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件 第2部分 第5章 课时61环境问题
展开高中地理与初中的内容相差很大,初中多为是什么,在哪里,而高中是为什么,尤其高一的自然地理部分,学习时要求学生有较强的理科思维。考生在高三复习中可以在以下方面进展尝试:1、重书本抓主干。从最原始的概念入手,把这些概念都弄清,千万不要混淆一些概念,根底知识,这点来说就是地理成功的一半掌握了,这些根底东西一定要掌握非常好,才能灵敏运用。注重书中特别案例的学习,和特殊国家的自然特征、人文状况的学习。2、重原理抓过程。我们必须从根底知识抓起,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过地理原理关。如:气温与气压的关系;海陆热力差异形成的季风与季风气候;生态平衡的条件等。3、勤归纳会比较。要勤于考虑,注重平时的积累,将知识整理归纳形成主干,构建自己的思维导图。用联络的方法来表达头脑中的概念、思想和理论,把隐性的知识显性化、可视化。把平时遇到的区域的形成原因及影响因平素总结,把知识归纳成一个系统。4、多读图勤考虑。地理学习的灵魂是地图的阅读和使用,地图是学习地理必不可少的工具,没有地图就没有地理学,地图是我们获得地理知识的重要工具,地理学习不可以分开地图。5、重标准有条理。答题标准、有条理是文科综合的得分重要法宝,因此学生在平时就要注重培养标准做题的才能,以进步得分率。
第二部分 第五章 课时61
综合思维、区域认知:运用资料,归纳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环境问题的 表现
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1. 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人类通过生产活动从自然界获取所需的资源、并把资源转化为消费品,以此满足人类的消费需求;
人类生产活动和消费活动产生的废弃物,包括废水、废气、固体废弃物
2. 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人类向环境的索取超过环境承受能力
自然资源枯竭,生态破坏
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环境自身的净化能力
环境质量下降,产生环境污染
(2)环境问题的演化——
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有限,地球的大气、土地和水能够满足人类的生产和消费需要,人类排放的废弃物能够被自然环境降解
资源的消费和废弃物的排放数量剧增
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已在某些方面超过自然环境的调节能力,损害自然环境的支撑 服务功能,使自然环境偏离应有的稳定状态,从而发生大气污染、水污染、生态退化、 全球变暖等环境问题
人口数量人均资源消费量技术水平
“可再生资源不会出现资源短缺和枯竭问题”这种说法是否正确?
不正确 可再生资源的再生是以人类对自然资源合理利用为前提,如果人类活动的规模、强度超过了环境所能承受的限度,就会导致各种环境问题。因此,人类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不仅加快了资源的耗竭速度,而且会导致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1.图片中反映的环境问题属于生态破坏的是(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阅读下列四幅景观图,完成下面小题。
2.图片中反映的环境问题会导致右图中环境问题的是( )A.① B.②C.③ D.④
1. 主要环境问题及其表现
森林减少水资源危机矿产资源短缺
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减少
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
2. 环境问题的地域差异
酸雨的防治措施有哪些?
