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通练透】 专题14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展开高考二轮生物复习策略
高考能否考好,二轮复习是一个关键环节。经过一轮复习,往往学生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生物基础知识总是记不准、用不好;对实验探究题感觉不好做,做不好;题读不准,作答了却不得分;对难度稍微大点的生物题比如遗传题缺乏思路,且不能举一反三。为了提升二轮复习的效率,我们可以做好以下几点。
一、对知识进行层级化的框架梳理:生物知识点比较多,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以逻辑关系对知识进行层级化的“知识框架”梳理,以便让学生更牢固地掌握基础知识, 从而能够更好地把知识融会贯通。
二、回归教材,注重教材细节:新课标I卷的题“不偏”“不怪”“不坑”,不会在题目中设“语言陷阱”,大多数题考查的内容直接或改编至教材。
三、帮助学生进行“方法类知识”的梳理,深入理解生物学研究方法:新高考命题的呈现,往往是延续科研人员的思维过程。理解生物学的研究方法,可以很好地提升学生实验分析能力。
四、掌握生物学实验的两大要素:自变量和对照。
自变量保证了实验设计的逻辑正确,对照保证实验在特定条件下进行。所有的实验设计题都是由自变量得到的因变量(实验结论),因此在做实验题时首先要找准自变量。
五、帮助学生总结一些答题技巧
做选择题要把握住几点:(1)高考题往往有非常明确的选项,比我们平时的模拟题要简单,所以千万不要把高考题看得太难,不要想多了,想复杂了。(2)高考题考查的对象一般是重要概念和基本素养,对于重要概念不能过于死记硬背,要理解。(3)生物不是数学,不考复杂的计算,数字越复杂,答案可能越简单。所以要善于运用倒推法、排除法来做选择题。
做好以上几点,相信二轮复习后学生会有一个很大的提升
解密14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分层训练)
A组 基础练
第I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
1.(2022·山西·一模)生态系统碳循环(如图所示)失衡是导致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我国政府明确提出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目标。“碳中和”是指CO2的排放总量和减少总量相当。以下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大力植树造林是实现碳中和目标的有效措施
B.图中D成分的同化量最大,C成分大多是细菌和真菌
C.碳中和是指生产者的固定量等于所有生物的呼吸量
D.在D→A→E中存在多处负反馈调节机制
2.(2022·贵州·罗甸县教育研究室模拟预测)许多生物学知识具有一定的联系,我们可以用如图来形象地表示这些知识的关系,符合该图联系的选项是( )
A.①基因②DNA③染色体
B.①种群②群落③生态系统
C.①病毒②原核细胞③核糖体
D.①原核细胞②真核细胞③核糖体
3.(2022·贵州·罗甸县教育研究室一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好生态环境就是保护好我们的家园,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流经人工鱼塘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就是生产者固定的全部太阳能
B.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都是双向的
C.生产者、消费者能将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
D.秃鹫是一种动物,因此属于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
4.(2022·辽宁沈阳·一模)下列关于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适当增加培养液中酵母菌初始数量会使酵母菌种群的K值增大
B.种群密度能反映种群在一定时期的数量多少和数量变化趋势
C.只要时间允许,群落演替都可以发展到相对稳定的森林阶段
D.任何生态系统都需要不断得到来自系统外的能量补充,以便维持生态系统的正常功能
5.(2022·黑龙江·大庆市东风中学高二开学考试)如图是某生态系统中组成食物链的三个种群(Ⅰ、Ⅱ、Ⅲ)一年内能量流动统计的部分数据(图中数值单位是万kJ)。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三个种群组成的食物链是Ⅱ→Ⅰ→Ⅲ
B.动物粪便中的有机物所含的能量不属于动物同化的能量
C.种群Ⅱ全部生物的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约为69.50万kJ
D.由于能量流动总是逐级递减,因此能量金字塔通常是上窄下宽
6.(2022·湖南长沙·高二阶段练习)如图是“果—畜—沼”循环农业模式的简图,该模式兼顾了农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优化了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长期使用沼液和沼渣的土壤中有机质含量显著提高,微生物活动活跃
B.动物的同化量有呼吸作用散失和用于生长、发育、繁殖两种去向
C.果树和蔬菜为生产者,常采用样方法调查果蔬叶片上蚜虫的种群密度
D.与传统农业相比,该模式能提高能量传递效率和物质循环再利用率
7.(2022·重庆八中高二阶段练习)下图是河流生态系统受到生活污水(含大量有机物)轻度污染后净化作用示意图。据图分析错误的是( )
A.该过程体现了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B.在AB段,溶氧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好氧细菌的大量繁殖
C.在BC段,藻类由于利用污水中的有机物使其数量上升
D.水中溶氧量逐渐恢复的原因是藻类释放氧气,同时好氧细菌消耗氧气量下降
8.(2022·湖南·高二阶段练习)甲、乙两地发生的群落演替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地发生了初生演替,乙地发生了次生演替
B.如果时间允许甲、乙两地均会演替到森林阶段
C.甲、乙两地的生物种类是完全不同的
D.甲地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可能高于乙地生态系统的
9.(2022·湖南·高二阶段练习)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市水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工业废水中的物质甲在某些厌氧细菌的作用下可转化为物质乙,物质乙的毒性较大,脂溶性高,较稳定,易被生物吸收和积累,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城市河流受到轻微的污染依然清澈,属于抵抗力稳定性
B.给水体通气不利于降低水体中物质乙的含量
C.水体中的厌氧细菌可作为生态系统的分解者
D.物质乙可沿着食物链从一个营养级到另一个营养级
10.(2022·贵州·周林学校高二开学考试)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南部,山坡上生长着一种灌木,这种灌木释放出挥发性的化学物质,随雨水进入土壤后,能抑制其他植物种子的萌发和草本植物的生长。当火灾烧尽了此类灌木,其他草本植物便乘机生长繁盛,直到灌木再次出现时,这种化学抑制作用又再次出现。请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这种灌木释放出的挥发性化学物质属于化学信息
B.这种灌木释放出的挥发性化学物质调节的是种内关系
C.灌木与它抑制的草本植物之间是竞争关系
D.在农业生产上可以利用信息传递来控制有害动物
11.(湖南省百所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三3月联考生物试题)湿地是分布于陆地生态系统和水域生态系统的过渡地带,调查小组调查和评估了某人工湿地生态系统的某些价值,调查结果如下表所示。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价值类型
所占比例
价值类型
所占比例
植、动物产品价值
0.92%
调蓄洪水
35.60%
科研、文化教育
0.85%
降解污染
12.40%
供水
32.34%
遗产价值
5.19%
调节气候
12.70%
A.表中的供水属于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B.该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大于其直接价值
C.该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和物种多样性
D.降解污染主要体现了该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恢复力稳定性
12.(2022·湖南·高二阶段练习)根据碳功能、属性或位置,可以将碳分为:黑碳、棕碳、红碳、蓝碳、绿碳和蓝绿碳。蓝色、绿色和蓝绿色强调的是碳在通过固碳缓解气候变化方面的作用,黑色、棕色和红色指的是影响地球热平衡或促进冰冻圈融化的碳。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碳循环在生物群落内部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双向传递
B.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是指各种化合物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往复循环
C.化石燃料的开采和使用增加了二氧化碳的排放,加剧了温室效应
D.二氧化碳能够随着大气流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因此海洋对于调节大气中的碳含量没有作用
13.(2022·云南·普洱一中高三阶段练习)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及多样性保护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物种多样性比较高的生态系统,其抵抗力稳定性一般也较高
B.在一块牧草地上播种杂草形成杂草地后,其抵抗力稳定性提高
C.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最有效措施是迁地保护
D.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关键是协调好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14.(2022·湖南·高二阶段练习)“稻田画”是美丽乡村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稻田画”的形成过程就是将绿色叶及紫色叶两个品种的水稻种植于水田中,牵线描出图样或字体轮廓,随着水稻生长,就会呈现出预先规划的图形或文字。下列对“稻田画”的分析,正确的是( )
A.“稻田画”的群落中存在水平结构,不存在垂直结构
B.不同品种水稻间作提高了能量的传递效率
C.“稻田画”给人带来一种艺术上的美感,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D.绿叶水稻和紫叶水稻属于不同的物种,二者会出现种间竞争
15.(2022·湖北·安陆第一高中高二阶段练习)下列关于生态工程建设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在进行生态工程建设时,应根据实际因地制宜
B.“无废弃物农业”遵循了循环原理
C.与传统工程相比,生态工程是一类无消耗、多效益、可持续的工程体系
D.西北地区进行防护林建设时违背了协调的原理,防护林成了残败的“灰色长城”
二、多选题
16.(2022·辽宁·丹东市第二中学一模)生态农业(ECO)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生态经济规律,因地制宜地设计、组装、调整和管理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系统工程体系。桑基鱼塘是一种典型的水陆物质和能量交换型生态系统,主要分布在我国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一带。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桑基鱼塘设计时,要考虑栽种作物与养殖动物的关系主要体现了生态工程的协调原理
B.塘泥培桑是利用塘泥中的有机养料为桑树提供物质和能量,促进其光合作用
C.桑葚红了的时候,鸟类飞来啄食,这体现了信息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
D.与该生态系统不同的是,自然生态系统不需要来自系统外的能量补充
17.(2022·江苏·海门中学高二期末)某市执行垃圾强制分类回收政策,对于垃圾中的有机废弃物将按照“无废化生态社区”模式进行处理。下图为“无废化生态衬区”中对有机废弃物进行处理的相关讨论方案,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无废化生态社区”主要遵循生态工程的循环原理
B.从资源化无害化角度分析,途径②③优于④
C.有机肥料能为农作物提供营养物质和能量
D.“无废化态社区”模式提高,物质循环速率和能量传递效率
18.(2022·辽宁·渤海大学附属高级中学高二期末)如图为某农村综合发展型生态工程示意图。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该生态工程主要运用了循环、协调、自生和整体原理。
B.蓝绿萍能进行光合作用,在生态系统中属于生产者
C.生态工程建设的目的是遵循生态学规律,充分发挥资源生产潜力,使经济效益得到最大化
D.与传统的工程相比,生态工程是一类少消耗、多效益、可持续的工程体系。
19.(2021·河北·石家庄二中高三阶段练习)2021年3月3日为世界野生动植物日,中国的主题为“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宣城宁国板桥自然保护区是亚热带东北部边缘保存最好﹑林相最完整的一片原始森林,拥有堪称中华一绝的万亩甜槠林、多种珍稀植物及云豹、麋鹿、娃娃鱼、环颈雉等珍稀动物。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人类活动如采矿、挖沙等可导致该森林某些野生物种的栖息地丧失或碎片化
B.标志重捕法调查该森林内麋鹿种群数量时,若标记较醒目,则调查结果会偏小
C.建立板桥自然保护区来保护该片原始森林的生物多样性,该措施不属于就地保护
D.甜槠等多种珍稀植物能调节周边地区的气候,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20.(2021·广东·深圳实验学校高三阶段练习)十年禁渔政策的实施,给长江流域整体环境的修复提供了有利条件。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十年禁渔措施属于对生物多样性的就地保护,是最有效的保护措施
B.禁渔可显著改善长江流域濒危动物的生存环境,使其数量长期呈J型曲线增长
C.长江滩涂湿地有调节气候的功能,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D.永久禁捕、禁伐等措施是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的唯一措施
第II卷(非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I卷的文字说明
三、综合题
