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下册教材解析六制课件PPT
展开通过多种感觉器官认识空气的特点
知道怎样让风车转得更快
本单元对课程标准的落实
●知道眼、耳、鼻、舌、皮肤等是人体的重要器官。●知道物体有轻重、厚薄、颜色、表面粗糙程度、形状等特征。●知道眼睛可以分辨物体的颜色、形状等。●知道皮肤可以分辨物体的干与湿、冷与热、轻与重、粗糙与光滑等。●知道鼻子可以分辨多种气味。●知道舌头可以尝出多种味道。●了解观察的方法不同,结果可能会不同。
●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一些简单的器材,知道我们周围存在空气。●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多种感觉器官认识空气的特点以及和水的不同。●在教师指导下,小组合作制作纸风车,并知道怎样让风车转得更快。
活动目标:提示本课探究活动中学生需要准备的部分典型材料:砖块、土块、海绵、塑料袋等。
把海绵、粉笔砖块等固体放入水中观察。
课标要点:3.1低段的课标点:观察并描述空气的颜色、状态、气味等特征。本课重点知道我们周围有空气。
学习目标: 1.初步感知空气;知道我们周围有空气。 2.在教师指导下,能用简单的器材进行空气存在的验证实验;能借助媒介对无法直接观察的空气进行间接观察,证明空气的存在。 3.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感知到的空气表现出探究兴趣;能尊重事实,养成用事实说话的意识。 4.初步了解空气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活动目标:感知我们周围的空间里有空气;感知一些固体里有空气;一些容器里也有空气。
用塑料袋装空气,感受到我们周围的空间有空气。
用纸板在脸旁扇,感受到脸旁有空气,从而知道我们周围有空气。
活动过程:找一找,哪里有空气。这个活动包括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知道我们周围的空间里有空气。教科书中呈现两幅图:一是通过书本等物体的扇动感觉到空气就在脸旁;二是用塑料袋装空气,体会到空气就在我们的周围。一个学生说“我脸旁有空气”,引领学生观察的方向,从而认识到我们周围的空间里有空气。第二个层次:它们里面有空气吗?教科学书呈现了一幅学生研究的场景图,一个学生说“它们里面有空气吗?”提出了研究的方向,知道一些固体中也有空气。
第三个层次就是知道“空”的容器中也有空气。教科书中呈现一个学生正把杯子倒扣入水中,倾斜,看到冒气泡说明“空”杯子中也有空气。教学建议√证明我们的周围有空气这个活动,不要拘泥于教科书中的几种方法,应该鼓励学生进行创新设想,自行设计找空气的方法,只要发现放进水里时有许多气泡冒出,就可以证明存在空气。√拓展活动时可以通过拍打不同材料的衣服来感知空气的多少,也可以让学生回家后把三种不同的衣服同时放进水里浸泡,看谁冒得气泡多。
这是两个特写图,把海绵、粉笔放入水中会看到冒气泡,说明这些固体中有空气。
这是用各种方法证明“空”杯子中有空气。
泡泡语是引导学生想多种方法来证明容器里有空气,从而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活动目的:不仅我们周围有空气,固体、容器中有空气,衣服里面也有空气。 知道蓬松、柔软的衣服里空气多。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处处有空气。
■蚊香有轻微毒性,教师准备一盘做演示实验即可。用火柴点燃蜡烛时一定要注意安全。
活动目的:展示课堂探究活动所需的一部分材料。
活动目的:通过看、闻等方法研究空气的特点。
通过闻知道空气没有气味。
通过和牛奶对比着看,发现空气是没有颜色、透明的。
捏瓶口套有气球的矿泉水瓶,感受空气会流动。
