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学期第四单元 地球的运动 知识点梳理
展开五年级科学下册复习知识点
第四单元 地球的运动
第1课昼夜交替
1、太阳东升西落,地球上昼夜交替。
1、公元2世纪,希腊科学家托勒密(90- 168)提出了 “地心说”。地心说认为地球处于宇宙中心位置,并静止不动,太阳、月亮和其他星球都围绕地球转动。
3、地心说认为昼夜交替是由于太阳绕着地球转动而形成的
4、后来,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 1473- -1543) 指出地球不是宇宙的中心,它有自转运动。于是对昼夜的形成就有了新的说法:昼夜交替是由于地球自转形成的!
5、1851年法国科学家傅科当众在大厅的顶上悬挂了一条67米长的绳索,绳索的下面是一个重28千克的大摆锤(chui)。摆动实验进行几小时后,它的轨迹偏离了原来的位置。傅科用实验的方法证实了地球的自转。傅科的实验装置叫作“傅科摆”。
6、昼夜交替是由于地球自转形成的。
7、地球上被太阳照亮的半球处于白昼,未被太阳照亮的半球处于黑夜。
8、地球自传的方向是自西向东转动。
9、昼与夜交汇处,称为晨昏线。由昼转夜为黄昏,由夜转昼为黎明。
10、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是一天,也就是24小时。
第2课四季的变化
1、昼夜在交替变化。昼与夜的长短一样吗?昼夜长短与冷暖有关吗?
探究一年气温变化与昼夜长短的关系:我们位于北半球,在一年中夏季白昼时间长,夜晚短,气温高;冬季白昼时间短,夜晚长,气温低。
2、我们发现: 1月温度最低,7月温度最高。从1月到7月温度不断升高,从8月到12月温度不断降低。
3、我们发现: 6月白昼时间最长,12月白昼时间最短。从1月到6月,白昼时间逐渐增长;从7月到12月,白昼时间逐渐变短。
4、一年中的冷暖变化,会直接影响动物的生活和植物的生长。根据冷暖的不同,一年划分为四季。
5、人们经过长期仔细观测,发现昼夜长短相等分别在3月21日左右和9月23日左右,分别称为春分和秋分。而昼最长在6月22日左右,称为夏至;昼最短在12月22日左右,称为冬至。
6、春夏秋冬四季的规定
春分到夏至为春季,夏至到秋分为夏季,秋分到冬至为秋季,冬至到春分为冬季。为了与月份吻合,通常以公历3-5月为春季,6-8月为夏季,911月为秋季,12月至来年2月为冬季。这也是四季的天文划分。
7、1276年,元代科学家郭守敬创建了登封观星台。
8、为什么夏天热冬天冷?
当夏天的太阳接近直射时,竖直物体的影子就短,地面单位面积接受的热量多,温度就高;冬天的太阳斜射时,竖直物体的影子就长,地面单位面积接受的热量少,温度就低。正如一天中正午的太阳最晒,早晚的太阳温和。
第3课四季的形成
1、哥白尼完成《天体运1543年,建立了 “日心说”理行论》的写作,论。他指出,地球不不是宇市的中心,而是国绕太阳运行的.颗普通行星,再自身又白格。哥白尼的学说改变了人类对宇宙的认识,成为近代天文学的奠(dian) 基。
2、地球绕自身轴(zhou)的转动,就是地球自转。这个轴称地轴。地球以近似圆的轨道绕太阳转动,地轴与这个转动平面的关角是23.5°,并始终指向北极星。
3、地球绕着倾斜的地轴自转的同时,绕太阳逆时针转动。
4、地球绕太阳转动称为地球公转。地球公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
5、北半球,夏季阳光直射程度大,照射面积大,获得太阳光能量多,温度高;冬季阳光直射程度小,照射面积小,获得太阳光能量相对少,温度低。
7、正对阳光时的影子,就是正午的影子。假如以冬至时正午的影子长度为标准,再回到这个影子长度,则说明地球公转了一周。这个周期就是我们说的“一年”。一年12个月,约365天。
8、南半球的季节与北半球正好相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