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 晚春 教案6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4035273/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人教版(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 晚春 教案6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4035273/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人教版(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 晚春 教案6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4035273/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语文七年级下册晚春教案
展开
这是一份语文七年级下册晚春教案,共7页。
1、了解“以画解诗”的方法来把握诗歌内容。
2、明确哲理诗分类,学习读诗方法。
3、能够掌握并运用解读哲理诗的方法,并自主运用。
教材分析:
《晚春》是统编教材七年级下册课外推荐古诗中一首。对于课外古诗词,编者在诗歌下面对诗歌的内容和情感有了比较详细的阐述,但是学生们基本只会草草地浏览而不会细细品读,以至于到了会背的地步依然无法理解诗歌内涵。《晚春》是一首内涵丰富却极为含蓄的哲理诗,让学生在探究中多元解读,初探“诗无达诂”的理念很有必要。
教学过程
导入:
今天我们要学习是《晚春》,一首大家都会背了的诗歌,其中的情感与深意大家理解了吗?让我们一起走进诗歌。
用平仄,读出诗韵
请一位同学来为我们朗读诗歌。
请同学评价,强调初读诗歌的要求。
明确:读准字音;注意句读(节奏);读出诗歌的韵味(运用平仄的格律读出诗歌味道)。
请同学们划出诗歌的平仄,读出诗歌的韵味。
学生范读
明确:强调声音的延长、重音等。
全班齐读诗歌。
初步感知诗歌内容:你觉得这是一首关于什么内容的诗歌。
预设:大多数学生按照平时学习诗歌的方法关注题目、注释等内容把其定义为“描写暮春之景”的诗歌。
寻意象,初探哲思
课前,老师让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理解为诗歌插图,现在请同学们再读诗歌,划出诗中的相关景物,说一说同学的画是否适合作为插图,为什么?
让学生畅所欲言,描述诗中之景,展现心中所想与画作的差异,引导学生根据诗歌内容作答。
明确:
百般红紫斗芳菲:抓住画作中“斗”不明显来理解诗意。诗歌中突出“斗”字表现出来的画面感,花朵以颜色、形态、香味作为竞相绽放的资本,呈现出百花竞相绽放、争奇斗艳的画面。
惟解漫天作雪飞:抓住画作中没有呈现“漫天雪飞”之态来讲解诗歌内容,以此来帮助学生勾勒脑海中的画面感。
诗中的景物都有什么特点?
明确:生机勃勃
引入资料,对比阅读:我们来看看,同是暮春时节,其他诗人给我们展现了怎样的景致呢?
插入资料:
昨日杏花浑不见,故应随水到江滨。
——《暮春》王安石
落花飞絮成春梦,剩水残山异昔游。
——《暮春感怀》 戴叔伦
病香无力被风欺,多在青苔少在枝。
——《暮春对花》 崔橹
边读边让学生感受到暮春的凋零、凄冷之感。
韩愈笔下的景物为何会呈现出格外的生命力?韩愈想告诉我们什么?
明确:草木之春即将离去,在最后时节尽情舒展生命的本色,作者融情于景,借此告诫我们要珍惜时光,用自己美好的姿态留住美好的时光。
明差异,领会深意
插图应该要展现出花的争艳杨花榆荚的飞雪之态,可是对于他们谁主谁次却存在着分歧。我们来看看这两位同学的创作,他们一位更突显百花,一位更着重与杨花榆荚。你觉得谁才是这幅插图的主角呢?请结合诗歌以同桌为单位说说你们的看法。
学生活动:以同桌为单位探讨,表达自己的看法。
明确:①花为主角:花有其颜色和芬芳,在春景中更光彩夺目。
②杨花榆荚为主角:无才思的杨花榆荚,虽没有花般艳丽的色彩和迷人的芳香,但它依然不甘心并发挥自己的所长用漫天飞舞飞舞之态来展现自己,展现其朴素之美。
6、为何作者要倾情于朴素的杨花榆荚呢?我们一起来看看此诗的创作背景。
插入背景:
韩愈科举考试,四考才中;吏部考试,三考未过。三十四岁才做了个四门博士的小官,一贬阳山三四千,二贬潮州路八千!
元和元年(806)韩愈离开江陵,再度回到京师,任国子博士,十年时间连升六级,但因性格耿直,总与一些宦官权要相对抗,故也不太得志。元和十一年,因他赞同对淮西与蔡州用兵得罪宰相,被借故降职。
此诗正是作于这一年。
7、看完创作背景,韩愈想要告诉我们什么?
明确:无论是艳丽特别,还是朴素平凡,我们都应该不甘于现状,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尽情去展现自我。
过渡语:表面看来《晚春》是一首游览写景之作,细细品读我们却获得了多样的哲理,正所谓“诗无达诂”。其实啊,《晚春》是一首不折不扣的哲理诗,可是他却与我们平时接触的“哲理诗”有很大的不同,比如:“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比如“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四)用方法,牛刀小试
1、这刚好是哲理诗两种类型:因为唐诗重情,宋诗重理。直接阐述哲理的哲理诗和含蓄类哲理诗。那么面对这类含蓄的哲理诗我们该如何读书它的哲理呢?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今天读诗的步骤,归纳一下方法:
首先,我们朗读诗歌,圈划出诗中的景物。当景物寄予了作者的情感时我们称之为“意象”,所以第一步,我们在找意象。
随后,我们探讨着诗中百花的娇艳和无才思的杨花榆荚,明晓了其中的差异;
最后,我们结合创作背景明白了蕴含其中的哲理。
2、我们一起来试一试这个方法,品读下面两首诗歌的哲理。
王顺凯作品
吴懂慧作品
夏喜喜作品
叶凡作品
小松
唐·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
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
直待凌云始道高。
叹 花
唐·杜牧
自恨寻芳到已迟,
往年曾见未开时。
如今风摆花狼藉,
绿叶成阴子满枝。
小结:诗歌融意象而灵动
哲思蕴景致而深远
板书:
找意象
明差异
悟哲思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晚春教案及反思,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新课,教学过程,课堂寄语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人教部编版晚春教学设计,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赏春导入,新授,拓展延伸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晚春教学设计及反思,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准备,课时安排,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http://img.51jiaoxi.com/images/257d7bc79dd514896def3dc0b2e3f59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