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浙江省2022年中考科学模拟题汇编
浙江省2022年中考科学模拟题汇编-35酸与碱的物理性质及用途、中和反应及其应用
展开
这是一份浙江省2022年中考科学模拟题汇编-35酸与碱的物理性质及用途、中和反应及其应用,共14页。
浙江省2022年中考科学模拟题汇编-35酸与碱的物理性质及用途、中和反应及其应用1.(2022·浙江·一模)下列依据实验目的所进行的操作,正确的是( )选项实验目的操作A测定碳酸钠溶液的pH值的大小用吸管吸取碳酸钠溶液,滴加1滴在pH试纸上,再与标准比色卡对照B用排水法收集氧气时,检验氧气是否收集满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观察木条是否复燃C比较锌和铝的化学活动性顺序将两种金属与等质量且同浓度的硫酸反应,观察是否产生气泡D鉴别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钡取样后滴加稀硫酸溶液,观察是否变浑浊 A.A B.B C.C D.D2.(2022·浙江金华·统考一模)如图曲线能正确描述下列化学反应过程中,y随时间变化的是( ) A.锌粒投入稀硫酸中:y代表产生的氢气B.足量的氢气与氧化铜充分反应:y代表氧化铜的质量C.稀盐酸中缓缓滴加氢氧化钠溶液:y代表混合溶液的pHD.氯酸钾与二氧化锰混合加热:y代表固体混和物中氧元素的质量3.(2022·浙江舟山·校联考二模)以科学原理和实验事实进行推理是学习科学的一种重要方法,下列推理合理的是( )A.离子是带电荷的粒子,则带电荷的粒子一定是离子B.溶液具有均一性和稳定性,则均一稳定的液体一定是溶液C.单质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则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一定是单质D.酸碱反应有盐和水生成,则有盐和水生成的反应一定是酸碱反应4.(2022·浙江杭州·统考二模)取稀硫酸与氢氧化钡反应后的溶液进行试验,不列能说明稀硫酸和氢氧化钡恰好完全反应的是( )A.加氯化钡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 B.加氧化铁固体,固体全部溶解C.加紫色石蕊试液,溶液显蓝色 D.测溶液的PH,刚好等于75.(2022·浙江衢州·统考二模)盐酸能与多种物质发生反应。下列物质与盐酸反应的实质符合“H++OH-=H2O”的是( )A. B.C. D.6.(2022·浙江杭州·统考二模)科学实验过程中要规范操作,注意实验安全,如果发生意外也要冷静处理。下列意外事故的处理方法中,错误的是( )选项意外事故处理方法A洒在桌面上的酒精燃烧起来立即用湿抹布或沙子扑灭B稀酸飞溅到皮肤上立即用大量水冲洗再涂上3%~5%的小苏打溶液C误服氯化钡溶液立即喝大量鲜牛奶或鸡蛋清D碱液泼在衣服上用水冲洗后,再涂上硫酸溶液 A.A B.B C.C D.D7.(2022·浙江宁波·统考一模)下列物质暴露在空气中一段时间,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会因为化学变化而变小的是( )A.浓盐酸 B.石灰水 C.氢氧化钠溶液 D.浓硫酸8.(2022·浙江温州·统考一模)实验室欲收集一瓶干燥的二氧化碳气体,应选择的装置是( )A. B.C. D.9.(2022·浙江温州·统考一模)科学史上酸碱理论在不断发展,如下是其中一些理论的要点:19世纪末,酸碱电离理论:凡在水溶液中电离出的阳离子全部都是H+的物质叫酸;电离出的阴离子全部都是OH—的物质叫碱。20世纪初,酸碱溶剂理论:凡在溶剂中产生该溶剂的特征阳离子的溶质叫酸;产生该溶剂的特征阴离子的溶质叫碱。例如,液氨中存在如下平衡:2NH3=+,液氨作为溶剂时,为特征阳离子,为特征阴离子。20世纪20年代,酸碱质子理论:凡是能够给出质子(H+)的都是酸;凡是能够接受质子的物质都是碱。(1)根据酸碱电离理论,酸碱反应的实质是______。(2)已知硫酸氢钠的电离方程式是NaHSO4=Na++H++,小明判断硫酸氢钠是一种盐,小红判断硫酸氢钠是一种酸。小红判断的理论依据是______。(3)随着认知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酸碱理论的描述也在不断完善。下列分析合理的是______。(可多选)A.根据酸碱电离理论,酸性物质不一定是酸,碱性物质不一定是碱B.氯化铵在液氨中能产生NH4+,根据酸碱溶剂理论,氯化铵是酸C.在酸碱溶剂理论中,某物质可能既是酸,又是碱D.