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7课 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与世界格局的演变课堂检测
展开课时分层作业(七) 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与世界格局的演变
(建议用时:40分钟)
1.新航路的开辟,推动了人口的迁移,出现了族群混合现象,其中,族群混合程度最高的地区是( )
A.美洲 B.大洋洲
C.非洲 D.亚洲
A [在世界人口迁移的过程中,原住民印第安人、欧洲白人、非洲黑人以及其他混合血统的人共同生活在美洲,使美洲成为世界上族群混合程度最高的地区,故选A项。]
2.地理大发现以后,世界面貌发生很大变化:人种重新分布,物种频繁交流等。下面原本属于美洲特产的是( )
A.茶叶、丝绸 B.象牙、瓷器
C.玉米、烟草 D.香料、番薯
C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玉米、烟草属于美洲特产,故C项正确;茶叶、瓷器产自中国,香料产自马来群岛,均属于亚洲特产,故A、B、D三项错误。]
3.意大利的威尼斯商人到东地中海组织货源,但发现已经没有什么香料了,而葡萄牙首都里斯本却成为东方商品的仓库。葡萄牙在印度购买一公担胡椒不到3杜卡特,在里斯本却以40杜卡特出售,此现象最可能出现在( )
A.新航路开辟后 B.第一次工业革命
C.第二次工业革命 D.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
A [根据材料“葡萄牙首都里斯本却成为东方商品的仓库”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后,葡萄牙控制了通往东方的海上贸易路线,从而导致出现材料中的现象,故A项正确;B、C、D三项的时间均与材料不符,排除。 ]
4.美洲白银生产量在16世纪约为17 000吨,到17世纪约为37 000吨。在17世纪产量中约有27 000吨运抵欧洲,然后欧洲又将约48%运往亚洲。材料主要反映了( )
A.欧洲列强加紧对外输出资本
B.欧洲殖民者对亚非拉国家和地区的残酷剥削
C.世界贸易中心转移到了亚洲
D.欧洲同世界各地的商业联系日益密切
D [根据材料“美洲白银……有27 000吨运抵欧洲,然后欧洲又将约48%运往亚洲”可知,白银在美洲、欧洲、亚洲之间流通,说明欧洲同世界各地的商业联系日益密切,故D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欧洲列强加紧对外输出资本是在19世纪,故A项错误;材料只能反映白银的流通问题,不能说明欧洲殖民者对亚非拉国家和地区的残酷剥削,故B项错误;当时的世界贸易中心仍然在欧洲大西洋沿岸,故C项错误。]
5.17世纪,随着美洲种植园经济和金银矿的开发,欧洲国家确立了“非洲服务于美洲”的总政策。材料中所说的“总政策”体现为( )
A.向美洲倾销廉价商品 B.引进非洲农作物品种
C.贩卖黑人奴隶到美洲 D.向美洲提供生产设备
C [17世纪,非洲没有廉价的商品流向美洲,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引进非洲农作物品种的内容,故B项错误;“非洲服务于美洲”即把非洲的黑人劳动力贩卖到美洲,故C项正确;非洲落后,没有先进的生产设备,故D项错误。]
6.全球海路的开辟大大提升了海路在世界贸易中的重要性,西班牙经营的横跨太平洋的贸易,主要在两殖民地之间进行,这两殖民地是( )
A.巴西和澳门 B.菲律宾和墨西哥
C.日本和印度 D.马尼拉和马六甲
B [西班牙经营的横跨太平洋的贸易,主要在其两大殖民地菲律宾和墨西哥之间进行,故选B项。]
7.《中世纪晚期欧洲经济社会史》中写道:“1500年以后,(欧洲)民众生活水平下降了,而实业阶级却发了大财,正像经济危机时代的暴发之徒经常所做的那样。”这主要是由于( )
A.价格革命的发生 B.东方商品的输入
C.经济危机的爆发 D.资产阶级的剥削
A [1500年以后,在新航路开辟的影响下,欧洲从非洲和美洲掠夺大量黄金和白银,导致欧洲境内物价上涨,被称为“价格革命”,影响了民众的生活水平,带来了资产阶级的兴起,故A项正确;东方商品的输入不会导致欧洲民众生活水平下降,故B项错误;第一次经济危机爆发是在1825年的英国,故C项错误;资产阶级的剥削与材料“实业阶级却发了大财”不符,故D项错误。]
8.《公司的力量》一书中写道:“在大航海带来的时代剧变中,人类数千年来建立在亲友、乡邻关系基础上的传统商业组织,已无法提供足够的人力和资金。商业合作必须跨越血缘和地缘,超越人格和亲情。”这段话反映的地理大发现以后欧洲商业革命的主要表现是( )
①商品种类增多 ②经营方式转变 ③贸易中心转移 ④贸易范围扩大
A.①③ B.②④
C.③④ D.①③④
B [商品种类增多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故①错误;根据材料“传统商业组织,已无法提供足够的人力和资金。商业合作必须跨越血缘和地缘,超越人格和亲情”可知经营方式转变,故②正确;贸易中心的转移在材料中未涉及,故③错误;根据材料“商业合作必须跨越血缘和地缘”可知贸易范围扩大,故④正确;因此B项正确。]
