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文言文专项练习题(一)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4045290/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九年级文言文专项练习题(一)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4045290/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九年级文言文专项练习题(一)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4045290/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九年级文言文专项练习题(一)
展开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本册综合复习练习题,共14页。
九年级文言文专项练习题(一)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治国犹栽树唐太宗谓侍臣①曰:“往昔初平京师②,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炀帝③意犹不足,征求不已,兼东征西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致灭亡,此皆朕所目见。故夙夜孜孜④,惟欲清净,使天下无事。遂得徭役不兴,年谷丰稔⑤,百姓安乐。夫治国犹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盛。君能清净,百姓何得不安乐乎?”(节选自《贞观政要》)[注释]①侍臣:周围的大臣。②京师:京城。此指隋朝京城大兴(今陕西西安市)。③炀帝:指隋朝未代皇帝杨广。④孜孜:勤恳的样子。⑤稔:rěn,丰收。1.与文中唐太宗认为隋朝灭亡的原因无关的一项是( )A. 荒淫无度 B. 听信谗言 C. 劳民伤财 D. 穷兵黩武2.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 本文体现了唐太宗以民为本的治国思想。B. 本文记载了唐太宗对侍臣的一段富有哲理的论政话语,意义重大。C. 唐太宗认为治国理家就如同栽种树木,只要根基不动摇,就会枝叶茂盛。D. 本文主要论述的观点是隋炀帝灭亡的原因。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袁崇焕传袁崇焕,字元素,东莞人。天启二年,御史侯恂请破格用之,遂擢兵部职方主事。无何,广宁师溃,廷议扼山海关,崇焕即单骑出阅关内外。部中失袁主事,讶之,家人亦莫知所往。已,还朝,具言关上形势。曰:“予我军马钱谷,我一人足守此。”廷臣益称其才,遂超擢佥事,监关外军,发帑金二十万,俾招募。寻令赴前屯安置辽人之失业者,崇焕即夜行荆棘虎豹中,以四鼓入城,将士莫不壮其胆。崇焕内拊军民,外饬边备,劳绩大著。崇焕尝核虚伍,立斩一校,其果于用法类此。(选自《明史·袁崇焕传》,有删节)1.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部中失/袁主事 B. 予我/军马钱谷C. 发/帑金二十万 D. 崇焕/内拊军民2.解释文中加点的词。(1)溃(________) (2)具(________) (3)寻(________)3.翻译文中画线句子。(1)廷议扼山海关,崇焕即单骑出阅关内外。 (2)崇焕尝核虚伍,立斩一校,其果于用法类此。 4.请结合文意概括袁崇焕的性格特征。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班超,字仲升,扶风平陵人,徐令彪之少子也。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然内孝谨,居家常执勤苦,不耻劳辱。有口辩,而涉猎书传。永平五年,兄固被召诣校书郎,超与母随至 洛阳。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他志略,犹当效傅 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研间乎!”左右皆笑之。超曰:“小子安知壮士志哉?”…… 十六年,遣(班超)与从事郭恂俱使西域。……超到鄯善,鄯善王广奉超礼敬甚备,后忽更疏懈。超谓其官属曰:“宁觉广礼意薄乎?