21.(2022·全国·模拟预测)群落的植物丰富度是群落的重要特征之一,是群落生态学的重要研究内容。大量研究显示,植物丰富度受海拔、气候、土壤养分和地上生物量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然而,目前缺乏研究综合考虑这些因素对植物丰富度的影响和相对重要性。
(1)植物物种丰富度可用________来反映,它们之间形成________(答出3点)等种间关系,互相影响,构成一个统一整体。
(2)研究者欲调查北疆一年生早春短命植物物种丰富度与气候、土壤养分和地上生物量的关系,在北疆随机选取一系列________,以保证它们之间在________方面应存在差异,结果如图1。分析图1,可初步得知,物种丰富度与上述指标之间的关系是________。
(3)科学家继续分析了上述所有参数之间的相关性,得到图2所示的结果。由图2可知,气候、土壤养分不仅可以直接影响物种丰富度,还可以________。三种因素中,________对物种丰富度影响最大。
(4)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角度看,上述研究阐明了植物物种多样性的影响因素,有利于管理者制定合理措施保护植物多样性,进而有利于保护________等其他生态系统生物成分,使________多样性的保护直接受益。
22.(2022·山东省实验中学一模)西藏位于中国青藏高原西南部,是中国西南边陲的重要门户。虽然地处高原,但西藏的自然环境多种多样,生态系统有森林、草原、湖泊等。
(1)森林、草原、湖泊都属于生态系统,这些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_____,其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都是沿着_____进行的。
(2)西藏那曲地区降雨少,蒸发量大,气候寒冷、干燥,分布着广阔的草原生态系统,与森林生态系统相比,那曲草原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____,其原因是____。
(3)西藏林芝地区降雨较多,气候湿润,森林生态系统是一道亮丽的风景。森林中的云杉、松树上常常挂满“松萝”,“松萝”吸附在这些植物上并从中吸取汁液,“松萝”与这些植物的关系为_____,“松萝”还具有很强的抗菌和抗原虫的功效,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_____价值。
(4)西藏各地区也分布着很多湖泊。某一湖泊的食物网如图,图中数字为能量数值,单位是KJ/(m2·a),据图分析,该食物网中裸鲤位于_____营养级,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约为_____。(小数点后保留一位有效数字)
23.(2022·广东广州·一模)岭南先民为应对洪涝灾害和充分利用水土资源,在河涌区域挖沟排水、堆泥成垛,并在垛基上种植果树,形成了岭南传统农业文化遗产“岭南垛基果林”。某地曾为“垛基果林”,因水质恶化、河涌淤塞,造成生态功能退化。经近十年的修复与保护,现在重现了“河涌水流果林间,河泥堆起肥林田,鱼仔河涌水窦现,鸟栖芦荡滩涂涟”(水窦:河道的出入口)的典型风貌。回答下列问题。
(1)和化肥相比,河泥中的有机腐殖质作为林田肥料的优势有 _________ (答出两点)。
(2)“垛基果林”的恢复是 _________ 演替的结果。“垛基果林”生态系统应对洪涝灾害的疏浚功能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 _________ 价值。
(3)由于垛基上的果树密度太大,林下草本植物种类稀少。通过对果树进行适度疏伐,恢复林下草本植被,吸引更多的昆虫等无脊椎动物和以草籽为食的鸟类。植物种群的空间分布主要与 _________ 有关,而动物种群的空间分布与 _________ 有关。
(4)某调查团队在该地核心保育区分别使用马氏网(一种靠近地面的固定捕虫网)及埋罐(埋在泥土下,开口与地表平齐的诱捕装置)采集到同一新种小动物。而研究人员在该区域多次用灯诱捕,均未采集到该物种。可能的原因是 _________ 。
24.(2022·陕西·西北工业大学附属中学模拟预测)草原是畜牧业的重要生产基地。在我国广阔的草原上,饲养着大量的家畜,由于过度放牧以及鼠害、虫害等原因,我国的草原面积正在不断减少,有些牧场正面临着沙漠化的威胁。回答以下有关草原生态系统的问题:
(1)草原不同地段上分布着不同的牧草,从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分析,牧草属于草原生态系统中的_____________,在同一地块不同种的牧草通常呈_____________分布,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
(2)在适宜的温度和光周期的刺激下,草原上百花争艳,光照对植物来说是一种______________信息,该实例体现的信息传递的意义是___________。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的方向往往是___________(填“双向的”或“单向的”)。
(3)草原上的植被能防风固沙、保持水土,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______________价值。
(4)以生物防治为主来控制牧场鼠害、虫害,科学植草、规范放牧数量,使_____________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参考答案:
1.C
【解析】
【分析】
图示为碳循环的过程,D是生产者、B是大气中的CO2库,C是分解者,A是初级消费者,E是次级消费者。
【详解】
A、大力植树造林可提高光合作用,减少大气中的CO2,实现碳中和,A正确;
B、在能量传递过程中,能量逐级递减,所以D生产者同化的能量最多,C是分解者,大多是进行腐生生活的细菌和真菌,B正确;
C、“碳中和”是指CO2的排放总量和减少总量相当,不仅仅是指生产者的固定量等于所有生物的呼吸量,还包括化石燃料排放的CO2,C错误;
D、D→A→E是一条食物链,如果D增多,则A增多,A的数量过多,导致D减少从而A减少,E增多导致A减少,从而E减少,所以存在多处负反馈调节机制,D正确。
故选C。
2.D
【解析】
【分析】
1、分析题图:图中显示①和②并列独立,但又有共同部分③。
2、基因是DNA上具有遗传效应的片段。
【详解】
A、①基因和②DNA是包含关系,不是并列关系,A错误;
B、群落包含种群,而生态系统包含群落,B错误;
C、①病毒和②原核细胞是并列关系,但病毒没有核糖体,原核生物有核糖体,C错误;
D、①原核细胞和②真核细胞是并列关系,且两者都有核糖体,D正确。
故选D。
3.C
【解析】
【分析】
1、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是由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组成的,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主要是植物)、消费者(主要是动物)、分解者(细菌、真菌和营腐生生活的动物),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等。
2、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往往是双向的,但是也有单向的。
【详解】
。A、流经人工鱼塘生态系统的总能量除了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之外还有人工投放的饵料中的化学能,A错误;
B、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往往是双向的,但是也有单向的,例如植物开花需要无机自然界发出的光、热等就属于单向传递,B错误;
C、生产者和消费者都能进行呼吸作用,因此都能将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C正确;
D、秃鹫虽然是一种动物,但是进行腐生生活,因此属于分解者,D错误。
故选C。
4.D
【解析】
【分析】
1、种群的数量特征有出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迁入率和迁出率,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种群数量的变化,但年龄组成是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影响数量变化的,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影响数量变化的。
2、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是有限的,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竞争就会加剧,以该种群为食的捕食者数量也会增加。
3、随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叫做演替。演替的种类有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两种。
【详解】
A、K值受环境因素的影响,适当增加培养液中酵母菌初始种群数量不会使酵母菌种群的K值增大,A错误;
B、种群密度能反映种群在一定时期的数量,但不能反映种群数量变化的趋势,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是年龄组成,B错误;
C、若时间允许,且环境条件适宜情况下,群落演替才有可能发展到相对稳定的森林阶段,C错误;
D、能量在流动过程中是逐级递减的,任何生态系统都需要不断得到来自系统外的能量补充,以便维持生态系统的正常功能,D正确。
故选D。
5.C
【解析】
【分析】
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能量去路包括:①自身呼吸消耗、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和热能;②流向下一营养级;③残体、粪便等被分解者分解;④未被利用:包括生物每年的积累量,也包括动植物残体以化学燃料形式被储存起来的能量。即一个营养级所同化的能量=呼吸消耗的能量+被下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分解者利用的能量+未被利用的能量。
【详解】
A、根据图中三个种群的同化的能量的数值,并结合能量流动具有逐级递减的特点可知,三个种群组成的食物链是Ⅱ→Ⅰ→Ⅲ,A正确;
B、动物粪便中的有机物所含的能量不属于动物同化的能量,属于其上一营养级的同化量,B正确;
C、种群II同化的能量=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被种群I同化的能量+被分解者分解的能量+未被利用的能量,则种群II全部生物的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被分解者分解的能量=111.0-15.0-41.5=54.5万KJ,故种群Ⅱ全部生物的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小于54.5万KJ,C错误;
C、由于能量流动总是逐级递减,因此能量金字塔通常是上窄下宽,且能量金字塔不可倒置,D正确。
故选C。
6.D
【解析】
【分析】
1、生态农业是一个农业生态经济复合系统,将农业生态系统同农业经济系统综合统一起来,以取得最大的生态经济整体效益。它也是农、林、牧、副、渔各业综合起来的大农业,又是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综合起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现代农业。
2、样方法的适用范围:植物以及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标志重捕法的适用范围: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的动物。3、可以认为,一个营养级所同化的能量=呼吸散失的能量+被下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十分解者释放的能量。但对于最高营养级的情况有所不同,它所同化的能量=呼吸散失的能量+分解者分解释放的能量。
【详解】
A、长期使用沼液和沼渣的土壤中有机质含量显著提高,微生物活动活跃,A正确;
B、一个营养级所同化的能量=呼吸散失的能量+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B正确;
C、果树和蔬菜为生产者,可以进行光合作用,蚜虫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窄,常采用样方法调查果蔬叶片上蚜虫的种群密度,C正确;
D、与传统农业相比,该模式能提高能量利用率(不能提高能量传递效率)和物质循环再利用率,D错误。
故选D。
7.C
【解析】
【分析】
藻类是生产者,能进行光合作用,产生氧气,是溶解氧的来源。细菌是分解者,能分解有机物为无机物,此过程是好氧细菌完成的,所以要消耗氧气。据图分析它们之间的因果关系:藻类数量的减少,造成溶解氧的减少,同时由于污水(含大量有机物)的排入,导致细菌大量繁殖,也造成溶解氧的大量消耗。另一方面,细菌分解有机物的同时能产生大量的无机盐离子,又有利于藻类的生长。
【详解】
A、通过自净过程,河流生态系统又恢复了污水排放前的相对稳定状态,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稳定性,生态系统之所以具有这种稳定性是因为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A正确;
B、在AB段,溶解氧减少的主要原因是好氧细菌的大量繁殖,溶解氧随有机物被细菌分解而被大量消耗,B正确;
C、在BC段,藻类利用的是污水中的无机物进行光合作用,进而使藻类大量繁殖,C错误;
D、水中溶氧量逐渐恢复的原因是藻类通过光合作用释放氧气;有机物减少,好氧细菌数量下降,对溶解氧的消耗量减少,D正确。
故选C。
8.D
【解析】
【分析】
初生演替:在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详解】
A、由图可知,甲、乙两地初始时存在各类物种,发生演替时原有土壤条件或植物的种子有所保留,故两地均发生的是次生演替,A错误;
B、如果时间允许、气候适宜, 甲、乙两地均会演替到森林阶段,B错误;
C、甲、乙两地的部分生物种类可能相同,C错误;
D、甲地物种丰富度更大,营养结构更复杂,所以甲地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可能高于乙地生态系统的,D正确。
故选D。
9.B
【解析】
【分析】
1、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叫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是指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和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
3、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是指生态系统受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
【详解】
A、城市河流受到轻微的污染依然清澈,是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和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属于抵抗力稳定性,A正确;
B、给水体通气不利于厌氧细菌将工业废水中的物质甲转化为物质乙,因此有利于降低水体中物质乙的含量,B错误;
C、水体中的厌氧细菌在生态系统中属于分解者,C正确;
D、物质乙被生物吸收后,可沿着食物链从一个营养级到另一个营养级,D正确。
故选B。
10.B
【解析】
【分析】
1、生态系统中的信息种类:物理信息、化学信息和行为信息。
2、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运用:(1)利用声信号诱捕或驱赶某些动物使其集群或远离农田;(2)利用昆虫信息素诱捕或警示有害动物,降低害虫的种群密度;(3)有特殊的化学物质扰乱某些动物的雌雄交配,使有害动物的繁殖力下降.
