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下载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人教版三数下教案01
    人教版三数下教案02
    人教版三数下教案03
    还剩193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5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人教版三数下教案

    展开
    这是一份数学三年级下册本册综合教案设计,共19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情境引入,课外延伸,查漏补缺,探索实践,强化提高,整百数的口算方法,学会正确,收获小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康 保 县 城 关 小 学 教 案
    科 目
    数学
    课题
    认识东、南、西、北
    课型
    新授
    教学内容: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位置与方向》第3页例1。
    主编教师
    张爱萍
    教材分析:
    辨认东西南北是学生在学习了上下、左右、前后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根据生活经验辨认东、南、西、北,培养方向意识。
    学情分析: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东、南、西、北方向的知识已经积累了一些感性的经验,通过以往的学习,已经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教学目标:
    1. 结合具体情境,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并学会用给定一个方向辨认其余的三个方向。
    2. 通过现实的数学活动,感知方向的相对性并培养方向感,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运用,锻炼学生的判断能力。
    教学重点:
    1.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2.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余的三个方向
    教学难点:
    1.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2.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余的三个方向
    教具、学具准备:
    课件
    第一课时
    授课时间

    教学流程
    补充
    一、情境引入
    教师:(1)学生辨别前后左右
    (2)听儿歌填空
    (3)早晨起来,面向太阳,前面是东,后面是( ),左面是( ),右面是( )。 指名学生回答。
    引出东南西北就是今天要学习的新的一种位置与方向的描述方法。(板书课题:认识东、南、西、北)
    二、 愉快体验,探究新知
    1.认识东南西北
    (1)提问:同学们知道太阳升起和落下的方向吗? 出示太阳教具,组织学生思考,指名回答。
    (2)小结:太阳东升西落(强调东南西北)
    (3)课件出示教材第3页的情境图。
    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提问回答。
    师:强调太阳刚刚升起并解释“面向”就是前面面对着的方向。“背对”就是后面。
    (4)认识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组织学生观察回答它们之间的关系。
    教师:东南西北四个方向中东与西,南与北相对。 小结:只要认清一个方向就能辨认出其余三个方向。

    2.活动
    (1)小组讨论,指名回答。
    说一说教室的东、南、西、北各有什么?
    教师:强调太阳升起的方向并贴出太阳道具。(东) ‚
    强调东与西,南与北相对(板书:东西 南 北)
    (2) 游戏一:填空
    面向东,后面是( ),左面是( ),右面是( )。 面向北,后面是( ),左面是( ),右面是( )。
    (3) 游戏二:按口令转动
    面向东依次向右转四次
    组织学生小组讨论交流观察并提问:你发现了什么?(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排列有什么规律)指名让学生回答。
    教师示范并小结: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是按顺时针排列的,当你面向一个方向时,顺时针转一圈就回到了原来的方向。
    三、 巩固练习
    1.填空 晚上,当你面对北极星时,你的后面是( )面,你的左面是( )面,你的右面是( )面。 2.找朋友 找出东、南、西、北中两组相对的方向 3.根据一个方向辨别其他三个方向。
    四、课外延伸:日常生活中辨认方向的方法 五、收获小结: 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认识东南西北

    早上太阳在东方
    面东,背西,左手北,右手南
    东西相对,南北相对






    康 保 县 城 关 小 学 教 案
    科 目
    数学
    课题
    认识地图上的方向
    课型
    新授
    教学内容:
    教材第四页例2
    主编教师
    王彦英
    教材分析:
    让学生掌握地图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规律来绘制的。要求学生绘制出四个方向的建筑物。
    学情分析:

    学生完成校园示意图的活动情境,让学生在图上表示各建筑物的位置关系,并通过班内集体展示和交流各自的记录方式,使学生知道地图通常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规律来绘制的。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辨别地图上的方向。
    2.使学生能够在图上表示出各建筑物的位置关系。
    3.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能正确绘制出校园示意图。

    教学难点:

    能准确运用词语,正确描述行走路线。

    教具、学具准备:

    四张卡片(东、南、西、北),投影仪。

    第一课时
    授课时间

    教学流程
    补充
    一. 学前准备
    1. 复习旧知。
    (1)回忆我们都学习了哪些方向。
    (2)连一连,找出相对的方向。
       前 左 下 东 南
       北 西 上 右 后
    (3)提问:谁能说出我们校园内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教学楼
    体育馆   操 场    图书馆
          大 门
    2.导入新课。
    (1)出示中国地图。
    (2)请同学们指出北京市所处的位置,说一说你是怎样找到的。
    二. 探究新知
    1.完成校园示意图。
    (1)描述地图上的方位。(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2)把教室内的黑板看作地图,指出北在什么位置。(我们可以把上方定为北)
    教师在“教学楼”的上方贴出卡片“北”。
    (3)提问:现在我们确定了方向北,你能不能辨认出其他三个方向?请同学到前面黑板上贴出相应的位置,使板书变为:
             (北)
             教学楼
    (西)体育馆    操 场    图书馆(东)
             大 门
             (南)
    (4)用语言描述建筑物的具体方位。
    (5)提问:如果我们把上方规定为其他方向行不行?会发生什么变化呢?请你们尝试着做一做,并说出其他三个方向。
    (6)小组交流。
    (7)集体反馈,投影出示学生绘制的示意图。
    (8)比较各种方式,说一说,怎样画最清楚。
    2.小结。
    通常情况下,地图都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规律来绘制的,这样标准统一,简单清楚。当我们看一幅地图时,一定先看清所给方向,然后根据所给方向,辨认出其他方向.
    三. 课堂作业新设计
    (1)绘制出自己房间的平面示意图。
    (2)确定图上的方向。
    (3)和同伴交流。










    地图上的方向

       通常情况下,地图都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规律来绘制的。







    康 保 县 城 关 小 学 教 案
    科 目
    数学
    课题
    认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
    课型
    新授
    教学内容:
    教材第7页的例3及“做一做”,练习二第1、第3题。

    主编教师
    宋加波
    教材分析:
    本节课学生在学会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了辨认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个方向,并能初步认识包含八个方向的简单路线。这是对先前“方向”这一知识的补充与延伸。教材在内容的呈现上都是力求借助生活情境和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主动构建方位知识,让学生在生活实际中体会到数学的用途,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中的问题。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在生活中积累了一定的方位知识,已能辨别出东、南、西、北四个方向,但学生的这些知识仅仅停留在经验的层面上,因此,从东、南、西、北四个方位拓展到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个方位是必要的。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个方向,能够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出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2.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3.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
    1.能够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出其余的七个方向。
    2.培养正确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教学难点:
    1.能够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出其余的七个方向。
    2.培养正确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教具、学具准备:
    指南针,动物卡片,投影仪。
    第一课时
    授课时间

    教学流程
    补充
    1.闹闹寻宝。



    (1)课件演示。
    在方格中,有字典、书包、电脑、水、画笔(架)、跳绳、铅笔盒和钢琴。闹闹来了,他正在寻宝,猜一猜他会最先寻找到什么。他怎样走才能寻到这件宝呢?
    (2)学生交流多种寻宝路径。课件随学生汇报演示。
    (3)提问:闹闹向北、向南、向西、向东走分别能寻找到书包、铅笔盒、水和画笔(架)四件宝,那么在方格中还有字典、电脑、跳绳、钢琴四件宝,闹闹怎样走才能拿到呢?
    学生甲:如果闹闹寻找字典,可以先向西走,再向北走。
    学生乙:字典所在的位置是西北方向,闹闹可以直接向西北方向走,这样比较近。
    允许学生提出不同的寻宝路径。
    2.导入新课。
    教师:以前我们辨认的都是正北、正南、正西和正东四个方向,但是在生活中,有许多物体摆放位置并不是正对着这四个方向的,那我们又该如何去辨认呢?今天我们就来探究这种情况。
    探究新知
    (1)出示指南针。
    教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对指南针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其实指南针在我们生活中的用途很大。去陌生的地方,它可以帮我们指明方向,不会让我们迷路。今天,我们运用指南针来认识新的方向。
    (2)全体到操场。
    (3)提问:谁能说出校园的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4)教师指着校园东北角的多功能厅,提问:多功能厅在校园的什么方向?
    学生发表自己的想法。
    教师:你们刚才说得对不对呢?就请指南针来告诉我们。
    教师拿着指南针,面向多功能厅,请同学们分别观察指南针的指针所指的方向。
    得出结论:多功能厅在校园的东北角。
    (5)教师指着校园西南角的科技楼,提问:科技楼在校园的什么方向?
    (6)用指南针验证。
    得出结论:科技楼在校园的西南角。
    (7)师生返回教室,回顾刚才的学习过程。
    (8)观察东北、西南这两个方向在什么位置。(东北在正北与正东的夹角处;西南在正西与正南的夹角处)
    (9)由此推出西北角、东南角的位置。
    10)说一说校园西北和东南方向分别有什么建筑物。
    2.巩固新知。
    (1)集体拿出小动物卡片。
    (2)游戏:给小动物们找家。
    (3)按要求把熊猫馆、爬行馆、水族馆、飞禽馆分别安置在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个方向。
    (4)同桌互查。
























    识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个方向
    西北   北   东北
    西    认    东
    西南   南   东南









    康 保 县 城 关 小 学 教 案
    科 目
    数学
    课题
    方向知识解决问题
    课型
    新授课
    教学内容:
    第一单元第四节
    主编教师
    王素果
    教材分析:
    前面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和西南八个方向,能够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并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学情分析:
    本节课通过对所学知识进行回顾和整理,进一步培养学生辨认方向的意识,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目标:
    1. 正确辨别八个方向,并用方位词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2.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教学重点:
    正确辨别八个方向,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教学难点:
    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并会描述行走的路线。

    教具、学具准备:
    图片 三角板
    第一课时
    授课时间

    教学流程
    补充
    一、整理知识(分组合作讨论)
    师:本单元我们学习了关于位置与方向的哪些知识?你还记得吗?
    学生自由回答,说出本单元的知识点。

    师:那今天我们就来做练习巩固一下前面学过的知识吧!
    1.根据给出的方向写出其他几个方向。(用准确的方位词表示)

    学生独立完成,老师点名让学生回答。
    学生回答,请学生点评。(老师根据学生回答出示答案)
    结果展示:

    师:说一说你为什么这样填?
    生:有箭头指向北方,我们知道上面是北方。地图通常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绘制的,并按顺时针方向排列。
    师:说得非常棒!
    2. 下面是国国家附近街区的平面示意图。

    (1)国国家在邮局的( )面,邮局在国国家的( )面。
    (2)粒粒家在邮局的( )面,少年宫在邮局的( )面。
    (3)国国家在粒粒家的( )方向,科技馆少年宫的( )方向。
    师:请同学们独立在平面示意图上找一找,说一说你找的结果。
    师:想一想怎样确定一个场所在什么位置呢?
    生:找观测点。
    师补充:要确定一个场所在另一个场所的什么位置,就要以另一个场所为观测点。
    生1:国国家在邮局的(西)面,邮局在国国家的(东)面。
    生2:粒粒家在邮局的(南)面,少年宫在邮局的(北)面。
    生3:国国家在粒粒家的(西北)方向,科技馆在少年宫的(东南)方向。
    师总结:观测点不同,相对应的物体所在的方向一般也不同。
    设计意图:复习已学知识,强调重点知识让学生牢固记忆,及时有效地巩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引导学生整理巩固,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养成一个好习惯。
    二、查漏补缺
    1. 根据给出的北方,标出其他三个方向。


    2. 选择。
    床的( )面是书桌,床在书桌的( )面。


    3.填空。
    刮风时,校门前的彩旗向西北方向飘动,说明刮的是( )风。


    设计意图:针对学生易错点反复练习,发现不足,纠正错误,夯实基础,提高学习效率。





























    康 保 县 城 关 小 学 教 案
    科 目
    数学
    课题
    第一单元整理与复习
    课型
    新授
    教学内容:
    第2页~第10页
    主编教师
    史俊霞
    教材分析:
    教材的内容呈现上都是力求借助生活情境和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主动构建方位知识,让学生在生活实际中体会到数学的用途,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中的问题。

    学情分析:
    本节课学生在学会辨认东、南、西、北、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八个方向的基础上,并能认识包含八个方向的简单路线,并运用所学知识会解决现实中的问题。

    教学目标:
    1、通过数学活动培养学生辨认方向的意识,进一 步发展空间观念。
    2、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认识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和西南八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3、使学生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教学重点:
    重点:使学生认识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和西南八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
    教学难点:

    难点: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教具、学具准备:
    动物卡片,投影仪。
    第一课时
    授课时间

    教学流程
    补充

    复习过程

    一、揭示课题,明确目标

    谈话导入法:这一单元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学生独立回答,揭示课题)

    小组讨论:
    (1)我们学习了几个方向?怎样根据给定的东、南、西、北中的- -个方向,辨认其余的三个方向?

    (2)怎样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3)平面图上的方位是怎样绘制的?

    (4)你能描述简单的路线吗?

    _ [设计意图: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本单元知识,激活学生的已有知识,为整理知识点做了铺垫。]
    二、回顾整理,形成体系

    ◎引领学生回顾整理知识点。

    1.出示讨论题,小组讨论



    (1)从广场出发向(  )行驶(  )站到电影院,再向(  )行驶(  )站到商场,再向(  )行驶(  )站到少年宫,再向(  )行驶(  )站到动物园。
    (2)写出从动物园到广场的路线。



    ① 样根据平面图描述物体的方向和位置?

    ② 例说明怎样描述简单的路线。

    2.组织汇报,引导归纳。

    ①根据平面图描述物体的方向和位置:

    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方法:先确.定一个方向,再根据这个方向辨认其他三个方向。

    ②举例说明怎样描述简单的路线?
    三、探索实践,强化提高
    1.下面是某小区的平面图。

    (1)1号楼在中心花园的(  )方向;3号楼在中心花园的(  )方向;4号楼在中心花园的(  )面。
    (2)4号楼在2号楼的(  )方向;1号楼在2号楼的(  )面。
    (3)中心花园在(  )的北面,(  )的西北面,2号楼的(  )方向。
    (4)5号楼的西面有(  )号楼和(  )号楼。
    2.(1)如下图,大象馆在动物园的(   )角,犀牛馆在动物园的(   )角。
    (2)动物园的东北角是(   ),动物园的东南角是(   )。
    (3)狮山在熊猫馆的(   )方向,猩猩馆在熊猫馆的(   )方向。
    (4)犀牛馆在熊猫馆的(   )方向,熊猫馆在犀牛馆的(   )方向。

    (5)丽丽从大门进去,先去熊猫馆,再去斑马馆,最后去猩猩馆,她应该怎样走?

    ①根据平面图描述物体的方向和位置:

    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方法:先确.定一个方向,再根据这个方向辨认其他三个方向。

    ②举例说明怎样描述简单的路线?
















    康 保 县 城 关 小 学 教 案
    科 目

    课题
    口算除法
    课型
    新授
    教学内容:
    教科书11-14页
    主编教师
    祁树英
    教材分析:
    本课是在学生学习了表内乘除法和一位数乘多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教材在编排上将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相结合,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实用价值。
    学情分析:
    1.例题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探索了三个除法算式题(60÷3、600÷3、120÷3)的计算方法。教材通过呈现学生的不同算法,让学生在独立思考、合作交流中,互相启发、补充理解除法的算理,掌握口算除法的基本方法。
    2.学生已经会利用表内乘法熟练口算表内除法。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除数是一位数,商是整十、整百数的口算方法,学会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
    2.引导学生将掌握的口算乘法知识迁移到口算除法中去,培养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能正确进行口算。


    教学难点:
    掌握口算除法的思维方法,理解算理。

    教具、学具准备:

    第一课时
    授课时间

    教学流程
    补充
    一、学前准备
    1.口算。
    教师出示口算卡片,学生抢答。
    6÷3=  8÷4=  48÷6=  2÷2=  
    6÷2=  9÷3=  16÷8=  27÷9=
    2.口答。
    60里面有(  )个十。 800里面有(  )个百。  240里面有(  )个十。
    3.把6根小棒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多少根?
    二、探究新知
    1.学习教材第11页例1。
    (1)教师:我们来帮助小朋友解决问题吧!
    提问:一共有多少张纸?平均分给几人?怎样理解平均分给几人?求每人得到多少张,用什么方法计算?怎样列式?
    教师板书:60÷3。
    (2)尝试解答60÷3。
    (3)交流、汇报计算方法。
    学生1:根据我们以前学过的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数的口算,我想20×3=60,那么60÷3=20。
    学生2:根据我们以前所学的表内除法,我想6÷3=2,那么6个十除以3等于2个十,也就是20。
    学生3:我是借助分小棒的方法来理解60÷3的。我把60张纸看作60根小棒,把10根小棒捆成一捆,共有6捆,也就是60根,把6捆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捆,也就是20根。
    学生边说边在投影上演示。
    (4)动手操作。
    请同学们拿出6捆小棒,分一分。
    (5)说说谁的方法最简单,你喜欢用哪种方法进行口算。
    (6)同桌交流60÷3的口算过程。
    教师指导,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2.学习600÷3=    。 
    (1)板书:600÷3。
    教师:这道题应怎样想呢?
    (2)尝试口算600÷3。
    (3)提问:谁能说出600÷3的口算方法。
    3.学习教材第12页例2。
    (1)教师:一共有几个班上手工课?一共用去多少张彩色手工纸?怎样理解求平均每班用了多少张(就是把120平均分成3份,求每份是多少),怎样列式?
    板书:120÷3。
    (2)观察被除数与刚才所学例题中的被除数有什么不同。
    (3)引导学生独立口算。
    (4)说一说思考的过程。
    学生1:120是12个十,12个十除以3等于4个十,也就是40,所以120÷3=40。
    学生2:因为3×40=120,所以120÷3=40。
    学生3:12÷3=4,那么120÷3=40。
    4.教学12页例3
    教师:要把66张彩色手工纸平均分给3人,每人得到多少张?用你手中的小棒跟小组成员们一起分一分,说一说。
    学生在小组里进行分小棒,交流算法的活动,老师巡视了解情况。
    教师: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学生1:先分6捆,每人分到2捆,然后再分6根,每人分到2根,这样每人一共分到22根小棒。
    学生2:还可以用算式表示分的过程,60÷3=20,6÷3=2,20+2=22。
    教师:那该怎么列式计算呢?
    学生:解决平均分的问题用除法计算,列式为66÷3=22(张)。
    教师:我们一起来计算下面的习题,然后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课件出示教材第12页做一做第2题)
    学生尝试自己计算后,在小组内交流各自的发现,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组织学生交流汇报,只要学生说得有道理,就要给予肯定并表扬和鼓励。
    三、课堂小结
    四、课后练习





