根据酸碱质子理论,酸是带正电的,而碱是带负电的E.酸碱质子理论扩大了酸和碱的范围,不再具有局限性。10.(2022·浙江杭州·统考一模)如图甲所示,烧杯中为一定量的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后的溶液,用胶头滴管逐滴滴入Na2CO3溶液,并用pH传感器测得烧杯内溶液的pH变化如图乙所示。 (1)胶头滴管逐滴滴入Na2CO3溶液的过程中,烧杯中可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2)当加入a mL Na2CO3溶液时,烧杯内溶液中的溶质是___________。11.(2022·统考二模)在做“某些酸、碱、盐之间是否发生反应”的探究实验时发现,酸碱之间的反应,往往没有明显的现象。那么如何判断酸碱发生了化学反应呢?(1)甲小组在烧杯中加入50mL氢氧化钠溶液,滴入几滴酚酞溶液,用滴管慢慢滴入稀硫酸,发现___________(填现象),证明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硫酸发生了化学反应。(2)乙小组进行了以下三个实验,并用温度传感器测定实验过程中的温度变化情况,得到了如右图所示的三条曲线。实验1:50mL稀硫酸与50mL氢氧化钠溶液混合(曲线a);实验2:50mL 稀硫酸与50mL蒸馏水混合(曲线b);实验3:50mL氢氧化钠溶液与50mL蒸馏水混合(曲线c)。对比三条曲线,可以得到如下结论:①氢氧化钠溶液和稀盐酸一定发生了化学反应。②酸碱反应是___________反应 (选。填“放热”或“吸热”)。(3)甲小组认为,乙小组得出“酸碱反应是放热反应"的结论不严谨,应该补充___________实验。12.(2022·浙江金华·统考一模)冬奥百年历史上的首支绿氢火炬在北京鸟巢点燃。火苗跳动背后,是我国新能源领域技术实力的绽放。某同学利用所学知识制作一支“氢燃料火炬”。实验步骤如下:步骤1:连接发生装置(如图),检查气密性:步骤2:选取一定量的稀盐酸与锌粒反应制取氢气;步骤3:将产生的氢气在导管口点燃,就制得一支迷你火炬;步骤4:残渣处理,再将所有装置进行多次洗涤。(1)图中仪器a的名称是___________。(2)通过上述方法制得氢气可能含其它气体杂质,为提高纯度,可将制得的气体先通入足量的___________溶液, 然后再通入足量的浓硫酸溶液;(3)步骤4中,为了证明制取装置是否洗涤干净,应取洗涤液加入___________,若无任何变化,证明洗涤干净;(4)“绿色化学”是指用化学的技术和方法去减少或杜绝对人类健康、生态环境有害物质的使用和产生,尽可能减少对环境的负作用。下列制取氢气的方法中,最符合上述理念的是_______(用字母表示) A.Zn+H2SO4= ZnSO4+H2↑B.2Al + 2NaOH + 2H2O = 2NaAlO2 + 3H2↑C.2H2O2H2↑+O2↑13.(2022·浙江衢州·衢州市实验学校教育集团(衢州学院附属学校教育集团)校联考三模)小伟在学习了人体的呼吸后,知道吸入和呼出的气体体积分数会发生变化(如图所示)。为了测得人体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的体积分数,用实验的方法进行测定。(1)为了定量收集一瓶呼出的气体,小伟选用下图中的______装置,并从集气瓶的导管a通入气体,可完成收集;A.B.C.D.E.(2)为了更准确地测定二氧化碳体积分数,小伟采用气体采集袋,收集了5.5L呼出的气体,并通过以下实验装置进行实验测定:装置A、B、C的名称以及它们在测定前后的质量变化如下表所示:序号名称测量前质量(g)通入气体后的质量(g)A浓硫酸100100.02B浓氢氧化钠溶液100100.06C浓硫酸100100.12 请根据表格中的数据,计算5.5L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的体积分数是多少______?(已知二氧化碳的密度为1.8×10-3g/cm3,写出计算过程,结果取两位有效小数)(3)小伟发现测得的结果和正常值相差较大,请你帮助小伟分析其原因可能是:______。14.(2022·浙江宁波·统考一模)利用如图所示实验装置(气密性良好),验证浓硫酸、浓盐酸的挥发性。其中甲、乙、丙三个广口瓶中依次装有浓硫酸、浓氨水、浓盐酸。已知:2NH3+H2SO4=(NH4)2SO4;(NH4)2SO4为白色固体。 