3、种间关系包括寄生、捕食、互利共生和竞争关系。
【详解】
A、这种灌木释放出来的是一种挥发性的化学物质,能抑制其他植物种子的萌发和草本植物的生长,故属于化学信息,A正确;
B、由题干信息“这种灌木释放出挥发性的化学物质,被雨淋溶到土壤中去,能抑制其他植物种子的萌发和草本植物的生长”,可以推断这种灌木释放出的挥发性化学物质调节的是种间关系,B错误;
C、灌木和它抑制的草本植物是不同物种,它们之间是种间竞争关系,C正确;
D、在农业生产上可以利用信息传递控制有害动物,有效提高农产品的产量,D正确。
故选B。
11.D
【解析】
【分析】
保护生物多样性:1、生物的多样性:生物圈内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2、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1) 直接价值: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实用意义,以及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2) 间接价值:对生态系统起重要调节作用的价值(生态功能) 。(3) 潜在价值:目前人类不清楚的价值。
【详解】
A、直接价值是指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实用意义,以及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故表中的供水属于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A正确;
B、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是指生态价值,其明显大于直接价值,B正确;
C、生态系统中具有多种多样的生物,故该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和物种多样性,C正确;
D、降解污染主要体现了该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抵抗力稳定性,D错误。
故选D。
12.C
【解析】
【分析】
1、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在生态系统中,组成生物体的C、H、O、N、P、Ca等化学元素,不断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再回到无机环境的循环。物质循环的特点:循环往复、反复利用,具有全球性。
2、碳在生物群落内部以有机物的形式单向传递,在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中往复循环。
【详解】
A、碳循环在生物群落内部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单向传递,A错误;
B、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是指各种化学元素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往复循环,B错误;
C、黑碳主要来源是化石燃料的燃烧和人类工业活动,化石燃料的开采和使用增加了二氧化碳的排放,加剧了温室效应,C正确;
D、海洋对于调节大气中的碳含量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D错误。
故选C。
13.C
【解析】
【分析】
生态系统中的组成成分越多,营养结构就越复杂,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强,其抵抗力稳定性就越强,相反的其恢复力稳定性就越弱。
不同的生态系统会因为营养结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抵抗力或恢复力稳定性。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就地保护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措施。
【详解】
A、物种多样性较高的生态系统,营养结构较复杂,抵抗力稳定性相对较高,A正确;
B、在一块牧草地上播种杂草形成杂草地后,营养结构更复杂,其抵抗力稳定性提高,B正确;
C、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保护措施是就地保护,C错误;
D、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关键是协调好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实现可持续发展,D正确。
故选C。
14.C
【解析】
【分析】
群落的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垂直结构表现为分层现象,对植物来说影响因素是光照强度,对动物来说影响因素是栖息空间和食物。水平结构表现为镶嵌分布,影响因素包括地形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光照强度、生物自身生长特点及人和动物的影响。
【详解】
A、“稻田画”的群落中既存在水平结构,也存在垂直结构,A错误;
B、不同品种水稻间作提高了能量的利用效率,B错误;
C、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包括药用、工业原料、科研、文学艺术创作、旅游、美学价值等,故“稻田画”给人带来一种艺术上的美感,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C正确;
D、绿叶水稻和紫叶水稻属于同一物种的不同品种,二者不存在种间关系,D错误。
故选C。
15.C
【解析】
【分析】
生态工程建设目的:遵循自然界物质循环的规律,充分发挥资源的生产潜力,防止环境污染,达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同步发展(少消耗、多效益、可持续)。
【详解】
A、在进行生态工程建设时,应根据实际因地制宜,A正确;
B、无废弃物农业使物质能在生态系统中循环往复,分层分级利用,遵循了循环原理,B正确;
C、与传统工程相比,生态工程是一类低消耗、多效益、可持续的工程体系,C错误;
D、我国西北一些地区年降雨量少,适宜种植灌木和草,却被硬性规定种植属于乔木的杨树,致使许多地方的杨树长成半死不活状,结果防护林成了残败的“灰色长城”,其失败的原因主要是违背了协调与平衡原理,D正确。
故选C。
16.BD
【解析】
【分析】
生态农业是一个农业生态经济复合系统,将农业生态系统同农业经济系统综合统一起来,以取得最大的生态经济整体效益。它也是农、林、牧、副、渔各业综合起来的大农业,又是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综合起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现代农业。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有物质循环再生原理、物种多样性原理、协调与平衡原理、整体性原理和系统学和工程学原理。建立该人工生态系统的目的是实现对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能量的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
【详解】
A、协调与平衡原理指生物要适应环境,且生态系统的生物数量不能超过环境承载力,因此要考虑作物和养殖动物之间的关系,设置合理的中间关系,A正确;
B、塘泥养桑树的过程中,塘泥中的能量不能流向桑树,因为塘泥中的能量流向分解者,以热能的形式散失了,不能被桑树利用(塘泥中的有机物不能被植物直接吸收)B错误;
C、桑葚红了,向鸟类传递物理信息,鸟类来啄食,鸟类因此获得食物,体现了信息传递可以调节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稳定,C正确;
D、任何生态系统都需要不断得到来自系统外的能量补充,以便维持生态系统的正常功能,D错误。
故选BD。
17.CD
【解析】
【分析】
农业生态工程,就是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因地制宜应用生态农业技术,将多种农业生物生产进一步组装为合理的生态农业系统。农业生态工程有效地运用生态系统中各生物种充分利用空间和资源的生物群落共生原理,多种成分相互协调和促进和功能原理以及物质和能量多层次多途径利用和转化的原理,从而建立能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持生态稳定和持续高效功能的农业生态系统。
【详解】
A、该生态工程实现了废弃物的资源化,因此主要遵循了生态工程的循环原理,A正确;
B、从资源化、无害化角度分析,通过多层分级利用有机废弃物中的物质,既充分利用有机物中的能量,又减少环境污染,因此途径②③优于④,B正确;
C、有机肥料被分解者分解后能为农作物提供营养物质(无机盐),但不能为农作物提供能量,C错误;
D、“无废化生态社区”模式提高了物质循环速率和能量利用的效率,但不能提高能量传递效率,D错误。
故选CD。
18.ABD
【解析】
【分析】
生态工程就是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因地制宜应用生态农业技术,将多种农业生物生产进一步组装为合理的生态农业系统。农业生态工程有效地运用生态系统中各生物种充分利用空间和资源的生物群落共生原理,多种成分相互协调和促进和功能原理以及物质和能量多层次多途径利用和转化的原理,从而建立能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持生态稳定和持续高效功能的农业生态系统。
生态工程的原理有循环、协调、自生和整体。
【详解】
A、生态工程的原理是循环、协调、自生和整体,A正确;
B、蓝绿萍能进行光合作用,在生态系统中属于生产者,B正确;
C、生态工程建设的目的就是遵循生态学规律,充分发挥资源的生产潜力,防止环境污染,达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同步发展,C错误;
D、与传统的工程相比,生态工程具有少消耗、多效益、可持续等特点,D正确。
故选ABD。
19.BC
【解析】
【分析】
1、调查种群密度时,常利用样方法或者标志重捕法。其中样方法适宜调查植物及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标记重捕法适宜调查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标记重捕法的计算公式为:种群个体数=第一次捕捉数×第二次捕捉数÷重捕时个体标记数。
2、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保护方式为建立自然保护区,又称之为就地保护;除此之外人类还将濒危物种迁出原地,转移至动物园、水族馆等地点进行特殊的保护和管理,称之为迁地保护。
3、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包括三个方面:
(1)直接价值:对人类有食用、药用或工业生产原材料等有实用意义;以及旅游观赏、科学研究等实用意义。
(2)间接价值:对环境、气候或生态系统起到调节作用的价值。
(3)潜在价值:目前人类尚且不清楚的价值。
【详解】
A、人类活动可导致某些野生物种的栖息地丧失或碎片化,A正确;
B、麋鹿活动能力强,个体较大,一般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其种群数量,调查过程中,若标记物较醒目,容易被天敌发现而被捕食﹐从而导致调查结果偏大,B错误;
C、国家建立板桥自然保护区保护该原始森林的动植物,这属于就地保护,C错误;
D、甜槠等多种珍稀植物能调节周边地区的气候,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D正确。
故选BC
20.AC
【解析】
【分析】
1、生物多样性包括3个层次:遗传多样性(所有生物拥有的全部基因)、物种多样性(指生物圈内所有的动物、植物、微生物)、生态系统多样性。
2、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包括直接价值、间接价值、潜在价值。
3、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措施有:就地保护、迁地保护、建立精子库、种子库,利用生物技术对濒危物种的基因进行保护等。
【详解】
A、十年禁渔措施属于对生物多样性的就地保护,也是最有效的保护,A正确;
B、禁渔可显著改善长江中濒危动物的生存环境,但由于环境资源是有限的,故濒危动物数量长期呈“S”型曲线增长,B错误;
C、长江滩涂湿地有调节气候的功能,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C正确;
D、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并不是永久禁捕、禁伐,可在保护的基础上合理开发利用,D错误。
故选AC。
21.(1) 植物物种数 寄生、互利共生、原始合作、竞争
(2) 样方 气候、土壤养分、地上生物量 物种丰富度随上述指标增加均先增后减
(3) 通过影响地上生物量间接地影响物种丰富度 气候
(4) 消费者、分解者 物种
【解析】
【分析】
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物种丰富度。不同的群落,物种丰富度差别明显,如雨林生物种类多,丰富度大;草原生物种类较少,丰富度小。物种丰富度是反映一个地区生物多样性最基本的指标。
(1)
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植物物种丰富度可用植物物种数来反映,不同物种之间形成寄生、互利共生、原始合作、竞争等种间关系,互相影响,构成一个统一整体。
(2)
研究者欲调查北疆一年生早春短命植物物种丰富度与气候、土壤养分和地上生物量的关系,在北疆随机选取一系列样方以保证它们之间在气候、土壤养分、地上生物量方面应存在差异。分析图1可知,随着温度的升高、土壤C:N增大、地上生物量增多物种丰富度先增后减。
(3)
由图2可知,气候、土壤养分不仅可以直接影响物种丰富度,还可以通过影响地上生物量间接地影响物种丰富度。三种因素中,气候对物种丰富度的影响程度为:0.38+0.25×0.4=0.48,土壤养分对物种丰富度的影响程度为:0.18+0.22×0.4=0.268,地上生物量对物种丰富度的影响程度为:0.4,故气候对物种丰富度影响最大。
