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 协调人地关系与可持续发展-高一地理下学期同步课堂精讲练(中图版必修第二册)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4070207/1/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5.2 协调人地关系与可持续发展-高一地理下学期同步课堂精讲练(中图版必修第二册)02](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4070207/1/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5.2 协调人地关系与可持续发展-高一地理下学期同步课堂精讲练(中图版必修第二册)03](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4070207/1/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5.2 协调人地关系与可持续发展-高一地理下学期同步课堂精讲练(中图版必修第二册)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4070207/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5.2 协调人地关系与可持续发展-高一地理下学期同步课堂精讲练(中图版必修第二册)02](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4070207/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5.2 协调人地关系与可持续发展-高一地理下学期同步课堂精讲练(中图版必修第二册)03](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4070207/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高中地理中图版 (2019)必修 第二册第二节 协调人地关系与可持续发展精品课后练习题
展开【核心练习】
一、单选题
下图为局域性环境问题及其解决途径示意图。完成下面1-2小题。
1.全球性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
①人类索取自然资源过度
②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太低
③自然环境本身演变太快
④人类排放废弃物过多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图中a、b、c分别代表( )
A.环境污染、清洁生产、文明消费 B.文明消费、环境污染、清洁生产
C.清洁生产、文明消费、环境污染 D.环境污染、文明消费、清洁生产
【答案】1.D 2.A
【分析】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全球性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庞大的人口压力,人口增长过快,过度利用资源,无节制地排放废弃物,①④正确,D正确,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自然环境相对稳定,排除ABC。故选D。
2.根据所学知识,乡村的主要环境问题是生态破坏,城市的主要环境问题是环境污染,a为环境污染;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为循环经济和文明消费。循环经济体现在发展生态农业和工业清洁生产。读图可知a代表环境污染,b代表清洁生产,c代表文明消费。A正确,排除BCD。故选A。
下图为甜菜制糖废水的末端处理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3-4小题。
3.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该过程( )
A.实现了废弃物的零排放 B.实现了生态、经济、社会三种效益的和谐统一
C.提高了糖的产量和质量 D.促进了技术的进步和提高
4.如果共享快递盒被大力推广,将( )
①增加快递包装成本②减少森林破坏③增加快递发送速度④减少快递垃圾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答案】3.B 4.D
【分析】3.从图示可知,该过程也有废水排放,A错误;该过程对废水和浆料进一步利用,并生产动物饲料,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减少了废弃物的排放,从而实现了生态,经济,社会三种效益的和谐统一,B正确;该过程没有涉及到糖的生产过程的改变,C错误;该过程只是对废糖水末端进行处理,与技术的进步和提高关系不大,D错误。故选B。
