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一单元第二课同步训练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8/14019110/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部编版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一单元第二课同步训练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8/14019110/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部编版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一单元第二课同步训练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8/14019110/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部编版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一单元第二课同步训练
展开
这是一份部编版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一单元第二课同步训练,共15页。
第一单元第二课同步训练
一、单选题1、有人把公元前8—2世纪的中国、印度、希腊都称为“轴心时代”。其中下列最能定义希腊文明特点的是( )A.荷马时代 B.古典时代 C.城邦时代 D.伯里克利时代2、标志着罗马法已经发展到完备阶段,并成为后来许多欧洲国家制定法律的蓝本的是( )A.《查士丁尼法学总论》 B.《查士丁尼新敕》C.《查士丁尼学说汇纂》 D.查士丁尼法典3、在公元前3100年左右,米尼兹成为了上埃及的最高统治者。之后他又乘势征服了下埃及,初步完成了埃及的统一。米尼兹在继任时,考虑到上下埃及的不同情况,干脆进行了两次加冕仪式。这一决策所体现的英明之处是( )A.宣传宗教,发展经济 B.入乡随俗,赢取民心C.注重礼仪,区域自治 D.强干弱枝,加强专制4、公元前330年,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横扫波斯帝国,7年后建立起当时世界上领土面积最大的国家。亚历山大帝国与波斯帝国的共同点有( )①都是地跨亚非欧三大洲的大帝国②都任命希腊人担任地方主要职务③两国君主都集军政等大权于一身④都在广阔的统治区实行行省制度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5、西亚文明从两河流域南部向周边地区扩张。下列史实能够印证这一特征的是( )①古巴比伦王国首次统一两河流域②古希腊向地中海和黑海周边殖民③亚述一度征服埃及④地中海变成罗马的内海A.①③ B.②③④ C.③④ D.①②③6、大流士一世宣称:“凡忠信之士,我赐予恩典;凡不义之人,我严惩不贷……凡我给他们的命令,他们都遵行不误。……靠阿胡拉马兹达之佑,我统治了这个王国。”据此可知波斯帝国( )A.地方实行行省制度 B.社会发展水平较高C.实行君主专制制度 D.官僚之间相互制约7、腓尼基人融合了象形文字,并简化了楔形文字,将几种旧写法进行重新组合,从而极大地缩短了书写时间。在此基础上,腓尼基人发明了非常简便的22个字母。由此可见,腓尼基字( )A.表明日常书写用文字诞生 B.是商业经济发展的结果C.体现了西亚文明独领风骚 D.是区域文明交融的成就8、汉朝和罗马这两个国家处于欧亚大陆的东西两端,一条蜿蜒在它们之间的、横跨数个文明带和气候带的“道路”将它们间接连接起来。这条“道路”是( )A.罗马大道 B.丝绸之路 C.波斯御道 D.中国驰道9、亚历山大的东征,从西方到东方,从希腊到印度,建立了一个空前庞大的帝国。直到今天,他的名字还被很多人传颂,这是因为东征和帝国的建立( )A.使罗马帝国进入黄金时期 B.削弱了东西方之间的经济联系C.给东方人民带来巨大灾难 D.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大交汇10、“身在罗马,就像罗马人一样行事”,这句西方谚语可以理解为“入乡随俗”。从历史文化的角度看,该谚语的形成说明了( )A.罗马帝国为了向外扩张修建了许多道路B.当时有很多外国人在罗马学习、生活C.罗马帝国的征服和统治充满暴力D.罗马文化渗入它统治过的广大地区11、波斯国王大流士一世宣称:“凡忠信之士,我赐予恩典;凡不义之人,我严惩不贷……凡我给他们的命令,他们都遵行不误。……靠阿胡拉马兹达之佑,我统治了这个王国。”据此可知波斯帝国( )A.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 B.实行君主专制制度C.社会发展水平较高 D.官僚之间相互制约12、西亚文明扩张的方向大致是从两河流域南部向周边地区扩张。