实验步骤实验操作实验现象①打开K1,关闭K2,缓慢拉注射器A活塞甲中液面上方无明显现象②打开K2,关闭K1,缓慢拉注射器B活塞丙中液面上方出现大量白烟 (1)丙中发生化合反应,生成大量白烟(NH4Cl)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 (2)该实验能够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 (3)从微观角度解释甲中无白烟,而丙中出现白烟的原因是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D【详解】A、测定碳酸钠溶液的pH时,用玻璃棒蘸取碳酸钠溶液,滴在pH试纸上,再与标准比色卡对照,选项错误;B、用排水法收集氧气时,检验氧气是否收集满的标志是气泡从集气瓶口向外冒出,选项错误;C、比较锌片和铝片的化学活动性顺序时,将两种金属与等质量且同浓度的硫酸反应,观察产生气泡的快慢,选项错误;D、氢氧化钠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无明显现象,氢氧化钡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水,则鉴别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钡时,取样后滴加稀硫酸溶液,观察是否变浑浊即可,选项正确,故选D。2.D【详解】A、锌粒投入稀硫酸中,时间为零时,氢气质量为零,反应开始后氢气质量会随着反应的发生增加 ,不符合题意;B、氧化铜与氢气在加热时生成铜和水,足量的氢气与氧化铜充分反应,氧化铜的质量会随着反应的发生而减小,最终完全反应降为0,不符合题意;C、氢氧化钠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稀盐酸中缓缓滴加氢氧化钠溶液,溶液pH会从小于7不断增加,不符合题意;D、氯酸钾与二氧化锰混合加热 ,固体混合物中氧元素质量会随氧气的逸出而减少,因二氧化锰反应前后质量不变且其中含有氧元素,所以反应结束后氧元素保持质量不变,符合题意;故选D。3.C【详解】A、离子是带电荷的粒子,但带电荷的粒子不一定是离子,也可能是质子、电子等,故选项推理错误;B、溶液具有均一性和稳定性,但均一、稳定的液体不一定是溶液,也可能是某液体纯净物,如水,故选项推理错误;C、单质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单质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一定是单质,故选项推理正确;D、酸碱反应有盐和水生成,但有盐和水生成的反应不一定是酸碱反应,如CO2+2NaOH═Na2CO3+H2O,故选项推理错误。故选C。4.D【分析】稀硫酸与氢氧化钡恰好都完全反应后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水,溶液中既不含有氢氧化钡也不含有稀硫酸。【详解】A、加氯化钡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说明溶液中含有剩余的稀硫酸,二者没有恰好完全反应,故说法错误;B、加氧化铁固体,固体全部溶解,说明溶液中含有剩余的稀硫酸,二者没有恰好完全反应,故说法错误;C、加紫色石蕊试液,溶液显蓝色,说明溶液中含有氢氧化钡,二者没有恰好完全反应,故说法错误;D、测定溶液的pH,刚好等于7,溶液显中性,证明稀硫酸与氢氧化钡恰好完全反应,故说法正确。故选D。5.D【分析】酸碱中和的实质就是H++OH-=H2O。【详解】A、盐酸和碳酸钙反应生成氯化钙、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碳酸钙属于盐,该选项不符合;B、铁锈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铁,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Fe2O3+6HCl═2FeCl3+3H2O,氧化铁属于金属氧化物,该选项不符合;C、稀盐酸能与硝酸银溶液反应生成氯化银沉淀和硝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硝酸银属于盐,该选项不符合;D、稀盐酸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氢氧化钠属于碱,该选项符合。故选D。6.D【详解】A、燃烧是可燃物与氧气充分接触发生的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燃烧需要同时具备的三个条件:物质有可燃性、温度达可燃物的着火点、与氧气充分接触;灭火时只需要破坏一个条件即可。