    口算除法







    康 保 县 城 关 小 学 教 案
    科 目
    数学
    课题
    一位数除两位数的笔算
    课型
    新授
    教学内容:
    教材15,16页
    主编教师
    张爱萍
    教材分析:
    本节是在学生学习了表内乘、除法的基础上进行的,它是学习多位数除法的基础。因此要引导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理解算理,掌握计算方法,为接下来的学习打好基础。
    学情分析:
    本节是在学生学习了表内乘、除法的基础上进行的,它是学习多位数除法的基础。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初步掌握一位数除两位数,商是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推理、概括的能力。
    3.掌握除法竖式的书写格式,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
    教学重点:
    1.掌握一位数除两位数(十位能整除)的笔算方法。
    2.掌握一位数除两位数,商是两位数的笔算过程中的试商方法。
    3.竖式的书写格式。
    教学难点:
    1.掌握一位数除两位数(十位能整除)的笔算方法。
    2.掌握一位数除两位数,商是两位数的笔算过程中的试商方法。
    3.竖式的书写格式。
    教具、学具准备:
    小棒,口算卡片,投影仪
    第一课时
    授课时间

    教学流程
    补充

    1.口答。
    42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28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52如果去掉4个十,还剩下几个一?
    2.板演。

    订正时,请同学说一说是怎样求出商的,每道题各用哪一句口诀求商,我们在写竖式时要注意什么。
    3.导入新课。
    投影出示主题图。
    (1)理解图意。
    (2)说一说,从图中你看懂了什么。
    学生1:可以求三年级平均每班种多少棵树。
    学生2:还可以求四年级平均每班种多少棵树。
    (3)想一想:我们能用前几节课学过的方法来算出同学们提出的问题的结果吗?
    教师:以前我们学习了商是一位数的笔算除法和一位数除两位数,商是两位数的口算除法,那么用一位数除两位数(十位能整除)的笔算除法,又该怎样笔算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共同学习,用一位数除两位数(十位能整除)的笔算除法。(板书课题)

    1.学习教材第15页例1。
    (1)解决学生甲提出的问题:42除以2等于多少。
    (2)明确42÷2表示什么意思。
    (3)提问:乘法口诀表中有“二(  )四十二”的口诀吗?(没有)你能用前面学过的方法算出它的结果吗?
    学生1:用口算的方法,先算40÷2=20,再算2÷2=1,最后算20+1=21。
    学生2:用分小棒的方法,把4捆零2根小棒,平均分成2份,先分整捆,再分单根。
    请同学在投影仪上展示分小棒的过程。

    教师:我们刚才分小棒时,第一次把4捆小棒平均分成2份,每份分得2捆(20根);第二次把2根小棒平均分成2份,每份又分得1根,这样每份分得21根,21就是42÷2的商。求得的商是两位数,前面我们学习了商是一位数的笔算除法,现在出现了商是两位数的笔算除法,你们会不会写竖式呢?
    (4)想一想:写竖式要分几步来写?
    (5)试一试:写出竖式。
    (6)交流笔算方法。

    因为我们在分小棒时,是先分整捆的,所以在竖式计算中就要先分十位上的数。在42中,4在十位上,我们从整十数除起,4个十除以2,应该得2个十,2个十要写在十位“4”的上面。再用2个十乘2,应该得4个十,这个4应该写在被除数十位“4”的下面,表示从被除数中分掉的数是40,为了简便,0可以省略不写,再用4减4得0。表示被除数中的整十数正好分完。接着我们再求商的个位,从图上看,分完了整捆的,还有2根没有分,从竖式看十位数正好分完,还有个位上的2没有分。我们继续求商的个位,在竖式中把个位上的2落下来,用求商的十位的方法来求出商的个位。2个一除以2,得1个一,商1写在被除数个位“2”的上面。得出42÷2的商是21。
    (7)图式结合。
    从图上看,每份是21根;从竖式上看,得数是21。
    2. 师生共同归纳笔算除法的方法。
    3.学习教材第16页例2。
    (1)动手分一分,每份中有几捆。
    (2)尝试解答 。
    (3)质疑。
    当第一步50÷2除完后,你发现了什么问题?(十位上的数不能被2除尽)
    (4)说一说,在竖式中怎样计算。
    计算52÷2时,要先从十位除起,5个十除以2,每份最多分2个十,还剩1个十,2个十要写在被除数十位“5”的上面,再用2个十乘2得4个十,写在被除数十位“5”的下面,表示从被除数中分掉的数是40,十位上没有分完,5个十减4个十,还剩1个十。再把个位上的2落下来与十位合并为12,12÷2=6,把6写在被除数个位“2”的上面。
    (5)图式结合。
    从图上看,每份是26根,分完整捆后,把剩下的1捆打开,1捆与2根合起来是12根,再把12根平均分成2份。从竖式上看,得数是26,十位除完后,把余下的1个十与个位上的2合起来继续计算。
    (6)学生第二次试商,边做边说计算过程,强调最大能商几个十。
    2.比较例1与例2的异同点。
    相同点:都是从被除数十位上的数除起,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商就写在那一位上面。
    不同点:例2的被除数十位上还有余数,要与个位上的数合起来再除。
    3.师生共同归纳例2的计算方法。


    1.计算教材第19页练习四的第1题中的、。
    (1)独立完成下面两道除法算式题,请两名同学板演。

    (2)教师巡视,指导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3)集体订正,请同学叙述计算过程。 (4)质疑计算中出现的问题。
    2.病题门诊。

    (1)观察、研讨计算中出现的错误。      (2)改正错误之处。
    (3)提出改进方法。
    3.计算教材第19页练习四的第1题中的、。
    (1)看清题中数据。
    (2)独立完成。
    (3)集体订正。
    (4)回顾做题过程,总结计算方法。
    四、课堂小结











    一位数除两位数(十位能整除)的笔算方法
    先用一位数去除被除数十位上的数,商写在十位上,再用一位数去除被除数个位上的数,商写在个位上。
    一位数除两位数(商是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一位数除两位数,先用一位数除被除数十位上的数,如果有余数,要把余数和个位上的数合起来,再用除数去除,除到被除数哪一位,就把商写在那一位上面。








    康 保 县 城 关 小 学 教 案
    科 目
    数学
    课题
    一位数除三位数
    课型
    新授
    教学内容:
    教材第17、第18页的内容
    主编教师
    王彦英
    教材分析:
    本节主要教学一位数除三位数的除法。教材以整理照片为素材引出除法算式,然后呈现了学生笔算和验算的过程,使学生体会到了验算的作用,教学用乘法验算除法,帮助学生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验算方法。
    学情分析:
    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进一步掌握了一位数除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一位数除三位数的除法的笔算方法。
    2.培养学生的验算意识。
    3.培养学生认真计算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一位数除三位数的除法的笔算方法,运用乘法验算除法。
    教学难点:
    运用一位数除三位数的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学具准备:
    口算卡片,投影仪
    第一课时
    授课时间

    教学流程
    补充
    一.复习旧知
    1.口算。(出示口算卡片)
    24÷6=        52÷2=        70÷5=
    42÷3= 64÷4= 68÷4=
    (1)集体在口算卡片上完成。
    (2)一人说得数,集体订正。
    (3)教师了解学生口算情况。
    2.笔算。
    (1)板书:
    (2)全体在本上完成,指名学生板演。
    (3)说一说,计算36÷2、78÷3时应注意什么。
    二.探究新知
    教师:观察情境,说一说从中可以知道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1:我知道一共有256张照片,用2本这样的相册正好插完。
    学生2:我知道所求的问题是每本相册插多少张照片。
    教师:要把256平均分成2份,求每一份是多少,应该怎样列式呢?
    学生:用除法计算,列式为256÷2。
    教师:被除数256不是整百数,也是不是几百几十数,用口算方法进行计算比较困难,应该怎样计算呢?
    (1)方法分析。
    一位数除三位数的算理与一位数除两位数的算理相同。笔算时,先用2去除被除数的首位,够商1,将1写在商的百位上;将求得的商“1”与除数“2”相乘,得到2个百,将“2”写在被除数的百位下面,2减2等于0(0可以省略不写),表示被除数百位上的数已经被分完。
    接着,将被除数十位上的数“5”写下来,用2去除5,商2,将2写在商的十位上,2与除数“2”相乘得4,将4写在5下面,5减4得1,将1写在4的下面,再将被除数个位上的数“6”写下来,6与十位上的数合成“16”,2除16商8,将8写在商个位上,8与除数2相乘得16,16减16等于0,将0写在余数的位置上。
    (2)列式解答。
    256÷2=128(张)

    答:每本相册插128张照片。
    ①验算方法探究。
    要验证商“128”是否正确,可以列乘法算式128×2或2×128进行验算,如果乘得的积等于256,就说明计算的结果是正确的,否则就是错误的。
    验算方法:商×除数=被除数。
    ②进行验算。
    验算过程:256÷2=128(张) 验算:128×2=256(张)或2×128=256(张)
    2.学习教材第18页例4。
    (1)投影出示主题图。        
    (2)理解题意,完整读题。
    (3)分析数量关系,确定解题方法。
    (4)列式计算。
    (5)引导学生尝试估算。
    (6)尝试笔算。
    (7)揭示计算中遇到的问题。(2个百除以6不够商1个百时,怎么办?)
    (8)交流解决办法。
    (9)讲述:当百位上的数小于除数时,应将百位上的数与十位上的数合起来,看成几十个十来计算,23个十除以6,商的首位应在十位上。
    (10)第二次尝试完成下面的计算。
    (11)请学生完整叙述计算过程。
    (12)估算结果与精确值相对比。
    (13)观察例4中的被除数、除数和商,发现其规律。
    当一位数除三位数,百位上的数小于除数时,这时商的首位就在十位上,所以商是两位数。通过这样的观察,还可以帮助我们判断商的位数。
    下面我们用此方法进行验证。

    3.投影出示。

    (1)观察各题,判断其商是几位数,并说明理由。    
    (2)估算一下商是多少。
    (3)每两组做一题,算出精确值。
    (4)验证判断是否正确。
    (5)同桌互相出题,口头说出商是几位数。
    三.课堂练习
    1.先估一估,再计算。

    (1)读题,明确题意。
    (2)判断各题的商是几位数。
    (3)请学生说出判断的结果。
    (4)学生独立做一做。
    (5)计算各题。
    (6)集体订正,验证判断商的位数,估算结果是否接近精确值。















    一位数除三位数的除法

    先用除数去除被除数百位上的数,除得的商写在百位上;如果被除数百位上的数小于除数,就看被除数的前两位,商的最高位写在十位上。每次除得的余数都要比除数小。








    康 保 县 城 关 小 学 教 案
    科 目
    数学
    课题
    商中间有0的除法

    课型
    新授
    教学内容:
    教材第23、第24页的例5、例6及“做一做”。

    主编教师
    宋加波
    教材分析:
    教材第23页例5学习“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例6以两位学生去书店买书为素材,采用表格的方式呈现信息和要求的问题,以此引出“商的中间有0的除法”。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会了利用乘、除法的关系,用乘法验算除法,并养成了良好的验算习惯。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
    2.掌握一位数除多位数,商中间有0的除法的算理,会正确计算商中间有0的除法。
    3.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1.商中间有0的一种情况:求出商的最高位后,除到被除数的某一位是0就商0。
    2.能正确计算商中间有0的除法。
    教学难点:
    能正确计算商中间有0的除法。
    教具、学具准备:
    口算卡片,投影仪。

    第一课时
    授课时间

    教学流程
    补充
    (5)观察思考:
    为什么2除到被除数十位上的0时,商的十位上得0呢?
    因为2除到十位时,被除数是0,0除以2得0,因此,十位上要商0。
    提问:学生丙错在哪儿了?(他少了一步2除被除数十位上为0的过程)这一步能不能省略?(不能,因为0在这里起占位的作用)
    再观察学生甲的笔算,你们发现了什么?(学生甲用2除0的那一部分可以省略不写)
    (6)观察学生乙的笔算,讲清算理。
    计算208÷2时,先用2去除百位上的2,2除以2得1,在商的百位上写1。除到十位时,由于被除数的十位数是0,0除以2得0,因此,十位上要商0。0和除数2相乘得0,0减0得0,这一步可以省略不写,但是商十位上的0必须要写,起占位作用,接下来再除被除数个位上的数。
    (7)自主回顾笔算过程。
    (8)同桌交流,商的十位上为什么要写0。
    3.学习例6中的(2)题。
    (1)板书:216÷2
    (2)探究笔算方法。
    笔算时,先用2去除被除数百位上的2,2除以2得1,在百位上商1,再用2去除十位上的1,1除以2不够商1,要在十位上商0占位,0乘1得0,1减去0还得1,最后被除数十位上的1与个位上的6合并成16,16除以2得8,在商的个位上写8。
    (3)指名学生到黑板上板演。
    216÷2=108(元)
      简便写法: 



    1.口算练习。(口算卡片)
    28÷2=  66÷6=  330÷3=  33-4=  0×2=
    140÷2= 8×0= 540÷6= 28+0= 6×0=
    提问:8×0、0×2、6×0这三道题的得数是多少?(0与任何数相乘,结果都得0)
    2.说出每个数中的0表示的数值。
    (1)板书:39
    请学生说出3和9各表示的意义。
    (2)板书:0
    请学生说出0表示的意义。
    (3)在3和9的中间添上一个0,使39变成“309”,请同学说出0在这个位置表示的意义是什么?

    1.学习教材第23页例5。
    (1)提问:哪个数和5相乘得0。
    (2)列式计算:0÷5=0。
    (3)理解0÷5为什么等于0。
    (4)结合算理说一说,0÷2、0÷8各得多少。
    (5)总结: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
    2.学习教材第23页例6中的(1)题。
    (1)理解题意。
    根据题意可知,小明买了2套中国古典名著,花了208元,求每套花了多少钱,应该用除法计算,列式为208÷2。
    (2)板书:208÷2。
    (3)学生独立完成笔算。
    (4)投影展示学生笔算过程。
    学生甲:  学生乙:  学生丙:












    2.病题门诊。

    (1)投影出示。
    (2)理顺思维,观察发现。
    (3)说一说,这道题错在什么地方。
    (4)指名学生板书并口述怎样改正。
    (5)说一说,做题时要注意些什么。

    3.笔算:

    (1)尝试计算。
    (2)质疑。
    提问:为什么商中间要写两个0?(商中间应该商几个0,就写几个0,不能只写一个0)
    练习
    完成“做一做”











    商中间有0的除法








    康 保 县 城 关 小 学 教 案
    科 目
    数学
    课题
    末尾有0的除法
    课型
    新授课
    教学内容:
    末尾有0的除法
    主编教师
    王素果
    教材分析:
    《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中的内容。教材先通过创设“猪八戒吃西瓜”的情境为素材教学例5,使学生知道“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的规律。接着运用此规律教学例6,也就是学习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学情分析:
    从学生的知识水平看,他们已经学会了口算除法、估算除法,掌握了基本的笔算除法,并会进行除法的验算。从学生的生活经验看,他们对于“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规律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理解得不够深入。
    教学目标:
    1.理解被除数末尾有0的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算理,并掌握计算方法,准确计算。
    2.理解商末尾有0的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算理和算法,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重点:
    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末尾有0的笔算方法;理解商0的道理。

    教学难点:
    理解商0的算理和竖式简便写法的书写格式
    教具、学具准备:

    第一课时
    授课时间

    教学流程
    补充
    一、情景创设,导入课题
    情境导入法:趣味运动会快到了,小明来到体育用品商店要买短跳绳和长跳绳。短跳绳每根5元,长跳绳每根8元。明明拿650元买短跳绳可以买多少根?东东拿245元可以买多少根长跳绳?请同学们列式解决这两个问题。
    生:650÷5,245÷8
    师:请大家试着计算这两个算式,把计算时遇到的疑惑告诉小组其他成员,交流自己的解答思路。
    【品析: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体验商末尾有0的除法的计算,为下个环节教学做好铺垫。】
    游戏体验法: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商中间有0的除法,现在我们一块做个游戏,看看哪个组完成得最快!出示游戏规则:1.计算要准确;2.计算速度要快。
    808÷8=  312÷3=  424÷4=  626÷6=    750÷5=
    游戏停止后,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思考:你认为750÷5这道题和刚才那些题有什么不同呢?若把750改为751,752,753,754呢?
    二、师生合作,探究新知
    ◎探究被除数末尾有0、商末尾有0的除法,出示教材第25页例7的情境图。
    师:仔细观察这幅图,你知道哪些数学信息?
    生1:短跳绳5元一根。
    生2:长跳绳8元一根。
    师:老师有650元,打算全部买短跳绳,你知道能买多少根吗?你会列出算式吗?
    生:650÷5。
    师:自己试着用竖式算一算。
    ◎小组合作,讨论交流
    把两种比较有代表的写法,写在黑板上。

    (1)     (2)
    师:你认为算法(1)和算法(2)哪种算法正确呢?组织学生在小组中讨论,然后组织交流。
    生:我认为算法(2)是正确的,因为算法(1)最后的0还没有除完,要接着除下去,因此0的位置不正确。
    强调:个位0÷5=0这步可以省略不写,所以个位的0不用落下来,可以直接写在商的个位。而竖式下面的0
    是15个十减去15个十得到的0,所以应该对齐十位来写。
    ◎探究被除数末尾没有0,而商末尾有0的除法。
    师:学校花245元可以买多少根长跳绳呢?试着自己列出算式,并用竖式解答出来。
    把可能出现的两种情况在多媒体上展示。

    (1)    (2)
    师:两种算法的结果都是30余5,区别在哪里?你更喜欢那种算法?为什么?先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里交流一下。
    小组交流,汇报。
    生:我喜欢算法(2),因为它更简便。个位上的5除以8不够商1用0占位,而0×8=0,5-0=5,因此这一步可以不用写了。
    师:说得很好。当被除数的前两位是除数的倍数时,同时被除数的个位上的数字比除数小,可以直接把被除数个位上的数字当作余数,商的个位写0占位。
    三、反馈质疑,学有所得
    在学习完例7的基础上,学生对商末尾有0的除法已经掌握得比较牢固。
    质疑一:被除数的末尾没有0,商的末尾就一定没有0吗?
    很显然,这个问题的答案是否定的,可让学生举例说明一下。
    举例说明:252÷5=50……2,这时商的末尾有0,因此被除数的末尾没有0,商的末尾可能有0。
    质疑二:要使一位数除三位数的商的末尾有0,被除数和除数应具备怎样的关系?
    这个问题较难总结,可以指导学生先组内讨论,再汇报交流。
    要使一位数除三位数的商的末尾有0,分两种情况:(1)被除数的前两位数字被整除,被除数的个位数字小于除数;(2)被除数的前两位数字被整除,被除数的个位数字是0。
    四、课末小结,融会贯通
      从本课时你收获了什么?以后遇到除法算式中商末尾有0的算式应该如何列竖式计算?
    师生共同总结算理,在求出商的最高位数以后,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不够商1,就在这一位上商0;并提醒学生课下通过大量练习进一步熟悉算理,掌握算理。然后预习下节课学习任务,思考下面这个问题:如何估算302÷3?















