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 项脊轩志(第2课时)高二语文课件(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4005826/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09-2 项脊轩志(第2课时)高二语文课件(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4005826/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09-2 项脊轩志(第2课时)高二语文课件(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4005826/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09-2 项脊轩志(第2课时)高二语文课件(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第4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4005826/0/3.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09-2 项脊轩志(第2课时)高二语文课件(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第5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4005826/0/4.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09-2 项脊轩志(第2课时)高二语文课件(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第6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4005826/0/5.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09-2 项脊轩志(第2课时)高二语文课件(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第7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4005826/0/6.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09-2 项脊轩志(第2课时)高二语文课件(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第8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4005826/0/7.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下册9.2 *项脊轩志授课课件ppt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下册9.2 *项脊轩志授课课件ppt,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项脊轩志,品细节,补记怀念亡妻,文本探究,选取生活中的小事,殷切期望,细节描写,语言委婉含蓄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对项脊轩环境介绍,修葺前后对照着写。着墨不多,却清晰勾勒出书房概貌。写书房外部环境,更写出轩中幽静气氛。 景物中处处渗透作者感情。写项脊轩旧状和新貌,把一间极普通的斗室写得那么可爱,正是作者喜爱这间书房的感情反映。
“借书满架”写的是书房陈设,“偃仰啸歌,冥然兀坐”写读书之乐。特别是“庭阶寂寂---姗姗可爱”几句诗意般的描写,更是情景交融,流露作者“居于此,多可喜”的感情。而作者写喜又是为下文写“可悲”作铺垫。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结构上承上启下。
文章的眼睛。在文章中,统帅全文,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的一句话。它常常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
写轩中怀旧。先用“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一句,作承上启下的过渡。 “先是”转入追叙,写了三件可悲的事:一是叔伯分家,大家庭分崩离析,零落衰败:二是乳母的深情回忆和指点,引发对亡母的怀念:三是祖母生前对自己的爱抚、教诲和期望,历历在目。
三件事都写悲,感情表达却很有层次。“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只是在客观的记述中寄予感叹。“语未毕,余泣,妪亦泣。”还是有泪无声,含蓄而有节制。“令人长号不自禁”,感情如压抑不住的潮水,汹涌而出,失去了控制。
