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 基础训练--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8/14025926/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第三单元 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 基础训练--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02](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8/14025926/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第三单元 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 基础训练--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03](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8/14025926/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第三单元 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 基础训练--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
展开第三单元 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
基础训练
1.有学者指出,巴格达城的码头,停泊着各式各样的船只,有战舰和游艇,有中国大船。市场上有从中国运来的瓷器和丝绸;从印度和马来群岛运来的香料和矿物;从斯堪的纳维亚和俄罗斯运来的蜂蜜、黄蜡和毛皮;从非洲东部运来的象牙和黑奴。据此可知( )
A.阿拉伯帝国沟通了世界的贸易往来 B.奥斯曼帝国控制了东西方贸易通道
C.新航路开辟使得三角贸易逐渐盛行 D.工业革命后英国成为世界贸易中心
2.十六世纪中叶,英国商人采取了联合起来向外冒险的方式。他们建成了一些特许公司,即获得女王特许的、由大商人合股经营的大贸易公司,去垄断某一地区的市场。如1600年成立的东印度公司,经营东方的贸易等。推动这一活动出现的主要因素是英国
A.资本主义经济成为主流
B.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C.打败了西班牙殖民帝国
D.新生产方式的开放性
3.有人指出,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没有中国的参加,世贸组织是不完整的,不能体现多边贸易体制的普遍性和公正性。这说明,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A.是世界贸易组织本身的需要 B.适应了世界经济发展
C.使完整的世界贸易体系建立 D.与世界实现了共赢
4.嘉兴的王江泾镇,“多织绸收丝缟之利,居民可七千余家,不务耕绩”。濮院镇人“以机为田、以梭为耒”,而吴江的盛泽、黄溪的居民更是“尽逐绫绸之利,有力者雇人织挽,贫者皆自织,而令其童稚挽花,女工不事纺绩而日夕治丝”。这表明,明朝江南的某些城镇
A.以织棉为生的机户不断增加 B.社会分工的进一步发展
C.经济作物生产的日益专业化 D.重农抑商政策名存实亡
5.下列关于古代中国工商业发展的表述不恰当的是
A | 秦代市的管理相当严格,商品买卖必须明码标价,金钱当面投入容器中 |
B | 古代市楼起源于西汉长安,最初是管理市场的官署,后演变成聚民交易的场所 |
C | 唐代自然形成的乡村集市也逐渐演进为相对集中的地方商业中心 |
D | 明清时期丝织业领域私营作坊兴起,最早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
A.A B.B C.C D.D
6.元朝起初在南方主要港口设七个市舶司,后来合并为泉州、庆元、广州三处。还制定市舶法则,规定由市舶司审批出海贸易的船只、人员、货物,发给公验、公凭。对外国商船载货进口,依例抽分,返航时由市舶司发给公验、公凭。这表明元朝( )
A.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B.加强对外贸易管理
C.促进经济文化交流 D.阻碍商品经济发展
7.1953年10月,中共卫生部党组向中央报告,确定卫生工作的重点首先是要加强工矿卫生和城市医疗工作,使农村卫生工作和互助合作运动密切结合,并继续开展爱国卫生运动,防治对人民危害性最大的疾病。这一举措的施行
