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每日必刷题 25—浙教版中考科学考前复习

    每日必刷题 25—浙教版中考科学考前复习第1页
    每日必刷题 25—浙教版中考科学考前复习第2页
    每日必刷题 25—浙教版中考科学考前复习第3页
    还剩11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每日必刷题 25—浙教版中考科学考前复习

    展开

    这是一份每日必刷题 25—浙教版中考科学考前复习,共14页。
    浙教版中考科学考前查漏补缺特训15
    1.洋葱根尖的成熟区细胞和人体的小肠上皮细胞都具有的结构有(    )
    ①细胞壁 ②细胞膜 ③叶绿体 ④细胞质 ⑤细胞核 ⑥中央大液泡.
    A.  ①②④⑤                               B. ②③⑤                         
     C. ②④⑤                               D. ②④⑥
    2.人工降雨的方法之一,是利用飞机向云层里洒干冰(固态二氧化碳).在这个过程中,经历的物态变化顺序是(   )
    A. 干冰升华,水蒸气先凝华后熔化                         B. 干冰汽化,水蒸气先凝固后熔化
    C. 干冰升华,水蒸气先凝华后液化                         D. 干冰汽化,水蒸气先凝固后液
    3. 下列各图中是初中化学中常见的几个实验操作,其中错误的是(  )
    A.              B.             
     C.              D. 
    4.下列植物类群中,受精作用已经完全脱离水的限制的是(     )。
    A. 藻类植物                           B. 苔藓植物                        C. 蕨类植物                           D. 种子植物
    5.动车组列车用大功率的电动机提供动力,列车到站前停止供电,电动机线圈随车轮转动,带动发电机发电,这个过程车速从200km/h减到90km/h,在90km/h以下才进行机械刹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减速发电过程中应用了电磁感应原理
    B. 列车停止供电后机械能全部转化为内能
    C. 列车进站时车体附近空气流速大压强大,人靠太近会被推向列车
    D. 进站前停止供电列车仍能继续前行,是因为列车的惯性比摩擦力大
    6.显微镜是自然科学实验中常用的教学仪器.现有一台光学显微镜的镜盒里有甲、乙、丙、丁四个镜头,其中甲、乙一端有螺纹,甲较长,乙较短;丙、丁无螺纹,丙较长,丁较短.若要使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最大,应选用(  )
    A. 乙、丙                                B. 甲、乙                                C. 丙、丁                                D. 甲、丁
    7.人和动物的身体柔软,而树木却笔直硬挺,从细胞的角度分析,主要是由于( )
    A. 人和动物的细胞没有液泡                                   B. 树木的细胞里有叶绿体
    C. 树木的细胞有细胞壁                                          D. 人和动物的细胞数量少
    8.自行车既是环保的交通工具也是很好的健身器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给车胎充气增加了车胎内气体的压强
    B. 地面对自行车的摩擦力总是阻碍车前进
    C. 刹车时自行车受到惯性的作用会继续前进一段距离
    D. 自行车对地面的压力与地面对自行车的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
    9.下列关于“口腔对淀粉的消化作用”实验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该实验可证明唾液能消化淀粉
    B. 馒头的消化与牙齿、舌的作用分不开
    C. 要让唾液发挥最佳作用,温度应保持在37℃左右
    D. 试管内的混合液,如果加碘变蓝,则证明试管内淀粉已被唾液消化
    10.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蜡烛、凸透镜和光屏的位置如图所示,烛焰在光屏上成了一个清晰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生活中的照相机就是利用了图中的成像规律
    B. 换上焦距小的凸透镜,蜡烛不动,要将光屏靠近透镜才能接收到清晰的像
    C. 如果使蜡烛向左移动,光屏需要向右移动才能接收到清晰的像
    D. 实验中蜡烛越烧越短,光屏上烛焰的像向下移动
    11.对于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根据你所学知识判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运动中的运动员体表温度比平常要高
    B. 测量-40以下的物体可以采用水银温度计
    C. 电灯泡在开关合上的瞬间容易烧断
    D. 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是因为大气层吸收了大量的红光与橙光
    12.小科同学观察到学校楼道里的消防应急灯,平时灯是熄的,一旦停电,两盏标有“36V”灯泡就会正常发光。下图是小科设计电路,其中可以起到消防应急灯作用的电路是(   )
    A.                                         B. 
    C.                                           D. 
    13.建在布伦特冰架上的英国“哈雷六号”南极科考站,是世界上第一个可移动的科考站。2017年1月,该科考站所在的冰川出现了大裂口,将危及科考站,该站决定搬迁。搬迁最好的季节是北半球的(   )