总结: 这段叙写项脊轩的变迁,回忆母亲和祖母的往事。用“悲”贯穿
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分家)
从客观的记述中寄予深长的感叹
情动于中,有泪无声,含蓄而有节制
情如汹涌的潮水,直泻而出,完全失控
由内向转为外露由沉稳渐趋强烈
文章多处描写生活细节、平凡场景,你最喜欢哪一处细节描写,请谈谈你的理由。
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秭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扣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
一个动作、一句话,刻画了一个慈母形象,这一细节准确传达了母亲对子女的深切关怀和厚爱,同时我对母亲的无比崇敬和怀念之情也不言而喻。
典型的细节可以刻画人物性格,可以传达人物微妙而深邃的感情。
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儿之成,则可待乎!” 顷之,持一象笏至,曰:“…他日汝当用之!”
平平常常的几句话,平平常常的几个动作,就把老祖母对孙儿极其疼爱、关怀和充满期望的感情,写得淋漓尽致。
项脊轩的变迁,回忆母亲和祖母
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
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
庭有枇杷树,……今已亭亭如盖也。
一是写了大家庭的分崩离析和破落,表现作者对家庭衰败的哀痛; 二是写母亲对子女的无微不至的关怀,表现了作者对母亲的怀念; 三是写了祖母对作者的牵挂、赞许和期盼,含蓄地表达了怀才不遇、功名未成、辜负亲人的抚育和期望的无限沉痛的心情; 四是写了亡妻生前在轩中的生活片段和轩以后的变化,表达了作者对妻子的真挚情意。
4、项脊轩遭遇四次火灾
1、《项脊轩志》叙事和抒情的展开都是有线索的,请分析叙事和抒情的线索。
[答案] 文中叙事,有两条主线。一是沿叙写项脊轩展开,一是沿叙写故人展开。叙写项脊轩,写其规模,写其方位,写其简陋,重在写其变迁。一是为己进学而修葺,一是因诸父分家而间隔,最后是念妻不修到因病无聊而修。叙写故人,侧写母亲,正写祖母,重写妻子。写妻子问古,写妻子学书,写妻子归宁归来,写妻亡、室坏、自己久卧病,先不修,后又修,均为妻亡之故;写妻子所种枇杷,人去树成,时时令生者思念不已。
文中抒情,也可见两条主线。一是喜,一是悲。轩明院谧,正宜学问;轩屡遭火险,但均幸存;母亲、祖母、老妪,善良、慈祥。妻子贤惠,通达事理。作者深以为喜。处处门墙,东犬西吠,鸡栖于厅,人穿堂厨,一变再变;先慈逝去,遗迹仅存;贤妻中道而亡,唯枇杷玉立。作者深以为悲。 叙事抒情,抒情为本,叙事辅之。叙事平淡,为抒情而用;文辞无奇,仅以真挚是取。平常心语,感人至深。
2、文中追忆三位亲人的写法有什么不同?划出文中写三位亲人的语句,完成下表。
手植枇杷树“亭亭如盖”
3、课文对亲人的表达为何真切感人?①细节传情:作者抒发对祖母、母亲、妻子的真情,并非靠空调的言辞,也不是靠揪心的痛和泪水连连,而是选取了一些极富情致而叫人目睹神伤的生活细节,寥寥数语,人物便形神毕肖,如在眼前。 ②景物传情:文中景物描写并不多,但加浓了原有的氛围。如写修葺后的庭院 “庭有枇杷树盖矣。”这树让人睹物思人,犹如一个富于诗意的抒情镜头或特写,意味隽永,寄托了作者对亡妻久远的缅怀和眷念。③直呼传情:作者在文中即事抒情,叙事中直接倾吐自己的感受,将感受与事件融为一体。如写老妪述说母亲的事后,“语未毕,余泣,妪亦泣。”写祖母“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第1段中作者对小屋的喜爱之情是怎样表现出来的?
第2段写了什么内容?哪一种感情贯穿其中?
项脊轩的变迁,回忆母亲和祖母。
第3段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性格?“能以足音辩人”一句有什么表现作用?
关上窗户,刻苦攻读,久而久之,能凭着脚步声来判断往来的行人,这就把作者好静、勤学、深思的性格活现纸上。“能以足音辩人”是由长期的“扃牖而居”的宁静生活养成的,这就既写了人内心的宁静,又写了环境的安静。
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 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秭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扣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
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
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儿之成,则可待乎!”
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