(4)
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角度看,上述研究阐明了植物物种多样性的影响因素,有利于管理者制定合理措施保护植物多样性,进而有利于保护消费者、分解者等其他生态系统生物成分,使物种多样性的保护直接受益。
【点睛】
本题考查物种丰富度及种间关系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
22.(1) 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与食物链、食物网 食物链和食物网
(2) 较低 那曲草原生态系统的组分少,营养结构简单,自我调节能力弱,抵抗力稳定性较低
(3) 寄生 直接
(4) 第二和第三 19.8%
【解析】
【分析】
流经自然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就是生产者固定的全部太阳能。能量传递效率是指下一营养级的同化量占本营养级同化量的百分比。图中是能量流经各个营养级的流动情况:某个营养级的同化量有两个去向,一是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的形式散失;二是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
(1)
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组成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营养结构是食物链和食物网。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就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进行的。
(2)
抵抗力稳定性的实质是保持自身结构、功能的相对稳定,当生态系统中物种丰富度越大,营养结构越复杂,抵抗力稳定性就越强。所以与森林生态系统相比,那曲草原生态系统动植物种类少,物种丰富度低,营养结构简单,其自我调节能力弱,抵抗力稳定性低。
(3)
寄生是一种生物(寄生者)寄居于另一种生物(寄主)的体内或体表,摄取寄主的养分以维持生活。“松萝”吸附在这些植物上并从中吸取汁液,故“松萝”与这些植物的关系为寄生。
间接价值是指对生态系统起到重要调节作用的价值,而直接价值是指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实用意义的,以及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价值,“松萝”的抗菌和抗原虫的功效属于直接价值。
(4)
裸鲤可以直接以浮游植物为食,故属于第二营养级;裸鲤还以浮游动物为食,故属于第三营养级。能量传递效率是相邻两个营养级间同化量之比,由图可知第一营养级(浮游植物)同化量为32630KJ/(m2•a),第一营养级传递给第二营养级(浮游动物和裸鲤)的同化量为5948+490=6470KJ/(m2•a),所以能量传递效率为6470÷32630×100%=19.8%。
【点睛】
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结构、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计算、抵抗力稳定性、种间关系和生物多样性的价值,意在考查考生把握所学知识的要点和综合分析能力,难度适中。
23.(1)①全面营养,含有多种微量元素。②土壤改良。③成本低。
(2) 次生 间接
(3) 光照 食物和栖息地
(4)该物种对光不敏感
【解析】
【分析】
1、群落演替: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群落演替包括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①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②次生演替: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2、生物多样性价值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①直接价值,指的对人类的社会生活有直接影响和作用的价值。例如,药用价值、观赏价值、食用价值和生产使用价值等;②间接价值,一般表现为涵养水源、净化水质、巩固堤岸、防止土壤侵蚀、降低洪峰、改善地方气候、吸收污染物,调节碳氧平衡,在调节全球气候变化的作用,主要指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的作用等;③潜在价值,指还没发现的对人类或生态系统有何种作用的价值。
(1)
河泥中的有机腐殖质比化肥所包含的微量元素更多,能满足更多生物生长所需要的无机盐,即河泥中的有机腐殖质作为林田肥料的优势有全面营养,含有多种微量元素;此外河泥中的有机腐殖质作为林田肥料的优势还有:河泥中的有机腐殖质可以改善土壤,且比化肥价格实惠,成本低。
(2)
“垛基果林”的恢复是在保留了基本的土壤条件和保留了一些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进行的,属于次生演替。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一般表现为涵养水源、净化水质、巩固堤岸、防止土壤侵蚀、降低洪峰、改善地方气候、吸收污染物,调节碳氧平衡,在调节全球气候变化的作用,则“垛基果林”生态系统应对洪涝灾害的疏浚功能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3)
植物种群要进行光合作用,其空间分布主要与光照有关,而动物种群的空间分布与食物和栖息地有关,且植物种群的空间分布决定了动物种群的空间分布。
(4)
“用灯诱捕”利用的是动物的趋光性,在该区域多次用灯诱捕,均未采集到该物种,可能是该物种对光不敏感。
【点睛】
本题以“垛基果林”为素材,考查群落和生物多样性的相关知识点,要求考生掌握群落的空间结构、群落演替、群落丰富度的调查原理以及生物多样性的价值,意在考查考生对所学知识的识记能力和理解能力。
24.(1) 第一营养级 镶嵌
(2) 物理 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传递 双向的
(3)间接
(4)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
【解析】
【分析】
1、由于在水平方向上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等因素,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异,它们常呈镶嵌分布。
2、生态系统信息种类
(1)物理信息:生态系统中的光、声、温度、湿度、磁力等,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如蜘蛛网的振动频率。
(2)化学信息:生物在生命活动中,产生了一些可以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如植物的生物碱、有机酸,动物的性外激素等。
(3)行为信息:动物的特殊行为,对于同种或异种生物也能够传递某种信息,如孔雀开屏。
3、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1)个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2)种群: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传递。(3)群落和生态系统: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经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1)
草原不同地段上分布着不同的牧草,牧草是绿色植物,为自养生物,从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分析,牧草属于草原生态系统中的第一营养级。在同一地块不同种的牧草通常呈镶嵌分布,这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
(2)
在适宜的温度和光周期的刺激下,草原上百花争艳,光照对植物来说是一种物理信息,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传递,该实例体现的正是信息传递的这项功能。在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方向往往是双向的。
(3)
草原上的植被能防风固沙、保持水土,这是草原生态方面的功能,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4)
以生物防治为主来控制牧场鼠害、虫害,科学植草、规范放牧数量等,可实现牧草持续高效的生产,从而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点睛】
熟知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基础知识是解答本题的关键,能量流动、信息传递以及生物多样性的价值是本题的重要考查点。
B组 提升练
第I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
1.(2022·湖南·高三阶段练习)下列关于生态系统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相邻营养级的两个生物体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
B.未被利用的能量最终都会流向下一营养级或被分解者利用
C.生态系统中的碳元素在食物链中主要以有机物的形式单向流动
D.“孔雀开屏”属于物理信息,其作用是吸引异性交配
2.(2022·黑龙江·大庆市东风中学高二开学考试)如图是某生态系统中组成食物链的三个种群(Ⅰ、Ⅱ、Ⅲ)一年内能量流动统计的部分数据(图中数值单位是万kJ)。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三个种群组成的食物链是Ⅱ→Ⅰ→Ⅲ
B.动物粪便中的有机物所含的能量不属于动物同化的能量
C.种群Ⅱ全部生物的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约为69.50万kJ
D.由于能量流动总是逐级递减,因此能量金字塔通常是上窄下宽
3.(2022·黑龙江·大庆市东风中学高二开学考试)如图为生态系统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示意图,其中甲、乙、丙是生态系统中的三种成分,1﹣4是乙中的四种生物。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碳在生物群落内部的传递形式是CO2
B.该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
C.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传递效率为2和3同化量之和除以1的同化量
D.甲可将遗体残骸中的有机化合物分解成二氧化碳释放到大气中
4.(2022·黑龙江·大庆市东风中学高二开学考试)立体农业是指从不同空间,深度利用光、热、水等自然资源,建立物种共栖、质能多级利用的生态农业生产模式。某地依据本地资源特点,发展荒山“林一菇农业”模式,利用板粟树修剪的枝条在林下种植适合在高湿度、遮光环境生长的栗蘑,废弃培养基又可以作为板粟树的肥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林一菇农业”生态系统组成成分只有无机环境、生产者与分解者
B.栗蘑的物质与能量直接来自生产者,它属于食物链的第二营养级
C.“林一菇农业”遵循生态工程的物质与能量循环利用原理,提高各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
D.土壤需要补施肥料,补偿生态系统被收获的物质,维持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正常功能
5.(2021·河北省博野中学高二阶段练习)下图表示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部分过程,其中甲、乙、丙、丁组成生物群落。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④增多是温室效应产生的主要原因
B.图中箭头可以表示碳元素的循环方向
C.甲、乙种间关系的调节还需要信息传递的作用
D.无机环境中的CO2可以来自细胞呼吸
6.(2022·河北·临城中学高二开学考试)如图为部分碳循环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由生产者、Ⅱ、Ⅲ和Ⅳ构成的食物链中,能量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
B.生产者属于第一营养级,①②⑥⑧之和为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
C.根瘤菌与豆科植物互利共生时,其生命活动所需要的有机碳来自⑥过程
D.碳在①⑦⑧过程中主要为CO2的形式,在②③④⑤⑥过程中主要为有机物的形式
7.(2022·江西萍乡·一模)秋幕蛾原产于北美洲,主要分布于美国和加拿大南部,是一种食叶性害虫,周氏啮小蜂的卵和其他天敌可以通过寄生在秋幕蛾的蛹内,使其蛹死亡,科研人员设置了放蜂区(按比例释放一定数量的周氏啮小蜂)和对照区(常规农药防治),且对秋幕蛾蛹被周氏啮小锋和其他天敌寄生的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如下表所示,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调查地区
周氏啮小峰寄生率
其他天敌寄生率
A地区
放蜂区
40%
40%
对照区
10%
30%
B地区
放蜂区
50%
30%
对照区
10%
25%
A.利用常规农药防治秋幕蛾属于对人类的生存环境无污染的生物防治
B.秋幕蛾属于初级消费者,处于生态系统营养结构中的第二营养级
C.与对照区相比,放蜂区内的秋幕蛾的其他天敌对其蛹的寄生率更高
D.与使用农药相比,放蜂可能降低了秋幕蛾其他天敌的死亡率