    末尾有0的除法























    康 保 县 城 关 小 学 教 案
    科 目
    数学
    课题
    运用估算解决问题

    课型
    新授
    教学内容:
    教材第29~32页的内容
    主编教师
    史俊霞
    教材分析:
    教学中学生可能只是盲目地按照所讲述的例子模仿着进行计算,因此教学中要鼓励孩子们大胆探索,在体验学习中理解算理。
    学情分析:
    从学生的知识水平看,他们已经学会了口算除法、估算除法,掌握了基本的笔算除法,并会进行除法的验算。教学中学生可能只是盲目地按照所讲述的例子模仿着进行计算,因此教学中要鼓励孩子们大胆探索,在体验学习中理解算理。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运用估算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2.使学生学会从多角度思考来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灵活运用各种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
    第一课时
    授课时间

    教学流程
    补充

    1.口算。
    3分钟计时,学生在口算卡上完成20道口算题。
    2.计算。
    教师板书下列各题,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





    (1)集体完成。
    (2)指名学生板演。
    (3)说一说,各自是怎样计算,如何验算的。
    (4)针对学生出现的错误,进行分析和指导。
    (5)表扬算理清楚,计算正确及有进步的同学。
    3.计算比赛。

    (1)男、女生各选派四名代表参赛。
    (2)每人一题,看哪队算得又对又快。
    (3)其他同学当裁判。
    (4)帮助出错的同学。

    学习教材第29页例8。
    投影出示主题图。
    教师:观察情景图,从中知道了哪些信息?跟同伴说一说。
    学生1:我知道他们一共住了3天,住宿费一共是267元。
    学生2:我知道所求问题是每天的住宿费大约是多少钱。
    教师:“大约”是什么意思?
    学生:求大约多少钱,不用算出准确的钱数。
    教师:要求每天的住宿费大约是多少钱,怎样列式呢?
    学生回答,老师板书:可以根据数量关系式“每天的住宿费=总钱数÷住的天数”来列式解答,列式为267÷3。
    教师:下面我们来探究估算的方法。
    估算267÷3时,把被除数看作与它接近的整百数或几百几十数,然后应用乘法口诀,估出商是多少。在这道算式中,可以把267看作与它接近的整百数300,也可以把267看作与它接近的几百几十数270,且300和270都是3的倍数。
    指名学生板演。
    方法一:把267看作与它接近的整百数300。
    267÷3≈100(元)

    300
    答:每天的住宿费大约是100元。
    方法二:把267看作与它接近的几百几十数270。
    267÷3≈90(元)

    270
    答:每天的住宿费大约是90元。
    【设计意图:从观察情景图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入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下面所要探求的问题做准备】
    2.学习教材第30页例9。
    投影出示主题图。
    教师:观察情景图,从中知道了哪些信息?跟同伴说一说。
    学生1:我知道今天一共摘了182个菠萝。
    学生2:我知道每箱装8个。
    学生3:我知道所求问题是一共有18个纸箱,够装吗。
    教师:“够装”是什么意思,需要精确计算吗?
    教师:要求18个纸箱够装吗,怎样列式呢?
    学生:我们用估算的方法来计算。
    教师:下面我们来探究估算的方法。
    在解决这个问题时,可以用估一估的方法求出18个箱子大约能装下多少个菠萝。因为18接近20,可以把18看成20,算得20个箱子能装下160个菠萝,182>160,所以18只纸箱肯定装不下182个菠萝;还可以用估一估的方法算出装完这些菠萝至少需要多少个纸箱。菠萝的总数为182,接近180,180除以8的得数大于20,所以,18个纸箱肯定装不下所有的菠萝。
    指名学生板书。
    方法一:18≈20 20×8=160(个)
    方法二:182≈180 182÷8>20
    【设计意图:创设有效的情境,为学生提供集趣味性、知识性于一体的课堂重围,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的意识】

    1.奥林匹克火炬在某地4天传递了816千米。平均每天传递多少千米?

    (1)投影出示。
    (2)读题,理解题意。
    (3)分析数量关系。
    (4)列式解答。
    (5)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2.有530把椅子,分5次运完。平均每次运多少把?如果分4次运呢?
    (1)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分析数量关系。
    (2)估算一下,把530平均分成5份或平均分成4份,每份大约是多少。
    (3)精确计算。
    (4)交流计算结果。
    3.现有643盆花摆进花坛,平均放进5个花坛中,每个花坛放多少盆,还剩多少盆?
    (1)投影出示。
    (2)理解题意。
    (3)分析数量关系。
    (4)独立列式解答。
    (5)提问:怎样理解还剩多少盆?(余数就是还剩多少盆)
    4.3位教师带50名学生去参观植物园,已知成人票价10元,学生票价5元,10人以上的团体票价为6元,怎样买票合算?
    (1)创设情境。
    教师边讲边出示相关信息。
    (2)营造解题氛围。
    (3)分组合作,尝试多种解答方法。
    (4)比一比,哪小组既解答合理又方法多样。
    说一说你们的买票方案。
    (5)想一想:在什么情况下师生分开购票是合算的?在什么情况下购买团体票合算?
    (6)给学生充分的发言时间和空间。

    如果同一节目每月播出的时间相同,每个节目每月各播出多长时间?

    (1)投影出示,讲述题意。
    (2)解读图意。
    (3)理解题目中所提的问题。
    (4)直观看图,正确解答。
    (5)交流解题思路。




















    运用估算解决问题

    方法一:18≈20 20×8=160(个)
    方法二:182≈180 182÷8>20








    康 保 县 城 关 小 学 教 案
    科 目
    数学
    课题
    第二单元整理复习
    课型
    复习
    教学内容:
    教科书33-35页
    主编教师
    祁树英
    教材分析:
    《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笔算除法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多位数除法的基础。
    学情分析:
    通过复习,对本单元所学知识进行回顾和整理,使学生形成除数是一位数除法的认知结构,掌握口算、估算、笔算的基本方法。能根据实际问题,灵活选择计算方法,提高计算的正确性、合理性以及熟练程度。
    教学目标:
    1.通过解答三个具体问题,对本单元所学的知识进行回顾和整理。使学生形成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的知识结构,掌握口算、估算、笔算和验算的基本方法。
    2.能根据实际问题的需要,灵活选择计算方法。
    3.提高计算的正确性及熟练程度。

    教学重点:

    灵活选择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提高计算正确率。
    教具、学具准备:

    第一课时
    授课时间

    教学流程
    补充
    一、基本练习
    1.回忆本单元所学知识。
    (1)给学生留出回忆的时间。
    (2)指名学生回答,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形成知识网络。
    (3)其他同学补充完整。
    2.复习除法含义。
    (1)板书:46÷2 0÷3
    (2)说一说,46÷2的含义,0÷3=0应该怎样理解。
    提问: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结果是多少?任何不是0的数除0呢?
    二、巩固练习
    1.投影出示教材第33页的内容。
    (1)自主解答这3道题。
    (2)逐题订正。
    (3)请学生说出分析过程和解答方法。
    (4)质疑。在解答这三道题时,你使用了什么样的计算方法;为什么选用这样的方法,为什么用“≈”?
    你用什么方法验证自己的计算是否正确?
    说一说,225÷5的计算过程。
    (5)指名学生回答或组内交流。
    2.教材第34页练习七的第1题。
    (1)思考:如何判断商的位数?除法估算的方法是什么?除法笔算时要注意什么?
    (2)按要求先计算,再填空。
    (3)学生每人一空,集体订正。
    (4)说一说,笔算除法时,你都遇到了我们学过的哪几种情况,商中间、末尾有0的除法有什么特点。
    (5)指名学生回答。
    3.教材第34页练习七的第2题。
    (1)看清题目要求。
    (2)独立做一做。
    (3)说一说自己选择的方法。
    4.教材第34页练习七的第4题。
    (1)讲清题意。
    (2)说一说,每道题中都有哪些运算符号,它们的运算顺序各是什么。
    (3)集体在练习本上完成,指名学生板演。
    (4)订正时,请学生说出672÷(2×3)和(601-246)÷5的运算顺序。
    (5)强调书写格式的规范。
    (6)脱式计算如何检查?(做一步查一步)
    三、思维训练
    教材第34页练习七的第5题。
    (1)投影出示,理解题意。
    (2)寻找相关信息。
    (3)合理解答。
    (4)交流解题思路。
    (5)质疑反馈。























    整理复习







    康 保 县 城 关 小 学 教 案
    科 目
    数学
    课题
    复式统计表
    课型
    新授
    教学内容: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材第36、第37页的内容。
    主编教师
    张爱萍
    教材分析:
    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呈现了本班男、女生最喜欢的活动的情境,并让我们调查数据,然后填表。这样,既让学生回忆了单式统计表的结构和填写方法,又为引出复式统计表提供了素材。之后引导学生思考怎样把两个表合成一个表,这一明确的问题有助于学生学习复式统计表,体会复式统计表的作用。

    学情分析:
    学生对收集数据、记录数据的方法已经有初步的体验,会将数据整理后填入单式统计表,并能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和解决简单的问题,积累了一定的学习经验。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的统计活动中认识复式统计表,能根据收集、整理的数据填写统计表,并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
    2.使学生在认识、填写、分析复式统计表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统计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3.通过学习,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统计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学习的乐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1.使学生认识复式统计表,会根据复式统计表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通过数据的整理和分析,使学生能对数据作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
    教学难点:
    1.使学生认识复式统计表,会根据复式统计表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通过数据的整理和分析,使学生能对数据作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
    教具、学具准备:
    课件
    第一课时
    授课时间

    教学流程
    补充


    出示教材第36页情景图。
    提问:同学们,这是本班同学最喜欢的活动情况,你从图中能知道些什么?学生自由发言。提出要求:你能把这6个兴趣小组的人数填在下面的统计表中吗?
    男生最喜欢的活动
    活动
    看书
    踢球
    看电视
    画画
    跳绳
    玩电子游戏
    人数






    女生最喜欢的活动
    活动
    看书
    踢球
    看电视
    画画
    跳绳
    玩电子游戏
    人数






      学生各自填写,老师提醒学生应注意核对统计数据。
    提问:男生最喜欢的活动是什么?女生最喜欢的活动是什么?
    指出:这里的每张统计表都只是反映男、女生最喜欢的活动的人数,如果要对男、女生最喜欢的活动的人数进行比较,就显得不是很方便了。所以,人们就想到把这些简单统计表合并成一张统计表。(出示例题中的复式统计表)



     活动
    人数
    性别   
    看书
    踢球
    看电视
    画画
    跳绳
    玩电子
    游戏

    男生






    女生







    1. 谈话:请同学们先认真观察这张表,再想一想,表中各个栏目是什么意思?
    2.认识复式统计表。
    情境中的第三个统计表填写了男生和女生最喜欢的活动数据,像这样的统计表就是复式统计表。复式统计表可以表示多组数据,单式统计表只能表示一组数据,与单式统计表相比,复式统计表更有利于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观察、比较和分析。
    3.读复式统计表。
    (1)复式统计表左上角的一个格用斜线隔成三部分,分别表示出表内横向、竖向所放内容以及所统计数据的名称。
    (2)竖排表示所统计的对象是男生和女生,因此对应表头处写“性别”。横排表示的是最喜欢的项目情况,因此对应表头写“活动”。中间部分是不同性别、不同活动的相应人数,因此在表头对应的中间格写“人数”。
    4.解决问题。
    从第一个单式统计表中可以知道,男生喜欢的活动分别是什么,对应的人数是多少。从第二个单式统计表中可以知道,女生喜欢的活动分别是什么,对应的人数是多少。观察这两个统计表可以发现,每个统计表的活动都一样,调查的都是看书、踢球、看电视、画画、跳绳和玩电子游戏。第三个统计表包含三项内容:活动项目(看书、踢球、看电视、画画、跳绳和玩电子游戏),人数,性别(男生、女生)。根据表中调查的数据可以判断出男生和女生最喜欢的活动是什么。哪个数据大,那个活动就是学生最喜欢的。要想知道调查的人数一共有多少人,把各个项目中的人数相加即可。我们还可以根据表中数据的大小,对这次调查的结果提出看法和建议。
    小结:刚才的每张统计表都只能反映一个小组的男、女生人数;用刚才的统计表不便于比较不同小组的人数,这张统计表不仅便于比较各组人数,而且能看出四个小组的整体情况。
    引导:如果把刚才的几张统计表叫做“单式统计表”,你觉得这张统计表该叫什么名称?学生讨论后揭题。(板书课题)

    指导完成教材第38页练习八第1题。
    先让学生说说题目提供的是什么数据,再指名学生介绍一些与这些数据有关的事。然后让学生把上面的数据填写在统计表里。
    学生完成后,提问:你能说出中国哪一届奥运会获得金牌数最多吗?俄罗斯获得金牌数最少的一届呢?美国获得金牌数在三个国家的排名分别是多少?从上面的统计表中你还能了解些什么?


    1.某书店2014年第二季度的图书售出情况如下,根据所给数据制成统计表。
    四月份:教辅书2631本,文学类图书3452本,工具书302本。
    五月份:教辅书3689本,文学类图书2478本,工具书352本。
    六月份:教辅书5634本,文学类图书1953本,工具书427本。
    2.下面是三(1)班同学饮食情况统计表。想想怎样填写表中空缺部分。
    三(1)班学生饮食情况统计表

    合计
    蔬菜
    鱼类
    肉类
    豆制品
    总计



    13

    第一组
    10

    3
    3
    1
    第二组

    4
    0
    6
    6
    第三组

    4
    0

    1
      看了这张统计表,你能得到哪些信息?你对我们班同学的饮食习惯有什么建议
    五、收获小结: 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统计表

    单式统计表 合并 复式统计表

    表头







    康 保 县 城 关 小 学 教 案
    科 目
    数学
    课题
    两三位数乘一位数口算
    课型
    新授
    教学内容:
    教材第41、第42页的内容。
    主编教师
    王彦英
    教材分析:
    教材第41页例1呈现了一幅买水果的情景图,把乘法口算的教学置入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图下面首先出现解决“3筐草莓有多少盒”的实际问题,并显示出学生自主探究的计算方法。接着,提出“计算150×3”的问题。关于口算方法的探讨,先让学生独立思考“怎样算”,再分组交流讨论。然后,向全班展示本组的口算方法。对学生想出的口算方法及时给予鼓励,增强学生探索的信心。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掌握了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教学目标:
    学会口算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及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每位乘积不满十)
    教学重点:
    体验口算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及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的多种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
    能正确地进行口算。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或幻灯片,卡片。

    第一课时
    授课时间

    教学流程
    补充
    一. 复习旧知

    口算练习。
    30×3=   20×6=   20×4=   13×3=
    2×4=   200×4=   9×50=   120×2=
    40×7=    2×3=   23×2=   400×2=

    二. 探究新知

    1.学习教材第41页例1。
    投影出示例1。
    教师:观察情景图,你从中知道了哪些信息?跟同伴说一说。
    学生1:我知道每筐装15盒草莓。
    学生2:我知道一共买了3筐。
    学生3:问题是求3筐草莓有多少盒。
    教师:要求3筐草莓有多少盒,也就是求3个15是多少,怎样列式呢?
    学生回答,老师板书:15×3。
    教师:怎样计算呢?同学们可以根据以前学过的乘法口算方法去想,也可以小组讨论,看看怎样得出得数,各组代表向全班同学汇报本组的各种口算方法。
    学生汇报如下:
    方法一:将15分成10和5,口算10×3=30,5×3=15,30+15=45。
    方法二:根据竖式计算的方法,想5×3=15,个位上的数相乘满十,就向前一位进1,十位上的数1和3相乘得3个十,加上个位上进上来的1个十,就是4个十,口算结果是。
    教师对学生的口算方法给予归纳总结并板书,在黑板上加以评价,方便全体学生了解不同方法的口算过程。