下列史实能够印证这一特征的是( )①古巴比伦王国势力伸展到地中海东岸②埃及文明扩展到巴勒斯坦③亚述帝国统一了小亚细亚的一部分④地中海变成罗马的内湖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13、起先,埃及人和马其顿人是以征服者和统治者的身份去东方的,他们强制推行希腊化模式。但是在这一过程中,他们自己也发生了变化,希腊化文明成为了一个“混合物”而非“移植物”。这说明文化交流( )A.是相互的 B.以军事实力为后盾C.是政治行为 D.应尊重当地文化传统14、在考古发掘的战国时期的马家塬墓中,各个墓主随身佩饰的饰品工艺与欧亚草原地带的金器工艺有着直接的关联,属于埃及、地中海、苏美尔、巴比伦和波斯等地的早期传统装饰风格与工艺。这说明( )A.丝绸之路开通后东西方交流加强 B.中西文明的远距离交流历史悠久C.战国时期西方文明已经超越中国 D.战国时期东西方已开始直接贸易15、下图中左边是公元前7—前6世纪古代希腊的雕刻,右边是古代埃及公元前3千纪后期的雕刻。两者在发式、表情和站立姿势等多方面存在明显的相似之处。由此可推断( )A.埃及曾经征服希腊 B.埃及借鉴了希腊的雕刻手法C.古代文明相互隔绝 D.古代文明之间有一定的交流16、下图是字母文字发展演变的示意图,对该图解读正确的是( )A.字母文字是世界上最先进的文字B.西亚地区是东西方文明的交汇区域C.向外扩张是文字传播的主要方式D.文字的发展利于文化传承与交流17、公元前213年,马其顿国王腓力五世致信色萨利城市拉瑞萨当局说你们或许可以看看罗马人的做法,“在奴隶获得解放时把他们纳人公民队伍,让他们分享官职,通过这种方式,罗马人不仅扩展了他们的国家而且建立了大约70个殖民地”。腓力五世意在说明( )A.所放公民权有利于国家发展 B.城市管理要加强公民参政意识C.解负令有助于扩大公民基础 D.罗马帝国建立得益于殖民扩张18、在希腊哲学里,也有来自美索不达米亚的原型。《伊索寓言》中的几个故事在苏美尔传说中都有原型。公元前18世纪两河流域《农人历书》版本中的劝导词与希西阿德的《田功农时》惊人地相似。这表明( )A.两河流域是古代西方文化的源头B.两河流域文化对西方世界的文化影响广泛C.两河流域文化与希腊文化相互影响D.两河流域文化对希腊文化产生一定影响19、余秋雨在《行者无疆》写到“我相信,当茫茫大地还处于蒙昧和野蛮阶段的时候,罗马的征服,虽然总是以残酷为先导,但在很大程度上却是文明的征服。”这段材料主要反映的是( )①罗马帝国的征服和统治充满着暴力②罗马文化渗入到它统治过的广大地区③罗马帝国的扩张是和平的侵略④罗马帝国把人类带进了文明社会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20、2世纪的演说家阿利斯提德对罗马城作了如下描绘:“所有的货物,所有现存的和曾经存在的东西,贸易、航海、农业、金属加工,任何曾经创造出来或者生长出来的东西,都在这里汇合。这里看不到的东西,肯定不存在于这个世界上。”这可以说明( )A.罗马文明成就领先于世界 B.罗马帝国辖区内经济联系密切C.罗马城商品贸易比较发达 D.罗马与世界各洲均有贸易往来21、774年,查理大帝率军前往罗马,解救罗马教廷免遭伦巴德人的吞并。800年,查理大帝再次出兵意大利帮助莱奥三世教皇清除教廷内部的帮派斗争,摆脱了意大利世俗贵族的控制。这从侧面反映了( )A.欧洲的国家和民族认同观念增强 B.教权在与王权的斗争中占据上风C.罗马教廷是维护君权的重要力量 D.基督教会与世俗王权的利益一致22、罗马人将自己的国家标记为“S.P.Q.R”,意为“罗马的元老院与人民”,这个国名贯穿罗马共和国与罗马帝国。由这一名称可推知( )A.直接民主制是罗马政治的主要形式B.君主政治在罗马始终未能建立起来C.罗马维持元老院为中心的贵族政治D.罗马存在平民与贵族的分化与联合二、材料题23、古代文明的交流,促进了东西方的发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亚历山大征服战争之前,希腊文明并没有呈现明显的多元化和世界化,或者说其受东方文化影响不是那么的深刻,而东方文明也未受到希腊文化的较大的影响。亚历山大征服战争之后,在希腊文化的基础上,融合东方文化,形成了新的一种,影响历史的——希腊化文明,对沟通希腊和埃及、西亚、中亚以至印度的商业贸易,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材料二 2000多年前,亚欧大陆上勤劳勇敢的人民,探索出多条连接亚、欧、非几大文明的贸易和人文交流通路,后人将其统称为“丝绸之路”……是促进沿线各国繁荣发展的重要纽带,是东西方交流合作的象征。——摘编自《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1)根据材料一,指出亚历山大征服战争产生了什么影响。(2)丝绸之路最早开通于哪个朝代?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丝绸之路对当时和后世的影响。 