8.(2022届山东省济南市高三一模(3月)生物试题)高强度的森林大火,能破坏土壤的化学、物理性质,降低土壤的保水性和渗透性,使该林地及其低洼地的地下水位上升,引起沼泽化。另外,由于土壤表面炭化增温,还会加速火烧迹地干燥,导致阳性杂草丛生。下图是发生高强度火灾后的某地植物甲的种群密度、优势物种高度、物种丰富度随时间的变化曲线。据图分析,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火烧后的黑色物质会大量吸收太阳能,使土壤表面增温,但不会改变群落演替方向
B.火灾后土壤中植物甲的繁殖体可加快群落演替的速度
C.图中优势物种高度和物种丰富度的变化说明该地正在向森林群落演替
D.森林为野生动物提供了生存环境,可以提高了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9.(2022·吉林白山·一模)下列对生态系统相关规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动物的行为信息可传递给同种或异种生物
B.所有阶段森林生态系统输入的能量均等于输出的能量
C.森林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低于草原生态系统的
D.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越简单,其恢复力稳定性将越强
10.(2022·四川·射洪中学高二阶段练习)某同学运用黑光灯诱捕的方法对农田中具有趋光性的昆虫进行调查,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黑光灯诱捕的方法可用于调查所有农业害虫的种群密度
B.黑光灯诱捕的方法可调查该农田趋光性昆虫的物种数目
C.该方法一定会改变种群的年龄组成,增加昆虫的死亡率
D.该方法利用了黑光灯中光的特质,趋性昆虫识别这种化学信息,故这种方法效果好无污染
11.(2022·重庆八中高二阶段练习)为改善某湿地的环境和功能,科研人员综合考虑海拔差异和人为干扰,从江心到防洪堤将湿地划分为A、B、C、D四个区域(如下图所示)。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该湿地生态系统的生物数量越多,则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越高
B.海拔高度不同的C、D两个区域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在空间上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
C.当枯水期来临后,A、B区会重新露干,恢复植被,此过程属于初生演替
D.人为干扰下该湿地环境明显提升,改善后的湿地不需要从外界获得能量补给
12.(2022·全国·模拟预测)高速公路或铁路(道路)穿越野生动物分布区时,为了保护生态环境,有时在修建时会留有供野生动物通过的涵洞。科研人员利用红外相机在一段时间内拍摄了几种动物通过涵洞的情况,结果如下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动物
藏野驴
藏原羚
藏羚
沙狐
藏狐
通过涵洞的个体数
0
0
0
1
1
A.修建道路时,其两侧同年龄地层中分布的动植物化石差异很大
B.道路的修建使野生动物种群中控制善于跳跃的基因突变率增大
C.无涵洞的道路长期存在时,可能引起其两侧的生物种群出现生殖隔离
D.涵洞可保证道路两侧的生物种群充分进行基因交流,保护生物多样性
13.(重庆市九龙坡区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河北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的森林覆盖率达75.2% , 动植物种类繁多,其中有高等植物659种,有以狍子为主的兽类25种,有鸟类88种。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狍子等兽类往往捕食个体数量较少的物种
B.捕食者存在有利于增加公园中物种多样性
C.公园植物能调节区域气侯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D.该公园生物多样性形成的根本原因是生物间的共同进化
14.(2022·广东湛江·一模)湿地是地球上独特的生态系统,是水域和陆地的自然过渡状态。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人们对湿地进行排水和围垦以及污染日趋严重,已经破坏了80%的湿地资源,因此,湿地生态恢复已成为一项重要任务。下列关于湿地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在湿地中,由陆地向深水区依次生长有陆生植物、挺水植物、浮叶植物和沉水植物,这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
B.湿地具蓄洪防旱,调节区域气候、净化污水、提供休闲环境等功能,这反映出湿地具重要的直接和间接价值
C.在恢复受干扰的湿地同时,还应在湿地周围建立缓冲带,减少人类干扰,依靠自然演替等机制恢复其生态功能
D.在退耕还湖等治理过程中,还可采取建立自然保护区等最有效的保护措施,同时要禁止对湿地进行开发和利用
15.(2022·山西·忻州一中高二阶段练习)洪泛区是指江河两岸、湖周海滨等易受洪水淹没的区域,这些地区土地肥沃、生物种类丰富,综合利用工程力学、土壤学、生态学和植物学等学科知识构建生态护坡,可有效减轻洪灾对生产的影响。下图为某河流生态护坡的模式图,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选择适宜的植物栽植于季节性洪泛区应遵循协调原理
B.偶然洪泛区到淹没区生物种类不同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C.日照增长后鲤鱼纷纷产卵体现了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功能
D.由植被组成的护坡能减轻洪灾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直接价值
二、多选题
16.(2022·山东枣庄·高二期末)如图是无废弃物农业生态系统示意图,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
A.该图体现了生态工程的循环原理
B.该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是人
C.该系统实现了废弃物资源化,减少了环境污染
D.分解者在该系统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17.(2022·江苏徐州·高二期末)国际学术期刊《整体环境科学》的一篇论文介绍,中国最大淡水鱼长江白鲟被科学家证实已灭绝。农业农村部在官网宣布从2020年1月1日0时起开始实施长江十年禁渔计划。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禁渔可显著改善长江中濒危动物的生存环境,增加它们的环境容纳量
B.十年禁渔有利于保护长江生物多样性,也就是利于保护长江的物种多样性
C.长江白鲟灭绝与过度捕捞及人类拦河筑坝等导致种群规模减小、繁殖困难有关
D.在禁渔的同时,还可以把一些濒危动物集中到与长江相连的湖泊中进行迁地保护
18.(2022·辽宁·阜新市第二高级中学高二期末)人口剧增带来了环境污染、生物多样性降低、可耕地减少等众多世界性难题,为了解决粮食生产和环境保护问题,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下列措施可行的有( )
A.控制人口增长,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B.合理开发海洋,寻找新的粮食资源
C.发展生态农业,实现物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
D.增加化肥和农药的使用,提高作物产量
19.(2021·湖南·高考真题)有研究报道,某地区近40年内森林脊椎动物种群数量减少了80.9%。该时段内,农业和城镇建设用地不断增加,挤占和蚕食自然生态空间,致使森林生态系统破碎化程度增加。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森林群落植物多样性高时,可为动物提供多样的栖息地和食物
B.森林生态系统破碎化有利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C.保护生物多样性,必须禁止一切森林砍伐和野生动物捕获的活动
D.农业和城镇建设需遵循自然、经济、社会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理念
20.(2021·河北·高三专题练习)明代陈经纶的《治蝗笔记》中详细记载了甘薯田养鸭治虫的方法;《南方草木状》中记载虫蚁防治柑橘害虫的方法,这是已知最早的生物防治;将锈真菌引入澳大利亚后,粉苞苣属草这种杂草的密度降低了100倍。下列关于以上案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引入锈真菌会改变当地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
B.甘薯田和柑橘林由于没有物种的变化,因此没有生物发生进化
C.协调好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关键
D.上述案例都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第II卷(非选择题)
三、综合题
21.(2022·江苏·金陵中学高二阶段练习)某地区对受污染河流进行生态修复,利用微生物和水生植物吸收、吸附、转化和降解河流中有机物污染和有毒物质,效果显著。下列图表是科研团队利用铜钱草、红波等水生植物进行研究所获得的相关数据,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表1 水生植物对水中污染物质去除效果的影响
反应器
TP
进水水质/(mg·L-1)
①
铜钱草
3.0
10.5
0.08
②
红波
3.0
10.5
0.08
③
铜钱草+红波
3.0
10.5
0.08
出水水质/(mg·L-1)
①
铜钱草
1.9
3.0
0.07
②
红波
1.7
1.5
0.04
③
铜钱草+红波
1.6
2.3
0.008
注:TP指水体中总含磷量,指氨态氮,指亚硝酸态氮。
(1)当水体受到轻微污染时可以很快消除,这是因为生态系统具有________。该河流污染初期水体中的TP、、等含量较高,导致____________等大量生长,形成“水华”,进而引起鱼虾死亡,水体发臭,这种连锁反应机制属于________。
(2)对TP、、去除效果最有效的反应器(植物)是_____________。A.①③② B.③①③ C.③②③ D.③③③
(3)在上述实验基础上,科研人员利用同样的装置通过通气增氧,其他条件不变,每天定时检测各项指标。结果如图所示,第7天后、、变化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近些年来人们开始利用生态浮床技术修复水体,该技术是将芦苇、美人蕉等植物种植于浮在水面的材枓上,能有效地改善水体生态环境。浮床植物能通过根系向水中分泌化感物质抑制藻类生长,说明生态系统信息传递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浮床植物还能通过_________抑制水中藻类光合作用。
(5)在上述生态修复过程中微生物起到主体作用,它属于生态系统成分中的________。生态修复后该河流再现水质清澈,水草繁茂,鱼跃鸟闹的景象,成为休闲晨练的公园,这种变化属于群落的________,同时也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________价值,此修复案例给我们的启示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2022·湖南长沙·高二阶段练习)如何科学有效地处理污水,成为现代城镇化建设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建立人工湿地公园是首选方案,可以获得生态、社会和经济三重效益。如图是某人工湿地公园污水处理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生物类型
呼吸散失
X
未利用
下一营养级
输入的有机物
生产者
44.0
5.0
90.0
20.0
0
植食动物
9.5
1.5
10.1
Y
5.0
肉食动物
6.3
0.5
7.5
0.7
11.0
(1)湿地中的芦苇有高有矮,_____(“是”或“不是”)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群落中植物的分层为动物创造了多种多样的_____使动物也出现分层现象。但人们对污水排放量还要加以控制,原因是人工湿地以_____为基础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2)在此基础上,某地进行生态工程建设,建立了一个集污水净化、休闲、养鱼为一体的新型人工生态系统。科研小组对该新型人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进行定量分析,得出相关数据,如上表所示(部分数据未给出,能量单位为J/cm2·a,肉食性动物作为只占据一个营养级研究)。据表分析,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_____J/cm2·a,X是指_____的能量,数据Y为_____J/cm2·a。
(3)放养鱼的数量要严格控制,才能保证持续高产,从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意义在于_____。
(4)该人工生态系统中放养鱼的数量要严格控制,才能保证持续高产,体现了生态工程建设的_____原理。
23.(2022·云南·瑞丽市第一民族中学高三期末)二氧化碳过量排放不但引起气候变暖,还溶于水中导致海洋酸化。这两种变化共同影响着海洋生物。
(1)珊瑚所受的破坏尤其严重,珊瑚由珊瑚虫不断增殖堆积而成,因其体内生活着虫黄藻而呈现美丽颜色。据甲图可知,珊瑚虫与虫黄藻的关系是____________。即使背光面有充裕的空间,珊瑚也只向见光面扩展,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珊瑚虫的生长提供有机物等。珊瑚礁为许多动植物提供了生存环境,从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来看,这构成了一个____________,珊瑚礁如果消失必将导致__________________锐减等环境问题。