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人类历史发展为世界历史,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一些生物学家认为,自哥伦布大交换发生后,生物系统中曾经截然不同的地方都变得相似了。……“冒烟的草叶”是第一个扩散到欧洲、亚洲和非洲的产品,成为大交换浪潮的浪头。大交换的影响是多方位的。马克思曾经指出:“世界历史不是过去一直存在的;作为世界史的历史是结果。”这个历史结果是经历了15、16世纪以来一系列重大转折之后才出现的。
——据吴于廑《世界史》、[美]查尔
斯·曼恩《1493:物种大交换开创的世界史》等整理
材料二 美洲历史通常被说成是欧洲人来到一片几乎无人居住的荒野。但是数个世纪以来,大多数外来者都是非洲人,而这片土地并不是空荡荡的,而是住满了数以百万计的原住民……当教科书开始认识到这一半球中的大多数人口的构成的时候,这些人也大都被描绘成欧洲人扩张中的无助的受害者:印第安人在殖民者的袭击到来之前逃跑,非洲人被套上枷锁在种植园中被鞭子驱赶着劳作。……奴隶制迫使数以百万计的非洲人和印第安人忍受痛苦而悲惨的生活,迫使这些地区卷入世界近代化的进程。
——摘自[美]查尔斯·曼恩《1493:
物种大交换开创的世界史》
(1)指出材料一中“冒烟的草叶”的传播路径,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概括15、16世纪以来世界发生的打破各国、各地区、各民族间闭关自守状态的一系列重大转折。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归纳殖民主义者暴富的重要途径,指出16世纪第一批被掠贩非洲黑人的命运。
[解析] 第(1)问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冒烟的草叶’是第一个扩散到欧洲、亚洲和非洲的产品,成为大交换浪潮的浪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美洲——欧洲——欧美之外。第二小问,根据所学知识从地理大发现、海外殖民扩张、开启世界市场的形成之路、世界逐渐从分散走向整体等角度分析。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所学知识从殖民掠夺、屠戮、黑奴贸易、不平等贸易等角度分析。第二小问,依据材料二“非洲人被套上枷锁在种植园中被鞭子驱赶着劳作。……奴隶制迫使数以百万计的非洲人和印第安人忍受痛苦而悲惨的生活”可得出成为黑奴、命运悲惨等。
[答案] (1)传播路径:美洲——欧洲——欧美之外。
转折:地理大发现(开辟新航路,“发现”新大陆);海外殖民扩张;开启世界市场的形成之路。世界逐渐从分散走向整体。
(2)途径:殖民掠夺、屠戮(种族灭绝);不平等贸易。
命运:成为黑奴;命运悲惨。
10.对下图所示的主题,描述最为恰当的是( )
A.疾病与灾难 B.掠夺与杀戮
C.交流与联系 D.冒险与财富
C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的开辟打破了世界各地相对孤立、隔绝的状态,促进了物种的交流,之后的早期殖民扩张加强了新旧世界的经济文化联系,故C项正确。]
11.“人被打上烙印,像牲畜一样,被关在阴暗的地下室/只有经过永别之门,才能离开牢狱/许多人死在航程上——不愿意被送到另一个国家,卖给另一个奴隶主/跳进海里,滋养了大群的鲨鱼……”此诗主要反映了近代西方殖民者( )
A.进行罪恶的奴隶贸易的情景
B.从事可耻的鸦片贸易的情景
C.对印第安人进行种族灭绝的情景
D.开辟新航路的情景
A [材料中“死在航程上”“卖给另一个奴隶主”生动形象地反映了西方殖民者进行奴隶贸易的情景,故选A项。]
12.16世纪的世界出现了这样一些现象:美洲生产的烟草、蔗糖、咖啡及棉花销往欧洲等地,其所必需的日用品如粮食、布匹等却需从欧洲进口;亚洲的茶叶、丝绸、瓷器和香料等奢侈品也出现在全球各地。这说明( )
A.地理大发现直接导致该现象出现
B.全球性的经济联系不断加强
C.欧洲的主要商路和贸易中心转移
D.欧洲旧有的经济秩序遭到了冲击
B [根据材料“美洲生产的烟草、蔗糖、咖啡及棉花销往欧洲等地”“亚洲的茶叶、丝绸、瓷器和香料等奢侈品也出现在全球各地”可知,世界市场的开拓使新的商品出现在各国市场上,引起广泛的物种交流,全球性的经济联系不断加强,故B项正确;A、C两项在材料中均没有体现,故排除;材料没有涉及欧洲新旧经济秩序的比较,故排除D项。]
13.16世纪早期,葡萄牙人开辟了澳门到里斯本、日本长崎、菲律宾马尼拉等地的贸易航线。1567年,明朝政府准许百姓从事对外贸易。此后西班牙人也开辟了中国、菲律宾、墨西哥之间的贸易。通过全球贸易渠道,大部分白银最终流入中国。此材料反映出( )
A.澳门成为明清经营外贸的唯一港口
B.明朝政府坚持一贯的对外贸易政策
C.作为流通货币的白银主要产自西欧
D.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市场的组成部分