“蝉躁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南梁·王籍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不言情而情无限言有尽而意无穷
《项脊轩志》与《陈情表》是两篇传情佳作,比较两篇文章异同。
同:这两篇文章都体现了中国人对亲人、家庭、家族的重视。李密不愿为官而要奉养祖母,体现的是感人至深的孝道;归有光对“诸父异爨”感到遗憾,深情怀念与项脊轩相关的亲人,体现的是对家庭、家族的珍视。异:文体不同,《陈情表》是“表”,其叙事、说理,总以实现具体目的为指归。感人因为作者的孝心本来感人,也因为作者精心撰写文章,刻意感人。《项脊轩志》是“志”,是作者自抒情意之文,虽然不无法度,但毕竟可以随性落笔,写景物,绘细节,记言语,不求感人自有动人之处。
黄宗羲《张节母叶孺人墓志铭》余读归震川之文为女妇者,一往情深,每以一二细事使人欲泣,盖古今事无巨细,惟此可歌泣之精神,长留天壤。
1.《项脊轩志》的语言“不事雕琢而自有风味”,请结合文本加以赏析。答案 ①质朴。作者不采用色彩强烈的辞藻来恣意地渲染,而只是运用明净、流畅、质朴的语言,娓娓叙谈,真真实实地回忆,但质朴天然之中却蕴含着丰富的表现力。看“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这是一幅有形有声的月色桂影画,二十个字,却传达出无尽的内涵,令人心旷神怡。再如刻画老妪“某所,而母立于兹”,“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寥寥数语,老妪怀念“先妣”、忠心服侍小主人的神情无不毕现于读者眼前。写妻子婚后的旧事,从娘家归来后转述的诸小妹语“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平平淡淡的语言,却是极生动地表现了夫妻间的亲密关系和深挚感情。
②凝练。如作者描述项脊轩的特点“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是写其破旧,“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是写其狭小,“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是写其阴暗,寥寥数笔,一个旧、破、小、暗的项脊轩就呈现在读者眼前。③蕴藉。项脊轩在归有光的心目中的意义非同平常,因为这里留下过所挚爱和怀念的先大母、先母、娇妻的足迹,有过自己过去的生活、爱情、反抗、等待和现在宁静而悲哀的回忆,文章处处有情又处处不直接抒情,将感情融注在叙事和描写之中。
2.《项脊轩志》的语言“不事雕琢而自有风味”,请结合文本加以赏析。答案 ①质朴。作者不采用色彩强烈的辞藻来恣意地渲染,而只是运用明净、流畅、质朴的语言,娓娓叙谈,真真实实地回忆,但质朴天然之中却蕴含着丰富的表现力。看“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这是一幅有形有声的月色桂影画,二十个字,却传达出无尽的内涵,令人心旷神怡。再如刻画老妪“某所,而母立于兹”,“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寥寥数语,老妪怀念“先妣”、忠心服侍小主人的神情无不毕现于读者眼前。写妻子婚后的旧事,从娘家归来后转述的诸小妹语“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平平淡淡的语言,却是极生动地表现了夫妻间的亲密关系和深挚感情。
3.《项脊轩志》中用了不少叠字,请找出来并说说它们在文中所起的作用。答案 短短一篇课文,六用叠字来摹声、绘景、状物,以增加形象性和音乐美。如用“寂寂”来烘托环境之清静,用“往往”来渲染门墙之杂乱,用“呱呱”来描摹小儿的哭声,用“默默”来状写作者攻读之刻苦。又如写月下之树随风摇曳,用“珊珊”;写枇杷树高高耸立,用“亭亭”。用叠字,摹声更为真切,状物更为细致,写景更为生动,而且诵读起来,音节和谐,更富美感。还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往往不是纯客观地状物绘景,他既写物貌,兼写心情,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如“往往”一词,既强调门墙到处都是,话语中又流露出作者对分家后出现的杂乱现象的厌恶和不满。如“珊珊”一词,既写出树影晃动时轻盈舒缓的样子,同时也透露了作者对项脊轩无比深挚的感情。再如“亭亭”一词,既使人想到树木高高耸立,又使人想到人之亭亭玉立,这一笔中间,寄寓了作者对亡人的感慨和惆怅之情,读来富有余味。
4.《项脊轩志》中用了不少叠字,请找出来并说说它们在文中所起的作用。答案 短短一篇课文,六用叠字来摹声、绘景、状物,以增加形象性和音乐美。如用“寂寂”来烘托环境之清静,用“往往”来渲染门墙之杂乱,用“呱呱”来描摹小儿的哭声,用“默默”来状写作者攻读之刻苦。又如写月下之树随风摇曳,用“珊珊”;写枇杷树高高耸立,用“亭亭”。用叠字,摹声更为真切,状物更为细致,写景更为生动,而且诵读起来,音节和谐,更富美感。还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往往不是纯客观地状物绘景,他既写物貌,兼写心情,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如“往往”一词,既强调门墙到处都是,话语中又流露出作者对分家后出现的杂乱现象的厌恶和不满。如“珊珊”一词,既写出树影晃动时轻盈舒缓的样子,同时也透露了作者对项脊轩无比深挚的感情。再如“亭亭”一词,既使人想到树木高高耸立,又使人想到人之亭亭玉立,这一笔中间,寄寓了作者对亡人的感慨和惆怅之情,读来富有余味。
