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福建省各地区2022年中考化学模拟试题汇编-科学探究题(中档题)c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福建省各地区2022年中考化学模拟试题汇编-科学探究题(中档题)c第1页
    福建省各地区2022年中考化学模拟试题汇编-科学探究题(中档题)c第2页
    福建省各地区2022年中考化学模拟试题汇编-科学探究题(中档题)c第3页
    还剩27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福建省各地区2022年中考化学模拟试题汇编-科学探究题(中档题)c

    展开

    福建省各地区 2022年中考化学模拟试题汇编-科学探究题(中档题)

    一、科学探究题
    1.(2022·福建泉州·统考模拟预测)化学兴趣小组在向澄清石灰水中不断通入二氧化碳时,发现澄清石灰水先变浑浊,后又变回澄清。便联想到“溶洞形成的原理”,碳酸钙遇到溶有二氧化碳的水,会慢慢变成可溶于水的碳酸氢钙:,那么向 NaOH 溶液中不断通入 CO2又会怎样呢?于是同学们进行了探究。
    探究一:一定量 CO2与 NaOH 溶液反应后的溶质组成是什么?
    【实验 1】向等体积、等浓度的碳酸氢钠、碳酸钠、氢氧化钠溶液中,分别加入几滴紫甘蓝汁液,同时用蒸馏水进行对比实验,观察并记录现象如下:
    液体名称
    蒸馏水
    碳酸氢钠溶液(A)
    碳酸钠溶液(B)
    氢氧化钠溶液(C)
    紫甘蓝汁液显示的颜色
    蓝紫色
    蓝色
    绿色
    黄色

    【查阅资料】
    pH
    7.5~9
    10~11.9
    12~14
    紫甘蓝汁液显示的颜色
    蓝色
    绿色
    黄色

    【得出结论】三种溶液的碱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______。(用 A、B、C 表示)
    【实验 2】CO2通入 NaOH 溶液中会发生两步反应,请你依据题干信息补充第二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第一步:;
    第二步:______。
    【查阅资料】碳酸氢盐均可溶于水。
    【作出猜想】猜想一:溶质为 NaOH 和 Na2CO3;
    猜想二:溶质为 Na2CO3;
    猜想三:溶质为______(填化学式);
    猜想四:溶质为 NaHCO3。
    【设计实验】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①用玻璃棒蘸取反应后溶液,滴在pH试纸上
    pH=9
    该溶液显碱性
    ②取反应后溶液少许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过量的BaCl2溶液
    有白色沉淀生成
    猜想______不成立
    ③取步骤②中的上层清液,滴入稀盐酸
    有气泡冒出
    猜想一和二不成立

    【得出结论】猜想三成立。
    【讨论交流】有同学提出,实验步骤①是多余的。你认为该实验设计是否需要?______(选填“需要”或“不需要”)。
    探究二:碳酸钠和碳酸氢钠分别与稀盐酸的反应。
    【实验 3】同学们向等体积、含碳元素质量相同的碳酸氢钠溶液和碳酸钠溶液两根试管中,分别滴加相同浓度的稀盐酸,发现实验过程中不同阶段消耗盐酸的质量与生成 CO2的质量的关系如图 1、图 2 所示(忽略 CO2在水中的溶解)

    【交流讨论】
    (1)图 1 中 A 点溶液中的溶质有______(填化学式);
    (2)图 2 中从 B 点开始的变化关系与图 1 完全重合,据此我们可以判断,碳酸钠溶液刚开始和稀盐酸发生反应(OB 段)生成了碳酸氢钠和另一种物质,因此没有气泡产生。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反思与评价】基于以上“异常”现象,对比图 1 和图 2 的质量关系,你认为影响实验现象或生成物种类的因素有______。
    2.(2022·福建厦门·统考模拟预测)兴趣小组对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是否发生反应进行探究。
    【实验方案I】
    如图所示,向一个收集满二氧化碳的质地较软透明的塑料瓶中加入约1/5体积的氢氧化钠溶液,立即旋紧瓶盖,振荡。

