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化学九上·第六单元复习课 (含练习)
展开第六单元 燃烧与燃料
复习课
复习目标 1.通过学习燃烧与灭火,增强安全意识,了解防火和防爆的常识。 2.通过学习化石燃料燃烧,认识到化石燃料燃烧既有利也有弊。 3.通过学习自然界中的碳循环,认识二氧化碳的变化规律,能举例说明二氧化碳的主要性质和用途,并初步学习在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 4.树立环境意识和资源意识,懂得保护自然平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要点回顾 一、燃烧与灭火 1.燃烧的定义 可燃物与 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 。 2.燃烧的条件 燃烧需要满足三个条件:(1)物质具有 ;(2)可燃物与充足的 接触;(3)可燃物的温度达到其自身的 (即可燃物燃烧所需要的 )。三个条件必须同时具备,缺一不可。 3.灭火的原理 (1) 或使可燃物与其他物品隔离;(2) ;(3) 。 4. 充分燃烧与不充分燃烧 (1)含碳、氢元素的化合物的燃烧 含碳、氢元素的化合物如C2H2、CH4等,当氧气充足时,发生完全燃烧,生成 ;当氧气不充足时,发生不完全燃烧,生成 。其中,C2H2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 (2)碳的完全燃烧与不完全燃烧
【注意】一氧化碳中毒属于化学变化,一氧化碳的毒性属于化学性质。 5.促进燃烧的方法 增大 或增大与氧气的 ,都能促进可燃物的燃烧。 6.爆炸 可燃物气体或粉尘在空气中的含量达到 时,在 内遇到 就会发生爆炸。 二、化石燃料及其燃烧 1.化石燃料 化石燃料包括煤、 、 ,属于 物,是 能源,主要成分是碳氢化合物。 【注意】天然气和沼气的主要成分都是 ,但天然气属于 能源,沼气属于 能源。 2.化石燃料的组成及燃烧产物 因化石燃料中都含有碳元素和 元素,所以燃烧后都会生成 和 。煤和石油中还含有少量的S、N等元素,燃烧后会生成 和 ,形成酸雨,污染环境。 3.石油和煤的综合利用 石油的分离是利用其各成分的 不同,将它们逐一分离开来,进而实现综合利用,属于 变化;煤通过 化、 化、 化进行分离,从而实现综合利用,属于化学变化。 三、二氧化碳 1.二氧化碳的循环 (1)二氧化碳的产生:动植物的 、 的燃烧,都产生二氧化碳。 (2)二氧化碳的消耗:绿色植物的 作用、江河湖海对二氧化碳的溶解等。 (3)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多的原因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①增多的原因:大量使用 , 的破坏。 ②含量增多对环境的影响:会导致 ,从而使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生物圈受影响。 2.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实验室常用 和 来制取二氧化碳,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二氧化碳的性质 (1)物理性质: 通常状况下,二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其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固态的二氧化碳,俗称_________。 (2)化学性质 ①二氧化碳既不能_______,也不_______,且密度空气大,故用来_______。 ②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2+H2OH2CO3。 【易错】将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试液中,是生成的碳酸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而不是二氧化碳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 ③二氧化碳与澄清石灰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常用此性质检验二氧化碳) 4.二氧化碳的用途 (1)用来作保护气 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_________且无毒,可用作科学实验或工业生产的保护气。 (2)用来灭火 二氧化碳既不能_______,也不_______,密度比空气_________,可用来灭火。 (3)作_______肥料 (4)化工原料 工业生生产尿素、甲醇、碳酸氢钠等的重要原料。 本单元热点题型 一、燃烧及灭火 例1 认识燃烧原理可以利用和控制燃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物质跟氧气的反应就是燃烧 B.物质燃烧的剧烈程度与氧气浓度有关 C.可燃性气体中混有空气,遇明火一定发生爆炸 D.油锅着火,用锅盖盖灭,是因为降低温度至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 解析:缓慢氧化也是物质与氧气发生的反应,但不属于燃烧,故A错误;可燃性气体中混有空气,遇明火不一定发生爆炸,需要在爆炸极限范围内才会发生爆炸,故C错误;油锅着火,用锅盖盖灭,是因为隔绝氧气,故D错误。 答案:B 例2 (2019•北京海淀区模拟)用如图装置研究可燃物的燃烧条件。 已知:白磷的着火点为40 ℃,红磷的着火点为260 ℃ a.开始加热时,白磷迅速燃烧,而红磷不燃烧,一段时间后,白磷熄灭。 b.向玻璃管中鼓入空气,发现白磷重新燃烧。重复该过程直至白磷燃烧完。 (1)白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步骤a中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说明燃烧的一个条件是________ ________。 (3)能说明燃烧需要可燃物与氧气接触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白磷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化学方程式为4P+5O22P2O5。 (2)红磷和白磷均与氧气接触,且温度相同,而实验中白磷燃烧红磷不燃烧,说明可燃物的燃烧条件之一是温度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3)开始加热时,白磷迅速燃烧,一段时间后,白磷熄灭,说明氧气耗尽了;向试管中鼓入空气,发现白磷重新燃烧,说明燃烧的条件之一是可燃物与氧气接触。 答案:(1)4P+5O22P2O5 (2)温度达到着火点 (3)向试管中鼓入空气,发现白磷重新燃烧。 例3 (2019•安徽中考)某同学用一系列实验探究物质的燃烧,得到下列结论,其中不正确的是( ) A.镁条在氧气和二氧化碳中均能燃烧,说明二氧化碳分子中有氧气 B.玻璃棒不能燃烧而火柴棒可以燃烧,说明燃烧与物质本身性质有关 C.蜡烛在氧气中比在空气中燃烧更旺,说明燃烧与氧气的浓度有关 D.燃烧是一种化学反应,需考虑两方面因素:反应物(内因)和反应条件(外因) 解析:镁条在氧气和二氧化碳中均能燃烧,是因为二氧化碳也能支持镁条燃烧,二氧化碳分子中不含氧气分子,A 错误;玻璃棒不能燃烧是因为玻璃棒不具有可燃性,火柴棒能燃烧是因为火柴棒具有可燃性,因此物质能否燃烧与物质自身是否具有可燃性有关,B 正确;蜡烛在氧气中比在空气中燃烧更旺,是因为燃烧的剧烈程度与氧气的浓度有关,C 正确;燃烧这一化学反应能否发生,要考虑反应物自身是否具有可燃性,也要考虑是否具备助燃剂和温度是否达到着火点等条件,D正确。 答案:A 跟踪训练1 (2019•湖南长沙中考)2019年5月12日是我国第11个“防灾减灾日”,了解防灾减灾的相关知识,有利保护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下列关于火灾、灭火与逃生的说法错误的是( ) A.严禁携带易燃、易爆物品乘坐火车 B.遭遇火灾,如果火势较大,立即拨打119电话报警 C.生活中常用水来灭火,其原理是降低可燃物着火点 D.从火场中逃生时,应有序撤离着火区域 跟踪训练2 (2019•北京一模)图1为探究可燃物燃烧条件的俯视示意图。①处为木炭,②③处为火柴头(其中③处火柴头用细沙盖住)。用酒精灯从铜片下方对准中心④处进行加热(如图2,夹持仪器略去),一段时间后,只有②处火柴头燃烧。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对比①③处现象证明可燃物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 B.③处火柴头不燃烧是因为没有与氧气接触 C.②处火柴头燃烧说明铜具有导热性 D.在④处加热体现了控制变量思想 跟踪训练3 (2019•山东泰安中考)下列关于燃烧现象的解释或分析正确的是( )
① ② ③ ④ A.如图①中将煤球变成蜂窝煤后再燃烧,其目的是延长煤燃烧的时间 B.如图②中火柴头斜向下时更容易燃烧,是因为降低了火柴梗的着火点 C.如图③中蜡烛火焰很快熄灭,是因为金属丝阻碍空气的流动 D.由如图④中的现象可知,金属镁燃烧的火灾不能用二氧化碳灭火 二、燃料燃烧及其利用
三、二氧化碳的制取 例6 根据下列实验装置图,请回答问题。
A B C D E
F G (1)写出标有①②序号的仪器名称:①_______,②________。 (2)实验室用石灰石和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时,应选用的发生装置是______(选填装置字母序号,下同)。检验二氧化碳应选用的装置是______,该装置内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排空气法收集气体时,导管口要接近集气瓶底部,其目的是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若要收集一瓶干燥纯净的二氧化碳,所选装置正确的连接顺序是气体发生装置→________→__________(填装置字母序号,提示:浓硫酸可除去二氧化碳中的水蒸气)。 解析:(1)结合实验装置图可知①是铁架台,②是分液漏斗。(2)实验室一般用大理石或石灰石和稀盐酸在常温下反应制取二氧化碳,因此发生装置选B,碳酸钙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气体,检验二氧化碳用澄清的石灰水,氢氧化钙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与水。(3)用排空气法收集气体时,导管口要接近集气瓶底部,其目的是为了把空气充分的排出来。(4)要收集一瓶干燥纯净的二氧化碳,首先用饱和碳酸氢钠溶液除去氯化氢气体,再用浓硫酸除去水蒸气,最后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所选装置正确的连接顺序是气体发生装置→G→D。 答案:(1)铁架台 分液漏斗 (2)B F CO2+Ca(OH)2CaCO3↓+H2O (3)把空气充分的排出 (4)G D 跟踪训练6 A、B、C三套发生装置都可用于实验室制取CO2气体。