此必有北虏使来,狐疑未知所从故也。明者 睹未萌,况已著耶!”乃召侍胡诈之曰:“匈奴使来数日,今安在乎?”侍胡惶恐,具服其 状。超曰:“不入虎穴,不得虎子。当今之计,独有因夜以火攻虏使。彼不知我多少,必大 震怖,可殄尽也。灭此虏,则鄯善破胆,功成事立矣。”众曰:“善。”初夜,遂将吏士往 奔虏营。会天大风,超令十人持鼓藏虏舍后,约曰:“见火然,皆当鸣鼓大呼。”余人悉持 兵弩夹门而伏。超乃顺风纵火,前后鼓噪。虏众惊乱。超手格杀三人,吏兵斩其使及从士三 十余级,余众百许人悉烧死。超于是召鄯善王广,以虏使首示之,一国震怖。(选自《后汉书·班梁列传》,有删节)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不同的一想是( )A. 尝辍业投笔叹曰/辍耕之陇上B. 狐疑未知所从故也/扶苏以数谏故C. 遂将吏士往奔虏营/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D. 吏兵斩其使及从士三十余级/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2.下列选项中加点文言虚词的含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常为官佣书以供养A. 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B. 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C. 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D. 或以为死,或以为亡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1)超曰:“小子安知壮士志哉?” (2) 乃召侍胡诈之曰:“匈奴使来数日,今安在乎?” 班超与陈胜在性格上有何共同之处?结合文本分析班超为何能在出使鄯善的过程中建下奇功。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石奢者,楚昭王相也。坚直廉正,无所阿避。行县①,道有杀人者,相追之,乃其父也。纵其父而还自系焉。使人言之王曰:“杀人者,臣之父也。夫以父立政②,不孝也;废法纵罪,非忠也;臣罪当死。”王曰:“追而不及,不当伏罪,子其治事矣③。”石奢曰:“不私其父,非孝子也;不奉主法,非忠臣也。王赦其罪,上惠④也;伏诛而死,臣职也。”遂不受令,自刎而死。李离者,晋文公之理也。过听⑤杀人,自拘当死。文公曰:“官有贵贱,罚有轻重。下吏有过,非子之罪也。”李离曰:“臣居⑥官为长,不与吏让位⑦;受禄为多,不与下分利。今过听杀人,傅⑧其罪下吏,非所闻也。”辞不受令。文公曰:“子则自以为有罪,寡人亦有罪耶?”李离曰:“理有法,失刑则刑,失死则死。公以臣能听微决疑⑨,故使为理。今过听杀人,罪当死。”遂不受令,伏剑而死。(《史记·循吏列传》(注解)①行县:出行属县。②以父立政:以惩治父亲来树立政绩。③子其治事矣:你还是去治理国事吧,④惠:恩惠.⑤听:偏听,偏信。⑤居官:担当的官职。⑦不与吏让位:不曾把官位让给下属。⑧傅:推诿。④听微决疑:听察细微隐情,决断疑难案件。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 纵其父而还自系焉 (纵:越过)B. 不私其父,非孝子也 (私:偏袒)C. 过听杀人,自拘当死 (过:经过)D. 辞不受令 (辞:言辞)2.下列选项中加点文言虚词的意思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公以臣能听微决疑,故使为理A.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送东阳马生序》)B. 卷石底以出 (《小石潭记》)C. 属予作文以记之 (《岳阳楼记》)D. 咨臣以当世之事 (《出师表》)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官有贵贱,罚有轻重。下吏有过,非子之罪也。 4.文段中石奢和李离两个人物形象的共同特点是什么?这些共同特点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五.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甲文)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范仲淹《岳阳楼记》)(乙文)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依,再适①长山朱氏。