    A. 春季                                     B. 夏季                                     C. 秋季                                     D. 冬季
    14.下列结构中属于中枢神经系统的是( )
    A. 脑和脊髓               B. 脑和脑神经            
     C. 脑和脊髓及它们发出的神经               D. 脊髓和脊神经
    15.如图所示,水平台面由同种材料制成,粗糙程度均匀,在它上面放着质量为m1的木块,将木块用轻绳跨过定滑轮与质量为m2的钩码相连。木块在平行于台面的轻绳的拉力作用下做匀速直线运动,运动一段时间,钩码触地后立即静止,木块继续滑动一段距离停在台面上。绳重、轮与轴的摩擦均忽略不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钩码触地后木块继续滑动的过程中,木块的动能保持不变
    B. 木块匀速运动的过程中,木块和钩码所受的重力都不做功
    C. 木块匀速运动的过程中,木块的机械能越来越大
    D. 钩码触地后木块继续滑动的过程中,木块所受摩擦力大小为m2g
    16.科学家最近在-100℃的低温下合成一种化合物X,此分子的模型如图,其中每个●代表一个碳原子,每个○代表一个氢原子。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该物质属于无机物
    B. 等质量的该物质与甲烷相比,燃烧时消耗的氧气更少
    C. 该分子中的氢原子与碳原子的个数比是5:4
    D. 该分子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是93.75%
    17.在 20℃时,向 100g 水中加入 40g 氯化钾,充分搅拌,形成 134g 氯化钾溶液。则该溶液中氯化钾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_;20℃时氯化钾的溶解 度是________g。
    18.我国是杨梅的原产地,2001年仙居县被国家林业局命名为“中国杨梅之乡”称号,仙居杨梅被冠以仙梅称号,“东魁”杨梅更是享誉国内外。

    (1)仙梅具有色美、味甜、核小的优良性状是由DNA上的________决定的;
    (2)仙梅能开花、结果,这种生殖方式属于________(填“有性”或“无性”)生殖。
    19.从 HCl、NaCl、NaOH、Na2CO3、Ca(OH)2 几种溶液中取出其中的两种混合。

    (1)若混合后溶液质量减小,可能的组合有________。
    (2)若混合后溶液质量不变,但发生了化学反应,有关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
    (3)将稀硫酸逐滴滴入剩下的几种组合中,若产生气体与加入稀硫酸有如图所示的关系,则这样的组合可能是________。
    20.20世纪初,德国地球物理学家魏格纳意外地发现大西洋两岸的轮廓具有可拼合性,于是他提出了一个大胆的假说——大陆是漂移的。之后通过努力寻找证据,于1915年正式确立“大陆漂移说”。1960~1962年,美国地质学家赫斯和迪茨对大洋中脊(海底山脉)的研究发现,远离大洋中脊的洋底岩石年龄越来越老,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海底扩张说”。随着海洋地质学、古地磁学、地球物理科学等的发展,人们在“大陆漂移说”和“海底扩张说”的基础上创建了一种新地球构造理论——板块构造学说。请回答:
    (1)根据“板块构造学说”,地球表面的海洋、陆地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板块的________是引起海陆变化的主要原因。
    (2)下列现象不能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的是____(填字母)。
    A.火山和地震
    B.宇宙的起源
    C.长江三角洲平原的形成
    D.高山上有海洋生物化石
    (3)有人认为“板块构造学说”是解释地壳运动的完美理论,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
     不对,“板块构造学说”还需要检验、完善和修正 。