    教师:想一想,150×3=    。 
    学生分小组讨论计算方法,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学生汇报计算方法,教师板书。
    小结: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可以把两位数分成一个整十数和一个一位数,将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积与一位数乘一位数的积相加,就可以算出结果;还可以利用竖式计算的方法进行口算。几百几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即先口算几百几十数0前面的数与一位数相乘,再在后面添一个0。
    2.学习教材第42页例2。
    投影出示例2。
    教师:观察情景图,你从中知道哪些信息?跟同伴说一说。
    学生1:我知道橙子每盒6个,问题是求10盒有多少个。
    学生2:我知道苹果每盒有12个,问题是求20盒有多少个。
    教师:要求10盒有多少个橙子,怎样列式呢?
    学生回答,老师板书:6×10。
    教师:怎样计算呢?同学们可以根据以前学过的乘法口算方法去想,也可以小组讨论,看看怎样得出得数,各组代表向全班同学汇报本组的各种口算方法。
    学生总结口算方法,老师板书。
    口算10×6时,可以利用乘法口诀“六九五十四”求出9个6是多少,由于算式中要求的是10个6是多少,因此,还要再加上一个6。
    列式解答:6×10=60(个)。
    答:10盒有60个。
    教师:要求20盒有多少个苹果,怎样列式呢?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12×20。
    教师:应该怎样计算呢?同学们可以根据以前学过的乘法口算方法去想,也可以小组讨论,看看怎样得出得数,各组代表向全班同学汇报本组的各种口算方法。
    学生总结口算方法,教师板书。
    因为可以把20看作2×10,所以口算12×20时,可以先口算出12×2的积,然后再用12与2相乘的积乘10。
    列式解答:12×20=240(个)。
    答:20盒有240个。
    3.指导学生完成“做一做”。
    让学生先独立完成“做一做”,完成后集体订正,每道题各选几名同学说一说自己的口算方法。
    教师提问:这几道题和我们前面学过的题有什么区别?引导学习探究计算方法,根据前面学习的经验,你能说一说你想怎么计算它们的结果吗?(先让学生说一说,然后在教材上完成)

    教师板书小结

    三. 课堂练习


















    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方法

    先用表内乘法把两个因数0前面的数相乘,再看两个因数末尾一共有几个0,就在乘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








    康 保 县 城 关 小 学 教 案
    科 目
    数学
    课题
    笔算乘法
    课型
    新授
    教学内容:

    教材第46页的例1及“做一做”。
    主编教师
    宋加波
    教材分析:
    呈现一幅王老师买书的情景图,并引出解决“一共要付多少钱?”这一问题的算式:24×12,把乘法计算的教学置入具体情境之中。图下面呈现给学生不同的方法。教材借助竖式计算,突出笔算乘法的算理,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乘的顺序和计算过程。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1.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不进位乘法的笔算方法。
    2.理解用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数乘第一个因数得多少个“十”,乘得的数的末位要和因数的十位对齐。
    教学重点:
    1.掌握笔算方法并正确计算。
    2.解决乘的顺序和第二部分积的书写位置问题。
    教学难点:
    1.掌握笔算方法并正确计算。
    2.解决乘的顺序和第二部分积的书写位置问题。
    教具、学具准备:
    例1主题图,彩色笔,投影仪。

    第一课时
    授课时间

    教学流程
    补充
    一学前准备
    1.口算。
    52×10=  43×30=  12×40= 
     31×20=  17×20=  21×30=
    2.笔算并说出计算过程。
    41×7=
    二探究新知
    1.学习教材第46页例1。
    出示例1的主题图,让学生说一说,这幅图所展示的情境是什么。(王老师去书店买书,买了12套,每套书有14本,她在想一共买了多少本)
    让学生说一说,这道题如何列式。(14×12=)引导学生去想这是一道什么样的乘法算式。(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算式)
    教师指导:我们前面复习了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和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你们能不能运用我们以前学过的知识,来探究今天摆在我们面前的这个问题该如何解决呢?
    教师组织学生用充足的时间进行讨论,把讨论的结果记录在练习本上,然后各组选代表说出本组的想法,展示各组不同的计算过程和结果。
    例:14×10=140(本) 14×2=28(本) 140+28=168(本)或14×12=168(本)
    有些学生会想到把12看成10和2的和,先用14×10,再用14×2,然后把两次乘得的结果相加。(教师应该肯定这种做法,表扬能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的学生)

    例:14×12=168(本)
      

    1
    4
    ×
    1
    2

    2
    8
    1
    4

    1
    6
    8
    有些学生可能由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竖式乘法,想到两位数乘两位数也可以用笔算,但学生们在写竖式时不一定能写对,或其中的道理也不是很清楚,所以教师要在这里重点指导。
    先让学生说他是如何写的,在这个过程中针对学生说得不对或不清楚的地方,教师要加以指导,也可以让写得对的组给同学们讲一讲。(14乘12我们可以先不看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1”,想成14乘2,按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就可以得到28,这是第一层的计算,再用十位上的“1”去乘14,乘的方法与个位上的2乘14的方法一样,但乘得的结果的末位数要对准第一个因数的十位上的数,最后把两次乘得的结果相加)
    教师在指导分析过程中,要把每步板书详细列出。
    教师归纳总结,板书强调每步难点。

          14×12=168
    14×10=140
    14×2=28
    28+140=168
    在总结过程中提问:
    (1)两位数乘两位数一种是口算方法,一种是笔算方法,你认为哪种方法好?
    (2)笔算中乘了几层,为什么?乘得的结果怎么样?(乘了两层,因为第二个因数是两位数,2和14乘完后,1和14还要乘,把两层乘得的结果相加)
    (3)十位上的1和14乘完后,“4”为什么和十位对齐?(因为十位上的1和4相乘乘得的结果是4个十,所以要和十位对齐,个位的0可以省略不写)
    教师总结完后出示课题,说明我们今天主要学习的是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而且是不进位的。
    2.指导学习完成“做一做”。
    (1)让学生先独立完成这4道题,选出4个学生板演。
     完成后由在黑板上做题的学生说出计算过程,全班学生倾听,互相弥补不足,教师要把关键的第二层积用彩色笔描出,引起学生们的注意。
    (2)让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完成教材第47页练习十第2题的4道竖式计算题,集体订正。
    三.课堂作业


    1
    2
    ×
    1
    4





    2
    4
    ×
    1
    2





    2
    2
    ×
    3
    3




    1.笔算下列各式。
    2.列竖式计算。
    33×33=  12×12=  11×26=     41×21=


    四.小结
    本节课的收获























    康 保 县 城 关 小 学 教 案
    科 目
    数学
    课题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进位乘法
    课型
    新授
    教学内容: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进位乘法
    主编教师
    王素果
    教材分析:
    例2教材呈现给学生分酸奶的情境图:通过给春风小学37个班发酸奶的情境图,提出“一共需要多少盒酸奶?”的问题,引出算式:37×48。
    然后,教材以小组合作学习的画面,呈现给学生不同的计算方法。让学生通过37×48的笔算过程,了解进位的方法。
    学情分析:
    教学时,要把重点放在让学生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上。评议时,注意强化不同方法的计算过程,促使学生了解各种方法。对于用竖式计算的评议,突出进位的过程,帮助学生(特别是学习困难的)把处理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进位问题的技能,迁移到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中。
    教学目标:
    1. 经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过程,学会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进位乘法。
    2. 理解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乘法的算理。
    3.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教学重点:
    学会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进位乘法。
    教学难点:
    理解两位数乘两位数竖式计算的算理。
    教具、学具准备:
    教学课件
    第一课时
    授课时间

    教学流程
    补充
    一、 情境导入。
    1.(出示情境图)师:请看,春风小学正准备给学生分酸奶呢!读一读题,你从中知道了哪些信息?
    学生交流,教师引导明确:春风小学有37个班,平均每班有48人。一顿午餐要为每人配备一盒酸奶,一共需要多少盒酸奶?
    2. 师:要求一共需要多少盒酸奶就是要求什么?怎样列式?
    学生交流,教师引导明确:要求一共需要多少盒酸奶也就是求37个48是多少,
    列式为:48×37。
    3. 师:这道算式又有什么特点?
    学生交流,教师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两位数乘两位数。
    二、 探索新知。
    1. 师:怎样计算48×37呢?同学们可以根据以前学过的乘法计算方法试一试,也可以在小组内讨论讨论,看看怎样算出得数,各组代表向全班同学汇报本组的各种计算方法。
    学生尝试,交流,教师引导明确方法:先用37个位上的7去乘48。7乘8得56,在个位上写6,向十位进5;7再乘第一个乘数十位上的4,得28个十,加上个位进上来的5个十,得33个十,所以在十位上写3,百位上也写3;再用第二个乘数十位上的3去乘48,所得的积的末位和十位对齐,最后把两次乘得的积相加。
    2. 师:通过这几课的学习,你能总结一下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怎样计算吗?
    学生交流,教师引导明确笔算方法:先用一个乘数个位上的数去乘另一个乘数,得数的末位与乘数的个位对齐;再用这个乘数十位上的数去乘另一个乘数,得数的末位与乘数的十位对齐;最后把两次乘得的数加起来。
    3. 最后可展示小视频讲解,以此巩固并加深对本节课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三、 巩固练习。
    练习1:连一连。

    (1)指名板演,全班齐练。
    (2)集体订正,教师引导明确算法。
    练习2:

    (1)学生独立解答,同桌交流。
    (2)集体订正,教师引导明确数量关系及列式、计算方法。
    练习4:计算下面第一列各题,你发现了什么规律?请根据规律直接填写其他各题的得数。

    (1)学生独立解答,同桌交流。
    (2)集体订正,教师引导明确乘数含有11的计算方法,再一起算一算。
    练习3:中国“天宫一号”载人航天器绕地球飞行一圈需要 90 分钟。绕地球 16 圈,需要多少分钟?

    (1)学生独立做题,组内交流。
    (2)学生汇报,教师引导明确数量关系及列式方法。
    四、小结。
    1.师:这节课学习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
    2.学生交流,教师引导明确要点,总结全课。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进位乘法
    48×37=1776(盒)
              4  8
           × 3 5 7
           3 3  6
         1 4  4
         1 7 7  6
    答:一共需要1776盒酸奶。


















    康 保 县 城 关 小 学 教 案
    科 目
    数学
    课题

    解决问题(2)
    课型
    新授
    教学内容:
    教材第53页的例4
    主编教师
    祁树英
    教材分析:
    例4呈现了集体舞表演的画面,并显示出“这个集体舞有60人表演”的信息。例4素材的选取是让学生在运动会的情境中解决新的问题。由此感受知识间的联系,提高学习兴趣。题干中提出“每个组有多少人?”的问题,画面下的两位小朋友在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教材的呈现方式,意在让学生自主发现、提出问题,并探讨解决的方法。
    学情分析:
    . 学生已经熟练掌握了求平均数的方法,并能熟练笔算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
    教学目标:

    1.会解决用除法计算的问题。

    2.体会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的乐趣。
    教学重点:
    正确解答用除法计算的问题。
    教学难点:
    通过解决具体问题,让学生获得一些用除法计算解决问题的活动经验。
    教具、学具准备:

    第一课时
    授课时间

    教学流程
    补充
    一、学前准备
    1.练习。
    43×11=    32×12=    22×14=
    2.投影出示:读题,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
    小明5分钟写了180个字,他每分钟写多少个字?(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板书)
    180÷5=36(个)
    答:他每分钟写36个字。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4。
    投影出示例4情景图。
    教师谈话引入新课。同学们都做过集体舞表演,现在同学们看到的就是一组集体舞表演。这组集体舞有60人表演,我们要想了解每组中有多少人。你能根据教师给你的信息和观察情景图来解决这个问题吗?
    教师组织学生讨论,然后请代表汇报讨论结果。(我们知道有60人表演,通过屏幕上的画面,我们知道这个集体舞分两队,每一队有3个小组,由这三个数据信息我们就可以解决我们想要了解的问题了)在这里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空间,发表自己的想法,教师在学生说出想法后再引导、订正。
    让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完成例4,然后向大家汇报,教师板书。(可能会出现这样两种解法)
    方法一:60÷2=30(人)     方法二:3×2=6(组)
    30÷3=10(人)    60÷6=10(人)
    或60÷2÷3=10(人)
    答:每组有10人。
    教师提问:第一种方法的60÷2=30解决的是什么问题?第二种方法的3×2=6解决的是什么问题?(60÷2=30,可以知道每队有多少人,每队有30人,30人分成3个组,再除以3就可以了。3×2=6,可以知道两队共有6个组,再用总人数除以6就求出每组有多少人)
    教师要知道例4的第一种方法是教学重点,但在这里要表扬想出第二种方法的同学。
    2.指导完成“做一做”。
    引导学生看教材第53页的“做一做”,教师先给学生一定的时间看题,教师可以提示学生看清楚题目要解决的问题,通过问题再回到题中收集相关的信息数据。
    教师提问:题中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你收集到了哪些相关数据?(这道题要解决的问题是“能装多少箱”,收集的信息数据是“共有960个杯子。6个装一盒,8盒装一箱”)
    让学生独立在本上完成此题。投影展示学生解题的过程。
    960÷6=160(盒)   160÷8=20(箱)
    请学生说一说自己的解题思路。(用960÷6先求出一共装可以几盒,再用160÷8就知道了可以装多少箱)
    3.巩固练习。
    引导学生看第54页的第2题,引导学生按照“看问题—收集信息数据—列式解答”这样一种思维顺序去独立思考,完成此题。
    让学生汇报自己的解答过程,投影展示,集体订正,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三、课后练习
    1.用竖式计算下面各题。
    660÷3=   75÷5=   198÷9=   104÷8=



    2.学校图书馆共有700本书,有7个书架,每个书架有5层。你知道平均每层放几本书吗?



    3.学校组织学生去植树,共去了540人,要分成5个植树点,每个植树点分成9组。请计算一下平均每组有多少人。


    四、课堂小结









    方法一:60÷2=30(人)     方法二:3×2=6(组)
    30÷3=10(人)    60÷6=10(人)
    或60÷2÷3=10(人)
    答:每组有10人。







    康 保 县 城 关 小 学 教 案
    科 目
    数学
    课题
    笔算乘法
    课型
    新授
    教学内容:

    教材第46页的例1及“做一做”。
    主编教师
    宋加波
    教材分析:
    呈现一幅王老师买书的情景图,并引出解决“一共要付多少钱?”这一问题的算式:24×12,把乘法计算的教学置入具体情境之中。图下面呈现给学生不同的方法。教材借助竖式计算,突出笔算乘法的算理,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乘的顺序和计算过程。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1.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不进位乘法的笔算方法。
    2.理解用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数乘第一个因数得多少个“十”,乘得的数的末位要和因数的十位对齐。

    教学重点:
    1.掌握笔算方法并正确计算。
    2.解决乘的顺序和第二部分积的书写位置问题。

    教学难点:
    1.掌握笔算方法并正确计算。
    2.解决乘的顺序和第二部分积的书写位置问题。

    教具、学具准备:
    例1主题图,彩色笔,投影仪。

    第一课时
    授课时间

    教学流程
    补充
    一学前准备
    1.口算。
    52×10=  43×30=  12×40= 
     31×20=  17×20=  21×30=
    2.笔算并说出计算过程。
    41×7=
    二探究新知
    1.学习教材第46页例1。
    出示例1的主题图,让学生说一说,这幅图所展示的情境是什么。(王老师去书店买书,买了12套,每套书有14本,她在想一共买了多少本)
    让学生说一说,这道题如何列式。(14×12=)引导学生去想这是一道什么样的乘法算式。(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算式)
    教师指导:我们前面复习了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和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你们能不能运用我们以前学过的知识,来探究今天摆在我们面前的这个问题该如何解决呢?
    教师组织学生用充足的时间进行讨论,把讨论的结果记录在练习本上,然后各组选代表说出本组的想法,展示各组不同的计算过程和结果。
    例:14×10=140(本) 14×2=28(本) 140+28=168(本)或14×12=168(本)
    有些学生会想到把12看成10和2的和,先用14×10,再用14×2,然后把两次乘得的结果相加。(教师应该肯定这种做法,表扬能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的学生)
    例:14×12=168(本)
    有些学生可能由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竖式乘法,想到两位数乘两位数也可以用笔算,但学生们在写竖式时不一定能写对,或其中的道理也不是很清楚,所以教师要在这里重点指导。
    先让学生说他是如何写的,在这个过程中针对学生说得不对或不清楚的地方,教师要加以指导,也可以让写得对的组给同学们讲一讲。(14乘12我们可以先不看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1”,想成14乘2,按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就可以得到28,这是第一层的计算,再用十位上的“1”去乘14,乘的方法与个位上的2乘14的方法一样,但乘得的结果的末位数要对准第一个因数的十位上的数,最后把两次乘得的结果相加)
    教师在指导分析过程中,要把每步板书详细列出。
    教师归纳总结,板书强调每步难点。

          14×12=168
    14×10=140
    14×2=28
    28+140=168
    在总结过程中提问:
    (1)两位数乘两位数一种是口算方法,一种是笔算方法,你认为哪种方法好?
    (2)笔算中乘了几层,为什么?乘得的结果怎么样?(乘了两层,因为第二个因数是两位数,2和14乘完后,1和14还要乘,把两层乘得的结果相加)
    (3)十位上的1和14乘完后,“4”为什么和十位对齐?(因为十位上的1和4相乘乘得的结果是4个十,所以要和十位对齐,个位的0可以省略不写)
    教师总结完后出示课题,说明我们今天主要学习的是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而且是不进位的。
    2.指导学习完成“做一做”。
    (1)让学生先独立完成这4道题,选出4个学生板演。

     完成后由在黑板上做题的学生说出计算过程,全班学生倾听,互相弥补不足,教师要把关键的第二层积用彩色笔描出,引起学生们的注意。
    (2)让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完成教材第47页练习十第2题的4道竖式计算题,集体订正。
    三.课堂作业
    1.笔算下列各式。
    2.列竖式计算。
    33×33=     12×12=     11×26=     41×21=
    四.小结
    本节课的收获














    康 保 县 城 关 小 学 教 案
    科 目
    数学
    课题
    第四单元整理和复习
    课型
    新授
    教学内容:
    教材第58、第59页的内容
    主编教师
    张爱萍
    教材分析:
    本单元内容包括口算乘法、估算乘法、笔算乘法,解决问题,借助几何直观,帮助学生理解算理,掌握方法。重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情分析:
    本单元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为学生提供了探索乘法口算、笔算方法的具体问题情境。
    教学目标:
    1.巩固复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估算和笔算的方法。
    2.使学生进一步体会计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掌握口算、估算和笔算的方法,并能用所学知识正确灵活地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掌握口算、估算和笔算的方法,并能用所学知识正确灵活地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学具准备:
    课件
    第一课时
    授课时间

    教学流程
    补充

    让学生打开教材看第四单元内容,看看本单元都学了哪些内容,指名让学生回答,教师指导并归纳,总结在黑板上。
    两位数乘两位数

    计算。
    20×60   90×30   80×80   15×20
    700×30   80×40   50×70   400×20
    学生在教材上完成后,教师指名学生回答问题,全班一起订正,并让学生选题说一说口算的方法。教师总结:为了简便计算整十数和整百数相乘,两位数乘整百数,我们可以先把两个因数0前面的数字相乘,再看看两个因数一共有几个0,就在乘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

    让学生看教材第58页的第1、第2题,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引导学生认真看懂题意再列式解答,完成后指名学生说出题意、计算过程和结果,集体订正。通过这两道题的练习,引导学生总结出:解决问题时,一定要看清问题是什么,根据问题从题中或图中找出数据信息,再列式解答。

    1.直接写出得数。
    40×72=     600×300=     30×23=     13×20=
    53×30= 20×700= 100×70= 22×40=
    23×20= 80×90= 50×20= 60×70=
    2.笔算。
    58×29   67×13     47×54     31×14


    24×13    33×11     65×28     52×36


    3.解决问题。

    (1)学校要为校队队员买36套运动服,每套运动服售价98元,一共需要多少元?


