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2.1 迭代 课件+教案 课件 8 次下载
- 5.2.2 递归 课件+教案 课件 8 次下载
- 5.3.2 排序算法的程序实现 课件+教案 课件 8 次下载
- 5.3.3 排序算法的应用 教学设计 教案 8 次下载
- 5.4.1 查找的概念、顺序查找的思想及程序实现 课件+教案 课件 7 次下载
5.3.1 排序的概念、排序算法的思想 课件+教案
展开排序的概念、排序算法的思想教学设计
课程标准 和 教学目标 | 排序的概念、排序算法的思想 | |||
教材内容:5.3 排序的概念、排序算法的思想 | ||||
适应的课程标准: 1.7 通过实现数据的排序和查找,体验迭代和递归的方法,理解算法与数据结构的关系。 | ||||
教学目标: ●了解排序的主要作用,掌握排序的基本概念,知道常用的排序算法。 ●熟练掌握冒泡排序的基本思想,并能应用。
| 指向的核心素养: ●信息意识:学生能够结合生活中的实例描述数据的内涵与外延,能够将有限制条件的、复杂生活情境中的关系进行抽象,有意识地选择恰当的数据结构表达数据的逻辑关系。 ●计算思维:能够从数据结构的视角审视基于数组、链表的程序,解释程序中数据的组织形式,描述数据的逻辑结构及其操作,评判其中数据结构运用的合理性;能够针对限定条件的实际问题进行数据抽象,运用数据结构合理组织、存储数据,选择合适的算法(排序、查找、迭代、递归)编程实现、解决问题。 ●数字化学习与创新:要使学生较为熟练地运用数据结构解决生活中的真实问题,并在此过程中自主或协作探究;能够评估常见的数字化资源与工具对学习数据结构的价值,根据需要合理选择。 ●信息社会责任:能够分析数据与社会各领域间的关系,自觉遵守相应的伦理道德和法律法规。 | |||
学习环境:有教学控制软件的多媒体机房,python编程环境。 | ||||
建议课时:1课时 | ||||
教学活动设计 | 教学环节 | 教学过程 | 设计意图 | |
情境导入 | 导入:在一次电视节目上,谷歌总裁施密特提出问题:“如何才能更有效地对一百万个32位长整数进行排序?”同在现场的奥巴马总统立刻响应道:“肯定不能用冒泡排序法。”施密特评价说:"天哪!他是从谁那里听说这个的。” | 通过有趣的故事,涉及术语“冒泡排序”,激起学生对排序的兴趣,对排序概念形成初步认识,同时对“冒泡排序”是什么产生强烈好奇心。 | ||
学习任务一 | ●学习任务一:什么是排序 问题: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会经常经历排序的场景,比如体育课上按身高排列等等熟悉的生活体验。这种熟悉的经验,在计算机中的排序又有哪些?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 可以让学生列举一些计算中经常使用到排序实例。如:文件夹中图片文件可分别按名称、大小、类型、修改日期等方式进行排序;电子邮件列表一般按照日期排序,最新的邮件被放置在最顶端;购物网站上搜索到的某类商品可按价格、销量、信用等方式进行排序。 设问:计算机要对数据排序,先要考虑数据的组织形式。如果有一组数(23,20,13,18,14,11)分别存储以数组、链表的形式,排序有什么不同呢? 设问:为了分析问题方便,我们以后假设数据以数组形式存储,然后讨论它的排序算法。排序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对上面的数组d进行按升序排序后,数组d中数据的存储情况变为如图所示。 排序后的数据存储情况 教师总结:排序(sorting)就是整理数据的序列,使其中元素按照某个值的递增(或递减)的次序重新排列的操作。在排序的过程中,序列里的数据元素的值保持不变,但其排列顺序可能改变。 | 设计意图:尽管学生对排序并不陌生,但如何严谨地定义排序,并与数据在计算机中存储形式结合起来思考问题,还需要进一步清晰化。通过三个问题,串起排序的作用与意义、数据排序的组织形式、排序的概念与要求等等。
| ||
学习任务二
| 前面奥巴马总统提到的“冒泡排序”,它是如何进行的呢? 1. 冒泡排序的一般过程动画演示。 使用现成的数字化学习工具,直观展示“冒泡排序”的动画。 考虑一般情形,讲解冒泡排序第一遍的加工过程: 冒泡排序算法对数组d的第一遍加工过程 设问:经过第一遍加工,是否能够确保数据中的最大元素下沉到最下面? 2. 设计算法