    (1)观察到现象:_______,可得出“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发生了反应”的结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
    (2)小李同学认为仅根据以上现象无法判断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发生了反应。其理由是_______。
    兴趣小组对实验进行改进,设计了实验方案Ⅱ和实验方案Ⅲ。
    【实验方案Ⅱ】
    【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实验步骤】
    Ⅰ、组装好仪器(未装入药品),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Ⅱ、采取向上排空气法,用透明的塑料瓶收集满干燥的二氧化碳气体。用带有两支分别装有5mL水和5 mL NaOH溶液注射器的橡胶塞迅速塞紧塑料瓶口:
    Ⅲ、缓慢向下推左边注射器的活塞,将5mL水一次性全部注入塑料瓶内,轻轻振荡塑料瓶:
    Ⅳ、向下推右边注射器的活塞,将5mL氢氧化钠溶液一次性全部注入到塑料瓶里,轻轻振荡塑料瓶。
    (3)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是_______。
    (4)操作Ⅲ中,塑料瓶外形没有明显变化。据此可说明1mL的水大约能吸收_______mL的二氧化碳气体。
    (5)得出“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发生反应”结论的依据是_______。
    【实验方案Ⅲ】
    【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实验操作】轻轻推动注射器活塞,将150mL二氧化碳气体缓缓地全部推入50mL氢氧化钠溶液中。
    【实验现象】观察到有气泡从带孔球泡中冒出,气泡在进入溶液后很快消失;同时观察到石灰水中的长导管口始终没有气泡冒出,氢氧化钠溶液、澄清石灰水也都没有明显变化。
    (6)说明150mL二氧化碳气体全部“溶解”在氢氧化钠溶液中的理由:_______。
    (7)结合实验方案Ⅱ,证明“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发生了反应”的依据是_______。
    3.(2022·福建泉州·统考二模)维生素C的化学式为【C6H8O6】(简称Vc),适当补充Vc,能增强免疫力。Vc与琥珀酸亚铁同服有利于铁元素的吸收。某化学兴趣小组对Vc的相关性质进行探究。
    【探究一】探究维生素C溶液的酸碱性
    (1)请补充完成下列实验报告中的相关内容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维生素C溶液呈酸性

    【探究二】维生素C与琥珀酸亚铁片同服有利于铁元素吸收的原因
    查阅资料:i.肠道的上皮细胞只能吸收亚铁离子,无法吸收铁离子。
    ⅱ.同一化学反应中,若有元素的化合价升高,则必有元素的化合价降低,元素化合价升高的物质具有还原性,元素化合价降低的物质具有氧化性。

    (2)图1实验说明维生素C具有_______________(选填“还原性”或“氧化性”)。
    (3)图2实验预测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可得到相同的结论。
    (4)维生素C与琥珀酸亚铁片同服,有利于铁元素吸收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
    【探究三】检测某蔬菜烹调时Vc的损失率见图3、图4。

    (5)根据图3、图4的数据分析Vc具有_______________的性质,烹调蔬菜时若要减少Vc的损失可采取的措施是_____________。
    4.(2022·福建龙岩·统考模拟预测)化学小组对市售“茶垢清洁剂”进行如下探究。
    【查阅资料】
    ①市售“茶垢清洁剂”的主要成分是过碳酸钠,化学式为2Na2CO3·3H2O2。
    ②过碳酸钠是常用的洗涤助剂。通常状况下,过碳酸钠是白色颗粒状粉末,溶于水时分解生成碳酸钠和过氧化氢。
    ③使用方法:将“茶垢清洁剂”粉末倒入容器中,加入50℃~70℃的水,浸泡10分钟,清水冲洗即可。
    实验1:验证“茶垢清洁剂”中含有过碳酸钠
    【进行实验】在分液漏斗a中加入新配制的“茶垢清洁剂”的饱和溶液。
    实验装置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Ⅰ、打开分液漏斗a的活塞,加入适量溶液后,关闭活塞,然后______。
    产生大量气泡,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茶垢清洁剂”中含有过碳酸钠
    Ⅱ、待Ⅰ中反应停止后,打开分液漏斗b的活塞,加入适量溶液后,关闭活塞,将生成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
    产生大量气泡,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解释与结论】
    (1)步骤I,关闭活塞后进行的实验操作是______,产生大量气泡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2)步骤Ⅱ,分液漏斗b中的液体是______,依据步骤Ⅱ的现象得出的结论是______。
    实验2:探究影响过碳酸钠去茶渍效果的因素
    【进行实验】25℃时,取洗碗基料15 g于洗碗机中,分别加入不同质量的过碳酸钠,按照不同洗涤模式对具有相同茶渍的茶杯进行洗涤,洗涤后根据去茶渍效果打分,分数越高效果越好,记录如下:
    组别
    第1组
    (常规洗涤模式)
    第2组
    (快洗模式)
    实验序号








