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六年级下册腊八粥精品第二课时教案
展开课 题 | 2 腊八粥 | 部编版 | 六年级下册 | 第一单元 | 第2课时 |
学 校 |
| 授课班级 |
| 授课教师 |
|
学习目标 | 1.深入理解课文,领悟作者是怎样把主要部分写详细的,并能体会到详略得当的好处。 2.朗读课文,感受腊八习俗给人们日常生活带来的温馨。 | ||||
学习 重难点 | 深入理解课文,领悟作者是怎样把主要部分写详细的,并能体会到详略得当的好处。 | ||||
学情分析 | 六年级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阅读方法,同时针对本篇课文的特点,在教学时遵循这样两点:(一)课文对话比较多,组织学生分角色朗读,进入角色进行体验,体会人物的内心变化和思想感情;(二)通过揣摩人物的心理,指导有感情朗读,体会作者的写作目的。 | ||||
教学辅助 | 1.多媒体课件。 2.学习任务单。 |
教学过程
学习任务五:回顾旧知,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温故知新,通过复习上一节课的内容,学生在“温故”的基础上入题入课,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 复习回顾: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腊八粥》,大家还记得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吗?
2.回顾第1自然段,作者是如何描写腊八粥的诱人的?
3.提问:那么第2~19自然段又写了什么呢?作者是按怎样的思路来写“等粥”的?
学生汇报交流:等粥、喝粥。(板书:等粥、喝粥)
盼粥——想粥——猜粥——看粥
3.导入新课: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品析八儿的动作、神态、语言、心理活动,体会八儿的心情。
学习任务六:聚焦“等粥”,感悟形象
(设计意图:指导学生研读课文,品读描写八儿的语句,感受八儿的心理变化,体会八儿一家的其乐融融。通过交流促读,读中交流,交流中读,使学生在读悟中探究人物,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1.自主学习:(课件出示要求)
默读课文第2~8自然段,文章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八儿的“馋”?圈画出来,在旁边简单写上批注。
2.学生交流:
【预设】
(1)他一个人进进出出灶房,看到一大锅粥正在叹气,碗盏都已预备整齐,摆到灶边好久了。
这是对八儿的动作描写,从“进进出出”“都已预备整齐”“好久”,可以看出八儿早就盼着吃粥了,他已经迫不及待了,我们仿佛看到一个小小的八儿在灶边跑来跑去忙碌的身影。
(2) 神态:听妈妈说要到夜里,八儿“眼睛可急红了”。当他说饿了时,一副“要哭的样子”。
(3) 语言:
①“妈,妈,要到什么时候才……”“那我饿了!”
语言描写,他把碗盏早早预备好,妈妈却总是说时候还早。八儿已馋得迫不及待。抓住“那”这一个字体会,当妈妈说要到夜里时,他马上就说自己饿了,看来小小的八儿为了早点喝上腊八粥还用上了苦肉计。多么天真可爱!
②“妈,妈,等一下我要吃三碗!”“妈,妈,你吃三碗我也吃三碗……”
这儿的语言描写,体会出腊八粥虽然还在锅里叹气,八儿却已经充满了期待。他已经在心里为全家人分好了粥。大哥同爹都吃不得甜的,他正好借机可以多吃两碗,展现了孩子的天真童趣。我们仿佛已经看到了八儿那窃喜的表情。怕妈妈不答应,又为妈妈也安排了吃三碗,连续两句“吃三碗”,小孩子的馋样儿跃然纸上。
③“要不然我吃三碗半,你就吃两碗半……”
八儿的馋让他得寸进尺,跟妈妈讨价还价,答应了三碗还不够,哪怕只是多吃半碗。
3.小组合作学习:(课件出示学习要求)
(1)分角色朗读第9~11自然段,思考:八儿开始计划怎么分粥?后来又想怎么分?为什么变卦了?
(2)八儿想象中的粥是什么样子的?
(3)妈妈煮的粥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
4.小组合作学习,讨论交流,教师巡观。
5.展示交流:
(1)分粥
【预设】
“妈,妈,等一下我要吃三碗!我们只准大哥吃一碗。大哥同爹都吃不得甜的,我们俩光吃甜的也行……妈,妈,你吃三碗我也吃三碗,大哥同爹只准各吃一碗,一共八碗,是吗?”