教学建议√每组准备一个“空”杯子,一个装有牛奶的杯子,让学生小组内对比观察,知道空气是没有颜色、透明的。√空气存在于我们的周围,用手扇一扇,用鼻子闻一闻,知道空气是没有气味的。
教学目标:1.知道空气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透明的气体。 2.在教师指导下,能用简单的器材对空气特点进行探究;能运用多种感觉器官从颜色、气味、状态等认识空气特征。 3.培养学生爱提出问题,爱探索、爱发现、爱合作交流的能力。
进一步认识什么是“观察”的探究技能。
课标要点:3.1低段的课标点:观察并描述空气的颜色、状态、气味等特征。本课重点矢空气没有颜色、没有气味、透明、会流动。
教学建议√教学时尽量多地让学生动手去操作,学会基本的观察方法。√启发学生小组合作,体现自主性、开放性,鼓励学生发散思维,利用多种方法去观察。√低年级学生还不太会用火柴,教师帮助学生点燃蜡烛,小组内合作,一人吹灭蜡烛,其他学生观察蜡烛熄灭后,烟是怎样动的。√蚊香实验最好是教师做演示实验,做完后及时熄灭。√学生不明白蜡烛熄灭后的烟和蚊香冒出的烟与空气的关系,教师可以放一组热气球在空中翱翔的音像资料,也可以做一个演示实验:做一个简易的孔明灯,给塑料袋里的空气加热,塑料袋最后会飞向天空。让学生知道空气受热后会上升。√教科书提示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要注意安全,一定不要把火柴随便给学生。√拓展活动可以在课上完成,也可以课下完成,下节课再汇报。每一个小组内准备完全相同的两个瓶子,一个是空的,一个装满水,借助学过的观察方法,让学生比较空气和水的不同。
活动目的:通过找不同知道空气和水的特点,训练学生对比观察的能力。
活动目的:观察火焰和烟动的方向从而知道空气的流动。
泡泡语是引领学生可以再想其他办法观察空气的特点
泡泡语是引领学生观察思考的方向,认识到空气虽然看不见摸不着,和玩具一样,也是实实在在存在的,也能把塑料袋鼓起来。
■学生准备各色彩纸,一根小木棒,一把安全剪刀。
教学建议√教科书提示学生在制作风车时要注意安全,所以课前让学生准备的一定是安全剪刀,而且不能用剪刀随便剪其它东西,更不准对着学生。√在制作风车时可以参照教科书上的方法,教师也可以播放相关的音像资料,更直观形象。制作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巡视,及时处理问题。
活动目的:会做纸风车,再想办法玩纸风车,进一步体验空气会流动。
泡泡语起到引领语的作用,是这个活动中的第1个小活动。
课标要点:3.1低段的课标点:观察并描述空气的颜色、状态、气味等特征。本课重点体验空气的流动性,进一步认识到空气能流动的。
教学目标1.体验空气的流动使纸风车转起来。2.在教师指导下,尝试看图制作风车,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及创作的欲望;培养学生动手制作能力;3.愿意倾听、分享他人的信息;乐于表达、讲述自己的观点;能按要求进行合作探究学习。4.知道风车的用途,了解人类可以利用风车技术改造自然,让生活环境不断得到改善。
教学建议√在这个活动中注意要让学生充分发言,发表自己的想法,讨论出更多的玩法,开发学生的思维。√学生在想办法让纸风车转得更快,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意愿,为他们营造一个宽松、和谐、民主、融洽的学习环境。除了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更要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意识。教学时,教师要先引导学生对制作的纸风车进行评价,观察谁的纸风车转得快,分析原因,再指导学生对自己的纸风车进行改进,找出让纸风车转得快的方法,从而培养学生反思评价的能力及创新能力。√拓展活动就是让学生课下搜集资料的找一找哪些地方用到了风车。最常见的是风力发电所以用风力发电做背景图。