    过碳酸钠用量/g
    0
    1
    2
    3
    0
    1
    2
    3
    水的硬度/mg·kg-1
    250
    250
    250
    250
    250
    250
    250
    250
    pH
    11
    11
    11
    11
    11
    11
    11
    11
    去茶渍效果打分
    2
    5
    7
    9
    2
    4
    6
    8

    【解释与结论】
    (3)第1组实验的目的是______。
    (4)对比(填实验序号)______可知,常规洗涤模式比快洗模式去茶渍效果好。
    (5)生活中碳酸钠也是常用洗涤剂。继续实验,发现碳酸钠比过碳酸钠去茶渍效果差,其实验方案是:______,记录去茶渍效果打分值。
    5.(2022·福建三明·统考模拟预测)化学小组对市售“茶垢清洁剂”进行探究。
    【查阅资料】
    ①使用方法:将“茶垢清洁剂”粉末倒入容器中,加入50℃~70℃的水,浸泡10分钟,清水冲洗即可。
    ②过碳酸钠俗称固体双氧水,外观为白色结晶或结晶性粉末,溶于水时分解生成碳酸钠和过氧化氢。
    实验1:验证“茶垢清洁剂”的主要成分是过碳酸钠。
    【进行实验】
    如下图所示,在分液漏斗a中加入新配制的“茶垢清洁剂”的饱和溶液。
    实验装置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Ⅰ、打开分液漏斗a的活塞加入适量溶液后,关闭活塞,然后①。
    产生大量气泡,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茶垢清洁剂”的主要成分是过碳酸钠
    Ⅱ、待Ⅰ中反应停止后,打开分液漏斗b的活塞,加入适量溶液后,关闭活塞,将生成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
    产生大量气泡,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解释与结论】
    (1)步骤Ⅰ中,关闭活塞后进行的实验操作①是______,产生大量气泡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2)步骤Ⅱ,分液漏斗b中的液体是______,依据步骤Ⅱ的现象得出的结论是______。
    实验2:探究制备过碳酸钠的最佳条件
    【进行实验】取6.0 g 35% 过氧化氢溶液加入烧杯中,加入稳定剂15mL;边搅拌,边加入3.5 g 碳酸钠固体,搅拌下使过碳酸钠完全析出。分析产品质量,分别在不同温度下进行4次实验,结果见下表。
    序号
    t /℃
    活性氧百分含量%
    产率%

    5~10
    13.94
    85.49

    10~15
    14.02
    85.78

    15~20
    15.05
    88.38

    20~25
    14.46
    83.01

    【解释与结论】
    (3)以上实验的目的是______。
    (4)比较实验③和④发现温度越高而过碳酸钠的产率越低,其原因可能是______。
    【反思与评价】
    (5)保存“茶垢清洁剂”时应注意______。
    (6)若继续探究制作过碳酸钠的最佳原料比(35% H2O2溶液与Na2CO3的质量比),除应用相同的实验仪器和操作步骤外,还需其他相同的条件是______。
    6.(2022·福建·统考模拟预测)“化学实验探究社团”的同学在做碳酸钠性质实验时,滴加稀盐酸后,发现没有马上产生气泡。在老师帮助下设计如下装置进行实验(部分夹持装置已省略):