开发新能源,如太阳能,风能,核能,可燃冰等。提倡使用公共交通工具改进燃煤技术,减少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的排放量。工业废气处理后再排放;使用天然气等清洁能源,优化能源利用结构。
2010-2014年全球荒漠化风险分布
环境问题与自然灾害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二者都影响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甚至危及人类的生存。其中,自然灾害主要是自然原因引起的。而广义的环境问题包括自然原因产生的环境问题和人为原因产生的环境问题。
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和资源短缺之间的关系
(1)环境污染指由于人类任意排放废弃物和有害物质,导致环境质量下降。(2)生态破坏指由于人类对环境的破坏,导致环境退化,从而影响人类生产和生活。(3)资源短缺指资源数量不能满足人类的需求。环境污染往往引起生态破坏和资源短缺,生态破坏往往引起资源短缺,资源短缺也会引起生态破坏。(4)各地区由于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和政策的不同,所面临的环境问题也不同。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将碳源定义为向大气排放二氧化碳的机制,将碳汇定义为从大气中清除二氧化碳的过程、活动或机制。碳达峰是指某一个时刻,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历史最高值,之后逐步回落。我国承诺在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读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碳循环过程中的碳汇有( )①煤、石油、天然气燃烧②动植物的呼吸 ③海洋生物呼吸④陆地植物光合作用 ⑤海洋植物光合作用 ⑥降水中和A.①②③B.④⑤⑥C.①②⑤D.③⑤⑥
A.①②③B.②④⑤C.②③⑤D.③④⑥
2.我国为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下列措施有效的是( )①循环使用淡水资源 ②积极推广生物碳汇技术 ③调整优化能源消费结构 ④将高耗能企业转移出国 ⑤征收碳税,以促进行业绿色转型 ⑥停止使用化石燃料
3.从长远看,实现“碳中和”会A.阻碍经济发展B.减少能源消耗总量C.减轻大气污染D.减缓极冰融化速度
1. 影响生活质量,危害人类健康
(1)大气、水、固体废弃物和噪声等污染,会直接损害人的生活质量和健康。(2)有些污染物质会残留或富集在农产品和工业产品中,危害人类的身体健康。
2. 环境问题制约社会经济发展
环境问题不仅直接造成生命财产的损失,也对自然环境的服务功能造成损害,进而制约社会经济发展。
1. M湖水质恶化最主要的污染源来自( )A.水产养殖B.牧场放牧C.海水倒灌D.石油工业
下图中的M湖是南美洲最大的湖泊,湖区渔业资源丰富,湖岸水产养殖业发达,四周牧场连片。为方便湖底石油的开采及出口,人们将连接外海的水道拓宽、挖深并定期清淤,现可通行远洋油轮。近年来,这个巨大的“聚宝盆”陷入了水质恶化的困境。为此,湖区管理部门制定了长远的治理规划,尤其是工业布局向北调整。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 应对湖泊污染的措施中最有效的是( )A.水产养殖由淡水转为海水养殖B.修建大型挡潮闸阻挡水交换C.牧场围栏放牧、划区轮牧D.湖区炼油设施移到入海口
1.环境问题原因分析(1)人为原因目前的环境问题主要是人为原因造成的。主要从两方面分析:人类掠夺自然资源和向环境排放废弃物。
2.环境问题的表现(1)环境污染
(全国文综Ⅱ)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2分)陕西南部的秦岭地区是我国大熊猫分布的重点区域。该地区曾经是重要的林木采伐区,20世纪70年代开始先后有多家森工企业在该区内进行采伐作业,1998年后全面停止采伐天然林。下图示意1976年、1987年和2000年该地区大熊猫栖息地范围的变化。
(1)描述该地区大熊猫栖息地范围的变化。(7分)(2)分析导致该地区大熊猫栖息地范围变化的人为原因。(9分)(3)说明协调道路建设与野生动物栖息地保护的主要途径。(6分)