洒在桌面上的酒精燃烧起来,立即用湿抹布或沙子扑灭,原理是隔绝氧气,选项正确;B、稀酸飞溅到皮肤上立即用大量水冲洗再涂上3%~5%的小苏打溶液,因碳酸氢钠和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氯化钠、水,选项正确;C、误服氯化钡溶液,立即喝大量鲜牛奶或鸡蛋清,因牛奶或鸡蛋清都富含蛋白质,选项正确;D、碱液泼在衣服上,用水冲洗后,再涂上硼酸溶液,不能用硫酸,因硫酸的腐蚀性太强,选项错误。故选D。7.B【详解】A、浓盐酸具有很强的挥发性,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减小,但在空气中并没有发生化学变化,故错误;B、石灰水能够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发生化学变化生成碳酸钙沉淀,溶液的质量会减小,故正确;C、由于氢氧化钠溶液能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发生化学变化生成的是可溶性的碳酸钠,故错误;D、浓硫酸能吸收空气中的水分,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减小,但不会发生化学变化,故错误。故选B。8.B【详解】AB.浓硫酸具有吸水性且不与二氧化碳反应,可以作为二氧化碳的干燥剂,使用浓硫酸做干燥剂时,导管应该“长进短处”,故A错误,B正确。CD.氢氧化钠能和二氧化碳反应,不能做二氧化碳的干燥剂,故CD错误。故选B。9. H++OH-=H2O 酸碱质子理论 ABC【详解】(1)根据酸碱电离理论,酸电离产生的阳离子全是氢离子,碱电离产生的阴离子全是氢氧根离子,酸碱反应时,酸中的氢离子和碱中氢氧根离子结合成为水分子,即H++OH-=H2O。(2)酸碱质子理论认为凡是能够给出质子(H+)的都是酸,因为硫酸氢钠能电离出来氢离子,所以小红判断硫酸氢钠是一种酸。(3)A.酸碱电离理论认为:酸是电离产生的阳离子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碱是电离产生的阴离子全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所以酸性物质不一定是酸,碱性物质不一定是碱,故A正确。B.根据酸碱溶剂理论:凡在溶剂中产生该溶剂的特征阳离子的溶质叫酸;氯化铵在液氨中能产生NH4+,根据酸碱溶剂理论,氯化铵是酸,故B正确。C.酸碱溶剂理论:凡在溶剂中产生该溶剂的特征阳离子的溶质叫酸;产生该溶剂的特征阴离子的溶质叫碱。在酸碱溶剂理论中,某物质可能既是酸,又是碱,故C正确。D.酸碱质子理论:凡是能够给出质子(H+)的都是酸;凡是能够接受质子的物质都是碱。酸和碱物质本身不带电,故D错误。E.酸碱质子理论认为:任何能给出质子的物质(分子、原子或离子)都是酸,任何能接受质子的物质(分子、原子或离子)都是碱,酸碱质子理论扩大了酸和碱的范围,碳酸氢钠在溶液中可以电离出钠离子、氢离子、碳酸根离子,但是碳酸氢钠属于盐,还是具有局限性的,故E错误。故选ABC。10. 先有气泡产生,后有浑浊现象(或沉淀生成) 氯化钠、碳酸钠(或NaCl、Na2CO3)【详解】(1)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二氧化碳和水,若盐酸过量,溶液中有氯化钙、盐酸;若两者恰好完全反应,溶液中只有氯化钙;若碳酸钙过量,溶液中只有氯化钙;加入碳酸钠后,由图乙可知,一开始pH逐渐变大,一段时间后pH一直为7,说明碳酸钠先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二氧化碳和水,然后碳酸钠和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所以现象为:先有气泡产生,后有浑浊现象(或沉淀生成);(2)由图乙可知,当加入a mL Na2CO3溶液时,溶液的pH大于7,说明含有氯化钠、碳酸钠。11. 溶液先变为红色,后变为无色或由红色变为无色或红色褪去 放热 其他酸和碱反应【详解】(1)甲小组在烧杯中加入50mL氢氧化钠溶液,滴入几滴酚酞溶液,氢氧化钠溶液呈碱性,能使酚酞变红,用滴管慢慢滴入稀盐酸,因为生成的氯化钠呈中性,酚酞在中性时呈无色,所以当氢氧化钠完全反应时,溶液就会由红色变为无色,故整个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是:溶液先变为红色,后变为无色,该现象证明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盐酸发生了化学反应。