    【实验过程】
    (1)连接仪器,下压注射器活塞,维持活塞位置不变,观察到压力传感器测得的压强数值先增大后保持不变,说明装置气密性_________;松开活塞一段时间后,压强数值_________起始压强数值(填“>”“=”或“B>A          NaHCO3和Na2CO3     四     不需要     NaCl和NaHCO3          反应物浓度(或反应物的量)(合理即可)
    【详解】探究一:实验1:得出结论:由表可知,加入紫甘蓝汁液,显示的颜色为黄色时,碱性最强,其次是绿色,蓝色,故三种溶液的碱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C>B>A;
    实验2:由题干信息可知,碳酸钙能与二氧化碳、水反应生成碳酸氢钙,故第二步反应为碳酸钠、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氢钠,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作出猜想: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碳酸钠和二氧化碳、水反应生成碳酸氢钠,如果部分氢氧化钠转化为碳酸钠,则溶质为氢氧化钠、碳酸钠,如果氢氧化钠恰好完全转化为碳酸钠,则溶质为碳酸钠,如果部分碳酸钠转化为碳酸氢钠,则溶质为碳酸钠、碳酸氢钠、如果碳酸钠完全转化为碳酸氢钠,则溶质为碳酸氢钠,故猜想三:Na2CO3、NaHCO3;
    设计实验:②取反应后溶液少许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过量的BaCl2溶液,氯化钡能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钡和氯化钠,产生白色沉淀,说明含碳酸钠,则猜想四不成立;
    讨论交流:氢氧化钠溶液、碳酸钠溶液,碳酸氢钠溶液均显碱性,故实验步骤①是多余的,故填:不需要;
    探究二:实验3:交流讨论:(1)碳酸氢钠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二氧化碳和水,A点溶液中碳酸氢钠还未完全反应,故此时溶液中的溶质有:NaCl、NaHCO3;
    (2)碳酸钠溶液刚开始和稀盐酸发生反应(OB 段)生成了碳酸氢钠和另一种物质,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反应物中还含氯元素,故生成另一种物质是氯化钠即碳酸钠先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碳酸氢钠,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反思评价:碳酸钠先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碳酸氢钠,然后碳酸氢钠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二氧化碳和水,如果稀盐酸不足,则无气体生成,如果稀盐酸过量,则会产生气泡,说明影响实验现象或生成物种类的因素有反应物浓度(或反应物的量)。
    2.     软塑料瓶变瘪          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且与水反应也能出现相同的现象     通过两个注射器体积的变化     1     将5mL氢氧化钠溶液一次性全部注入到塑料瓶里,塑料瓶明显变瘪     石灰水中的长导管口始终没有气泡冒出,澄清石灰水也都没有明显变化     实验中通入二氧化碳的体积远大于氢氧化钠溶液的体积,而澄清石灰水没有明显变化
    【详解】(1)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容器内气压减小,观察到塑料瓶变瘪,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故填:塑料瓶变瘪,;
    (2)李同学认为仅根据以上现象无法判断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发生了反应。其理由是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且与水反应也能出现相同的现象,故填: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且与水反应也能出现相同的现象;
    (3)如图所示若装置气密性良好,两个注射器其中一个排出(抽进)多少气体,另一个注射器就会抽进(排出)多少气体,所以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是通过两个注射器体积的变化,故填:通过两个注射器体积的变化;
    (4)操作Ⅲ中,将5mL水一次性全部注入塑料瓶内,轻轻振荡塑料瓶,塑料瓶外形没有明显变化,说明加入5mL水体积没有变化,据此说明1mL的水大约能吸收1mL的二氧化碳气体,故填:1;
    (5)得出“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发生反应”结论的依据是将5mL氢氧化钠溶液一次性全部注入到塑料瓶里,塑料瓶明显变瘪,故填:将5mL氢氧化钠溶液一次性全部注入到塑料瓶里,塑料瓶明显变瘪;
    (6)150mL二氧化碳气体全部“溶解”在氢氧化钠溶液中,说明二氧化碳没有进入石灰水中,则理由是石灰水中的长导管口始终没有气泡冒出,澄清石灰水也都没有明显变化,故填:石灰水中的长导管口始终没有气泡冒出,澄清石灰水也都没有明显变化;
    (7)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中,石灰水会变浑浊,而澄清石灰水没有没有明显变化,说明没有二氧化碳通入,而且实验中通入二氧化碳的体积远大于氢氧化钠溶液的体积,可证明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发生了反应,故填:通入二氧化碳的体积远大于氢氧化钠溶液的体积,且澄清石灰水没有明显变化。
    3.     取少量维生素 C 溶液于试管中,加入几滴紫色石蕊溶液     溶液变为红色     还原性     黄色溶液变浅绿色     可以防止琥珀酸亚铁片中的二价铁被氧化成三价铁     化学性质不稳定     蔬菜不要高温烹饪(蔬菜切后浸泡时间不要太长)
    【详解】(1)紫色石蕊试液遇酸性溶液变红,遇碱性溶液变蓝,在中性溶液中不变色,故可用紫色石蕊试液检验维生素C溶液显酸性,即取少量维生素 C 溶液于试管中,加入几滴紫色石蕊溶液,现象为溶液变为红色,说明维生素C溶液呈酸性;(合理即可)
    (2)已知,同一化学反应中,若有元素的化合价升高,则必有元素的化合价降低,元素化合价升高的物质具有还原性,元素化合价降低的物质具有氧化性。图1实验中,高锰酸钾中钾元素显+1价,氧元素显-2价,根据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可得锰元素显+7价,反应后锰元素显+2价,锰元素化合价降低,则反应后,维生素C中应有元素化合价升高,具有还原性;