4.共享快递盒增加快递盒的使用次数,会减少快递包装成本,①错误;快递盒主要为纸制品,通过林业资源进行制造,共享快递盒会减少快递包装,从而达到减少森林的破坏的目的,②正确;共享快递盒与快递发送速度无关,③错误;共享快递盒会减少快递盒的丢弃,从而减少快递垃圾,④正确。综合起来,D正确,A、B、C错误。故选D。
稻谷是我国65%以上人口的主粮,也是播种面积、总产量和单产水平最高的粮食作物。其中双季稻的单位耕地面积年产量明显高于单季稻,然而近年来,我国部分地区出现双季稻改种单季稻(“双改单”)的季节性撂荒现象,一定程度上浪费了宝贵的优质耕地资源,甚至威胁到国家的粮食安全。据此完成下面5-6小题。
5.因“双改单”导致水稻总产量损失最大的地区是( )
A.东北地区 B.黄淮地区
C.长江中下游地区 D.华南地区
6.为减少耕地撂荒现象,实现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可着重( )
①减免农业税收②推广机械耕作
③调整农业结构④加快土地流转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5.C 6.D
【分析】5.双季稻改种单季稻损失最大的地区应是一年两熟且能够种植水稻的地区。东北地区为一年一熟制,不存在双季稻的现象,A选项错误。黄淮地区位于华北,熟制为两年三熟制,也不存在双季稻的现象,B选项错误。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熟制为一年两到三熟,且水资源较为充足,是我国双季稻的主产区,是双季稻改种单季稻损失最大的地区,C选项正确。华南地区熟制为一年三熟制,也是我国双季稻的主要种植地区,但其种植面积与产量没有长江中下游地区大,并不是损失最大的地区,D选项错误。故选C。
6.双季稻改种单季稻的季节性撂荒是由于农村劳动力向城市流动,大量的土地无法种植双季而出现的(种植单季只是为了满足饮食需要)。农业相对产值较低,大量农村劳动力去往城市从事第二、三产业,使得农村土地出现无人耕种的现象。减免农业税收并不能从根本上减少双改单的发生,①错误。由于缺失劳动力,可广泛采用机械化工作,以减少对劳动力的依赖,②正确。双改单并不是农业结构不合理导致的,且水稻是国家粮食安全重要的作物保障,调整农业结构也无法改变双改单撂荒现象,③错误。加快土地流转使得能够耕作土地的农民拥有更多的土地使用权,以减少季节性撂荒现象的发生,④正确。②④正确故选D。
某环保公益活动鼓励参与者通过步行、公交出行、在线缴费、在线购票等行为获得积分,利用积分可以在网络上兑换一颗虚拟树苗并维护其成长。虚拟树苗成材后,公益组织就会购买一棵相应的真实树苗捐献给政府,用于绿化。据此完成下面7-8小题。
7.该环保公益活动重点倡导的可持续发展理念是( )
A.区际公平 B.清洁生产 C.循环经济 D.公众参与
8.鼓励居民步行、乘坐公交、在线缴费、在线购票的根本意义是( )
A.降低碳排放量 B.提高能源利用率
C.缓解交通拥堵 D.保护森林资源
【答案】7.D 8.A
【分析】7.该环保公益活动主要通过鼓励居民参与活动,改变居民的个人行为习惯,起到保护环境的作用,所以其重点倡导的可持续发展理念是公众参与,D正确;该环保公益活动没有针对特定的地域空间,活动的目的也没有明确是为了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所以其重点倡导的可持续发展理念与区际公平关系不大,A与题意不符;该环保公益活动不属于发展经济的生产活动,其倡导的可持续发展理念与清洁生产、循环经济无关,故BC错。所以本题选D。
8.该公益活动通过鼓励参与者步行、乘坐公交、在线缴费、在线购票等改变居民的个人行为习惯,可以降低能源消耗,减少碳排放,从而保护生态,减缓气候变暖,A正确;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必须通过技术可行、经济合理、政策允许、市场欢迎及环境有保障的实体项目来实现,鼓励参与者步行、乘坐公交、在线缴费、在线购票等改变居民的个人行为习惯,可以降低能源消耗,对于提高能源利用率的作用不大,B错;鼓励居民步行、乘坐公交等可以缓解交通拥堵,但这不是该公益活动的根本目的,C与题意不符;鼓励居民步行、乘坐公交、在线缴费、在线购票等对保护森林资源根本意义不大,D与题意不符。故本题选A。
人与自然休戚相关,地理环境应该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读人与自然关系图,完成下面9-10小题。
9.图示反映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制约、息息相关的有( )
A.a、b、c B.d、e、f C.a、c、e D.b、d、f
10.下列各联系的举例,不正确的是( )
A.b一塔里木盆地气候干燥,形成我国面积最大的沙漠
B.c一泥石流流出的物质堵塞江河,破坏森林、农田
C.e一三峡工程建成后,可提高下游河段的防洪标准