D [根据材料可知,16世纪早期,葡萄牙人开辟海外贸易航线,中国和许多国家发生了贸易往来,说明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市场的组成部分,故D项正确;“唯一港口”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朝后期,统治者实行“海禁”政策,排除B项;材料中未提及白银的产地,排除C项。]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16世纪和17世纪,由于地理上的发现而在商业上发生的并迅速促进了商人资本发展的大革命,是促使封建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过渡的一个主要因素。世界市场的突然扩大,流通商品种类的增多,欧洲各国竭力想占有亚洲产品和美洲资源的竞争热,殖民制度——所有这一切对打破生产的封建束缚起了重大作用。
——摘编自《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材料二 玉米这一美洲特产,地理大发现后很快传到中国西南部、非洲及东南亚。马铃薯、烟草、可可等美洲特产,也传到亚欧非诸洲。非洲所产的咖啡传到欧美,成为人们生活中的必需品。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史编》
材料三 英国资本原始积累的来源是殖民掠夺和贩卖黑奴。英国侵入印度后,仅在1757—1815年的五十八年间,就从印度总共榨取了约十亿英镑的财富。仅利物浦一地的奴隶贩子在1783—1793年的十年间,就贩卖奴隶三十五万多人,赚得一千五百多万英镑。
(1)材料一中“地理上的发现”指的是什么?依据材料归纳地理大发现在哪些方面促进了欧洲的发展?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
(3)综合以上材料,你对殖民主义有何评价?
[解析] 第(1)问,根据材料一“在16世纪和17世纪,由于地理上的发现而在商业上发生的并迅速促进了商人资本发展的大革命”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地理上的发现”指的是新航路的开辟。根据材料一“世界市场的突然扩大,流通商品种类的增多,欧洲各国竭力想占有亚洲产品和美洲资源的竞争热,殖民制度……”即可概括地理大发现在哪些方面促进了欧洲市场的发展。第(2)问,根据材料二“玉米这一美洲特产,地理大发现后很快传到中国西南部、非洲及东南亚。马铃薯、烟草、可可等美洲特产,也传到亚欧非诸洲。非洲所产的咖啡传到欧美,成为人们生活中的必需品”即可回答。第(3)问,根据材料可以看出殖民主义具有双重影响,回答时要从对欧洲的积极方面与对殖民地和被殖民地区的消极方面进行作答。
[答案] (1)新航路的开辟。方面:商业革命、世界市场的扩大、殖民制度等。
(2)现象:地理大发现促进了世界物种交流,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
(3)积极:加速了西欧的资本原始积累和世界市场雏形的出现。消极:给殖民地和被殖民地区带来深重灾难。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7课 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与世界格局的演变课堂检测: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7课 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与世界格局的演变课堂检测,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7课 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与世界格局的演变课时训练: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7课 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与世界格局的演变课时训练,共7页。
高中历史第三单元 走向整体的世界第7课 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与世界格局的演变同步测试题: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第三单元 走向整体的世界第7课 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与世界格局的演变同步测试题,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材料分析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