(2)生物能在一定程度上耐受海水酸化。乙图表示在酸化的海水中,动物细胞除了通过______________方式直接将多余的H+泵出去,还可以通过______________的作用,维持酸碱平衡。
(3)假设海水 pH在漫长的岁月中缓慢变化,某种生物有望不断进化从而适应酸性环境,这实质上是该生物种群不断保留和积累________________的过程。
(4)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为此需要世界各国通力合作,这是因为碳循环具有________特点。
24.(2021·贵州·罗甸县教育研究室二模)《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CBD COP15),是联合国首次以生态文明为主题召开的全球性会议。大会以"生态文明: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为主题,旨在倡导推进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强调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强调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和保护自然,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会议于2021年10月11-15日和2022年上半年分两阶段在中国昆明举行。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_____。
(2)在自然生态系统中食物链一般不会超过五个营养级,原因是_____。
(3)植物具有保持水土的作用,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_____价值;生物多样性锐减,是全球面临的环境问题之一,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措施有_____。
25.(2022·天津市宁河区芦台第一中学高二期末)高原鼠兔和鼢鼠为植食性穴居动物,如图是2011~2013年间青藏高原某地的高原鼠兔种群数量变动曲线,野外收集它们的天敌动物的粪便,运用显微分析可判断它们在天敌动物食物组成中所占的比例,结果如表,请回答下列问题:
两种动物在天敌动物食物组成中所占比例(%)
天敌
高原鼠兔
高原鼢鼠
赤狐
40
30
艾虎
60
40
香鼬
100
0
(1)据图1分析,2012年春夏季节,高原鼠兔的种群数量呈“_____”形增长;从种群的数量特征来看,高原鼠兔种群的数量在冬季明显下降的直接原因是_____。
(2)据表格可知,鼢鼠在该生态系统食物网中处于第_____营养级,赤狐、艾虎和香鼬之间存在_____关系。
(3)高原鼠兔感受到赤狐粪、尿的气味,会有躲到洞穴中的行为,这体现了信息传递能够_____,进而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高原鼠兔和鼢鼠挖洞穴居,能够增加本地原生植物产量,改善土壤条件,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_____价值。
(4)表格中艾虎粪便中的能量属于_____同化量中的一部分,已知赤狐以植食性动物为食,若赤狐体重增加10kg,至少需要消耗_____kg植物。据表推测,三种天敌动物中_____的种群数量最容易发生剧烈波动。
(5)为控制鼢鼠害,科研人员每隔一定距离设置适宜高度的T型树桩,为肉食性猛禽-鹰提供栖息场所,设桩一段时间后,测得鼢鼠种群密度的变化如图3所示,与曲线I相比,曲线II所示环境中鹰的密度会_____。合理植树也可控制鼢鼠害,从而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该生态系统中的_____关系,使人们从中获益更多。
参考答案:
1.C
【解析】
【分析】
1、同化量的去向中除自身未被利用的能量、流向分解者的能量和流向下一营养级的能量外,还包括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
2、碳元素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循环的主要形式是CO2;碳元素在生物群落中的传递主要沿食物链和食物网进行,传递形式为有机物。
【详解】
A、生态系统中相邻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但两个生物体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不一定符合该数据,A错误;
B、未被利用的能量最终都会被分解者分解利用,B错误;
C、生态系统中的碳元素在食物链中主要以有机物的形式进行流动,该过程是单向的,C正确;
D、“孔雀开屏”属于动物行为信息,D错误。
故选C。
2.C
【解析】
【分析】
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能量去路包括:①自身呼吸消耗、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和热能;②流向下一营养级;③残体、粪便等被分解者分解;④未被利用:包括生物每年的积累量,也包括动植物残体以化学燃料形式被储存起来的能量。即一个营养级所同化的能量=呼吸消耗的能量+被下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分解者利用的能量+未被利用的能量。
【详解】
A、根据图中三个种群的同化的能量的数值,并结合能量流动具有逐级递减的特点可知,三个种群组成的食物链是Ⅱ→Ⅰ→Ⅲ,A正确;
B、动物粪便中的有机物所含的能量不属于动物同化的能量,属于其上一营养级的同化量,B正确;
C、种群II同化的能量=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被种群I同化的能量+被分解者分解的能量+未被利用的能量,则种群II全部生物的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被分解者分解的能量=111.0-15.0-41.5=54.5万KJ,故种群Ⅱ全部生物的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小于54.5万KJ,C错误;
C、由于能量流动总是逐级递减,因此能量金字塔通常是上窄下宽,且能量金字塔不可倒置,D正确。
故选C。
3.C
【解析】
【分析】
题图分析:由于生产者既可以进行光合作用,又可以进行呼吸作用,因此与大气之间的物质交换是双向的,由此确定图中甲为生产者,乙为消费者,丙为分解者。食物链中只包括生产者和消费者,由于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之间,因此1属于第二营养级,2、3属于第三营养级,4为第四营养级。
【详解】
A、碳在生物群落内部的传递形式是有机物,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传递形式是CO2,A错误;
B、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食物链和食物网,包括生产者和消费者,即甲→ ,起点是生产者甲,B错误;
C、能量传递效率是相邻的营养级生物间同化量的比值,因此,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传递效率为2和3同化量之和除以1的同化量,C正确;
D、甲是生产者,能将无机环境中物质和能量固定下来,因此是自养生物,而丙,即分解者可将遗体残骸中的有机化合物分解成二氧化碳释放到大气中,D错误。
故选C。
4.D
【解析】
【分析】
碳循环,是指碳元素在地球上的生物圈、岩石圈、水圈及大气圈中交换,并随地球的运动循环不止的现象。生物圈中的碳循环主要表现在绿色植物从大气中吸收二氧化碳,在水的参与下经光合作用转化为葡萄糖并释放出氧气,有机体再利用葡萄糖合成其他有机化合物。有机化合物经食物链传递,又成为动物和细菌等其他生物体的一部分。生物体内的碳水化合物一部分作为有机体代谢的能源经呼吸作用被氧化为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出其中储存的能量。
【详解】
A、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为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四者缺一不可,A错误;
B、栗蘑属于分解者,分解者所利用的能量直接来自于动植物遗体中存留的能量,不属于食物链的第二营养级,B错误;
C、林-菇农业遵循生态工程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原理,能量无法循环,只能单向流动,能量传递效率也无法提高,C错误;
D、向土壤中施加肥料是给生态系统提供所需要的物质,维持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正常功能,D正确。
故选D。
5.A
【解析】
【分析】
根据图中甲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关系是双向的,甲代表生产者、乙代表初级消费者、丙代表次级消费者,图中甲乙丙都有箭头指向丁,丁代表分解者。
【详解】
A、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是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而④是分解者的呼吸作用,A错误;
B、图中箭头可以表示碳元素的循环方向,B正确;
C、甲代表生产者,乙代表初级消费者,两者种间的关系需要通过信息传递进行调节,C正确;
D、无机环境中的CO2可以来自细胞呼吸,D正确。
故选A。
6.D
【解析】
【分析】
碳在无机环境中是以二氧化碳和碳酸盐形式存在的,碳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是以二氧化碳形式进行循环的;碳在生物群落中以含碳有机物形式存在,大气中的碳主要通过植物光合作用进入生物群落;生物群落中的碳通过动植物的呼吸作用、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化石燃料的燃烧等方式可以回到大气中。
【详解】
A、图中由生产者、Ⅱ、Ⅲ构成的食物链中,而IV是分解者,不参与食物链的组成,A错误;
B、生产者为第一营养级,①为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B错误;
C、根瘤菌与豆科植物互利共生时,其生命活动所需的有机碳来自豆科植物,而⑥表示残枝败叶的碳以有机物的形式流向分解者,C错误;
D、①⑦⑧过程表示碳循环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以CO2的形式进行,②③④⑤⑥过程表示碳循环在生物群落内以有机物的形式进行,D正确。
故选D。
7.A
【解析】
【分析】
1、种群特征包括数量特征、空间特征和遗传特征,其中种群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出生率和死亡率都会影响种群数量的变化,年龄组成是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影响数量变化的,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影响数量变化的。2、有害动物防治的方法:生物防治、化学防治和机械防治。
【详解】
A、利用常规农药防治秋幕蛾属于化学防治,会造成环境污染,A错误;
B、秋幕蛾是一种食叶性害虫,属于初级消费者,处于生态系统营养结构中的第二营养级,B正确;
C、由表中数据可知,放蜂区内的秋幕蛾的其他天敌对其蛹的寄生率比对照组高,C正确;
D、使用农药组的其他天敌寄生率低于放蜂区,说明农药能增加其他天敌的死亡率,因此放蜂可能降低了秋幕蛾其他天敌的死亡率,D正确。
故选A。
8.A
【解析】
【分析】
1、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2、次生演替: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3、群落演替的原因:生物群落的演替是群落内部因素(包括种内关系、种间关系等)与外界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详解】
A、根据上述分析可知,火烧后的黑色物质会大量吸收太阳能,使土壤表面增温,即改变了该地的环境条件,会改变森林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A错误;
B、火灾后土壤中保留有植物甲的繁殖体,故该地发生的演替类型为次生演替,而繁殖体的存留可加快群落演替的速度,B正确;
C、图中优势物种高度和物种丰富度不断的增加,说明该地正在向森林群落演替,C正确;
D、森林为野生动物提供了生存环境,增加该地的物种数目,营养结构越来越复杂,自我调节能量增强,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升高,D正确。
故选A。
9.A
【解析】
【分析】
不同的生态系统在自我调节的能力和抵抗力稳定性的表现上有差别,生态系统中的组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营养结构越复杂,其自我调节的能力就越强,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
【详解】
A、动物的行为信息既可在同种生物之间传递信息,也可在异种生物之间传递信息,A正确;
B、树木成林的过程中,输入到林场中的能量大于从林场输出的能量,B错误;
C、生态系统中的组成成分越多,营养结构就越复杂,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强,其抵抗力稳定性就越强,故森林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高于草原生态系统的,C错误;
D、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越简单,其恢复力稳定性不一定越强,如冻原生态系统的抵抗力与恢复力稳定性都较弱,D错误。
故选A。
10.B
【解析】
【分析】