泡泡语引领第2个小活动就是想办法让纸飚车转起来,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活动目的: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活动目的:把探究拓展到课下。
泡泡语是提示学生让风车转得快的方法还可以对风车进行改进。
泡泡语是给学生留下的思维空间,引领学生进一步思考。
第二单元 认识周围的动物
动物面对不同刺激的不同反应
教学目标1. 知道我们周围有各种各样的动物,不同的动物有不同的特征;知道不同的动物生活在不同的环境中。2. 在教师指导下,能利用多种感官观察动物的外部形态特征;在教师指导下,通过观察动物生活在哪里对动物进行分类。3. 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常见的猫、狗等动物的外在特征表现出探究兴趣。4. 增强保护动物的意识。
教学建议:1、教师可让学生说一说常见的动物以及它们的样子;2、通过播放视频,说一说看到了哪些动物;3、部分学生表演或描述动物的特征,猜一猜是什么动物;4、注意保护所观察的动物。
课标要点:7.2-1●说出生活中常见动物的名称及其特征。7.1●知道动物和植物都是生物。本课重点:能用多种感官观察动物的外部形态特征,了解动物的生活环境。
活动目的:通过观察动物的图片,认识一些动物,知道一些动物的特征。
泡泡语是引领学生说出更多的认识的动物名称。
法治在线是我们这套教科书的一个系列。
结论语一是告诉学生什么是动物,另外是告诉学生动物是生物,体现7.1这个课标点。
了解不同的动物有不同的生活环境。意识到人和自然要和谐相处。
教学建议:1、教师可以通过课件展示,让学生了解到不同的动物有不同的生活环境:有的动物生活在陆地上,有的则生活在水中…2、让学生观察外形相似的动物,如:鸭和鹅,绵羊和山羊等,并说出不同。这个活动的目的是提示学生观察研究的方向和方法。3、说一说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活动目的:借助生活经验,了解动物不同的生活环境。
活动目的:通过观察动物的外形,找出动物的不同。
猜测并观察蚂蚁会爬向哪种食物。让学生了解,预测是科学探究中重要的环节。
教学建议:1、猜一猜:蚂蚁喜欢吃什么食物?2、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自探究并找出答案。(可以把蚂蚁依次放在不同食物旁边,以免蚂蚁无目的到处乱爬)3、预测其他动物碰到食物或声音等情况,会有什么反应。
课标要点:7.2-2●说出动物的某些共同特征。本课重点是知道动物都能对刺激做出反应,并做出预测。
教学目标1. 了解动物会对食物、气味、声音、天气变化等做出反应。2. 在教师指导下,能借助试一试蜗牛喜欢吃什么的活动,对动物的反应做出预测。3. 能围绕蚂蚁、金鱼等动物对各种刺激的反应做出猜测。4.增强人和动物要和谐相处的意识。
活动目的:让学生准备好上课用的材料。
活动目的:知道蚂蚁喜欢吃什么食物
泡泡语是指导学生对蚂蚁的反应做出预测。
这两个情景图目的是明确探究方式,活动时可以按照以上情景进行操作。
教学建议:1、提前准备一些动物,让学生通过:食物、发出声音、做出动作等活动,来观察动物的不同反应。2、通过播放视频或图片,让学生了解自然界中的动物面对不同环境的反应。
活动目的:能对常见动物的反应做出预测,并通过实验验证预测。
教学目标1. 知道动物有不同的运动方式;动物主要靠四肢、翅膀等运动。2. 在教师指导下,按照动物运动快慢进行排序。3. 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能对生活中常见的鸽子、鸭子、螳螂等动物的运动方式表现出探究兴趣。4. 增强保护动物的意识。课标要点:7.2-2●说出动物的某些共同特征。本课重点是知道动物会运动这个特征,会按照动物运动快慢进行排序。