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往往饘粥不充②,日昃③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注:①再适,改嫁。②饘(zhān)粥,稠粥;不充,不足,此指喝不上。③昃(zè),太阳偏西。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_____________) ②去之南都入学舍(_____________)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微斯人,吾谁与归? ②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3.读完《岳阳楼记》和乙文,你对范仲淹有怎样的认识评价?你认为他身上最值得你学习的精神品质是什么? 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伍子胥父诛于楚,子胥挟弓,身干阖闾。阖闾曰:“士之甚,勇之甚。”将为之报仇。子胥曰:“不可,诸侯不为匹夫报仇。臣闻事君犹事父也,亏君之行,报父之仇,不可。”于是止。蔡昭公南朝楚,被羔裘,囊瓦求之,昭公不与。即拘昭公南郢(yǐng),三年然后归之。昭公去至河,用事,曰:“天下谁能伐楚乎?寡人愿为前列!”楚闻之,使囊瓦兴师伐蔡。昭公闻子胥在吴,请救蔡。子胥于是报阖闾曰:“蔡公南朝,被羔裘,囊瓦求之,蔡公不与,拘蔡公三牟,然后归之。蔡公至河,曰:‘天下谁能伐楚者乎?寡人愿为前列。’楚闻之,使囊瓦兴师伐蔡。蔡非有罪,楚为无道。君若有忧中国之事意者,时可矣。”阖闾于是使子胥兴师,救蔡而伐楚。楚王已死,子胥将卒六千人,操鞭笞平王之坟。曰:“昔者吾先君无罪,而子杀之,今此以报子也!”囊瓦者何?楚之相也。郢者何?楚王治处也。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①身干阖闾 身:______②被羔裘 被:______③天下谁能伐楚乎 伐:______④操鞭笞平王之坟 笞:______2.下列句中的“之”与“楚闻之”中的“之”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属予作文以记之 B. 鹏之徙于南冥C. 辍耕之垄上 D. 怅恨久之3.下列对人物的分析评价有错误的一项是( )A. 伍子胥父亲被楚王杀掉,但他在气愤之余仍能克制,不贸然报仇,显得异常冷静。B. “诸侯不为匹夫报仇”的话,反映了伍子胥是胸有大志的人。C. 伍子胥攻打楚国,既为吴国灭了楚国,又报了杀父之仇,称得上是忠孝两全。D. 蔡昭公被放回就立即要攻打楚国,表现了他的草率与莽撞。4.翻译下列句子。①即拘昭公南郢,三年然后归之。 ②囊瓦者何?楚之相也。 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甲)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张岱《湖心亭看雪》)(乙)是夕,天宇开霁,林间月明,可数毫发。遂弃舟,从参寥策杖并湖而行。出雷峰,度南屏,濯足于惠因涧,入灵石坞,得支径上风篁岭,憩于龙井亭,酌泉据石而饮之。自普宁凡经佛寺十五,皆寂不闻人声。道旁庐舍,灯火隐显,草木深郁,流水激激悲鸣,殆非人间之境。行二鼓,始至寿圣院,谒辨才于朝音堂,明日乃还。(选自张岱《西湖梦寻》)[注]霁:雨过天晴。参廖、辨才:人名。 并湖:沿湖。 雷峰、南屏、灵石坞:山名。 普宁、寿圣院:寺名。 惠因涧:山涧名。殆:大概。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1)湖中人鸟声俱绝(_____________) (2)湖中焉得更有此人!(____________)(3)遂弃舟(______________) (4)濯足于惠因涧(____________)2.下列句子加点字含义相同的一组是( )A. 余:余住西湖 /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B. 与:天与云与山与水 / 选贤与能C. 于:憩于龙井亭 / 出没于鲸波万仞中D. 乃:明日乃还 / 见渔人,乃大惊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1)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2)是夕,天宇开霁,林间月明,可数毫发。 4.