A B C D E (1)仪器a的名称是________________。 (2)实验室制取CO2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收集CO2可选用的装置是__________(填序号),检验CO2收集满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利用B装置制取CO2时,反应未停止前关闭止水夹,可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与A装置相比,利用C装置制取CO2的优点是______________。 四、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 例7 某化学兴趣小组利用如图所示装置对二氧化碳的性质进行验证: 当打开K,反应一段时间后: (1)请写出A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 (2)D烧杯中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该实验说明二氧化碳具有的物理性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B处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C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B处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的物质是_____________;写出C处发生变化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实验室利用石灰石或大理石与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石灰石或大理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为CaCO3+2HClCaCl2+H2O+CO2↑。(2)由于二氧化碳密度大于空气密度,因此D中看到的现象是蜡烛由低到高依次熄灭。(3)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试液中,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使紫色石蕊变红;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中,石灰水变浑浊,是因为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方程式为:CO2+Ca(OH)2CaCO3↓+H2O。 答案:(1)CaCO3+2HClCaCl2+H2O+CO2↑ (2)蜡烛由低到高依次熄灭 密度大于空气密度 (3)碳酸 CO2+Ca(OH)2CaCO3↓+H2O 跟踪训练7 请结合A、B、C、D、E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A装置中仪器的名称:a ;b 。 (2)实验室用A装置制取CO2的化学方程式为 。 (3)进行CO2性质实验时,观察到B中无明显现象,C中试液变红色,D中充有某气体的超薄气球由烧杯底部往上升,最后悬于烧杯中。B中无明显现象的原因是 ,D中气球充入的气体可能是 (填字母)。 A.H2 B.O2 C.NH3 D.SO2 (4)图E中四种方法都可以得到氧气,在初中化学实验室中,更符合环保、节能、安全要求的方法是 (填序号)。
参考答案 要点回顾 一、燃烧与灭火 1.氧气 氧化反应 2.(1)可燃性 (2)氧气 (3)着火点 最低温度 3.(1)清除可燃物 (2)隔绝空气(或氧气) (3)使可燃物的温度降至着火点以下 4.(1)水和二氧化碳 水和一氧化碳 2C2H2+5O22H2O+4CO2 (2)C+O2CO2 2C+O22CO 二氧化碳(或CO2) 一氧化碳(或CO) 5.氧气的浓度 接触面积 6.爆炸极限 有限的空间 明火 二、化石燃料及其燃烧 1.石油 天然气 混合 不可再生 甲烷(CH4) 不可再生 可再生 2.氢 二氧化碳 水 二氧化硫 氮的氧化物 3.沸点 物理 气 焦 液 三、二氧化碳 1.(1)呼吸 化石燃料 (2)光合 (3)化石燃料 植被 温室效应增强 2.稀盐酸 石灰石(或大理石) CaCO3+2HClCaCl2+CO2↑+H2O 3.(1)干冰 (2)燃烧 支持燃烧 灭火 CO2+Ca(OH)2CaCO3↓+H2O 4.(1)稳定 (2)燃烧 支持燃烧 大 (3)气体 跟踪训练 1.C 2.A 解析:解析:对比①③,根据题意,一段时间后,只有②处火柴头燃烧,即①③均不能燃烧,不能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A错误;③处火柴头不燃烧,是因为③处火柴头用细沙盖住,没有与氧气接触,B正确;用酒精灯从铜片下方对准中心④处进行加热,②处火柴头燃烧,说明铜具有导热性,C正确;在④处加热,对比②③,说明了燃烧需要与氧气接触,对比①②,说明了燃烧温度要达到着火点,体现了控制变量思想,D正确。 3. D 解析:煤球变成蜂窝煤再燃烧,其目的是增大与氧气的接触面 积,A错误。火柴梗斜向下时,能充分吸收燃烧放出的热量,使火柴梗温度易达到着火点,而不是降低了火柴梗的着火点,B错误。蜡烛是可燃物,与氧气充分接触,图③中蜡烛熄灭的原因是金属是热的良导体,把产生的热量迅速向四周传导,使温度降低到了蜡烛的着火点以下,C错误。点燃的镁条能在二氧化碳中燃烧,因此,金属镁引起的火灾不能用二氧化碳灭火,D正确。 4. A 5.(1)石油 (2)SO2、NO2 甲烷 (3)CH4•8H2O+2O2CO2+10H2O (4)A 解析:(2)煤燃烧产生的有害气体中能引起酸雨的是SO2、NO2;由CO、CH4燃烧的化学方程式分别为2CO+O22CO2,CH4+2O2CO2+2H2O,可知:2CO~O2、2CH4~4O2。已知在相同条件下,1 m3 CO和1 m3 CH4所含的分子数目相同,则在相同条件下,分别燃烧1 m3的CO与CH4,消耗氧气较多的是甲烷。(3)可燃冰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CH4•8H2O+2O2CO2+10H2O。(4)相同质量的下列物质完全燃烧产生热量最多的是氢气。 6.(1)试管 (2)CaCO3+2HClCaCl2+H2O+CO2↑ D 将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木条熄灭,证明已满 (3)长颈漏斗内的液面上升 (4)可以控制反应的速率 7.(1)锥形瓶 长颈漏斗 (2)CaCO3+2HClCaCl2+H2O+CO2↑ (3)二氧化碳气体中混有氯化氢气体 B (4)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