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文临安春雨初霁教学设计
展开这是一份语文临安春雨初霁教学设计,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研读诗歌,比较阅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临安春雨初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语言构建与运用:理解全诗,能用准确的语言描绘出诗句的意思。
2.思维发展与提升:归纳本诗的艺术特色,进而了解陆游创作的风格和特点;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作者复杂的感情。
3.审美鉴赏与创造:领会诗文描绘的大自然之美以及诗句本身的美。
4.文化传承与理解:理解陆游等爱国志士壮志难酬、无路请缨的悲愤情怀,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作者复杂的感情。
难点:掌握这首诗的艺术特色,了解陆游创作的风格和特点。
教学方法
诵读法、点拨法、自主合作探究法、师生交流法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清代爱国主义志士梁启超在读陆游诗集时写道“诗界千年靡靡风,兵魂销尽国魂空。集中什九从军乐,亘古男儿一放翁”。热烈赞赏了陆游诗歌中渴望建功立业、为国驱驰之志至老不衰的高昂格调,高度评价了陆游千古难遇的奇男子气概。我们学过陆游哪些诗歌?请谈谈你心目中的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书愤》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示儿》
二、知识链接
(一)作者简介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出生于北宋灭亡之际,成长在偏安的南宋。家庭的流离、国家的不幸、民族的不幸,使他从小就有深沉的家国情怀以及收复失地的强烈意志。他一贯坚持抗金主张,但在政治斗争中屡遭朝廷的排挤打击,可是他始终不渝地坚持自己的理想。嘉定二年(210),85岁的老诗人,抱着“死前恨不见中原”的遗恨离开人世。
(二)写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淳熙十三年(1186),此时陆游已62岁,在家乡山阴(今浙江绍兴)赋闲了五年。诗人少年时的意气风发与壮年时的裘马轻狂,都随着岁月的流逝一去不返了。虽然他光复中原的壮志未衰,但对偏安一隅的南宋小朝廷的软弱与黑暗,是日益见得明白了。
这年春天,陆游又被起用为严州知府。赴任之前,先到临安(今浙江杭州)去见皇帝,住在西湖边上的客栈里听候召见,在百无聊赖中,写下了这首广泛传诵的名作。(与《书愤》同一年春写就)
(三)解题
“临安”:南宋都城,今浙江杭州。
“春雨”:点明时节和天气。
“霁”(jì):雨雪停止,天气放晴。
三、整体感知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诵读时一般读成“二二二一”或“二二一二”节拍。
临安春雨初霁
陆 游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诗歌大意:
如今的世态人情淡得像一层薄纱,谁又让我乘马来到京都做客沾染繁华?
住在小楼听尽了一夜的春雨淅沥滴答,明日一早深幽的小巷便有人叫卖杏花。
铺开小纸从容地斜写着草书,在小雨初晴的窗边细细地煮水沏茶、撇沫,试品名茶。
不要叹息那京都的尘土会弄脏洁白的衣衫,清明时节还来得及回到镜湖边的山阴故家。
四、研读诗歌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1.“世味年来薄似纱”用了什么手法?
明确:
比喻,感叹世态人情薄得就像半透明的纱。
2.“谁令”——诗人渴望建功立业,收复失地,既是重新起用,应是老骥伏枥,为何有此语?
明确:
讽喻,南宋朝廷不图恢复,得过且过,在这样的环境里做官,又有什么意思呢?因此诗人不提受职一事,而只说谁让我到京城来做客呢?
