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时间的脚印》课件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4035635/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第8课《时间的脚印》课件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4035635/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第8课《时间的脚印》课件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4035635/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第8课《时间的脚印》课件第4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4035635/0/3.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第8课《时间的脚印》课件第5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4035635/0/4.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第8课《时间的脚印》课件第6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4035635/0/5.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第8课《时间的脚印》课件第7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4035635/0/6.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第8课《时间的脚印》课件第8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4035635/0/7.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第8课《时间的脚印》课件
展开时间的脚印学习目标理解文章说明对象及内容,理清文章思路。(重点)把握文章的说明顺序,品味生动有趣的语言。(重点)激发探索大自然的兴趣,培养理性思考、自主探究的习惯。(难点)掸 踪迹 装置 烘烤 腐蚀 沙砾 山麓 沟壑龟裂 帷幕 海枯石烂dǎnzōngzhìhōngfǔ shílìlùhèjūnwéilàn预习检测作者介绍 陶世龙,1929年出生于四川安岳。1948年入北京大学地质系学习,中国著名科普作家。1949年开始写作普及地质矿物知识的文章,之后陆续发表科普小品及其他科普作品数百篇,部分结集《揭开大地的秘密》《地球的画像》和《时间的脚印》出版。解读题目 本文所谈的“时间”,本质上是一个地质学概念。时间留下的“脚印”,其实就是地球变迁留下的印记,是大自然变迁的痕迹,是地质学和古生物学研究的对象,这也是本文的说明对象。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说明内容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本文主要介绍岩石记录时间的特殊功能。文章根据大量的事实和科学原理,对为什么岩石能记录时间,岩石怎样记录时间,岩石记录时间的意义等问题,作了深入浅出的说明。划分段落层次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提示:根据文中独句段划分结构)第一段:(1—4)首先提出“时间”的话题。第二段:(5—29)详细讲解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第三段:(30—31)阐述读懂“时间的脚印”的意义。默读课文,回答以下几个问题:再读课文,理解内容1、概述“石烂”到“新生”的过程;2.人类是怎样根据岩石来判断时间的?3.岩石是怎样保存历史痕迹的?4.人类是怎样根据岩石来认识地球的发展历史的?5.人类了解岩石的变化有什么好处?1.岩石从被破坏到生成新的岩石,经历了怎样的变化?岩石石子沙砾、泥土新岩石沉淀重压胶结 2.结合第19—21段内容,说说人类是怎样根据岩石来判断时间的。 ①岩层厚度:1米厚(3000到10000年)。 ②排列顺序:最早形成的“躺”在最下面;地壳运动使平卧的岩层变得歪斜甚至直立,但岩层间的顺序还不致打乱。(3)地壳运动:平卧的岩层变得歪斜甚至直立3.岩石是怎样保存历史痕迹的?岩石结构——反映地壳的活动石头颜色——反映远古的气候生物化石——反映历史的发展4.人类是怎样根据岩石来认识地球的发展历史的?三叶虫化石——“寒武纪”——海洋宽广大树木化石——“石炭纪”——温暖潮湿长毛兽化石——“第四纪”——气候寒冷根据不同类型的化石去思考。 5.读课文最后一段,说说我们了解岩石记录时间的功能有什么现实意义。 【示例】了解了岩石的这一功能,不仅使我们增加了知识,而且还有助于我们去找寻地下的宝藏。如果我们熟悉了这些石头的历史,便有可能踏着历史的脚印,一步一步地走向地下的宝库。 本文的说明顺序是什么?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 本文从岩石可以记录时间,写到岩石怎样记录时间,最后写读懂岩石记录的重要意义,根据事物的内在联系,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地说明,属于由概括到具体的逻辑顺序。 第27、28段运用了从概括到具体、从事理到现象、从主要到次要的逻辑顺序。第27段先说“化石是历史的证人,它帮助我们认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这一事理。第28段为了说明这一事理,分别举了“寒武纪”“石炭纪”“‘第四纪’冰河时期”的例子,而这三个例子又照应上文先写地壳运动在岩石上留下的脚印,再写气候在岩石上留下的脚印;从“很多”到“许多”再到“还有一些”,是从主要到次要的顺序。精读课文,合作探究 小组合作探究1、找出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说明其作用;2、结合文中说一说文章是如何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生动性的。 空气和水中的酸类,腐蚀了岩石中的一部分物质。水流和风还不断地冲刷、吹拂着它。特别是刮风沙的时候,就像砂轮在有力地转动,岩石被磨损得光溜溜的,造成了许多奇形怪状的石头。 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将风沙比作砂轮,生动形象地表现了风沙等自然力对岩石的侵蚀作用。说明方法 当然我们也不能忘掉人的作用。例如,在建筑兰新铁路的时候,一个山头在几分钟内就被炸掉了,这相对地质作用的速度可要快多了。 举例子、作比较。以建筑兰新铁路时,人们炸掉山头为例,具体地说明了人对岩石的破坏作用。将人对岩石的破坏速度与地质作用的速度进行比较,突出了人对岩石的破坏作用不容忽视。 例如,很多地方都发现了一种海洋生物三叶虫的化石。它告诉我们,在6亿多年前到5亿多年前的那个叫作“寒武纪”的时代,地球上的海洋是多么宽广。 运用举例子说明方法,介绍三叶虫化石的分布,说明化石是历史的证人,也说明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需要的时间之长。 根据计算,大约3 000到10 000年的时间,可以形成1米厚的岩石。 “大约”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 不能去掉。“大约”是表示估计的意思,形成1米厚的岩石估计需要3 000到10 000年的时间,这是科学家们推测出来的时间。如果去掉就太过于绝对,与事实不符,所以,“大约”一词恰恰体现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和严密。语言特点 越是笨重的石块越跑不远,越是轻小的沙砾越能旅行到遥远的地方。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岩石被分解后的不同命运,增强了事物的主动性和被动性,生动有趣。 本文以生动、准确、严密的语言,说明了岩石能够记录时间、岩石记录时间的各种方式以及人类读懂大自然这种记录的重要意义,激发人们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主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http://img.51jiaoxi.com/images/257d7bc79dd514896def3dc0b2e3f59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