D.f一乐山中心城区绿心森林公园打造,加剧城市热岛效应
【答案】9.B 10.D
【分析】9.读图可知,d连接了气候与人类,f连接了人类与生物土壤,e连接了地貌水文与人类,故图示反映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制约、息息相关的有d、e、f。B正确;a是气候与地貌水文的相互关系,b是气候与生物土壤的相互关系,c是地貌水文与生物土壤的相互关系。都不是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ACD错误。故选B。
10.读图可知,b是气候与生物土壤的关系,塔里木盆地深居内陆,气候干燥,形成我国面积最大的沙漠,植被稀少,土壤发育程度低,呈现荒漠景观,体现气候对生物和土壤的影响,A说法正确;c是地貌水文与生物土壤的相互关系,泥石流流出的物质堵塞江河,破坏森林、农田,体现地貌水文对生物土壤的影响,B说法正确;e是人类与地貌水文的相互关系,三峡工程建成后,可提高下游河段的防洪标准,体现了人类活动对水文的影响,C说法正确;f是人类与生物土壤的相互关系,乐山中心城区绿心森林公园打造,应是减小城市热岛效应,D说法错误。根据题意,故选D。
读中国农业十二五“七区二十三带”战略格局图,完成下面11-12小题。
11.东北平原主产区农业发展的有利条件是( )
A.人口众多,劳动力丰富 B.光热充足,复种指数高
C.耕地后备资源不足 D.农业机械化水平高
12.为确保我国粮食安全,图中各主产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措施正确的是( )
A.黄淮海平原主产区应大力发展水稻种植
B.华南主产区要增大非农业用地规模
C.甘、新主产区加大农业投入,发展节水农业
D.河套灌区主产区要大力引黄灌溉,扩大灌区
【答案】11.D 12.C
【分析】11.东北平原农业发展的优越条件主要有东北地广人稀,土壤肥沃,使农业生产的商品率较高,耕地集中成片,便于机械化生产,因此东北农业机械化水平较高。但东北纬度较高,热量不足成为该地农业发展的限制性条件,因此该地只能是一年一熟,复种指数较低,D项正确,AB项错误;耕地后备资源不足不是有利条件,C错误。所以选D。
12.黄淮海平原主要位于半湿润地区,降水相对较少,水稻生长需水量大,该区域气候条件不适宜大力发展水稻种植,A项错误;增大非农业用地规模势必会减少耕地面积,不利于保障粮食安全,B项错误;甘肃新疆主产区气候干旱,降水较少,种植业主要依赖灌溉用水,加大农业技术投入,发展节水农业,提高水资源利用率,有利于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C项正确;河套灌区主产区若大力引黄灌溉,增大灌区面积,第一会使黄河干流水量减少,第二会加剧土壤盐碱化问题,因此要适度,D项错误。所以选C。
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始终坚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读生态环境质量拐点图,完成下面13-14小题。
注:A点:指以常规生态环监指标衡量的生态环境质量由持续恶化转向逐步改善的阙值点。
B点:指被社会公众普遍接受、能满足民众对良好生态环境需求的生态环境质量阙值点。
C点:指在考虑部分未观测指标、区域差异和恢复周期等因素影响后,生态环境质量达到能够满足人类健康和生存发展需求的阙值点。
13.据图文信息可推测( )
A.“拐点”出现前,GDP与生态环境恶化程度呈负相关
B.“拐点”出现后,GDP与生态环境恶化程度呈正相关
C.若土壤监测中添加汞含量指标,则“拐点”出现时间提前
D.东部经济地带出现“拐点”的时间比西部经济地带早
14.“公众感知的质量拐点”出现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环境质量要求更高 B.和“C拐点”同时出现
C.生态环境质量最优 D.可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
【答案】13.D 14.A
【分析】13.由图可知,基于常规监测指标的质量拐点出现前,GDP与生态环境恶化程度呈正相关,A错误。基于常规监测指标的质量拐点出现后,GDP与生态环境恶化程度呈负相关,B错误。土壤中出现重金属污染,是常规监测指标外的新因素,拐点出现时间滞后于基于常规监测指标的质量拐点出现时间,C错误。东部经济地带经济发展程度高于西部,经济实力强,环境保护意识好,出现“拐点”的时间比西部经济地带早,D正确。故选D。
14.由注解可知,公众感知的质量拐点指被社会公众普遍接受、能满足民众对良好生态环境需求的生态环境质量阙值点,对环境质量的要求高于常规监测指标,环境质量要求更高,A正确。公众感知的质量拐点出现时的 GDP低于考虑新因素的质量拐点出现时的 GDP,时间早于“ C拐点”,B错误。公众感知的质量拐点出现时只能反应环境恶化程度降低,不是环境质量最优,C错误。公众的环保意识提高是“B拐点”出现时间滞后于“ A拐点”的原因,但不能因为“公众感知的质量拐点”出现而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D错误。故选A。