可以安排小活动,比如打印6个数字卡片,让6位学生手持卡片,完成冒泡排序的整个过程。在理解冒泡排序算法思想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探究程序的实现过程,进一步理解数据排序的思想和方法。 3. 冒泡排序的自然语言描述 老师展示动画后,让学生自主探究、相互启发,总结其规律,概括其算法,体现课堂的生成性。 设问1:若要排序的数有n个,最少需要进行几遍? 设问2:对于第一遍加工的基本过程,能用自然语言描述吗? 设问3:完整的冒泡排序,你能使用语言描述清楚吗? 教师总结:若要排序的数有n个,则需要n-1遍加工,第j遍加工中,从第一个数开始,相邻两数比较,若反序则交换两者的位置;直到第n+1-j个数为止,第一个数与第二个数比较,第二个数与第三个数比较,......,第n-j个与第n+1-j个比较,共比较n-j次。此时第n+1-j个位置上的数已经按要求排好,所以不参加以后的比较和交换操作。 对n个元素的数组,用冒泡法进行排序时,共需比较 (n-1)+(n-2)+…+1=次 其时间复杂度为O(n2)。 设问4:冒泡排序算法的每一遍加工中,最小的元素“上浮”和最大的元素“下沉”这两种方式在程序实现时有何区别?
| 欣赏动画,了解冒泡排序的一般过程。首要是寻找和发现冒泡排序的一般规律。能够由第一遍加工概括出一般规律,通过类推,实现整个排序过程。通过第一遍加工的细致分析,学生得到具体到抽象的基本思维训练。
设计意图:重点在于第一遍加工处理,这个过程清楚了,那么对于后面的每遍加工,遵循同样的规则,以此类推,即可实现数据的完整排序。
设计意图:弄清楚冒泡排序的基本思想与方法,是本节的重点与难点,可以多花些时间,总结规律,并用自然语言准确地表达算法的操作步骤。这是下一节的重要铺垫。 | ||
拓展学习
| 建议引入“选择排序”的基本思想与方法。并与冒泡排序相比较,分析为什么奥巴马总统说:“肯定不能用冒泡排序法。” | 设计意图:与导入相响应,引入算法的时间复杂度的分析,以及对比较次数、交换次数的细致分析。
| ||
课堂小结 | 知识梳理 1. 排序的基本概念; 2. 冒泡排序的基本思想与方法; 3. 冒泡排序的时间复杂度分析及其特点 | 为下节引入程序实现做好铺垫。 | ||
作业布置 | 基础作业(面向所有学生): 举例说明冒泡排序每一遍处理的结果。
| 课后作业是课堂学习的延伸,是巩固和升华知识点的有效途径。 | ||
教学设计思路 | 本节建议重点关注计算思维的培养与提高。数据排序是计算机中常见操作,排序的算法内容极为丰富,应用极为广泛。它是很多算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许多算法里需要对数据先进行排序。比如二分查找等。建议从排序应用的典型场景从发,启发学生培养对排序的重要性和作用的意识,在分析数据存储形式的基础上,以数组中数据排序为例,体会排序的具体思想与方法。再以冒泡排序为例,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排序的基本方法。
| |||
针对 核心素养培养的 设计考虑 | 信息意识、信息社会责任:本节课在导入时选择了一则小故事,调动学生深入探究的兴趣;然后通过学生思考并举例,列举、回顾学生生活与身边的排序相关的真实场景,引入计算机编程中常用的排序用途与定义,进而增强学生对排序具有广泛应用场景的认识。 计算思维:首先,数据采用数组或者链表形式存储与排序算法的操作密切相关,这一点与本章第一节有紧密联系。其次,排序的基本定义。“排序”的定义包括两个重要方面:数据的物理存储结构、排序后数据之间的逻辑关系(有序)进行了梳理,重点在于培养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科学严谨态度。而后介绍的冒泡排序,主要通过动画“模拟”的形式,直观呈现冒泡排序的一般过程。最后通过让学生参与其中,发现并描述整个排序过程,让学生总结其规律,概括其算法,体现课堂的生成性。这个模拟——抽象——概括的过程,能够较好地训练学生思维。 数字化学习与创新:教师使用“冒泡排序”、“选择排序”动画,直观展示“冒泡排序”、“选择排序”的完整过程,学生可以使用思维导图软件描述算法的基本过程,从中整理思路、总结规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