    参考答案
    1. C
    解析:细胞是生物体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已知除病毒之外的所有生物均由细胞所组成,但病毒生命活动也必须在细胞中才能体现。
    解答: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共有的细胞结构是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即 ②④⑤;
    故答案为:C。
    2. A
    解答:人工降雨就是向云层中喷洒干冰,干冰是固态的二氧化碳,在空气中就会迅速的升华为气态,升华时要吸收大量的热,使空气的温度降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就会凝华为小冰晶,小冰晶在下落的过程中和空气摩擦做功,温度升高,就会熔化为小水滴;故选A。
    分析:理解升华和凝华现象。
    3. A
    解答:解:A、胶头滴管的使用:垂直悬空试管上方,滴加液体.故A操作错误;
    B、取用固体粉末时,将试管横放,用纸槽或药匙将药品送到试管底部.故B操作正确;
    C、取下瓶塞倒立放在桌面上;标签对着手心;细口瓶瓶口紧靠容器口.故C操作正确;
    D、检验气密性是正确.故D操作正确;
    故选:A.
    分析:A、将滴管垂直伸进试管内滴加液体,将会污染药品,污染胶头滴管;
    B、固体药品的取用:将试管横放,用纸槽或药匙将药品送到试管底部;
    C、取用放在细口瓶的液体时:取下瓶塞倒立放在桌面上;标签对着手心;细口瓶瓶口紧靠容器口;
    D、根据正确检验气密性分析.
    4. D
    解答:受精作用已经完全脱离水的限制的是种子植物。
    分析:自然界中的植物多种多样,藻类植物、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用孢子繁殖后代,其生殖过程离不开水,属于孢子植物.种子植物包括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种子植物根、茎、叶发达,有发达的输导组织,适于陆地生活,用种子繁殖后代,其生殖发育完全脱离了水的限制,故答案选D
    5. A
    解析:(1)发电机的工作原理是电磁感应现象;
    (2)列车停止供电后,车轮会带动发电机发电,据此判断;
    (3)流体流速越大的地方压强越小;
    (4)惯性是物体的性质,不是力,二者不是一个范畴。
    解答:A.列车减速发电过程和发电机相似,即应用了电磁感应原理,故A正确;
    B.列车停止供电后,会首先带动发电机发电,将机械能转化为电能;当速度达到90km/h以下时,机械能才全部转化为内能,故B错误;
    C. 列车进站时车体附近空气流速大压强小,人靠太近会被推向列车 ,故C错误;
    D. 进站前停止供电列车仍能继续前行,是因为列车的惯性大,故D错误。
    故选A。
    6. D
    解析: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目镜和物镜放大倍数的乘积.在物镜中,越长的放大倍数越大,越短的放大倍数越小.目镜中越长的放大倍数反而越小.
    解答:解:在用显微镜观察物像时,要想使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最大,应选择放大倍数最大的目镜和物镜.目镜没有螺纹,物镜有螺纹,所以甲、乙为物镜,丙、丁为目镜.在物镜中,越长的放大倍数越大,越短的放大倍数越小.所以甲的放大倍数比乙的大;目镜中越长的放大倍数反而越小,越短的放大倍数越大,所以丁的放大倍数比丙要大.
    故选:D
    7. C
    解答:本题考查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结构补不同之处及各自的功能。人和动物的细胞与树木的细胞相比缺少细胞壁,叶绿体和液泡,其中细胞壁具有支持和保护的功能,这样的多个细胞组合在一起后自然树木要比人和动物的身体坚硬得多。
    8. A
    解析:(1)当体积不变时,气体的质量越大,压强越大;
    (2)根据相互作用力的知识分析;
    (3)惯性是一种性质,而不是一种力的作用;
    (4)平衡力的条件: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物体和同一直线上。
    解答:A.给车胎充气,车胎的体积基本不变,但是气体质量不断增大,因此车胎内气压增大,故A正确;
    B.骑车时,车轮给地面向后的推力,而地面反过来施加给车辆向前的摩擦力,从而保证车辆前进,因此地面对自行车的摩擦力并不总是阻碍车前进,故B错误;