    (3)维生素C具有还原性,能将铁离子还原为亚铁离子,故现象为黄色溶液变浅绿色;
    (4)由以上分析可知,维生素C具有还原性,故维生素C与琥珀酸亚铁片同服,有利于铁元素吸收的原因是可以防止琥珀酸亚铁片中的二价铁被氧化成三价铁;
    (5)由图可知,在其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随着加热时间的延长,切后浸泡时间的延长,维生素C的损失率逐渐升高,说明维生素C化学性质不稳定,烹调蔬菜时若要减少Vc的损失可采取的措施是蔬菜不要高温烹饪(蔬菜切后浸泡时间不要太长)。
    4.     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c处          稀盐酸(合理即可)     溶液中含有碳酸钠     常规洗涤模式下,其他条件相同时,过碳酸钠的用量对去茶渍效果的影响     ②⑥##③⑦或④⑧     在25℃、水的硬度为250mg·kg-1、pH为11的条件下,取洗碗基料15g于洗碗机中,加入2g(或1g,或3g)碳酸钠
    【详解】(1)根据步骤I的现象:产生大量气泡,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说明打开分液漏斗a的活塞,加入适量溶液后,生成了氧气,所以分液漏斗a的溶液中有过氧化氢,检验是否生成氧气应观察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c处是否复燃;
    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催化作用下生成水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根据步骤Ⅱ的现象:产生大量气泡,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打开分液漏斗b的活塞,加入适量溶液后,生成了二氧化碳,所以分液漏斗b的溶液是稀盐酸,由此证明溶液中含有碳酸钠;
    (3)对比①②③④可知,进行常规洗涤模式洗涤时,在水的硬度和酸碱性相同的条件下,加入过碳酸钠的量越多,去茶渍效果好越好;
    (4)洗涤后根据去茶渍效果打分,分数越高效果越好,对比②和⑥(或③和⑦或④和⑧)可知,常规洗涤模式比快洗模式去茶渍效果好,是因为常规洗涤模式去茶渍效果打分更高;
    (5)碳酸钠比过碳酸钠去茶渍效果差,由此可知:在25℃、水的硬度为250mg·kg-1、pH为11的条件下,取洗碗基料15g于洗碗机中,加入2g(或1g,或3g)碳酸钠,记录去茶渍效果打分的结果是否小于6。
    5.     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导管口          稀盐酸(合理即可)     溶液中含碳酸钠     探究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制备过碳酸钠的最佳温度     过氧化氢受热易分解     低温、避水密封保存     温度、稳定剂的量;原料的总质量
    【详解】实验1:解释与结论:(1)根据实验现象:产生大量气泡,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故该操作是检验是否生成了氧气,氧气具有助燃性,可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故实验操作①是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导管口;
    过碳酸钠俗称固体双氧水,溶于水时分解生成碳酸钠和过氧化氢,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下分解为水和氧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根据实验现象产生大量气泡,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生成的气体是二氧化碳,碳酸钠能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二氧化碳和水,故分液漏斗b中的液体是稀盐酸,可得出溶液中含碳酸钠;
    实验2:解释与结论:(3)由表中数据可知,该实验是在不同温度下,研究生成的过碳酸钠的产率,故实验的目的是:探究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制备过碳酸钠的最佳温度;
    (4)过氧化氢受热易分解生成水和氧气,故温度越高而过碳酸钠的产率越低;
    反思与评价:(5)“茶垢清洁剂”的主要成分是过碳酸钠,过碳酸钠含过氧化氢和碳酸钠,碳酸钠易溶于水,过氧化氢受热易分解,故“茶垢清洁剂”应低温、避水密封保存;
    (6)继续探究制作过碳酸钠的最佳原料比,除了原料比不同,其它因素均应相同,故除应用相同的实验仪器和操作步骤外,还需其他相同的条件是温度、稳定剂的量;原料的总质量。
    6.     良好     =     玻璃棒     没有     碳酸氢钠##NaHCO3          滴加的一定体积的稀盐酸,使压强增加,而开始时没有二氧化碳生成
    【详解】实验过程:
    (1)连接仪器,下压注射器活塞,维持活塞位置不变,观察到压力传感器测得的压强数值先增大后保持不变,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装置不漏气。松开活塞一段时间后,活塞恢复到开始部位,因此压强数值=起始压强数值;
    (2)磁子在磁力搅拌器带动下转动进行搅拌,使溶液混合均匀,磁子相当于实验室中的玻璃棒;
    (3)数据分析:
    由如图2可知,稀盐酸和碳酸钠溶液反应,开始压强和二氧化碳浓度都不变,说明盐酸与碳酸钠反应开始没有气体生成,一段时间后压强增大,二氧化碳浓度增大,说明一段时间后反应生成二氧化碳,证明稀盐酸与碳酸钠的反应是分步进行的。故稀盐酸和碳酸钠溶液反应,前60s内压强几乎不变,说明反应开始时没有气体生成;
    实验结论:
    稀盐酸与碳酸钠的反应是分步进行的。稀盐酸和碳酸钠溶液反应开始时没有气体生成;第一步反应是盐酸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氢钠和氯化钠,。
    第二步反应是碳酸氢钠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实验反思:
    图2中传感器显示的压强变化比CO2浓度变化早,原因是滴加的一定体积的稀盐酸,使压强增加,而开始时没有二氧化碳生成。
    7.     假设1错误,因为假设1中的产物中没有氢元素     →C→E→F→G→B→E(合理即可)     4