本题组以“陕西南部的秦岭地区大熊猫栖息地范围的变化”为背景材料,根据考生所具备的基础地理知识和基本能力,按照“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设问思路,设计了三个相互关联的小题,引导考生探究“秦岭地区大熊猫栖息地范围的变化”这一地理事实背后的原因。
人类与地理环境协调发展。
重点考查考生对地理事象空间分布与演变特点的归纳与表达能力、从情境材料中获取地理信息并进行逻辑推理与判断的能力。考查了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的核心素养。
第(1)题 大熊猫“ 范围”表达的是大熊猫的空间分布,重在就某一具体的时期,描述大熊猫栖息地范围的空间 特征;“变化”表达的是 演变,本题重在描述大熊猫栖息地分布的 大小变化及趋势;结合材料和图提供的时间信息和空间信息,就可以归纳出大熊猫栖息地范围的变化。
第(2)题 材料中已经告知不同时期对应的人类活动,对照图中不同时期大熊猫栖息地范围的变化,建立对应的逻辑联系:砍伐森林— 破坏—栖息地面积 ; 修建—人类活动(车流)增加—阻碍大熊猫迁移—栖息地 ;停止砍伐林木(修建秦岭隧道)—林区采伐道路废弃—促进大熊猫迁移—栖息地碎片化程度 。
第(3)题 协调环境问题的途径就是针对问题对症下药。材料中野生动物栖息地产生碎片化、面积缩小等问题,是由于修建的道路穿越栖息地;对栖息地造成割裂;修建道路时对沿线植被的破坏,造成栖息地面积缩小,所以最根本的措施是避免新修建的道路经过栖息地;对于不能避开的线路,则尽可能减少对植被的破坏,并预留动物活动的空间、通道;已经形成碎片化的栖息地,设计 廊道,给碎片化的栖息地之间提供动物的联系通道。
答案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世纪70年代(1976年),栖息地连成一片;到80年代后期(1987年),栖息地面积退缩,碎片化严重;90年代至21世纪初(2000年),栖息地面积有所增加,碎片化趋势减弱,分布范围有向北、向西扩展的趋势。
大规模采伐森林(对植被破坏大),导致栖息地缩小;修建道路(国道、省道以及林区采伐道路),导致栖息地碎片化;人类干扰活动大幅减少(全面停止采伐天然林,108国道秦岭隧道通车等),植被得到了较快恢复,促进大熊猫栖息地的恢复与扩展。
合理规划,道路选线尽量避开野生动物栖息地;在经过野生动物栖息地时,建设野生动物穿越道路的生态廊道;修建道路时尽量减少对周边植被的破坏,修复因道路施工遭破坏的植被。
(2022·四川遂宁市模拟)火烧是生态系统中重要的干扰因子之一,对生态系统中的动植物、土壤、水文及微生物产生一定影响。如图示意敦煌西湖荒漠湿地芦苇植物群落火烧后第一年干扰样地和未干扰样地植物群落特征变化。研究发现,火烧干扰后芦苇植物群落的植物萌芽时间提前,枯黄时间推后。据此完成1~3题。
1.火烧干扰区域发生时A.表土含水量降低 B.地下水位上升C.太阳辐射增强 D.地表温度下降
2.火烧第一年后,芦苇植物群落A.盖度增加 B.高度降低C.密度增大 D.生长期缩短
3.火烧干扰区域入侵植物的生长习性是A.喜湿耐寒 B.喜阴忌晒C.喜光耐旱 D.喜凉忌涝
4.该国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主要环境问题有①南部雨林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 ②南部水资源短缺、沙尘暴频发 ③北部酸雨严重、土地退化 ④北部土地荒漠化、次生盐碱化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5.推测图示国家与我国之间的商品贸易主要集中于A.煤炭、粮食B.煤炭、工业制成品C.石油、工业制成品D.石油、粮食
(2022·山东济宁市模拟)青草沙水库位于长江南支入海口的长兴岛,圈围近70平方千米的水面,是上海市多个自来水厂的水源地。如图示意青草沙水库工程及其地理位置。据此完成1~2题。1.与黄浦江上游水源地比较,青草沙水源地的优点是①水质较好 ②水量稳定 ③输水泵站用电少 ④上溯海水影响小A.①② B.①③C.②④ D.③④
2.每年5~9月,青草沙水库采取“上游水闸引水,下游水闸排水”的运行方式,主要目的是A.保障围堤安全度汛 B.减少库区泥沙淤积C.预防水体富营养化 D.利用水位落差发电
热带云雾林是指热带潮湿地区被持续性或季节性云雾覆盖的森林,是热带森林植被的一种特殊类型,一般分布在热带狭窄的海拔较高的小范围内,是世界上“研究最少的森林”。哥斯达黎加的热带云雾林分布于该国中部山地,许多植物利用树叶吸收雾水以此获取水分。近年来,哥斯达黎加热带云雾林的云雾层上升,使得依靠云雾汲取水分生存的树木变得岌岌可危。如图示意哥斯达黎加热带云雾林分布。据此完成3~5题。