    (2)每箱梨重19千克,32箱梨共重多少千克?


    (3)32个同学在运动场接力赛跑,平均每个同学跑85米,一共跑了多少米?


    (4)一个果园,收了500千克桃,运出13筐,平均每筐25千克,还剩多少千克桃?


    4.在下面每个算式的方框里填上相同的两位数,使算式成立。
    3× =1    6× =3 




















    整理和复习

    两位数乘两位数:1.口算
    2.估算
    3.笔算:不进位乘法
    进位乘法
    4.解决问题







    康 保 县 城 关 小 学 教 案
    科 目
    数学
    课题
    面积和面积单位
    课型
    新授
    教学内容:

    教材第60---63页练习

    主编教师
    王彦英
    教材分析:
    教材提供了一幅教室场景图,图中提供了许多关于面积和面积单位的学习信息。如:墙上的黑板和电视机屏幕,它们的大小可以通过观察加以区别;教室内,同学们都在进行操作活动,有的采用重叠的方法比较教材与练习本封面的大小,有的在长方形上摆圆片或三角形片,有的把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放在大拇指上与指甲比大小,有的用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量课桌面的面积。
    学情分析:
    在实际生活背景下呈现有关的学习内容,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利于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学习,从中获得较为丰富的感性认识,并加以理解。
    教学目标:

    1.理解面积的意义。
    2.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初步形成这些单位实际大小的概念。
    3.学习运用观察、重叠、数面积以及估测等方法比较面积的大小。
    教学重点:

    从物体表面的大小和平面封闭图形的大小两方面理解面积概念。
    教学难点:
    理解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教具、学具准备:
    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等边三角形和直径1厘米的圆,两个长方形。
    第一课时
    授课时间

    教学流程
    补充
    一. 学前准备
    1.引导学生看教材第60页的图。
    提问:同学们从图中看到了什么?
    2.引出新课,出示课题。
    同学们刚才观察到的物体都有面,而且通过操作我们还发现面是有大小的,今天这节课,我们所学的内容就和面的大小有关。

    二. 探究新知
    1. 教学面积的意义。
    (1)认识物体的表面有大小。

    教师谈话引入:同学们的教材都有漂亮的彩色封面,我们的课桌都有平坦光滑的桌面。这些都是物体的一部分。用手摸一摸教材封面和课桌面,比一比它们的大小。
    教师说明:黑板面和国旗的表面的大小相差比较大,靠观察就能看出。
    (板书:观察比较)
    (2)认识平面封闭图形的大小。
    出示两组图形(见下图),这些是平面封闭图形,怎样比较它们的大小?

    由学生的操作活动,引出重叠比较与数方格比较的方法。(板书:重叠比较,数方格比较)
    (3)总结面积的意义。
    提问: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叫做什么呢?看看书上是怎么说的。(板书课题的前半部分:面积)
    2.认识面积单位。
    (1)出示教材第61页例2。

    引导:请同学们用手中的学具来帮忙。(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等边三角形和直径1厘米的圆)
    比较三种方式,得出数正方形个数是最合理的方法。解决了设疑中提出的问题,通过数正方形个数得出大小之分。
    (2)认识统一比较的重要性。
    教师出示一个正方形,通过重叠确认它的面积比前面出示的两个长方形大,教师翻开正方形反面的格子只有9个格,激起学生的疑问。
    提问:这是什么原因呢?你有没有办法来证明呢?(说明测量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标准不同,必须用大小相同的正方形来测)
    (3)带着问题自学。
    提问:①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②说说每个面积单位的大小是怎么规定的?(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平方厘米,边长1分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平方分米,边长1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平方米)
    ③各自比一比,哪个手指甲的面积最接近1平方厘米。
    ④同桌两人互相比画1平方分米的大小。
    ⑤在黑板上贴出一张1平方米的纸,先估计能放下几本练习本。翻出反面(已画出练习本大小的格子),数一数,实际能放下几练习本。
    三.课堂作业设计
    1.如图,每一个方格代表1平方厘米,用红笔涂出8平方厘米的一个图形,再用绿笔涂出面积为12平方厘米的另一个图形。

    2.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单位。
    (1)电视屏幕的面积是25(  )。
    (2)一块橡皮上面的面积是9(  )。
    (3)学校操场的面积大约是5000(  )。
    (4)教室的面积大约是40(  )。

    四.探究新知

    1.比较1厘米和1平方厘米。

    (1)请同学们动笔画一条1厘米的线段和一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全班同学在练习本上画,学生说明画法,教师板书)
    (2)提问:①什么样的图形为1平方厘米?(边长为1厘米的正方形)
    ②小组讨论说一说你看到的1厘米和1平方厘米有什么不同。(a.单位名称不同。b. 1厘米画出的是一条线段,1平方厘米画出的是一个平面图形,由4条1厘米线段围成)
    ③你能用手势比画1厘米和1平方厘米吗?(同桌互相演示)
    2.比较1分米和1平方分米。
    (1)请同学们用手势演示1分米和1平方分米。
    (2)教师手里有一根毛线,它的长大约是1什么?(展示1分米长的毛线)
    (3)出示正方形请同学们估测这是1什么。(出示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
    引导:同学们,你们看出1分米与1平方分米的区别了吗?
    (4)请你们在练习本上画出1分米和1平方分米。(学生由具体到抽象地理解概念)
    教师展示学生画的图:
    3.比较1米和1平方米。
    (1)教师的讲桌的长是1米多,你能到前面指一下是从哪到哪吗?
    (2)讲桌的面积有多大是指什么?(表象地区别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
    同学们有了1厘米和1平方厘米,1分米和1平方分米的表象,你能说一说1米和1平方米有什么区别吗?(小组合作到前面演示,双臂张开大约是1米,四个同学把伸开的双臂手搭手围成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米)
    4.通过估算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1)先小组合作估计同学们所用课桌的长度和宽度,教师用皮尺帮助学生验证。
    (2)估计自己课桌面的面积大小,再用同学们准备好的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量一量。
    (3)说一说,你周围哪些物体的一个面分别接近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和1平方米。














    面积和面积单位

    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

    表示物体表面的大小,要用面积单位;表示物体的长短,要用长度单位。








    康 保 县 城 关 小 学 教 案
    科 目
    数学
    课题

    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课型
    新授
    教学内容:

    教材第66、第67页的内容。

    主编教师
    宋加波
    教材分析:
    在教材第66页例4中,第(1)小题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通过画方格或摆面积单位,采用计数或计算的方法,得出长5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的面积是15平方厘米。从中形成猜想:“其他长方形的面积是不是也可以用‘长×宽’来计算呢?”第(2)小题采用列表的形式,引导学生任取几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不同的长方形并填表。然后,启发学生在一系列验证的基础上,概括出结论,得出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学情分析:
    本课是在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初步的归纳概括能力:在小组合作,师生交流中,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能力,鼓励学生勇于探索,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交流发现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并大胆猜测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诱发其内在的学习动机,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创造性的思维.
    教学目标:
    1.在理解面积含义的基础上,推出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2.运用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正确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1.由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推出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2.运用所学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1.由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推出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2.运用所学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学具准备:
    准备15个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

    第一课时
    授课时间

    教学流程
    补充

    口算下面各题。
    15×3= 80×60= 60×30= 25×4=  4×30=  17×8=
    400×5= 9×13= 12×7=   26×3=   11×100=  45×3=

    1.学习教材第66页例4。
    出示下图,请同学们说一说,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同学们可以用手中的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去测量,会发现正好能摆15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积是15平方厘米。
    教师引导学生去观察摆小正方形的个数和长方形的长、宽有什么关系。(学生会发现每行摆5个,可以摆3行,共摆3个5,面积是3乘5等于15,正好是“长×宽”的结果)
    引导学生去设想:是不是长方形的面积就等于“长×宽”呢?它是不是适合所有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呢?
    组织学生小组合作,用同学们准备好的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拼成不同的长方形。边操作,边填表。
    每排几个(长)
    6




    有几排(宽)
    2




    个数
    12




    面积
    12




    小组合作完毕后,由各组汇报本小组通过拼摆后的填表结果,教师提问:通过拼摆和表格的填写,你发现了什么?(学生们会发现每排的个数正好是长方形的长,排数正好是长方形的宽,每排的个数乘排数是总的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的个数,也就是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所以“长×宽”就是长方形面积。同时根据拼摆过程,学生们会自然发现,用“长×宽”求面积适合所有的长方形)
    教师总结板书: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让学生齐读并记住求长方形面积的方法。
    2.引导学生总结计算正方形面积的方法。
    学生在拼摆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求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时,教师有意识地观察学生有没有在记录表上记录长和宽的数据相同的情况。如果没有,可指导学生去想,可不可以摆成一个每排个数和排数相同的图形呢?学生在汇报时,教师引导学生:“长和宽相同那是什么图形呢?”(正方形)在正方形里,长和宽相等,我们就把长和宽统称为边长。
    提问:那么你们知道正方形面积怎么求吗?
    教师板书: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通过让学生观察板书,说一说,今天的学习收获和应该记住的公式。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3.学习教材第67页例5。
    出示例5:数学书的封面的长大约是26厘米,宽大约是18厘米。数学书封面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平方厘米?
    让学生读题找出相关条件和问题,并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道题给出了什么条件,要求什么?(给出了长方形的长和宽,要求长方形的面积)
    学生独立在练习本上完成,学生说明计算过程后老师指导并说明书写格式。
    教师板书: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26×18=468(平方厘米)
    答:数学书封面的面积大约是468平方厘米。
    教师提示:同学们要注意单位名称不要写错。
    教师引导:同学们学会了面积的计算,你们想知道数学教材封面的面积吗?同学们可以先估算一下封面的面积再动手计算一下。(通过练习培养学生估算的准确度,同时加深学生对公式的理解和记忆,要计算数学教材封面的面积就要测量封面的长和宽)

    1.口算下列各题。
    13×5=   5×11=   2×23=   16×8=   31×3=   8×10= 7×12= 42×2=  130×2=   4×12=
    2.一个长方形游泳池,长45米,宽30米,占地面积是多少? 如果在四周围上栏杆,栏杆长多少?






















    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康 保 县 城 关 小 学 教 案
    科 目
    数学
    课题
    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课型
    新授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面积
    主编教师
    王素果
    教材分析: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建立了面积的概念并掌握了正方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探究常用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并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出示情境图和数学信息后,可让学生看图说明工人叔叔在做什么,知道了哪些信息。然后根据信息自己提出数学问题,逐步培养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的能力。在阅读与理解“环节,除了让学生用语言叙述信息和问题,还应让学生用简单的示意图将这些信息和问题表示出来,以此强化学
    学情分析:
    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回顾常用长度单位间的进率,由此引出课题。还可以引导学生将常用长度间的进率与相应面积单位间的进率进行对比,让学生找出规律,并根据自己的理解说说当相邻两个长度单位间的进率是10时,相应的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就是100。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知道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之间的进率,能够进行面积单位间简单的换算和改写。
    2、能力目标:通过观察、测量等活动,建立面积单位间的进率关系。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弄清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的算理。
    教学难点:
    掌握单位换算的方法。
    教具、学具准备:
    教学课件
    第一课时
    授课时间

    教学流程
    补充



    一、创境激疑
    (课件出示)复习:常用的长度单位,每相邻两个长度单位间的进率,常用的面积单位。
    猜一猜相邻两个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引入课题: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二、互动解疑
    (一)推导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1、课件出示例6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图中的信息。
    2、算出边长1分米正方形的面积。
    1×1=1(平方分米)
    3、拿出红色的正方形。
    4、正方形的面积用平方厘米做单位,是多少平方厘米呢?分小组动手操作。
    5、出示操作要求:
    ①、可以借助你手中的工具,1平方厘米的小方块、直尺或者直接动脑思考。 ②、小组长安排组员的操作活动。
    6、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7、小组汇报
    教师板书: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二)知识迁移
    1、(1)根据前面学习的经验,推出1平方米等于多少平方分米。
    (2)课件出示边长1米的正方形,并提问:
    ①大正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②如果边长用分米作单位,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
    (3)、引导学生讨论。
    (4)、汇报。
    教师板书: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三、启思导疑
    1、思考1平方分米= 平方厘米
    1平方米= 平方分米
    2、对比面积单位与长度单位间的进率。
    长度单位:常用的相邻两个长度单位间的进率是10
    面积单位:相邻两个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

    四、实践应用
    (一)、做一做。
    1、8平方分米=( )平方厘米
    5平方米=( )平方分米
    300平方厘米=( )平方分米
    (二)、我会填。
    1米=(   )分米        
    1分米=(   )厘米
    1平方米=(  )平方分米    
    1平方分米=(  )平方厘米
    我发现了:每相邻的两个常用长度单位间的进率是(  ),
    每相邻的两个常用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   )。
    (三)、我会改写。
    2平方米=( )平方分米
    9平方分米=( )平方厘米
    400平方分米=( )平方米
    100厘米=( )分米
    500平方厘米=(    )平方分米
    7平方米=(    )平方分米
    2平方米=(   )平方分米=(    )平方厘米
    (四)、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单位。
    一根跳绳长约2( )
    一间卧室的面积约22( )
    一个铅笔盒表面的面积约为70( )
    (五)、我是小法官。
    1、边长是3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2平方分米。( )
    2、平方米和平方分米之间的进率是10。( )
    3、一个1平方米的长方形与一个100平方分米的正方形面积相等。( )
    (六)、走进生活
    同学们出的墙报长18分米,宽12分米。墙报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在墙报四周围贴一条花边,花边的总长是多少分米?










    板书设计 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1平方分米=( )平方厘米
    1平方米=( )平方分米
    相邻的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 )










    康 保 县 城 关 小 学 教 案
    科 目
    数学
    课题
    解决问题
    课型
    新授
    教学内容:
    教材第71、第72页的内容及第73页练习十六。

    主编教师
    史俊霞
    教材分析:
    新课标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指出“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造作的机会”。这节课是学生从线过渡到面,在教学中我从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数学书的封面、文具盒盖面、课桌面、操场的面等出发,引导学生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物体的表面,感知“物体的表面”随处可见,初步建立面的表象,从而帮助学生理解面积这一概念。
    学情分析: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认知过程,又是一个探究的过程。任务驱动的设置,可以使学生迅速的由抑制到兴奋,而且还会使学生把知识的学习当作一种自我需要,引发学生内部认知矛盾的冲突,使学生在疑中生奇,疑中生趣,不断激起学生的欲望。但是学生在学习过面积单位后,在做填上合适的的单位时,孩子们会出现该填面积单位时,填成了长度单位,该填长度单位时,填成了面积单位。
    教学目标:

    1.巩固复习面积和面积单位,区别面积单位和长度单位,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和周长公式。
    2.提高综合运用面积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正确运用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面积公式和周长公式。
    教学难点:
    正确灵活地运用面积知识解决问题。
    教具、学具准备:

    第一课时
    授课时间

    教学流程
    补充

    让学生从大到小说出已学过的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教师板书)说出它们之间的进率,并说出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和周长公式。
    长度面积
    单位

    1.学习教材第71页例7。
    投影出示例7标志牌和问题。
    教师:观察情境,从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1:我知道了这块交通标志牌是正方形的,边长是80厘米。
    学生2:我知道了问题是求这块交通标志牌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合多少平方分米。
    教师:我们怎样计算呢?
    学生:可以直接根据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解答,列式为80×80=6400(平方厘米)。
    教师:怎样换算成平方分米呢?
    师生共同温习面积单位的换算方法。
    (1)较大面积单位的数换算为较小面积单位的数。
    方法一:乘它们之间的进率。
    方法二:两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中有几个“0”,就在数字后添几个“0”。
    (2)较小面积单位的数换算为较大面积单位的数。
    方法一:除以它们之间的进率。
    方法二:两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中有几个“0”,就在数字后去掉几个“0”。
    所以6400平方厘米=64平方分米。
    【设计意图:通过教学本例题,温习正方形的面积的计算方法和面积单位的换算方法】
    2.学习教材第72页例8。
    投影出示例8。
    教师:观察情境,从中你知道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1:我知道地砖是正方形的,它的边长是3分米。
    学生2:我知道客厅的长是6米,宽是3米。
    学生3:我知道问题是给客厅铺地砖,求一共需要多少块地砖。
    师生共同探求计算方法。
    知道客厅的长和宽,也知道地砖是边长为3分米的正方形。可以先算出客厅地面的面积,再除以每块地砖的面积,就可以得出一共需要的地砖数量;也可以先算出客厅的长和宽分别可以铺多少块地砖,然后再用乘法计算出一共需要的地砖数量。
    方法一               方法二
    6×3=18(平方米) 6米=60分米
    18平方米=1800平方分米 3米=30分米
    3×3=9(平方分米) 60÷3=20(块)
    1800÷9=200(块) 30÷3=10(块)
    答:一共要用200块地砖。 20×10=200(块)
    答:一共要用200块地砖。
    教师:我们计算得对不对呢,下面我们来验证一下。
    9×200=1800(平方分米),1800平方分米=18平方米,
    正好与客厅的面积相等,解答正确。

    1.让学生在教材上完成第74页的第5题,集体订正。
    大树高16米    蜡笔长1分米    字典厚5厘米
    学校的占地面积是9000平方米
    2.判断下列各题,错的要说明原因。
    (1)6平方米=60平方分米。(✕)(6平方米=600平方分米)
    (2)边长为4米的正方形,它的周长和面积相等。(✕)(边长4米的正方形周长和面积的数值相等,单位、意义不同)
    (3)用8个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只有一种拼法。(✕)(有2种拼法)
    (4)用8个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拼成的图形它们的面积都是8平方分米。(?)
    3.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74页的第6~8题。
    让学生先读题,并理解题意,说明每题要解决的问题和解决问题所需的信息数据,然后独立完成。学生在解答过程中教师注意巡视,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重点辅导。最后指名学生说出解题思路、计算过程和计算结果。
    第6题:18×12=216(平方分米)
    答:墙报的面积是216平方分米。
    (18+12)×2=60(分米)
    答:花边总长60分米。
    通过练习,明白需解决的两个问题:一是求面积,二是求周长,所用公式不同,所用的单位也不同。
    第7题:6×3=18(平方米) 18-3=15(平方米)
    答:要粉刷的面积是15平方米。
    解决此题时要让学生明白:用墙壁的面积减去黑板的面积,才是粉刷的面积。
    第8题:200×6=1200(米) 1200×8=9600(平方米)
    答:能给9600平方米的地面洒上水。

    让学生明白洒水车洒水的面积是长方形,用长方形面积公式解决问题。洒水的宽度是8米不变,洒水的长度是(200×6)米,长×宽就是洒水的面积。
    4.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75页第10题。
    让学生读题,了解题意,独立完成。(有困难的同学用手里的学具拼一拼,然后让学生说一说思考方法和解题过程,最后指导学生归纳出:拼成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分别是180厘米和144厘米,且长方形的周长比正方形的周长长,长出2个18厘米,但不管拼成什么图形,面积都是1296平方厘米)

    1.在横线上填写适当的单位名称。
    楼房高15        数学书厚6       课桌面的面积33     
    课桌长8       足球场的占地面积是7200     
    2.教室的黑板长35分米、宽20分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在黑板四周贴一条彩带,彩带的总长是多少?