2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种植植物能养活的人口要比采集食物所能养活的人口多得多。……农业生产增长使食物有了剩余,能够供养新产生的祭司阶级、士兵和吏。……文字就是祭司们出于记事的需要而做出的一大发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二 20世纪,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把公元前8~公元前3世纪称作“轴心时代”。这一时期的中国、印度和希腊……深刻影响了此后整个文明的发展。——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下)材料三 公元前3世纪中叶以前,罗马的法律只针对罗马公民而言,居住在罗马城的外邦人不享受法律所提供的保护,此为公民法。随着接二连三的争霸与扩张战争的进行,罗马的统治疆域扩大,殖民城市的增多,臣民数量的递增,军团与当地民众的矛盾凸显,公民法已然不适用,因而逐渐形成了能够适用于罗马统治疆域内一切臣民的法律—万民法。——肖丽《罗马海外殖民城市的建设及其影响》(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人类文明产生的前提与标志。(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处于“轴心时代”的东西方文明对外扩展的方式,并说明此时东西方没有建立直接联系的原因。(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罗马是如何对庞大帝国进行治理的?你如何理解文明扩张与世界帝国之间的关系?
参考答案1、答案:C2、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可知,《查士丁尼民法大全》的颁布标志着罗马法形成完备的体系,故D项正确。ABC三项均不符合,排除。故选:D。3、答案:B4、答案:D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亚历山大帝国和波斯帝国都地跨欧亚非三大洲、都实行行省制度、都推行君主专制;亚历山大帝国任用马其顿人和希腊人担任重要职务。由此可知,D项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5、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时空观念这一核心素养的具备程度。根据所学可知,古巴比伦王国兴起于两河流域下游,首次统一了两河流域,把势力伸展到地中海东岸。亚述不仅统一了整个两河流域地区和小亚细亚的一部分,而且一度征服埃及。①③符合题意,故A项正确。古希腊向地中海和黑海周边地区殖民体现了希腊文明的扩张,地中海变成罗马的内海属于罗马文明的扩展,②④错误,故B、C、D三项排除。6、答案:C7、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区域文明交融的影响。腓尼基人是西亚人,他们结合两大文明成就,创造出的字母文字,这是区域文明交融的成就,选D项。“诞生”表述错误,故排除A项。材料不能说明西亚文明独领风骚,故排除C项。材料看不出商业经济发展,故排除B项。8、答案:B解析:古代罗马和中国汉朝主要是通过丝绸之路建立了联系,故选B。9、答案:D解析:D.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亚历山大的名字还被很多人传颂,这是因为东征和帝国的建立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大交汇。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继承王位后,历经十年(公元前334年—公元前323年)征战,灭亡了波斯帝国,一直打到印度河流域,建立了空前庞大的亚历山大帝国。这次东征,使希腊文明与古老的东方文明发生了一次大规模的冲撞与交融,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大交汇,开启了历史上的希腊化时代。东西方文化的结合,促进了当时自然科学的发展,著名的科学家欧几里得和阿基米德都产生于这个时代。所以,D符合题意;A.亚历山大不是罗马帝国的最高统治者,故排除A;B.东征和帝国的建立加强了东西方之间的经济联系,故排除B;C.不符合“被很多人传颂”的理由,故排除。故选:D。10、答案:D解析:据所学可知,罗马帝国经过不断扩张,罗马文化逐渐渗入它统治过的广大地区,所以才有了“身在罗马,就像罗马人一样行事”这一谚语。故选D。11、答案:B解析:材料信息表明整个波斯都服从国王大流士一世的命令,体现了国王是政权的核心和最高主宰,其实行的是君主专制制度,故选B项。A、C、D三项与题意无关。12、答案:B解析:本题可用排除法。埃及、罗马与材料中的“两河流域南部”不符,排除含②或④的选项,故B项正确。