情感:迫不得已来京,表达了诗人的无奈。首联提挈全诗,奠定了抑郁惆怅的感情基调。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颔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运用什么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明确:
(1)画面:描绘了一幅明艳生动的春光图。诗人只身住在小楼上,彻夜听着春雨的淅沥;次日清晨,深幽的小巷中传来了叫卖杏花的声音,淡雅的春意油然而生。
(2)手法:借景抒情、反衬:以乐景写哀情,明媚的春光与自身落寞的情怀构成了鲜明对照,表达了旅居京城时的郁闷惆怅,壮志难酬的感伤和无奈。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颈联主要运用哪种表达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明确:
(1)手法——用典
(2)效果——“矮纸”指短纸、小纸,“草”是草书。此处用了张芝的典故。张芝擅长草书,但平时多写楷书。人问其故,他说写草书太花时间,所以没工夫写。陆游借以表明自己客居京华,闲极无聊,以草书消遣。
国家正是多事之秋,自己却无事而作草书,晴窗下品茶消磨时光,用日常细节含蓄表达诗人报国无门、蹉跎岁月的愤懑之情。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注释:素衣:原指白色衣服,代指布衣之士或贫寒读书人,喻清白的操守。(身着一袭素衣,不要感叹京城风尘四起,等到清明我就可以回到家中了。)
思考:尾联主要运用哪种表达手法,表达怎样的情感?
明确:
用典:陆机的《为顾彦先赠妇》诗中云:“京洛多风尘,素衣化为缁”。意为京都风尘会把人的白衣裳变黑。——官场污浊,但洁身自好
等到清明节我便可到家——因京中闲居无聊,志不得伸,还不如回乡躬耕。——悲愤,厌倦官场,希望归乡
五、比较阅读
自主学习,细读《书愤》和《临安春雨初霁》两首诗歌,完成下面问题。
1.这两首诗在意象的选取上有何不同?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明确:
①《书愤》:选取中原、山岳、楼船、夜雪、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等意象,意境恢弘气势。
②《临安春雨初霁》:选取纱、小楼、春雨、深巷、杏花、矮纸、晴窗、细乳、茶、素衣等意象,意境清新明丽。
2.这两首诗各写了什么内容事件?
明确:
①《书愤》:
首联回忆早年收复中原的豪情壮志。
颔联追怀往事,写两次抗金斗争的胜利。
颈联写怀才不遇,岁月蹉跎。
尾联赞美诸葛亮的《出师表》。
②《临安春雨初霁》:
首联谈及“世味薄”与“客京华” 。
颔联写一夜未眠听春雨,春光在卖花声里透出。
颈联写闲书煮茶,消磨时光。
尾联写京中风尘污浊,不如回乡躬耕。
3.说说这两首诗分别用哪些手法来抒发情感?
明确:
《书愤》:
① 比喻。“北望中原气如山”,陆游将自己渴望收复中原的雄心比作山,形象生动写出了自己渴望收复中原的气势之足。
②列锦。颔联六个名词叠加,起到写景抒情、叙事述怀的艺术效果。
③用典。颈联化用南朝宋名将檀道济自称“万里长城” 自比,表达诗人捍卫国家,舍我其谁的决心 。
④虚实结合。前四句回忆往事,为虚,后四句着眼现实,为实。
《临安春雨初霁》:
①比喻。“薄似纱”将情感比作纱,写出了当时社会人情的淡漠。
②以乐景写哀情。用明媚的春光反衬其落寞情怀,在京城无事可做,整夜听雨的郁闷惆怅。
③用典。尾联化用“京洛多风尘,素衣化为缁”,在京城闲居无聊,不如回乡躬耕,表达对官场的厌倦和归乡的愿望。
4.这两首诗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相同点是什么?
明确:
《书愤》:
①青壮年时期的豪情壮志。
②时光虚掷、功业难成的悲愤。
《临安春雨初霁》:
①流露出怀才不遇的悲愤和伤感。
②对恶浊的官场的厌倦和盼望归乡的心情。
相同点:都表达了收复中原的雄心壮志、壮志难酬的苦闷、对统治者的不满,抒发了心中的悲愤。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下册临安春雨初霁教案设计,共3页。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下册临安春雨初霁教案,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新课导入,巩固提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人教统编版古诗词诵读临安春雨初霁教学设计及反思,共1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知人论世,整体感知,深入研读,拓展延伸,课堂小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