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知识点总结 文言文阅读 23 鱼我所欲也
展开九年级下册
23.鱼我所欲也
《孟子》
原文 | 译文(参考《教材解读》) | 段落(层)分析 |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wù),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 鱼,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我就)舍弃鱼而选取熊掌。生命,也是我所想要的;大义,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我就)舍弃生命而选取大义。生命也是我所想要的,(然而我)所想要的有胜过生命的,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也是我所讨厌的,(但我)所讨厌的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灾难(我)不躲避。假如人们所想要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保全生命的方法,什么(手段)不用呢?假如人们所讨厌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方法,哪一桩不可以干呢?按照这种方法就能够保全性命,可是有的人不肯采用;按照这种方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不肯采用。因此(人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人们所讨厌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不仅贤人有这种思想,人人都有,只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它)罢了。 | 第一部分(第1段):提出论点,设喻引出本文主旨,即舍生取义,然后具体分析和阐释“舍生取义”是人的本性。 第一层:运用比喻论证,引出中心论点——舍生取义。 第二层:从正、反两方面具体阐述分析为什么要“舍生取义”。 第三层:进一步指出人人都有向善之心,贤者能做到“舍生取义”,是因为保持了本心。 |
一箪食,一豆羹(gēng),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cù)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 一碗饭,一碗汤,得到它就能活下去,得不到就会死亡。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他,过路饥饿的行人不会接受;用脚踩踏着给别人(吃),连乞丐也轻视而不肯接受。优厚的俸禄如果不辨别(是否符合)礼义就接受了,(那么这)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益处呢!为了住宅的华丽、妻妾的侍奉、所认识的穷困的人感激我吗?先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今天为了住宅的华丽而接受了;先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今天为了得到妻妾的侍奉而接受了;先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今天为了所认识的穷困的人感激我而接受了:这种(做法)不也可以停止了吗?这就叫作丧失了人的羞恶之心。 | 第二部分(第2段):通过举例论证对比行人、乞人和见利忘义之人,论证了“舍生取义”的论点。 |
【结构图示】(阅读借鉴) | ||
【文学常识】(1)孟子,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2)《孟子》,是孟子及其门人所作,儒家经典之一。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活动、政治学说和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它不仅是儒家的重要学术著作,也是我国古代极具特色的散文专著。 【主题思想】本文先以“鱼”和“熊掌”为喻,阐述了“生”与“义”的关系,从而提出了“舍生取义”的观点,并进一步指出这是每个人都有的“本心”,然后以“嗟来之食”和“万钟之禄”为例进行阐述,最后告诫人们要辨别“义”和“利”,不要失去本心。 【写作特色】①逻辑严密,析理精深。②运用比喻论证、道理论证、举例论证等论证方法,使文章语言生动、流畅,颇具说服力。③运用排比、对偶的修辞手法,使文章充满气势。 【核心素养】“舍生”已不仅限于舍弃生命,也包括个人利益方面。“取义”也已不仅限于选取正义,而是包括正义在内的一切公义。时代呼唤这种精神,只有这种精神在每个人心中牢牢地扎根,我们的民族才有希望,才能崛起。 |
一、通假字
1.故患有所不辟注也辟:__同“避”,躲避__
2.万钟则不辩注礼义而受之 辩:__同“辨”,辨别__
3.所识穷乏者得注我与注得:__同“德”,感恩、感激
与:__同“欤(yú)”,语气词__
4.乡注为身死而不受乡:__同“向”,先前、从前__
二、古今异义
2.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3.一豆注羹
6.是亦不可以已注
三、词类活用
数量词活用为名词
万钟注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万钟:__优厚的俸禄__
四、一词多义
1.得
2.生
五、重点实词
1.鱼,我所欲也 欲:__想要的东西__
2.生,亦我所欲也 生:__生命__
3.义,亦我所欲也 义:__道义__
4.故不为苟得注也 苟得:__苟且取得。这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
5.死亦我所恶注 恶:__讨厌,憎恨__
6.故患注有所不辟也 患:__祸患,灾难__
7.如使注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如使:__假如,假使__
8.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由是:__按照这种方法__
9.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 是故:__因此__
10.非独贤者有是心注也 是心:__这种心__
11.贤者能勿丧注耳 丧:__丧失__
12.呼尔而与之 呼:__没有礼貌地吆喝__
13.蹴注尔而与之 蹴:__踩踏__
14.乞人不屑注也 不屑:__认为不值得,表示轻视而不肯接受__
15.妻妾之奉注 奉:__侍奉__
16.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美:__华丽__
17.此之谓失其本心注 谓:__叫作__
本心:__本性。这里指人的羞恶之心__
六、虚词的意义及用法
1.为
2.于
3.而
4.与
5.之
七、特殊句式
1.倒装句
(1)万钟于我何加焉(宾语前置,应为“万钟何加于我焉”)
(2)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介宾短语后置,应为“是故所欲于生者有甚”)
(3)所恶有甚于死者(状语后置,应为“所恶有于死者甚”)
2.判断句
(1)鱼,我所欲也(“……也”表判断)
(2)舍鱼而取熊掌者也(“……者也”表判断)
八、重点句子翻译
1.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我就)舍弃生命而选取大义。
2.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死亡也是我所讨厌的,(但我)所讨厌的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灾难(我)不躲避。
3.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2019·遂宁)
不仅贤人有这种思想,人人都有,只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它)罢了。
4.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用脚踩踏着给别人(吃),连乞丐也轻视而不肯接受。
5.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优厚的俸禄如果不辨别(是否符合)礼义就接受了,(那么这)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益处呢!