1、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种类(1)物理信息:生态系统中的光、声、温度、湿度、磁力等,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如蜘蛛网的振动频率。(2)化学信息:生物在生命活动中,产生了一些可以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如植物的生物碱、有机酸、动物的性外激素等。(3)行为信息:动物的特殊行为,对于同种或异种生物也能够传递某种信息,如孔雀开屏。2、估算种群密度时,常用样方法和标记重捕法,其中样方法适用于调查植物或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而标记重捕法适用于调查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
【详解】
A、黑光灯诱捕的方法可用于调查某种趋光性昆虫的种群密度,并非所有农业害虫的种群密度,A错误;
B、黑光灯诱捕的方法可用于探究该农田趋光性昆虫的物种数目,利用昆虫的趋光性诱捕昆虫,统计昆虫的种群数量,B正确;
C、趋光性的昆虫的各年龄期的个体均具有趋光性,不会改变种群的年龄组成,C错误;
D、黑光灯是一种特制的气体放电灯,它发出330-400nm的紫外光波,故黑光灯传递给趋光性昆虫的信息是通过紫外光传递的,属于物理信息,D错误。
故选B。
11.B
【解析】
【分析】
图示为一个既有水域生态系统也有陆地生态系统的环境,从A到D四个区域由于海拔高度的差异,形成不同的水分、土壤、光照环境从而影响了生物群落的差异。
【详解】
A、生态系统中生物数量多,不一定生物种类多,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生物种类的数量多少有关,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越高,A错误;
B、C、D两个区域由于海拔高度的不同导致的环境不同,其分布着不同的种群,是群落水平结构的体现,B正确;
C、枯水期来临后,A、B区会重新露干恢复植被,由于之前存在繁殖体等生命体,因此该过程属于次生演替,C错误;
D、由于能量流动逐级递减,因此改善后的湿地需要从外界获得补给,D错误。
故选B。
12.C
【解析】
【分析】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的形成.其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详解】
A、修建道路时,为了保护生态环境,有时在修建时会留有供野生动物通过的涵洞,该事实并不能说明其两侧同年龄地层中分布的动植物化石差异很大,与题意不符,A错误;
B、由于道路的修建造成的阻隔,使野生动物种群中控制善于跳跃的基因突变率减少,B错误;
C、无涵洞的道路长期存在时,可能使道路两侧出现长期的地理隔离,进而可能会使两侧的同种生物之间的基因库相差越来越大,进而引起其两侧的生物种群出现生殖隔离,C正确;
D、涵洞可保证道路两侧的生物种群的基因交流,但并不能保证生物种群充分的基因交流,进而将对生物的影响降到最低,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一项措施,D错误。
故选C。
13.B
【解析】
【分析】
收割理论由美国生态学家斯坦利提出,该理论指出,捕食者往往捕食数量多的物种,这样就会避免出现一种或少数几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占绝对优势的局面,为其他物种的形成腾出空间。精明捕食者捕食者在进化过程中能够形成自我约束能力,对猎物不造成过捕,能保持其食物源。
【详解】
AB、根据收割理论可知,捕食者往往捕食数量多的物种,这样就会避免出现一种或少数几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占绝对优势的局面,为其他物种的形成腾出空间,故狍子等兽类这些捕食者往往捕食个体数量比较多的物种,因此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A错误,B正确;
C、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能调节区域气候属干生态方面功能,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C错误;
D、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共同进化,通过漫长相互影响,形成生物多样性,因此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共同进化是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中生物多样性形成的根本原因,D错误。
故选B。
14.D
【解析】
【分析】
1、群落演替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其主要类型有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2、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3、次生演替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4、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1)直接价值: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使用意义,以及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
(2)间接价值:对生态系统起重要调节作用的价值(生态功能);
(3)潜在价值:目前人类不清楚的价值。
【详解】
A、湿地中在水平方向不同植物种群(陆生植物、挺水植物、浮叶植物和沉水植物等)分布于不同空间,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A正确;
B、湿地可以提供休闲环境,体现了直接价值,湿地具有蓄洪防旱,调节区域气候、净化污水的功能,体现了间接价值,B正确;
C、在恢复受干扰的湿地时,除了要减少人类的干扰,还要在湿地周围建立缓冲带,依靠自然演替机制进行恢复,C正确;
D、在保护湿地时,不是禁止对湿地进行开发和利用,而是要合理开发利用,实现并维持可持续发展,D错误。
故选D。
15.A
【解析】
【分析】
1、群落的水平结构是指水平方向上地形变化、土壤湿度、光照变化等造成群落中各种群在水平状态下的格局或片状分布。
2、生物多样性的价值有潜在价值(目前人类尚不清楚)、间接价值(对生态系统起到重要调节功能)和直接价值(对人类有实用意义和非实用意义)。
【详解】
A、因地制宜的选择种植和养殖的生物种类遵循了协调的原理,因此,选择适宜的植物栽植于季节性洪泛区应遵循协调原理,A正确;
B、偶然洪泛区到淹没区生物种类不同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B错误;
C、日照增长后鲤鱼纷纷产卵体现了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功能,C错误;
D、由植被组成的护坡能减轻洪灾体现了生态功能,属于生物多样性间接价值,D错误。
故选A。
16.ACD
【解析】
【分析】
生态农业是一个农业生态经济复合系统,将农业生态系统同农业经济系统综合统一起来,以取得最大的生态经济整体效益。它也是农、林、牧、副、渔各业综合起来的大农业,又是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综合起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现代农业。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有物质循环再生原理、物种多样性原理、协调与平衡原理、整体性原理和系统学和工程学原理。建立该人工生态系统的目的是实现对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能量的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
【详解】
A、生态农业体现了物质循环再生和能量多级利用的基本原理,A正确;
B、该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是生产者,人在生态系统中属于消费者,B错误;
C、该生态农业中牲畜的粪尿进入土壤用作农作物的原料,废弃物变废为宝,实现了废弃物资源化,减少了环境污染,C正确;
D、分解者可以将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促进物质循环,在该系统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D正确。
故选ACD。
17.AC
【解析】
【分析】
1、生物的多样性:生物圈内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及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2、生物多样性的保护:(1)就地保护(自然保护区):就地保护是保护物种多样性最为有效的措施。(2)易地保护:动物园、植物园。(3)利用生物技术对生物进行濒危物种的基因进行保护。如建立精子库、种子库等。(4)利用生物技术对生物濒危物种进行保护。如人工授精、组织培养和胚胎移植等。
【详解】
A、禁渔可显著改善长江中濒危动物的生存环境,从而增加它们的环境容纳量,有利于濒危物种的恢复,A正确;
B、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因此保护生物多样性不仅仅是保护物种多样性,B错误;
C、长江白鲟灭绝与其长期遭受过度捕捞、水质污染及人类拦河筑坝等导致种群规模减小、繁殖困难有关,C正确;
D、把濒危动物集中到与长江相连的湖泊中进行迁地保护,不仅需要考虑其生存环境是否适宜其生长繁殖,还要考虑种间关系是否能让其生长繁殖,因此不能随便将一些濒危动物集中到与长江相连的湖泊中进行迁地保护,D错误。
故选AC。
18.ABC
【解析】
【分析】
生态工程建设要遵循自然界物质循环的规律,充分发挥资源的生产潜力,防止环境污染,达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同步发展。生态经济主要是通过实行“循环经济”原则,使一个系统产生出的污染物,能够成为本系统或者另一个系统的生产原料,从而实现废弃物的资源化,实现物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所以要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不能围湖造田,违背生态规律。
【详解】
A、控制人口增长,可减小人口增长对环境的压力,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A正确;
B、合理开发海洋,寻找新的粮食资源,可减少对传统农业资源的依赖,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B正确;
C、发展生态农业,实现物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可相对减少资源利用量,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C正确;
D、增加化肥和农药的使用,会加剧污染环境,不利于农业可持续发展,D错误。
故选ABC。
19.AD
【解析】
【分析】
1、垂直结构:
(1)概念:指群落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层现象。
(2)原因:①植物的分层与对光的利用有关,群落中的光照强度总是随着高度的下降而逐渐减弱,不同植物适于在不同光照强度下生长。如森林中植物由高到低的分布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地被层。②动物分层主要是因群落的不同层次提供不同的食物,其次也与不同层次的微环境有关。如森林中动物的分布由高到低为:猫头鹰(森林上层),大山雀(灌木层),鹿、野猪(地面活动),蚯蚓及部分微生物(落叶层和土壤)。
2、生物多样性是指在一定时间和一定地区所有生物物种及其遗传变异和生态系统的复杂性总称。它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有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等。
【详解】
A、植物的空间结构可为动物提供食物条件和栖息空间,森林群落植物多样性高时,植物可以形成更复杂多样的空间结构,可为动物提供多样的栖息地和食物,A正确;
B、农业和城镇建设用地不断增加,挤占和蚕食自然生态空间,致使森林生态系统破碎化程度增加,动物栖息地减少,不利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B错误;
C、保护生物多样性,需要合理的开发和利用生物,而不是禁止一切森林砍伐和野生动物捕获的活动,C错误;
D、农业和城镇建设需要遵循可持续发展策略,遵循自然、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下一代人的利益,D正确。
故选AD。
20.ACD
【解析】
【分析】
1、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可以概括为就地保护和易地保护两大类。就地保护是指在原地对被保护的生态系统或物种建立自然保护区以及风景名胜区等,这是对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保护。易地保护是指把保护对象从原地迁出,在异地进行专门保护。
2、生物多样性的价值一般概括为以下三方面:一是目前人类尚不清楚的潜在价值;二是对生态系统起到重要调节功能的间接价值;三是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实用意义的,以及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直接价值。
【详解】
A、由题干信息可知,将锈真菌引入澳大利亚后,粉苞苣属草这种杂草的密度降低了100倍,可知引入锈真菌会影响当地群落的物种组成,从而改变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A正确;
B、甘薯田和柑橘林由于没有物种的变化,但是只要种群基因频率发生改变,生物就发生进化,B错误;
C、协调好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可以实现可持续发展,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关键,C正确;