4.(拓展延伸)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节选自张岱《湖心亭看雪》请赏析这一文言片段的语言特点。答案 文段只用了“湖中人鸟声俱绝”七个字加以概括、烘托,用字虽少,却有广阔的审美想象空间。文笔简练,特别是数量词的锤炼,“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一组合,竟将天长地阔的境界,甚至万籁无声的寂静气氛,全都传达出来。另外,作者善用对比手法,大与小、冷与热,对比鲜明,有力地抒发了人生渺茫的深沉感慨和挥之不去的故国之思。
【参考译文】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大雪接连下了多天,湖中的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这一天晚上八点左右,我撑着一叶小舟,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天和云和山和水,天光湖色全是白皑皑的。湖上的影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1.《项脊轩志》第一段借项脊轩修缮前后的不同情况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答案 文中开头寥寥数笔,点出了项脊轩修缮前的特点,“狭小、破旧、阴暗”,渲染出了项脊轩的衰败、阴冷的凄清气氛,暗含了家族的没落,也为后文修缮后的样子作反衬。修缮后,“明亮、幽静、雅致”。作者陶醉于“借书满架,偃仰啸歌”的读书生活,陶醉于“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的寂寂庭阶,陶醉于“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的清幽月景。作者渲染如此清幽的境界,体现了作者的安详、宁静,也抒写了作者对百年老屋的特殊亲情,也暗含了作者要重振家业的理想。
2.《项脊轩志》第二段写了三件事,这三件事都是写“悲”,情感的表达上是否一致?答案 三件事分别是叙叔伯分家,大家庭崩溃;妪忆母亲,触动失母之悲;追念祖母,长号不自禁。共出现了诸父、老妪、先母、先大母等人物,重点追忆祖母和母亲。情感的表达上不一致。写分家,“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只是在客观的记述中寄寓深长的感叹。忆母亲,“语未毕,余泣,妪亦泣”,情动于中,却只是有泪无声,含蓄而有节制。思祖母“令人长号不自禁”,则如汹涌的潮水,直泻而出,完全失去了控制。祖母一句话,看似平常之语却蕴含极深的叮咛,随着岁月的流逝和作者阅历的丰富,作者的体会也愈加深刻,祖母之嘱,言犹在耳,而自己考场连连失意,对祖母的思念愈深,愧疚之情愈烈。“瞻顾遗迹”,怎不令人“长号不自禁”呢?此处作者虽是直抒胸臆,但由于作者在结构上的安排、构思的巧妙,由分家而忆母,再到追忆祖母,历历写来,渐渐营造出一个“悲”的氛围,直至悲不自胜,可谓水到渠成,十分自然地和全文融为一体。
.(拓展延伸)下面文段是《项脊轩志》中的文字,本文选入时已删去,读一读,完成后面的题目。项脊生①曰:“蜀清守丹穴,利甲天下,其后秦皇帝筑女怀清台②。刘玄德与曹操争天下,诸葛孔明起陇中。方二人之昧昧③于一隅也,世何足以知之?余区区处败屋中,方扬眉瞬目,谓有奇景。人知之者,其谓与坎井之蛙何异?”【注】 ①项脊生:归有光自称。②“蜀清守丹穴”句:古代四川有个妇女叫清,她丈夫发现了一个产丹砂的矿穴,开采后获得巨利。丈夫死后,清继夫业,别人不敢侵犯。秦始皇后来为她筑了一个“女怀清台”,以示表彰,事见《史记·货殖列传》。③昧昧:不明,即名声未显于天下。
(1)两处用典,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2)作者自比“坎井之蛙”有何意图?(3)为何选入课本时被删去?答案 (1)作者运用蜀清和诸葛两个典故,隐隐表达了自己的志向。虽然目前寂寂无名,但如辛勤耕耘,或许会像蜀清和诸葛孔明一样得到重用。(2)身居陋室而自谓发现奇景,夹杂着作者自嘲、自叹和自尊的情感。自比“坎井之蛙”也表现出了自己生不得志的感慨。(3)本段文字只是作者的感慨,虽然也紧扣小轩,但和整体内容略有不同,抒发的情感也和全文不一致,故被删去。
【参考译文】我认为:“巴蜀寡妇名叫清的,守着丹砂矿井,得到的好处为天下第一,后来秦始皇为表彰她而筑了女怀清台。刘备和曹操争夺天下,诸葛孔明从隆中出山建功立业。当这两个人无声无息地住在偏僻的地方时,世人哪里能知道他们?我住在这小小的破屋中,当我扬眉眨眼时,认为这破屋中自有不平凡的事物。知道的人,是不是要说我跟浅薄的浅井之蛙没什么不同?”