田园综合体是集现代农业、休闲旅游、田园社区为一体的乡村综合发展模式。“中国水蜜桃之乡”江苏无锡市阳山镇拾房村在2017年建设成为我国第一个田园综合体。下图为2004年和2017年拾房村空间结构变化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15-16小题。
15.与2004年相比,2017年拾房村土地利用中明显减少的是( )
A.住宅用地 B.蔬果种植用地 C.湿地面积 D.公共服务用地
16.拾房村田园综合体建成后,该村( )
A.城市化率提高 B.农业总产值降低 C.环境宜居宜业 D.工业为主导产业
【答案】15.B 16.C
【分析】15.读图可知,2017年该村住宅用地进行了规划,没有明显减少,故A选项错误;从两幅图的对比中可以看出,2017年该村的桃林面积明显减少,即蔬果种植用地明显减少,故B选项正确;湿地是该村保持良好生态的重要依托,面积没有减少,甚至有所增加,故C选项错误;公共服务用地是发展休闲旅游、田园社区的必备配套,面积没有减少,甚至有所增加,故D选项错误。所以选B。
16.特色农业和其他产业的融合,可能会吸引更多的村民回流,但该地还是农业用地为主,以农村人口为主,聚落形式没有改变,城市化率没有提高,故A选项错误;该村的发展是基于农业基础上的,因此农业总产值不会降低,故B选项错误;田园综合体的形成是当地产业融合发展的表现,是乡村振兴的呈现。从价值观的角度看,乡村发展应该是对生态环境、经济、基础设施等方面的改善和发展,因此,环境宜居宜业是乡村发展的主要方向,故C选项正确;该村的发展基于农业基础上更有特色,或者规模更大,或者更多元化,符合“三农”政策的基础导向,工业不可能成为该村的主导产业,故D选项错误。所以选C。
17.《2013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提出可持续发展五大支持系统。报告以1995年全国可持续发展能力指数为100,下图表示2010年五大支持系统的能力指数。1995-2010年发展支持系统发展最快,其代价有( )
A.经济逐渐衰退 B.大量排放污染物
C.科教投入不足 D.人口增长缓慢
【答案】B
【分析】根据题干可知,以1995年全国可持续发展能力指数为100,根据图中2010年五大支持系统的能力指数分析,图中可以看出发展支持系统指数最高,环境支持系统指数最低。说明经济增长最快,环境支持最小,这段时间的发展是高耗资源、高污染的发展方式,代价是大量消耗资源,大量排放污染物,B正确,排除A、C选项。不能判断人口增长问题,D错误。故选B。
下图为“稻田养鱼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18-20小题。
18.水稻种植业的生产特点是( )
A.精耕细作 B.机械化程度高
C.商品率高 D.专业化程度高
19.与单纯种植水稻相比,稻田养鱼可以( )
①减少耕地使用面积②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量③增加农产品的类型和产量④进行大规模机械化生产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0.稻田养鱼最有可能出现在( )
A.北京平原区 B.江南丘陵 C.太行山区 D.吐鲁番盆地
【答案】18.A 19.C 20.B
【分析】18.水稻种植业是一种劳动密集型农业,劳动强度大,需要投入大量劳动来精耕细作,A项正确;机械化、专业化程度高、商品率高是属于商品谷物农业的特点,不是水稻种植业的 典型特点,BCD项错误。故选A。
19.稻田养鱼模式,鱼粪可以为稻田提供肥料,同时鱼类可除草,减少病虫害,可以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与单纯种植水稻相比,增加了农产品的类型和产量,②③正确,耕地面积并未减少,不利于大规模机械化生产,①④错误,C项正确。故选C。
20.水稻为我国南方地区主要粮食作物,最可能出现在南方地区,四个选项中只有江南丘陵属于南方地区,B项正确;北京平原区、太行山区位于我国北方地区,粮食作物以小麦为主,吐鲁番盆地位于我国西北地区,气候干旱,降水少,ACD项错误。故选B。
二、综合题
2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下表为某地区未来环境人口容量的最低人均消费量
耕地(公顷) | 森林面积(公顷) | 淡水(立方米) |
0.1 | 0.1 | 2000 |
下表为:某地区现有资源总量
人口(万) | 面积(平方千米) | 耕地(平方千米) | 森林面积(平方千米) | 年径流总量(立方米) |
6200 | 22万 | 8万 | 7.5万 | 5105亿 |
材料二:根据该地区人口发展趋势,预计20年后该地区人口将达到1亿,进入人口高峰期。同时,现有耕地因建设用地和退耕还林预计将减少133万公顷,新增荒山造林面积约533万公顷。
(1)由材料一图中数据计算该地区现有人均资源占有量分别是:耕地____,森林面积____,淡水____。