    3.一台压路机,压路的宽度是3米,每分钟行驶38米,压路机15分能压多大面积的路?



    4.学校要粉刷教室左边的墙壁,墙壁长8米、宽4米,墙上有3扇窗户,每扇窗户2平方米。现在要粉刷这面墙壁,要粉刷的面积是多少?



    1.判断。(对的在括号里画“?”,错的画“✕”)
    (1)用14米的铁丝围成的正方形,要比围成的长方形面积小。 (  )
    (2)数学书封面的面积是26厘米。 (  )
    (3)6公顷=600平方米 (  )
    (4)边长为1分米的正方形的面积与边长为10厘米的正方形的面积相等。 (  )
    (5)用6个相同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只有一种拼法。 (  )
    (6)用4个1平方米的正方形拼成的图形,它们的面积都是4平方米,但周长不一定相等。 (  )
    2.一根铁丝能做成长2分米、宽8厘米的长方形。如果用这根铁丝做两个同样大的正方形,那么这两个正方形的边长应是多少厘米?

    3.一个长方形花池长3米、宽2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如果把它的宽延长2米,长不变,它的面积增加多少?周长增加多少?














    康 保 县 城 关 小 学 教 案
    科 目

    课题
    第五单元整理复习
    课型

    教学内容:
    教材P60- -P75 的学习内容
    主编教师
    祁树英
    教材分析:
    《面积》这一单元,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并会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以及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的基础上进行的。小学生从学习长度到学习面积,是空间形式认识发展上的一次飞跃。学好本单元的内容,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还能为以后学习其他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打下基础 。
    学情分析:
    通过复习使同学们加深对面积含义的理解,进一步形成面积单位实际大小的表象,并能根据实际情况选用适当的面积单位,知道相邻两个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能利用公式正确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并用所学的面积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经历整理、交流、解决问题等数学活动过程,加深对面积含义的理解。
    2、通过学生的整理和复习,建立面积知识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
    3、在示范、交流中,孩子能够配合老师初步学会用思维导图的方式进行单元整理复习。
    教学重点:
    . 指导学生整理学过的面积知识,使学生形成完整清晰的知识结构,并能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在整理中构建面积知识之间的联系,正确地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教具、学具准备:

    第一课时
    授课时间

    教学流程
    补充
    1、创设情境,激活旧知。
    今天老师能和同学们共同上这节课,老师非常高兴,你们高兴吗?那我找一名同学来和老
    师互相击一.下掌,来预祝我们合作愉快吧!
    现在请同学们观察我们两个的手你们发现了什么? (老师的手大)那么老师的手大,换句
    话说就是老师手的面积比这位同学的大。
    今天这节课同学们将和老师一起对《面积》这一单元进行整理与复习。
    2、利用思维导图分类整理,梳理知识。
    接下来请同学们认真阅读我们数学课本的60-75页,回忆本单元都学习了哪些内容?(面积和面积单位、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解决问题)
    学生配合老师利用思维导图,针对本单元学的前三部分知识进行整理、举例说明并完成相
    关习题。
    刚才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 .起对面积这一单 元的前三部分知识进行了整理,老师希望在以后的学习中,每学完一个单元,我们每个同学都能像今天这样,开动脑筋,认真思考,自己对单元的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但是仅整理复习了还不够,能灵活运用这些知识解决问题,才叫厉害!接下来咱们比一-比怎么样?
    3、巩固基础深化理解。
    师:咱们先来热个身,看着我们最熟悉的桌面,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怎么算?
    师:那桌面如果是正方形,它的面积怎样计算呢? (边长x边长)
    师:为了保护桌角,要给桌面的四周镶上铝合金边,需要多长的铝合金边条呢? (这是习什么)
    师:想要在桌面上放一块玻璃保护桌面,至少要多大的玻璃呢? (这是求什么)
    师:好,热身结束,接下来我们就来用所学的知识帮助我们班的宋老师解决- - 下她遇到的
    生活中的问题,大家有信心吗?
    (1)宋老师最近新买了一套房,(出示图片)你知道这个房间的面积是多少吗? (长为9米,宽为6米)
    (2)大家看这面墙,宋老师想要把这面墙刷上彩漆,你知道刷彩漆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吗? (再告诉你这面墙高3米。 墙上有扇面积是2 平方米的窗户。)
    谁把这个问题完整的解答一下。
    (3)还剩一个关键问题,宋老师想要将这个房间的地面铺上面积是3平方米的方砖,能干的同学们赶快再帮宋老师算一算这 个房间共要用多少块这样的方砖吧?
    宋老师一看设计图发现, 铺3平方米的方砖,太大了, 不美观,又改变主意了。她想铺面积是6平方分米的方砖,再带宋老师算算这 个房间一共要用多少块这样的方砖吧。
    同学们,真厉害,这下我们班的宋老师特别满意了。
    四、总结。
    师:看,只要我们能把所学知识活学活用,就能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这样你就会真正成为生活中的小能手了。























    康 保 县 城 关 小 学 教 案
    科 目
    数学
    课题
    认识年、月、日
    课型
    新授
    教学内容:
    教材第76~78页的内容
    主编教师
    张爱萍
    教材分析:
    1.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北京申奥成功、植树节、儿童节等有意义的日子,让学生初步认识年、月、日并感受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保护环境的意识。让学生有目的地观察年历,并回答问题。为了帮助学生记忆每个月有多少天,教材介绍了拳头点数法和记大月的歌诀。这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掌握了时分秒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知道大月、小月的知识,记住各月的天数。
    2.使学生会判断大、小月。
    3.帮助学生初步建立年、月、日的时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渗透科学的思想方法。
    4.渗透珍惜时间的观念。

    教学重点:
    1.探究发现年、月、日之间的关系。
    2.发现并掌握大月、小月的判断方法。

    教学难点:
    1.探究发现年、月、日之间的关系。
    2.发现并掌握大月、小月的判断方法。

    教具、学具准备:
    课件
    第一课时
    授课时间

    教学流程
    补充

    1.填空。

    1时=(  )分     1分=(  )秒
    1时=(  )秒     240分=(  )时
    1分25秒=(  )秒   82分=(  )时(  )分
    2.提问。
    (1)时、分、秒都是什么单位?(时间单位)
    (2)关于时间单位你还知道哪些?(年、月、日、季度、世纪等)
    (3)那么关于年、月、日的知识你想知道些什么?(学生自主提问)

    1.认识年、月、日。
    (1)出示探究材料。
    提问:以前我们用钟、表来研究时、分、秒,那么年、月、日我们可以用什么来研究呢?(年历卡)
    (2)观察手中的年历卡,看看这是哪一年的年历。
    (3)分别找到10月1日,7月13日,看一看,各是星期几。
    提问:10月1日是什么节日?(国庆节)你们知道是在哪一年的10月1日,毛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吗?(1949年)申奥成功又是在哪一年呢?(2001年)
    (4)请同学们在年历卡上找出你所知道的纪念日,爸爸、妈妈和自己的生日等,看一看,分别是星期几。
    (5)合作探究。
    观察:一年有几个月?每个月的天数一样吗?哪几个月是31天?哪几个月是30天?
    (6)讨论交流。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内容,板书:
    年        月        日
    一年     12个月      365天或366天
     1、3、5、7、8、10、12    31天
          4、6、9、11       30天
     2       
    (7)质疑:你们每个人手中的年历卡片上31天的月份是不是都是这几个月呢?(是)对!不管哪一年,31天的月份都是这几个月。
    再看一看,是不是每年的4、6、9、11月的天数都是30天。(是)
    (8)认识大月、小月。
    讲述:通过同学们认真仔细地观察,我们已经知道了不管哪一年,1、3、5、7、8、10、12这7个月都是31天,4、6、9、11这4个月都是30天,它们是不会发生变化的,我们把每月天数是31天的这几个月叫做大月,把每月的天数是30天的这几个月叫做小月。(并随之板书:大月、小月)
    年份不同了,哪个月的天数有变化呢?(2月)从这里可以看出,二月的天数比大月、小月的天数要少,所以二月是一个特殊的月份。
    2.巩固。
    刚才我们在年历上已经找到了爸爸、妈妈和自己的生日,现在请你们想一想,自己的生日是在大月还是在小月?
    3.记住大月、小月。
    通过上面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一年有12个月,7个大月,4个小月和1个特殊月。那怎样记住一年中的大、小月呢?教材上介绍了一种左拳记忆法,应该怎么数呢?
    (1)投影出示左拳图。
    (2)讲清相应部位所表示的每个月的天数。
    (3)根据投影的拳头,全体一起记忆。
    (4)指着自己左拳再次记忆。
    (5)再介绍一首儿歌,加强记忆。
    七个大月心中装,七前单数七后双。
    二月是个特殊月,其他各月是小月。
    你们也可以编出类似的儿歌,只要能帮助你们记住大、小月就可以了。

    观察今年的年历。
    (1)一、二、三月一共有(  )天。
    (2)六一儿童节是星期(  )。
    (3)四月份有(  )个星期零(  )天。

    想一想:9月30日的后一天是几月几日?

    思维训练
    10月1日























    认识年、月、日
    一年有12个月,把天数是31天的月份叫做大月,把天数是30天的月份叫做小月。一年中有7个大月,4个小月,一个特殊的2月。当2月份有28天时,全年共365天;当2月份有29天时,全年共366天。
    年        月        日
    一年      12个月       365天或366天
          1、3、5、7、8、10、12     31天
          4、6、9、11       30天








    康 保 县 城 关 小 学 教 案
    科 目
    数学
    课题
    平年、闰年
    课型
    新授
    教学内容:
    教材第79页的内容及第80页练习十七
    主编教师
    张爱萍
    教材分析:
    教材第79页例2分别给出了2011年和2012年的2月月历,让学生通过观察,发现2月的天数并不都是一样的,然后说明:2月有28天的那一年叫平年;有29天的那一年叫闰年。然后让学生探讨闰年全年有多少天。“做一做”给出了1997~2008年各年的2月月历,让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其中的规律,让学生了解平年和闰年的判定方法。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认识了时间单位年、月、日,并掌握了大月、小月的知识,记住了各月的天数。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平年、闰年的知识,记住闰年的判断方法。
    2.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判断推理的能力。
    3.培养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解决日常生活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发现并掌握闰年的判断方法
    教学难点:
    发现并掌握闰年的判断方法
    教具、学具准备:
    课件
    第一课时
    授课时间

    教学流程
    补充

    1.提问:一年中哪几个月是大月,哪几个月是小月?
    2.请大月出生的同学举左手,请小月出生的同学举右手。
    3.提问:为什么有的同学不举手?你的生日在哪月哪日?

    1.认识平年、闰年。
    讲述:通过学习,我们知道每年中大月、小月的月份和天数都是固定不变的,只有二月的天数,有时是28天,有时是29天。当二月是28天时,这一年就是平年,当二月是29天时,这一年就是闰年。
    2.计算全年天数。
    (1)投影出示2011年和2012年的年历。
    (2)计算2011年全年有多少天?看谁的算法简便。
    方法1:根据原有知识,直接说出2011年有365天。  
    方法2:31×7+30×4+28=365(天)
    方法3:30×12+7-2=365(天)
    (3)提问:想一想,2012年一年有多少天,为什么。
    板书:365+1=366(天)
    (4)小结:平年一年有365天,闰年一年有366天。
    3.判断平年、闰年。
    (1)谈话:如果要知道某一年是平年还是闰年,可以怎样判断呢?现在老师既不看全年天数,也不看二月份的天数,就能判断出某一年是平年还是闰年,你们相信吗?
    (2)学生考教师。
    请学生用手中的年历卡考考老师,学生只要告诉老师哪一年,老师很快就能说出它是平年还是闰年。
    在学生觉得神奇而又意犹未尽时,教师向学生说明:这里面有窍门儿,你们想知道吗?下面我们共同来看一下。
    (3)投影出示1997~2008年各年份2月的月历。
    (4)观察。
    (5)提问:你发现了什么?(每4年中有一个闰年)闰年年份与4有什么关系呢?
    (6)分组计算:
    一组:2000÷4   二组:2004÷4   三组:2008÷4  四组:1900÷4
    (7)交流结果。
    提问:一、二、三组的计算结果有余数吗?(没有)
    这也就是说闰年的年份正好是4的倍数。所以,要判断某一年是平年还是闰年,就看这一年的年份数是不是4的倍数。一般情况下,如果是4的倍数这一年就是闰年,不是4的倍数这一年就是平年。
    (8)阅读教材第79页下边的内容。
    (9)明确什么是公历年份。
    (10)理解“一般”和“必须”。
    提问:四、五组,1900÷4有余数吗?(没有)但它不是闰年,这是一种特殊情况,所以书上用了“一般”和“必须”这两个词,通常当公历年份是整百数的时候,年份数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
    (11)想一想:为什么每4年就有一个闰年,为什么整百年的时候要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呢?
    讲述补充资料。
    (12)出示华罗庚、陈景润、毛泽东、邓小平等名人、伟人图片及出生年月,请同学们判断是平年还是闰年。

    1.平年1年有多少天?是多少个星期零几天?
    (1)先指名学生回答:平年1年有多少天?1星期有几天?
    (2)算一算,平年1年有多少个星期零几天。
    (3)交流结果。
    说一说你的计算过程。
    2.小强满12岁的时候,只过了3个生日。
    (1)提问:小强是哪一月哪一日出生的?
    (2)口答。
    (3)说明理由。
    3.中华人民共和国是1949年10月1日成立的,到今年10月1日是多少周?(口答)
    (1)提问。
    (2)口答。
    (3)质疑:你是怎么算出来的?
    4.张华今年5月份满10岁,他是哪一年出生的?小组内一个同学的生日比国庆节晚一天,另一个同学是前天过的生日猜一猜,每个人的生日是哪一天。
    (1)分组学习。
    (2)先完成第一问。
    (3)猜一猜,第二问中两个同学的生日是哪一天。
    (4)再根据小组中每个人提供的线索,猜一猜,他们的生日各是哪一天。

    用下表一个今年1月份的月历。










































    (1)告诉学生明年1月1日是星期几。
    (2)独立或小组合作完成制作月历。
    (3)投影展示制作结果。

























    认识平年和闰年
    平年一年有365天,闰年一年有366天。
    如果公历年份是4的倍数,这一年一般就是闰年,如果是整百数,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不是4的倍数,这一年就是平年。









    康 保 县 城 关 小 学 教 案
    科 目
    数学
    课题
    24时计时法
    课型
    新授
    教学内容:
    教材82.83页内容
    主编教师
    王彦英
    教材分析:
    教材呈现了一个学生一天的日常生活场景:睡觉、起床、学习、吃午饭、课外活动、吃晚饭、看电视、睡觉,在不同时间进行不同的日常活动。这是日常生活中经常进行的事,从而就引出了对24时计时法的探讨
    学情分析:
    通过钟面上时针的转动介绍了在l日的时间里,时针正好走两圈,说明1日有24小时,因此我们经常采用24时计时法。结合自身生活情境,让学生通过探讨发现如何用24时计时法来表示某一时刻。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24时计时法的意义,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
    2.教育学生珍惜时间。

    教学重点:
    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

    教学难点:
    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
    教具、学具准备:
    钟表,投影仪。
    第一课时
    授课时间

    教学流程
    补充
    一. 学前准备
    1.口答。
    一年有几个月?哪几个月是大月?大月有多少天?
    哪几个月是小月?小月有多少天?
    每年二月有多少天?闰年全年有多少天?
    2.填空。
    (1)90分=(  )时(  )分
    (2)2时=(  )分
    (3)1998年是(  )年,有(  )天。
    3.导入新课。
    提问:时针在钟面上走一圈是多少小时?1天有多少小时?
    讲述:在一天的时间里,钟表上时针正好走2圈,共24小时;也就是1日=24时。
    教师分别在钟面上拨出学生上学、吃饭、放学和睡觉的时间,让学生识别。
    说明:按照这种普通计时法,一般要指出是上午、中午、下午、晚上。
    二.探究新知