6.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先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今天为了所认识的穷困的人感激我而接受了。
九、问题探究
1.本文开头从“鱼”和“熊掌”说起,有什么好处?
作者用“鱼”比喻“生”,用“熊掌”比喻“义”,通过类比,形象生动地引出了本文的中心论点——舍生取义。
2.根据课文的具体内容,说说你对“本心”的理解。(课后习题)
“本心”指与生俱来的良心、良知,表现为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恭敬)之心、是非之心,其内核分别为仁、义、礼、智。在本章中侧重指羞恶之心。孟子认为本心“人皆有之”,只是普通人容易丧失,“贤者能勿丧耳”。“本心”是孟子基于人性本善的观点提出来的重要概念,他认为人类的良知是一种本能的心理状态,不学而有,不教而在。所谓修身,就是要保有“本心”。
3.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请结合具体实例,谈谈作者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谈一种即可)来证明文章的中心论点。
舍生取义(“舍生而取义者也”或“人在任何时候都不要违背‘义’”)。作者运用了比喻论证、道理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来证明文章的中心论点,如将“生”比作“鱼”,将“义”比作“熊掌”,当二者不能兼得时,应舍生取义;又如作者列举“一箪食,一豆羹”的例子,告诉人们不要吃嗟来之食,不要丧失人的“本心”,要舍生取义。
4.作者列举了两种不同的人生观,赞扬了什么样的人?斥责了什么样的人?
作者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
一、阅读《鱼我所欲也》,完成1~4题。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故患有所不辟也 患:__祸患,灾难
(2)乡为身死而不受乡:__同“向”,先前、从前__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假如人们所想要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保全生命的方法,什么(手段)不用呢?
(2)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他,过路饥饿的行人不会接受;用脚踩踏着给别人(吃),连乞丐也因轻视而不肯接受。
3.请从修辞的角度分析下面句子。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
先用一组排比句,把“乡”与“今”进行对比,斥责了那些为“宫室之美、妻妾之美、所识穷乏者得我”而抛掉礼义的人,气势恢宏;再用一个反问句,极有力地指出这种做法应该停止,语气严厉。这句话通过排比、对比、反问,强烈谴责了那些见利忘义的人,说理透彻,论证有力。
【解析】解答此题,先判断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再结合具体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来谈即可。从三组“乡为……”可知,此句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排比句式一般起增强气势的作用;末句的反问则抒发强烈的情感,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4.请简要概述文章第二段的论证思路。
第2段作者先列举乞人不受“嗟来之食”的事例,论证了“义”比“生”更重要的观点;然后指出“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是失其“本心”的表现,提出“是亦不可以已乎”的告诫。
二、(2015·云南)阅读《鱼我所欲也》,完成1~4题。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得:__同“德”,感恩、感激__
(2)此之谓失其本心本心:__本性。这里指人的羞恶之心__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不仅贤人有这种思想,人人都有,只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它)罢了。
(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优厚的俸禄如果不辨别(是否符合)礼义就接受了,(那么这)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益处呢!
3.本文开头从“鱼”和“熊掌”说起,有什么好处?
作者用“鱼”比喻“生”,用“熊掌”比喻“义”,通过类比,形象生动地引出了本文的中心论点——舍生取义。
4.文中作者肯定的是哪种人?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示例:作者肯定的是舍生取义的人。现实生活中,舍生取义、见义勇为的人会得到人们的肯定和赞扬,而见利忘义、唯利是图的人会遭到人们的唾弃。(言之有理即可)
《鱼我所欲也》与其他文言文的对比学习
1.《鱼我所欲也》中的“本心”与《岳阳楼记》中的“古仁人之心”:均指人本来就有的羞恶廉耻之心。
2. 《鱼我所欲也》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相同点:①大量使用排比句(这样使文章读起来节奏感强,并且富于文采和气势);②善用举例(使所讲的道理易于被接受,又使文章富有文学趣味);③运用对比论证。
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知识点总结 文言文阅读 1 论语: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知识点总结 文言文阅读 1 论语,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论语》十二章,吾十有注五而志于学 有,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名词活用为动词,四十而不惑注 惑,从心所欲 从,不逾注矩注 逾,学而不思则罔注 罔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知识点总结 文言文阅读 2 诫子书: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知识点总结 文言文阅读 2 诫子书,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重点实词,虚词的意义及用法,特殊句式,重点句子翻译,问题探究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知识点总结 文言文阅读 4 爱莲说: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知识点总结 文言文阅读 4 爱莲说,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重点实词,虚词的意义及用法,特殊句式,重点句子翻译,问题探究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