“是呀!孥孥说得对。”
“要不然我吃三碗半,你就吃两碗半……”
从上面的对话描写中,体会到八儿的馋嘴、可爱。
(2)猜粥。(课件出示)
锅中的一切,对八儿来说,只能猜想:栗子已稀烂到认不清楚了吧,饭豆会煮得浑身肿胀了吧,花生仁吃来总该是面面的了!枣子必大了三四倍——要是真的干红枣也有那么大,那就妙极了!糖若放多了,它会起锅巴……“妈,妈,你抱我起来看看吧!”于是妈妈就如八儿所求的把他抱了起来。
①粥里的栗子、饭豆、花生仁、枣都是什么样的?找出文中的关键词并画下来。
②文章用了一个什么词来形容八儿的猜想?(板书:妙极了)
(3)看粥:当妈妈把八儿抱起来,八儿终于看到了让他垂涎三尺的腊八粥时,课文中用了一个怎样的词语来表现八儿此时的心理?(板书:惊异)
【预设】
“妈,妈,你抱我起来看看吧!”比灶矮了许多的八儿,看不到锅中的一切,只能猜想,充满了对锅中各种食材的想象。八儿可爱的馋样儿跃然纸上。
②对话中,妈妈的话不多,但是对于孩子是宠溺的。八儿说要吃三碗,妈妈说“是啊!孥孥说得对。”八儿说要妈妈抱他起来看看,妈妈就如八儿所求的把他抱了起来。对话中,让我们感受到浓浓的亲情,呈现了一幅和谐温馨的生活画面。
妈妈煮的粥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请女生齐读第15自然段,画出相关词语。
(课件出示)
花生仁脱了他的红外套,这是不消说的事。锅巴,正是围了锅边成一圈。总之,一切都成了如他所猜的样子了,但他却没想到今日粥的颜色是深褐。
(4)找出关键词和第13自然段比较,你有什么发现?
(5)看了腊八粥之后,八儿的心里又会想些什么呢?
(6)男女生分角色读人物对话,注意要读出八儿的心理变化。
(7)小结:喝腊八粥是我国传统节日腊八节的风俗。作者不仅写了八儿期盼、喜爱腊八粥,其实他更想写出的是所有中国人对腊八粥的期待、喜爱。
6.提问:你知道作者为什么要把“等粥”写得如此详细吗?
教师明确:之所以把“等粥”写得如此详细,就是因为这部分能够把这种期待和喜爱之情表现得特别充分。
学习任务七:感悟表达,拓展阅读
(设计意图:为了拓展延伸,加深感悟,主要让学生学习课文的描写手法,进行读写结合的练习,完成读写之间的迁移。)
1.学习“喝粥”部分,体会文章谋篇布局的妙处。
(1)自读课文第18、19自然段的“喝粥”部分,结合文中词句谈一谈读后的感受。
【预设1】:一家人喝了不少腊八粥,最后都很满足。
【预设2】:一家人在一起喝粥的场景非常温馨。
- 启发思考:“喝粥”部分,作者没有具体写喝粥的过程,而是侧重描写喝粥后的家庭场景,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1) 学生交流感受。
(2) 教师小结:作者对喝粥的过程一笔带过,却将喝粥后的家庭场景形象地呈现在读者眼前,充满诗意而又妙趣横生,更能充分激发读者的想象,让人如临其境:腊八节这一天,八儿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喝粥,场面温馨。这样的结尾更有余味。
- 引导学生联系整篇课文的详略安排,思考为什么详写“等粥”而略写“喝粥”,说说作者在谋篇布局上的巧妙。
(1) 学生交流。
【预设】:“等粥”的过程中,人与腊八粥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腊八粥,诱人;人,馋腊八粥。等粥的过程越长,人对粥的期盼就越强烈,腊八粥就更让人觉得美味、诱人。
(2)教师小结:作者通过描写人的感受来写腊八粥的特点,将腊八节风俗根植在普通人家的日常生活中,更能让读者感受到腊八粥的香甜、腊八节风俗的美好。
课堂小结:
《腊八粥》是一篇蕴含着浓郁的民间文化和民间气息的文章,学习了这篇文章,真正让我们走近了“民俗”,感受到了“民俗”。文章重在通过主人公八儿的动作、神态和语言描写体现八儿迫不及待地想喝腊八粥。我们从描写八儿句子中,体会到八儿在“等粥”过程中对腊八粥的期待和喜爱,感受家人间浓浓的亲情。
自主作业:根据自己的情况,可以选择一项或两项完成。
1.完成“分层作业单”。
2.推荐课后阅读冰心的《腊八粥》。
板书: 盼粥——急切
等粥 分粥——天真
腊八粥 猜粥——好奇 温馨和睦
看粥——惊异 其乐融融
喝粥——幸福、满足
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腊八粥公开课第一课时教案: 这是一份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腊八粥公开课第一课时教案,共5页。
小学语文第一单元2 腊八粥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小学语文第一单元2 腊八粥教学设计,共3页。
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2 腊八粥教案: 这是一份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2 腊八粥教案,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解决疑难,明确主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