(2)未来对该地区环境人口容量限制最大的因素是____,解决该问题的途径有哪些?____
(3)未来对该地区环境人口容量限制最小的因素是____,但是在这种资源的利用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是____。
(4)该地区未来20年人口数量将进入高峰期,结合所学知识,请为提高该地区的环境人口容量提出合理化建议。
【答案】(1) 0.0013km2/人 0.0012km2/人 8234m3/人
(2)耕地 在城市公共建设中尽量节约用地,少占耕地;积极开发宜农荒地;加大农业科技投入,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单位面积产量;适当输入或进口部分农副产品,以满足人们生产和生活的需要。
(3) 淡水/水资源/水源 节约用水;防治水污染;建设水利设施,调节水资源的时空分布
(4)加强对资源的勘测,开源节流,挖掘资源潜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加大科技投入;提高对外开放程度;提高人口素质,珍惜和合理利用资源;控制污染,保护环境等。
【分析】(1)根据图“某地区现有资源总量”可知,该地总人口是6200万,耕地面积是8万km²,所以人均耕地=8万/6200万≈0.0013km²/人;人均森林面积=7.5万km²/6200万≈0.0012km²人;人均淡水=5105亿m³/6200万≈8234m³/人。
(2)由材料二可知,该地区耕地面积减少较多,所以未来对该地区环境人口容量限制最大的因素是耕地。因此在城市公共建设中尽量节约用地,少占耕地,保证基本农田的数量;要积极开发宜农荒地,增加耕地面积;在农业生产过程中,要加大农业科技投人,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单位面积产量,进而提高粮食总产量;在生活过程在,要适当输入或进口部分农副产品,以满足人们生产和生活的需要,减轻当地环境承载力。
(3)根据(1)题的计算和图“某地区未来环境人口容量的最低人均消费量”的内容可知,由于该地区森林面积增加,淡水资源的数量会增加,所以未来对该地区环境人口容量限制最小的因素是淡水。但其数量是有限的,所以在生产生活中药注意节约用水,防治水污染;积极建设水利工程,调蓄水资源的时间分配不均和空间分布不均,保证用水的持续供应等。
(4)提高地区环境人口容量要从影响人口容量的因素入手,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有资源、科技、文化和生活消费水平以及地区开放程度,其中文化和生活消费水平随着经济发展不断提高,与环境人口容量呈负相关,所以措施从其余三方面分析,主要有加强对资源的勘测,开源节流,挖掘资源潜力,提高区域可利用资源数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提高区域环境人口容量;加大科技投入,提高区域科技水平;提高对外开放程度;加强宣传教育提高人口素质,珍惜和合理利用资源;控制污染,对已污染环境加强治理,保护环境等。
2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广东省茂名石化工业区是经广东省政府批准、中国石化集团公司参股建设的工业区,是科技部认定为国家火炬计划茂名石化产业基地,规划总面积45.2km2。工业区由文冲区、一区、二区、三区组成,其中一区是重点。一区以乙烯厂为依托,以其产品和副产品为原料构建下游生产项目,吸引相关企业入驻,形成完整的石化产业链,并将每一环节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三废”进行综合利用。下图为茂名石化工业区一区“三废”综合利用线路图。
(1)简述茂名市发展石化工业的有利条件。
(2)从产业集聚角度,分析茂名石化工业区完善产业链的意义。
(3)说明茂名发展清洁生产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答案】(1)靠近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达,市场需求量大;资金充足,技术力量强;港口较多,水陆交通便利;人口较多,劳动力充足;政府政策支持等。
(2)有利于形成集聚效应,共用基础设施,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益;有利于进一步提升企业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有利于形成专业化生产基地,提高产品影响力;可以加强企业间合作,促进生产、管理创新,推动产业发展等。
(3)工业“三废”得到有效回收利用,直接减少环境污染;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减少了资源消耗(或答降低生产成本);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延长产业链,提高了经济效益;增加当地劳动力就业和基础设施建设(或答增加居民收入),提高了社会效益。
