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文言文测试题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展开
这是一份第三单元文言文测试题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共14页。
《鱼我所欲也》测试题一、给下列字注音。箪( )羹( )蹴( )屑( )二、解释下列加点的词。1.二者不可得兼: 2.故不为苟得也:3.所恶有甚于死者: 4.故患有所不辟也: 5.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6.贤者能勿丧耳: 7.蹴尔而与之: 8.万钟于我何加焉: 三、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其含义。1.故患有所不辟也。 通 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通 3.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通 4.乡为身死而不受…… 通 四、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2.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3.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4.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五、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回答问题。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死亦我所恶( ) (2)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 2.下列加点的“于”与“所欲有甚于生者”中的“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B.子墨子闻之,起于齐 C.贫者语于富者 D.苛政猛于虎也3.上文中“所欲有甚于生者”指的是_______,“所恶有甚于死者”指的是_______;“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一句中“由是”在文中解释为_______,“不用”、“不为”者指的是 4.这段文字主要运用了_______、_______等论证方法。 5.这段文字的主要论点是什么?它是怎样提出来的?试简要分析。 6.“舍生取义”者在中国历史上一贯受人崇敬,请举出一位因“舍生取义”而令你崇敬的英雄人物,并默写出他的一句曾深刻影响你的名言。 7.结合实例谈谈你对“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的理解。 《唐雎不辱使命》练习题 一、1、给加粗字注音.(1)秦王怫然怒( ) (2)以头抢地耳( )(3)亦免冠徒跣( ) (4)聂政之刺韩傀( )(5)休祲降于天( ) (6)天下缟素( )(7)秦王色挠( ) (8)寡人谕矣( )2、解释加点词语。(1)唐雎不辱使命___ _(2) 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___ ____(3)大王加惠___ _ (4) 请广于君 _ _(5)岂直五百里哉 __ _ ( 6)秦王怫然怒_ _(7)布衣_ __ (8)以头抢地耳 (9)庸夫_ __ ( 10)非士之怒__ __(11)休祲降于天__ ___ (12)天下缟素___ __ ( 13)秦王色挠 (14)长跪而谢之__ _(15)寡人谕矣____ _ (16)虽然,受地于先生 (17)徒以有先生也 (18)安陵君其许寡人__ __(19)轻寡人与__ __(20)今日是也____二.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释义写在横线上:(4分)1、故不错意也 _________2、仓鹰击于殿上 ____________三.一词多义:(12分)1、使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_____________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___________ 2、于 受地于先王______________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_____3、 徒 亦免冠徒跣______________ 徒以有先生也___________4、 以 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 ________ 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徒以有先生也 5、之 愿终守之 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此庸夫之怒也 四、翻译下列句子。(1)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2)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3)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 (4)聂政之刺韩傀,白虹贯日. (5)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 (6)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7)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8)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9)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10)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五、课文的理解与把握(一)、课内阅读1、唐雎出使秦国的原因是什么?秦王以大易小而安陵君为什么不答应? 2、秦王最后是长跪而谢之,说明了什么?这是从什么角度来表现唐雎的? 3.文中描写秦王神态的词语有“不悦”“ ”“ ”,表现了秦王骄横凶暴、色厉内茬的特点。(2分) 4.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第③段中唐雎是怎样让秦王屈服的?(2分) 《送东阳马生序》练习题 一、基础题1.《送东阳马生序》选自《________ 》,作者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朝代)文学家,他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并列为明初诗文三大家。他写此文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1)嗜( )学 (2)弗之怠( ) (3)逾( )约 (4)尝趋( ) (5)斥咄( ) (6)皲裂( )(7)媵( )人 (8)烨然( ) (9)皆被绮绣( )(10)负箧曳屣( )( )( ) (11)容臭( ) (12)缊( )袍敝衣 (13)既加冠( )(14)衾( )3.解释下面加横线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 持汤沃灌( ) (2)致书以观( ) (3)假借于( ) (4) 弗之怠( ) (5) 走送之( ) (6)稍逾约( ) (7) 既加冠( ) (8) 无硕师( ) (9) 尝趋百里外( ) (10) 填其室( ) (11)稍将辞色( ) (12) 援疑质理 ( ) ( )(13) 或遇其叱咄( ) (14) 俟其欣悦( ) (15) 负箧曳屣 ( )( ) (16)嗜学( ) (17) 以衾拥覆 ( ) (18) 寓逆旅( ) (19) 腰白玉之环 ( ) (20) 烨然若神人 ( ) (21) 緼袍敝衣 ( ) (22)略无慕艳意( ) 4.写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1)同舍生皆被绮绣。_____________ (2)四支僵劲不能动。_____________ 5、翻译下面的句子(1)家贫,无从致书以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4)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 (5)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6)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6.选出加粗“以”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B.不敢出一言以复。C.衔觞赋诗,以乐其志。 D.家贫,无从致书以观。7.理解填空。(1)天气寒冷,宋濂仍然坚持学习的句是 。(2)表现宋濂讲诚信的句子是 (3)表现作者对“同舍生”豪华生活毫不艳羡的句子是 。(4)说明作者不辞艰辛,求师勤学的原因的句子 ; ; 。 (5)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同学们很多追求时尚、名牌,我们应有宋濂的“ ”心态。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砚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 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肢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珠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煜然若神人;余则�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1,找出文中两人含通假字的句子并解释其中的通假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用自己的话概括本文的中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回忆自己刻苦求学的经历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多处运用对比手法,试举一例并说说其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和作者当年的学习条件相比,今天的你有哪些优越的地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学了课文,你受到了哪些启发?结合本文,说说现代中学生读书应有怎样的苦乐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