甲乙两文中,“________ ”“_________ ”表明游览时间都在晚上,“ _______”“__________ ”直接表明环境都很幽寂。甲文中“______”字,可以概括作者对自然山水的情感。八.比较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小题(甲)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 ,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 起。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唐雎不辱使命》)(乙)郑同北见赵王。赵王曰:“子南方之传士也,何以教之?”郑同曰:“臣南方草鄙之人也,何足问?虽然,王致之于前,安敢不对乎?臣少之时,亲尝教以兵。”赵王曰:“寡人不好兵。”郑同因抚手仰天而笑之曰:“兵固天下之狙①喜也,臣故意大王不好也。臣亦尝以兵说魏昭王,昭王亦曰:‘寡人不喜。’臣曰:‘王之行能如许由②乎?许由无天下之累,故不受也。今王既受先王之传;欲宗庙之安乎?’王曰:‘然。’‘今有人持万金之财,时宿于野,内无孟贲③之威,外无弓弩之御,不出宿夕,人必危之矣。’今有强贪之国,临王之境,索王之地,告以理则不可,说以义则不听。王非战国守圉之具,其将何以当之?王若无兵,邻国得志矣。”赵王曰:“寡人请奉教。” (《战国策·赵策三》,有删改)注:①狙:狡猾,文中指狡猾的人。 ②许由:尧舜时代的贤人。 ③孟贲(bēn):战国时期卫国人,是古代著名的武士。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①长跪而谢之 ②寡人谕矣 ③亲尝教以兵 ④许由无天下之累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A. 夫专诸之刺王僚也 今王既受先王之传B. 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臣亦尝以兵说魏昭王C. 休祲降于天 时宿于野D. 若士必怒 王若无兵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①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②王非战国守圉之具,其将何以当之? 请分别概括唐雎和郑同的性格特点。 5.同为劝谏君王,唐雎和郑同劝谏方式有何不同? 参考答案 一.1.B2.D参考译文:唐太宗对周围的大臣说:“以前隋炀帝刚刚平定了京城。(此指隋朝京城大兴(今陕西西安市),宫中的美女和珍奇玩物,没有一个院子不是满满的。隋炀帝仍旧不满足,搜刮不停,并且东西讨伐,用尽兵力发动战争,老百姓苦不堪言,所以导致了灭亡。这些都是我亲眼所见。因此我从早到晚孜孜不倦,只是希望清清静静,这使得天下平安无事。于是就能不兴徭役,谷物丰收,百姓安居乐业。治理国家就像种树一样,根基不动摇,才会枝繁叶茂。帝王能做到清静,百姓怎么会不安居乐业呢?”二.1.A
2.(1)败退(2)详细(3)不久
3.(1)朝廷商议扼守山海关,袁崇焕就单骑外出巡视关内外的形势。
(2)崇焕曾核查到虚报名额的队伍,立刻斩杀一个校官,他敢于执法就像这样。
4.①独自外出察看关内外形势,可见他行事周密。②夜行棘之间不畏流豹,写出了他勇敢无畏③查到有人弄虚作假,立即斩首,说明他严守军法,处理事情果断。三.1.D
2.B
3.1)班超说:“凡夫俗子怎么能知道壮士的志向呢?”
2) 于是把西域的侍者召来,诈他说:“匈奴的使者已经来了 好几天了,他们现在在哪里?”
4.共同之处:虽然贫寒但有大志,聪明机智勇敢。 勇猛、能够洞察先机、机智有谋略。四.1.B
2.A
3.官职贵贱不一,刑罚也轻重有别。这是你手下官吏有过失,不是你的罪责。
4.共同特点是守法(或担当责任)。具体表现:石奢认为放走了犯罪的父亲,应该受到法律惩罚,于是以自杀的形式伏法。李离因为审判案情有误而枉杀人命,于是伏剑自刎而死。参考译文:
石奢,是楚昭王的国相,他为人刚强正直廉洁公正,既不阿谀逢迎,也不胆小避事。一次出行属县,恰逢途中有凶手杀人,他追捕凶犯,竟是自己的父亲。他放走父亲,归来便把自己囚禁起来。他派人告诉昭王说:“杀人凶犯,是为臣的父亲。若以惩治父亲来树立政绩,这是不孝;若废弃法度纵容犯罪,又是不忠;因此我该当死罪。”昭王说:“你追捕凶犯而没抓获,不该论罪伏法,你还是去治理国事吧。”石奢说:“不偏袒自己父亲,不是孝子;不遵守王法,不是忠臣。您赦免我的罪责,是主上的恩惠;服刑而死,则是为臣的职责。”于是石奢不听从楚王的命令,刎颈而死。