【分析】(1)由所学知识可知,工业区位主要从市场、交通、科技、劳动力和政策等方面来分析。茂名位于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达,对石油的需求量大,消费市场广阔;茂名位于经济发达地区,发展石化工业资金充足,科技力量雄厚;临近港口,对外联系方便,水陆交通便利;广东省人口较多,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由“茂名石化工业区是经广东省政府批准”可知,有政府政策的大力支持等。
(2)由所学知识可知,“一区以乙烯厂为依托,以其产品和副产品为原料构建下游生产项目,吸引相关企业入驻,形成完整的石化产业链”可知,茂名石化工业区完善产业链,有利于形成专门石化生产基地,扩大生产规模,有利于产业的集聚化发展,提高石化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共同抵御风险的能力;有利于石化企业间共用利用基础设施,节约了生产建设的投资,从而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的经济效益;有利于加强企业彼此之间交流与协作,促进产品的生产、管理及其创新,推动产业快速发展,规模化效益显著。
(3)从图示信息可知,工业“三废”的废水、废气、废渣得到有效回收、综合开发与利用,直接减轻了当地的环境污染;变废为宝,充分利用资源,提高了资源利用率,减少了资源的消耗与浪费;同时带动与之相关的产业发展,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经济效益提高;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促进就业,增加居民收入,使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提高了社会效益。
2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传统的福鼎白茶是用福鼎大白茶树的芽尖和嫩叶经过自然萎凋、生晒而成,年产量受气候和场地的制约,一般不到千吨。经过科研人员探索,创新应用室内人工热风萎凋技艺生产白茶,制约其生产的瓶颈才得以打破。福鼎大白茶树的生长喜弱光和漫射光,适宜生长的年均降雨量为1000~2000毫米,月降雨量在100毫米以上,生长的最适温度为18~28℃。近年,福鼎市充分利用“福鼎白茶”品牌,加快白荼产业的发展。目前,全市共有茶叶企业500多家,茶业专业合作社近150家,创办营销网点4000多个,为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农民增收作出了巨大贡献。下图福鼎市地形示意图(图中浅色部分海拔较低,颜色越深表示海拔越高)。
(1)福鼎市是优质福鼎大白茶树的生长地,据材料解释原因。
(2)福鼎大白茶种植区主要分布在海拔100~1000米的坡地,坡度15°~25°的坡地大多都建立梯级茶园。说明坡度15°~25°的坡地建立梯级茶园的好处。
(3)福鼎白茶早期一直专门供出口,试分析原因。
(4)说明当地居民在发展“福鼎白茶”产业过程中增加经济收入的途径。
【答案】(1)地处低纬度地区,热量充足,茶树生长期长;濒临海洋,多海湾,受海洋影响明显,气温适宜;以山地为主,位于夏季风迎风坡,降水充足,且受海洋影响明」显,降水季节分配较均匀;多雨,多云雾,光照较弱。
(2)增加茶树种植面积;方便生产管理和茶叶釆摘;减少水土流失,保持土壤肥力;便于土层培育。
(3)福鼎白茶品质高,国外需求量大;福鼎白茶传统加工需自然萎凋和生晒,受当地气候和场地制约,产量少;增加外汇收入,支持国家建设;国内消费水平低,缺乏国内市场的开发和宣传。
(4)农民种植、采卖荼叶获取经济收入;参与茶叶加工,增加经济收入;参与运输、销售茶叶,增加经济收入;发展乡村旅游,增加经济收入。
【分析】(1)福鼎市是适宜种植优质大白茶树,可从纬度因素、海陆因素、地因素等方面分析。纬度因素:福鼎市地处低纬度地区,获得的太阳辐射量较高,热量充足,茶树生长期长,茶饮品质高。海陆位置:根据图示信息可知,福鼎市濒临海洋,多海湾,受海洋影响更强烈,所以气温更适宜,并且降水的季节分配更均匀。地形:以山地为主,位于夏季风迎风坡,夏季风在抬升过程中形成降水,降水充足。气候条件:多雨,多云雾,对光照的遮蔽较好,光照较弱,以弱光和漫射光为主,适宜大白茶树的生长。因此福鼎市适宜种植大白茶树。
(2)在15°-25°坡地建梯级茶园,可以增加茶树种植面积;修建梯级茶园能够方便生产管理和茶叶采摘;修建梯级茶园可以减小土地坡度,减少水土流失,保持土壤肥力;表土流失减少,便于土层培育,促进土壤繁育等。
(3)根据材料信息“传统的福鼎白茶……一般不到千吨。”可知,传统福鼎白茶受地形等自然条件限制,产量较低,市场价格相对较高,国内对于高端白茶的消费水平较低;福鼎白茶在我国国内的宣传力度较小,国内市场认知较差;根据材料信息分析可知,传统福鼎白茶的品质较高,国外市场需求量较大;我国经济发展初期,外汇缺口较大,出口福鼎白茶可以增加我国外汇收入,促进国家经济发展等。