13、答案:A解析:由材料可知,希腊化文明成为了一个“混合物”,原因是征服者在强制推行希腊化模式的时候也受到了被征服地区文明的影响,即文化交流是相互的,A项正确。B、C、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14、答案:B解析:马家塬墓葬中出土的饰品与欧亚草原地带的金器工艺有着直接的关联,带有埃及、地中海、苏美尔、巴比伦和波斯等地的早期传统装饰风格与工艺,这说明古代中西文明的远距离交流历史悠久,B正确;丝绸之路开通时间是在汉代,排除A;题干没有对西方文明和中国文明进行对比,排除C;D不符合史实,排除。15、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希腊雕刻和埃及雕刻在表情和站立姿势等多方面存在明显的相似之处,说明古希腊雕刻对埃及雕刻的借鉴,二者之间存在交流,D项正确;材料信息没有体现埃及曾经征服希腊,排除A项;材料信息没有体现埃及借鉴了希腊的雕刻手法,排除B项;材料反映文明之间存在交流,排除C项。故选D项。16、答案:D解析:腓尼基字母向东西两个方向发展,演化出希腊字母和阿拉马字母,这说明文字的发展有利于文化传承和交流,故D正确;A项表述绝对,故排除;材料强调的是西亚在文字发展历史中的起源地位而非交汇,故排除B;C项错在“主要”,故排除。故选:D。17、答案:A解析:据材料可知,腓力五世肯定了罗马人开放公民权的做法,重在强调开放公民权,增加公民人口数量、鼓励公民参与政权,以增强国家力量,A项符合题意。B、C、D三项均非材料主旨。18、答案:D19、答案:A20、答案:C 21、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774年,查理大帝率军前往罗马,解救罗马教廷免遭伦巴德人的吞并。800年,查理大帝再次出兵意大利帮助莱奥三世教皇清除教廷内部的帮派斗争,摆脱了意大利世俗贵族的控制”并结合所学可知,查理大帝的活动可以看出,查理大帝极力维护罗马教皇的统治,结合时间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此时的欧洲王权需要教权的支持,C项正确;题干中未涉及摆脱教权的民族国家意识的增强,排除A项;题干强调的是王权与教权的相互维护,不是斗争,排除B项;中世纪时的教会与世俗王权是有斗争的,二者的利益并不一致,排除D项。故选:C。22、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罗马共和国和罗马帝国时期的国家标志意思为元老院与人民,由此可以体现不管是在罗马共和国和罗马帝国,元老院和人民都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由此可见,罗马存在平民和贵族的分化和联合,D项正确;罗马共和国是贵族共和制,罗马帝国是帝制,并非民主制,排除A项;君主政治在罗马帝国时期建立起来,排除B项;罗马帝国时期并非以元老院为中心的贵族政治,而是帝制,排除C项。故选D项。23、答案:(1)征服战争具有侵略性质,给东方人民带来巨大灾难,也掠夺了东方世界的无数财富。但是,征服战争也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大交汇,加强了东西方之间的经济联系和贸易往来。(2)朝代:西汉。当时作用:丝绸之路开辟了中西交通道路,大大促进了西域与中原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加速了民族交融,促进了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后世影响:沟通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成为促进沿线各国繁荣发展的重要纽带。 24、答案:(1)前提:农耕和畜牧业。标志:文字的产生(2)扩展方式:战争、商贸活动原因:生产力水平和交通条件的限制(3)治理:通过法律治理帝国关系:文明的扩张促进了世界帝国的形成,世界帝国的形成进一步促进文明的扩张。解析:(1)前提:根据材料“种植植物能养活的人口要比采集食物所能养活的人口多得多”可知农耕和畜牧业。标志: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阶级产生、城市出现,国家形成,文字的出现。(2)扩展方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主要方式有战争、商贸活动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生产力水平和交通条件的限制。(3)治理:根据材料“因而逐渐形成了能够适用于罗马统治疆域内一切臣民的法律—万民法”可知通过法律治理帝国关系: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文明的扩张促进了世界帝国的形成,世界帝国的形成进一步促进文明的扩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