(2)乙小组进行了三个实验,并用温度传感器测定实验过程中的温度变化情况,得到了题中所示的三条曲线。因为实验目的是通过中和反应时放出热量,从而判断酸、碱溶液发生了化学反应,所以增加实验2、实验3的目的是:盐酸、氢氧化钠溶液稀释时也会放出少量热,通过对比可证明中和反应放热。对比三条曲线可知,实验1中20多秒后溶液的温度达到最高24℃,此时反应结束,而实验2、实验3中最高温度都低于22℃,因此可得到的结论②是:酸碱中和反应是放热反应。(3)因为氢氧化钠和盐酸反应只是中和反应中的一个,不具有普遍意义,所以通过实验探究(2)得出"中和反应是放热反应”的结论不严谨,应该补充一个其他酸和碱发生的中和反应实验(如稀硫酸和氢氧化钾的反应)。如果通过补充实验也得出反应中放热的结果,就能得出“中和反应是放热反应”的结论。12. 长颈漏斗 氢氧化钠 硝酸银溶液 C【详解】(1)仪器a为长颈漏斗。(2)因盐酸具有挥发性,用锌与盐酸制取的氢气可能含有氯化氢和水蒸气,氯化氢溶于水形成盐酸,盐酸能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所以应将气体通入氢氧化钠溶液除去氯化氢,然后再通入浓硫酸进行干燥。(3)盐酸与硝酸银反应生成氯化银沉淀和硝酸,要证明装置是否洗涤干净,只需取洗涤液验证没有氯离子的存在即可,可取洗涤液加入硝酸银溶液,无明显现象,证明洗涤干净;(4)A、锌与硫酸反应,生成物硫酸锌对环境具有负作用,不符合题意;B、铝、氢氧化钠和水反应,涉及强碱的反应,生成物NaAlO2对环境具有副作用,不符合题意;C、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氧气是空气的成分,没有污染及有害物质,符合题意。故选C。13. DE 0.60% 二氧化碳在通过浓氢氧化钠溶液时,没被完全吸收,装置内有残余的二氧化碳气体没被吸收【详解】(1)呼出的气体的密度比水小且难溶于水,可用排水法收集,并利用排出水的体积来测定收集的呼出气体的体积,故选DE;(2)装置A是吸收呼出的气体中水蒸气(除杂),装置B的质量增加量为二氧化碳的质量,即100.06g-100g=0.06g,可得二氧化碳的体积分数为:≈0.60%;(3)二氧化碳在通过浓氢氧化钠溶液时,没被完全吸收,装置内有残余的二氧化碳气体没被吸收。14. NH3+HCl=NH4Cl 浓硫酸没有挥发性,浓盐酸具有挥发性 氨分子运动到甲、丙液面上方,甲中硫酸分子没有运动到液面上方与氨分子接触,而丙中氯化氢分子运动到液面上方并与氨分子接触反应生成氯化铵,故甲中无白烟,丙中出现白烟【详解】(1)打开K2,关闭K1,缓慢拉注射器B活塞,把乙中的气体分子拉入到丙中,丙中氨气和氯化氢化合生成白色固体氯化铵,生成大量白烟,故反应的的化学方程式写为:NH3 + HCl = NH4Cl。(2)该实验是要验证浓硫酸、浓盐酸的挥发性,而通过步骤①,甲中液面上方无明显现象,说明浓硫酸没有挥发到气体中,没有在液面上反应,可以证明浓硫酸没有挥发性,而通过步骤②,丙中液面上方出现大量白烟说明盐酸分子挥发到空气中了,在空气中遇到氨气分子,结合生成了大量的白烟,通过这两个实验步骤证明:浓硫酸没有挥发性,浓盐酸具有挥发性。(3)甲中无白烟,而丙中出现白烟的微观原因是:氨分子运动到甲、丙液面上方,甲中硫酸分子没有运动到液面上方与氨分子接触,而丙中氯化氢分子运动到液面上方并与氨分子接触反应生成氯化铵,则甲中无白烟,丙中出现白烟。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浙江省2022年中考科学模拟题汇编-54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的应用、燃烧的条件,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探究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浙江省2022年中考科学模拟题汇编-49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共2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探究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浙江省2022年中考科学模拟题汇编-39盐的性质及用途(探究题),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的质量分数,为原料可以制备纳米铁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