3.哥斯达黎加热带云雾林的“云雾”来源于A.东北信风挟带的加勒比海水汽B.西南季风带来的太平洋水汽C.西北季风带来的尼加拉瓜湖水汽D.盛行西风带来的太平洋水汽
4.热带云雾林成为世界上“研究最少的森林”主要是因为①人体舒适度差 ②植被破坏严重③分布范围较小 ④大气含氧量少A.①② B.③④C.①③ D.②④
5.哥斯达黎加热带云雾林生存面临巨大威胁的原因可能是A.乱砍滥伐 B.病虫危害C.水土流失 D.全球变暖
区域调查是地理研究的重要方法,通过调查发现,美国某城镇主要产业活动包括农牧业生产、矿产开发、林木轮伐等,毗邻的湖泊是其主要水源地,近年来湖泊中氮、磷等元素逐年增加。如图为“该城镇所在区域简图”。据此完成6~8题。6.城镇东侧湖泊污染物的主要来源是A.农牧业生产 B.林区生产C.矿山开采 D.高尔夫球场运营
7.到河口自然保护区调查时,能直接观察到生态环境质量变差的现象是A.生物种类减少 B.土壤重金属增加C.树木生长缓慢 D.大量繁殖的藻类
8.为满足城镇发展,在废弃运河边建设电厂,从河流调水将影响A.河口自然保护区 B.城镇居民的饮水C.农场畜牧业发展 D.工矿企业的生产
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材料一 2011年3月11日13时46分发生在西太平洋国际海域的里氏9.0级地震,震中位于(38.1°N,142.6°E),震源深度约10千米。日本气象厅随即发布了海啸警报称地震将引发约6米高海啸,后修正为10米。其中大船渡市的海啸浪高达23.6米,相当于8层楼高的滔天巨浪。
材料二 2019年中国和日本部分数据比较表。
核电站主要用铀-235裂变产生的能量来发电,它不排放CO2,产生的核废料也绝对封存。核电站运行需要大量冷却水。一座100万千瓦的核电站每年需要铀燃料30~40吨,而相同功率的火电站需要耗煤300~400万吨。
材料三 日本福岛核电站因地震导致核泄漏,放射性物质一部分随大气扩散,一部分随水流出,排入大洋。
(1)简析海啸对大船渡市破坏严重的主要原因。(6分)
答案 震级高、距离震中近,引发的海啸强度大;地处海湾;居民区集中分布在沿海峡谷中的低地。
(2)从能源产消角度分析日本选择核电为主力能源的主要原因。(6分)
答案 日本能源消费量大,石油(常规能源)等能源自给率低,对外依赖程度和运输压力大;核能的能量密度大,核电站所需原料少,发电量大,运输成本低,产生的废弃物少,是清洁能源。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16章第2节环境问题及其危害课件: 这是一份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16章第2节环境问题及其危害课件,共41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必备知识·落实基础性,生态退化,人口数量,舒适感,服务功能,关键能力·提升综合性,考点一,考点二,生态恢复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新人教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件 第3部分 第2章 课时65 区域发展的自然环境基础: 这是一份新人教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件 第3部分 第2章 课时65 区域发展的自然环境基础,共54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策略,自然条件与区域发展,自然资源与区域发展,课堂小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新人教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件 第1部分 第2章 第1讲 课时4 地球的宇宙环境: 这是一份新人教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件 第1部分 第2章 第1讲 课时4 地球的宇宙环境,共54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地球的宇宙环境,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