教学建议:1、以小组为单位,模拟一种或多种动物的运动方式,其他小组进行猜测。2、教师准备两个特大的布袋或塑胶袋,让两个学生模仿袋鼠跑步,看谁跑得快。3、课件图片,观察不同动物的不同运动方式。通过以上活动,让学生了解不同的动物有不同的运动方式。
能发现动物的身体某些结构与其功能相适应,并与生活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根据动物运动的快慢进行排序。
教学建议:1、播放视频,观察不同动物主要靠哪些部位进行运动的,如:鸭子,豹子、鸟、螳螂、蛇等。2、小组内填写“动物运动报名表”,并给它们排出名次来。
动物的运动方式并不是单一的,有些动物有多种运动方式。
教学建议:1、说一说:动物的运动方式是不是单一的?它们还有其他的运动方式吗?2、学生交流搜集的资料。3、动物还可以通过不同的运动方式,来表达不同的信息。
通过对比大、小动物的特征,帮助它们找到妈妈。重在让学生观察不同动物之间有不同的特征。
教学建议:1、可以通过小游戏导入:做一些大(妈妈)、小(宝宝)动物的头饰,让学生戴在头上,让学生进行配对。并说出理由。2、让学生说出,有些动物在幼时和长大后特征是相似的。
教学建议:1、课件出示图片,给大、小动物配对,帮小动物找到妈妈。2、此环节让学生了解到,有些动物在幼时和长大后在外形特征,生活环境等方面完全不一样。3、拓展:通过观察图片分辨出动物的雌雄。并说出理由。(如鸟类,雄性的羽毛较雌性丰满,颜色鲜艳 )。
通过花的颜色、形状等特征认识植物。
能说出周围常见植物的名称。
能说出不同的植物生活环境不同这个特征。。
知道不同的植物花的特征是不同的。
通过叶的颜色、形状等特征认识。
知道不同的植物叶的特征也是不同的。
知道不同的植物茎的特征也不同。
一、教学目标1.知道周围常见植物的名称及其特征。2.能用各种感官感知植物的特征,并用语言描述所观察植物的特征。3.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常见植物的外在特征表现出探究兴趣。4.珍爱生命,保护身边的植物。课标要点:7.3●说出周围常见植物的名称及其特征。7.1●知道动物和植物都是生物。本课重点是要求学生能说出周围常见植物的名称,知道植物是生物。
教科书展示了生活中常见的一些植物:狗尾巴草、菠菜、月季、柳树。这些植物涉及到了学生常见的蔬菜、花草、树木。泡泡语“我还认识……”意在启发学生根据自己的已有经验,向同学交流自己认识的教科书之外的植物名称及特征,通过交流,让学生认识更多的植物,并能用语言正确的描述植物特征。正文:菠菜、柳树、月季……都是植物,不同的植物有不同的特征。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展示课前搜集的有关植物的图片或实物,充分汇报对植物的认知,由于学生年龄小,为了培养完整的表达能力,老师可以先进行示范,学生在表达过程中有什么问题,老师要认真倾听,发现后及时纠正,让孩子的表达做到准确、完整、清晰。结论是:菠菜、柳树、月季等等都是植物,植物都是生物。在这里对生物的概念没有解释,只是让学生知道植物都是生物,像前面“动物都是生物”一样,只是让学生建立正确的概念。
教科书展示了几种生长在不同环境中的植物图片:玉米、金鱼藻、这两种植物有的生长在陆地,有的生长在水中,它们的生长环境不一样,从而让学生认识到,不同的植物不仅外部特征不同,生长环境也是不一样的。教学时,可以先重点认识一种植物的生长环境,然后想想还有哪些植物也生长在这样的环境里,再认识其他环境里生长着哪些植物,让学生通过分类认识更多的植物。感受植物的生长环境主要包括土壤、水分,温度等。意识到植物不仅外部特征不同,生长环境也是不同的。
教科书展示了两幅图片:芹菜和芫荽,并提示了本环节的活动指向是“比一比它们有什么不同”,通过比较让学生认识到外形相似的植物也有不同之处,旨在启发学生观察事物要仔细认真。在对比的过程中,进一步了解不同植物的特征,也更能加深对某一植物的认识。活动时可以通过多种方法比较,比如看闻摸等,如果想让学生尝,那么在课前一定先把两种植物洗干净。也可以通过视频资料帮助学生进一步辨别,最后学生能用完整的语言描述两种植物各自的特征。
