣》。诗可以怨。怨就是不满。不满要表达出来,不能闷在心里,表达的方式多种多样,而诗歌就是其中一种健康而有效的表达方式。
    “事父、事君”是从人之大伦上说的。一个人生活在这个社会上,需要扮演各种各样的社会角色,每个人都要明白自己的社会责任,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事。这就是孔子曾经说过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各在其位,各行其是,才能确保整个社会安定有序。“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是从知识的获取上说的。古代获取知识的渠道并不像现代这么多,信息也没有现在这么集中,获取起来也没有这么方便。而《诗经》中恰恰收集了各种各样的知识,雅学、地学、博物学、本草学无所不包,为人们获取知识提供了方便。
    1.浏览全文,梳理结构,划分层次,整体感知。2.结合第一段,说说如何理解“天地君亲师”。3.礼治主义是什么?结合第1段说明。4.什么叫做礼或礼治?结合2-6段说明。5.儒家常将“礼”“乐”合称,乐是什么?二者有何关系?结合第6段说明。6.“三礼”是哪三礼?“三礼”的发展历程。7.如何理解孔子教学生要“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8.说说文中对“伪礼”的描述。
    第1段:第2-5段:第6段:第7-8段:
    引出礼治主义思想 礼治的内容礼乐合称 “三礼”的内容和发展。
    2.结合第一段,说说如何理解“天地君亲师”。
    天地:代表生命的本源。亲:祖先的意思,祖先是家族的本源。君师:政教的本源。人不能忘本,所以供奉这些。
    3.礼治主义是什么?结合第1段说明。
    儒家所称道的礼,包括政治制度、宗教仪式、社会风俗等,却都加以合理的解释。拿礼来实现其包罗万象的政治和社会管理。他们认为礼是治乱的根本,这种思想叫做礼治主义。
    4.什么叫做礼或礼治?结合2-6段说明。
    2段:教人节制,教人和平,建立起社会的秩序,可以说礼是政治制度。3段:对祖先的信仰,强调感恩中融汇着畏威。这种礼大部分可以说是宗教仪式。4段:日常生活的规矩也是礼的一部分。有些有着宗教意味,但大部分可以说是风俗习惯。5段:王道不外乎人情,礼是王道的一部分,按儒家说是通乎人情的。6段:礼乐并称,乐是礼的一部分。乐附属于礼,用来弥补仪文的不足。
    5.儒家常将“礼”“乐”合称,乐是什么?二者有何关系?结合第6段说明。
    礼乐并称,乐是礼的一部分。乐附属于礼,用来弥补仪文的不足。乐包括歌舞,是“人情之所不免”,且乐声的绵延和融和象征着天地万物的“流而不息,合同而化”。这便是乐本。乐还有改善人心、移风易俗的功用,所以与正是是相通的。儒家说,礼乐刑政,到头来是一个道理。这四件都顺理成章了,便是王道。这四件互为因果。《礼记》中的《乐记》是关于乐的经典,是抄录儒家《公孙尼子》等书而成,是战国时的了。
    6.“三礼”是哪三礼?“三礼”的发展历程。
    三礼指:《周礼》《仪礼》《礼记》
    多半是士的礼。是宗教仪式和风俗习惯的混合物。
    相传是周公所作,但近来研究,是战国时代的产物。
    是儒家杂述礼制、礼制变迁的历史,或礼论之作。
    有《礼古经》的一部分。
    戴圣49篇《小戴记》。简单易懂,传习人多。差不多占了《礼记》的名字。
    戴德38篇《大戴记》,亡失。
    7.如何理解孔子教学生要“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兴于诗:孔子曾说,不学诗,无以言。《诗》是当时人们交流沟通的方式,孔子更是把《诗》作为教人学问和做人道理的经。所以,要一个人要想成才,要先学诗。立于礼:《论语》:“不学礼,无以立!”。儒家认为礼治天下。成于乐:乐有教化作用,与政治相通。诗礼乐分不开,相辅相成,每一个都很重要,不可分割。
    8.说说文中对“伪礼”的描述。
    社会情形变了,人变了,礼却没有变。儒家所说王道不外乎人情,是他们的理想,过分抬高社会理想,强调社会功能,使所要求的标准超出一般人性人情,就成了伪礼。大家攻击的,就是伪礼,比如“礼教是吃人的”。

    相关课件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关雎授课ppt课件: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关雎授课ppt课件,共28页。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蒹葭课文课件ppt: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蒹葭课文课件ppt,共32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新课导入,作家作品,基础梳理,整体感知,理解诗意,茂盛的样子,所说的所怀念的,那人指所爱的人,逆流而上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12《诗经》二首关雎评课ppt课件: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12《诗经》二首关雎评课ppt课件

    • 精品推荐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