3.《项脊轩志》叙事和抒情的展开都是有线索的,请分析叙事和抒情的线索。答案 文中叙事,有两条主线。一是沿叙写项脊轩展开,一是沿叙写故人展开。叙写项脊轩,写其规模,写其方位,写其简陋,重在写其变迁。一是为己进学而修葺,一是因诸父分家而间隔,最后是念妻不修到因病无聊而修。叙写故人,侧写母亲,正写祖母,重写妻子。写妻子问古,写妻子学书,写妻子归宁归来,写妻亡、室坏、自己久卧病,先不修,后又修,均为妻亡之故;写妻子所种枇杷树,人去树成,时时令生者思念不已。
文中抒情,也可见两条主线。一是喜,一是悲。轩明院谧,正宜学问;轩屡遭火险,但均幸存;母亲、祖母、老妪,善良、慈祥。妻子贤惠,通达事理。作者深以为喜。处处门墙,东犬西吠,鸡栖于厅,人穿堂厨,一变再变;先慈逝去,遗迹仅存;贤妻中道而亡,唯枇杷树玉立。作者深以为悲。叙事抒情,抒情为本,叙事辅之。叙事平淡,为抒情而用;文辞无奇,仅以真挚是取。平常心语,感人至深。
4.《项脊轩志》有很多细节描写,请结合文本分析细节描写对表情达意的作用。答案 作者善于从生活中捕捉平淡的琐事,用典型的细节和场面,令读者产生巨大的震撼。如写修葺后的南阁子,图书满架,小鸟时来,明月半墙,桂影斑驳,把作者的偃仰啸歌、怡然自得的情趣充分地表现了出来。如写诸父分家,“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写出家庭的四分五裂之状。“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写出分裂之后混乱不堪的局面。“庭中始为篱,已为墙”表明亲情淡薄,隔膜加深。
如追忆母亲,“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一个动作、一句话,刻画了一个慈母形象,准确传达了母亲对子女的深切关怀和厚爱,同时作者对母亲的无比崇敬和怀念之情也不言而喻。如缅怀祖母,“大类女郎”“儿之成,则可待乎!”——两句话,“比去,以手阖门”“顷之,持一象笏至”——两个动作,把老祖母对孙子的牵挂、赞许、鞭策的复杂感情,描绘得惟妙惟肖。如思念妻子,“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一个“时”字表明经常,一个“或”字表明了两人亲密的关系,淡淡几笔,体现了妻子的好学和他们融洽的伉俪之情。
5.《项脊轩志》一文以记叙庭中那株枇杷树作结,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答案 这篇课文的结尾,可说是“言有尽而意无穷”。枇杷树本来是无思想感情的静物,但把它的种植时间与妻子逝世之年联系起来,移情于物;在“亭亭如盖”四个字的前面加上“今已”这个时间词,表明时光在推移,静物也显示着动态。树长人亡,物是人非,光阴易逝,情意难忘。枇杷树“今已亭亭如盖矣”,由“亭亭如盖”的树,自然就会联想到当年亭亭玉立之人,可现在物虽在而人已去,占据着心头的只是一片怅惘之情。这一句话,托物寓情;同时又点到“庭”,与题目“项脊轩志”相照应。言简意丰情深,耐人寻味。
6.(拓展延伸)阅读下面柳宗元的《愚溪诗序》片段,完成后面的题目。愚溪之上,买小丘,为愚丘。自愚丘东北行六十步,得泉焉,又买居之,为愚泉。愚泉凡六穴,皆出山下平地,盖上出也。合流屈曲而南,为愚沟。遂负土累石,塞其隘,为愚池。愚池之东,为愚堂。其南,为愚亭。池之中,为愚岛。嘉木异石错置,皆山水之奇者,以余故,咸以“愚”辱焉。
请分析这一段叙述抒情的结构及作用。答案 这一段以愚溪为中心,写出“八愚”的名字。这一段前面全用叙事,作者的叙述,有详有略,或连或断,显得重复有趣。结尾“嘉木异石错置,皆山水之奇者”,表明所谓“八愚”却大有美景,不可忽视。“以余故,咸以‘愚’辱焉”说明称之为愚,是名实不符,是对山水的侮辱。“以余故”,这三个字中辛酸多多。所以,这一段结尾几句表面上是为“愚溪”等鸣不平,实际上是为自己抒愤慰。从章法上说是“扬”溪,为下面的“抑”起波澜。
【参考译文】我在愚溪的岸上,买了座小山,称为愚丘。从愚丘往东北方向走六十步,发现了一处泉水,又买下来居住,称它为愚泉。愚泉共有六个泉眼,都分布在山下平地上,泉水都是从这里向上涌出的。泉水合流后弯弯曲曲地向南流去,经过的地方就称作愚沟。于是运来泥土垒起石堰,拦堵起狭窄的地方成为池塘,起名叫愚池。愚池的东边,修了座房子叫愚堂。它的南面,建了座亭子叫愚亭。愚池之中,堆成了一座小岛叫愚岛。美好的树木和奇异的岩石参差错落,这些都是山水中瑰丽的景色,因为我的缘故,都受到“愚”这个名字的玷辱啊。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高中人教统编版10.1 兰亭集序课堂教学课件ppt,共44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兰亭集序,岂不痛哉,死生亦大矣,读课文而思考,千古同悲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下册9.2 *项脊轩志教学课件ppt,共54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项脊轩志,第1课时,文题之意,作者其人,归有光,本文小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下册9.2 *项脊轩志图片ppt课件,共19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揠yà苗助长,词类活用,名词作动词,名词作状语,虚词积累,古今异义,特殊句式,判断句,状语后置句,省略句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