D、直接价值是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实用意义的,以及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价值,上述案例都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D正确。
故选ACD。
21.(1) 自我调节能力(抵抗力稳定性) 蓝藻 正反馈
(2)C
(3)硝化细菌硝化作用不断将氧化为进而形成
(4) 调节生物种间关系 遮光
(5) 生产者、分解者 次生演替 直接和间接 减少污染、生物处理、提高环保意识、保护生物多样性
【解析】
【分析】
1、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组成。
2、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量,其基础是负反馈调节。
(1)
当水体受到轻微污染时可以很快消除,能通过物理沉降、化学分解和微生物分解,很快消除污染,其生物种类和数量不会受到明显的影响,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抵抗力稳定性);水华现象是蓝藻大量生长导致的,该河流污染初期水体中的TP、 NH+4N 、 NO-2N 等含量较高,导致蓝藻等大量生长,形成“水华”;河流污染,蓝藻大量生长导致鱼虾死亡,水体发臭,进一步加剧污染,该连锁机制属于正反馈调节。
(2)
去除效果越好,出水水质中污染物质含量就越少,分析表格数据可知,比较进水水质和出水水质可得出:对TP、 NH4+N 、 NO2-N去除效果最有效的反应器分别是铜钱草+红波、红波和铜钱草+红波,分别对应③②③,C正确。
故选C。
(3)
在上述实验基础上,科研人员利用同样的装置通过通气增氧,其他条件不变,则自变量是氧气的有无,7天后,NH4+N含量较少,而NO3−N含量增多,推测7天后各物质变化的原因是:硝化细菌的硝化作用不断将NH4+N氧化为NO2−N进而形成NO3−N。
(4)
芦苇、美人蕉等植物种植于浮在水面的材枓上,能有效地改善水体生态环境,浮床植物能通过根系向水中分泌化感物质抑制藻类生长,说明生态系统信息传递能调节生物种间关系,浮床植物芦苇、美人蕉等植物与藻类竞争养料、阳光、空气等,所以它们之间的关系属于竞争关系,浮床植物还能通过遮光抑制水中藻类光合作用。
(5)
微生物包括异养型和硝化细菌等自养型,故在生态系统成分中属于分解者和生产者;该河流保留了一定的土壤和植被条件,故修复过程属于次生演替;河流水质清澈,水草繁茂,鱼跃鸟闹,成为休闲晨练的公园,既有实际应用价值,也有生态方面的价值,故属于直接价值和间接价值;平时应减少污染、生物处理、提高环保意识、保护生物多样性。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生态系统环境保护等相关知识,目的通过对实验装置设计和实验结果分析,掌握知识内容,并能够灵活运用。
22.(1) 不是 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 负反馈调节##负反馈
(2) 175 被分解者利用 4
(3)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4)协调
【解析】
【分析】
1、生物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
2、生态系统之所以能维持稳定,是由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而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3、在生态系统中某营养级的同化量可划分为:呼吸散失量、流向分解者的量、流向下一营养级的量和流向分解者。
(1)
芦苇是一个种群,其中的高矮不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植物垂直方向上的分层结构为动物提供了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所以动物也出现了分层结构;人工湿地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是负反馈调节。
(2)
在生态系统中某营养级的同化量可划分为:呼吸散失量、流向分解者的量、流向下一营养级的量和流向分解者。结合表中数据,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生产者固定的量+外来有机物输入的能量=(44.0+5.0+90.0+20)+(5.0+11.0)=175.0J/cm2·a,并且可以判断出表中X代表的为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根据表中的数据,植食性动物流向下一营养级是能量即肉食性动物的同化量为Y,根据上述能量分配关系有 Y+11=6.3+0.5+7.5+0.7,所以Y=4。
(3)
在养鱼过程中,放养鱼的数量要严格控制,才能保证持续高产,从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意义在于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协调。
(4)
养鱼过程中需要考虑环境容纳量,根据该值确定养鱼的数量,体现了生态工程建设的协调原理。
【点睛】
解决本题的关键知识为:掌握生物群落的结构划分,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原因及基础,利用标志重捕法进行种群数量的计算,生态系统中营养级能量分配关系;能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图中各点含义及表中相应数据的处理、计算。
23.(1) 互利共生 虫黄藻利用光进行光合作用 生态系统 生物多样性
(2) 主动运输 缓冲物质
(3)耐酸基因
(4)全球性
【解析】
【分析】
1、互利共生: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彼此有利。
2、主动运输的特点:逆浓度梯度、需要载体、需要能量。
(1)
虫黄藻为珊瑚虫提供氧气和有机物,珊瑚虫为虫黄藻提供二氧化碳和无机盐,因此两者之间为互利共生关系。因为虫黄藻需要利用光照进行光合作用,为珊瑚虫的生长提供有机物,因此珊瑚只向见光面扩展。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构成的,因此珊瑚礁为许多动植物提供了生存环境,从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来看,这构成了一个生态系统。珊瑚礁为许多动植物提供了生存环境,珊瑚礁如果消失,则许多动植物失去了生存环境,必将导致生物多样性锐减等环境问题。
(2)
由图可知,氢离子运出细胞需要载体和能量,因此动物细胞通过主动运输的方式直接将多余的H+泵出去,此外细胞内还有磷酸分子等缓冲物质,在缓冲物质的作用下,维持酸碱平衡。
(3)
海水pH值在漫长的岁月中缓慢变化,使得该生物种群不断保留和积累耐酸基因,不断进化从而适应酸性环境。
(4)
物质循环的特点具有全球性和循环性,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为此需要世界各国通力合作,这是因为碳循环具有全球性特点。
【点睛】
本题考查群落、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生物多样性、生物进化、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主动运输和物质循环的特点等相关知识点,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点的能力,难度不大。
24.(1)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
(2)能量在沿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损失了大部分能量,传递到下一个营养级的能量较少
(3) 间接价值 就地保护和易地保护
【解析】
【分析】
1、生物多样性的价值:(1)直接价值:是指能为人类提供形式多样的食物、纤维、燃料和建材等。(2)间接价值:是指对生态平衡、生物圈稳态的调节功能。(3)潜在价值:指目前人类尚不清楚的价值。
2、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措施:(1)就地保护:自然保护区和国家森林公园是生物多样性就地保护的场所。(2)迁地保护:动物园、植物园、濒危物种保护中心。(3)建立精子库、种子库,利用生物技术对濒危物种的基因进行保护等。(4)加强宣传和执法力度。
(1)
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和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
(2)
能量在沿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损失了大部分能量,传递到下一个营养级的能量较少,一般在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只有10%-20%,因此在自然生态系统中食物链一般不会超过五个营养级。
(3)
植物具有保持水土的作用,这属于生态功能,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主要有就地保护和易地保护,就地保护是最有效的保护措施。
【点睛】
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以及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和保护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
25.(1) S 出生率小于死亡率
(2) 二 种间竞争
(3) 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 间接
(4) 高原鼠兔和鼢鼠 250 香鼬
(5) 低 能量流动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2011~2013年间青藏高原某地的高原鼠兔种群数量呈周期性变动,都是先增多后减少,说明其增长方式不是“J”型。
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作用:(1)有利于正常生命活动的进行,如莴苣在适宜的波长下才能萌发生长、蝙蝠依赖超声波进行定位、取食和飞行;(2)有利于生物种群的繁衍,如雄鸟求偶时进行复杂的“求偶”炫耀;(3)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如狼能够根据兔子留下的气味去追捕兔子.
(1)
据图1分析,2012年春夏季节,高原鼠兔的种群数量先增多后基本稳定,所以呈S形增长;决定种群数量的因素有出生率与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从种群的数量特征来看,高原鼠兔种群的数量在冬季明显下降的直接原因是出生率小于死亡率。
(2)
高原鼠兔和鼢鼠为植食性穴居动物,鼢鼠以植物(第一营养级)为食物,因此鼢鼠在该生态系统食物网中处于第二营养级,赤狐、艾虎和香鼬都可以捕食高原鼠兔,故三者之间存在种间竞争。
(3)
高原鼠兔感受到赤狐粪、尿的气味,会有躲到洞穴中的行为,气味中的物质提供了化学信息,这体现了信息传递具有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作用。高原鼠兔和鼢鼠挖洞穴居,能够增加本地原生植物产量,改善土壤条件,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4)
艾虎能捕食高原鼠兔和高原鼢鼠,因此艾虎粪便中的能量属于高原鼠兔和高原鼢鼠同化量中的一部分。若赤狐体重增加10kg,由于赤狐以植食性动物(高原鼠兔和高原鼢鼠)为食,所以至少需要消耗10÷20%÷20%=250kg植物。据表推测,由于香鼬只以高原鼠兔为食,所以三种天敌动物中香鼬的种群数量最容易发生剧烈波动。
(5)
与曲线l相比,曲线2鼢鼠种群密度下降得慢且T型树桩距离更远,被鹰捕食的鼢鼠较少,鹰获得的食物更少,因此曲线II所示环境中鹰的密度会低。合理植树也可控制鼢鼠害,从而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该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人们从中获益更多。
【点睛】
本题结合曲线图和表格,考查种群和群落及生态系统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图表分析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通练透】 专题17 基因工程: 这是一份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通练透】 专题17 基因工程,文件包含17基因工程分层训练教师版docx、17基因工程讲义docx、17基因工程分层训练原卷板docx等3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16页, 欢迎下载使用。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通练透】 专题16 细胞工程: 这是一份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通练透】 专题16 细胞工程,文件包含16细胞工程分层训练教师版docx、16细胞工程讲义docx、16细胞工程分层训练学生版docx等3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06页, 欢迎下载使用。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通练透】 专题15 +发酵工程: 这是一份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通练透】 专题15 +发酵工程,文件包含15发酵工程分层训练学生版docx、15发酵工程分层训练教师版docx、15+发酵工程讲义docx等3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15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