    教学流程
    补充
    1.投影出示主题图。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21:00是几时?
    (2)猜一猜,说明理由。
    (3)说一说,你还在哪些地方见过这种计时方法。
    2.讲述24时计时法。
    (1)教师演示。
    1日里时针正好走两圈,从夜里0时开始到中午12时,时针走1圈是12小时;从中午12时再走到夜里0时,时针又走1圈,也是12小时,一共是24小时,也就是1日=24时。通常我们把这种计时法叫做24时计时法。
    (2)学生动手操作,感受一天有24小时。
    3.操作感知。
    教师把钟拨到下午1时。
    提问:用24时计时法表示应该是几时?(13时)
    再往下走,下午3时是几时?下午5时是几时?
    如何用24时计时法表示这一时刻呢?〔只要用3+12=15(时),5+12=17(时),就能用24时计时法表示这一时刻〕
    晚上11时是几时?(23时)
    晚上12时与第二天有什么关系?(正好是第二天的0时,所以常常说0时或0点,而不说24时)
    4.解决问题。
    (1)从0时到中午12时,经过了12小时。
    (2)从中午12时再到0时,又经过了12小时。
    (3)一天是24小时,经过一天,钟表上的时针转了两圈。

    三.课堂作业设计


    教学流程
    补充
    1.连一连。
    (1)投影出示。
    连一连。

     

    15:30   12:00   21:00
    (2) 理解题意。  
    (3)独立连线。
    (4)订正,并说明理由。
    2.照样子,填一填。

    照样子填一填。
    18:06     23:38    
    下午6:06 晚上8时    凌晨4:45 
    (1)看清是哪种计时法。
    (2)尝试独立填写。
    (3)老师辅导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4)填空。
    四.思维训练
    和平街新设一个邮筒,需要在邮筒上标出取信时间。已定每天取3次信,早上8时30分第一次取信,以后每隔4小时取一次信。请你标出每次取信的时间。
    (1)读题,看懂题意。
    (2)讨论解答方法。
    (3)交流解题思路。
    (4)填空。







    24时计时法
    1日=24时
    普通计时法与24时计时法的转化:从凌晨0:00到中午12:00两种计时法相同;中午12:00以后,普通计时法与24时计时法的整点时刻相差12小时,普通计时法的时刻加12就是24时计时法,24时计时法的时刻减12就是普通计时法。









    康 保 县 城 关 小 学 教 案
    科 目
    数学
    课题
    年、月、日复习
    课型
    复习
    教学内容:
    年、月、日复习
    主编教师
    宋加波
    教材分析:
    这节课是本单元的起始课,本节课借助年历卡让学生观察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而且知道哪几个月是大月,哪几个月是小月、二月是一个特殊的月份和一年有多少天。时间单位是较为抽象的计算单位、学生在前面已经掌握了时、分、秒、随着年龄的增长,生活经验的增多,年、月、日的知识也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他们的生活和学习中、有了形成较长的时间观念的基础。本单元是在此基础上向学生介绍有关年、月、日等时间单位方面知识的。理解一年或者一个月的时间有多长、需借助一定的想像力。因而教材注意联系实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初步了解年、月、日的有关知识。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1、熟悉时间单位年、月、日,进一步掌握它们之间的关系:巩固平年、闰年等方面的知识,记住每个月以及平年、闰年各有多少天?
      2、巩固24小时计时法,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理解时间和时刻的意义,熟练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
    教学重点:
     1、熟悉时间单位年、月、日,进一步掌握它们之间的关系:巩固平年、闰年等方面的知识,记住每个月以及平年、闰年各有多少天?
      2、巩固24小时计时法,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理解时间和时刻的意义,熟练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
    教学难点:
    巩固24小时计时法,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理解时间和时刻的意义,熟练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
    教具、学具准备:

    第一课时
    授课时间

    教学流程
    补充
    一、导入复习标
    这节课我们复习年、月、日,比比看通过我们的复习,谁的收获最大。 板书课题: 复习年月日
    二、知识梳理-小组合作、展示交流
    同学们,课前你们已经整理了有关年、月、日这一单元的知识,现在请大家拿出你们收集的成果和小组的同学分享一下。
    (一)年月日的复习提问
    1、一年有几个月?
    2、大月、小月个多少天?
    3.哪些月是大月哪些是小月? 4、二月有多少天?
    5、 一年有多少天?
    6. 记忆每月天数的方法: 一种是拳头记忆法, 一种是儿歌记忆法。
    A 指明学生拳头演示 B 指明学生 背儿歌 C提问:老师想了解一下你们都知道自己的生日吗?大月生的请举手? 那么你知道爸爸妈妈的生日吗?(指明学生回答 )
    7、怎么判断一个年份是闰年还是平年?
    练一练:判断闰年还是平年
    1998年 1995年2000年 2200年
    公历年份是4的倍数的一般都是闰年: 但公历年份是整百数的,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
     练一练:一.填空.
    1、今年2月有()天,第一季度有( )天。
    2、今年全年有()星期,余()天。
    3、喜洋洋在外婆家连续住了两个月,共62天, 这两个月分别是( )月和( )月,也可能是( )月和( )月 4 小红今年16岁,却只过了4 个生日,小红的生日是( )
    (二) 判断题
    1、一、二、三、四月是第一季度。( )
    2、 1992年的上半年有182天。( )
    3、每年都有365天。 ( )
    4.公历年份是4的倍数一定都是闰年( )
    (二) 24时计时法的复习提问及练习
    我们每天的生活都与时间相联系,那么一昼夜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一天有多少小时呢?时针在钟面上走几圈?我们都学过哪些计时的方法?
    (普通计时法和24时计时法,普通计时法把一昼夜 把普通法转化成24时计法 你会吗?那我们来做个游戏。
    (1).请你观察这是什么计时法?請用24时记时法表示下面的时刻。你是怎样转化?
    上午8时晚上12时晚上9:30 凌晨5点傍晚7:05

    (2)用普通记时法表示下面的时刻。
    4时12时 10时30分  23时16时 20时45分
    (3) 完成书第页的第一题
    练一练(一)填空题
    A 时针走一圈是( )时,在一日中,钟表上的时针正好走( )圈;
    B . 新的一天都是从深夜的12时,这个时刻也叫( )或( )。
    C.填“时”或“小时” 红红晚上10( )睡下午4()放学
    D. 一场电影从13:15开演,经过1小时30分到( )时( )分结束
    (二)判斷题
    (1)3时就是15时 .()
    (2)17时30分就是下午5时30分. ( )3. 一个展览馆每天上午8时开馆,下午5时闭馆,每天开放多少时间?
    1. 学校从7月15日起放暑假,9月1日开学,学校共放假多少天?














    康 保 县 城 关 小 学 教 案
    科 目
    数学
    课题
    认识小数
    课型
    新授
    教学内容:
    认识小数
    主编教师
    王素果
    教材分析:
    《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91~92页情境图和例1、做一做。
    在学生初步认识了分数并掌握了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本节课学习一位小数的含义与写法。教材设计了“量身高”的具体情境,通过“只用米作单位怎样表示?”聚焦研究的问题,鼓励学生在讨论交流中体会,并借助几何直观,帮助学生理解一位小数的含义。为今后系统地学习小数打下初步基础。
    学情分析:
    本单元是小学阶段学生第一次接触小数。由于小数在日常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学生对小数的认识并非一张白纸,而在实际的生活中,特别是学生在购物、或者买一些学习用品时都已经见过小数,所以教学时应该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初步体会小数的来源与含义,能正确地认读小数。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在独立解决的基础上,通过交流讨论理解一位小数的具体含义,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迁移能力。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小数,会认、读、写小数,知道小数的组成部分,借助人民币理解一位小数的含义。
    2.经历把一个物体(图形)十等份,取其中的几份就是零点几的过程,沟通一位小数与十等之几之间的联系。
    3.体会小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重点:
    认识具体情境中小数的含义
    教学难点:
    通过“米尺”模型,知道0.1米与1分米与米之间的关系
    教具、学具准备:
    教学课件
    第一课时
    授课时间

    教学流程
    补充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课堂
    谈话导入,引出小数。
    同学们,你们喜欢去超市吗?今天,老师就带同学去超市去逛逛。请看大屏。
    超市的物品上都有价格签,老师摘录了几个我们一起来看看。(出示课件)

    原价 现价
    薯 片 3.56元 2.75元
    棒棒糖 0.78元 0.53元
    牛肉干 12.90元 10.80元
    开心果 25.99元 23.09元
    师:观察这组数他们有一个什么共同特征?
    生:它们都有一个小圆点。
    师:像这样中间有一个小圆点的数就叫做小数。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小数(板书:认识小数)。
    师:小数中的小圆点我们叫它小数点,别看它小,圆圆的,它可重要了,它把小数分为左右两部分,左边的部分叫整数部分,右边的部分叫小数部分,而整数部分和小数部分的中间偏下的位置就是它的家了。
    师:懒羊羊同学也来到了超市,看他愁眉不展的样子是怎么了?原来它要买这些商品,不知道掏多少钱,你能帮帮它吗?
    薯片现价2.75元,你知道它是什么意思吗?
    生:二元七角五分。
    师: 0.53元呢?不够1元,如果用元作单位,写成零点几。
    师:除了在表示商品价格时经常会用到小数外,生活中你还在哪儿见过小数?
    预设:在指路牌上见过,1.5千米;在表示视力的时候,有5.2度;表示身高的时候用到小数。
    师:小数在生活中应用的真广泛呀!生活处处都离不开小数。
    (二)课堂设计
    1.结合情境,读写小数。
    (1)读具体情境中的小数。
    ①老师也帮你们找了一些生活中的小数,谁来读一下?学生读数,老师板书:
    故事书的价钱是19.19元。
    一场电影的时间大约是1.5小时。
    一瓶饮料有1.25升。
    一位同学的体重是37.5千克。
    蜗牛爬行速度缓慢,每小时大约爬行8.2米。
    小结:读小数时,小数点左边的部分按整数的读法来读,小数点读作点,右边的部分像读电话号码一样依次读出每一位上的数。
    同学们会读小数了,那么你能写一些小数吗?我们去帮助售货员阿姨给商品贴价格标签吧。幻灯片出示:
    三十七点五九元
    十点六五元
    一点零六元
    师:三人板演,其余学生写在练习本上。
    评价学生写的,强调小数点的写法。
    小结:写小数时,要从整数部分开始依次向下写,小数点写在整数部分的右下角,小数点要写成小圆点,可不要成顿号,这点很重要,一定要记住呀!
    初步认识一位小数含义
    师:拿出一个硬币,问这是多少钱?
    生:一元
    师:你能从中取出一角吗?
    生:可以把一元换成10角,从中取出一角就可以了。
    师:是这样吗?师左手拿一元硬币,右手拿十个角的硬币,左右互换。再拿出一个一角的硬币。
    师:同学们的生活经验真丰富,那么,孩子们,想一想,根据一元和一角的关系,一角是一元的几分之几呢,用分数可以怎么表示呢?
    生:十分之一.
    师:我把一元换成十角,就是把一元平均分成十份,一角就占其中的的1/10,可以写成1/10元,师:1/10元可以写成小数0.1元。并板书板书:1角=1/10元=0.1元。
    师:0.1元这个新朋友就是1/10元,也就是一角。
    师:那么3角你分别会用分数和小数表示吗?请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吧。
    生:3角=3/10元=0.3元。
    师:你的举一反三的能力可真强呀!根据学生的回答并板书。
    师:你还愿意从中取出几角,用分数和小数该如何表示呢?自己说说吧。
    师板书:( )角=( )元=( )元
    在米尺上找一找哪儿是0.1米。
    师:我们学过长度单位有哪些?
    生: 米 分米 厘米 毫米
    师: 它们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生: 1米=10分米 相邻的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
    师:拿出米尺,这是什么?
    师:你知道它为什么叫米尺吗?它的总长度是一米。
    师: 伸开手臂,比一比,一米有多长。
    师:大家看这个米尺,你能找到一分米的位置吗?谁上来指一指。
    师: 3分米在哪,谁来?8分米呢?
    师: 那一米内有几个这样的一分米呀?
    生: 10个.
    师:那1分米占1米的几分之几?用分数怎么来表示呢?用小数呢?
    生:一分米占一米的1/10,用分数表示1/10米,用小数为0.1米。
    师:谁再来指一指0.1米的位置,为什么是这里呢?
    生:因为1米有10分米,把1米平均分成10份,1份是1分米,1分米用分数来表示是米,也就是0.1米。
    师: 板书:1分米=1/10米=0.1米
    (2)2分米、5分米、6分米、9分米如何用分数表示?小数呢?
    师:操作很重要,操作后的观察更重要,仔细观察板书,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交流后小结:因为1米=10分米,几分米就是十分之几米,写成小数就是零点几米。十分之几可以写成零点几。
    (3)及时练习:
    3分米写成分数是( )米,写成小数是( )米。
    7分米写成分数是( )米,写成小数是( )米。
    【设计意图】因为人民币中的“元”、“角”、“分”和长度单位“米”、“分米”的十进关系是学生非常熟悉的,而且米尺上这些单位的实际长度,能够直观促进学生对一位小数实际大小认识。因此在这个环节中,利用”一元”,“米尺”模型,让学生通过找一找、比一比、说一说进一步认识一位小数的意义。
    3.巩固练习
    (1)读出下面的小数。

    (2)看图填上合适的分数或小数。

    (3)用小数表示下面的钱数。

    (4)在下面的长方形中表示出你喜欢的一位小数。

    (5)你知道小数是怎么发展而来的吗?PPT介绍。
    4.全课总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又认识了“数”家族的一个新成员——小数。看看板书,我们都了解了什么?你们还想知道哪些?下课后,你们可以就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查查资科,下节课我们一起继续研究。















    板书设计
    认识小数
    19.19元 读作:十九点一九元 1角=1/10元=0.1元
    1.5 小时 读作:一点五小时 3角=3/10元=0.3元
    1.25升 读作: 一点二五升 8角=8/10元=0.8元
    三十七点五九元 写作:37.59 1分米=1/10米=0.1米

    十分之几可以写成零点几









    康 保 县 城 关 小 学 教 案
    科 目
    数学
    课题
    比较小数的大小
    课型
    新授
    教学内容:
    教材第93页的例2及“做一做”。
    主编教师
    史俊霞
    教材分析:
    小数的初步认识是在学生熟练地掌握了分数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内容。本课内容包括认识一位小数、两位小数和它的读、写法。认识一位小数和两位小数是小数的初步认识中最基础的知识,学习小数不仅为学生准确清晰地理解小数的含义,也为今后系统地学习小数的知识打下基础。同时,小数的知识在实际生活中应用较广泛,有利于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技能来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

    学情分析:
    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对小数并不是全然不知,在日常生活中已经有所接触,但由于小数是分数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其意义具有一定程度的抽象性,学生要深刻理解小数的意义,还有一定的困难,针对这一现状,教学中应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经验,利用生活与数学知识的契合点,重视直观、引导、注重启发,利用小数与分数之间的联系,让学生亲历小数的形成过程。

    教学目标:
    由生活实例加深对小数内在含义的理解,并在此基础上比较小数的大小。
    教学重点:
    会比较小数的大小,并理解小数大小的实际意义。

    教学难点:
    会比较小数的大小,并理解小数大小的实际意义。

    教具、学具准备:
    盒尺,学生收集的各自跳高的成绩。

    第一课时
    授课时间



    1.读出下面各小数。
    5.28  0.72  3.94  0.7  0.72  3.05  0.9  12.5
    2.说出下列小数的实际含义。
    0.3米  0.72米  23.05元  7.20元
    (0.3米是3分米,0.72米是7分米2厘米或72厘米,23.05元是23元零5分,7.20元是7元2角)

    1.学习教材第93页例2。
    教师谈话引入:同学们,你们在体育课上有没有进行过跳高这项运动呢?你能把你的跳高成绩向同学们汇报一下吗?(学生一一作答)老师这里有一份跳高成绩表,你们看一下。(教师可以结合班里情况直接用本班几个同学的成绩作新课内容)
    投影出示成绩表:
    姓名
    小明
    小刚
    小强
    小林
    成绩/米
    0.8
    1.2
    1.1
    0.9
    让学生把成绩单读一下。教师:这是四名男生参加跳高比赛的成绩,今天,请同学们帮忙把这四名同学比赛的名次排出来。
    教师引导学生小组合作,运用我们所学的知识或用手中的盒尺,动脑筋,想办法把四名同学比赛的名次排列出来,看哪一组排列得又对又快。
    学生合作学习后,让各组汇报排名的情况,教师把学生几种不同的情况分别板书在黑板上,并由各组代表说出排列的理由。最后教师根据同学们的汇报加以指导总结,选择正确的结果留在黑板上。
    1.2米>1.1米>0.9米>0.8米
    第一名  第二名  第三名  第四名
    小刚   小强   小林   小明
    理由从三点说明:①1.2米是1米2分米,1.1米是1米1分米,0.9米是9分米,0.8米是8分米。②可以把四位同学的跳高成绩换算成用厘米作单位,分别是120厘米,110厘米,90厘米和80厘米。③利用手中的卷尺,根据四个成绩在卷尺上的位置来比较大小。还有的同学可能会说是直接比较出来的。(实际上是把整数比大小的方法迁移到小数中来)
    让学生在教材上,把四个同学的名次填写出来。
    2.完成“做一做”。
    请同学们看第93页的“做一做”。引导学生看图说一说,一个正方形表示多少?(一个正方形代表“1”)然后让学生看图在教材上完成“做一做”。

    1.教材第94页练习二十的第5、第6题。
    2.把下面四件商品的单价按要求填在括号里。

       3.8元     4.2元    15.1元   2.6元
      (  )元>(  )元>(  )元>(  )元
    3.看图比大小。

    A是(  )厘米,B是(  )厘米。A○B

    1.比较下列数据的大小。
    7厘米 0.53米 3分米7厘米 1.03米  
    (  )<(  )<(  )<(  )
    2.比较大小。
    0.5○0.7   5○8.1   5.4元○4元6角
    3.3○2.9   6.1○2   4.7米○5米1分米