A.加速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B.保障了国家工业化战略的实现
C.使农村医疗卫生工作开始兴起 D.服务国家经济建设重点的开展
8.西汉元始五年,高都里人朱凌在制定家庭土地变动契约文书时,请县、乡三老等,“为 先令券书”,同时还邀请了乡间名望人士及亲属共同见证。这说明当时( )
A.政府禁止民间的土地交易 B.契约文受制于政府抑商政策
C.民间私有财产权观念强化 D.基层组织开创集体议事的模式
9.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输出成为国际经济往来的主要特征,商品输出的作用与意义已退居次席。主要发达国家倾向于以资本输出的手段来开辟商品的销售市场,不再依靠对本国商品的倾销。这一变化的产生主要得益于( )
A.信贷及商业契约的规范化 B.列强对亚非各国的瓜分
C.英国殖民霸主地位的丧失 D.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进
10.1995年10月,考古工作者在新疆和田地区民丰县的中所尼雅遗址一处古墓中发现一块汉代织锦护臂(下图),上书“五星出东方利中国”8个汉字,该文物
A.再现了汉代隶书风采和天文观念 B.反映了古代新疆高超的丝织水平
C.是中央政权管理西域地区的例证 D.反映丝绸之路有利区域文明交流
11.下图是晚清发行的“开平矿务局股份票”。对近代中国产生的重要影响是( )
A.中国最早的股票之一,开风气之先 B.中国已经卷入资本主义市场体系中
C.清政府洋务运动已经取得较大成功 D.有利于中国经济近代化的不断发展
12.明前期,文坛领袖人物是诸如内阁学士杨士奇这样的太平宰相、三朝元老,而明中叶以后,文坛领袖人物变成了李梦阳这样放荡不羁的文人才子。这一变化反映了( )
A.君主专制的削弱 B.商品经济的繁荣
C.社会风气的败坏 D.文学艺术的僵化
13.1934年,富兰克林·罗斯福向美国议员中学识最渊博的盲人参议员托马斯·戈尔询问对他废除金本位制的看法,戈尔冷冷地回答:“这是明显的偷窃,不是吗,总统先生?”下列阶层中,明显会支持戈尔的是
A.大资本家 B.中产阶级 C.工人 D.农民
14.福建海澄县番舶税额,明万历四年,“至万金”;万历二十一年,“累增至二万有余”;万历二十二年,“骤溢至二万九千有奇”,成为当地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这一现象说明( )
A.朝贡贸易获利丰厚 B.海禁政策遭到废弃
C.关税成为经济支柱 D.海外贸易有所扩大
15.上海浦东的开发开放得到长三角等周边省市的大力支持,客观上也为长三角等周边地区提供了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技术流等新的平台,为整个长江流域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契机,体现了国家战略的价值所在。这一战略价值使我国
A.建立了对外开放的窗口 B.初步形成了对外开放格局
C.进一步深化了对外开放 D.确立了经济体制改革目标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国古代将在官府监督控制下进行的国家或民族之间的贸易往来称之为"互市"。互市起于汉代。汉武帝元狩年间,张骞出使西城,开通了丝绸之路。“自是之后,明珠、文甲、通犀、翠羽之珍盈于后宫,薄梢、龙文、鱼目、汗血之马充于黄门,巨象、狮子、猛犬、大雀之群食于外围。殊方异物,四面而至。”到魏晋时期,西北陆路的贸易更见繁荣。隋唐时期,在京师设四方馆,“掌方国及互市事”,并在西北边地设有互市监,在沿海一些地方还设有市舶司,经管海陆通商事宜,从而海陆贸易在我国有了很大的发展。到了宋代开宝四年(971年),“置市舶司于广州,后又于杭、明州置,凡大食、古逻、赭婆、占城、勃混、麻逸、三佛齐诸器,并通货易"。宋朝还颁布了世界贸易史上第一部进出口贸易法规《市舶法》。元明时期在沿海设市舶提举司,任命提举官,经管与外商互市事宜,查出入海港的船舶,征收商税.收购政府专卖品和管理外商。清初实行海禁,康熙二十四年(1685)后开禁,并规定漳州、云台山、宁波、广州四处作为互市通商之地,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又限在广州一地。
——摘编自熊辉《互市——我国古代对外贸易》
材料二 上海开埠后,"洋布大行,价才当梭布(土布)三分之一。吾村专以纺织为业,近闻已无纱可纺。松、太布市,消减大半”。从19世纪40年代开始,中国丝、茶的出口额不断增长。茶的出口由1843年的1300多万斤增加到1855年的8400万斤;丝的出口从1843年的1000多包增加到1855年的56000多包。由于丝、茶的大量出口,一些地区的农民放弃粮食生产而转而种桑植茶。中国对外贸易经数十年的发展,进出口贸易已在世界贸易中占据重要的地位。但中国的对外贸易"进口货多为制造品,出白货多为原料品","现时入超之数又复有年年增巨之势",而且尤为重要的是"现时中国对外贸易大权,完全操于外人之手"。