(4)当地居民在发展“福鼎白茶”产业过程中增加经济收入的途径主要有:种植茶叶,获取直接经济收益;给茶园采摘茶叶,获取相关打工收益;到茶叶加工工厂打工,获取经济收益;做与茶叶相关的贸易,增加经济收益;发展采摘农业、观光农业、体验旅游等,提高经济收益等。
24.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好山好水出好茶”,茶叶的生长分布、质量高低与地理环境密不可分。茶叶具有喜酸怕碱、喜光怕晒、喜温怕寒、喜湿怕涝的典型特点,最适宜生长的温度在15℃~30℃,10℃左右开始发芽。中国是茶叶的故乡,茶产业是我国传统的优势产业。然而近年来,随着世界上其他一些茶叶出口国的崛起,我国茶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被削弱,国际地位受到威胁。下图示意福建省茶叶产地分布图。
(1)简述该地茶树生长的不同季节易受到的气象灾害。
(2)分析福建茶叶品种丰富的自然原因。
(3)为增强我国茶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请你提出合理措施。
【答案】(1)冬(或“春”)季寒潮(或“低温冻害”);夏秋季节台风(或“暴雨”,“山洪”);受季风气候影响易发生旱灾。
(2)纬度较低,东临海洋,水热条件优越(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水热条件优越);土壤呈酸性,适合茶树生长;地处山区地势起伏大,自然环境的垂直差异大。
(3)加大科技投入,改良品种,提高质量;进行深加工,延长产业链;加强宣传,树立品牌,提高知名度;发挥该地茶叶业产品多样的优势,满足多样化的市场需求;弘扬中国茶文化的优势,在实践中不断创造出具有时代特色的茶文化;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绿色、生态有机农业。
【分析】(1)冬春季节易受寒潮带来的低温冻害影响;夏秋季节,东南沿海多台风,茶树容易被吹倒;季风气候不稳定带来的旱涝灾害。
(2)主要从地形、海陆位置、土壤三方面分析。福建地处我国东南沿海,纬度较低,受季风影响明显,水热条件好;位于东南丘陵,土壤呈酸性,利于茶树生长;地处丘陵地带,垂直差异大,自然环境差异大,品种丰富。
(3)加大科技投入,研发新品种,提高茶叶质量,增强竞争力;对茶叶进行深加工,延长产业链,使产品多元化;加强宣传和品牌的创立,扩大产品的知名度;发挥该地茶叶业产品多样的优势,满足多样化的市场需求;将茶文化向世界推广,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茶文化,吸引外国客商;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绿色、生态有机农业。
地理必修 第二册第五章 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第二节 协调人地关系与可持续发展精品课时练习: 这是一份地理必修 第二册第五章 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第二节 协调人地关系与可持续发展精品课时练习,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富碳农业是指,图中箭头,图中A,B,C,D依次为,该园区,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该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地理中图版 (2019)必修 第二册第二节 协调人地关系与可持续发展复习练习题: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中图版 (2019)必修 第二册第二节 协调人地关系与可持续发展复习练习题,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富碳农业是指,图中箭头,图中A,B,C,D依次为,该园区,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该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中图版 (2019)必修 第二册第五章 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第二节 协调人地关系与可持续发展测试题: 这是一份中图版 (2019)必修 第二册第五章 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第二节 协调人地关系与可持续发展测试题,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