拓展活动是让学生认识生活中植物的多样性,到大自然中,亲自观察,或者验证课堂上认识的植物,或者发现一些不认识的植物,通过请教,认识更多的植物,让探究植物的兴趣由课上转移到课下,由理论转到实践。
教学目标1.根据花的颜色和形状等认识植物;2. 在教师的指导下,能用语言初步描述植物的特征;能对周围植物的花进行比较;对常见植物的外在特征表现出探究兴趣;3.能针对植物外在特征的观察进行合作探究学习。4.增强保护身边植物的意识。课标要点:7.3●说出周围常见植物的名称及其特征。本课重点是能根据花的颜色和形状认识植物。知道植物花的颜色、形状等特征。
教科书展示了四种植物的花:月季花、牡丹花、荷花、紫玉兰花。泡泡语:我还认识……旨在让学生根据刚刚交流的引领,将生活中或课前认识的植物名称及显著特征进行介绍。通过这个活动的学习,目的是让学生感受并发现不同植物的花是不同的。
教科书中呈现了两组植物的花及花的特写图,引导学生在对比辨认植物的花来认识植物。第一组是桃花和梨花,引导学生在对比中发现两种植物的花都是五瓣,形状都是类似五角形,但是花朵的颜色不同;第二组是向日葵和野菊,引导学生在对比中发现两种植物的花盘都像圆盘,花朵颜色很相似,但是花盘大小和花瓣的形状是不同的;教学时要引导学生从花的形状来进行对比观察;“桃花和梨花都有5个花瓣,但颜色不同。” 以上观察活动,让学生知道我们可以根据花的颜色、形状等认识植物。所以在这里出示了方法指导。引导学生观察花时,可以从花瓣的数量和颜色进行观察。
拓展活动“认一认多种多样的菊花”活动指向学生去认识更多的菊花。教科书中呈现了三种不同品种的菊花,让学生知道同是菊花,但是由于它们的花瓣颜色、花瓣形状等不同,它们也有不同的名称。这个活动中出现了两个卡通语,“这是墨菊。”“这是……”让学生根据学过的认识植物的方法,在认识植物名称的同时,了解植物的特征。菊花是生活中最常见的花之一,也是生活中常见植物中,品种较多的一种。教学时,可以先出示一些菊花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利用所学观察花的方法,对这些菊花进行描述,然后说出菊花的名称。同时可以让学生交流自己认识菊花的名称及特征。
教学目标1.根据叶的颜色和形状等认识植物;2.在教师的指导下,能用语言初步描述植物的特征;能对周围植物的叶进行比较对常见植物的外在特征表现出探究兴趣;3.能针对植物外在特征的观察进行合作探究学习。4.增强保护身边植物的意识。课标要点:7.3●说出周围常见植物的名称及其特征。本课重点根据植物叶的形状、颜色等特征认识植物,能说出植物叶的一些特征。
活动准备:课前让学生到周围观察常见植物的叶,也可以采集或者拣拾掉落的花带到课堂上进行观察。同时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加直观的对植物的叶进行观察,教师也要准备一些植物的叶的实物以及图片等。
教科书展示了五种植物的叶:月季叶子、油菜叶、芭蕉叶、枫叶、银杏叶。教学时让学生描述植物的名称以及简单特征,比如:枫树的叶子像手掌。让学生知道可以通过描述植物叶的颜色、形状等来介绍植物。然后再让学生将课前观察中认识的植物的叶进行介绍,在交流汇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发现不同植物的叶是不同的。
教科书中呈现了两组植物的叶,并呈现了植物叶子的特写图,引导学生在对比辨认植物的叶来认识植物。第一组是松树和柏树,引导学生在对比中发现两种植物的叶子形状是不同的;第二组是银杏树,意在引导学生发现银杏树在不同的季节叶子的颜色是不同的。这个活动中出现了一个泡泡语,“松树的叶子像……。”引导学生从叶的形状来进行对比观察;“银杏是国家保护树种。”同时利用法治在线向学生进行法制教育,要保护植物资源。通过以上观察活动,让学生知道我们可以根据叶的颜色、形状等认识植物。