——摘编自武堉干《中国国际贸易概论》(1930年)
(1)根据材料一,概括我国古代对外贸易发展的特点及其意义。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对外贸易发生的变化,并简要说明变化的原因。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是茶叶的故乡,是世界各国茶文化的发源地。唐代是茶文化发展的“轴心时代”,公元780年陆羽《茶经》成书,这是世界茶文化的首部元典,书中关于“茶性俭”“最宜精行俭德之人”等论述,首次诠释了茶文化的思想内涵。卢仝、皎然等还用一批经典的诗歌将这种思想上升到“道”的层面。宋代茶文化则以奢华浪漫为特色,充满繁盛景象和艺术气息。经过元代短暂低潮后,明代茶文化风气为之一变,以自然清淡之风为特色。据记载,明初朱元璋因龙团茶“重劳民力”,遂下令罢造,惟采芽以进,进贡品级分为探春、先春、次春、紫笋四类。在饮用方法上,崇尚自然,将干茶置于茶碗或茶壶之中,注入沸水,即可饮用。品饮者以泡开的芽茶形状、茶香、茶色、茶味、品饮环境等为审美对象。这种简便的饮茶方式“遂开千古茗饮之宗”,流传至今。清代至民国时期实现了茶文化平民化的转变, 饮茶真正成为世俗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茶馆遍布城乡、数量众多,超过前代,承担了民众公共生活空间的功能,甚至出现了女性的身影,改变了只有男性坐茶馆的格局。茶文化通过万里茶道、海陆上丝绸之路传播到遍及全球,各国结合本地区和民族的文化基因,孕育和发展了各具特色的茶文化。
——摘编自宋时磊《中国茶文化的形成、发展及影响》
材料二 约在1690年,波士顿开设了北美大陆上第一个出售中国茶叶的市场。到18世纪中期,茶也成为北美殖民地各阶层人民的日常消费品。一位法国人曾在他的游记中写道:“在北美殖民地,人们饮用茶水,就像法国人喝酒一样,成为须臾不可离的饮料。”1773年英国议会专门颁布了《茶税法》,特别批准东印度公司拥有输出茶叶的垄断权,只需向殖民地海关缴纳每磅3便士的茶叶税。这一举措更是激怒了北美殖民者。他们先是发起了波士顿倾茶事件,后又在各个北美殖民地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抗茶运动,使得独立革命前夕殖民地的茶税收入急剧下降,从1769年的8189英镑减少到了1774 年的987英镑。
——摘编自荆玲玲《北美独立革命时期的茶与咖啡一日常消费、政治话语和独立革命》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成因的角度分别概括唐代及其之后中国茶文化的特点,并总结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美茶叶市场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参考答案:
1.A2.D3.A4.B5.D6.B7.D8.C9.D10.D11.D12.B13.A14.D15.C
16.(1)特点:历史悠久;对外贸易在官府的监督控制下进行;设置专门机构管理对外贸易;对外贸易持续发展;经历了由陆路为主向以海路为主的变化;对外贸易主要服务于皇权统治。意义:促进了民族交融;加强了中国与世界的经济文化交流;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
(2)变化:进口以工业制成品为主,出口以原材料为主;中国逐渐沦为外国列强的原料产地;政府逐渐丧失对外贸易的主导权;对外贸易入超明显。原因:列强入侵,中国社会性质发生改变;西欧工业革命后对原料和市场的需求;中国传统农业社会,资源丰富;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及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中国自身产业结构的缺陷。
17.(1)特点:唐朝茶文化受儒家思想影响,重修身养性;宋代商品经济发展、市民文化兴起,茶文化以奢华浪漫为特色;元朝受中原文化影响小,茶文化一度陷入低潮;明代心学发展、统治者尚民本,茶文化崇尚自然;清代和民国时期,伴随西学东渐,茶文化日渐平民化。
影响:茶文化涵养了中国人的社会生活方式和文化性格;促进了中华民族融合和文化认同;深刻影响了全球茶文化的发展;有利于中外文化交流。
(2)变化:茶叶从奢侈品到大众消费品;受政治运动影响,消费具有波动性。
原因:伴随世界市场的扩展,茶叶进口量增加;东印度公司垄断茶叶贸易,导致北美殖民地茶税收入降低;美利坚民族初步形成,民族意识增强;启蒙运动激发了北美殖民地的独立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