李离,是晋文公的法官。他听察案情有误而枉杀人命,发觉后就把自己拘禁起来判以死罪。文公说:“官职贵贱不一,刑罚也轻重有别。这是你手下官吏有过失,不是你的罪责。”李离说:“臣担当的官职是长官,不曾把高位让给下属;我领取的官俸很多,也不曾把好处分给他们。如今我听察案情有误而枉杀人命,却要把罪责推诿(wěi,伟)于下级,这种道理我没有听过。”他拒绝接受文公的命令。文公说:“你认定自己有罪,那么我也有罪吗?”李离说:“法官断案有法规,错判刑就要亲自受刑,错杀人就要以死偿命。您因为臣能听察细微隐情事理,决断疑难案件,才让我做法官。现在我听察案情有误而枉杀人命,应该判处死罪。”于是不接受晋文公的赦令,伏剑自刎而死。五.1.尝:曾经;去:离开,离家。
2.①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②有时夜里昏沉困倦,常常用冷水冲头洗脸。
3.提示:从家世贫苦了解人民的疾苦,从小立志苦读大通六经之旨奠定了儒家“仁爱”思想,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等方面回答,言之成理即可。六.1.①亲自②通“披”,穿③攻打④鞭打(用鞭子打)
2.A
3.C
4.①(他)就拘押蔡昭公在郢的南面,过了三年然后才放他回去。
②囊瓦是谁?是楚国的宰相。七.1.消失;还;于是,就;洗、洗涤
2.C
3.(1)我划着一叶扁舟,穿着毛皮衣服、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2) 这天晚上,天空晴朗,树林间月光很明亮,(连)头发都能数清。
4.是日更定矣是夕湖中人鸟声俱绝皆寂不闻人声痴(乙)段参考译文:这天晚上,天空晴朗,树林间月光很明亮,(甚至连)头发都能数清。于是(我)便放弃做船,跟着参寥拄着拐杖沿着湖边慢走。过了雷峰塔,渡过南屏一带,在惠因涧(注:山沟)洗脚(注:意为赤脚涉过惠因涧),进入灵石坞,意外发现一条小路(,就沿着它)上到了风篁岭,在龙井亭休息,斟起泉水,(背)靠着山石便喝了起来。从普宁到龙井亭总共经历了十五座佛寺,都十分寂静,听不到人的声音,路边的灯火若隐若现,草木长得蓊蓊郁郁,水流得很急,发出悲怆的声响,这大概不是人间有的地方。(我们继续)前行(到了)二更天,才到寿圣院,在朝音堂拜谒辨才大师,第二天便回去了。八.1.①道歉;②明白,懂得;③兵法;④牵累。
2.C
3.①而安陵国却凭借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只是因为有先生啊。
②大王您如果没有争战之国所具有的防御装备,又将用什么去抵御他们呢?
4.唐雎:有勇有谋、不畏强暴、敢于献身、正气凛然。
郑同:有谋有略、善于辞令、机智聪慧,谦虚文雅。
5.唐雎:针锋相对,直言相谏。
郑同:迂回曲折,委婉劝谏。参考译文郑同北上拜见赵王。赵王说:"您是南方的博学之士,来这里有何见教?"郑同回答说:"我是南方一个鄙陋无知的人,有什么值得您向我请教。当然尽管如此,大王您已经把问题摆在了我面前,我又怎么敢不回答呢?我年轻的时候,父亲曾教给我兵法。"赵王说:"我不喜欢兵法。"郑同听了这话拍手仰天大笑,他说:"兵法本来就是天下最狡诈的人喜欢的东西,我原来就猜想大王您不喜欢它。我早先也曾用兵法游说过魏昭王,昭王也说:'我不喜欢。'我就说:'大王的行为能比得上许由吗?许由并没有被世俗的名利牵累,所以不接受尧的禅让。可是现在大王已经接受了先王遗留下的江山,您想要保持祖先的灵魂不受侵扰,国家的领土不被侵占,社稷之神得到祭祀吗?'魏昭王说:'那是当然的。'我又说,现在如果有人带着随侯之珠,持丘出产的美玉,揣着万金之财,一个人独自在野外露宿,本身没有孟贲那样的威武、荆庆那样的果断,身边也没有强弓利箭来防御,那么不超过一个晚上,就会被人害死的。现在有强大贪婪的国家进逼大王的边境,向大王索取疆土,晓之以理、动之以义,它们都不会听从,在这种情况下,大王您如果没有争战之国所具有的防御装备,又将用什么去抵御它们呢?大王您如果不讲求用兵的策略,那么邻国的野心就会得逞了。"赵王说:"寡人请求你多加指教。"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本册综合课时作业,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请给第三篇短文拟一个恰当的题目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语文本册综合练习,共12页。
![英语朗读宝](http://img.51jiaoxi.com/images/c2c32c447602804dcbaa70980ee6b1a1.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