牵牛是生活中最常见的花之一,我们常常用花朵的形状来认识牵牛,但是牵牛也分为不同的种类,在分辨时,有的就可以利用叶子来辨认。教科书中呈现了两种不同品种的牵牛花:圆叶牵牛和裂叶牵牛。让学生知道同是牵牛,花朵的形状和颜色非常相似,不好区分,我们可以利用叶子的形状等不同来分辨它们。以牵牛为例子,这是一种方法的引领,旨在让学生知道,我们可以通过植物较为显著的特征来认识它们。这个活动中出现了一个卡通语言“这株牵牛花叶的形状……”引导学生观察叶子的区别,圆叶是圆叶牵牛,叶子有裂的是裂叶牵牛。教学时,可以先出示牵牛花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再引导学生进一步观察,两种植物的区别,对两种牵牛进行描述,发现牵牛花的叶子不同,进而学会区分这两种植物。以此方法的引领,让学生认识更多的植物。
教学目标1.根据茎的颜色和形态等认识植物;2.在教师的指导下,能用语言初步描述植物的特征;能对周围植物的茎进行比较;对常见植物的外在特征表现出探究兴趣;3.能针对植物外在特征的观察进行合作探究学习。4.增强保护身边植物的意识。课标要点:7.3●说出周围常见植物的名称及其特征。本课重点根据植物叶的形状、颜色等特征认识植物,能说出植物叶的一些特征。
教科书展示了四种植物的枝干:猴面包树、青桐树、竹子、白桦树,每一种茎都做了特写图,目的是让学生观察植物的枝干的特征。通过这个活动的学习,就是让学生知道植物的枝干就是植物的茎,不同植物的茎是不同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先出示几种常见的植物的枝干,比如:猴面包树、青桐树、竹子、白桦树,让学生描述植物枝干的简单特征并说出植物的名称,比如:竹子的枝干是一节一节的。让学生知道可以通过描述植物的枝干来等来介绍植物。知道植物的枝干就是茎。然后再让学生将课前观察中认识的植物的茎进行介绍,在交流汇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发现不同植物的茎是不同的。
教科书中呈现了两种植物的茎:牵牛、草莓,引导学生在对比辨认植物的茎来认识植物。并给出了方法的指导:“我们可以通过茎的形态、颜色等来认识植物。”通过以上观察活动,让学生知道我们可以根据茎的形态、颜色等认识植物。在第一个环节教学的之前,学生对植物茎的颜色、形态等有了一定的经验,再加上看花、看叶认植物的方法引领,这个活动可以让学生在小组内或同桌两人观察并完成活动手册中的记录表,汇报交流自己的发现,引导学生交流汇报牵牛、草莓茎的形态、颜色等的特点。通过对比观察,知道我们可以通过植物茎的颜色、形态来认识植物。
第四单元 土壤与动植物
校园土壤里有哪些小动物
猜测或根据已有生活经验交流土壤里可能有的小动物
观察校外不同土壤中存在的小动物并记录
选取部分菜地里的土壤,定期浇水看看能不能长出植物
珍爱生命实验完毕放生小蚯蚓
教学建议1.交流的植物应该是学校或家庭周围常见的植物,本环节列举的植物仅供参考。2.描述这些植物各自的特点,初步了解植物的一些基本特征。
观察周围的花草树木,初步了解什么是植物,植物有哪些基本的特征。
教学建议 可让学生根据自己对周围植物的认识进行交流也可就参观的植物园里的植物进行汇报交流。
说说周围的土壤里生长了哪些植物,通过交流明确陆地上的植物生长离不开土壤,土壤就是植物的家。
教学建议 1.在校园了选择植物种类较多的草坪或绿地组织学生观察,观察前先分好工,建议识字较多且拼音较好的同学负责记录。2.学生发现不知名的植物,大家可以一块来交流,最后老师来统一认识,所以老师课前一定要有所准备!
观察校园的土壤里生长了哪些植物,让学生走出课堂来到校园的草坪或其他绿地近距离观察土壤里的植物,理论联系实际。
教学建议 1.学生交流的结果可能趋于一致都是阴暗潮湿的环境,也可能不一致,作为教师不要急于否定和肯定,接下来的环节会给同学答案。 2.在科学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要让孩子充满兴趣和激情!