    【详解】提出假设:
    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反应物有碳、氢、氧、铜四种元素,则生成物中一定有这四种元素。则假设1错误,因为假设1中的产物中没有氢元素。
    进行实验:
    (1)根据猜想,需要确定生成物是否有Cu、CO、CO2、H2O。
    A甲烷通入B中氧化铜发生反应,可以通过B中是否有红色固体生成判断是否有铜生成。生成物质中有水,则需要先检验是否有水生成,白色的无水硫酸铜粉末遇水变蓝可检验水,所以B出来的气体先通入C,二氧化碳可以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所以通入E检验二氧化碳。可利用一氧化碳的还原性检验是否有一氧化碳生成(假设药品都是足量的,则甲烷被完全消耗),在检验之前需要除去气体中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气,氢氧化钠溶液可以吸收CO2,浓硫酸可以吸收水蒸气,除去水蒸气应最后除去,所以先通入F、G再通入B,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生成二氧化碳,则可以结合是否有二氧化碳生成判断是否有一氧化碳,所以再通入E,最后防止一氧化碳进入空气使用D酒精灯点燃。所以顺序为A→B→C→E→F→G→B→E→D,其他合理即可。
    (2)M减少的质量为氧元素的质量,为150g-145.6g=4.4g。
    N增加的质量为生成水的质量,为159.3g-156.6g=2.7g,含有氧元素。
    P增加的质量为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259.0g-256.8g=2.2g,含有氧元素。
    4.4g-2.4g-1.6g=0.4g。则含有CO。所以假设4成立。
    8.     调节容器内压强     稀盐酸滴入导致容器内压强增大或稀盐酸和Na2CO3反应放出热量(答到一项即可)          当碳和氧气反应时,氧气不足生成一氧化碳,氧气充足生成二氧化碳(其他说法合理即可)     HCl、NaCl    
    【详解】(1)图2装置中,细玻璃管一端与瓶外大气相连,一端浸没在瓶内液面以下,在实验中的主要作用是:调节容器内压强,防止瓶内压强太大造成瓶塞冲出,使瓶内产生的气体逸出瓶外。
    (2)滴入的稀盐酸有一定的体积,且稀盐酸和碳酸钠反应放热,因此实验①中细玻璃管中液柱略微升高可能的原因是:稀盐酸滴入导致容器内压强增大、稀盐酸和Na2CO3反应放出热量,导致瓶内气体体积膨胀压强增大(答到一项即可)。
    (3)实验②中有二氧化碳生成,二氧化碳和澄清石灰水反应生成难溶于水的碳酸钙和水,故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4)此反应说明反应物的量不同,产物可能不同,类似的反应有很多,如:当碳和氧气反应时,氧气不足生成一氧化碳,氧气充足生成二氧化碳(其他说法合理即可)。
    (5)反应开始时碳酸钠溶液的pH=12,由题中提供的资料可知,碳酸氢钠溶液的pH约为9.2,而图3中D点溶液的pH

    • 精品推荐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