    C.刹车时自行车由于惯性会继续前进一段距离,故C错误;
    D.自行车对地面的压力作用在地面上,而地面对自行车的支持力作用在自行车上,二者没有作用在同一物体上,肯定不是平衡力,故D错误。
    故选A。
    9. D
    解析: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的实验方法步骤是:控制单一变量、设置对照实验→37℃的温水中水浴→滴加碘液→观察和分析现象→得出结论,据此解答。
    解答:A、“口腔对淀粉的消化作用”实验的是以唾液为变量形成的一组对照实验,目的是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A正确;
    B、在口腔内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是对食物的物理性消化,它能使食物和唾液充分混合,从而促进了唾液对淀粉的化学性消化,所以馒头的消化与牙齿、舌的作用分不开,B正确;
    C、37℃是模拟人口腔的正常体温,是唾液淀粉酶消化淀粉反应的最佳温度,C正确;
    D、淀粉遇碘变蓝色,麦芽糖遇碘不会变蓝,如果试管内的混合液,加碘变蓝,则证明试管内淀粉未被唾液消化,D错误。
    故答案为:D
    10. B
    解析:(1)根据物距和像距的大小关系确定成像的特点,再根据成像的特点确定凸透镜的应用;
    (2)如果物距不变,凸透镜的焦距变小,相当于焦距不变,物距增大,据此根据“物近像远大,物远像近小”的规律解答;
    (3)根据“物近像远大,物远像近小”的规律分析;
    (4)凸透镜所成的实像是倒立的,不但指形状,还指物体和像的运动方向。
    解答:A.根据图片可知,此时物距小于像距,那么物体应该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应用是投影仪,故A错误;
    B.换上焦距小的凸透镜。蜡烛不动,相当于焦距不变,而物距增大,根据“物远像近小”的规律可知,此时像距减小,因此要将光屏靠近透镜才能接收到清晰的像,故B正确;
    C.如果使蜡烛向左移动,像距增大,根据“物远像近小”可知,此时像距减小,那么光屏需要向左移动才能接收到清晰的像,故C错误;
    D.实验中蜡烛越短,相当于蜡烛向下运动,那么像的运动方向与它相反,即向上运动,故D错误。
    故选B。
    11. C
    解析:(1)人体散热的方式有直接散热和蒸发散热两种方式。
    (2) 因为水银的凝固点是:-39℃,沸点是:356.7℃,用水银温度计可以测量-39°C—357°C以内范围的温度。
    (3)灯泡电阻随温度升高增大,温度越低,灯泡电阻越小。
    (4)这是因为太阳光线射人大气层后,遇到大气分子和悬浮在大气中的微粒发生散射的结果。波长较短的紫、蓝、青色光波最容易被散射,而波长较长的红、橙、黄色光的透射能力较强,它们能穿过大气分子和微粒,保持原来的方向前进,很少被空气分子散射。
    解答:A、在运动过程中,运动员会带来出汗,此时汗液的蒸发会带走大量的热,从而会使得体表的温度比平常要低,故说法错误。
    B、水银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水银的凝固点是零下39摄氏度,当温度低于此温度时就会呈固态,无法进行测量了,故说法错误。
    C、 ,在接通开关的瞬间,灯泡温度最低,灯泡电阻最小,通过的电流最大,灯泡最容易损坏,故说法正确。
    D、对下层空气分子来讲,主要是蓝色光被散射出来,因而天空呈蔚蓝色 ,故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C
    12. C
    解析:分析各个选项中两盏灯的工作情况,与实际情况相符的就是正确选项。
    解答:A.当220V的电路有电时,电磁继电器有磁性,此时衔铁被洗下来,下面的灯发光,但是它这时不应该发光,故A错误;
    B.两盏灯串联,如果有一个坏了,另一盏灯也不能工作,故B错误;
    C.当220V的电路有电时,电磁继电器有磁性,此时衔铁被洗下来,上面的两盏灯都不工作;当220V的电路没电时,电磁继电器没有磁性,此时衔铁被弹簧拉起来接通上面的触点,两盏灯都发光,且它们都是并联,互不影响,故C正确;
    D.当220V的电路没电时,电磁继电器没有磁性,此时衔铁被弹簧拉起来接通上面的触点,此时只有上面的灯泡发光,不符合实际情况,故D错误。
    故选C。
    13. D
    解析:南半球和北半球的季节相反,考察应当选在暖季。
    解答:北半球的冬季正值南半球的夏季,也就是南极的暖季,而北半球的冬季时南极出现极昼现象,白天时间长,气温较高,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14. A
    解答:解:神经系统的组成为:

    故选:A
    分析:神经系统由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组成.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主管接收、分析、综合体内外环境传来的信息,然后发出指令;周围神经系统包括脑神经和脊神经,能够传递信息.
    15. D
    解析:(1)当物体受到的合力与运动方向相同时,做加速运动;合力为零,做匀速直线运动;当合力的方向与运动方向相反时,做减速运动,据此分析木块动能的变化;
    (2)做功的两个要素:①作用在物体上的力;②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
    (3)动能与质量和速度有关,重力是能与质量和高度有关,而机械能=动能+势能;
    (4)根据二力平衡的知识计算木块受到的摩擦力。
    解答:A.钩码触地后木块继续滑动的过程中,木块只受向后的摩擦力,不受向前的拉力,此时合力向后,与运动方向相反,因此它做减速运动,那么它的动能不断减小,故A错误;
    B.在木块匀速运动的过程中,木块的重力沿竖直方向,但是在竖直方向上通过的距离为零,因此木块的重力不做功;钩码的重力竖直向下,且竖直向下运动,因此钩码的重力做功,故B错误;
    C.木块匀速运动的过程中,它的速度不变,因此动能不变;它的高度不变,因此重力势能不变。根据机械能=动能+势能可知,木块的机械能保持不变,故C错误;
    D.当下挂质量为m2的钩码时,木块做匀速直线运动,此时它受到的摩擦力和钩码的拉力向后平衡,即摩擦力f=m2g。钩码触地后木块继续滑动的过程中,木块对桌面的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不变,因此摩擦力保持不变,还是m2g,故D正确。
    故选D。
    16. B
    解析:(1)从物质组成看,有机物是一类含碳化合物(碳的氧化物、碳酸、碳酸盐等除外),大多含有 C、H、O、N 等元素。
    (2)甲烷与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H4+ 2O2 CO2+2H2O
            该物质与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5H4+ 6O2 5CO2+2H2O
    (3)分子中某种元素的质量分数等于该元素的相对原子量之和除以相对分子质量。
    解答:由该分子的模型可知,其化学式为C5H4。
    A、该物质中含有C元素,且不是碳酸、碳酸盐和碳的氧化物,属于有机物,故说法错误。
    B、由甲烷与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得15份质量的甲烷与64份质量的氧气恰好反应,即一份质量的甲烷消耗的氧气的质量为6416=4;由该物质与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得64份质量的该物质与192份质量的氧气恰好反应,即一份质量的该物质消耗的氧气的质量为19264=3 , 因为4大于3,所以等质量的该物质与甲烷相比,燃烧时消耗的氧气更少,故说法正确。
    C、由该分子的化学式为C5H4 , 故可得该分子中的氢原子与碳原子的个数比是4:5,故说法错误。
    D、 该分子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1×41×4+12×5×100%=6.25% , 故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B
    17. 25.4%;34
    解析: 根据题意知,有部分氯化钾不溶解,有饱和溶液的概念可知,此时的氯化钾饱溶液已经达到饱和;根据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公式:溶质的质量分数=×100%即可求得该溶液中氯化钾的质量分数。
    解答:已知溶液的质量为134g,溶剂的质量为100g;则已经溶解的硝酸钾的质量为:134g-100g=34g;则该溶质的质量分数= ×100%=34g134g×100%=25.4%;
    由溶解度的概念可知,溶解度是指一定温度下,某溶质在100g水中达到饱和时溶解的溶质质量。所以溶解度S=134g-100g=34g
    故答案为:25.4%;34
    18. (1)基因
    (2)有性
    解析:(1)性状是由基因控制,在生物的传种接代过程中,传下去的是控制性状的基因,所以基因决定性状。
    (2)无性生殖和有性生殖的繁殖方式最大的区别在于有无两性细胞的结合,无性生殖包括扦插、嫁接等。
    解答: (1)生物的性状是由基因决定的,基因决定性状的表达,因此仙梅具有色美、味甜、核小的优良性状是由DNA上的基因决定的。
     (2)仙梅能开花结果的生殖方式是通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因此属于有性生殖。
      故答案为:(1)基因(2)有性
     