活动准备的过程就是探索蚯蚓生存环境的过程 ;“在哪里能找到蚯蚓?”我在菜地里找到的,为学生交流活动起到了很好的提示作用。
教学建议 1.猜想就是猜想,不要急于否定或肯定,让学生带着疑惑带着迫不及待想知道答案的下情走下去。 2.实验验证前教师最好制定一些规则,最好分一下工!
此环节主要有两种猜想(阴暗潮湿的环境和干燥的环境),其中阴暗潮湿的环境占多数。紧接着就是实验验证,用事实说话。
教学建议 1.就”为什么要把蚯蚓送回家“可展开讨论,让学生深刻领会爱护蚯蚓爱护周围小动物的意义。 2.拓展活动需要在大雨过后观察,不一定在本节课后做可是天气情况灵活处理!也可用水管喷灌模拟一场大雨!
教学建议 一年级小学生知识毕竟有限,待学生交流完毕后,教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标有动物名称的图片展现给学生以丰富学生知识增强学生对科学学习的兴趣。
土壤里有蚯蚓、蚂蚁、土元、田鼠、百足虫…….,
土壤里有蚯蚓、蚂蚁、土元、田鼠、百足虫、蝼蛄、蛴螬、地老虎、蝤蛴 …….,
教学建议 1.说说土壤中小动物大的样子,可以让学生说完后画一画所描述的动物的样子,一年级的学生表达能力可能稍差些! 2.观察不同土壤的小动物,要求学生记好观察地点和观察到的动物,听家长的话,注意安全等!
描述土壤里动物的头、足、身体形状等特征;到不同的地方观察土壤中的小动物,带着对动物世界的好奇去野外进行一次小小的考察,收获慢慢哦!
第五单元 我们的产品
交流人工制造出来的产品,区分自然产品和人工产品
认识番茄的生长过程,知道番茄是自然长成的
制作番茄酱,认识番茄酱是人工制作出来的产品
设计并制作简单的小挂钩
交流人们设计并制造出来的产品,体会到产品的制造需要设计
第五单元 我们的产品
教学建议到菜园里观察番茄现在的生长情况,观看图片,观看视频了解番茄从种子到成熟植物体的整个过程,体会到番茄是自然长成的。可以观察图片、可以观察实物、还可以观察视频,并描述观察到的结果,然后用规范的语言描述。
提出问题并进行猜测,番茄与番茄酱分别是怎么来的。图片展示了番茄果实与番茄酱,并由此引出人工产品和自然产品,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
教学建议教学中可让学生实地观察,观看图片,观看视频了解自然产品的生长过程按照程序加工人工产品,通过对比、比较自然产品和人工产品的不同。引导学生用比较规范的语言交流人工产品,可以让学生套用一定的句式,如我知道什么是自然产品,什么是由这一自然产品制造出来的人工产品。
在教师指导下按照程序动手制作番茄酱,注意卫生习惯,重点在于体会番茄酱的制作,体会到番茄酱是人工制造出来的产品。人们可以对自然产品通过加工制造出人工产品。
教学建议可以提供铁片、铁丝、分叉枝条等多种材料,让学生体会不同的材料可以实现相同的功能。利用曲别针做小挂钩,让学生体会到改变物体的形状可以改变物体的功能,从而制造出新的产品。引导学生将小挂钩做成不同的形状与样式,体会到小挂钩可以有不同的开关与样式,比较那一种更方便与快捷。
提出问题并进行寻找实现解决问题的工具。图片展示了小朋友提出把手帕挂在墙上的问题,小男孩提出用小挂钩解决这一问题,提示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促使人们制作出相应的产品。
小学5 玻璃教学ppt课件: 这是一份小学5 玻璃教学ppt课件,共7页。
小学9 种大蒜图文课件ppt: 这是一份小学9 种大蒜图文课件ppt,文件包含9《种大蒜》教学课件ppt、9《种大蒜》教学设计docx等2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19页, 欢迎下载使用。
小学科学青岛版 (六三制2017)二年级上册4 金属评课课件ppt: 这是一份小学科学青岛版 (六三制2017)二年级上册4 金属评课课件ppt,文件包含4《金属》教学课件ppt、4《金属》教学设计doc等2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12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