    补充












    康 保 县 城 关 小 学 教 案
    科 目

    课题
    简单的小数加、减法


    课型

    教学内容:
    教材第96、第97页的内容。

    主编教师
    祁树英
    教材分析:
    教材中的插图画了文具商店的一角,标出了8种文具的价格。例3和例4以及“做一做”的三个问题,都来自于这幅插图。学生一般都有自己购物付钱的经历,这方面的经验和整数加、减法的认知经历,对于理解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和算法有比较直接的帮助。例3和例4的解答中各提示了两种算法,重点是引出小数的加减计算方法。“做一做”的两个问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
    学情分析:
    通过直观推理、比较归纳,最后概括算理,从而使学生从形象思维逐步过渡到抽象思维,进而达到感知新知,概括新知,应用新知,巩固和深化新知的目的。
    教学目标:

    1. 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提倡学生用多种方法计算小数加、减法,进而解决实际问题并从中体会和感悟小数加、减法的算理。

    教学重点:
    会正确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知道小数点对齐就是相同数位对齐。
    教学难点:
    在计算过程中体会算理,加深对小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理解。
    教具、学具准备:

    第一课时
    授课时间

    教学流程
    补充
    一、课前准备
    1.让学生说一说,你是怎么做整数加、减法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做题的经验来回答)
    2.笔算下列各题。
    32+54=  68-27=  48+9=  25-17=
    根据这四道题的计算,说一说这四道题有什么特点。(前两道是整数加、减法,不需进位也不需要退位。第三道加法题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1”,十位数要加上进位“1”;第四道减法题的个位不够减需从十位退“1”和个位合起来再减,而十位上的数不要忘了减“1”)
    3.教师总结:①做整数加、减法时,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起相加、减。②哪一位相加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哪一位不够减要从前一位退1再减。
    二、探究新知
    1.学习教材第96页例3(1)。
    投影出示教材第96页主题图,教师提问:通过观察你能说一说图中告诉了我们什么吗?(开学了,同学们到商店买学习用具。同学们完全可以把看到的创设出情境来共同分享)在学生回答问题的基础上,教师引出主题,如果一个同学买了一个卷笔刀和一支铅笔,我们可以提出什么问题呢?(一个卷笔刀和一支铅笔一共多少元?一个卷笔刀比一支铅笔贵多少元?一支铅笔比一个卷笔刀便宜多少钱?)教师肯定他们的说法后,问:你们会列式吗?(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列式)
    0.8+0.6=    0.8-0.6=
    教师组织学生讨论,说一说,你们是怎么想的,你们想怎么计算。(可能会出现这样几种情况:①学生用口算就算出了结果,但要让学生说明他是怎么想的。②把0.8元改写成8角,0.6元改写成6角,相加减完后再改写成以元为单位的小数。③按照前面复习整数加、减法的方法写成竖式计算)
    教师总结并板书答:一共1.4元,一个卷笔刀比一支铅笔贵0.2元。
    教师说明:在用小数直接加减时,在竖式的上面也可以写上单位,目的是要将相同数位对齐,这和整数加、减法的道理是一样的。
    2.学习例3(2)。
    教师引导:如果我们要求带橡皮的铅笔比不带橡皮的铅笔贵多少元,如何列式呢?(学生口答,教师板书)学生可根据学习例3(1)的经验,试着自己独立完成。学生完成后,说一说他们的不同做法。(教师总结并板书)
    1 (方法一是把1元看成10角,加上原来的2角,用12角减去6角是6角。方法二仿照整数加、减法计算,小数部分第一位的2减去6不够减,从个位借1当十,在小数部分第一位上加10再减,也就是12个0.1,减去6个0.1)
    3.学习教材第97页例4。
    投影出示例4。
    教师:请同学们读题,你从中知道了哪些信息?跟同伴说一说。
    学生:根据题意可知,小丽有10元钱,买一个文具盒花去6.8元后,她还想用剩下的钱买一个笔记本和一支铅笔,求小丽剩下的钱够不够买这两样文具。如果小丽想把不带橡皮的铅笔换成带橡皮的铅笔,她的钱够不够。
    教师帮助学生理解题意。
    要求小丽剩下的钱是否够买笔记本和铅笔,首先要求出小丽剩下的钱是多少,再计算出笔记本和铅笔的价钱,然后用小丽剩下的钱与笔记本、铅笔的总价进行比较,最后判断出小丽剩下的钱够不够买这两样文具。求小丽剩下的钱是否够买笔记本和带橡皮的铅笔的方法与前面相同。
    师生共同探究解题方法。
    方法一:10-6.8=3.2(元)
    2.5+0.6=3.1(元)
    3.1<3.2,所以买铅笔够。
    如果把换成,
    2.5+1.2=3.7(元)    
    方法二:10-6.8=3.2(元)
    3.2-2.5=0.7(元)
    0.7>0.6,买够了。
    0.7<1.2, 买不够。
    3.7>3.2,所以钱不够。
    【设计意图:师生共同探究解题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对比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复习内容和例3、例4,看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相同点:(1)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从低位算起。(2)都是满十进1,退1当十。不同点: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例3、例4,做小数加、减法时,只要小数点对齐,相同数位就对齐了〕
    结合第97页的“做一做”,让学生说一说还可以提出什么问题。(学生边提出问题边解答,师生互动,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同桌互相合作,用手中的学具进行估价编题,并说出解题过程。(也可以估计课桌、黑板的长、宽进行编题计算)
    三、课堂作业设计
    1.用竖式计算下列各题。

    2.
    4
    +
    4.
    9





    6.
    5
    +
    0.
    8





    5.
    2
    -
    0.
    7





    4.
    1
    -
    3.
    3




      2.把下面三件商品的单价按要求填在括号里。

    7.8元       3.7元       5.2元
    (1)买一个魔方和一个小布熊一共花(  )元。
    (2)买一个魔方和一个布娃娃一共花(  )元。
    (3)买一个布娃娃比买一个小布熊贵(  )元。
    3.写出竖式,并计算。
    4.8+5.6   5.6-4.8   5.6+5.2   5.6-5.2
    四、课堂小结




















    康 保 县 城 关 小 学 教 案
    科 目
    数学
    课题
    简单事物的排列数
    课型
    新授
    教学内容:
    教材101页内容
    主编教师
    王彦英
    教材分析:
    学习教材第101页例1时,教师提出问题后,可以让学生先动手摆一摆,看看用四个数字卡片一共能摆出多少个没有重复数字的两位数,并把它们记录下来。摆的时候要求学生思考:怎样摆能保证不重复不遗漏?然后让学生在小组中进行讨论
    学情分析:

    在二年级上册教材中,学生已经接触了一点儿排列与组合的知识,学生通过观察、猜测以及试验的方法可以找出简单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找出简单事物的排列数,体会数学思想和方法。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推理能力,以及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3.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以及与人合作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使学生找到简单事物的排列数,体会数学思想和方法。

    教学难点:
    体会数学思想和方法。
    教具、学具准备:
    实物投影,数字卡片。
    第一课时
    授课时间

    教学流程
    补充
    一. 学前准备
    1.十位上是“2”的两位数共有多少个?
    2.个位上是“0”的两位数共有多少个?
    3.拿出准备好的数字卡片7、3、9。
    二. 探究新知
    1
    .
    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完成,同时思考下面的问题:
    (1)怎样摆能保证不重不漏?
    (2)你们一共摆出了几个两位数?是怎样摆的?
    (3)用什么方法记录既清楚明了又不重不漏?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究,教师巡视、指导。
    3.汇报:
    (1)按照一定的顺序来摆就能保证不重不漏。
    (2)
    十位如果是1,可以摆出10、13、15;
    十位如果是3,可以摆出30、31、35;
    十位如果是5,可以摆出50、51、53。
    (3)按照一定的顺序记录,就能保证不重不漏、清楚明了。
    如:    
    三. 课堂作业
    1.教材练习二十二第1题。
    (1)小组活动:找四个人扮演四位师徒,一个人记录。
    (2)怎样交换位置更清楚明了?
    (3)可以有多少种不同的排法?
    2.教材练习二十二的第2题。
    独立排一排,并记录。注意排的顺序,体会方法。
    3.教材练习二十二的第3题。
    四.思维训练
    从写有1、2、3、4的四张卡片中任意选出2张,做一位数的乘法计算。共能组成多少个不同的乘法算式?共有多少个不同的积?写出这些算式。

















    事物的排列数

    生活中,我们也常常会应用排列知识来解决问题。如邮政编

    码、电话号码、身份证号码等各种编号。
    排列与组合的区别:排列与事物的顺序有关,而组合与事物的顺序无关。可以通过摆一摆或列表的方法,先确定第一个位置,再确定第二、第三的位置,看有几种可能的情况。







    康 保 县 城 关 小 学 教 案
    科 目
    数学
    课题
    初步感受简单事物的组合数
    课型
    新授
    教学内容:
    教材第102页的内容。

    主编教师
    宋加波
    教材分析:
    通过探讨上装和下装的不同搭配,找出不同穿法的组合数。上、下装搭配的每种穿法都需要两步来确定,一步是上装的选择,一步是下装的选择,一件上装搭配一件下装就是一种穿法。例2给出了两件上装和三件下装,提出问题: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穿法?学生可以动手摆一摆,并通过连线来记录不同的穿法,然后在小组中交流连线的体会:怎样连线比较清楚,而且可以保证不重复不遗漏。教材在这里给出了两种连线方法:一种是每件上装跟不同的下装搭配起来,另一种是将第一种连线中的两个图合并起来的综合连线。
    学情分析:
    在二年级上册教材中,学生已经接触了一点儿排列与组合的知识,学生通过观察、猜测以及试验的方法可以找出一些简单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动手操作等活动,找出简单事物的组合数。
    2.培养学生有序、全面思考问题的意识,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有序、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有序、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片,上衣和裤子等图片。
    第一课时
    授课时间

    教学流程
    补充
    一、学前准备
    六一儿童节到了,哆哆从衣柜中找出了自己喜欢的两件上衣、一条裤子和两条裙子,你们看:
    (出示教材第102页例2的情景图)
    哆哆可能穿哪两件呢?请你猜一猜。
    哆哆有多少种不同的穿法?
    二、探究新知
    小组合作:动手摆一摆,可以怎样穿?
    思考:怎样记录不同的穿法比较清楚?
    汇报:

    想一想: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穿法?

    学生到投影台演示:


    教师强调:只要有顺序地搭配连线,就能保证不重不漏。
    三、课堂作业新设计
    1.教材第102页做一做的第2题。
    2.妈妈在一张纸上给小明出了3道较易题,2道较难题,让小明各做一道,小明有几种选择方法?
    四、练习
    1.教材练习二十二的第6题。
    2.教材练习二十二的第4题。











    简单事物的组合数
    生活中,我们常常应用组合知识来解决问题。如进行上衣或裤子的搭配、出行时选择不同路线、体育比赛场次的设定等。我们要学习的是找出简单事物的组合数,是把几个事物,每两个组合在一起,找出有几种组合方法。可以用连线的方法进行,按一定的顺序把要组合的事物两两相连,再数一数连了几条线,就得到了组合







    康 保 县 城 关 小 学 教 案
    科 目
    数学
    课题
    稍复杂的组合
    课型
    新授
    教学内容:
    稍复杂的组合
    主编教师
    王素果
    教材分析:
    1.把握教材,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寻求学习易于掌握的教学方法。 2.提前布置学生预习新课。 3.教师搜集相关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排座位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情分析:
    在二年级的教材中,学生已接触了一点简单的排列的知识,可以找到 3 选 2 的排列数。本课是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进一步系统、深入的学习排列组合的数学思想及问题。 三年级的孩子尚处在形象思维阶段,因此在教学中需要通过大量的实物让孩子理解概念,进而获得有序、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和经验。 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我采用情境教学法、操作发现法、直观演示法,教师充当引导者和合作者的角色,把知识点放手给学生,运用小组合作,让学生自己动手摆一摆,想一想,写一写,以探究的学习方式,从交流讨论中得出结论,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在玩中学、在实践中体验,以此向学生渗透数学思想,培养学生有序地、全面的思考问题的意识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理解组合的含义,会用图示法法解决稍复杂的组合问题;
    2.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3.培养学生有序全面的思考的意识
    教学重点:
    理解组合的含义
    教学难点:
    会用图示法解决稍复杂的组合问题
    教具、学具准备:
    教学课件
    第一课时
    授课时间

    教学流程
    补充


    一、 导入揭题
    同学们,熊大和熊二今天要去看球赛,可是门口的小松鼠把它们拦住了,要回答正确问题才可以入场:现在场上共有四个球队,如果每两个球队踢一场的话,一共有几场比赛?他两很着急,我们一起帮帮它们吧!
    二、明确目标
    通过观察、操作,理解组合的含义,会用图示法法解决稍复杂的组合问题。
    三、师生活动
    【学习活动一】
    【探究用图示法解决稍复杂的组合问题】
    【活动要求】
    1.自主学习:出示学习活动要求,明确学习要求,学生自主学习。
    2.合作探究:
    (1)对子交流、帮扶。
    (2)小组合作:组内订正、补充,形成小组共同认识和困惑。
    3.展示分享
    (1)小组中的4号组员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2)小组中的3号组员说说怎样搭配,有多少种搭配方法,用什么方法最快?其他组的补充。
    4.评价点拨(预设)
    四、当堂训练
    1.用0、2、4、6可以组成( )个没有重复数字的两位数。(14-15)
    A.6 B.7 C.8 D.9
    五、总结提升
    通过这节课学习,我们知道:稍复杂的组合问题,可以用连线的方法来完成,在连线过程中,不管事物的先后顺序,只需注意不同组合中的元素。
    1.出示情境图。你知道了什么?
    2.试一试:怎样搭配,有多少种搭配方法,用什么方法最快?













    稍复杂的组合
    学习活动1:

    小组讨论:

    场上共有四个球队,如果每两个球队踢一场的话,一共有几场比赛?









    康 保 县 城 关 小 学 教 案
    科 目
    数学
    课题
    年、月、日复习
    课型
    复习
    教学内容:
    第八单元整理与复习
    主编教师
    史俊霞
    教材分析:
    在二年级上册的教材中,学生已经接触了一点简单的排列与组合的知识,学生通过观察、猜测以及实验的方法可以找出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重要的数学概念与数学思想宜逐步深入。”因此本册教材在学生已有相关知识经验的基础上,继续让学生进一步系统、深入的学习排列组合的数学思想及更为复杂排列组合问题。并根据《标准》中提出的要求:“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能够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初步培养起学生有顺序、全面的思考问题的意识。
    并且,排列与组合这一数学思想将一直影响到学生的后继学习,在高中数学的学习中,学生将全面学习相关知识,排列组合知识在生活生产中应用很广泛,由于其思维方法的新颖性与独特性,学习时要遵循“不重不漏”的原则,它又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不可多得的好素材。为学生今后在高中阶段进一步学习复杂的排列组合问题打下基础。

    学情分析:
    在二年级上册的教材中,学生已经接触了一点简单的排列与组合的知识,学生通过观察、猜测以及实验的方法可以找出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重要的数学概念与数学思想宜逐步深入。”因此本册教材在学生已有相关知识经验的基础上,继续让学生进一步系统、深入的学习排列组合的数学思想及更为复杂排列组合问题。并根据《标准》中提出的要求:“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能够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初步培养起学生有顺序、全面的思考问题的意识。
    并且,排列与组合这一数学思想将一直影响到学生的后继学习,在高中数学的学习中,学生将全面学习相关知识,排列组合知识在生活生产中应用很广泛,由于其思维方法的新颖性与独特性,学习时要遵循“不重不漏”的原则,它又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不可多得的好素材。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简单的计算等活动,找出简单事物的排列数。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以及有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3、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养成与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并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4、使学生在探知新知的过程中,感知到生活处处有数学,激发学生学数学、爱数学的数学学习热情。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以及有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以及有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教具、学具准备:

    第一课时
    授课时间

    教学流程
    补充


    1.十位上是“2”的两位数共有多少个?
    2.个位上是“0”的两位数共有多少个?
    3.拿出准备好的数字卡片7、3、9。

    用2、5、7、9组成没有重复数字的两位数,能组成多少个个位上是单数的两位数?

    1
    .
    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完成,同时思考下面的问题:
    (1)怎样摆能保证不重不漏?
    (2)你们一共摆出了几个两位数?是怎样摆的?
    (3)用什么方法记录既清楚明了又不重不漏?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究,教师巡视、指导。
    3.汇报:
    (1)按照一定的顺序来摆就能保证不重不漏。
    (2)智慧老人告诉小黄开启智慧大门的密码是一个两位数。十位上是2、5、9中的一个,个位上是3、6、8中的一个,密码可能有几种情况?
    用图示法表示简单事物的组合,要按一定的顺序把要组合的事物两两相连,再数一数连了几条线,就可以得出结果。
    2 5 9

    3 6 8
    答:密码可能有9种情况。
    三、巩固练习
    甲、乙、丙、丁4个人参加乒乓球小组赛,每2人比赛一场,一共要比赛多少场?










    稍复杂的组合










    相关教案

    三年级下数学说课平均数_人教版新课标: 这是一份三年级下数学说课平均数_人教版新课标,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说学情,说教法和学法,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版一数下教案: 这是一份小学人教版本册综合教学设计,共158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学前准备,探究新知,课堂练习,适时巩固, 拓展提升,课堂小结,百有一个感性认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版五数下教案: 这是一份小学数学本册综合教案设计,共23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学情预设,设计意图,教学提示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数学口算宝
    • 精品推荐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资料
    资料售价:学贝 账户剩余:学贝
    选择教习网的4大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9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VIP权益介绍
    • 充值学贝下载 本单免费 90%的用户选择
    • 扫码直接下载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充值到账1学贝=0.1元
      0学贝
      本次充值学贝
      0学贝
      VIP充值赠送
      0学贝
      下载消耗
      0学贝
      资料原价
      100学贝
      VIP下载优惠
      0学贝
      0学贝
      下载后剩余学贝永久有效
      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支付:¥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0直接下载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充值学贝下载,立省6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还可免费领教师专享福利「樊登读书VIP」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账户可用下载券不足,请取消部分资料或者使用学贝继续下载 学贝支付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