    19. (1)HCl 与 Na2CO3;Na2CO3 与 Ca(OH)2
    (2)2HCl+Ca(OH)2=CaCl2+2H2O;HCl+NaOH=NaCl+H2O
    (3)NaOH 与 Na2CO3
    解析: 五种物质之间的组合反应如下:
     
     HCl
     NaCl
     NaOH
     Na2CO3
     Ca(OH)2
     HCl
    不反应 
    不反应 
    生成了水
    生成了水和气体 
    生成了水 
     NaCl
    不反应 
    不反应 
    不反应 
    不反应 
    不反应 
     NaOH
    生成了水 
    不反应 
    不反应 
    不反应 
    不反应 
     Na2CO3
    生成了水和气体
    不反应 
    不反应 
    不反应 
    生成了沉淀 
     Ca(OH)2
    生成了水 
    不反应 
     不反应
    生成了沉淀 
    不反应
    解答:(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物的质量总和,等于生成物的质量总和,只要两者反应生成了沉淀或气体,反应后的溶液质量就减轻了,故答案为:HCl、Na 2CO 3 , Na 2CO 3、Ca(OH) 2;
    (2)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物的质量总和,等于生成物的质量总和,只要两者反应后生成了水,反应前后溶液的总质量不变,故答案为: 2HCl+Ca(OH)2=CaCl2+2H2O;                                       HCl+NaOH=NaCl+H2O ;
    (3)图象中气体的起点不是从零开始,说明了开始的硫酸是在中和碱,然后再与碳酸钠反应生成了二氧化碳气体,满足要求的只有碳酸钠和氢氧化钠的组合,故答案为:NaOH、Na2CO3。
    故答案为:(1) HCl 与 Na2CO3;Na2CO3 与 Ca(OH)2 ;(2) 2HCl+Ca(OH)2=CaCl2+2H2O;HCl+NaOH=NaCl+H2O ;(3) NaOH 与 Na2CO3
    20. (1)碰撞和张裂
    (2)B,C
    (3)不对,“板块构造学说”还需要检验、完善和修正
    解析:板块构造,又叫全球大地构造。所谓板块指的是岩石圈板块,包括整个地壳和莫霍面以下的上地幔顶部。
    解答:(1)根据“板块构造学说”,地球表面的海洋、陆地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板块的1碰撞和张裂是引起海陆变化的主要原因。
     (2)能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的是火山和地震和高山上有海洋生物化石,宇宙的起源和长江三角洲平原的形成真的不能解释板块构造学说。
     (3)“板块构造学说”是解释地壳运动的完美理论,这种说法不对,因为“板块构造学说”还需要检验、完善和修正 。
    故答案为:(1)碰撞和张裂(2)BC(2)不对,“板块构造学说”还需要检验、完善和修正



    相关试卷

    每日必刷题 40—浙教版中考科学考前复习:

    这是一份每日必刷题 40—浙教版中考科学考前复习,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用生物学知识解释下列措施或现象,合理储藏有利于水果保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每日必刷题 43—浙教版中考科学考前复习:

    这是一份每日必刷题 43—浙教版中考科学考前复习,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冲动在神经细胞内的传导方向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每日必刷题 45 —浙教版中考科学考前复习:

    这是一份每日必刷题 45 —浙教版中考科学考前复习,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列自然现象属于凝华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